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經當過洛陽北部尉、京都議郎、濟南國相、典軍校尉等職。十年時間,他一直都抱著匡扶漢室的信念,為官剛正不阿,大力懲治貪污腐敗,打擊豪強。因此大起大落好幾次,要能力有能力,要經驗也有經驗。
再說荀彧,其實荀彧的早年經歷沒有曹操那么出彩,根本就看不出來他后來會是一個匡扶漢室,為了維護漢室而自殺的人。因為他比曹操小八歲,很多大事件都沒趕上。
荀彧是官二代,他的父親荀緄曾擔任過濟南國相(曹操也當過這個職務),同時荀彧還是名門之后,是荀子的后人。也就是說,荀彧的家庭背景很強,他在后來干的很多事都是以家族利益為重。
永漢元年(公元189 年)荀彧舉孝廉,出仕為官。他的第一個差事是負責任掌管皇帝文房的守宮令。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官。同年九月,董卓擅自廢立皇帝。在皇帝身邊管文房四寶的荀彧預感到這官沒搞頭了,于是荀彧在認真考慮后,決定棄官。
注意了,荀彧是棄官逃走,而不是辭官。也就是不打招呼,直接就跑了。這個時候的荀彧哪里看得出是一個有擔當?shù)娜?并且荀彧在跑路之前,先給比他大六歲的侄子荀攸寫了信,讓他先不要跑,在洛陽觀望,與家族形成相互呼應。
從荀彧跑路,又讓荀攸留下可以看出,荀彧是個聰明人,時時刻刻都在觀察時勢,同時也在兩面押寶,他才不會輕易的去死呢。畢竟荀家是大家族,家族利益很重要。他從來都不會把籌碼全押在一派人的身上。
荀彧逃走之后,關東十三路諸侯反董。他的老家潁川郡當時也是反董基地之一,豫州刺史孔伷(孔子后裔)參加了反董聯(lián)軍。荀彧敏銳的感覺到,潁川必然是一場血戰(zhàn),士族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安全。于是荀彧趕緊向家族提議,建議大伙早趕緊跑,潁川這個地方是不能待了。
潁川,四戰(zhàn)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度龂尽の簳ぼ鲝獋鳌
但是大家族大勢力,家族的長輩總是覺得自己勢力大,誰來了都要聯(lián)合自己,咱們也是地頭蛇,干嘛要跑呢?不如就留下家鄉(xiāng),等著別人來收買自己。荀彧一看說服不了家族長輩,便做了人生第二個大的決定——遷宗族北上投奔韓馥。
不久,董卓的勢力殺來。山賊、西涼兵、地方渾水摸魚的毛梭梭,虜略各地,潁川鄉(xiāng)人九成死于這次動蕩。荀彧因為跑的快,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但是這個事也給荀彧造成了影響,他在事后反思,如果當時自己的態(tài)度再堅決一些,可能荀家就不會有這么多人慘死了。因此這也影響到了他后來的處事方式。比如后來曹操稱魏公的事,荀彧堅決不同意,因為這是原則問題。而原則問題,荀彧從不妥協(xié)。
荀彧在跑路期間,曹操也沒有閑著。他參加了反董聯(lián)軍,不過要說明的是,曹操當時還只是個通緝犯。他在聯(lián)軍中的頭銜,是盟主袁紹臨時封的,叫做“行奮武將軍”,也就是所謂的代理奮武將軍。
當然,曹操接受了這個稱號,并決心為平定動亂報效國家而奮不顧身。此時的曹操仍然是一個憤青。
但是這一次,曹操又失望了。首先是盟主袁紹徒有其表。反董聯(lián)軍推他為盟主,結果他不發(fā)一兵一卒,整天就是盤算著怎么吞并聯(lián)軍盟友的地盤。反倒是在南陽的袁術積極發(fā)兵攻打董卓,并且還趕走了董卓,收復了京城洛陽。曹操見此就急眼了,他找諸侯商議出兵之事,結果誰都不聽他的,曹操只好孤軍奮戰(zhàn)。期間只有張邈派了一支小部隊幫他。然而這一仗打得并不順利,曹操自己也差一點陣亡了,幸虧堂弟曹洪把馬讓給他騎,才得以脫身;氐剿釛棿鬆I后,關東軍十幾萬人,按兵不動,諸侯們“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整天開派對,泡酒吧,玩電子游戲。
曹操悲憤地說:“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然而還是沒有人聽他的。曹操再一次感到報國無門。
從公元174年擔任洛陽北部尉,到190年對反董聯(lián)軍大失所望。曹操在這16年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若想拯救這個國家,首先自己要強大起來,一味的退讓,閑歸故里,是非常愚蠢的選擇。從此之后,曹操的心思越來越狡猾,對權力的欲望也越來越大,這也是他后來攬權,荀彧跟他鬧掰的根源。
反董聯(lián)軍垮臺之后,諸侯各自回家。袁紹有地盤,直接回了渤?。曹操沒地盤,只能依附于袁紹。然后袁紹給他表了一個東郡太守,讓他在兗州發(fā)展,替自己打袁術。
前面說了,荀彧舉家搬去河北投韓馥。豈不料當時冀州已經被袁紹所霸占,但袁紹還是熱情的接待了荀家。
但袁紹這人有幾個缺點,一是愛顯擺,二是好面子,這可能跟他是庶出,從小自尊心很強有關。荀彧跟了袁紹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袁紹這個人完全就是個笑面虎。平時一副禮賢下士,把賓客捧的很高的模樣。但只要說到正事,他就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并且為了顯示自己的權威,每次都要在別人的意見后面加點自己的二逼建議。
