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位,這個古代封建王朝最高的權(quán)力位置,歷來為了爭奪這個位置多少人為此送出生命,帶著一身血腥登上這個位置。可是,卻也有人主動讓出,退居二線,做個逍遙的太上皇帝。歷史上太上皇自然是有,例如唐高祖李淵、清高宗乾隆等,那么有人就疑問了,圣明如康熙這般,為什么不能像他的孫子乾隆一樣退居二線做太上皇呢?今天隨著小喵來看看吧。


康熙,清朝“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一生文治武功閃耀史冊,也是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可是他沒能夠逃脫封建皇帝的噩夢,晚年看著自己的皇子爭權(quán)奪位互相殘殺,形成“九王奪嫡”的局面。那他為什么不主動讓位呢?

不是康熙不想做太上皇帝,而是他的兒子們都太能耐了,一個個的都過早參與朝政,一身本事,也只能看著他們?nèi)幓饰涣恕?/h1>

其實康熙一開始就選好了繼承人,那個人就是皇二子胤礽。對于這個兒子,康熙可謂是有點愛屋及烏的色彩,因為胤礽的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這位康熙皇帝生平最愛的妃子,卻天妒紅顏早早過世了。為此,康熙更是在胤礽三歲時就將他立為太子。按理說繼承人確立了,其它有想法的皇子也應(yīng)該死心了,可是偏偏這個胤礽越長大越不靠譜,被康熙兩次廢黜,最終就失去了本應(yīng)屬于他的皇位,真是自己作死。

康熙皇帝

  • 晚年的康熙和晚年的康熙

康熙皇帝本來選好的繼承人被廢除之后,他那些兒子自然就開始爭奪皇位了,這里面主要參與者是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和以皇四子胤禛為首的四爺黨,雙方為了那個至高權(quán)位而各使手段,因為前后涉及康熙的九個兒子,所以史稱“九王奪嫡”。

清朝九王奪嫡

那么很多人就有疑問了,康熙這么能耐為什么不阻止?或者干脆直接選一個過的去的傳位然后自己逍遙去?其實很難。

首先,康熙晚年已經(jīng)不像那個擒鰲拜、平三藩的盛世君王了。任何一個君王哪怕一開始多能耐,隨著皇位坐久了還有年紀上來,對于朝政和權(quán)力把控就會疲軟或者力不從心,康熙也是如此,這可以從他后期為求平穩(wěn)推行柔和政策就可以看出來。所以,晚年的他對于爭斗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加上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又親手廢除給他帶來了挫敗感。

其次,康熙的兒子們都不是吃素的,一個個都有本事著呢。康熙在位六十年,而這些參與奪位的皇子打小便被安排參與政事,例如皇八子胤禩年少就總管內(nèi)務(wù)府。讓皇子過早參與政事有好也不好,康熙明顯沒想到這些長本事的兒子們在太子被廢后,大打出手。

所以說,康熙圣明卻也避免不了成年皇子的爭權(quán),做太上皇根本就不可能。

身為孫子的乾隆,可比自己的爺爺幸運的太多了,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還是全身而退的太上皇帝,真是逍遙又自在。

乾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也是清朝實際掌權(quán)時間最久的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然后主動禪位給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來的嘉慶皇帝?墒悄,禪位后的乾隆還做了三年四個月的太上皇,還控制了實權(quán),這就比他爺爺康熙的在位六十一年時間長了。

  • 活得長壽也有好處,至少不會碰到兒子爭皇位。

其實乾隆皇帝一開始也像自己的爺爺那樣,一早就將皇位繼承人選好了,那就是原配皇后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璉,可是這個永璉只活了九歲就過世了。后來又將富察皇后的次子永琮立為太子,誰知道這個比他大哥還慘,只活了兩歲。遭遇喪子之痛和富察皇后過世給乾隆帶來的打擊,使得他這一朝自此沒有立太子,直到他六十三歲這年,才立了皇十五子永琰為太子。

嘉慶皇帝

那為什么乾隆皇帝沒有遭遇他爺爺康熙朝的九王奪嫡的局面,成功傳位然后當太上皇去了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乾隆活得太長時間了,長到他的大部分兒子都過世了。

