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河鐵牛是黃河岸邊著名的鎮(zhèn)水神獸,它出土于現(xiàn)在山西省的永濟市,這里曾是古代黃河蒲津渡的渡口,是古代晉陜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而從唐代建造了這八座大鐵牛開始計算,至今已經(jīng)有1300多年的歷史,經(jīng)過數(shù)次黃河的改道,鐵牛被淹沒在了河水之中。

到上個世紀(jì)五十年代,由于興建三門峽水庫蓄洪,古代渡口出現(xiàn)了大范圍淤泥堆積的情況,鐵牛也被埋在了黃河的泥沙之中,不見了蹤影。

后來經(jīng)過文物專家向國務(wù)院申請,國家才啟動了尋找鎮(zhèn)水神獸的計劃,經(jīng)過長達一年的搜尋,在1989年,四只鐵牛才得以重見天日。

唐代為何造此神獸?

我們創(chuàng)造的文明被稱作黃河文明,黃河作為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但對自己的子女并不是十分友好。歷史上黃河決堤的記載數(shù)不勝數(shù),中國人也是在治理黃河洪水泛濫的問題上奮斗了上千年。

到了鼎盛的大唐時期,唐玄宗為了彰顯國力,震懾洪水,于是在唐代的中都蒲州,命工匠建造了8只大鐵牛分列于黃河兩岸。

那為何是鐵牛,而不是其他動物呢?

其實這個也是有出處的,據(jù)《易經(jīng)》記載: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通過五行相生相克的特點,牛即是土,水來土掩,因此,在神獸中,鐵牛具有鎮(zhèn)水驅(qū)災(zāi)的作用。

古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地,人相輔相成,才能交相輝映,共同驅(qū)邪。牛代表土,土即代表大地的意思,因此在鐵牛的周圍,建有7根鐵柱,這7根鐵柱呈北斗七星狀排列,代表上天,祈求得到上天的眷顧。

同樣,在每個鐵牛周圍,都有一個鐵人“看護”神獸,他們服裝各異,有唐裝、有突厥裝、有西亞裝,反映出大唐的包容與胸懷。

宋代打撈鐵牛的故事

鐵牛從唐代開始到我們現(xiàn)代打撈出來,期間并非是一直屹立在黃河兩岸的。據(jù)明代馮夢龍記載,當(dāng)年北宋宋英宗時期,由于數(shù)日暴雨不停,黃河水猛漲,用鐵牛拴著的黃河浮橋被洪水沖走,連接著鐵牛一道,被浮橋帶入了黃河之中。

然而這動輒幾萬斤的大鐵牛讓當(dāng)時的人犯了難,古代沒有起重機,也沒有挖掘機,這么個龐然大物可不是那么輕易就打撈上來的。

于是,宋英宗頒布圣旨,征召天下能工巧匠,凡是能將黃河鐵牛打撈出來者賞銀千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位名叫懷丙的和尚自告奮勇,接下了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

懷丙先是命人將兩只滿載泥沙的船劃到鐵牛被沖到的地方,挑選兩個水性好的人下水將鐵牛用繩索勾住,保持繩索處于拉直狀態(tài),逐漸將船里的泥沙鋤掉,利用船只吃水部位上浮將鐵牛從淤泥中拉出來。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真的讓我們現(xiàn)代人為之癡迷。

鐵牛如何保護的完好無損?

其實說完好無損有些夸張,在1989年打撈出來的4只鐵牛已經(jīng)或多或少有了生銹的痕跡。只見這些鐵牛形態(tài)各異,大約長3米,寬1米3,高1米9,連同鐵牛下方的底座重量竟然達到了70噸,令人嘆為觀止。

再說到鐵牛制作的工藝方面,鐵牛的栩栩如生間接反映出唐代煉鐵技術(shù)的成熟,鐵牛表面涂有一層厚厚的鍍膜,在最大程度上阻止了鐵遇到氧氣而被氧化成鐵銹,這也是鐵牛在潮濕的岸邊能長期不生銹的原因。

至于鐵牛被文物部門保護起來后,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防止鐵牛再次生銹,因為歷代鐵質(zhì)文物保護的最大問題就是目前還處理不好如何在保存原有文物模樣的基礎(chǔ)上進行防銹。

目前這四座大鐵牛陳列在山西運城市唐代鐵牛博物館中,不過甚為可惜的是,黃河西岸的另外四頭鐵牛至今沒有找到,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最佳貢獻者
2

古人認(rèn)為黃河無橋,不可以搭橋,而黃河唯一的橋就是鐵索橫江,但這個鐵索在哪里一直無人知曉,直到1989年在山西蒲州距離黃河3千米的地方發(fā)掘了4尊巨大的鐵牛,終于揭開了這個謎。

古人云: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所以牛可以鎮(zhèn)洪水,黃河鐵牛也取自于此。

唐朝時除了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外,還有中都蒲州,因為三座城被黃河攔開,盛世之下唐玄宗下令要造一座橋?qū)⑷汲沁B接起來,于是黃河鐵牛鑄造于唐玄宗725年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鐵器,重約45-70噸不等,高約1.9米,長3米,總共用了160萬斤的鐵,舉全國之力鑄造出來。

