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禮記》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飲食,作為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在中國歷史早期便被迫與國家政治相連!吨芏Y》中關于不同階級飲食禮儀上的規(guī)定可謂多如牛毛,不勝枚舉。無數歷史名人的命運亦隨著飲食起起落落:商代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靠廚藝這塊敲門磚走上了人生巔峰;周亞夫則因漢景帝賜宴時為他“獨置大胔(無骨大塊整肉),無切肉,又不置箸”而“心不平,怏怏而去”最終君臣失和。

夠了,夠了,實在是看厭了波詭云譎的政治,讓我們回歸溫香軟糯的食物本身。古人力于農耕,卻常常掙扎于溫飽線上,難談美食。那貴為一國之君的天子呢?他們的餐桌上,又究竟擺放著哪些珍饈美味?

圖1 滿族食俗與清宮御膳 配圖

  • 一、普通的餐桌

一提到天子的飲食,我們瞬間聯想到的往往是一餐百余道菜,“吃垮”大清的慈禧。但當我們真正翻看現存的天子食譜《清宮御膳檔》時,也許會十分驚訝:皇帝的餐桌并不以珍奇見長,呈列的幾乎都是百姓平日所食之物,連咸菜豆腐都屢見不鮮。

歷代天子飲食多不重奇。

北宋皇室“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官修的《政和本草》將羊肉與人參并列“人參補氣,羊肉補形”,宋神宗年間公眾日均消耗羊肉1200斤以上。此時之羊并非如先代高居廟堂,而是遍布江湖之遠,蘇軾詩云“剪毛胡羊大如馬,誰記鹿角馨盤筵”,宋人食羊之盛,可見一斑。南宋偏處東南,羊肉難得,天子便同常人一般大食螃蟹,宋孝宗號稱“蟹癡”,曾因食蟹過多患上痢疾。

圖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明代則因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恐后世子孫不知民間疾苦,為后世子孫定下規(guī)矩,用餐時除精致飲食外,“民間時令小菜、小食亦必集”,囊括了苦菜、蒲公英、雜豆、麥粥等多種普通食物。

清代皇室偏好口味清淡鮮美的蘇州菜,尤以康熙、乾隆為盛,乾隆甚至將蘇菜名廚張東官破例由蘇州織造府選入父子世代相傳的御廚隊伍中,將其封為七品官,每日頭道菜必由張氏所做,出宮巡游也必帶此人。而究張氏拿手的“蘇造肉”,也不過是東坡肉的變種;傳入民間后,百姓無錢買肉,將其手法用于烹調豬內臟,再加上火燒,便成了大名鼎鼎的北京小吃——鹵煮火燒。

圖3 東坡肉,又名滾肉、東坡燜肉

  • 二、精致的餐桌

御膳普通而精致,普通的是食材,精致的是選材、烹調。

就清代而言,御膳對食材的品種、產地、時令、鮮活甚至是采摘、屠宰方法都要求頗嚴,僅日常使用的調和油便有十余種之多。豐富的食材重在飲食均衡,所謂“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天子的主食中雜糧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每日餐后還要食用應季水果;在特定日子里,天子也會戒除葷腥,茹素度日。有的天子本人對食材也相當挑剔,康熙曾講他所食之物“必待其成熟之時始食之”;乾隆更是考究,春天榆樹發(fā)芽他要求吃榆錢餑餑,初夏新麥灌漿抽穗他要吃新麥“捻轉”(長條狀食物),盛夏喜食茄子扁豆,常年食用鴨子,以其性陰,可降處理政務的心燥。

圖4 八寶鴨是蘇州地區(qū)的特色傳統名菜

烹飪一道,食材固然重要,關鍵還在于烹調之人。御廚的烹飪是一種藝術,能達到所謂“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的境界。這有時需要極高超的技術,如乾隆喜食鴨子,御廚便把鴨子整個去骨,留下完整“滴水不漏”的帶肉皮囊,再填上八中食材,煮五個小時后,仍是一只不失形狀的完整鴨子,這便成了乾隆最愛的“八寶鴨”。

有時需要人文氣息,如清宮有一味“縐紗餛飩”,以方形皮象征地,團狀餡象征天,包在一起便是天地未分的混沌世界,縐紗則指半透明的餛飩皮,一鍋煮出,仿佛整個宇宙盡在其中。有時需要一點創(chuàng)意,蘇造菜大師張東官拿手的“櫻桃肉”便是將豬肉切成未分離的小塊烹煮七八個小時,然后用紅曲點睛其上,艷若櫻桃。

圖5 縐紗餛飩

  • 三、規(guī)矩的餐桌

偌大帝國最好的狀態(tài)便是穩(wěn)定,帝國權力中樞的宮廷更是秩序井然,即使天子本人也不能恣意妄為,這在餐桌上也有所體現。

明代重祖制,自明太祖于洪武元年將櫻桃、梅、杏、鰣魚、雉定為四月供奉太廟的“薦新儀物”后,便預示了后世子孫的一場噩夢。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后,沿用諸物祭祀。其他還好說,鰣魚僅產于長江,朝廷便在南京設“鰣魚廠”主管鰣魚捕撈和運輸,于每年五月十五祭祀過明太祖和馬皇后,便將鰣魚用層層冰雪覆蓋,裝于黃布遮蓋的運船中,火速送往北京,必須與六月底到達,七月一日供奉太廟,然后皇帝必須食用。這一過程復雜繁冗,而皇帝吃到嘴里的鰣魚,經過將近月余的折騰,又沒有冰箱冷庫保鮮,此時的個中滋味,恐怕也只有天子才能夠了解……

