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有多厲害?有何例子?

謝謝你的提問,我會從幾個方面來回答你,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厲害的亞歷山大

1、歷史的評價:

拿破侖贊譽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

恩格斯說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軍事家、杰出的天才將領。

2、歷史貢獻

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統(tǒng)一希臘,使希臘產生新的活力,使希臘的文明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征服了波斯,使東西方文明進一步交匯融合、使歷史進入一個新時代。

二、歷山大的成就與他的人生經歷分不開的

傳說亞歷山大母親奧林匹婭斯結婚前一夜夢見雷霆落在自己身上,燃起一股火焰很久才熄滅,預示著她與亞力山大父親脅力結合所生的孩子是宙斯降世。

亞力山大父親腓力夢見奧林匹婭斯子宮有一塊密蠟,蠟上有一幅獅子頭像,預示著出生孩子后勇猛無比。

  • 良好的教育

亞歷山大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傾注大量心血。把所有與亞歷山大同日出生的男孩,必須送到王宮,由國家負責培養(yǎng)教育,他們的父母家人的生活也將由國家安置。這是非常高明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一招,使亞歷山大可以和一群同齡的小伙伴生活在一起,同時接受教育,既可互相交流、彼此競爭、取長補短,又可享受集體生活的樂趣。同時,這樣做也可避免養(yǎng)成王家子弟所固有的孤僻性格,而有利于形成團結和領導群眾的領袖品質。

把他交給奶媽南尼絲撫養(yǎng)。原因是腓力害怕妻子潑辣任性、浮躁嫉妒的性格會給兒子帶來不良的影響。

聘請亞里士多德擔任時年13歲的王子亞歷山大的老師。

亞里士多德正當壯年,精力充沛,他不僅學識淵博,是當時最有學問的人,而且富有教學經驗,是當時最好的教師。他不但繼承和發(fā)揚了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的學術研究傳統(tǒng),也繼承了他們卓有成效的教人、育人的傳統(tǒng)。對亞里山大人生產生重大影響。

三、建立帝國的重大事跡

1、平定希臘叛亂

公元前335年初春,亞歷山大率大軍出人意料地、神速地沿南部海岸進入帖薩利亞。讓部下在俄薩山臨海的一面攀登,在敵人毫無防范的地方越過這座山,出現在隘道守軍的后面。帖薩利亞人以為是神兵天降,放棄了任何抵抗,擁戴亞歷山大為帖薩利亞聯邦的領袖,帖薩利亞人的反叛就這樣兵不血刃地平定了。

亞歷山大乘勢率大軍南下希臘,直至佛提俄提斯、波俄提亞,大軍前鋒距雅典只有40里。想反叛的雅典也嚇壞了,急忙派代表向亞歷山大求和。

亞歷山大又派人盯住了巴斯達,防止暴亂。

2、用兵如神,征服色雷斯人。

他的第一步是征服色雷斯人。使他東征波斯時有個穩(wěn)固的后方。首先命令一支馬其頓的海軍艦隊,從拜占庭出發(fā),駛入黑海,沿多瑙河溯流而上,會合也將來那里的亞歷山大親自率領的陸軍部隊。然后,亞歷山大率領陸軍,從安菲波利斯出發(fā),侵入色雷斯境內。他釆取靈活的山地陣術,巧妙躲避山車及石塊,把色雷斯人打得落花流水。為了乘勝追擊,趕走了吉塔人(色雷斯人的分支),后使他們的國王投降,并簽訂了協(xié)議。解決后顧之憂。

3、征服波斯帝國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亞歷山大任命老臣安提柯留守馬其頓,總管一切,告別了母親奧林匹婭斯和未婚妻西爾維亞,率領3萬步兵和5000騎兵向波斯出發(fā)。經過一系列殘酷戰(zhàn)爭,最終打敗了波斯,殺死波斯兩位總督。

還有征服印度、埃及等國家,建立了橫跨亞歐非亞歷山大帝國。

最佳貢獻者
2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真的很厲害,如果要用詞語來形容他的話,我想“戰(zhàn)神”實不為過。

或許有人認為軒羲崇洋媚外,中國上下五千年能稱之為“戰(zhàn)神”的人不勝枚舉,然而能與亞歷山大并肩的唯有秦始皇、成吉思汗了。因為他們這種所謂的“戰(zhàn)神”不僅僅是打贏了幾場戰(zhàn)爭,而是統(tǒng)一了廣闊的沃土,然而最為重要的奴役他人思想,使人甘愿臣服。