圖為1989年出土黃河大鐵牛時的情景。

黃河兩岸分別4尊鐵牛,有鐵板底座和打地樁的鐵柱,再用鐵鏈連起來,在上面鋪木板,鐵索橫江就形成了。重要的是1000多年的巧匠人們已經(jīng)利用了力學(xué)的概念,比如地樁斜插,前牛輕,后牛重,牛的前腳蹲,后腳坐。而鐵牛的做法是用巨石刻出鐵牛的模子,再把溶的鐵灌進去,溫度相同,一次成型,異常堅固。

圖為七星鐵柱,與北斗七星相對應(yīng),代表了上蒼。

每個鐵牛旁有鐵人策牛,后面有七根鐵柱呈北斗七星擺法,這個鐵橋做好后,一用500年沒有問題,元朝時蒙古人因戰(zhàn)爭將鐵索橋上的木板燒掉,明朝把橋重修鋪上木板,又繼續(xù)使用,直到民國1907年黃河改道,鐵牛被淤泥淹沒,直到1989年重見天日。

出土的4個鐵人分別是漢、胡、蒙、藏的民族服飾。

再說一下鐵牛不生繡問題,鐵牛肯定會生繡,89年鐵牛出土?xí)r上面鐵銹斑駁,脫落厲害,幸好及時保護才未繼續(xù)銹蝕;中國出土最早的鐵器商代就有,周代更多,那都是2,3千年前的鐵器都能存在至今,更不用說一千多年這幾個大鐵疙瘩了;最后鐵器的保存最簡單的方法是在表面涂一層油膜,鐵索橫江使用了一千多年不壞,肯定是無數(shù)代人精心保養(yǎng)的結(jié)果,所以這個疑問不足為怪。

3

黃河鐵牛,它的背后隱藏著一項大唐王朝戰(zhàn)略布局下的浩大工程之謎,其宏偉程度堪比萬里長城、秦始皇陵墓以及京杭大運河。

黃河鐵牛身世之謎

1989年7月,距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約3公里的黃河灘涂上,意外發(fā)掘出4頭體型龐大的鐵牛。它們矯角昂首、栩栩如生、威嚴(yán)肅穆。同時,在鐵牛群的東北角,還有七根粗鐵柱,呈現(xiàn)北斗七星分布。

因此,有人認(rèn)為這是某宗教舉行的某種神秘儀式;而更多的人斷定它們就是鎮(zhèn)河神獸,并流傳下 “站在城墻望下看,四個鐵牛鎮(zhèn)河灣”的民謠。

后來,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每頭鐵牛的尾部都橫著一根粗壯的鐵軸,鐵軸既沒有藝術(shù)的美感,更沒有宗教象征,似乎有著實用的功能。仔細(xì)觀察之下,每根鐵軸上面都?xì)埩粲心p的痕跡,而這些磨損的痕跡又明顯帶有鏈條長期纏繞摩擦留下的跡象。接著,當(dāng)專家小心翼翼地掀開鐵牛下方的一塊塊厚重的石板,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石板下方都連接著六根長約3.6米的粗鐵柱。

因此,專家斷定,這些鐵牛絕對不是鎮(zhèn)河神獸或宗教祭祀所用,一是圣物絕對無法容忍遭到褻瀆與損傷的;二是相對于神獸或宗教來說,下面連接的粗鐵柱完全就是多余的。

正當(dāng)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功夫,一個村民突然嚷道:“你們看,這些鐵牛為何都是面朝黃河?”專家們突然醒悟,竟然將這么重要的現(xiàn)象忽視了。4頭鐵牛個個面向黃河,前腿蹬、后腿蹲、身體后坐,簡直就像在進行一場拔河比賽。同時,每頭鐵牛下面的六根粗大的鐵柱向前傾斜插入地下,再加個每頭鐵牛約50噸的重量,使鐵牛更加的牢固,猶如扎根一般。

山西永濟市原博物館館長樊旺林,他也是鐵牛的發(fā)現(xiàn)者,通過查閱史書,發(fā)現(xiàn)這里有“蒲津橋”的記載。但是他不太相信,因為自古都有“天下黃河不橋”的說法,意思在黃河上架橋極為困難。為此,他走遍48公里的灘涂,卻沒有找到橋的痕跡。后來,他無意中在《永濟縣志》中找到一幅圖,圖中雖然沒有蒲津橋的記載,卻有八只大鐵牛,其中四只的記載位置就是鐵牛的發(fā)掘地點,另外四只則在蒲津關(guān)的黃河對面。不久,樊旺林在《通典》上又找到了大鐵牛與鐵索橫江蒲津浮橋的蹤跡。

浮橋的建造之謎

《通典》記載:開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議,乃鑄牛、人、柱,夾維兩岸,久成固矣。

公元724年,唐玄宗下令,以鐵牛、鐵人、鐵柱、鐵山作為浮橋地錨,重修蒲津橋。因為,在秦始皇時期,這里也曾修建過簡易的浮橋。

據(jù)專家利用沙箱測算,這4頭鐵牛的用鐵總量大約在200噸左右,也就是說每頭牛約在50噸左右。如果加上鐵鏈和其它鐵器的重量,以及沒有出土的黃河西岸鐵器群的重量,蒲津橋耗鐵將近800噸。但是,盛唐時期全國鐵的年產(chǎn)量才僅有1千多噸,蒲津橋用鐵就占了五分之四,絕對稱得上是傾國之力的浩大工程。

據(jù)專家測量,每頭鐵牛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重約50噸的大鐵牛(準(zhǔn)確的說法應(yīng)是47噸)。

那么,如此龐然大物,是如何澆鑄成形的,又是如何運到建橋現(xiàn)場的?