清代宮廷按照滿族習慣,天子每日進早晚兩膳。清代皇帝按祖制普遍于四點鐘左右便早起,早膳安排在清晨六七點鐘,晚膳在下午一兩點;早膳前和晚膳后各有一次點心加餐,皇帝可隨時傳喚。到了晚上六點多,尚有一次酒膳,僅有小吃夜宵,不設大魚大肉。對于成年自律性強的天子,這樣的制度自然科學有效,個別皇帝還會自主加強約束,如乾隆每日晨起,都要先喝一碗冰糖燕窩粥,以助養(yǎng)生。而少年天子往往難耐固定時間的約束,如同治便常常私下出宮獵奇。

圖6 乾隆皇帝漢服圖

  • 四、靈活的餐桌

宮中飲食固然精致,但往往一味求穩(wěn),靈活、創(chuàng)新不足,天子不耐規(guī)矩時,也常常會尋找靈活的補充途徑。

宋代宮廷盛行宮外取食,即遣人于宮外購買食物回宮享用。宋代天子不似前代般小心翼翼,在飲食上更為灑脫,兼之汴京、臨安美食薈萃,此制盛極一時。宋真宗大宴群臣時,曾遣人至汴京市場上沽酒;仁宗也常于各店肆買食;到了徽宗宣和年間,商販們聚集皇宮酸棗門,專等天子傳喚購買“晨輝門外設看位一所,前以荊棘圍繞,周回越五七十步,都下賣鵪鶉骨饳兒、白腸、水晶鲙……荔枝諸般市合,團團密擺,準備御前所喚”。等到高宗南渡,汴梁名廚不少隨軍南下,這些北宋舊人于臨安城中仿效舊時呼和,吸引了高宗注意,很快便被天子點名選購,并獲得厚賜,臨安宮外迅速再現汴京輝煌,和寧門外“早市買賣,市井最盛……遇有宣喚收買,即時貢進。”

圖7 宋朝的繁華鬧市

明清天子受約束較多,宮闈森嚴,不復宋時盛況。

明代天子久居深宮,難得出游,其飲食上的靈活更多體現在個人愛好上。如永樂皇帝喜食羊肉,正德愛吃灌腸,隆慶嗜好驢腸、果餅,天啟鐘愛乳娘客氏掌勺菜肴,崇禎則雅好燕窩羹。

清代皇帝受滿族傳統影響,天子出行自由度較高,于宮外靈活飲食的機會也更多?滴踉谟H征噶爾丹途中,曾親手獵鹿,烤鹿肝享用,并傳喚寧夏面食、水果;在黃河畔保德駐蹕時,更是帶隨從大捕黃河鯉魚恣情享用,還寫信給留京太子講述鯉魚的鮮美。乾隆爺酷愛狩獵,一次于木蘭秋狝后,命手下烤制鹿肉享用,并由西洋畫師繪圖留念;下江南巡游時,慕名微服至蘇州寒山寺平常僧廚烹調的素菜,大快朵頤后稱贊“蔬食殊可口,勝鹿脯、熊掌萬萬。”

圖8 乾隆帝南巡圖(局部)

天子飲食固然勝過民間萬萬,但萬變不離其宗,妙手御廚在刀與火之間創(chuàng)造的奇跡,用的還是普通果蔬。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飲食之道,不在精奇,重在適度、均衡。

世事多艱,千載易逝。當我們摩挲泛黃書頁時,人間的那一抹煙火氣穿越時空縈繞指尖,帶來心頭的一絲慰藉:或許,在那些冰冷名字之后,他們心中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

文:清涼山居士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佳貢獻者
2

古代帝王的伙食其實沒有人們臆想的那么好,帝王的伙食大多吃的是一個講究,也就是更注重禮儀規(guī)制的形式,而不是具體的菜肴。

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本涂梢钥闯龌适屹F族吃飯的時候非常講究儀式感,即使吃個家常便飯也要搞得人心惶惶、復雜繁瑣。

每個帝王對待伙食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的主張一切從簡,有的主張形式主義。

金世宗完顏雍·伙食要求“一碗粥加兩個小菜”

很多人一說到皇帝必然想到的是富麗堂皇、珠光寶氣、美食珍饈的生活。但是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一生節(jié)儉至極。每次要求后廚做飯的時候,只做自己一個人的標準,一碗粥加兩個小菜。