征戰(zhàn)伴隨了亞歷山大短短的一生,從他16歲的第一戰(zhàn),鎮(zhèn)壓馬其頓北部的起義戰(zhàn)爭開始,征服就如影隨形,滲入心扉。

要具體說說亞歷山大有多厲害,我卻想說他的一生都充滿傳奇,時時都有厲害勁。

天生我才,少年成名

初試牛刀

亞歷山大出生與馬其頓的首都派拉,受到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洛伊戰(zhàn)爭的神話故事的影響,他對英雄人物奧德修斯更是視為偶像,這樣的教育無疑為他日后的征戰(zhàn)埋下了火種。

當腓力二世進攻拜占庭城邦的時候,年僅16歲的亞歷山大便被父親委以重任,監(jiān)國馬其頓。然而就在腓力二世出兵不久,北方就有人起義,意圖擺脫馬其頓,擺脫腓力二世的統(tǒng)治。然而,天不作美,以為國中只有年輕的亞歷山大,不能把他們怎么樣,然而他們錯得很徹底。初次出征的亞歷山大,毫無稚嫩之氣,一舉將起義軍給滅了,還建立第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德魯波利斯。

少年成名

然而兩年之后,當雅典和底比斯兩大城邦結成了同盟,派兵討伐腓力二世時,人們在這場號稱改變希臘命運的戰(zhàn)役——喀羅尼亞戰(zhàn)役中真正見識了亞歷山大這個軍事天才。

根據習慣,馬其頓的排兵布陣是右翼為指揮中心,左翼是騎兵支援,主力步兵部隊被部署在右翼。而亞歷山大作為左翼總指揮要求打破常規(guī),以騎兵為主力集中在右翼,左翼變成步兵支援。就這樣一個變化,當兩軍交戰(zhàn)時,馬其頓騎兵就將希臘的陣型沖散,戰(zhàn)斗剛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聞名希臘的最強戰(zhàn)隊底比斯圣隊被全部殲滅。

臨危受命

亞歷山大一戰(zhàn)成名后,迎來的卻不是父親的扶持,或作為繼承人的培養(yǎng),而是排擠,換來的是父親與母親奧林匹亞斯的分手,繼母克麗歐佩特拉的無視。

因為在酒會上頂撞了繼母,亞歷山大被父親驅逐,后來便到了伊利里亞,此時原本穩(wěn)當的皇位繼承權漸漸蒙上了一層陰影。后來雖然父親派出使者要和亞歷山大和解,卻在此刻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非常聰明地將此事指定為波斯帝國所為,這樣既解除了母親的嫌疑,也將矛盾的矛頭指向了波斯帝國。

因為看到了亞歷山大的才干,馬其頓的重臣兼外交家安提帕特便力亞歷山大繼承大統(tǒng)。于是亞歷山大在重臣的幫助下,也通過父親的葬禮和減少稅收贏得了馬其頓人民和軍隊的支持,成為了馬其頓的新國王,這時他才20歲。

肅清內政

亞歷山大登基之后,便先后處死了繼母和擁有繼承權的兒子,讓自己成為馬其頓王族中唯一健全的男性繼承人。這樣的手段可謂非常有遠見,解除了王國分裂的風險。

亞歷山大繼位不到一年,希臘便把腓力二世遇刺身亡,看作重新贏得獨立的機會,蠢蠢欲動。亞歷山大面對希臘的情緒,簡直不要太聰明,他一邊假裝議和,一邊派兵暗度陳倉進入,迫使雅典重新臣服在他的腳下。后來,希臘的聯邦數次想要脫離馬其頓,都被亞歷山大徹底摧毀了,為他的東征解除了內憂,肅清了內政。

雄才大略,揚名東征

馬其頓與波斯的敵對由來已久,亞歷山大以父親被波斯人波斯人刺殺和“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為名,帶領著馬其頓4萬步兵、五千騎兵出兵小亞細亞,此時他只帶了30天的補給,便開始了他的東征。