據(jù)專家介紹,當(dāng)?shù)剡z存的許多土制小鐵爐,就和唐朝時期的煉鐵爐大同小異。

又據(jù)《天工開物》記載,古人鑄造大型鑄件,都會把數(shù)十個小鐵爐運到現(xiàn)場,通過導(dǎo)槽將熔化的鐵水倒入模具中澆鑄成形。

那么,為何要將舉國大工程放在荒蕪的蒲津灘涂呢?

  • 經(jīng)濟優(yōu)勢

從蒲津橋往東15公里,就是盛產(chǎn)池鹽的運城。歷史上經(jīng)常有大量的池鹽從這里運出,因此人們稱之為運城。運城鹽又名河?xùn)|鹽,唐朝時行銷整個中國北方,人口眾多的長安城是它最大的用戶。

  • 軍事、政治優(yōu)勢

1300年前的唐朝都城長安,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交通四通八達,西北有絲綢之路,西南有千里棧道,東南有運河水道,而東北正好是蒲津橋所在的秦晉通途?梢哉f,蒲津橋是河?xùn)|通往長安必經(jīng)的交通咽喉,對于唐朝長治久安,版圖完整,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

  • 地理優(yōu)勢

這里距長安城的直線路程最近,又正好地處黃河的拐彎處,相對水勢較為平緩,利于修建。如:趙州橋、廣濟等古名橋都是建在河流的拐彎處。

那么,為何不修建木橋或石拱橋?

趙州橋可比蒲津鐵索浮橋早100多年。

  • 一是黃河每年產(chǎn)生平均16億噸的泥沙,如果建成木橋或石拱橋,隨著河底的上浮,用不了幾年,橋就會被泥沙覆蓋。但是,浮橋就可以利用鐵索靈活變動。

  • 二是黃河全河多年天然流量高達580億立方米,平均流量達到了1774.5立方米/秒。如此巨大的水流量及水流沖力,以當(dāng)時的技術(shù)根本無法克服。

建成后的鐵索浦津浮橋,是中國歷史上用鐵量最大的一項工程,也是黃河上最大的一座浮橋。

據(jù)民間傳說,六、七百年前這里還有一座巨型浮橋,如彩虹掛天、巨龍戲水,上面車輪滾滾,人喧馬嘶,晝夜不絕,前后沿用了上千年,橋的兩岸更有八頭大鐵牛,令黃河低頭,神鬼莫犯。

浮橋及鐵牛消失之謎

公元1222年,在金朝與蒙古爭奪蒲州城的戰(zhàn)爭中,蒲津浮橋被一把火燒為灰燼。就算被燒,大鐵牛還在,想要修建也極為容易,但是為何蒲津浮橋和大鐵牛就此消失?直到后世才被發(fā)掘。

一方面,自唐之后,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中心不斷東移,曾經(jīng)長安的區(qū)位優(yōu)勢已然不存,因此從宋朝之后,歷朝歷代再也沒有進行重新修建。

另一方面,從800年前的宋代開始,黃河水患頻發(fā),可謂“三年一決口,百年一大患”。而在此之前的數(shù)百年間,黃河水勢一直較為平穩(wěn)。因此,由于泥沙的連年累積,洪水災(zāi)難頻發(fā),河床不斷加高,八只拉扯蒲津鐵索浮橋的地錨(大鐵牛),就此被泥沙掩蓋。

1300年后,當(dāng)黃河鐵牛被人們發(fā)掘出時,未曾大損,只是銹跡斑斑,而并非完好無損,但它卻記錄了一段中國橋梁歷史上的輝煌成就。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4



小時候的課本上有一篇文章叫《撈鐵!罚v的就是這幾頭鐵牛的故事,不過當(dāng)時還有8頭,現(xiàn)在只有4頭了。下面把這篇文章貼上來,讓大家重新回憶一下,重溫小學(xué)時光。

            撈 鐵 牛  
宋朝時候,有一回黃河發(fā)大水,沖斷了河中府城外的一座浮橋。黃河兩岸的八只大鐵牛是拴住浮橋用的,也被大水沖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   洪水退了,浮橋得重修?墒潜恐氐蔫F牛陷在河底,有哪個大力士能把它們一只一只撈起來呢?人們正在議論紛紛,一個和尚說:“讓我來試試。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  
 和尚先請熟悉水性的人潛到水底,摸清了八只鐵牛沉在哪兒。然后讓人準(zhǔn)備了兩只很大的木船,船艙里裝滿泥沙,劃到鐵牛沉沒的地方。船停穩(wěn)了,他再叫人把兩只船并排拴得緊緊的,用結(jié)實的木料搭個架子,跨在兩只船上。又請熟悉水性的人帶了很粗的繩子潛到水底,把繩子的一頭牢牢地拴住鐵牛,繩子的另一頭綁在兩只大船之間的架子上。   
準(zhǔn)備工作做好了。和尚請水手們一起動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鏟到黃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減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鐵牛的繩子越繃越緊。船靠著水的浮力,把鐵牛從淤泥里一點兒一點兒地向上拔。  