乾隆一生活了八十九歲,育有17個兒子。到乾隆立永琰的時候還有多少個兒子在世呢?只有四個!其他的都在夭亡了,可見長壽也是避免政權(quán)爭奪的秘密武器呀。那剩下的這四個兒子都是怎么樣呢?皇八子永璇酷愛詩書玩樂,又因為腿有殘疾,自然就沒了爭權(quán)奪位的前提,也得虧沒有爭權(quán),他反而成了大清最長壽的王爺,一生活了85歲。還有十一子永璂和十七子永璘,這兩位因為在富察皇后過世的時候葬禮上沒有悲痛的情緒,被乾隆厭惡,自然就沒了考慮的權(quán)力,那剩下的,可不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了。

晚年乾隆

結(jié)語

康熙一生平三藩,擒鰲拜,收臺灣,種種件件,使他成為古今圣明皇帝?墒撬庥隽朔饨ň跆硬婚_的局面,成年皇子爭位,想做太上皇自然是不可能了。至于乾隆,他這個幸運皇帝,活得久,成為太上皇真?zhèn)就是幸運的緊。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應(yīng)該這樣理解:

一則康熙死時不過六十多歲,對一個七十不到的人來說,他能放下帝王權(quán)利而去做太上皇?

二則康熙晚年對所謂的九子奪嫡、兩廢太子等事深為痛心,內(nèi)心深處怕是對眾多兒子失望透頂、深惡痛絕吧,與其讓某個兒子粉墨登場,不如自己親力親為,況且歷史上的太上皇畢竟少之又少。

三則康熙可不是乾隆一樣的太平天子,他面對的形勢要嚴峻復雜多了,西北的準葛爾、東南的臺灣,內(nèi)部還有早期的茅麓山和三藩,外部有沙俄……歷史也不允許康熙那么去做。

3

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兒子們發(fā)生了慘烈的“九子奪嫡”事件。后來康熙去世以后,由于他生前沒有明確選定繼承人,康熙的那些兒子們因此對當皇帝的雍正不服,又有了一番殘酷的互相傾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乾隆當皇帝的時候,依然還有余波?梢娢:χ,影響之深遠。

既然如此,當初康熙為什么不主動讓位,自己當太上皇,把兒子們扶上一程呢?如果是那樣的話,那樣慘烈殘酷的事情,不是就不會發(fā)生了嗎?

(康熙畫像)

我認為,這種假設(shè)是辦不到的。為什么辦不到呢?

究其原因,既與康熙個人的性格有關(guān),是一種偶然。又與清朝初年的政體嬗變震蕩有關(guān),是一種必然。

先說康熙的性格。

實際上,康熙這個人,權(quán)力欲望是非常強烈的。有兩件事可以證明。

第一件事,康熙扳倒鰲拜等輔政大臣。

順治去世之前,給康熙選定了四個輔政大臣。說起來,這四個輔政大臣,還算兢兢業(yè)業(yè),并沒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就算其中鰲拜很強勢,但是鰲拜那些所謂的強勢行為,其實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

比如當康熙不聽鰲拜的建議時,鰲拜不停地說,就像威逼皇帝一樣。實際上,這只是鰲拜說話的方式而已,他并沒有越過皇帝做事。還有鰲拜強行換地。這種換地的風氣,也是當時八旗的傳統(tǒng)。八旗中誰占了上風,誰就想要好地。當年皇太極就干過這樣的事情。

總之,鰲拜所做的,都是一些分內(nèi)的事情。但是,康熙卻不能容忍這些輔政大臣們存在。先是同意鰲拜殺掉蘇克薩哈,接著又用摔跤的方式拿下鰲拜。

拿下鰲拜以后,連他自己也覺得鰲拜沒有什么大罪,并沒有處死他。后來在康熙晚年的時候,甚至還赦免了鰲拜的罪行。顯然,他這樣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只為了奪權(quán)。

要知道,康熙在扳倒鰲拜的時候,他才14歲。14歲的一個少年,其權(quán)力欲望就這么強烈。放眼古今,也算是絕無僅有。

(鰲拜畫像)

第二件事,康熙強行削“三藩”。

康熙扳倒鰲拜后,立刻開始削藩。

削藩在古代封建社會里,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本來也無可厚非。不過,康熙的削藩,可以說基本上沒有策略可言,完全是強行削藩。