格拉尼庫斯戰(zhàn)役

當22歲的亞歷山大帶著軍隊快到格拉尼庫斯河的時候,他發(fā)現了波斯的大軍正在河的對岸列陣,當時波斯的兵力至少有4萬人,與亞歷山大的兵力相當。

根據當時的情況,便有人建議應順河扎營,隔日渡河進軍。然而,軍事天才的思維可非常人所能及,亞歷山大直接用了最簡單的方法,直接下令馬上渡河。就這樣,馬其頓的數千騎兵在頂住了波斯軍隊漫天的弓箭和標槍之后,將波斯人的兩翼擊了個粉碎。等到居中的波斯主力與馬其頓的步兵短兵相接時,他們遇到的是當中的馬其頓步兵方陣,突如其來的左右兩翼騎兵夾擊。

頃刻之間,波斯就一敗涂地了。此戰(zhàn)之后,波斯帝國損失了2萬余人,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兒子和女婿均被俘虜。

伊蘇斯之戰(zhàn)

亞歷山大在格拉尼庫斯獲勝后繼續(xù)向前進軍,這時氣急敗壞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統(tǒng)大軍想包抄亞歷山大的后路。

亞歷山大被逼無奈,只能被迫按照大流士的意圖,在伊蘇斯附近的皮納爾河與波斯人決一死戰(zhàn),然而馬其頓不足4萬的軍隊面對的是大流士的15萬人,兵力可謂懸殊至極。

大流士也并非徒有虛名的君主,此戰(zhàn)他并沒有大的失誤,但波斯軍隊實在不是訓練有素的馬其頓方陣的對手。大流士的中路希臘的雇傭軍猛攻馬其頓的中路,后者只能竭盡全力的守衛(wèi)。但亞歷山大親領右翼冒著箭雨突擊,對方的弓箭手在驚慌之余,反而沖散了自己的隊伍。

在右翼被突破之后,亞歷山大不做糾纏,直沖大流士的王座。這時大流士只能倚仗身邊的2千貴族武士。但勇猛的武士在方陣面前全無用處,最終大流士敗逃,引發(fā)全軍潰敗。

在這次驚人的勝利之后,亞歷山大于公元前332年進軍埃及,并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亞歷山大城。

高加米拉之戰(zhàn)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進行的高加米拉之戰(zhàn)則注定要彪炳史冊。

戰(zhàn)前,亞歷山大果斷拒絕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提出的平分天下的和平建議,因為他此行的目的便是要征服波斯,而并非和平相處。

亞歷山大,拼拼湊湊,聚攏了身邊所有的人,也不過4萬步兵、7千騎兵,他要用這點兵力征服波斯,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因為此時窮途末路的大流士三世則集結了近百萬的兵力,是亞歷山大兵力的20倍。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對待這次大戰(zhàn)和前兩場的方式不同,亞歷山大并沒有身先士卒,他只是在等。他看著自己的兩翼被波斯人碾壓,馬其頓人奮力支撐,他沒動;他看著自己的大營被波斯人拿下,所有的輜重、戰(zhàn)俘全部被搶回去,他還是沒動。直到波斯人都認為贏定了,開始四下尋找立功機會了,這時波斯王身前的重兵露出了一線縫隙。

亞歷山大帶著他的兩千騎兵在三千步兵的跟隨下,再一次直沖王座。馬其頓人的楔形陣法攻擊極其凌厲,從正中撕開了波斯禁衛(wèi)軍的防守。馬其頓王和波斯王最后互擲長矛,亞歷山大的長矛殺死了波斯王的駕車人。波斯王再次上馬逃走,他身后本已獲勝的大軍也再次在頃刻之間潰敗,亞歷山大就這樣締造了軍事史上不可復制的戰(zhàn)爭神話。

后記

就這樣,亞歷山大憑著訓練有素的軍隊、天生的軍事才干、英勇無畏的精神,亞歷山大用了短短十年時間,便從馬其頓開始東征,先收希臘半島,后橫掃整個波斯帝國,一直打到了印度河流域,其國土勢力范圍達520萬平方公里,西起希臘半島,東至印度河流域,從而建立了西亞、中亞眾多民族混雜在一起的大帝國。

希臘地區(qū)和西亞北非地區(qū)第一次被統(tǒng)一在一個國家里,希臘文明、兩河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是印度河文明也是第一次被聯系起來,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帝國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之一。

然而上天卻是公平的,太厲害的人物,它總是會和你開著玩笑,而這些玩笑非常致命。公元前323年6月初,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突然因發(fā)熱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關于他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一代戰(zhàn)神,千古傳奇,就此煙消云散,隨風而逝。