公主回娘家,沒吃上飯

話說有一會,金世宗的大女兒豫國公主沒事回趟娘家看望父親。趕巧豫國公主一路邊走邊玩,順便給父皇置辦點禮物,不知不覺到達宮里的時候,正好是晌午。

金世宗完顏雍剛好坐下,拿起筷子吃飯。大女兒風塵仆仆來到父皇面前,完顏雍放下筷子招呼閨女過來吃飯。

豫國公主一看,父皇的伙食九四一碗粥加兩個小菜,自己是個女子欠欠巴巴剛夠吃的,父女二人一同吃這點午飯肯定不夠。

豫國公主干脆說,自己在路上的時候吃過,現在不餓。

金世宗非常難為,女兒回家一趟居然自己連頓飯都沒招待,后廚又熄火了,實在不好意思再讓仆人們忙碌。

大臣們挨餓討論國事

還有一回,大臣們跟完顏雍討論國事。不覺很晚,仆人們小步上前告訴完顏該用膳了。

金世宗聽后喊著兩個大臣一起吃,兩個大臣不知道世宗皇帝節(jié)儉,到跟前一看,還是一碗粥、兩個小菜,這哪夠三個人吃的,趕緊說自己不餓,請陛下用膳。

清朝滿漢全席·90%是看菜

喜歡清朝宮廷戲的網友們都知道,清朝皇帝的伙食規(guī)模是最大的,多則三五十道菜,稀里嘩啦全上,桌子直徑有2米。

很多人會不理解,皇帝一個人能吃的過來這么多飯菜,認為皇家的生活真是奢侈浪費。

其實不然,滿漢全席是一種禮制,三五十道菜當中僅有十道八道是真正的皇帝食用的菜,九成以上屬于“看菜”。

什么是看菜,看菜就是湊數的菜。很多菜距離皇帝有一米多遠,胳膊肯定夠不著,有一些菜輪番著上了很多次,有可能甚至長毛了也要上。

所以,但凡不是昏庸的君主,其實他們的生活起居、日;锸硾]有想象中那么奢侈,甚至很多都不如一些富商豪強。只是礙于封建禮制,必須要遵循一定的伙食程序而已。由此可見,當皇帝也是件十分辛苦的事,至少吃飯都不能放開豪爽地吃。

3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皇帝貴為一國之主,所享受到自然也是權貴最高級別規(guī)格的待遇,整日里食用的莫不是山珍海味,相信對于大部分讀者來講,最熟悉的莫過于那桌滿漢全席,滿漢全席的名氣不小,但真正見過的想必是寥寥無幾。

皇帝食用的食物,首先奢侈在價格上。

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到底有多好呢?雖然皇帝貴為一國之主,享用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但有時候,皇帝吃飯也很是肉疼,因為,由于虛報賬目,加上中間的各級轉運費用,皇帝食用的食物竟然比民間甚至能高出上千倍!

皇帝久居深宮,并不知道某些食物的價格,比如說雞蛋,在民間只要兩文錢,但是到了皇帝那里,就足足需要幾十兩銀子,生生的貴了幾千倍。

滿清的皇帝每日可以食用兩餐,分別是早餐和晚餐,早餐在每日清晨食用,而晚餐則在每日的下午食用。

當然了,在正餐之外,還會有額外的用餐時間。

其次體現在用餐的量上。

宮中皇帝的飲食每日都是極為細致的,首先是皇帝吃過的樣式,絕對是種類繁多,不管皇帝想要吃如何的口味,都能做出來。

清朝時期,專門為皇帝制作食物的地方名曰御膳房,御膳房中,有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珍惜食材,特別是清朝皇帝,因出身東北地區(qū),所以不少都極為喜愛東北地區(qū)產出的熊掌等食物。

尋常人家,平日里烹煮的可能只是一碗米飯,幾個小菜,清朝皇帝則不然,清朝皇帝每日的正餐都會擺滿幾張桌子,不管吃不吃的下,總歸都是要擺上去的。

清朝皇帝每日的食物包羅萬象,不僅僅是炒菜,還有火鍋,米飯,點心,面食,湯粥等。

每日皇帝進膳的菜品種類,不輸于某些如今的某些自助餐。

清朝的御膳房中的廚師數目都是極多的,總共合計有著數百名廚師每日專門負責為皇帝做飯享用。

雖說菜品豐富,但皇帝卻是很少食用,首先是到了清朝末年,皇帝的飲食基本上都歸幾名貴妃們管理,貴妃們送什么,皇帝就吃什么,這時候,御膳房依舊在準備食物,但是御膳房的食物基本上都是不會動的。

這些食物最后會到哪里去呢?

首先是宮女太監(jiān),宮中的宮女太監(jiān)們可以享用這些剩菜剩飯,宮中宮女太監(jiān)數目眾多,但即使是如此數目,也就無法將這些食物盡皆享用。

最終這些食物還會被售賣給城外的小百姓,只有這樣,才能將這些食物全部處理掉。

當然了,并非所有皇帝都是窮奢極侈的,清朝的皇帝大多飲食都是極為奢侈,但也有些皇帝則是以勤儉出名,但總的來說,皇帝每日要投在食物上的費用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皇帝的伙食當然是全國第一了。

慈禧太后一次吃100道以上的菜,其他皇帝也差不多。

溥儀曾回憶自己吃飯。

因為溥儀懂事的時候,滿清已經倒臺了,所以吃飯的排場也減小了。

即便如此,也非常嚇人。

溥儀曾經描述這個大場面:到了吃飯的時間——并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我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jiān)便照樣向守在養(yǎng)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jiān)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jiān)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yǎng)心門外的太監(jiān),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jiān)……這樣一直傳進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jiān)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yǎng)心殿而來。進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jiān)接過,在東暖閣擺好。

溥儀每頓的菜肴固定有30種以上。

根據他自己抄的菜譜,如下:

口蘑肥雞 三鮮鴨子 五綹雞絲 燉肉 燉肚肺 肉片燉   白菜 黃燜羊肉 羊肉燉菠菜豆腐 櫻桃肉山藥 爐肉燉   白菜 羊肉片川小蘿卜 鴨條溜海參 鴨丁溜葛仙米 燒   茨菇 肉片燜玉蘭片 羊肉絲燜跑跶絲 炸春卷 黃韭菜   炒肉 熏肘花小肚 鹵煮豆腐 熏干絲 烹掐菜 花椒油   炒白菜絲 五香干 祭神肉片湯 白煮塞勒 烹白內