康熙這個人并不是一個莽夫,從他扳倒鰲拜,所采用的辦法就可以看出,他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但是在削“三藩”的問題上,卻做得有點粗暴武斷,也因為他的粗暴武斷,造成了“三藩之亂”。這說明什么,說明康熙想收回權(quán)力的想法是非常急迫的。

“三藩之亂”最終因為吳三桂在長江邊上貽誤戰(zhàn)機,造成失敗。但是,如果吳三桂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得當,那么,吳三桂推翻清朝,把康熙打死或者攆出關(guān)外,也未必不可能。

康熙冒著丟失江山甚至被打死的危險,也要強行急迫地做這件事,可見,他本人的權(quán)力欲望有多么強烈。

而“九子奪嫡”事件的發(fā)生,正是康熙害怕兒子們奪取了他的皇位,所以才造成了那樣的悲劇。可以說,康熙的性格因素,在這場災(zāi)禍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再說清朝初年的政體嬗變震蕩。

清朝早年的政體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從皇太極開始,到康熙的時候,屬于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朝皇權(quán)制的嬗變。

(議政王大臣會議制)

康熙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扳倒輔政大臣,實現(xiàn)朝廷權(quán)力的集中。再通過削藩,又實現(xiàn)了地方權(quán)力的集中。

所以說,康熙是這種轉(zhuǎn)變的有力推進者。

不過,由于受傳統(tǒng)的影響,連康熙本人,也還在實施著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

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實際上就是宗室王爺們(尤其是君王的兒子們)共同議事執(zhí)政。努爾哈赤就讓他的所有兒子參與討論朝廷事務(wù)。

康熙削奪了朝廷內(nèi)外大臣的權(quán)力,但是對他兒子們的權(quán)力問題,卻沒有處理好。他本來是想效仿漢人的做法,確立太子,實施皇權(quán)制。而且他在胤礽才一歲多的時候,就把他確立為太子了。但是,他同時又著力培養(yǎng)他的其他兒子們,并且在兒子們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就讓他們參與政務(wù)。

康熙甚至到了晚年的時候,還是沒把這個問題搞清楚,還在讓他的兒子們參與政務(wù)。比如他本來要把皇位給雍正(排除雍正奪位的情況),卻又讓皇十四子胤禵帶兵出外打仗。

康熙一方面實施中央集權(quán),讓國家權(quán)力集于一尊,一方面又在他兒子中推行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這樣一來,都想獲得更多權(quán)力的兒子們,怎么不亂起來呢?

所以,就算康熙當時想當太上皇,扶持一個兒子起來當皇帝,也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除非他先按照漢人的做法,廢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把兒子們安定好,把他們攆出京城,讓他們就藩。這樣的話,才不會發(fā)生“九子奪嫡”這樣的慘事。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4

謝邀,我是候塞雷的歷史手札,一名專注研究歷史的今日頭條創(chuàng)作者,我來回答。

而康熙為何不像乾隆一樣做太上皇,保證傳位萬無一失?

太上皇的概念

所謂的太上皇,又稱太上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給予退位的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或者去世父親的頭銜。中國歷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異人),他是被嬴政追封的太上皇,也是唯一的一個死后被追認為太上皇的國君;

第二位太上皇是漢高帝劉邦之父劉太公,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而被尊為太上皇的人;也有被迫禪位然后當上太上皇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淵,就是被李世民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給逼的;也有撂挑子不干的,比如宋徽宗就把皇位禪位給了宋欽宗,結(jié)果釀成靖康恥;

而歷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帝,這人也不厚道,靠著長壽熬死了自己一群有能力有野心的繼承人,當了60年皇帝后被迫實現(xiàn)諾言讓位給矮子里拔將軍的嘉慶,卻整了個“太上皇之寶”,還大肆干涉朝政。

康熙為什么不做太上皇

1、舍不得放權(quán)。

普天之下皇帝最大,當上皇帝就擁有著強大的權(quán)利,掌握著天下人的生殺大權(quán),文武百官老百姓見了自己就得磕頭下跪,而且榮華富貴、山珍海味、后宮佳麗三千可以說是享之不盡,享受著無盡的風光,就這待遇,誰舍得放棄?愛美人不愛江山,那是戲文里的說辭,聽聽就好。