軒羲說

如果你還是要問我亞歷山大到底有多厲害?我想說只要翻開歷史畫卷,對亞歷山大的評價數不勝數,基本上都是對他軍事才能,統(tǒng)治能力的肯定。

正如有人把亞歷山大評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tǒng)帥之首。如此,看出他的厲害之處,因為排在他后面的羅馬帝國的戰(zhàn)略之父漢尼拔·巴卡、羅馬帝國的皇帝凱撒、法蘭西帝國的拿破侖,個頂個的軍事能人。

如果你對這些歐洲軍事統(tǒng)帥不太了解話,我想《西方戰(zhàn)略思想史》中的評價更容易理解:“亞歷山大的偉大幾乎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項羽是長于戰(zhàn)斗,韓信是長于戰(zhàn)術,劉邦是長于大戰(zhàn)略,但亞歷山大則似乎是三者兼而有之。”項羽何等英雄,韓信何等兵仙,劉邦何等大略,同時擁有它們的優(yōu)點,是多么可怖的一種存在。

亞歷山大的厲害之處,也不僅僅局限于他的軍事才能,還有他的統(tǒng)治力。

雖然每場戰(zhàn)斗初期亞歷山大是在后方坐鎮(zhèn)指揮,但他的方針是如果部隊發(fā)動決定性進攻,他則身先士卒。這種冒險的戰(zhàn)術使他屢次受傷,但士兵們看到他與他們生死與共,并不要求他們去冒那些他自己不愿冒的危險,這對鼓舞他們的士氣影響巨大,也讓士兵從心底臣服于他。

所以,當拿破侖評價亞歷山大時,便用到這樣的話:“我對亞歷山大特別感到羨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戰(zhàn)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識,他具有一種能夠贏得人民好感的藝術。

亞歷山大,一位“戰(zhàn)神”,卻高于“戰(zhàn)神”,一位征服者,卻高于征服者,一位統(tǒng)治者,卻高于統(tǒng)治者。他讓我相信,人生不應該給自己設限。

就這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點一下關注,我是軒羲十三,謝謝你!

3

亞歷山大是位軍事天才,繼位后熱衷于對外擴張,緩解國內矛盾。恰逢波斯衰落,亞歷山大用了十年時間,占領波斯全境,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亞歷山大出生于馬其頓的首都派拉,受到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洛伊戰(zhàn)爭的神話故事的影響,他將英雄人物奧德修斯,視為偶像。

當腓力二世進攻拜占庭城邦的時候,年僅16歲的亞歷山大,被父親委以重任,監(jiān)國馬其頓。然而就在腓力二世出兵不久,北方就有人起義,意圖擺脫馬其頓的統(tǒng)治。

初次出征的亞歷山大,毫無稚嫩之氣,一舉將起義軍給滅了。

然而兩年之后,當雅典和底比斯兩大城邦結成了同盟,派兵討伐腓力二世。

亞歷山大作為左翼總指揮要求打破常規(guī),以騎兵為主力集中在右翼,左翼變成步兵支援。就這樣一個變化,當兩軍交戰(zhàn)時,馬其頓騎兵就將希臘的陣型沖散,戰(zhàn)斗剛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聞名希臘的最強戰(zhàn)隊底比斯圣隊被全部殲滅。

亞歷山大一戰(zhàn)成名后,迎來的卻不是父親的扶持,或作為繼承人的培養(yǎng),而是排擠,換來的是父親與母親奧林匹亞斯的分手,繼母克麗歐佩特拉的無視。

后來雖然父親派出使者要和亞歷山大和解,卻在此刻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非常聰明地將此事指定為波斯帝國所為,這樣既解除了母親的嫌疑,也將矛盾的矛頭指向了波斯帝國。

于是亞歷山大在重臣的幫助下,也通過父親的葬禮和減少稅收贏得了馬其頓人民和軍隊的支持,成為了馬其頓的新國王,這時他才20歲。

亞歷山大登基之后,便先后處死了繼母和擁有繼承權的兒子,讓自己成為馬其頓王族中唯一健全的男性繼承人。這樣的手段可謂非常有遠見,解除了王國分裂的風險。

馬其頓與波斯的敵對由來已久,亞歷山大以父親被波斯人刺殺和“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為名,帶領著馬其頓4萬步兵、五千騎兵出兵小亞細亞。

