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朝歷經(jīng)405年統(tǒng)治,雖然末期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但是劉氏江山在人民心里代表了不可取代的正統(tǒng)性,不僅僅劉備不敢廢漢自立,其他諸侯也不敢輕易取代漢朝自立為帝。

公元197年,袁術(shù)自以為實力雄厚,又得到了傳國玉璽,自立稱帝,立即遭到曹操,劉備,呂布,孫策等以討賊的名義聯(lián)合進攻,兵敗自殺,所以想廢漢自立時機并不成熟。

曹操作為有遠見的政治家,劫持漢獻帝后,也沒有廢漢自立,而是采用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以皇帝名義向各諸侯發(fā)號施令,達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說一直是利用漢朝皇帝為自己服務(wù),真正掌權(quán)的是自己。

直到曹丕即位,采用了禪位的方式取代了漢獻帝。

孫權(quán)對大漢朝采取的是陽奉陰違的手段,一方面和諸侯爭地盤,一方面接受漢天子的封官討虜將軍,會稽太守,他做的是漢朝的官,表面上忠于漢,其實無時無刻不想自己當皇帝。

直到曹丕篡漢后,他才抓住機會自立稱帝,建立吳國。

劉備是漢室宗親,論資排輩是漢天子的皇叔,領(lǐng)受天子密詔,奉詔討賊,他所說的漢賊就是指的曹操。

劉備作為大漢皇叔,舉起了匡扶漢室的大旗,這對兵微將寡的劉備壯大實力,搶占地盤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劉備最后稱帝,國號還是漢。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三家之中,只有劉備姓劉,也只有劉備借著皇叔和仁義為名,收攬?zhí)煜铝x士。如果劉備廢漢自立,就等于抽自己大嘴巴子,表明自己之前都是偽裝的,假仁假義,實則野心勃勃,失信于天下。然而其實大家都很清楚,漢室不可復(fù)興。所以曹丕和孫權(quán)都可以廢漢自立,唯獨劉備只能擁漢,只有漢室滅亡,劉備才能自立。

3

漢朝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叫前漢和后漢,這是史學(xué)界公認的。只是可惜,歷代史學(xué)家并不認同蜀漢是漢朝國祚的延續(xù),只因它是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沒有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至于蜀漢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性,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也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同樣是否定的多于認同的。

也就是說,光武帝劉秀和昭烈帝劉備同為漢室宗親,后世人們都買劉秀的賬,卻并不認同劉備的“漢”政權(quán)。我們通常把劉備的政權(quán)稱之為“蜀漢”。


原因有兩個:

一、劉備集團沒有一統(tǒng)天下,他的勢力只是割據(jù)在巴蜀一帶。

二、劉備的漢室血統(tǒng)純正性存疑,他與劉秀不同,人家劉秀確實是經(jīng)得起考究的漢室宗親。

歷經(jīng)近一千多年,蜀漢政權(quán)并不被公認為是漢朝的延續(xù)。那么劉備當初為何以“漢”為國號?為何不廢漢自立國號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劉備的政治人生一直都緊縛于“血統(tǒng)論”上,皇室血統(tǒng)是他至關(guān)重要的政治武器。若非如此,劉備很難實現(xiàn)咸魚翻身。


劉備從小就有立志當皇帝的夢想,曾想用自家門口大樹造一駕皇帝的輦車。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劉備一直活到四十六歲還依然只是一個窮屌絲。好在劉備有兩個忠實而又有能力的好基友——關(guān)羽和張飛;也好在這一年劉備三顧來了自己的人生導(dǎo)師——諸葛孔明;更好在劉備自出道一來就打著“漢室宗親匡扶漢室江山”這面政治大旗,且屹立不倒,并得到了漢獻帝的認可,親切地稱呼“皇叔”。

“漢室宗親匡扶漢室江山”這面政治大旗對于劉備來說太重要了。


諸葛亮大概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才答應(yīng)劉備出山輔佐他的。

所以說,劉備必須以“漢室宗親”為出發(fā)點,細心地經(jīng)營自己的政治人生。這也就意味著,劉備一生的奮斗都是在為劉氏江山服務(wù),他不能跳出這個窠臼。

但是反過來說,劉備也不敢跳出這個政治束縛。因為一旦脫離出去,他的政治人生也將毀于這個“一旦”。如果事情是這樣的話,劉備將盡失民心;諸葛亮也不會擇其而侍。諸葛亮的前途重歸渺茫;劉備的宏大理想更是無從談起。


分析了這么多,總之,“漢”是劉備的成事根本,政治人生的靈魂之所在。離開了“漢”,劉備啥也不是,窮屌絲一枚,他的一生很難有大的突破。所以,劉備不能廢“漢”另立國號。