荀彧待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袁紹不可扶,于是荀彧再次卷鋪蓋走人,打算投奔當時只是區(qū)區(qū)東郡太守的曹操。
不過就如同當年逃離洛陽一樣,荀彧在袁紹那里也扎了一根釘子,他讓自己的弟弟荀諶正式接受袁紹提供的職位,給荀家也多留條路。而他自己則帶著宗族投奔了曹操。
荀彧投曹操,本來是一個意外。但是沒想到兩人碰頭,深談一夜后,都被對方身上的氣質打動了。首先是曹操,滿腦子就是匡扶漢室,跟其他那些流氓諸侯完全不一樣;在是荀彧,不僅眼光特別獨到,三觀又正,性格又好,關鍵是曹操跟他說話很投緣,很多見解,雙方都能感同身受。
也就是說,當初曹操和荀彧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兩人最早都是小角色,無力改變這個腐朽的漢朝。既然勢弱,那么唯一的變法就是先讓自己變強。因為只有強者才有能力拯救黎民于水火。從這個角都來看,荀彧全心全力替曹操主持后方工作二十年,也就不難理解了。畢竟曹操給了荀彧極大信任,荀彧用全心全意回報曹操是應該的。
至于說荀彧后來因為曹操稱魏公一事與曹操鬧掰,我覺得這主要是曹操的理想變了。畢竟天下九州,曹操獨占其六。任何人處在他的位置上,也不可能再抱有一世甘愿為丞相,替劉家人打天下的幼稚想法。就算曹操愿意,他手下的人也不愿意。并且前面也說了,曹操早年歷經坎坷,他對東漢統(tǒng)治結構有很大的意見。在起兵之后,曹操推崇法家思想,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復秦皇漢武式的皇權制度。這與當時的固有統(tǒng)治秩序,也就是士族與皇帝共治天下的統(tǒng)治秩序有矛盾。
終曹操一生,他都在打壓豪強。如果讓曹操當皇帝,士族們的權益必然受損。也正是因為曹操的理念變了,所以荀彧對他的態(tài)度也變了。
在荀彧的理想中:他認為國號應該是漢,皇帝應該姓劉,士族應該掌權,皇帝就應該與士族共治天下,曹家可以獲得世襲的權相地位,永遠掌權。后來東晉時期,江南的王謝袁蕭四大家族與司馬氏共治天下,就是荀彧理想中的統(tǒng)治模式。
基于這種想法,所以荀彧才向曹操建議,我們應該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奉天子,就必須要集權。因此這也說明荀彧其實并不反對曹操成為權臣,事實上在東漢一朝,相權大于皇權并不是稀奇事。畢竟在東漢自漢和帝之后,皇帝基本都是擺設,真正掌權的是士族、外戚和太監(jiān)這群人。荀彧作為士族階級的代表,他當然是希望能夠維持這種統(tǒng)治秩序的了。
或許荀彧曾經打算過“扶漢”,但是后來放棄這個想法,改成了“保漢”。而當“保漢”這個理想都無法達成時,荀彧便與曹操徹底鬧掰了。而荀彧也沒有白死,曹操終生都是漢臣,荀彧又給漢朝續(xù)了八年命。當曹操死薨后,曹丕一改曹操法家治國的理念,選擇與士族共治天下,開創(chuàng)了九品中正制度。
備注:東漢十二任皇帝,除了前三位,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是真正掌握實權的皇帝外,其余九位不是傀儡就是昏君。像荀彧這種出生在漢末時期的人,其實已經習慣了皇帝不過問政事的奇葩統(tǒng)治。
總的來說吧,我覺得荀彧配得上漢朝忠臣這個稱號,但是荀彧忠于的漢朝,是建立在東漢那種統(tǒng)治秩序基礎之上的漢朝。也就是皇帝不管事,士族治天下。至于說荀彧是“扶漢”還是“保漢”,那也必須是建立在家族利益不受損害的基礎之上。
后來曹操父子野心昭昭,囂張跋扈,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顛覆漢室,而且還要攬權,自己當皇帝。這才讓荀彧覺得自己理想被曹操父子所強奸。最后以死殉漢,算是為自己的理想殉葬了。
其實在歷史上,有一個人跟荀彧很相像。這個人就是當年輔佐齊桓公,創(chuàng)造了春秋首霸的管仲。他看到周室衰微、諸侯內訌、夷狄四起、天下大亂,卻沒有懷著理想主義情緒,專門跑到成周洛陽去請求輔佐周天子,而是選擇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番霸業(yè)。而這番霸業(yè)的結果就是尊王攘夷,讓齊桓公會盟諸侯,尊崇周天子,復興被戎狄消滅的諸侯國,最大限度的恢復周朝原有的秩序。
亂世平定,秩序恢復,天子還是天子,國號仍然是周,諸侯也得到了應有的地位,這便是管仲的政治成就。
管仲死后八百年,又有一個叫荀彧的人輔佐曹操,幫他建立霸業(yè)。盡管曹操的個人勢力與日俱增,但是士族與皇帝共治天下的統(tǒng)治也恢復了。這是漢初的舊制,后來因為宦官與外戚的上臺,這一制度被破壞。但在曹操和荀彧的手上又得以恢復。曹操死后,曹丕全面向士族妥協(xié)。終曹魏一朝,掌權的始終是士族,太監(jiān)和外戚,還有宗室諸王始終靠邊站。這便是荀彧理想中,該有的統(tǒng)治模式,可惜他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