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自成本是明朝末年的一個驛卒,但是作為一個底層的臨時工,后來被無情遣散了。連年戰(zhàn)亂,再加上天災,農民顆粒無收,吃不上飯,于是就開始起義。李自成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山西的起義軍。

農民暴動,崇禎命洪成疇剿匪。洪成疇雖然文官出身,下手卻十分狠,起義軍頭子王左貴三下五除二就被洪成疇搞死,然后洪成疇繼續(xù)窮追猛打,試圖斬草除根。李自成是個聰明人,在這個時候逃跑了。

后來,李自成卷土重來,與高迎祥,張獻忠形成三股勢力,高迎祥死后,李自成更是繼承了他的所有兵力,成了新的闖王。但是,朝廷注入剿匪的力量越來越多,崇禎十年后,李自成屢戰(zhàn)屢敗,最慘烈的一次,只剩下十八人。但即使這樣,也沒有捉住李自成。

最后,張獻忠選擇投降,皇太極救了李自成一命,張獻忠也被力保,此二人又得以放虎歸山。到最后,他們成了放虎歸山,崇禎對與亂賊并沒有太果斷的處置手段,得以讓李自成等人一次一次逃出升天。

最佳貢獻者
2

明朝的問題不在于消滅李自成,一個李自成不算什么,問題在于全國此起彼伏的民變,各地總兵的擁兵自重,利益集團的在投機,北方女真的崛起,

如果只是一個李自成,那李自成早就死了一百次了,可是呢?到了朝代晚期,政府官員知道朝廷快滅亡了,開始在李自成等人手里投機,為改朝換代做準備,商人富戶也是如此,他們打開城門,給李自成輸送利益,所以李自成能快速打到京城。

而擁兵的大佬們,也知道朝廷快完了,于是就擁兵自重,這是以后爭奪天下的本錢,你讓他們去打擊農民軍?

朝廷的虛弱導致無法再有效的控制北方的女真,于是女真趁機統一了,一個人新崛起的民族,一個快滅亡的國家,大明軍隊怎么能阻止女真的八旗兵呢?

如果僅僅是女真的八旗,加上蒙八旗、漢八旗,也好說,但是那些投機的大明軍隊呢?比如毛文龍、袁崇煥的軍隊呢?這些才是主力。

明朝的滅亡,不是一個李自成可以做到的,一個二百多年的王朝,壽命差不多也到了,這時侯的軍隊肯定是不堪一擊的,北宋末年的宋軍,那是聽到遼軍、金軍就潰不成軍了,清末的軍隊也是一樣,面對洋人不堪一擊。

至于你的問題,為什么幾次有機會消滅李自成,卻都沒有消滅,

因為到了后期,滿朝文武沒有一個可用,沒有一個可以相信,滿朝都是奸臣,個個都可殺,崇禎沒有辦法,于是就下令,限期多久解決李自成,比如三個月,三個月一到,馬上軍隊撤回,官員撤職,所以本來最后可以擊敗李自成,最后軍隊又撤回了。

這也不能怪崇禎,即使殺了李自成又如何?其他的民變呢?王朝要滅亡,是無力回天的。

3

明朝有機會消滅李自成的時候,李自成并不是特別重要的人物,不能事后諸葛亮的認為當時沒消滅李自成是功虧一簣。

在崇禎十三年李自成入河南接著崇禎十四年初破洛陽前,李自成只是諸多農民軍首領之一,對明朝來說并不算特別重要的對手。明軍在圍剿農民軍時消滅了諸多農民軍首領,如不沾泥、混天候、紫金梁王自用、闖王高迎祥、蝎子塊等,招降的同樣也很多。這些人當時在農民軍中諸首領中的地位,或者高于李自成,或者起碼和李自成相當。

(李自成)

崇禎十一年,各路農名郡或被消滅,或投降,看起來似乎流寇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李自成帶領很少的人馬逃入商洛山。在大好形勢下,李自成本人沒有被捉到只是個無足輕重之事。