這些菜肴擺成2大桌,冬天還會有一桌火鍋(宮內人很喜歡吃火鍋),另外還有一桌是點心、一桌米膳、一桌粥品,共7桌。

但是,溥儀卻不喜歡吃這些東西。

這些菜肴更換的種類不多,大體就是幾種類型,早就吃膩了。

而溥儀實際上吃的,是太后和太妃們自己御廚的菜。當年這些長輩為了表示尊敬皇上,每次皇上吃飯都會讓自己的御廚做菜。

這些廚師都是今天特一級甚至超一級廚師,普通老百姓再有錢也請不到他們。

而他們用的食材,也是全國最高檔的。

這些御廚所做的菜肴,都是中國美食中的精品。

所以,溥儀每頓除了30多個固定的菜肴以外,還有太后或者太妃送的20個精致菜肴。

這樣來算,溥儀每頓飯至少有50多個菜。

吃飯之前,必須由嘗膳的太監(jiān)先吃過,防止有人下毒。在餐具里面都會放著銀牌,有毒就會變黑。

就為了溥儀一個人吃飯,要花費多少食材?

皇上的每日菜肉二十二斤,每月共六百六十斤     

湯肉五斤 每月共一百五十斤     

豬油一斤 每月共三十斤     

肥雞二只 每月共六十只     

肥鴨三只 每月共九十只     

蒸雞三只 每月共九十只 。

看看,皇帝1個月要使用660斤食材,光是雞鴨就要240只。

而當時溥儀才5歲而已!他吃飯,基本只是略吃幾筷子,有時候支持一個饅頭,一塊燒餅,或者一碗粥。


 

5

說實話,古代的御膳其實挺難吃的,跟大家想象的那種精致完全不同。若說美食,還得是民間的富貴人家吃得好。

皇帝們每餐吃啥,其實都會記錄存檔。像是清朝就有完整的膳底檔,記錄著皇帝的日;锸场

以乾隆皇帝為例。在大家的想象中,乾隆爺每餐吃的應該都是滿漢全席大宴吧,其實也不然。例如,嘉慶四年(1799)正月初二日,也就是乾隆去世的前一天,太上皇進早膳的內容如下:

正月初二辰初二刻,養(yǎng)心殿進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擺。

燕窩紅白鴨子鮮熱鍋一品、山藥薰鴨子一品、炒雞肉片燉豆腐熱鍋一品,羊肉片一品(五,m瑯碗)。

清蒸關東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糊豬肉攢盤一品,竹節(jié)小饅首一品,孫泥額勞白糕一品,螺獅包子豆爾饅首一品,年年糕一品。

青白玉無蓋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瑯碟小菜四品,咸肉一碟。隨送野雞粥一品,鴨子粥未用。

湯膳碗為金蓋三陽開泰琺瑯碗?耸乘淖,餑餑十五品一桌,餑餑一品、菜二品、奶酪五品,共一桌,盤肉七盤一桌,羊肉二方一桌。

看看這些吃食,雖然有燕窩這樣的好的食材,但整體做法其實比較單一,無非都是野雞、野鴨的熱鍋子,再加上滿人每餐吃的餑餑(餃子)。

事實上,乾隆爺每餐吃得差不多。

名目都是像——

燕窩雞羹鍋燒鵝熱鍋、鴨子火薰白菜豆腐熱鍋、肥雞拆肘子熱鍋、野鴨肉丸子燉豆腐熱鍋、燕窩攢絲肥雞熱鍋、燕窩掛爐鴨子野意熱鍋

就是各種熱鍋子,搭配燕窩、鴨子、雞肉的來回組合,一吃吃六十年,想必大家都受不了吧。

相對來講,還是民間吃的更雅致豐富。像是與乾隆同時代的文人袁枚,他也是一個美食家。如果大家讀讀袁枚的《隨園食單》,最后會發(fā)現還是民間吃得好。

總而言之,皇帝吃得很一般。

6

各個時代的“皇家菜”內容都不一樣,這里只講講先秦的時候!吨芏Y天官》《禮記內則》都提到了天子所吃的“八珍”,“食醫(y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睆挠昧虾妥龇▉砜矗H有些黑暗料理的感覺:

