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確實如作者所說,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能打敗曹魏,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幾乎是百戰(zhàn)百勝,讓蜀國日益強大,證明諸葛亮是既有能力又有實力。至于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大敗曹魏的原因,十二十頁將從自身原因,團隊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為什么諸葛亮會六出祁山?

1、“岐山”在哪?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xiāng),2014年改為祁山鎮(zhèn)。在文化層面上,祁山已成為諸葛丞相北伐的標志、品牌,或與之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出祁山即北伐,北伐即出祁山,二者不可分。

2、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來歷

歷史記載諸葛亮只有兩次從祁山出兵伐魏,“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xiàn)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由于《三國演義》在民間具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六出祁山”逐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3、六出祁山的原因

  • 曹魏地盤逐漸擴大,不得不出,當時經(jīng)濟重心基本上在北方,長時間的戰(zhàn)亂,也就是兩京附近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稍好一些。而曹魏的成長會越來越快。長久休養(yǎng),西蜀必為曹魏所滅。因此,從經(jīng)濟上來說,與曹魏的戰(zhàn)爭是硬仗,但非打不可。

  • 匡扶漢式江山,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亮托孤,并且勸告諸葛亮,可以對劉禪取而代之。劉備一生的理想就是匡扶江山,揚眉吐氣。因此說,劉備死后,從精神上來說,對于這樣一個為自己著想的先主來說,實現(xiàn)劉備的愿望也就成了實現(xiàn)諸葛亮的愿望。

  • 軍事因素,這時蜀國雖有萬人敵關羽和張飛不在,但趙云馬超黃忠魏延尚在。新生代將軍之上,關興張苞等也已脫穎而出。而且在鼎盛時期八大將軍之一的曹魏,死后病逝,而且隨著曹操的去世,曹丕稱帝,這些武將原來都是名義上的漢臣,現(xiàn)在變成了魏臣。道德上已經(jīng)站不住腳了。因此,在道德上,西蜀武將是占上風的。以武力取勝,這也是諸葛亮不斷出兵曹魏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從祁山六出的決策,對于貫徹《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鞏固霸主地位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zhàn)略方針,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雖然六出祁山,但“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最終病逝五丈原,未能戰(zhàn)勝曹魏。

二、六次北伐失敗的關鍵事件

1.六次北伐為何失敗

  •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算準司馬懿要去取街亭,便派馬謖去守街亭;但馬謖輕而易舉地就把街亭丟了,諸葛只好退卻。

  •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派姜維去詐降,結(jié)果大破曹軍,就在眾將士以為他將乘勝追擊之時,他自己卻發(fā)現(xiàn)糧食不夠,只得撤退!

  •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以計將司馬懿殺得大敗,但忽然聽到有人報告張苞死了,于是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倒在地,因此得病臥床不起,只好返回漢中

  •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擺出八卦陣來打擊司馬懿,但司馬懿買通了蜀國的軍糧草官茍安,茍安回成都散布謠言,說孔明早晚要篡位,劉阿斗大驚失色,急急忙忙命諸葛亮回師,有沒有退卻的必要!

  •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計將司馬懿殺得落花流水,忽報永安李嚴有書來報,說東吳與魏謀和,欲聯(lián)合攻蜀,諸葛亮只得退兵,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李嚴卻因怕軍糧不保,而編造假消息哄騙諸葛亮。

2、失敗的自身原因與團隊原因

  • 后發(fā)制人,困難太大,有了統(tǒng)一的中原大地,曹魏早就有了安定的后盾,有了充足的軍隊和龐大的后備軍,又率先迎來了漢獻帝,抓住了先機,充分占據(jù)了時間。而且西蜀的氣候太遲,草本植物生長得太晚,已經(jīng)失去了優(yōu)勢

  • 糧草問題,中原的人力物力極其充裕,不但有廣闊的機動空間,而且在關中地區(qū),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zhàn)線過長,千里迢迢運送糧食和物資十分困難,國力、民力迅速耗盡。糧食一斷,不戰(zhàn)而退。在北伐眼看要勝利的關鍵時刻,諸葛亮多次因糧草不足而失利,從他的兵書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視后勤,正如他所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 武力上的人才相對匱乏“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以將才而言,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前期有關羽、張飛、趙云等華夏英杰,實力并不小,但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一些;到后期,由于長期征戰(zhàn),由于地域狹小,西蜀人才匱乏,所以才出現(xiàn)了這樣尷尬的局面。