崇禎十三年末,李自成帶千余人從商洛山進入遭遇空前天災的河南,勢力得到大發(fā)展。崇禎十四年初,李自成攻占洛陽,殺了福王,才真正成為全國矚目的勢力。但從此時起,李自成與明軍作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勝,明軍并沒有機會再去消滅李自成了。

崇禎十五年,李自成在朱仙鎮(zhèn)大勝明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消滅孫傳庭,占領陜西。崇禎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從西安出發(fā)東征,一路各地明軍望風而降,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占領北京,崇禎皇帝自殺。

4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始終面臨內外兩線作戰(zhàn),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很長一段時間,李自成在大明朝的很多將領看來,僅僅是一介武夫,“流寇”而已,不足為患。

當時,很多人認為滿清八旗,才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所以明軍的精兵強將往往“東北飛”,一有風吹草動,朝廷就把能征慣戰(zhàn)的猛將派往遼東,去抵抗皇太極的八旗軍。

再則,李自成本身比較睿智,經常反復無常,時而投降,時而隱蔽山中,時而興風作浪。

明朝確實有幾次機會消滅李自成,為什么總是功虧一簣呢?前面已經從宏觀的戰(zhàn)略角度有所提及,據我所知,明朝有三次機會消滅他,結果都“放虎歸山”,讓他逃跑了!

下面就來說說李自成能夠三次大難不死,讓明朝剿匪功虧一簣的真實原因。

其一、李自成被曹文詔、左良玉包圍,因后金入侵,曹文詔緊急被調往大同抗金,被圍農民軍才有機會成功突圍

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之時,李自成也率余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人稱“闖將”。

與此同時,名將曹文詔率千余關寧軍,擊敗了山西境內的各路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地區(qū)。

在此之后,他們又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李自成也在其中,差一點就被明軍徹底剿滅了!

有意思的是,最危險的時候,遼東的后金軍開始入塞劫掠,京師震動,正在圍剿李自成的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被圍農民軍大部,都從王樸處突圍而去。

其二、李自成誤入陜西省安康市的車箱峽,峽谷為古棧道,山勢險峻,易入難出,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向明軍詐降,才得以脫離死地

洪承疇任五省總督后,大力圍剿民軍,農民軍退到河南洛陽一帶。

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九條龍、順天王等起義軍,在河南滎陽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zhàn)”方略。

會后,李自成與高迎祥、張獻忠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毀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

因爭奪鳳陽皇宮的俘虜小太監(jiān)和鼓吹樂器,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怨,此后李自成分軍西走甘肅。

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乃引軍西向攻擊,約會陜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共同圍剿漢南的農民軍。

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見明軍云集來攻,慌亂之下,誤入陜西省安康市的車箱峽,也就在平利縣老縣鎮(zhèn)附近。

峽谷之中原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卻為明軍所堵截,當時起義軍“馬乏多死,弓矢皆脫”,情勢非常危險。

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還賄賂了陳奇瑜左右人士,向明軍官兵詐降。陳奇瑜居然釋放李自成等人,還派50多名安撫官,將農民軍遣送回籍,剛出棧道,李自成立刻殺掉安撫官再次反叛。

其三、李自成在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而被徹底擊潰,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他僅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8人,躲到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都不敢出來了

高迎祥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擊敗,包圍在鄖陽山區(qū)。高迎祥在陜西省周至縣黑河口附近兵敗,被新任陜西巡撫孫傳庭所殺。

后來,高迎祥殘部都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為“闖王”,繼續(xù)征戰(zhàn)四川、甘肅、陜西等地。

1637年,楊嗣昌調集重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以便限制李自成農民軍的流動性,然后各個擊破,最后殲滅之。

此舉在兩年內,居然頗有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而被徹底擊潰了,僅僅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8人,躲到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都不敢出來了。

