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包括西漢和東漢,也叫前漢和后漢,這是史學(xué)界公認的。只是可惜,歷代史學(xué)家并不認同蜀漢是漢朝國祚的延續(xù),只因它是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沒有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至于蜀漢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性,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也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同樣是否定的多于認同的。
也就是說,光武帝劉秀和昭烈帝劉備同為漢室宗親,后世人們都買劉秀的賬,卻并不認同劉備的“漢”政權(quán)。我們通常把劉備的政權(quán)稱之為“蜀漢”。
原因有兩個:
一、劉備集團沒有一統(tǒng)天下,他的勢力只是割據(jù)在巴蜀一帶。
二、劉備的漢室血統(tǒng)純正性存疑,他與劉秀不同,人家劉秀確實是經(jīng)得起考究的漢室宗親。
歷經(jīng)近一千多年,蜀漢政權(quán)并不被公認為是漢朝的延續(xù)。那么劉備當初為何以“漢”為國號?為何不廢漢自立國號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劉備的政治人生一直都緊縛于“血統(tǒng)論”上,皇室血統(tǒng)是他至關(guān)重要的政治武器。若非如此,劉備很難實現(xiàn)咸魚翻身。
劉備從小就有立志當皇帝的夢想,曾想用自家門口大樹造一駕皇帝的輦車。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劉備一直活到四十六歲還依然只是一個窮屌絲。好在劉備有兩個忠實而又有能力的好基友——關(guān)羽和張飛;也好在這一年劉備三顧來了自己的人生導(dǎo)師——諸葛孔明;更好在劉備自出道一來就打著“漢室宗親匡扶漢室江山”這面政治大旗,且屹立不倒,并得到了漢獻帝的認可,親切地稱呼“皇叔”。
“漢室宗親匡扶漢室江山”這面政治大旗對于劉備來說太重要了。
諸葛亮大概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才答應(yīng)劉備出山輔佐他的。
所以說,劉備必須以“漢室宗親”為出發(fā)點,細心地經(jīng)營自己的政治人生。這也就意味著,劉備一生的奮斗都是在為劉氏江山服務(wù),他不能跳出這個窠臼。
但是反過來說,劉備也不敢跳出這個政治束縛。因為一旦脫離出去,他的政治人生也將毀于這個“一旦”。如果事情是這樣的話,劉備將盡失民心;諸葛亮也不會擇其而侍。諸葛亮的前途重歸渺茫;劉備的宏大理想更是無從談起。
分析了這么多,總之,“漢”是劉備的成事根本,政治人生的靈魂之所在。離開了“漢”,劉備啥也不是,窮屌絲一枚,他的一生很難有大的突破。所以,劉備不能廢“漢”另立國號。
相反,曹操名為漢丞相,麾下雄獅百萬,實力雄厚。這也是曹操敢公然受封“魏王”,并加九錫的原因。曹操死后,兒子曹丕更是恃強凌弱,威逼漢獻帝禪讓皇位,自稱“魏文帝”,追認曹操“魏武帝”,并以老爹的封號“魏王”立國號“魏”。
孫權(quán)繼承父兄先前打下的堅實基業(yè),憑借長江天險,雄霸江東吳地。三國鼎立已成事實,孫權(quán)稱帝,自立吳國。
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quán),他們不承認漢朝,自立一個國號,世人又能說什么呢?人家都有實力,強權(quán)在手。
而劉備最初什么都沒有,比不得曹、孫二人。他除了虛無縹緲的“仁義”二字,就剩下“漢”這一個字了。劉備擁有“漢”,就是擁有了民心。而民心就是劉備這樣的窮屌絲逆襲的根本,所以劉備不能也不敢舍棄“漢”,另立“蜀”國。
諷刺的是,作為后世人,我們卻偏偏稱劉備的“漢”國為蜀國,或者蜀漢。這樣有悖于劉備的初衷,也只能讓劉備地下有知,抱憾終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