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人認為軒羲崇洋媚外,中國上下五千年能稱之為“戰(zhàn)神”的人不勝枚舉,然而能與亞歷山大并肩的唯有秦始皇、成吉思汗了。因為他們這種所謂的“戰(zhàn)神”不僅僅是打贏了幾場戰(zhàn)爭,而是統(tǒng)一了廣闊的沃土,然而最為重要的奴役他人思想,使人甘愿臣服。
亞歷山大出生與馬其頓的首都派拉,受到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洛伊戰(zhàn)爭的神話故事的影響,他對英雄人物奧德修斯更是視為偶像,這樣的教育無疑為他日后的征戰(zhàn)埋下了火種。
當腓力二世進攻拜占庭城邦的時候,年僅16歲的亞歷山大便被父親委以重任,監(jiān)國馬其頓。然而就在腓力二世出兵不久,北方就有人起義,意圖擺脫馬其頓,擺脫腓力二世的統(tǒng)治。然而,天不作美,以為國中只有年輕的亞歷山大,不能把他們怎么樣,然而他們錯得很徹底。初次出征的亞歷山大,毫無稚嫩之氣,一舉將起義軍給滅了,還建立第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亞歷山德魯波利斯。
少年成名
然而兩年之后,當雅典和底比斯兩大城邦結成了同盟,派兵討伐腓力二世時,人們在這場號稱改變希臘命運的戰(zhàn)役——喀羅尼亞戰(zhàn)役中真正見識了亞歷山大這個軍事天才。
根據習慣,馬其頓的排兵布陣是右翼為指揮中心,左翼是騎兵支援,主力步兵部隊被部署在右翼。而亞歷山大作為左翼總指揮要求打破常規(guī),以騎兵為主力集中在右翼,左翼變成步兵支援。就這樣一個變化,當兩軍交戰(zhàn)時,馬其頓騎兵就將希臘的陣型沖散,戰(zhàn)斗剛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聞名希臘的最強戰(zhàn)隊底比斯圣隊被全部殲滅。
臨危受命
亞歷山大一戰(zhàn)成名后,迎來的卻不是父親的扶持,或作為繼承人的培養(yǎng),而是排擠,換來的是父親與母親奧林匹亞斯的分手,繼母克麗歐佩特拉的無視。
因為在酒會上頂撞了繼母,亞歷山大被父親驅逐,后來便到了伊利里亞,此時原本穩(wěn)當的皇位繼承權漸漸蒙上了一層陰影。后來雖然父親派出使者要和亞歷山大和解,卻在此刻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非常聰明地將此事指定為波斯帝國所為,這樣既解除了母親的嫌疑,也將矛盾的矛頭指向了波斯帝國。
因為看到了亞歷山大的才干,馬其頓的重臣兼外交家安提帕特便力亞歷山大繼承大統(tǒng)。于是亞歷山大在重臣的幫助下,也通過父親的葬禮和減少稅收贏得了馬其頓人民和軍隊的支持,成為了馬其頓的新國王,這時他才20歲。
肅清內政
亞歷山大登基之后,便先后處死了繼母和擁有繼承權的兒子,讓自己成為馬其頓王族中唯一健全的男性繼承人。這樣的手段可謂非常有遠見,解除了王國分裂的風險。
亞歷山大繼位不到一年,希臘便把腓力二世遇刺身亡,看作重新贏得獨立的機會,蠢蠢欲動。亞歷山大面對希臘的情緒,簡直不要太聰明,他一邊假裝議和,一邊派兵暗度陳倉進入,迫使雅典重新臣服在他的腳下。后來,希臘的聯邦數次想要脫離馬其頓,都被亞歷山大徹底摧毀了,為他的東征解除了內憂,肅清了內政。
雄才大略,揚名東征
馬其頓與波斯的敵對由來已久,亞歷山大以父親被波斯人波斯人刺殺和“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為名,帶領著馬其頓4萬步兵、五千騎兵出兵小亞細亞,此時他只帶了30天的補給,便開始了他的東征。
格拉尼庫斯戰(zhàn)役
當22歲的亞歷山大帶著軍隊快到格拉尼庫斯河的時候,他發(fā)現了波斯的大軍正在河的對岸列陣,當時波斯的兵力至少有4萬人,與亞歷山大的兵力相當。
根據當時的情況,便有人建議應順河扎營,隔日渡河進軍。然而,軍事天才的思維可非常人所能及,亞歷山大直接用了最簡單的方法,直接下令馬上渡河。就這樣,馬其頓的數千騎兵在頂住了波斯軍隊漫天的弓箭和標槍之后,將波斯人的兩翼擊了個粉碎。等到居中的波斯主力與馬其頓的步兵短兵相接時,他們遇到的是當中的馬其頓步兵方陣,突如其來的左右兩翼騎兵夾擊。
頃刻之間,波斯就一敗涂地了。此戰(zhàn)之后,波斯帝國損失了2萬余人,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的兒子和女婿均被俘虜。
伊蘇斯之戰(zhàn)
亞歷山大在格拉尼庫斯獲勝后繼續(xù)向前進軍,這時氣急敗壞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統(tǒng)大軍想包抄亞歷山大的后路。
亞歷山大被逼無奈,只能被迫按照大流士的意圖,在伊蘇斯附近的皮納爾河與波斯人決一死戰(zhàn),然而馬其頓不足4萬的軍隊面對的是大流士的15萬人,兵力可謂懸殊至極。
大流士也并非徒有虛名的君主,此戰(zhàn)他并沒有大的失誤,但波斯軍隊實在不是訓練有素的馬其頓方陣的對手。大流士的中路希臘的雇傭軍猛攻馬其頓的中路,后者只能竭盡全力的守衛(wèi)。但亞歷山大親領右翼冒著箭雨突擊,對方的弓箭手在驚慌之余,反而沖散了自己的隊伍。
在右翼被突破之后,亞歷山大不做糾纏,直沖大流士的王座。這時大流士只能倚仗身邊的2千貴族武士。但勇猛的武士在方陣面前全無用處,最終大流士敗逃,引發(fā)全軍潰敗。