權(quán)力是最好的春藥,這話一點都不假,對康熙皇帝來說也是?滴醯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誅殺了權(quán)臣鰲拜,牢牢掌握著朝中的軍政大權(quán)。

之后的康熙平三藩,打贏沙俄,首付臺灣,三征噶爾丹;創(chuàng)立“多倫會盟”取代戰(zhàn)爭,聯(lián)絡(luò)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lǐng)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quán),注意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經(jīng)濟,籠絡(luò)漢族士人,可以說開創(chuàng)了“康乾盛世”,老百姓對其愛戴有加。

打小執(zhí)掌大權(quán)、又建立諸多文治武功的康熙自然舍不得放權(quán),不過他還是早早確定好了繼承人:皇二子胤礽。

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坐得并不安穩(wěn),一方面皇太子年少得寵并不安分,結(jié)成了自己的太子黨,康熙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闭f白了就是皇帝怕太子奪權(quán),于是乎多次將胤礽廢黜。

2、皇子黨爭,康熙想提拔最佳繼承人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冊封諸成年皇子,包括皇長子胤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受封的諸皇子參與國家政務(wù),并分撥佐領(lǐng),各有屬下之人。

康熙之所以分封皇子,讓各皇子參與政事,為的就是讓其余皇子都能形成自己的勢力,削弱太子黨的力量,在諸皇子之間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以皇子之爭取代朝廷滿漢官員的黨爭,從而保證康熙自己的皇權(quán)在其中保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享有最高的裁量權(quán)。

同時康熙也有點通過競爭提拔太子的意思,畢竟皇子那么多,誰都想當太子繼承大統(tǒng),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帝王之才,康熙作為一國之君每日處理大量政務(wù),不可能一直盯著幾個兒子看。

因此看著諸皇子競爭,康熙可以了解哪個皇子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才,畢竟只有一個優(yōu)秀的繼承人才能繼承他的大統(tǒng),傳承萬世基業(yè)。

3、康熙更加喜歡弘歷而不是皇子們

皇帝立儲除了注重子孫后代的個人能力,實際上也很在乎個人的好惡,就像當初李建成能夠穩(wěn)坐太子之位,一方面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則是他懂得如何去討好李淵,討好李淵后宮的妃嬪們。

回到康熙身上,道理也是一樣,盡管他想利用皇子黨爭來選出最佳候選人,但到底還是年紀大了精力不足,到了晚年變得倦勤,也想享受一下含飴弄孫的感覺。而四皇子胤禛則投其所好,通過讓自己的兒子弘歷在康熙面前表現(xiàn)出優(yōu)秀的那一面,很快弘歷就得到康熙恩寵,并搬入紫禁城居住,常伴康熙左右。

但如果直接立弘歷為太子,一來不符合祖制,二來容易引起其他皇子的不滿,畢竟這些皇子都已經(jīng)開始處理政務(wù),有了自己的黨羽,萬一再來個靖難之役,那事情就鬧大發(fā)了。

因此最終也有了《李朝實錄》中這樣的記載“康熙在暢春苑病劇,召閣老馬齊曰:“第四子雍親王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他的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所以說,康熙并沒有也不打算退位做太上皇。那乾隆為什么會愿意做太上皇呢?

實際上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必須得退。乾隆皇帝四十三年的時候,乾隆皇帝曾在圣旨中說:“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第此意向未宣示,眾亦不能深悉也!

只不過乾隆自己都沒想到自己能當那么久的皇帝,如今60年期限已到,作為一國之君不能食言而肥,但乾隆又舍不得皇位,再加上和珅的攛掇下“傳位不讓璽”,來了個太上訓政,美其名曰禪位,但實際上卻跟著嘉慶一起上朝參與政事,直接越過嘉慶處理政務(wù)。

5

主動禪讓的皇帝很少,一旦當了皇帝,就不會放棄那種唯我獨尊的感覺。像李淵是被逼傳位的,宋徽宗禪位則完全是為了甩鍋,不想當亡國之君。即使是真的禪讓的乾隆,禪讓后還以太上皇身份訓政三年,實際還是真正的掌權(quán)人。所以,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輕易禪讓,即使禪讓也會想著架空新皇。