 船上的泥沙鏟光了,鐵牛也離開了河底。和尚不急著把鐵牛撈上船,而是讓水手們使勁把船劃到岸邊,再讓許多人一齊用力,把水里的鐵牛拖上了岸。  
 和尚用這樣的辦法,把八只笨重的鐵牛,一只一只地拖了回來。   
這個和尚叫懷丙,是當(dāng)時出色的工程學(xué)家。



公元724年,正值唐朝最興盛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為了加強山西和陜西的經(jīng)濟往來,改善兩省的交通環(huán)境。他組織了龐大的人力,在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黃河渡口修建了浮橋。

為了穩(wěn)固浮橋,當(dāng)時動用了160萬斤生鐵在兩岸各放置了4頭鐵牛,4個鐵人,四座鐵山,還有四組七星鐵柱。當(dāng)時基本上是傾全國之力,160萬斤生鐵相當(dāng)于唐朝年產(chǎn)量的80%,顯而易見唐朝政府對修建這座浮橋是多么的重視。

大唐工部親自派人督導(dǎo),還專門找陰陽先生,對兩岸的布置都做了規(guī)劃。根據(jù)易經(jīng)的解釋,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所以就用鐵牛來代表土地,震懾黃河鬼怪,不得隨意作亂。

七星鐵柱則是仿照天上的北斗七星布局,再加上鐵人,配合鐵牛,就組成了天地人的格局。實際上在歷史上,七星鐵柱和鐵人都是拴船的莊子,老百姓才不會有那么多講究。



元朝末年,黃河水泛濫成災(zāi)。浮橋在大水中被沖垮,再加上當(dāng)時黃河改道,這個唐朝時修建的交通要道,就被廢棄了。鐵牛也被泥沙掩埋,在枯水季到水中游泳的孩子還可以摸到鐵牛,對這個河段不熟悉的船工開船還經(jīng)常被牛角掛傷船底。

新中國建立后,50年代在黃河上修建了三門峽庫區(qū)。由于這個水庫規(guī)劃的不科學(xué),導(dǎo)致上游的泥沙淤積,再加上水位抬高。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經(jīng)被深埋在黃河水面兩米以下的爛泥灘了,除了一些文物專家再沒有人問津這些東西了。

改革開放后的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決定以這個古橋和鐵牛作為旅游景點。在當(dāng)?shù)乜h委縣政府的幫助下,發(fā)現(xiàn)了這些鐵牛鐵人的位置。1989年8月,當(dāng)?shù)赜嘘P(guān)部門組織了大規(guī)模的挖掘活動,4頭鐵牛重現(xiàn)水面,當(dāng)然仍有四頭下落不明。

根據(jù)歷史記載,兩岸的鐵牛各分兩組,每座鐵牛身邊有一個鐵人。鐵牛高1.9米,長約三米,寬約1.3米。在牛身上雕刻有精致的花紋,非常具有研究價值。鐵牛的重量在42噸到70噸之間,以當(dāng)時的鍛造水平和運輸水平,可以說絕對是當(dāng)時的國家級大項目。



經(jīng)過文物部門和當(dāng)?shù)卣木C合評估,決定在原址上抬高12米,盡量還原唐朝和明朝時期修建的石堤,露天擺放,供往來游客參觀。這個博物館現(xiàn)在還在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門外,也是山西省重要的旅游景區(qū)。

這些存放了千年的鐵牛為什么能夠基本上做到完好無損呢?應(yīng)該說山西省文物局在當(dāng)時出土?xí)r,就充分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保證他們在不受任何損失的情況下安全著陸。在對表面進行防銹除銹處理時也采用了先進的技術(shù),盡量不傷及鐵牛的身體。

在歷史上,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人就掌握了鐵器的抗蝕防銹工藝。比如越王勾踐的佩劍剛出土?xí)r依然整體烏亮、寒光逼人,可以很輕松的劃破十幾張報紙。

根據(jù)相關(guān)專家研究,古代的防銹技術(shù)就是在表面進行一些硫化處理。用硫和硫化物,與金屬的表面發(fā)生化學(xué)作用,起到防銹的作用。還有更先進的就是采用鉻鹽氧化法,處理完成后表面金屬會被氧化,生成薄薄一層極其細(xì)膩的氧化金屬,類似于現(xiàn)在的金屬表面鈍化處理法,基本上可以保證不會生銹。

這些鐵牛在水下時因為被淤泥覆蓋,深埋于地下。雖然從明朝到建國初期,600多年之前黃河不斷泛濫成災(zāi),但都沒有對鐵牛造成重大創(chuàng)傷。這也是我們當(dāng)代人之福,還能看到1300多年前的鐵牛,并且看上去依然栩栩如生,具有非常高的藝術(shù)價值。

5

只可遠(yuǎn)觀,不可近視。經(jīng)過了上千年的歲月,黃河鐵牛表面早已銹跡斑斑。

鐵牛首先從名稱上看基本是由鐵打造,每尊鐵牛重量不一,根據(jù)出土的鐵牛稱重,這還是經(jīng)過經(jīng)過上千年的河沙侵蝕后,最重的居然有72噸,最輕的也有45噸。原來是作為橋墩為黃河兩岸的一座蒲津浮橋提供橋墩穩(wěn)固的作用,幫助河對岸人們來往方便?墒窃谠┠,因為戰(zhàn)爭蒲津浮橋被摧毀了,黃河兩岸的四尊鐵牛也就失去作用沒有人來維護,逐漸埋在河沙之中。