亞歷山大憑著訓練有素的軍隊、天生的軍事才干、英勇無畏的精神,橫掃整個波斯帝國,一直打到了印度河流域,其國土勢力范圍達520萬平方公里,西起希臘半島,東至印度河流域。

4

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非常厲害,軍事才能顯著。他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tǒng)治地位,后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恒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chuàng)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yè)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公元前336年夏,亞歷山大之父、古代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突然遇刺身亡,剛滿2O歲的亞歷山大繼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臘各城邦國和色雷斯、伊利里亞等地的一些部落紛紛趁機叛亂或宣布獨立。年輕統(tǒng)帥亞歷山大首先率軍進至巴爾干半島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里亞諸部落,把色雷斯人擊退至多珍河濱。此時,過去曾與馬其頓作對的底比斯人謠傳亞歷山大陣亡.趁機掀起了反馬其頓的軒然大波。亞歷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臘諸誠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這次暴亂平息下去,其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他決定殺一儆百,當機立斷,火速揮師南下,以閃電般速度出敵意外地出現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無不驚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變成了一堆瓦礫,全部居民都被變賣為奴,只有過去和腓力二世或亞歷山大友好或贊助過馬其頓的少數人除外。

亞歷山大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毀滅,確實起到了殺一儆百作用。希臘諸城邦望風歸順,紛紛表示臣服。隨后雅典也表示臣服,并懇求寬恕。沒過多久,各邦國又統(tǒng)一在亞歷山大的領導之下,承認亞歷山大為最高統(tǒng)帥。于是,亞歷山大可以無后顧之憂地大展宏圖,組織對東方的遠征了。

亞歷山大遠征東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躪過希臘圣地,又參與過對腓力二世的謀殺。據說,臨出征前,亞歷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全部分贈他人。當時有位將領迷惑不解地問道:“陛下,您把所有東西分光,把什么留給自己呢?”“希望!”亞歷山大干脆利落地答道,“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guī)頍o窮的財富!”就這樣,亞歷山大懷著對無窮財富的渴望,離開故土,踏上了千里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開始了長達10年的東征之戰(zhàn)。他用以開始遠征波斯帝國的軍隊,由步兵3萬名、騎兵5干名和戰(zhàn)艦160艘組成。波斯帝國卻擁有數十萬大軍,戰(zhàn)艦400艘。而且,波斯帝國面積比馬其頓王國約大50倍,更何況遠東古老而富足的埃及、巴比倫、腓尼基等諸多國家均已被波斯征服,并入波斯版圖。盡管力量懸殊,但亞歷山大善于從本質上看問題。他深知,波斯帝國雖國土遼闊,軍隊龐大,威名猶在,但其勢已衰,內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是個意志薄弱、缺智乏謀的平庸昏君。而馬其頓王國氣勢正盛,銳不可擋。亞歷山大借助一舉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之余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氣,一鼓作氣,突破敵防線,首戰(zhàn)告捷,徹底摧毀了波斯人的土氣和抵抗的決心,開辟了向亞洲擴張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戰(zhàn)而降,甚至把亞歷山大視為將他們從波斯人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夏,亞歷山大又在伊薩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馬其頓方陣”擊敗了不甘心初戰(zhàn)失敗的大流上三世。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率步兵4萬和騎兵7于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開了與波斯的最后一場大規(guī)模的決定性戰(zhàn)斗。大流上三世經過精心準備,擁有騎兵4萬、步兵100萬、刀輪戰(zhàn)車200輛和來自印度的戰(zhàn)象15頭,與亞歷山大軍隊相比,具有絕對優(yōu)勢。但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斗智用謀,再次奇跡般地戰(zhàn)勝了這位波斯皇帝。特別有趣的是,當僅有不到5萬軍隊的亞歷山大命令他的土兵為即將到來的戰(zhàn)斗安臥休息、養(yǎng)精蓄銳之時,手握百萬大軍的大流上三世卻因害怕夜襲令士兵徹夜不眠。波斯士兵全副武裝,膽顫心驚地整整站了一夜,個個無精打采,毫無斗志。次日,即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晨,亞歷山大率精神飽滿、士氣高昂之軍進入戰(zhàn)場,熟練地運用其機動靈活的“馬其頓方陣”,最終戰(zhàn)勝了強勁的對手。亞歷山大乘勝東進,占領了東方最大的城市、古代東方的文化中心巴比倫,并為自己加了一個稱號——“巴比倫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后,亞歷山大又率兵從巴比倫出發(fā),勢如破竹地占領了波斯帝國的蘇撤、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








