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共有五個兒子,長子岳云早在十二歲之時被安排到部隊里鍛煉,加入了張憲的隊伍,因為張憲是岳飛的嫡系部隊,屬于岳家軍,岳家軍是抗金主力,所以岳云建立不小功勛,一再得到晉升,歷任武翼郎、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
但也因此被牽連,在23歲那年跟父親岳飛一起被殺。
岳雷是岳飛的次子,岳飛被害時年僅16歲,所以沒有被牽連,被流放到云南。
岳飛三子岳霖、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在父親被害后隨母親流放到了嶺南。
有人看到這里,一定大惑不解。因為古代政治斗爭是非常殘酷的,勝利者為了防止失敗者卷土重來嗎,不但要殺了他們本人,還要株連九族,殺了他們的妻子兒女,連襁褓中的嬰兒都不會放過。
秦檜是個大奸臣,在殺了岳飛之后,為什么沒有斬草除根,難道就不怕岳飛的兒子日后報仇雪恨?
其實秦檜只是宋高宗手下一個打工仔,沒有那么大的能力去害岳飛,更沒有害岳飛子女的動機。
秦檜賣國是賠本買賣
有人說,岳飛是主戰(zhàn)派,秦檜是主和派, 是賣國賊。
岳飛是主和派的障礙,不殺岳飛就無法跟金兀術(shù)何談,所以殺了岳飛。
首先,岳飛是在1142年被害的,秦檜在1138年就當了宰相,權(quán)勢如日中天。汪精衛(wèi)是在國民政府中不得志當漢奸的,當漢奸后就成為偽政府一把手,跟蔣介石平起平坐,比原來混的好,所以才當了賣國賊。
秦檜賣國后能達到什么好處,不至于讓他當金國宰相吧,即便如此,也沒有大宋宰相權(quán)力大油水足,這又是何苦呢?
秦檜賣國沒有理由,但是主和卻是真的。
主和不見得就是錯
主和就是和平,就是不要戰(zhàn)爭。我們不是都說愛好和平,反對戰(zhàn)爭嗎?
歷史上主和就是罪過嗎,澶淵之盟簽訂后,保證了遼宋百年和平,不是被高度評價嗎?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實力自己的敵人,量力而行跟敵人和談不可以嗎?
宋金戰(zhàn)爭到岳飛被害時,已經(jīng)打了17年,這是什么概念。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呢。
主和到底是昏庸還是明智?
說到主和,秦檜都會被當成元兇,其實秦檜只是替罪羊,宋高宗趙構(gòu)是堅定的主和派。
哪一個皇帝愿意屈辱稱臣,國破家亡,趙構(gòu)主和是大勢所趨,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選擇。
由于趙匡胤是江山是武力奪取的,宋朝皇帝不想有一支強大軍隊,而且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宋朝在跟北方游牧民族交手中一直處于下風,這是由來已久的,不是一朝形成的。
趙構(gòu)執(zhí)政之時,面對后金的威脅大宋軍隊無能為力。岳飛的軍隊從1128年到1141年,跟金兀術(shù)進行了數(shù)百次戰(zhàn)斗,僅僅收復了鄭州洛陽,黃河以北都在金兵控制之下。如果岳家軍真的像傳說那么所向無敵,也不至于十幾年都沒有消除金兵威脅。
連年戰(zhàn)事,軍費開支巨大,百姓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而朝廷向百姓征收軍餉,百姓肯定不堪重負,怨聲載道,就會反抗,就會揭竿而起。(比較著名的就有吉州彭友、李滿起義,虔州陳颙、鐘超起義,洞庭湖楊幺起義)
為了穩(wěn)定,必須鎮(zhèn)壓起義,而鎮(zhèn)壓起義,同樣需要軍餉,軍餉哪里來,增加稅賦。而一旦大規(guī)模起義爆發(fā),南宋就做不到偏安了。
面對這樣的局勢,宋高宗決定向金議和。那些叫喊戰(zhàn)斗到底的,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秦檜跟岳飛韓世忠一樣,都是為了大宋江山著想,只不過皇帝的主張是主和,秦檜的有了用武之地。
秦檜在決定為推行宋高宗主和政策赴湯蹈火時,害怕宋高宗變卦,自己當了背鍋俠給宰了,幾次三番拒絕了宋高宗的主和使命,直到確信宋高宗鐵心何談才決定是實施。
《宋史》對趙構(gòu)和他的紹興和議評價很高,把他和漢光武帝劉秀相提并論,說他是"中興守成之明君"。
岳飛做了幾件事都犯了大忌
提出政治口號
岳飛作為一個軍人,就有保家衛(wèi)國的職責,主戰(zhàn)是沒有錯的。但是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不應該喊出"迎二圣"的政治口號。
如果你這樣喊,皇帝并沒有這樣喊,那就是目無皇帝,任何一個皇帝都無法容忍。
而且你喊了,皇帝沒有喊,等于告訴天下人,皇帝不想迎接二圣。
插手接班人問題
其次,岳飛插手接班人問題。接班人問題是文官考慮的問題,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許軍人干政,插手接班人問題,除非你想當曹操了。
何況在1129年,有將領苗傅和劉正彥發(fā)動過兵變,逼迫高宗退位,由于韓世忠等人勤王,高宗才得以復辟。對于岳飛越俎代庖,插手朝政高宗心有余悸,恐懼岳飛很正常。
妄議皇帝、不服從命令
1139年(紹興九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慶祝跟金國"和議"的成功。
岳飛接到赦書之后,讓自己的手下張節(jié)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服從皇帝跟金國達成的和議,誓要"唾手燕云,復仇報國",這明擺著要對抗朝廷了。
其次,朝廷加封岳飛為開府儀同三司官銜,一連發(fā)了三個紅頭文件,都不買賬——"雖三詔而不受"。
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捎柋喪浚攤洳挥;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
直到宋高宗對他說好話,岳飛才勉強服從。(特下"溫詔",飛才不得已受之。)
之后,岳飛又上書要辭去軍職,字里行間對朝廷議和再次表達不滿,"對和議之事不無諷剌之意"。
濠州大敗,岳飛指斥乘輿,批評皇帝:"國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官家就是指皇帝)
綜上所述,岳飛被害是自己不知道收斂,太過于張揚惹惱了皇帝,要不然韓世忠也是主戰(zhàn)派為什么能善終?
岳飛后人的安危,其實也跟秦檜無關(guān)
岳飛后人沒有被株連,也不是秦檜的什么功勞,是趙構(gòu)依法行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寬厚的王朝,宋太祖趙匡胤曾立下法律,君臣共治天下,不殺士大夫,所以政治斗爭再激烈,朝廷不對官員下殺手,最多是流放。
宋欽宗的時候,腦子一時發(fā)熱。殺了臨陣脫逃的童貫,老爸徽宗還為此后悔不已,被俘后還專門交待趙構(gòu)不要濫殺大臣。
官員不會被殺頭,家屬更沒有被株連的慣例,所以趙構(gòu)就沒有為難岳飛后人,也算是依法治國,但是跟秦檜沒有關(guān)系,殺與不殺,老實講,他沒有那么大的權(quá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