  • 用人上的失誤,諸葛亮沒有聽劉備臨終前“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提醒,便讓馬謖當上了前敵主帥,而馬謖死套兵書理論而不顧實際情勢,沒有聽諸葛亮的命令,最終導致街亭失守,街亭的丟失致使諸葛亮除了撤退別無他途,戰(zhàn)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己也主動承擔責任,請求“自貶三等”。失去了最佳機會。

  • 團隊實力不匹配,魏國:總兵力在65萬左右,蜀國:總兵力在15萬左右,吳國:總兵力在25萬左右,《晉書.宣帝本紀》里記載:“亮又率眾十余萬出斜谷”魏蜀兩國交戰(zhàn)兵力對比是20萬對11萬。

其實,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相對來說最有勝算的一次就是第一次,首先人數(shù)上蜀國占了優(yōu)勢。蜀國出兵10萬,而曹魏方面根本沒有準備,連忙調(diào)遣6萬大軍。

其次,戰(zhàn)爭的形勢最初對蜀軍很有利,初戰(zhàn)屢勝,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可就是因為馬謖,最后被迫收兵。

毛主席曾說“初戰(zhàn),亮宜自臨陣”如果諸葛亮首次北伐能夠到達前線,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及時有效的指揮,避免突發(fā)情況的發(fā)生。事后諸葛亮吸取了教訓,毛主席又說:“自街亭敗后,每出,亮必在軍。

【十二十頁結(jié)語】

諸葛亮死后十一年,劉備也病逝。十一年來,諸葛亮恩威并濟,與東吳建立了友好外交關系。西蜀國富民強,人民安居樂業(yè)。算作無愧于劉備的要求和期望。惟有與曹魏對峙,六出祁山,最后沒有得到一寸土地的補償,自己反而病逝于五丈原。但盡管表面上看這一成就并不大,但其實質(zhì)意義卻是西蜀政權壽命的延續(xù)。真是無愧于他在《出師表》中所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最佳貢獻者
2

三國時期,蜀諸葛亮為奪取關中,在渭水流域,先后六次對魏軍進攻作戰(zhàn)。但最終功敗垂成,含恨離世。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諸葛亮統(tǒng)軍10萬進駐漢中,圖謀攻魏。次年春,諸葛亮率軍一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歸蜀。魏明帝震恐,親赴長安(今西安)督戰(zhàn)。當蜀軍在街亭與魏軍交戰(zhàn)時,由于前鋒馬謖擅自改變部署,棄城守山,被張郃乘勢困敗,失去要地。諸葛亮因初戰(zhàn)受挫,失去前進的依托,乃退兵漢中,斬馬謖,整治蜀軍。

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統(tǒng)軍數(shù)萬再度攻魏,出散關圍陳倉(今陜西寶雞境),攻城二十余日不下,糧盡還師。二出祁山勞而無功。

諸葛亮為孤立祁山魏軍,并開辟軍資來源,于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奪回武都、陰平二郡。后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撫羌人。算是鞏固了前進陣地。

建興九年春,諸葛亮率軍四出祁山。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軍迎擊。諸葛亮于上 邽(今甘肅天水)擊敗魏軍,搶收小麥,充實軍糧后撤回祁山。此戰(zhàn)小勝后解決了糧草補充難題。但魏將過于急躁,率軍尾隨追擊。

待魏軍逼近時,諸葛亮五出祁山,殲敵3000人,司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當諸葛亮率部乘勝追擊魏軍時,中都護李嚴假傳撤軍圣旨,只得退軍,于木門(今甘肅天水南)設伏張郃后,還師漢中。五出祁山戰(zhàn)果最終毀于一旦。

經(jīng)過3年休養(yǎng)生息,諸葛亮于建興十二年春六出祁山,率軍10萬,與魏軍20萬對峙與渭水南。諸葛亮數(shù)次挑戰(zhàn),但司馬懿卻率部渡過渭水,背水筑壘拒守。諸葛亮識破司馬懿以逸待勞的陰謀,進駐五丈原。這樣,魏、蜀兩軍相持4個多月。八月,諸葛亮病故在軍中,最終只能回師漢中,死不暝目。

諸葛亮六出祁山,長達7年之久,雖苦心籌謀,但最終因國力不濟等原因,以致師勞而功微。此乃時也,運也,非諸葛孔明一人之謀劃可告功成也。

3

從蜀魏的軍事國力分析,別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即是十出祁山,也不可能打敗曹魏。