乾隆禪讓的時候86歲了,年紀確實是太大了,禪讓也在情理之中。而康熙駕崩的時候69歲,而且病得很快,在這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能活多少歲,萬一禪讓了,活到了八十多歲,那日子可怎么過,繼續(xù)掌權(quán)架空新皇?還是就此退休?皇帝幾乎沒有是真心退休的。乾隆禪讓一方面年紀大了,另一方面打著在位時間不能超過康熙的口號,而康熙又不知道自己在位時間是多少。


康熙的兒子們都很厲害,太子兩廢兩立,傳位給他是不可能了。朝中大臣們也紛紛站隊,有各自支持的皇子?滴跞羰沁x一個人繼位,那么他很難像乾隆那樣掌握大權(quán),架空嘉慶。這樣就成了沒實權(quán)的太上皇,康熙怎么會舍得。乾隆活的年紀太大,很多兒子都去世了,最后沒剩下幾個兒子了,剩下的質(zhì)量也不太行,乾隆說啥就是啥?滴跬砟甑幕饰粻帄Z是很激烈的,恐怕康熙自己都沒想好要傳位給誰。


康熙就是真的打算禪位了,也不打算掌權(quán)了,之后也會有不同程度上的干政。趙構(gòu)晚年也禪位了,雖然是真的禪位,沒像乾隆那樣繼續(xù)掌權(quán),但是趙構(gòu)偶爾還是會干政,按照他的意思來,宋孝宗也很為難。太上皇雖然尊貴,但是之后皇帝才能有決策權(quán),康熙想一點都不干政,不太可能。即使是像李淵那樣被迫退位,都有老臣子去和他閑聊訴苦,康熙要是和新皇起了沖突,大臣們該聽誰的?有太上皇在,新皇會很不自在。乾隆訓政的時候,和珅還能活著,乾隆一駕崩,嘉慶就收拾了和珅,嘉慶何嘗不是在忍耐。國無二君,禪位整不好反倒會使得局面更亂。


古代的太上皇是很少的,很多都是有原因的。皇帝不會輕易禪位,那是一種權(quán)力欲望,不是誰都舍得的。

6

古代的皇帝,除非死,輕易不會將皇位傳給下一代,因為傳位之后的人不是死就是生不如死。乾隆皇帝所謂的傳位,不過只是換了個名字而已,換湯不換藥,乾隆作為太上皇掌握著所有的大權(quán),根本沒有放一丁點的權(quán)力出去。

一、生不如死的太上皇

皇位是一個非常誘惑的東西,在古代社會,皇位可以讓父子兄弟反目,所以古代有一句話叫做“天家無親情”說的就是因為皇位的誘惑,親情都不在了。

第一個當太上皇的是春秋時期趙武靈王,他是趙國第一個稱王的君主,為人雄韜武略,在趙國實行改革,胡服騎射,讓趙國一越而成當時的霸主。

趙武靈王為了讓自己能更好地領(lǐng)兵打仗,就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則帶兵四處征戰(zhàn),更是偷偷地深入到了秦國內(nèi)部打探消息。

但他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慢慢地被移交到了兒子惠文王的手里,感覺到不妥的他甚至想要聯(lián)合自己的長子從惠文王手里奪回權(quán)位,后來被軍事政變,餓死在離宮當中。

后來,除非萬不得已,皇帝不會輕易退位。

唐高祖李淵是被兒子李世民的軍事政變逼退位的,宋徽宗趙佶是被金國逼得打不過才退位的,乾隆皇帝是因為自己年輕時候裝逼,說自己在位不會超過康熙的六十年,結(jié)果他活得時間太長了才不得不裝模作樣地說要禪讓。

二、為何康熙不禪讓保證帝位傳承

康熙認為,他的地位傳承非常穩(wěn)固。

他年輕的時候,早早就立了太子,并且精心教導,自己外出的時候,也讓太子監(jiān)國,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