5

亞歷山大的敵人波斯帝國到底有多強?至少是馬其頓王國的幾十倍

亞歷山大在掃平了色雷斯人和希臘人的叛亂之后,全力準備攻打東方的巨人 波斯帝國。當時的波斯帝國是無比強大的,整個希臘加上馬其頓的力量在賬面上來看是根本沒法和波斯帝國相比的。

當時的波斯帝國疆域橫跨歐亞非三個大洲,最西邊到達了歐洲的色雷斯,東邊到達了印度,橫跨了3000英里,擁有著4000萬的人口,有著無比豐富的資源。波斯國王的家族已經統(tǒng)治了這片土地200年,其勢力根深蒂固。國王大流士三世與地方各實力派關系良好,統(tǒng)治穩(wěn)固。


6

作為世界十大帝王之一的亞歷山大,究竟有多厲害,容我慢慢道來。

一:生平

亞歷山大生于公元前356年,卒于公元前323年,去世時年僅33歲。傳說他出生時,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城神廟失火,城中居民都去救火,而有一位歷史學家卻不緊不慢的對居民說:天神都去迎接偉大的亞歷山大了,神廟失火他都不管,我們這些凡人去救火又有什么用呢?幾天后,以弗所城的祭司們四處奔走,宣稱大難即將來臨,小亞細亞將會被亞歷山大占領。傳說雖為傳說,卻說明亞歷山大終會有一個不平凡的一生。

二:年少有為

年幼的亞歷山大機智勇敢,桀驁不馴,他繼承了母親剛烈的性格和父親菲力浦遇事冷靜,處事果斷的諸多優(yōu)點。他從師亞里士多德,熱愛知識,尊重文化,興趣廣泛,良好的教育培養(yǎng)了亞歷山大優(yōu)良的品質和遠見的卓識。公元前338年,亞歷山大跟隨父親菲力浦征戰(zhàn)希臘,在喀羅尼亞戰(zhàn)役中,他率領軍隊一舉擊敗了著名的底比斯神圣兵團,初次展現了他杰出的軍事天賦。

三:開拓疆土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的父親菲力浦被刺身亡,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在一片歡呼中被擁戴為馬其頓國王。剛剛即位的亞歷山大,便向世人宣告了他一統(tǒng)天下的偉大構想,而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征服波斯帝國。他首先掃平了馬其頓的北部和西部,確保自己征戰(zhàn)波斯時側翼的安全。同時焚燒了希臘的底比斯城,鎮(zhèn)壓了反抗馬其頓的勢力,平息了內部叛亂。經過兩年的南征北戰(zhàn),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已經訓練有素,驍勇善戰(zhàn),而且士氣旺盛。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三萬步兵,五千騎兵正式遠征波斯。一路上征伐不斷,所到之處,皆為焦土。一年后,亞歷山大與波斯國王大流士在乞里乞亞進行了決戰(zhàn)。亞歷山大采用靈活的用兵戰(zhàn)術,以幾萬人擊敗了大流士號稱的60萬大軍,殲滅敵軍十萬余人,并俘虜了大流士的母親和妻兒。隨后一路征戰(zhàn),攻占了推羅城,屠殺了近萬推羅人,并一舉殲滅了波斯海軍。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正式占領波斯。好戰(zhàn)的亞歷山大沒有停止開拓疆土的腳步,隨后幾年,亞歷山大征服了米底亞,攻占了小亞細亞,占領了中亞。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決定進攻世界最南端的印度,由于對印度了解甚少,他的進攻受到很大的阻力,公元前326年,亞歷山大撤軍回國。自此,亞歷山大的統(tǒng)一大夢完結,征伐結束。

四:歷史評價

亞歷山大創(chuàng)建的馬其頓帝國,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南臨尼羅河,北至錫爾河,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陸。從疆域來看,亞歷山大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偉大君王。但從征戰(zhàn)的過程來說,亞歷山大的殘暴手段,對占領區(qū)人民帶來了不可承受的災難。兩千多年過去,一切都已經是過眼煙云,亞歷山大短暫的一生如此轟轟烈烈,是非對錯,留給后人評說。