淳熬、淳母:都是把肉醬用動物油脂煎熟,分別澆在大米飯和小米飯上,“淳”在這里是沃的意思,指拌入動物油,“熬”是煎的意思,指煎肉醬。其實就是肉醬蓋澆飯。

炮:烤小豬或烤羊羔,宰殺牲畜后去掉內臟填滿紅棗,裹上粘土先烤后燉,再佐以醬醋。

搗珍:把牛、羊、麋鹿等動物的里脊肉反復捶打,剔除筋絡,然后煮熟。

漬:把新鮮牛肉切成薄片,用酒腌漬,佐以醋、肉醬、梅漿等生吃。

為熬:把生牛肉去掉筋膜,反復捶打,揉進鹽、姜末、桂皮,風干后生吃。

糝:將同等數量的牛、羊、豬肉切碎、調味,和兩倍的米混在一起做成餅,煎熟。

肝膋[liáo]:最詭異的一道菜,取一只狗肝,外面包上一層“膋”烤熟,這是狗的腸子外面的一層網油,加上小塊的狼的脂肪,和稻米一起熬成粥。

這是中原的吃法。楚地的貴族飲食也很詭異,《楚辭》里的《招魂》就是當時的一份食譜,大家看看能否吃得下:“肥牛之腱”(牛筋),“陳吳羹”(酸辣湯),加上“柘漿”(糖漿)的“胹鱉”(燉甲魚)和“炮羔”(烤羊羔),“酸鵠”(腌酸天鵝肉),“臇鳧”(煮野鴨肉),“煎鴻鸧”(煎大雁肉),“露雞”(鹵雞),“臛蠵”(龜肉羹),“炙鴰”(烤烏鴉),“烝鳧”(蒸野鴨),“煔鶉”(煮鵪鶉)……

7

古代皇帝的伙食,今天確切可見可品嘗的,要算是清朝皇帝吃的“滿漢全席”了。宮廷皇家筵席中原是分“滿席”和“漢席”的。

滿席以餑餑及干鮮果品為主,配以北方的野味火鍋,漢席以菜肴為主,煎炒烹炸,在宮里是不合著用的。

到晚清,宮廷食譜傳出,民間酒樓中開始有了“滿漢全席”的宴席名稱。民國以來,許多大城市都有經營,發(fā)展成為高檔大型筵席,并流傳至香港、東南亞,日本也有專營“滿漢全席”宴的。

一般人們都認這是離我們最近的皇帝們常吃的宮廷筵食品。滿漢全席所用菜點有多種滿族風味,其他都是漢族名菜名點,包括冷熱菜肴甜咸面點、干鮮果品上百種組成。

清初滿洲人剛入關,皇帝皇親們也還保留了傳統的飲食習慣,這些習慣的食品到“滿漢全席”流入民間后已不多見了。

《紅樓夢》中烏進孝往京城送年貢,記載的都是滿洲人在東北時愛吃的東西,其中就有狍子肉、鹿肉、野雞、飛龍等野味。

在清初幾代皇帝中都保留了冬天吃鹿肉的習慣。當時黑龍江地區(qū)每年農歷十一月向都要向皇室進貢,貢品為野豬,細鱗魚、鱒魚等。

滿族先世女真人在金代,皇帝吃的是用木碟盛放的十幾種肉食,據《欽定滿洲源流考》記載有:豬、羊、雞、鹿、兔、狼、麂、獐、狐貍、牛、馬、鵝、雁、魚、鴨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臠以芥蒜汁清沃,陸續(xù)供列。

可見一歺中各種野味非常豐富,這也養(yǎng)成女真人體格強壯,善搏殺的特性。滿洲入主中原,受漢族飲食習俗和烹飪技術影響,加上統治地位和物質保證,皇帝及宮廷膳食浮華考究,奢華日盛。

如:1862年12月30日,剛繼位的皇帝載淳除夕前晚膳食譜為:大碗菜四品:燕窩“萬”字金銀鴨子、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鍋燒鴨子,燕窩“意”字什錦雞絲。

中碗菜四品:燕窩溜鴨條、攢絲雞蛋、攢絲翅子、溜鴨腰。碟菜四品:燕窩炒爐鴨絲、炒野鴨瓜、小炒鯉魚、肉絲炒雞蛋。

中盤二品:白糖油糕、如意卷。燕窩八仙湯;实鄄妥郎弦活D飯幾十個品種,而且任何人不能與皇帝同桌用膳,除非特例。一個人面對五光十色的菜肴、聽著花里胡哨的菜名,吃得香才怪。

8

宋朝的飲食

如今一日三餐的習慣是從宋朝時期開始的,在宋朝之前一般都是一日兩餐。一日三餐需要農業(yè)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食物品種變得豐富之后才慢慢實現的,宋朝時期南方水田農業(yè)的發(fā)展,以及農業(yè)技術的改進,滿足了人們一日三餐的需求。

由于食物的富有,不僅在量上有所提高而且在做法上也十分講究。宋朝的富貴人家只為了嘗到新鮮而不惜金錢,宋朝的普通百姓也能夠從小吃街中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的小吃不計其數,一共提到了一百多家店鋪其中一半以上都是酒樓和小吃。包括了齋肉菜面、筍淘面、素骨頭、麩筍素羹飯,煎魚、煎鲞、燒菜、煎茄子,可想而知當時的物質極大豐富。

南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一共列舉了皇帝餐桌上的200多道菜。這二百多道菜上菜順序各不相,其中有一半以上用的是肉制品,這些肉包括了常見的家禽和海鮮甚至還有蝸牛。由此可見蝸牛并不是法國的特產,在宋朝時期中國已經有了食用蝸牛的傳統。除了這些肉制品還有干菜和粥,在開始之前會上水果和蜜餞用來開胃。吃完開胃菜就會一次上,一百多個品種的小吃這樣的在前面鋪排。

開胃菜除了時令水果和干果,還有一些肉,比如“林檎旋”究竟是什么東西已經不可考證。下酒菜一共有三十個,假如皇帝每一樣都嘗一筷子,不知道會不會就飽了。宋高宗趙構不僅在文化上高其它皇帝一籌,而且在飲食上也頗有講究。以河鮮、清淡為主,品鮮為上,最后再加一道血粉羹。有很多史學家認為,中國人在宋朝開始吃飯順序就把湯水排到了后面。

9

吃前一天就做好的菜,按個數吃南方水果,每頓飯都要經過漫長等待,為防止下毒吃太監(jiān)嘗過的菜,好不容易遇到好吃的還不能多吃幾口……別羨慕皇帝,他吃得可能還沒有你好。

在《人話》中,魯迅講了個“譏笑鄉(xiāng)下女人的笑話”:大熱天的正午,一個農婦做事做得正苦,忽然嘆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這時還不是在床上睡午覺,醒過來的時候,就叫道:太監(jiān),拿個柿餅來!