只不過諸子奪位,康熙活的時間太久,太子當了太久,日子不好過,這才折騰出了許多的事情。

但是康熙留下了遺詔,他覺得他死了之后大臣們按照他的遺詔擁立新皇登基是非常簡單又可靠的一件事情。歷史上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是這么做的,不是立太子就是留下遺詔,或者把難題拋給大臣們。

為了讓皇位的繼承穩(wěn)固,從古自今的皇帝們想了很多很多的辦法,但是從來沒有一個皇帝會天真的以為讓太子在自己生前繼位會是一個好的方式。畢竟沒有一個皇帝知道自己哪天要死。

而且,古代皇帝登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如果一個皇帝要禪讓給自己的兒子,是要舉行盛大的儀式的,一個皇帝如果感覺自己要死了,他哪兒有力氣去舉行儀式,如果一個皇帝覺得自己身體很好,他為什么要去舉行禪讓儀式。

這是一個矛盾。

康熙絕對不會想到用禪讓的方式來保證皇位傳承的穩(wěn)固的。

7

有四個原因,康熙皇帝不能像乾隆皇帝成為太上皇?

一、康熙皇帝是突然駕崩,沒有任何征兆

康熙皇帝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駕崩,十月份的時候康熙皇帝還去南苑打獵。而且去世前一天跟皇四子胤禛說,他的病情有好轉(zhuǎn)趨勢,讓他放心。可見康熙皇帝對自己的病情好轉(zhuǎn)是有信心的。

康熙皇帝畫像

二、康熙皇帝是有實權(quán)的皇帝

康熙皇帝登基六十一年,執(zhí)政五十四年。可以說是實權(quán)皇帝。而歷史上的太上皇基本上是被皇帝架空的,大權(quán)旁落?滴趸实蹧]有任何理由去當太上皇。

康熙皇帝朝服畫像

三、乾隆皇帝圖的是禪讓的美名

乾隆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大喜功的皇帝,立功、立德、立言樣樣不落,晚年自封十全老人,他想博得一個禪位的美名。而且據(jù)他自己回憶他登基之初,向天許愿,登基年數(shù)要少于圣祖康熙六十一年之數(shù),所以在位六十年,功德圓滿。

乾隆皇帝畫像

四、乾隆太上皇是有實權(quán)的太上皇帝

乾隆太上皇帝跟歷史上其他太上皇的根本區(qū)別就是禪位不放權(quán),至死都把握著權(quán)力。

8

別看中國歷史上皇帝有494位皇帝,但是歷史上的太上皇卻非常少,大小王朝加起來也就二十個不到,而且自從唐玄宗李隆基淪為太上皇之后下場凄涼,導致后世許多皇帝不是實在逼不得已是不會禪位去當太上皇的。所以唐朝以后當過太上皇的不過是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gòu)、宋孝宗趙眘、宋光宗趙惇、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清高宗弘歷六人而已,而且其中宋朝的皇帝就占了一大半,這其中還有被逼和甩鍋的,真心實意愿意退位放權(quán)的一個沒有。

就是乾隆自己,當了太上皇之后還要管事,還刻了許多“太上皇之寶”的玉璽,如果不是他年青時發(fā)下誓言不超過爺爺康熙的61年皇帝在位紀錄,如果不是沒想到自己那么高壽的話,乾隆也是愿意當皇帝當?shù)剿赖模m然他這個太上皇的實權(quán)并不次于嘉慶帝,甚至還要高過一頭,但是天下畢竟改元了,他總不能搞個復辟吧,所以只能暗地里收攏權(quán)力。

而乾隆的爺爺康熙算是清朝的明君,但是明君也有明君的缺點,那就是權(quán)力欲比較重,只要他是一天的皇帝,那他就想一天握緊權(quán)力不放手,比如太子胤礽被廢黜,就是典型的儲君與皇帝奪權(quán)產(chǎn)生的矛盾。

這個問題不僅康熙碰到,漢武帝和唐太宗都遇到過,所以給明君當太子實在是一項高危險性的事情。

而且康熙也有意放縱自己的幾個兒子相互競爭,畢竟這種靠競爭上來的皇帝,搞起政治斗爭來,不至于會輸給臣子們,所以后來繼位的雍正帝收拾大臣們像玩似的,而清朝最重要的幾項決定“改土歸流”和“士紳一體納糧”都是在雍正朝做出的,可見雍正是如何的出色。