7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于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tǒng)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侖)。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統(tǒng)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qū),不費一兵一卒而占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占據其三。征服全境約500萬平方公里。

公元前323年的亞歷山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東方戰(zhàn)國七雄領土總和。亞歷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時間里創(chuàng)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yè)績,他促進了古希臘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經濟,融合東西文化,并且鼓勵民族間通婚,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對人類社會文化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的遠征使得古希臘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



8

亞歷山大有多厲害——撲克牌里的梅花K就是亞歷山大大帝。。。


記得看過一個紀錄片,亞歷山大小時候,他的父親腓力國王得到一匹名叫布塞菲勒斯的黑色神馬,無人能馴服,亞歷山大通過觀察發(fā)現布塞菲勒斯因為害怕自己的影子始終不安,安靜不下來,于是他就與馬低語,讓它看不見自己的影子安靜下來后,亞歷山大騎著布塞菲勒斯向著太陽奔馳而去。這固然有一種夸張的成分,但是卻反映了亞歷山大自幼就非常聰慧,傳奇。


亞歷山大是受著《荷馬史詩》的熏陶長大的,對阿喀琉斯異常著迷,這說明他心里的英雄主義,而且他的師父是亞里士多德,后者有多牛逼我就不多贅述了,他對亞歷山大的影響自幼就開始,可見亞歷山大的智慧有多高。


掌權后的亞歷山大一路高歌,征服了波斯、埃及等。我估計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歐洲和西亞的格局也許不會是現在的樣子。一個可以改變世界格局的人,一度被埃及人稱為太陽神的兒子,都跟太陽肩并肩了。


我是思遠,察古通今,以思致遠。

如有幫助,歡迎關注。如有遺漏,歡迎指正。

9

1 / 6 古代著名軍事家:亞歷山大,他有多厲害,距今兩千三百多年前,在東起印度河西至尼羅河與巴爾干半島的廣大區(qū)域內,曾經出現過一個馬其頓帝國,它的創(chuàng)立者就是世界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將領之—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公元前323)。

2 / 6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繼承王位。他的野心越來越大,為了維持龐大的軍隊以鎮(zhèn)壓希臘各城邦的反馬其頓運動,他想要從波斯獲取大量的財富,遂于公元前334年春,率領35000人的大軍和160艘戰(zhàn)艦,開始了入侵東方的遠征。

3 / 6 出征前,亞歷山大把自己的財產都分贈光了。他把希望留給飛自己,以此自勵,并激勵部下跟隨他一同遠征。亞歷山大的這支裝備精良的部隊是以騎兵為核心的,如果騎兵的沖殺不能立時奏捷,那就出動步兵的方陣。

4 / 6 亞歷山大的這種方陣是腓力在世時設計的。由9,000名身強力壯手持長矛和盾牌的士兵、3,000名王家衛(wèi)隊的盾牌兵組成。后排的士兵把他們的長矛放在前排士兵的肩上,五公尺的長矛可以一排接一排地使前排士兵受到多層保護。長達16排的縱隊,行動起來象一個整體,使亞歷山大所向無敵。

5 / 6 亞歷山大先后打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攻占大馬士革,攻入埃及,進軍中亞細亞,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軍經阿富汗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兩座亞歷山大里亞城。亞歷山大病故后,將軍們割據地盤,馬其頓帝國四分五裂。

6 / 6 當亞歷山大到達希發(fā)西斯河,欲向恒河推進時,因氣候原因,疲憊的軍隊發(fā)生嘩變,土著居民起而反擊,前進受阻,不得不撤軍,公元前325年,回到新都巴比倫,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故。

10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國)國王,生于古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tǒng)帥之首(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巴卡,愷撒大帝,拿破侖)。曾師從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以其雄才大略,先后統(tǒng)一希臘全境,進而橫掃中東地區(qū),不費一兵一卒而占領埃及全境,蕩平波斯帝國,大軍開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占據其三。征服全境約500萬平方公里。

公元前323年的亞歷山大帝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超過東方戰(zhàn)國七雄領土總和。亞歷山大大帝在短短的13年時間里創(chuàng)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yè)績,他促進了古希臘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經濟,融合東西文化,并且鼓勵民族間通婚,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對人類社會文化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的遠征使得古希臘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帝國版圖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北至藥殺水,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