相反,曹操名為漢丞相,麾下雄獅百萬,實力雄厚。這也是曹操敢公然受封“魏王”,并加九錫的原因。曹操死后,兒子曹丕更是恃強凌弱,威逼漢獻帝禪讓皇位,自稱“魏文帝”,追認曹操“魏武帝”,并以老爹的封號“魏王”立國號“魏”。

孫權(quán)繼承父兄先前打下的堅實基業(yè),憑借長江天險,雄霸江東吳地。三國鼎立已成事實,孫權(quán)稱帝,自立吳國。

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quán),他們不承認漢朝,自立一個國號,世人又能說什么呢?人家都有實力,強權(quán)在手。


而劉備最初什么都沒有,比不得曹、孫二人。他除了虛無縹緲的“仁義”二字,就剩下“漢”這一個字了。劉備擁有“漢”,就是擁有了民心。而民心就是劉備這樣的窮屌絲逆襲的根本,所以劉備不能也不敢舍棄“漢”,另立“蜀”國。

諷刺的是,作為后世人,我們卻偏偏稱劉備的“漢”國為蜀國,或者蜀漢。這樣有悖于劉備的初衷,也只能讓劉備地下有知,抱憾終生了。

4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事實中證明,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國號是“漢” 稱之“蜀漢” 當時漢朝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當時曹丕已經(jīng)取代了漢朝自己稱帝了國號為“魏”,當劉備稱帝成立蜀漢就證明自己是漢朝的延續(xù)!所以說漢朝已經(jīng)名存實亡。我的回答完畢

5

劉備必須高舉漢之大旗,為了他好容易樹立的名聲,否則很多武將和文人都會離開,對他后續(xù)代漢有很大影響。所以劉備必須把自己包裝成漢之忠臣。

6

因為劉備以漢朝皇族后裔自居,且天下三分之時,靠興復(fù)漢室來招賢納士、獲取民心。如果他廢漢自立的話就相當于親手毀掉了自己立的這么多年的人設(shè),名聲和人心自然也就沒了,其他兩家任何一家有人廢漢自立他便有更大的理由來招兵買馬擴充自己。也終于在章武元年(221年),他在曹丕篡漢建魏后,于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7

劉備本是中山靖王劉勝后裔,這也是后來劉皇叔的由來。但到劉備這一代家道中落,與母親只能勉強維持生計;拜盧植為師學(xué)習(xí)都是叔父劉元起資助的。這與經(jīng)營三世的東吳,以及背景雄厚的曹操無法比,以至于曹操逐鹿中原,武將賢士云集之時,劉備還在四處奔走。三國鼎立之時,為什么劉備的蜀漢不廢漢自立?

一、劉備根基薄,需要借東漢的大旗。劉備從出道以來,便以大漢皇室中山靖王之子孫、漢獻帝劉協(xié)之皇叔的身份自居,憑著“王業(yè)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口號,以及匡扶漢室的正統(tǒng)思想,才聚集了一批文人武將在蜀中建立了根據(jù)地和大本營!

二、延續(xù)東漢,名正言順。曹丕篡漢自立,劉備得知消息后,給漢獻帝劉協(xié)辦了隆重的葬禮,帶領(lǐng)文臣武將舉行國葬,親自披麻戴孝,痛罵曹賊,弒君篡權(quán)!(實際上,漢獻帝劉協(xié)沒有去世,只是被遷往了山陽縣。)隨后劉備以大漢皇室子孫的身份,被推上了皇帝之位,延續(xù)大漢王朝的國祚!

三、蜀漢人才匱乏,不足以抗衡東吳和曹操!度龂萘x》里,蜀國所謂的五虎上將,在正史里不存在。而有軍神稱號的關(guān)羽,看不起其他人,驕傲自滿,“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丟了性命;其他的武將都沒有太大的名氣。文臣也是很少,拿的出手的也就諸葛亮和龐統(tǒng),而龐統(tǒng)還英年早逝;也難怪諸葛亮最后被累死了。再說劉備自己的軍事治國能力都比不上曹操,再遇到諸葛亮之前,都是到處游,打仗是走敗多勝少。如此境遇,沒有一個大家接受的理由,又有誰跟他干呢!

8

三國分別為魏蜀吳。蜀主皇叔劉備主打的就是復(fù)漢除奸的牌,蜀國如果廢漢自立豈不自打耳光失信于天下人!再加之劉備仁義忠孝也不可能廢漢。

9

那是扯淡,不敢篡漢可以禪讓!不要小瞧三國任何英雄!沒有最高追求劉備早就被打到多少次了?正因為心中有執(zhí)念所以才能登上皇位!就算獻帝在劉備境內(nèi),最后也會搞一出禪讓,而且逼迫獻帝禪讓罪名還會讓百官心甘情愿的承擔(dān)!這就叫魅力

10

不能師出無名,所以必須旗舉對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