到1988年,永濟縣決定把鐵牛撈出來。專家們經(jīng)過不懈努力,終于撈出四尊銹跡斑斑的黃河鐵牛,剛出土的黃河鐵牛幾乎和黃河的顏色一樣。經(jīng)過專家們的努力修繕,除去表面的鐵銹,涂上新的保護層,為了防止泥沙的侵襲,又為鐵牛打造專用的底架,最后把黃河鐵牛所在位置升高。做完這一系列防護工作才是現(xiàn)在人們所看到黃河鐵牛,說到底也是靠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才能把鐵牛保護的如此完好。

6

黃河鐵牛也叫開元鐵牛,鑄造于唐帝國最為鼎盛的開元年間,當(dāng)年唐玄宗為了在陜西和山西的黃河古道之間建造一座浮橋,他就調(diào)集了天下的鐵料,讓人把當(dāng)時唐帝國年產(chǎn)量八成的鐵料鑄造成了八座沉重?zé)o比的鐵牛以及多個鐵人、鐵柱、鐵山,以此來固定那漂浮不定的黃河浮橋。

黃河浮橋和開元鐵牛

或許有很多人不太了解當(dāng)時黃河浮橋是怎樣的,所以在這里我們就首先介紹一下當(dāng)時建造的黃河浮橋。

在唐朝時期,由于黃河河水的湍急、當(dāng)時造橋技術(shù)的不足,人們就只能選擇了折中方法來建橋。

那時候,他們以類似于鐵索橋的方式用鐵鏈連接了河流兩岸,然后在這些鐵鏈上鋪上木板,就構(gòu)成了最原始的浮橋。

而為了保持黃河浮橋的穩(wěn)定性,他們則又建造了一些船,把這些船鋪墊在浮橋下面充當(dāng)橋樁,以使得人們在黃河浮橋上行走時不會那么飄忽不定。

我們提問中所說的開元鐵牛就是這黃河浮橋建造的一大重要構(gòu)成,由于黃河浮橋并不是固定的橋梁,所以人們就在浮橋兩端各放了四座鐵牛以及鐵人、鐵柱、鐵山來充當(dāng)橋的固定物。

大家可不要小看這些鐵牛,這些鐵牛的體積實際上是很龐大的,每座大概有30噸以上的重量,一旦把它們的底座鑲嵌在地面下,就能牢牢地固定住黃河浮橋。

正是在這些鐵牛、鐵人、鐵山、鐵柱的保障下,這才使得黃河浮橋一直長久地保存在了黃河古道兩端。

宋朝打撈開元鐵牛的故事

只不過這些鐵牛在平常使用的時候還好,一旦黃河爆發(fā)了恐怖的洪水,那就什么都免談了。

在宋朝時期,一場洪水的爆發(fā)把鐵牛給席卷到了黃河底下,那時候為了打撈這些鐵牛,就出現(xiàn)了我們小學(xué)課本中學(xué)到的故事。

由于鐵牛身陷在泥沙之下、沒辦法打撈,官府就只能尋求起了社會上奇人異士們的幫助,想看民間有沒有辦法幫忙把這些鐵牛打撈出來。

公告出來后,有個和尚站出來接受了這個任務(wù)。

至于這個和尚的打撈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準(zhǔn)備兩艘裝滿了泥沙的大船,把船開到鐵牛下沉的位置,然后讓人下水把捆在船身上的繩子綁到鐵牛上。

準(zhǔn)備好之后,就是讓人把兩艘大船中的泥沙全部移除出船外,這樣,就能依靠著兩艘大船的浮力以及后續(xù)的人力把鐵牛從那泥沙之中拉出來了。

開元鐵牛重見天日

而到了元朝時期,隨著黃河浮橋的消失,開元鐵牛的歷史使命也隨之?dāng)嘟^,在往后的廢棄時間中,隨著各種河流的變道、水勢的變化,河流兩岸的八座鐵牛都被黃河水給掩蓋了起來。

不過在上世紀(jì)50年代之前,由于河水量不多,人們?nèi)匀豢梢詫ふ业玫匠翛]在河床底下的開元鐵牛,一直到了50年代,隨著三門峽地區(qū)進行了蓄洪,這些開元鐵牛這才在河水以及泥沙的掩蓋下,徹底失去了蹤跡。

即便上個世紀(jì)80年代人們花費了巨大力氣對這些開元鐵牛進行搜尋,也只能找尋得到河流一側(cè)的4座鐵牛以及其他的鐵人、鐵山、鐵柱。

至于在另一側(cè)的那些鐵牛,則在泥沙和河水的掩蓋下,與人世永久隔絕起來。

開元鐵牛一直保存完整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回歸正題,說一下這些開元鐵牛為什么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原因。

在我看來,開元鐵牛之所以能保存完好是因為它們的體積實在太過于龐大了,那30噸以上的鐵重量,如果不是有人刻意把它們架在熔爐上融化的話,它們是基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被自然破壞掉的。

就算是生銹,也不太可能對它們那龐大的體積造成多大影響,頂多只會在表面生成一層繡,然后就無法對其內(nèi)部造成太多的破壞。

我看到有很多人說這些開元鐵牛因為表面進行過特殊處理,所以是不會生銹的。

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雖然我們現(xiàn)如今看到的開元鐵牛并沒有生銹,但是根據(jù)一些當(dāng)年剛打撈出開元鐵牛時的照片,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鐵牛實際上是會生銹的,只不過在經(jīng)過處理以及人們長時間的游覽把摩下,才變得現(xiàn)如今這般光滑罷了。

7

首先咱們了解一下黃河鐵牛是個什么東西?

