曾國藩之所以這么厲害,原因很簡單。他具有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倔強,意志力相當頑強。
還是用事實說話吧,看完他成長過程中這幾件事,相信沒有不服的。
曾國藩是個如假包換的笨小孩,一路走來,完全靠他非凡的意志力走出了一片天。
記憶不好,領(lǐng)悟力差,氣得小偷直搖頭
酷夏最熱的一天,一小偷鉆進了曾國藩的臥室,正當要席卷貴重物品時,曾國藩夾著書本回來,小偷只好鉆進床底,見機行事。
當時天色已晚,人們都已就寢,可曾國藩卻挑燈背書,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讀了兩個時辰都沒有背誦下來。
小偷在床底熱得渾身冒汗,又過度緊張,幾乎昏厥。又一個時辰后,曾國藩還在那里瞌瞌巴巴,把文章背得缺斤短兩。
小偷忍無可忍,從床底滾了出來,拍拍身上的塵土,朗聲而誦,勢如流水。
曾國藩見床底下鉆出個人,大吃一驚,當對方把文章流利地背出來后,驚愕地張大了嘴。
小偷恨鐵不成鋼地說:“就你這頭腦,別讀書了,種地吧。”說完揚長而去。
曾國藩望著小偷背影,愣了一會,又拿起書,搖頭晃腦背誦起來。
父親對曾國藩管教很嚴,常在睡夢中被父親叫醒,背誦四書五經(jīng)。
后來父親不再充當他的鬧鈴,他就自己制作鬧鈴:在床邊放個銅盆,銅盆上用一根繩拴了個秤砣,把燃著的香用繩子系在秤砣拴著的繩上。十字交叉插在這里,香在那里燃斷,當點到這根繩子的時候,把繩子燃斷……于是他就這樣被叫醒,黎明即起,開始讀書。
就這樣刻苦,從三四歲直到16歲。
從16歲到23歲,7次才考中秀才,名列倒數(shù)第2
笨小孩曾國藩雖然如此努力,到16歲考試時,也接連落榜,卻從不灰心。
直到他23歲時,才在第7次秀才考試中入圍,名列倒數(shù)第二。
這更讓曾國藩堅信了他的看法:成功的路有千萬條,我只走那條看上去最笨,實際上最踏實的路!
28歲,終于榜上有名,勉強進榜
進京參加會試,連續(xù)落榜2次,苦讀2年后,終于榜上有名,名列3等42名。28歲的曾國藩終于敲開科舉大門,正式步入仕途。
執(zhí)著接近穆彰阿,感動了生命中的貴人
28歲的曾國藩雖然榜上有名,但以他的成績,只能到各地縣城任縣令。而天分不高,心氣卻很高的曾國藩,卻一心想進翰林院。
所以發(fā)榜后他沒有回家,通過老鄉(xiāng)勞崇光,來幫他接近掌管翰林院的權(quán)勢人物穆彰阿。
想進翰林院,當然要靠才華說話。
曾國藩把自己嘔心瀝血寫的詩文,托老鄉(xiāng)送給穆看。
可他才華有限,文采平平,詩文根本沒引起穆的重視。
曾國藩拿出了從前讀書的意志,不斷寫,不斷托老鄉(xiāng)送去。這樣持續(xù)了十幾天,老鄉(xiāng)都不耐煩了,勸他就此作罷。
曾國藩不肯放棄,又寫了幾首詩和一篇自認為脫塵拔俗的文章,最后請求老鄉(xiāng)送給穆看。
皇天不負有心人,曾國藩的執(zhí)著感動了穆中堂,答應(yīng)見他一面。
雖然曾國藩其貌不揚,資質(zhì)平庸,但他老實巴交的真誠和毅力,得到了穆中堂的認可,從此成了曾國藩生命中的貴人。
結(jié)語
曾國藩從那以后,進了翰林院,以他特有的毅力修習(xí)理學(xué),不斷修正自己的壞毛病,決心成為圣賢。
他沒有太高的悟性,只是在傳統(tǒng)文化中拼命吸收營養(yǎng),頭腦單一地以“誠”為根基,雖艱難蹣跚,卻終于獲得了無人可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