此時,如果明朝能夠加大打擊力度,估計李自成就很難東山再起。

巧合的是,1638年8月,清兵從青口山、墻子嶺,也就是現在北京密云東北附近,兵分兩路毀壞城墻,攻入明朝的京畿地區(qū),發(fā)動了第4次入關作戰(zhàn)。

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zhàn)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對。

崇禎皇帝對于八旗軍入侵,是和是戰(zhàn)?他拿不定主意,明軍主帥盧象升又在河北巨鹿戰(zhàn)死。

清兵撤退后,崇禎皇帝擔心遼東戰(zhàn)局會惡化,把孫傳庭、洪承疇等精兵強將,都調往遼東防范清軍再次入侵,李自成正好在山中,得以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壯大起來。

總而言之,歷史上的李自成有三次遇險,明朝確實有機會消滅他。

李自成被曹文詔、左良玉包圍,因后金入侵,曹文詔緊急被調往大同抗金,被圍農民軍才有機會成功突圍。

后來,李自成又誤入陜西省安康市的車箱峽,峽谷為古棧道,山勢險峻,易入難出,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向明軍詐降,才得以脫離死地。

李自成在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而被徹底擊潰,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他僅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8人,躲到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都不敢出來了。

但是或因為八旗入侵,或因為李自成本身比較睿智,經常反復無常,時而投降,時而隱蔽山中,從而造成明朝消滅李自成的“剿匪”行動,總是功虧一簣。

5

時也命也!

全都是因為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和不錯的運氣才使李自成多次死里逃生!

陜西發(fā)生大旱,李自成加入了陜西農民軍。開始了他傳奇的造反生涯。

洪承疇,曹文昭,把農民軍打得東奔西逃。當時李自成因為還是無名小卒,所以他僥幸逃脫了!李自成加入高迎祥部,獲得重用的時候,曹文詔卻被御史狀告“養(yǎng)寇自重”,曹文詔被調大同。當曹文詔把李自成從河南追殺到了陜西的時候。卻因為遇到豬隊友,而導致孤軍深入中伏,曹文詔兵敗自殺。這只能說李自成運氣真好!

盧象聲把農民軍打得只剩下三支,岌岌可危的時候,皇太極入寇了,盧象聲卻被調去支援,李自成逃過一劫! 李自成被孫傳庭等各路人馬的夾擊,大敗逃進了商洛山中。這時候北方邊警,孫傳庭被調去支援,沒能斬草除根!大難不死,這運氣也沒誰了!

松錦大戰(zhàn),明軍十三萬精銳部隊損失怠盡。同年河南大旱,天災又來了,時機也太好了!李自成再次起兵,迅速集結了數萬軍隊。而此時明軍已無精銳剿殺。崇禎十六年,孫傳庭與李自成作戰(zhàn),孫傳庭兵敗自殺。

從此,李自成再無對手!這運氣!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可以說,李自成是靠著運氣,在大明不得不面對的種種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的時候,熬死了一個個大明的名臣大將,贏得了勝利!

當然他也是很有能力的,造反的人多了去了,能成功自然有他的成功之處!

6

有那么幾次李自成的農民軍被打敗了,但李自成都成功逃脫,然后在很短的時間又聚攏起大批貧民起義軍。之所以有這么多貧民,說來還是崇禎太作了。魏忠賢當權時,為了安撫百姓,遏制東林黨人發(fā)展,對東林黨人控制的礦業(yè)征重稅,而對農業(yè)稅卻盡量減免。不用交重稅,農民的日子還行,沒有哪個傻子愿意去起義作死。崇禎上臺后,為了拉攏東林黨人,廢除礦業(yè)稅,對農業(yè)征收重稅,農民辛苦一年糧食都交了稅,參加起義軍沒準還能活命,不參加只能餓死。所以李自成不管失敗了多少回,只要他沒死,有的是走投無路的農民跟隨他起義。