在這次驚人的勝利之后,亞歷山大于公元前332年進軍埃及,并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亞歷山大城。
高加米拉之戰(zhàn)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進行的高加米拉之戰(zhàn)則注定要彪炳史冊。
戰(zhàn)前,亞歷山大果斷拒絕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提出的平分天下的和平建議,因為他此行的目的便是要征服波斯,而并非和平相處。
亞歷山大,拼拼湊湊,聚攏了身邊所有的人,也不過4萬步兵、7千騎兵,他要用這點兵力征服波斯,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因為此時窮途末路的大流士三世則集結了近百萬的兵力,是亞歷山大兵力的20倍。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對待這次大戰(zhàn)和前兩場的方式不同,亞歷山大并沒有身先士卒,他只是在等。他看著自己的兩翼被波斯人碾壓,馬其頓人奮力支撐,他沒動;他看著自己的大營被波斯人拿下,所有的輜重、戰(zhàn)俘全部被搶回去,他還是沒動。直到波斯人都認為贏定了,開始四下尋找立功機會了,這時波斯王身前的重兵露出了一線縫隙。
亞歷山大帶著他的兩千騎兵在三千步兵的跟隨下,再一次直沖王座。馬其頓人的楔形陣法攻擊極其凌厲,從正中撕開了波斯禁衛(wèi)軍的防守。馬其頓王和波斯王最后互擲長矛,亞歷山大的長矛殺死了波斯王的駕車人。波斯王再次上馬逃走,他身后本已獲勝的大軍也再次在頃刻之間潰敗,亞歷山大就這樣締造了軍事史上不可復制的戰(zhàn)爭神話。
后記
就這樣,亞歷山大憑著訓練有素的軍隊、天生的軍事才干、英勇無畏的精神,亞歷山大用了短短十年時間,便從馬其頓開始東征,先收希臘半島,后橫掃整個波斯帝國,一直打到了印度河流域,其國土勢力范圍達520萬平方公里,西起希臘半島,東至印度河流域,從而建立了西亞、中亞眾多民族混雜在一起的大帝國。
希臘地區(qū)和西亞北非地區(qū)第一次被統(tǒng)一在一個國家里,希臘文明、兩河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是印度河文明也是第一次被聯系起來,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帝國也成為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之一。
然而上天卻是公平的,太厲害的人物,它總是會和你開著玩笑,而這些玩笑非常致命。公元前323年6月初,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突然因發(fā)熱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關于他的死因也是眾說紛紜。一代戰(zhàn)神,千古傳奇,就此煙消云散,隨風而逝。
軒羲說
如果你還是要問我亞歷山大到底有多厲害?我想說只要翻開歷史畫卷,對亞歷山大的評價數不勝數,基本上都是對他軍事才能,統(tǒng)治能力的肯定。
正如有人把亞歷山大評為,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tǒng)帥之首。如此,看出他的厲害之處,因為排在他后面的羅馬帝國的戰(zhàn)略之父漢尼拔·巴卡、羅馬帝國的皇帝凱撒、法蘭西帝國的拿破侖,個頂個的軍事能人。
如果你對這些歐洲軍事統(tǒng)帥不太了解話,我想《西方戰(zhàn)略思想史》中的評價更容易理解:“亞歷山大的偉大幾乎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項羽是長于戰(zhàn)斗,韓信是長于戰(zhàn)術,劉邦是長于大戰(zhàn)略,但亞歷山大則似乎是三者兼而有之。”項羽何等英雄,韓信何等兵仙,劉邦何等大略,同時擁有它們的優(yōu)點,是多么可怖的一種存在。
亞歷山大的厲害之處,也不僅僅局限于他的軍事才能,還有他的統(tǒng)治力。
雖然每場戰(zhàn)斗初期亞歷山大是在后方坐鎮(zhèn)指揮,但他的方針是如果部隊發(fā)動決定性進攻,他則身先士卒。這種冒險的戰(zhàn)術使他屢次受傷,但士兵們看到他與他們生死與共,并不要求他們去冒那些他自己不愿冒的危險,這對鼓舞他們的士氣影響巨大,也讓士兵從心底臣服于他。
所以,當拿破侖評價亞歷山大時,便用到這樣的話:“我對亞歷山大特別感到羨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戰(zhàn)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識,他具有一種能夠贏得人民好感的藝術。”
亞歷山大,一位“戰(zhàn)神”,卻高于“戰(zhàn)神”,一位征服者,卻高于征服者,一位統(tǒng)治者,卻高于統(tǒng)治者。他讓我相信,人生不應該給自己設限。
就這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點一下關注,我是軒羲十三,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