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明確指出的是:《三國志》為史書,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而《三國演義》是小說,是文學作品,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通常所說的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

其次分別介紹一下這兩人部書的概況:

《三國志》為西晉陳壽撰,全書六十五卷,分魏蜀吳三志。紀傳體三國史。無表志。魏志前四卷稱紀,蜀吳兩志有傳無紀。對魏的君主稱帝,敘入紀中;吳蜀則稱主不稱帝,敘入傳中。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屬于官修的有晉王沈《魏書》、吳韋昭《吳書》,屬于私修的有魏魚豢《魏略》,為壽書魏吳兩志的主要依據(jù)。蜀國無史,但壽本蜀人,又為史學家譙周弟子,蜀未亡時,即留心蜀國史事,故《蜀志》亦不遜于魏吳兩志。三志本獨立,后世始合為一書。以敘事較為簡略,南朝宋時裴松之為之作注,博引群書,注文多出本文數(shù)倍,保存的史料甚富。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長篇小說。元末明初羅貫中著。根據(jù)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曄《后漢書》,元代《三國志評話》和某些有關傳說,經(jīng)過綜合熔裁,再創(chuàng)作而成,今所見刊本以明嘉靖本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清初毛宗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為現(xiàn)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三國演義》故事起于劉關張?zhí)覉@結(jié)義,終于王濬平吳,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封建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對當時動亂的社會狀況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反動統(tǒng)治者的某些罪惡,提供了關于封建社會中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可資借借鑒的思想材料。

但書中通過尊劉抑曹等描寫,作現(xiàn)出作者對封建的正統(tǒng)觀念和立場,并對黃巾農(nóng)民起義有所詆毀。該書用文字淺近的文言,結(jié)構(gòu)宏大,人物眾多,情節(jié)曲折,是我國歷史小說中著名的作品。

通過以上介紹,可以肯定的告訴題主,先有《三國志》后有《三國演義》!度龂尽肥怯晌鲿x人陳壽所撰,是一部歷史巨著,當然成書于西晉。而《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約誕生在距今七百年前后,該書是一部歷史小說。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的關系,前者記述的是歷史。而后者是文學小說作品。它們之間的最大不同就是歷史所記載的人物、事件和所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絕大部分都是有據(jù)可查的。而文學作品作者可以根據(jù)個人的觀點和想象將其夸張或有意貶低。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歷史故事。(2020/08/16)

最佳貢獻者
2

三國志接近正史,演義添枝加葉,咵大其辭,成為戲文一般。既相符,有區(qū)別,寫書表千秋,讀者思萬年。

3

三國志是正史,記錄的是三國時期真實的人物傳記與事件。

三國演義是根據(jù)三國志創(chuàng)作的小說,里面有部分虛構(gòu)成分。

然而似乎許多人都是通過讀了三國演義后,再去讀三國志!

4

一、兩書都是寫三國事情的,這是相同的點。二、三國志是歷史,更加可信;三國演義是小說,虛構(gòu)的成分更多。三、成書的時代不同,三國志成書在晉,作者陳壽;三國演義作者是羅貫中,明代。四、三國演義明顯借鑒了三國志中的歷史史實,并作為其創(chuàng)作的故事框架。五、從可讀性上來說,三國演義流傳更廣,影響更大,藝術性更高;三國志史學價值更高。六、政治傾向不同,三國演義擁劉反曹,三國志擁曹貶劉。七、書中人物形象塑上,三國演義里人物更生動形象鮮活可愛?傊瑑蓵际遣豢啥嗟玫暮脮

5

《三國志》是三國時的歷史記載,《三國演義》是根據(jù)三國時的歷史而改諞的文學作品

6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都是描寫古代三國時期的歷史類著作。

那《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到底是什么關系呢?我們先來了解這兩部著作的一些基本信息。

1、《三國志》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一部關于三國時期的紀傳體史書,以《魏書》、《吳書》、《蜀書》分別成書,在北宋年間被人合輯作《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

核心的一句話:此乃正史!