對農婦來說,對皇宮奢靡富貴的想象就是隨時有柿餅吃。

在古代,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住最好、最大的房子——皇宮,穿最珍貴的衣服——龍袍。而住在紫禁城里的他們,到底吃什么?

△紫禁城/unsplash

“傳膳!”

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

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跶絲、炸春卷、黃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鹵煮豆腐、熏干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干、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

上面這些菜,是溥儀回憶錄《我的前半生》里記錄的早膳菜品,僅一頓早飯就有這么多菜,皇帝的生活由此可窺一二。溥儀在回憶錄中對皇家如何吃飯有細致描寫,可謂耗費人力、物力、財力。

△溥儀/圖蟲創(chuàng)意

關于皇帝吃飯有一套術語,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

皇上想吃飯了,吩咐一聲:“傳膳!”御前太監(jiān)便向守在養(yǎng)心殿的太監(jiān)說一聲:“傳膳!”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jiān)組成的隊伍已經走出御膳房。

太監(jiān)們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yǎng)心殿而來。

△龐大的傳膳隊伍/電視劇《末代皇帝傳奇》

清朝乾隆年間皇帝的菜譜,每頓飯120道菜,一張桌子都擺不下,遠處的菜品需要皇帝指揮太監(jiān)們拿過來。

隨著大清國力日益衰退,菜譜的數量一再減少,從原來的120道減少為64道,之后又減為32道、24道。

但到了慈禧太后掌權時期,又恢復了早期的排場,每頓飯必須百十來道菜,少說要花200兩銀子。而當時一戶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銷不過10兩銀子左右。

傳膳的隊伍龐大,并不代表這頓飯能吃好;噬鲜裁磿r候想吃飯全憑心情,而只要皇上叫了“傳膳”,沒有御廚現場開火的道理。并且,皇帝的食物做工復雜,一百多道菜,很多都是御廚提前一天就準備好的,一直在小火溫著,隨時都能上桌。

△溥儀的餐桌/電影《末代皇帝》

慈禧的一項發(fā)明是,在菜里拼成“洪福齊天”“萬壽無疆”這些字,極盡奢靡。實際上,慈禧真正吃的也就是離自己最近的幾道菜,遠處的菜她甚至看不清是什么。

每次用完餐,餐桌上十之八九的菜還沒動過。這些菜在慈禧吃完后就全部撤下,一部分會賞賜給伺候她的太監(jiān)或宮女,但最常用的處理方式是賣到宮外去。

品相好的菜會被有名的飯莊收購,它們在門口掛牌子打廣告,告訴食客今日供應“御膳”。

品相不好的就直接賣給小販,有些小販將糟爛不堪的“御膳”倒入大鍋中混成雜合菜,普通百姓只要交錢,就可以用長柄鐵勺在鍋內撈一勺來食用。

△慈禧餐桌極盡奢華/電視劇《蒼穹之昂》

按照這種講究排場的吃法,皇帝一個月吃飯要用掉多少食材?

據說,當年溥儀和太后、四個貴妃,僅這六個人一個月就要用掉3960斤肉、388只雞鴨。此外,軍機大臣、御前侍衛(wèi)、翰林、有身份的太監(jiān)等,這些人也有分例。

皇宮里一個月要用掉14642斤肉,這是正常用量;每天宮內還會有添菜,每個月可多添肉3萬多斤。

宮里吃飯規(guī)矩多

根據《康熙起居注》,康熙皇帝喜歡吃鹿尾、鹿舌,鯽魚、鱒魚,文丹、石榴、春桔、葡萄,橙干、櫻桃干、桃干,寧夏面做的餑餑,野味如野雞;膳食除各種鮮菜,還有咸白菜、醬瓜、酸菜等;不吃蒜、蔥、小根菜。

此外,康熙喜歡吃熱巧克力;道光餐餐要有炒雞蛋;慈禧愛喝下午茶也愛美容,分外喜歡甜食;溥儀愛吃西餐。

1923年,溥儀下令把宮里的御膳房撤掉,改成野意膳房,做中餐;另外,設立一個番菜房,主要做西餐。

番菜房配備了四名大廚,可溥儀還是覺得他們做的西餐比不上洋人,請了一位西洋廚師來到宮里擔任主廚。

△宴請群臣/電視劇《延禧攻略》

在宮里,辦宴會是大事,皇帝還免不了和群臣一起歡宴,以顯示“君臣同樂”“天下太平”。清代宴席種類繁多,萬壽節(jié)要辦宴,皇子成婚、公主出嫁要辦宴,朝鮮貢使覲見也要辦宴。

國宴大都在太和殿或保和殿舉行,擺桌多的時候,一些大臣連皇帝的面也見不到。

皇宮里舉辦宴會,御膳房只給皇室成員準備菜肴,其他人都要自備,級別越高,可能要拿出的銀子越多!洞笄鍟洹酚涊d,親王要自備“10只羊、10瓶酒”,入宴之前就要交給膳房。