黃河鐵牛又稱“開元鐵!,它是唐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楊貴妃的老公)下旨鑄造的四個超級大鐵牛(還有四個牽牛鐵人)。距今已有1294年的歷史了。

鐵牛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每尊重約40噸。(見下圖)



唐玄宗李隆基為何要鑄造世上罕見的超重鐵牛呢?

原來這四座巨型鐵牛是用來固定浮橋的。四個鐵牛分置于黃河兩岸,呈四角分布,然后每兩尊鐵牛之間用鐵鎖鏈連接,兩道鐵鎖鏈之間鋪上木板,一座鐵浮橋就此形成(見下圖)



親們明白了吧?鐵牛如果不夠重還真固定不住浮橋呢!形象的說就是浮橋的地錨。

除了當(dāng)?shù)劐^外,鐵牛還有栓船防止船只被大風(fēng)吹走的作用,鐵牛尾巴下的七星柱就是用來栓船的。



當(dāng)然了,千年過去了,鐵牛的工作性質(zhì)有了變化,現(xiàn)在浮橋早己消失,鐵牛靜靜的呆在原來工作的地方,成了人們觀賞的文物。

鐵牛原來工作的地方在哪里?到哪里能一睹鐵牛的風(fēng)采呢?

鐵牛工作的地方就在黃河古渡口蒲津渡,不過由于黃河頻繁改道(黃河古道有“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之說),過去的蒲津渡口不復(fù)存在。

“蒲津渡”遺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里處。四尊鐵,F(xiàn)在就放在那里,現(xiàn)在復(fù)原了“蒲津鐵浮橋”了,有興趣的親們可游覽觀光一番(見下圖)

注:由于黃河經(jīng)常改道,所以人們建造了容易移動的浮橋,環(huán)境改變了人們的思維。


在1988年之前,四尊鐵牛被淤積深埋在地下,經(jīng)過一年多的勘察,到1989年8月,唐開元鐵牛和鐵人終于出土和人們見面了。它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重量最重,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nèi)外極為罕見。

(問題來了)經(jīng)歷上千年的黃河鐵牛為何至今完好無損呢?

其實不難理解。一尊近40噸的鐵蛋蛋埋在地下,往往比暴露在空氣中更容易保存。

我們都知道一個基本常識,凡是鐵器都會生銹,因為鐵器暴露在空氣中就會發(fā)生氧化作用,形成三氧化二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鐵銹。

鐵牛埋在地下,和空氣隔絕,只是和水中的氧氣分子發(fā)生反應(yīng),水中氧氣分子畢竟少于空氣中的氧氣,這樣就減緩了腐蝕,這就是為什么黃河鐵牛上千年依然完好無損的原因。

文/秉燭讀春秋

8

絕對沒有生銹是不可能的,只是相比數(shù)十噸重的龐大體形,鐵牛身上的銹跡很不明顯,沒有造成多大影響,所以至今完好無損。能做到這一點,也是十分不易了,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先進技術(shù)。

黃河鐵牛的歷史

蒲津渡是黃河中上游的重要渡口,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xùn)|岸。蒲津渡扼守黃河,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沖,是河?xùn)|經(jīng)陸路進入關(guān)中的鎖鑰之地,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很多朝代都在蒲津渡修過浮橋。

但唐朝以前的蒲津渡浮橋大多是為了滿足軍事需要臨時性架設(shè),使用竹索連接,壽命很短,也不安全,無法滿足交通出行需要,無論政府還是百姓渡河,還要靠船只擺渡。

開元年間,蒲州被定位唐王朝的中都,政治地位進一步提高,唐朝的統(tǒng)治重心在關(guān)中,為了加強關(guān)中與唐朝龍興之地山西的聯(lián)系,進而強化對整個北方的控制,時任兵部尚書張說建議在蒲津渡修建一處更加牢固的鐵索浮橋,得到唐玄宗的首肯。

修建鐵索浮橋的最大難題是鐵索的固定,最終方案是鑄造8頭巨大的鐵牛,每頭鐵牛重達數(shù)十噸,分別放置在黃河兩岸用作索樁,將鐵索固定在鐵牛身上,然后以鐵索連接舟船,舟船之上敷設(shè)鐵板。開元十三年(725年),蒲津渡浮橋建成。這是有史以來黃河上第一座固定鐵索浮橋,使得黃河天塹變成通衢大道,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由于索鏈和索樁都是鐵質(zhì),故而浮橋十分堅固,一直從唐朝使用到元朝,雖中途幾經(jīng)重建,但都使用"鐵牛連鐵索,鐵索連舟船"的方式架設(shè),即便后來黃河改道,蒲津渡徹底廢棄,這八頭鐵牛仍然忠實地蹲守原地,無人破壞,無人偷盜——因為它太巨大了。