從《三國演義》中去,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一切軍事行動,只不是以戰(zhàn)求保的無奈之舉。蜀漢鼎盛之時,尚且聯(lián)吳拒曹。更別說蜀漢晚年,外憂內(nèi)患,國力已衰,劉禪昏聵,忠奸不識,難理朝政。能征慣戰(zhàn)的五虎之將,死的死老的老,失卻了與曹魏抗衡的中堅力量。

諸葛丞相內(nèi)外瀝血,南征蠻越,重修吳好。為報先主的三顧之恩,臨死重托,士為知己死,只有北伐曹魏,以了先主夙愿,實指望能重興漢室。

試想諸葛亮何尚不知,其乃無計之法,只可以戰(zhàn)止戰(zhàn),延保蜀漢基業(yè)。更兼司馬懿,眼光獨到,老謀深算。早以看清諸葛亮遠道而來,糧草難濟,意在速戰(zhàn)。堅閉寨門,任你百般叫罵,女衣羞辱,執(zhí)意不戰(zhàn),以逸待勞。諸葛亮縱有千條妙計,焉得施展。

最后,事煩食少,急火攻心,口吐鮮血,身死五丈原,智星殞落。縱觀諸葛亮晚年,正如臨表所言:利鈍成敗,難以逆料,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數(shù)語成讖,明知不可而為之!

臨卷盈淚,正如杜甫之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惜乎!惜哉!

4

諸葛亮三國第一謀士。馬上讓我們想起赤壁借東風,氣死周公瑾。七擒七縱孟獲。劉備三顧茅廬出山三國鼎立。

為什么諸葛亮六次舉全國之兵北伐均無功而返?原因如下:

1、蜀國的開國大將所剩無幾,五虎上將就還一個趙云了。古人有云“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2、諸葛亮的策略,大家都熟悉見識了,擅長火燒,水攻。魏國大司馬司馬懿之才也不遜色多少。對諸葛亮有相當透徹的分析。

3、對手強大。司馬懿是個非常謹慎小心的,非常善于守城。幾個兒子都是能在戰(zhàn)場上獨擋一面的將才。魏國人才濟濟沒有斷層。

4、蜀國內(nèi)部心不齊。劉備任命的另外一個托孤大臣李嚴格監(jiān)管糧草不利。導致前線糧草吃緊。

5、蜀主劉禪毫無主見,輕信讒言。懷疑諸葛亮自立。

5、資源匱乏。連年征戰(zhàn),青壯人口下降農(nóng)事落下。

6、諸葛亮年事已高,身體每況愈下。最終支撐不住。才有了五丈原七星燈續(xù)命。

這就是諸葛亮北伐一直沒能成功的原因。





5

一、劉備集團的弱小。

劉備雖被稱為“皇叔”,為漢室正統(tǒng),但其力量最為弱小,在初期,幾無立錐之地。有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的自述為證:“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二、諸葛亮非凡的能力。

劉備為了擺脫其困境,曾多次訪賢,當他得知諸葛亮是個杰出人才,便不顧自己尊貴的身份,三顧茅廬去請其幫助自己,諸葛亮被劉備誠心所打動,就決定幫助劉備。也有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自述為證:“先帝(指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常以驅(qū)馳”。

后來,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通過一系列的文爭武斗,逐漸由小變大,由弱到強,終于建立了蜀國。幾乎同時,孫權在江東建立了吳國,曹操在北方建立了魏國。從此,三國鼎力的局面形成了。

三、回答本題。

1、蜀國的衰敗。

關羽被吳將所殺,劉備不顧大局,不聽勸阻,起傾國之兵,欲滅吳國以報殺兄之仇。結(jié)果,中計,被火燒連營,損失慘重,不久,便病逝于白帝城。從此,蜀國一蹶不振,國力衰敗了。

2、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此后,吳、蜀兩國雖表面上恢復了聯(lián)盟,但心存芥蒂,再也沒有向火燒赤壁之戰(zhàn)中的緊密團結(jié)了。諸葛亮以弱蜀討伐強魏,是想通過以進攻代替防守,以延長本國壽命。其證據(jù)是: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的自述“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也亡”。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自古以來,偏安一隅的王朝是不能長久的。