△大臣們分吃“福肉”/電視劇《延禧攻略》

除了宴會,吃的另一大場景是祭祀。清代宮廷的薩滿祭祀,儀式中少不了煮豬環(huán)節(jié)。

據說,被選中的豬須全身黑色、膘肉肥厚,宰殺后的豬,要“去其皮,按節(jié)解開”,然后扔進坤寧宮的一口大鍋中。煮好的豬肉切塊放在碗里,皇帝帶頭,分給親王、大臣、貼身侍衛(wèi)抑或皇后、嬪妃。

不放佐料、僅用水煮熟的豬肉,稱得上難吃。因此,最常吃到肉的乾清宮當差侍衛(wèi)想出了辦法,偷偷準備一種草紙,在醬油里浸泡一天一夜后晾干。這種草紙充滿濃郁醬香,侍衛(wèi)把草紙帶在身上,將其浸在肉湯里,這樣才能把肉吃下去。

久而久之,有太監(jiān)琢磨出生財之道,暗中在袖子里藏好醬油草紙或者鹽水米紙,送福肉的時候,哪位大臣給了小費,就悄悄把紙遞給他。

△弘曉被陷害往肉里加鹽/電視劇《延禧攻略》

你可能看過《延禧攻略》,魏瓔珞設下陷阱,在給弘曉端肉時偷偷放了鹽,導致弘曉被抓,皇帝盛怒之下將弘曉革職查辦。

在歷史上,的確有一位因為不愿吃豬肉而被斥責的怡親王弘曉,乾隆皇帝指責他:“弘曉縱不顧祖先成憲,獨不念及乃父乎?”不吃肉,不僅不忠,而且不孝。

皇上“飲食不自由”

乾隆71歲的時候,在除夕夜興致勃勃地舉辦御宴。所用食材如下:豬肉65斤,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大小豬腸各3根;肥鴨1只,菜鴨3只,肥雞3只,菜雞3只,關東鵝5只,野雞6只;魚20斤;羊肉20斤;鹿肉15斤,鹿尾4個。

今天,除了鹿肉尚屬罕見,其他食材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們餐桌上的食品和當年宮里的食品別無二致。得益于營養(yǎng)學的研究發(fā)展,現代人還會在餐桌上添幾道蔬菜。

△乾隆壽宴/電視劇《如懿傳》

然而,在清代,由于生產力低下,吃肉對很多平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因此,頓頓吃肉成了彰顯貴族身份的一種方式。

其實,即便貴為皇帝,也無法實現“吃飯自由”;实勖刻斓牟藛味继崆鞍才藕,提交給內務府大臣審核批準。御膳房會根據季節(jié)調整皇帝的食譜,夏天的膳食清淡一些,補充夏季流失的體液;冬天的膳食更富營養(yǎng),為身體提供更多能量。

但御膳不能有牛肉,在皇宮里吃馱獸的肉被認為是一種罪孽。

△美味的牛肉火鍋,皇帝想都別想/紀錄片《風味原產地·潮汕》

另外,民間一些美食也不能讓皇帝吃到。乾隆年間,揚州鹽商飲饌之精美,天下聞名。乾隆下江南時,鹽商便精心準備了一桌酒席,獻給乾隆?墒乔〕赃^后毫無反應,鹽商們大為詫異,于是花錢找太監(jiān)探聽消息。

太監(jiān)說:“萬歲爺要是吃慣了你們的菜,回到宮里要吃,我們怎么辦?”于是每道菜端上去,太監(jiān)一律添了一大勺糖,乾隆什么好滋味也沒嘗到。

同治皇帝小時候,一日兩膳,吃的是兩宮皇太后賜予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絲疙瘩湯、甜漿粥、柳葉湯、面片湯、豆腐片湯等。

他吃湯粥根本無法飽腹,有時饑餓難忍,便闖進太監(jiān)的住處偷太監(jiān)的東西吃,太監(jiān)發(fā)現后,會立刻奪過丟掉。

△電視劇《龍珠傳奇》里,康熙皇帝穿著侍衛(wèi)的衣服扮成龍三,去御膳房偷吃。清朝皇帝真的吃不飽。

宮里吃飯風險大

皇帝們吃飯有個慣例:除了特殊慶典,一日兩膳都一個人吃。若是皇上想找人陪同吃飯,須找敬事房打申請,敬事房再派太監(jiān)通知皇上欽點的陪吃人員。

登記在冊后,皇后或嬪妃梳妝打扮前來。好不容易等來人,來者要先磕頭跪謝、說吉祥話,這一套流程少說也一個小時。

因此,對皇帝來說,吃飯絕大多數時候是件孤獨的事。現代人一家人圍桌而坐、吃飯聊天的情景,在當時算是僭越。

△皇帝獨自一人吃飯/電視劇《延禧宮略》

皇家吃飯的規(guī)矩多,風險也多。現代法醫(yī)鑒定技術判斷光緒皇帝死于砒霜中毒。按照當時對砒霜的通常用法,這種毒藥很大可能是被加入光緒皇帝的飲食中。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菜肴從御膳房出來后,在遞送的過程中,會有兩名以上的太監(jiān)互相監(jiān)視。而根據溥儀的回憶,御膳擺到他面前,還要經過至少兩道嘗菜試毒的程序: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防備下毒而設的。