黃河鐵牛的沉沒

黃河改道后,鐵牛所在地被黃河淹沒,鐵牛也逐漸沉到河底泥沙之中,一開始還未完全淹沒,但到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時,隨著河床淤積,鐵牛已經(jīng)被完全埋在淤泥中了。

由于當(dāng)?shù)匕傩斩贾黎F牛的存在,所以發(fā)掘鐵牛的過程并不十分困難。1989年 8月,考古部門發(fā)掘出八尊鐵牛中的四尊,每尊高1.9米,長3米,寬1.3米,牛尾處有橫鐵軸一根,用于拴連鐵索,連同用于固定鐵牛的底盤和鐵柱在內(nèi),每尊鐵牛的全重達到了驚人的70噸!

根據(jù)專家測算,當(dāng)時鑄造八尊鐵牛以及鐵索耗費的鐵,占到唐朝全國年鐵產(chǎn)量的五分之四,而且這些鐵牛并不是一塊純粹的鐵疙瘩,它們造型雄健,氣勢威武,紋案優(yōu)美,形象逼真,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先進的冶煉技術(shù),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黃河鐵牛為何不銹

當(dāng)黃河鐵牛被打撈出土?xí)r,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四尊鐵牛經(jīng)過1300多年,經(jīng)歷了漫長的風(fēng)吹、雨淋、日曬、沖刷,表面竟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銹跡斑斑,這是何原因?

金屬生銹,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化學(xué)反應(yīng),生銹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鐵元素與氧元素接觸發(fā)生氧化反應(yīng),產(chǎn)生三氧化二鐵的過程。最常見的生銹是鐵制品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直接與氧氣接觸導(dǎo)致,還有一種情況是鐵制品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蝕導(dǎo)致生銹。

黃河鐵牛先后經(jīng)歷過上述兩種情況,為何沒有銹跡斑斑?作者認(rèn)為主要是以下原因:

1,北方空氣比較干燥。眾所周知,北方降雨將少,空氣較為干燥,而鐵最易在潮濕空氣中生銹,在干燥空氣中并不容易生銹,即便生銹也不會很多。

2,黃河泥沙的保護。鐵牛被黃河淹沒后,身上的鐵銹經(jīng)過黃河水流和大量泥沙的沖刷被清理掉,后來被泥沙掩埋后,完全與氧氣隔絕,失去了再次生銹的條件。

3,先進的防銹技術(shù)。古人很早便懂得了生銹原理,掌握了防銹技術(shù),比如很多佛塔都是鐵制的,使用了油漆等方式進行防銹處理,黃河鐵牛很可能也進行了類似防銹處理。

4,長期的專人養(yǎng)護。蒲津浮橋是政府工程,平時有專人養(yǎng)護,為了美觀和安全需要,一旦鐵牛身上出現(xiàn)生銹現(xiàn)象,會安排專人進行除銹養(yǎng)護。

除了上述原因,有些專家還推測鐵牛在冶煉時摻入了其他金屬元素,成為某種鐵合金,就如同現(xiàn)代不銹鋼一樣具備了防銹能力。不管黃河鐵牛如何神奇,根本而言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所致,值得我們欽佩。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guān)注我!

9

對于黃河鐵牛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陌生,小學(xué)課本曾有一篇名為《撈鐵!返恼n文。

該課文講述的就是,宋朝時有一次黃河發(fā)大水,結(jié)果把拴浮橋的八只大鐵牛沖到黃河中去了。后來一個叫懷丙的和尚自告奮勇,憑借自己的聰慧才智將鐵牛依次從黃河打撈上岸。

說到鐵牛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黃河古渡口——蒲津渡。

(今蒲津渡遺址)

蒲津渡位于今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xùn)|岸。

這個渡口是古代黃河上最著名的渡口。通過這個渡口架設(shè)的浮橋是維系秦晉之間最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由于有了此浮橋,兩岸人民交往才變得容易,商旅之間的貿(mào)易才變的便捷興盛。

公元前287年,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在今山西永吉縣蒲州架設(shè)了第一座浮橋,為黃河史上最早的浮橋。

由于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及戰(zhàn)略意義,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時,當(dāng)?shù)貫楸U锨貢x交通間的順暢,便在黃河兩岸各鑄造了四尊大鐵牛。用以索住黃河上連艦千艘的鐵鏈,以穩(wěn)定此橋。

(黃河鐵牛)

這8尊鐵牛每一尊重達在55~75噸之間,其總用鐵量占到了當(dāng)時全國年產(chǎn)量的4/5,可以說這是一項耗費巨大的工程。

8尊鐵牛造型活靈活現(xiàn),棱角分明。個個膘肥體壯,肌肉隆起。且每尊鐵牛旁邊均有一“鐵人”牽引。

該鐵人形象被賦予維、蒙、藏、漢四個民族,象征民族大團結(jié)。

除了鐵牛、鐵人,還參考了北斗七星在天空中各星的排位鑄造了七根鐵柱,名“七星鐵柱”。事實上,這“七星鐵柱”主要是用來拴船用的。

(黃河鐵牛旁邊的鐵人和七星柱)