7

用中醫(yī)治病的例子來舉例。中醫(yī)講究治愈,并不是要把病毒細菌消滅掉。而是與它們形成一個平衡。舉例來說。一個病毒,十個病毒,翻不了什么天。但是一千個幾萬個幾十萬個,就會形成大規(guī)模的破壞性。病毒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強健的體魄才是根本。而人一旦去世了,身體就會自然腐爛。所謂體弱,自然會多病。明王朝的最后階段,李自成之所以能夠一呼百應。就是因為老百姓生活的太苦了。而這樣的環(huán)境不改變,就算李自成不冒出來,也會有其他人冒出來。李自成曾經被大規(guī)模的滅了一次。跑到深山里呆了幾年,后來又跑出來了,然后再一次的一呼百應,形成大規(guī)模的聚集效應。 總之。任何時候都有狂人和妄人的存在,一旦環(huán)境允許就會興風作浪。明王朝就是在各種各樣的綜合因素下,走向滅亡。

8

明朝末年,由于明朝政治制度腐敗,土地兼并嚴重,遂爆發(fā)了高迎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農民起義軍爆發(fā)于陜西一帶,經過南征北戰(zhàn),最終在1644年攻入北京滅亡明朝。其實農民軍經歷了一個發(fā)展、壯大、敗退、壯大的過程。大明帝國幾乎傾全國之力圍剿農民起義軍,也曾經幾乎成功了,但是都徹底沒消滅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流動性比較強,基本上是攻入城里,搶奪官府后,又撤退,不利于官軍圍剿。第二,明朝統治者政策的失誤,比如車廂峽一戰(zhàn),本可以徹底消滅農民起義軍,因為總兵陳奇瑜接受了李自成的詐降,以至于李自成逃脫包圍,最終東山再起。第三,東北滿清勢力的崛起,牽制了大明帝國大量的軍隊。第四,大明王朝軍隊的腐敗,腐敗是大明王朝末年的縮影,中央政府用于鎮(zhèn)壓農民軍的軍費,被官員貪污,導致武器裝備比較陳舊,無法正常作戰(zhàn)。第五,大明王朝地方勢力、軍隊各自為戰(zhàn),不利于圍剿。

9

先說皇帝,急功好利,苛薄寡恩,打了勝仗舍不得嘉獎,打了敗仗,一定倒霉,說好的日期不容寬限。過去皇帝如殺大臣,也是對大臣的恩典,大臣是要謝恩的,唯獨崇禎皇帝無故殺大臣,大臣在臨刑前大罵皇帝,這在過去是絕無僅有的。

先說大臣們,知道皇帝這副德性,出工不出力也是常有的。

再說闖王們,常在打不過時就玩投降這招,等風聲過后,再造反,李自成還算好的,張獻忠就這樣鬧過好幾次。

10

主要是三個原因,有政客,有軍士,有敵人。

敵人

這個敵人不是李自成,是皇太極。

皇太極繞過關錦防線和山海關在京城附近旅游,當時最精銳的洪承疇的軍隊只能從西北被調到遼東。

拆東墻補西墻已經是那段時期崇禎經常做的事情了。這是沒辦法,李自成人多,但是水平一般,皇太極人不多,但是都很能打,你是崇禎你怎么辦呢?

軍士

名將不少,但是這幫人心懷鬼胎。

第一次大規(guī)模包圍起義軍的時候,對方投降,軍士在收受賄賂之后同意了,結果起義軍投降之后又反了,詐降。

之后追擊對手的時候,起義軍說“你把我們剿滅了,你還能做什么?”

對呀,沒有起義軍了,哪還需要那么多將軍,哪還有軍餉可以貪。

出工不處理,看著敵人強大起來。

政客

崇禎上吊的時候說“群臣誤我”,一點沒錯。

當時內閣還在爭斗,言官還在罵人,皇帝也是無奈了。好不容易想出一個辦法,與清軍議和,處理完李自成再說,可是就是有不開竅的大臣不同意,就是要打,但是又那不過。

明朝亡于黨爭,亡于無恥大臣。崇禎也說文臣皆可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