我國古代新王朝建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為前朝修史,所謂“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一方面是為了傳承華夏之文明,在沒有經(jīng)過修飾和沉淀的時候進行編史,且編者多位前朝遺老,以保證史書內(nèi)容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此謂“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另一方面是為了宣稱新王朝的正統(tǒng)性,以有道伐無道,對前朝進行客觀的總結(jié)、思辨、評價,此謂“興朝而修勝國史”。這一傳統(tǒng)基本在唐朝修訂晉史形成,晉朝雖然還沒有這樣的習慣,但是被授官為著作郎的陳壽,為了完整地呈現(xiàn)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全貌,責無旁貸以編著三國史為己任,嘔心瀝血十余年,才完成這部紀傳體國別史。

《三國志》這部書取材精審,對史實經(jīng)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于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比如對孫策之死,舍棄《搜神記》等書上的妄誕傳說,只記孫策為許貢的刺客以至重傷而死。陳壽擔任晉朝官職,故而尊魏國為正統(tǒng),但本身卻是蜀國故臣,對故國頗有感情,卻不隱諱劉備、諸葛亮的過失,記下了劉備以私怨殺張裕和諸葛亮錯用馬謖等事,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行為也如實記錄,保持了對史實的客觀記載和評價。

2、《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別稱《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創(chuàng)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群雄割據(jù)到魏、蜀、吳三國建立后交織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魏臣司馬家族一統(tǒng)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核心的一句話:此乃演義!

《三國演義》成書時已經(jīng)是明朝初年,朝代演繹已經(jīng)過了一千多年,三國時期的各個事件和人物都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重新理解和重新認識,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販夫,都可以著夾雜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來講述那段歷史。比如作為正統(tǒng)的曹魏慢慢被蜀漢替代,黑臉的曹操一步一步變味了大白臉,諸葛亮越來越被神化而進妖,等等。

羅貫中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是以《三國志》為基礎,廣泛吸收各類傳說、話本、戲曲等內(nèi)容,經(jīng)過自己的再加工再演繹才形成現(xiàn)在的三國故事。為了塑造某些人物,很多史實都被整合、借用、夸大、編造,比如華雄實際被孫堅及其部下斬殺,被加工成關羽“溫酒斬華雄”;擔任魏國司徒的王朗,經(jīng)學大家,豐麗博敞,怎么也想不到幾百年后被編造出孔明罵死的下場;“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美周郎也不能想到自己一生意氣風發(fā),落個氣的吐血身亡的下場。這些都是為了藝術效果而進行的加工。

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和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版本不一樣,已經(jīng)很多很多代文人的修改和校訂,僅流傳下來的就有27種,F(xiàn)在大家熟知的《三國演義》是毛綸、毛宗崗父子在嘉靖本上進行修改后的版本。

3、二者的關系

(1)《三國志》是史家正宗,是珍貴的歷史資料;《三國演義》是通俗歷史演義小說,為優(yōu)秀的文學創(chuàng)作。二者時間相差上千年,羅貫中在創(chuàng)作時充分借鑒了《三國志》,且小說也取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2)《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為三國歷史的廣為流傳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在悠長的歷史河流中,這段歷史時期持續(xù)時間并不算長,無論是廣義的從184年黃巾之亂,還是從220年曹丕稱帝,到280年三家歸晉天下一統(tǒng),寥寥不過數(shù)十年。我國歷史中并不乏大混戰(zhàn)年代,春秋戰(zhàn)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時期也是波瀾壯闊,英雄輩出。但是論及在老百姓中的傳頌之廣,影響之深,無出三國之右,這都是《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功勞。

(3)《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群眾基礎還是有差別。《三國志》是文言體,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比較晦澀,難以直接閱讀!度龂萘x》語言通俗,精彩絕倫,劇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鮮明,廣受大眾的喜愛,是我國乃至東亞地區(qū)讀者最多的歷史小說。大部分人了解三國歷史的最根本來源都是《三國演義》,當然現(xiàn)在有電影、電視劇、繪本等,但基本上都是基于《三國演義》的再創(chuàng)作。


綜上所述,這兩部書都是不可多得的史學瑰寶,如果你想了解波瀾壯闊的三國歷史,去讀《三國演義》吧,這已經(jīng)夠了。如果你還有興趣繼續(xù)作深入研究,可以去讀一讀《三國志》,讀不下去的話,再重新把《三國演義》讀一遍。

7

各位好,我是四九城大磊子,在這簡單聊聊。

其實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聯(lián)系好像講的都是三國時期的事情,人物大部分相同,歷史事件卻是有一定出入,三國演義是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寫成的。具體區(qū)別和大家說說。

1,作者不同,三國志,作者陳壽,史學家,晉朝人,今朝人寫前朝事。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小說家,元末明初人,距離三國時期差了小1200年。

2,文體不同,三國志是史書,史書主要是對歷史的描寫,相對而言更加真實。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主要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描繪,更加寫意,虛構(gòu)成分更多一些。