從國際上來說,后期的蜀國幾無援兵,魏國國大,人多,兵多,將多,資源較廣。從國內(nèi)來說,蜀國國小,人少,兵少,將少,資源較缺。因此,敵強我弱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出奇制勝,險中求勝,才能以弱勝強,反敗為勝。如:曹操燒袁紹糧草的官渡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圍魏救趙等。而諸葛亮恰是不肯冒險的人,這點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能得到證實“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綜上,戰(zhàn)略上的失敗是不可挽回的,即使有戰(zhàn)術上的勝利,也是不能持久的,加之,蜀國的是繼東漢政府的衣缽起家,而東漢政府腐敗透頂,民不聊生,人心已失。政治上的不得人心,軍力的弱小,人才的匱乏和糧食的不足等原因,這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也不能打敗曹操的根本原因。




6

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多次北伐,力圖恢復中原,為劉禪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霸業(yè)。然而,他六出祁山始終沒能取得多大的進展,最后在五丈原殉職。終年才五十多歲。

為什么諸葛亮沒有成功?我認為他僅僅依靠的一己之聰明,勢單力薄,沒有勵精圖治,沒有調(diào)動全國百姓的積極性。

首先他的理論沒有與時俱進。他自始至終的口號是恢復漢室。這個口號在漢朝末年還是有號召力的,因為人民對漢朝有感情,希望過從前安定的生活。然而,三足鼎立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漢室的印象已經(jīng)越來越淡化了,以至于幾十年過去后,恢復漢室對于人們,特別是官二代沒有吸引力。他們就喜歡活在當下,快快樂樂。

其次,頻繁北伐,老百姓不堪重負。兵役徭役,都是支持打仗必須的。運輸也需要大量人力,常言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打仗,要運糧草,蜀道更艱難。以至于很多時候,糧草根本難以為繼。老將李嚴就因此被革職,他可也是托孤的老臣啊,不是他不努力,實在太困難了。

再者,人口得不到補充。連年戰(zhàn)爭,人口銳減,打仗也要人,可是這么頻繁的征戰(zhàn),人口難以補充。最后,連種地的人就快沒有了。后來的姜維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不休養(yǎng)生息。

所以當阿斗獻成都投降時,老百姓都很坦然,他們也覺得不能再打下去了,早點結(jié)束戰(zhàn)爭,恢復生產(chǎn)吧。

看來,阿斗早料到有這一天,投降后,也樂不思蜀,他是大智若愚啊。

7

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功過益虧,勞命傷財。出師之不利,種種原因,最后積勞成疾,病生軍中。

諸葛亮六出祁山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他知自己來日不多,加上劉嬋是一無用之君,怕死后劉嬋皇位座之不穩(wěn)。所以在有生之年多做盡快多做不得己急出祁山,攻魏平孫,一統(tǒng)天下霸業(yè)。以鞏國劉家皇位永繼傳承。所未人算不如天算,機關算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是當三國之諺語。也就天數(shù)已盡。諸葛亮一倒,劉嬋不戰(zhàn)自降,樂不思蜀。魏收降后封劉嬋安樂王。父輩們一生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劉家皇位就這樣斷送到兒子劉嬋之手。

8

感謝提問,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秉承遺志,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確但是結(jié)果不甚理想。以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按理說能有所突破,卻為何無法打敗曹魏呢?

以我個人看法,諸葛亮北伐,看似積極主動,浩浩蕩蕩,實則無奈之舉。至于諸葛亮為何沒能打敗蜀國,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國力孱弱,軍備不足

蜀國經(jīng)過荊州失敗,猇亭之戰(zhàn)的失敗。元氣大傷,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大量優(yōu)秀的人才的犧牲和投降,如關羽,張飛,黃忠,馬良,王甫;根據(jù)地的縮小,荊州之地完全喪失;連續(xù)的戰(zhàn)爭,內(nèi)耗嚴重,錢糧不足。

后主劉禪懦弱無能,蜀國內(nèi)部風雨飄搖,人心不穩(wěn),軍國大事都有他一人操持,事必躬親?梢哉f在內(nèi)憂尚未解決之時,諸葛亮急于解決外患,收復中原。

而赤壁之戰(zhàn)后,魏國上采取處于修養(yǎng)生息的策略,積極籌備,養(yǎng)精蓄銳,整軍屯糧。蜀國和東吳矛盾激化,經(jīng)歷打敗。蜀國攻打魏國,相當于勞師遠征,而對于魏國而言則是以逸待勞。結(jié)果不言而喻。