所以康熙根本就是借諸子奪嫡的事件來培養(yǎng)接班人,這也曾經(jīng)是唐高祖李淵的想法,只 是沒想到李淵玩脫線了,而李世民又太強悍了,直接幫李淵排除掉了其他的選項。

9

要不怎么說乾隆帝是享福的一位皇帝呢,在位期間該享受的都享受了,就連退居幕后為太上皇時,也是以“太上訓政”把控權(quán)力。

但不是所有古代的太上皇都如清朝乾隆帝這樣過的舒服。這也是為什么康熙帝不是如乾隆帝一樣去做太上皇的原因。


“太上皇”是什么,說白了,古代的太上皇,就是一個退休的頭銜。

試想對于古代的皇帝而言,九五之尊的皇帝當?shù)暮煤玫,誰樂意退休去做太上皇,然后把權(quán)力交給繼位的新君呢。這個時候,應(yīng)該有朋友感覺乾隆帝不是做太上皇做的挺舒服的嘛。

那咱們說說乾隆帝為什么成為了太上皇。按照正常情況來說,乾隆帝這種實權(quán)皇帝是不會說皇帝做的好好的就退休的,他選擇做太上皇,是因為他早年間曾說過在位時間不超過他爺爺康熙帝的在位時間,而后來的情況就是,乾隆帝活的時間長,在位的時間也不短,眼瞅著就要超過康熙帝的在位時間了,沒辦法,就退位成了太上皇。


但是乾隆帝是個實權(quán)皇帝,就算是成了太上皇,也不耽誤他掌權(quán),后繼的嘉慶帝在乾隆帝擔任太上皇期間,是沒啥實權(quán)的。

由這些看,乾隆帝選擇做太上皇,不是說他自己真的想退休。而康熙帝沒有什么客觀原因制約,自然不會說做著皇帝就退休了,至于選擇儲君一事上,康熙帝時期的九子奪嫡一事,確實情況比較慘烈。

但在這一事上,不是說康熙帝做了太上皇就萬無一失的,因為乾隆帝時期和康熙帝時期的情況不一樣。


康熙帝晚年時期,有實力爭奪儲位的兒子不少,還分了陣營,而乾隆帝晚年時期,有些兒子已經(jīng)去世,沒有如康熙帝時期那樣分陣營而“戰(zhàn)”的情況。況且,自康熙帝時期九子奪嫡一事之后,后繼的皇帝如雍正帝、乾隆帝,都是秘密立儲,不公開設(shè)立太子,這樣也避免了一些慘烈的狀況出現(xiàn)。

10

題主是覺得如果康熙可以像乾隆那樣退居二線做太上皇,就可以保證皇位平穩(wěn)過渡,從而避免他晚年時上演的九龍奪嫡的慘劇嗎?但我覺得不可能。

首先,在康熙的晚年,幾位皇子羽翼已豐,會因為他的一紙詔書就放棄當皇帝的野心嗎?

康熙當皇帝時大權(quán)在握,幾個皇子相爭還沒有放到明面,還能收斂點,一旦他當了太上皇,沒了權(quán)力,那些皇子們沒了敬畏心,雍正初年那種你死我活的局面只怕會提前上演。

而他更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雍正是如何收拾他那些兄弟的了。就像李淵在面對李世民要殺建成元吉的兒子他無能為力一樣

而且康熙一生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算是個比較有做為的皇帝了,這樣的人往往權(quán)力欲都比較強,所以如果做了太上皇會心甘情愿的下放權(quán)力嗎?

他如果不放權(quán),他的繼任者雍正皇帝也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到時會像嘉慶皇帝對乾隆那樣對他唯命是從,心甘情愿的當個擺設(shè)皇帝嗎?只怕到時雍正皇帝在面對與兄弟相爭的同時,還要和他這個太上皇進行一番明爭暗奪了。

所以除非是康熙在和儲君胤礽產(chǎn)生矛盾的初期,幾位皇子還沒有生出奪嫡之心,也沒有形成氣候時早早讓位于胤礽,去當太上皇,但那對當時才四五十歲年富力強的康熙來說是不可能的,而且從后面胤礽的行事來看他也不是一個當好皇帝的材料。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