3,風格不同,三國志在晉朝時期成書,文字表達形式更傾向于古漢語,也就是一字一意,添一字減一字都會影響原意,文字表達更精煉。三國演義在元末明初成書,由于是小說,文字表達形式在當時可以說就是大白話,因為寫小說是要賣錢的,寫太文會有多少人買來看。

4,寫書人數(shù)不同,三國志作者說是陳壽其實不如說是總編撰,因為魏書,蜀書,吳書都是由當?shù)厝藢懙,最終是由陳壽匯編的,這也就會出現(xiàn)某個人物在魏書中和吳書中描寫有矛盾之處的原因。三國演義作者就是羅貫中一個人,不過羅貫中編寫三國演義除了根據(jù)三國志外,很多內(nèi)容還依據(jù)前人寫的元雜劇收纂而來,比如三英戰(zhàn)呂布等等。

5,側(cè)重角度不同,三國志是在晉朝寫的,晉朝統(tǒng)治者司馬氏源自曹魏,寫書側(cè)重點自然偏向曹魏。而三國演義則不一樣,三國演義尊劉貶曹,這種思想在南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是因為統(tǒng)治者的需要,南邊的劉備為漢室正統(tǒng),而北邊曹操則是漢賊,因為南宋就是在南方。尊劉貶曹思想出現(xiàn)已久,作者自然會順應人心去寫書。

以上就是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原創(chuàng)手打,如果您喜歡,記得點個贊吧。










8

師傅和徒弟的關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演義,前者是歷史真實存在的,后者作者在《三國志》基礎上,自己主觀創(chuàng)造的,只能當小說來看,經(jīng)不起推敲。

所以要了解三國歷史,就看《三國志》,要說故事的趣味深長,有血有肉,精彩程度,還是《三國演義》好看。

9

巜三國志》晉朝陳壽著的史記,《三國演義》則是小說。羅貫中不愧是大作家,他將東漢末年的歷史事件,貫穿到小說中,成了這部巨作的主軸線,刻劃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羅貫中筆下的關羽、張飛高大威猛!度龂尽分械闹T葛亮,用現(xiàn)在的尺碼兌算,身高1.84米,偉岸挺拔,劉關張遠不如諸葛亮,羅貫中巧妙地根據(jù)讀者的審美觀作了調(diào)整。

《草船借箭》人共皆知,其實不是諸葛亮干的,是孫權的杰作。曹操率數(shù)十萬大軍南犯,卻不諳水性,東吳占據(jù)地利人和的優(yōu)勢。孫權命人造一船大木船,趁著夜霧,直逼曹軍營地。孫權坐鎮(zhèn)木船指揮,他料定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貿(mào)然出擊。果然,曹操只下令放箭,不許出兵。一個時辰后士兵稟告:"左側(cè)開始傾斜!睂O權下令掉轉(zhuǎn)船頭,讓右側(cè)繼續(xù)受箭。拂曉前,木船返回東吳港口。

《空城計》卻是趙云為救老將黃忠,率少數(shù)人馬沖入敵軍重圍,救出黃忠后,殺開一條血路,被逼退入一座蜀軍孤城,魏軍數(shù)萬人馬尾隨而來。蜀軍城中僅千余人馬,趙云急令士兵在后山砍伐樹校,綁在一百匹馬尾巴上,然后來回奔跑。趙云下令大開城門,放下吊橋,單槍匹馬沖出城,挺槍勒馬,猛然喝道:"常山趙子龍在此!”

魏軍主將見城內(nèi)后山灰塵滾滾,趙云單槍匹馬挑戰(zhàn),疑有埋伏,便下令撤兵。

《草船借箭》和《空城計》集中在諸葛亮的身上,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需要,更能突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諸葛亮是集忠誠和智慧的化身,千百年來早有定論。羅貫中大量地描寫他的正能量,使讀者對諸葛亮的為人敬重有加。

10

《三國演義》是明朝羅貫中根據(jù)晉朝陳壽的《三國志》寫出來!度龂萘x》應命名為《三國志演義》!度龂尽贩秩蟛糠郑骸段簳、《蜀書》和《吳書》,是以人物為順序編寫的,魏書第一個人是太祖武皇帝,就是曹操。蜀書第一人是劉焉,魏書第一人是孫堅!度龂萘x》則是按時間演變的。故事連貫,適于閱讀,引人入勝。編成戲曲,制成電視劇都是依據(jù)《三國演義》!度龂尽愤m于歷史研究者,其真實性很高。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