△銀牌試毒/電視劇《寂寞空庭春欲晚》

除了以銀試毒,皇帝吃的菜,在送來之前都要由一個司膳太監(jiān)嘗過,這叫“嘗膳”。

溥儀出宮后,仍舊沿襲了御膳防毒的整套流程——菜肴做出來后,先由膳房的管事吃第一口,之后,還要在菜盤子邊上放一枚銀牌,表示已經驗收,然后裝入食盒,貼上封條;菜肴由專門的侍從一路看護,送到飯桌前,在查看封條無損、當面拆掉封條之后,溥儀才會吃。

△“嘗膳”/電視劇《雍正王朝》

《甄嬛傳》第一集里有個細節(jié):雍正去皇后那里用膳,其中一盅鴨子湯甚是美味,雍正連喝兩碗,欲要第三碗時,皇后前來阻擋——“皇上,老祖宗規(guī)矩食不過三,皇上再喝這個鴨湯,十天半個月也上不了桌了。”

皇帝固然縱享人間美味,但自己喜歡的菜品不是想吃就能多吃,清廷有“吃菜不過三匙”的家法。

△想多吃?還真不行/電視劇《甄嬛傳》

皇上用膳時,眼睛看向哪個菜,旁邊的太監(jiān)就會將菜挪到皇上夠得著的地方,用羹匙舀進布菜碟。

如皇帝說句“這菜不錯”,太監(jiān)再舀一次后,便將這菜往后挪。假如皇帝連吃了三口,太監(jiān)就會喊:“撤!”此后的十天半月里,皇帝的餐桌上就不會再有這道菜。

因此,皇帝無論多么喜好這道菜,也只能克制。

△有人伺候著吃飯也不一定是件好事/電視劇《延禧攻略》

我們都聽過唐朝杜牧的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崩笾ψ鳛槟戏剿,物以稀為貴,就算乾隆皇帝也不能盡興吃個夠。

來看看乾隆皇帝的荔枝賬:吃完早飯,御茶房進呈了40顆荔枝,除了前一天拿到的36顆,還有當天早上新摘下來的4顆。

乾隆皇帝最終做出決定,這些荔枝,先恭進皇太后2顆,溫惠皇貴太妃和裕貴妃各1顆。剩下的賜皇后、令貴妃、舒妃、愉妃、慶妃、穎妃、婉嬪、忻嬪、豫嬪、林貴人、蘭貴人、郭貴人、伊貴人、和貴人、瑞貴人等,每位鮮荔枝1顆。賞賜給后宮各位妃嬪后,自己也所剩無幾。

△車厘子自由?乾隆連荔枝自由都難!/unsplash

說到底,我們生活的時代,富足程度超越歷史。即便是大家吐槽的“車厘子自由”,一顆櫻桃兩三元,我們也隨時可以享用;若是在明清,普通百姓怕是只能從詩文里想象荔枝的樣子。

看看皇帝的飲食,吃前一天就做好的菜,按個數吃珍稀水果,每頓飯都要經過漫長的等待,為了防止下毒吃著太監(jiān)嘗過的菜,好不容易遇到好吃的還不能多吃幾口,也算是糟心了。

所以,別羨慕皇帝,皇帝吃得可能還沒有你好。

你覺得皇帝吃得怎么樣?

葛雨薇

本文首發(fā)于《新周刊》572 期

原文標題

《皇帝吃得可能還沒你好》

10

這個問題涉及的時間軸太長,時間不同,飲食定然不同。比較苦逼的是先秦兩漢的皇帝,即使有錢有權可是沒那個東西和廚子,自然無法享不了那口福。

先秦時期,中原主食以谷物為主,小麥與水稻尚未普及。因此即使是君主,也不可能吃到面食,如饅頭包子之類。因為饅頭直至漢朝才有所記錄。肉類可以吃到牛羊肉,紂王的酒池肉林里應該還有捕獵來的野味。另外當時的烹飪技術遠不如現在。即使再好的肉,也不過煮一煮或者烤一烤再不就做成肉干來吃。水果的種類也不多,飯后的果盤里有些棗子、蘋果、梨之類,不會出現葡萄、香蕉和西瓜等;实鄣目诟_h不如當今的乞丐。

漢朝至魏晉,應該是中原舌尖文化高速發(fā)展的一個朝代。因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很多西域特產被帶到中原。尤其豐富了皇帝的果盤。另外前不久出土的漢朝的面條,這也說明皇帝能吃到面條了。不過炸醬面還是不能妄想的。小麥在中原開始普及,饅頭登上歷史舞臺。但是漢朝后期,天災頻繁加之爆發(fā)戰(zhàn)亂,整個國家食物匱乏,民間甚至易子相食。此時的皇帝伙食標準必然有所下滑。比如晉武帝之子司馬衷這位智障皇帝喜歡喝肉粥,喝了一輩子。

要羅列的太多,先占坑。

最后說一個奇葩的——道光皇帝。

皇后過生日的生日宴只殺了兩頭豬。

日常更簡樸,自己和妻子們節(jié)衣縮食,一年到頭清茶淡飯,哦,對了,他喜歡吃宮外的清湯面,可惜就位不久面館就倒閉了。

夏季后宮要吃習慣,一國之主給的批復是:西瓜太貴,喝水就好。

……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