對于為什么用牛的形象鑄造拴橋墩,則是有以下原因。

《易經(jīng)》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

鑄鐵牛分列黃河兩岸,意味著對波濤洶涌的黃河起到震懾作用。使黃河少發(fā)生大的水患。

在此后的幾百年時間內(nèi),因為由鐵牛穩(wěn)定浮橋的緣故,使得兩岸交通更加便利,商賈往來更加頻繁,行駛在橋上面的車馬更加絡(luò)繹不絕,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

此時,該橋留下了“天下有三橋,蒲津是第一”的巨大贊譽。

而“撈鐵牛”的故事就是發(fā)生在宋朝時期,此時距離鐵牛被放置兩岸已過去300余年。

金、元時期,浮橋毀于戰(zhàn)火,僅留兩岸鐵牛。

新中國成立后的50年代,國家出于防洪、發(fā)電等方面的需求,在黃河上修建了三門峽水庫。

如此以來處在水庫上游的鐵牛,因黃河河床淤積,河水西移,最終被深埋于河灘之中。

1989年,黨和政府在蒲津渡遺址上,將深埋于黃河?xùn)|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其余四尊仍深埋于黃河灘中。

時至今日,已出土的4尊鐵牛雖已時隔千年,除有部分生銹外,其整體形象依舊看起來完好如初。

通過這4尊鐵牛,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冶煉術(shù)!

(1989年黃河鐵牛出土?xí)r的情形)

斗轉(zhuǎn)星移,滄海桑田。

轉(zhuǎn)眼間,1300年已過……

在這長達1300多年的時間內(nèi),蒲津渡的黃河鐵牛親歷了歷代王朝興衰,朝代更迭。

既見證了唐「開元盛世」的繁華,有見證了歷代王朝衰敗時的殘景。

這8尊鐵牛背后所代表的巨大歷史意義是無法估量的。

————————

題外話:

除了黃河鐵牛,我國曾在成都出土了古代另外的鎮(zhèn)水神獸——石犀牛。

據(jù)《蜀王本紀(jì)》記載,這鎮(zhèn)水神獸是當(dāng)年秦朝蜀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時命人所刻。

(成都出土的鎮(zhèn)水神獸——石犀牛)

2013年7月,四川因發(fā)生大范圍持續(xù)性降雨,網(wǎng)上一度曾掀起了“因鎮(zhèn)水神獸被挪走,引發(fā)暴雨成災(zāi)”一說。在網(wǎng)上引起了不少熱議。

10

感謝問答邀請

第一次知道黃河鐵牛的故事,那還是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從《故事會》上看到的,如今三十多年過去了,又再次榮幸重溫一下黃河鐵牛的來歷和經(jīng)過。

最早知道黃河鐵牛的故事,還是從宋代一個叫懷丙和尚打撈鐵牛的故事上得知此時的。

但是,要說鐵牛的來歷卻是發(fā)生在唐朝的開元年間。

當(dāng)時之所以鑄造鐵牛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在古代的架橋技術(shù)遠(yuǎn)沒有今天發(fā)達,但也并不說明古代的人沒有智慧。

在古代,牛、象等一般都被視為吉祥物,因此在黃河上鑄造鐵牛很符合這方面的傳統(tǒng)。

但真正鑄造鐵牛的目的,不是為了一種觀賞目的,而是為了在黃河的兩岸便于架橋。

當(dāng)時的唐朝正處于它歷史上的巔峰時期,集全國之力鑄造約四十多噸的鐵牛數(shù)尊,分布于黃河的兩岸,然后再用數(shù)條粗鐵索縛于其身,遂形成浮橋。

但隨著時日已久,浮橋不免破敗,在以后的各個朝代雖屢經(jīng)修復(fù),但到清代時最終徹底廢棄。

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這些黃河鐵牛如果從唐朝開元年間算起的話,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jīng)歷經(jīng)一千二百余年,卻為何能夠保持完好而不被銹蝕掉。

請原諒我們的才疏學(xué)淺,如果說錯了的話千萬不要噴我們的祖宗三代。

第一,黃河水是淡水,淡水對于鐵的腐蝕性要遠(yuǎn)遠(yuǎn)的地獄海水對于鐵的腐蝕性。

大家都知道,軍艦是用上等得好鋼材料做成的,但是在海里根本就經(jīng)不起長年累月的侵蝕,而且這還是在做了厚厚的防腐處理之后的結(jié)果,但是黃河鐵牛卻未作任何這方面的防腐處理。

第二,鋼鐵如果在暴露的空氣中是很容易生銹的,但是對于沉在泥沙里的黃河鐵牛來說,卻恰恰避開了這個弊端,并且由于黃河的說是淡水,不但對鐵牛的腐蝕性較差,而且對于鐵牛的保護性要多于對鐵牛的腐蝕性。

第三,長年累月的沖刷對于鐵牛形成了類似于一層堅硬的保護膜,說白了就是一層附加物體,這一點不容忽視。

第四,鐵牛的鑄造是實心的而非空殼之類的,這是一個鐵牛得以完整保存的關(guān)鍵節(jié)點。

一般來說,空心的東西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爛掉的,但實心物體就不然了,它在抗腐蝕性方面有著獨到的天然優(yōu)勢。

以上四點金供大家參考討論,并不代表著我的觀點就是對的,如有不同意見者,歡迎來辯!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