丟失地利,戰(zhàn)線過長

蜀國之所以,一直與東吳就荊州問題相持不下,最后呂蒙偷襲荊州,奪走荊州之地。完全打破啦諸葛亮隆中對的戰(zhàn)略方針。蜀國出征中原,最好的策略是兩路突進,而且荊州是最佳的進攻點。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荊州地處平原丘陵地帶,位處長江。方便水路,陸路運輸,大軍進軍方便,適宜用兵。而丟失荊州之后,只能從漢中出發(fā),僅此一條。而從益州到漢中,道路不同,崇山峻嶺,路途遙遠。

為了出兵,諸葛亮修建棧道,耗費人力物力;甚至迫于無奈,設計木牛流馬運送糧食。在那個年代,糧食不足,路途遙遠,損浩嚴重?梢钥闯,諸葛亮多次北伐中原,為糧草而擔憂,甚至因為糧草問題撤軍。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既生瑜,何生亮”。是周瑜對諸葛亮的感嘆,同樣魏國司馬懿,作為魏國的軍事?芍^諸葛亮的一生之敵,諸葛亮甚至上方谷設計準備除掉他,可以老天幫忙,天降大雨澆滅啦諸葛亮的希望。

蜀國多次的進展不利,主要原因是司馬懿的拖延,魏國有強大的后援,而蜀國沒有。諸葛亮要想取勝。必須的兵行險著,出奇制勝,而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事,無法接受這種戰(zhàn)法。

曾經(jīng)魏延多次建議,采納子午谷之計,出奇兵直取長安,加快推進速度,諸葛亮拒接啦。

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出師更多的是一種使命感,為了報效劉備的知遇之恩。

這種濃濃的恩情,見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悲涼人生。他六出祁山,堅定北伐。更多的是對劉備寄托的意愿的傳承,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夠報答知遇之恩。

以上就是我個人觀點,感謝觀看,喜歡的點個訂閱哦,謝謝!

9

觀天象察規(guī)律不愿違反

10

諸葛亮作為托孤大臣和蜀國丞相,時刻不忘復興漢室、北伐中原。因此率軍六出祁山,可惜無功而返,最后還病死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讓人感動,也讓人惋惜。

那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什么不能打敗曹魏呢?憑諸葛亮經(jīng)天緯地之才、神鬼莫測之智,六次出兵為什么無功而返呢?我們綜合《三國志》的史料和《三國演義》的故事,一起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一、伐魏是鞏固吳蜀聯(lián)盟和鞏固三足鼎立的戰(zhàn)略需要。

諸葛亮深刻認識到,天下雖三足鼎立,但是蜀國最弱,根本沒有力量消滅東吳和曹魏。特別是劉備伐吳失敗后,蜀國國力大損,國事傾頹。諸葛亮作為顧命托孤大臣,無時不刻不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從戰(zhàn)略上看,只有出兵伐魏,才能向東吳表明吳蜀聯(lián)盟的決心,才能避免東吳在背后捅刀子,才能避免兩面受敵。同時,用東吳和蜀漢兩方的力量共同消耗曹魏的力量,才能維持三足鼎立的均勢。因此,只有伐魏,才能在戰(zhàn)略上保持主動。



二、實力不如曹魏,不能傾盡全力和曹魏拼命。

《三國志》記載的六出祁山,實際上多數(shù)都是小戰(zhàn)役。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規(guī)模較大。諸葛亮何其智慧,他北伐曹魏的首戰(zhàn)可謂一石三鳥。其一、伐魏是蜀國國策,以此統(tǒng)一蜀臣思想。其二、向吳蜀聯(lián)盟表明決心。其三、以攻代守,向曹魏和東吳展現(xiàn)實力。所以首出祁山諸葛亮一路破竹,曹魏震動,成功達到了諸葛亮的預期。諸葛亮也懂得見好就收,如果真把曹魏逼急了,曹魏用全國之力和蜀漢拼命,那蜀國就危險了。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確實是無奈之舉。他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來日不多,復興漢室的目標還沒有實現(xiàn),所以倉促而行,最后病死五丈原。

三、遇到了很多困難,也遇到了真正的對手。

在整個伐魏的過程中,蜀國內(nèi)部也不太平靜,諸葛亮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后方糧草不濟,兵源短缺,良將難求,朝內(nèi)勾心斗角,東吳還時不時搞點小動作,這些因素都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最主要的還是諸葛亮碰到了真正的對手司馬懿。自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后,司馬懿是諸葛亮遇到的真正實力相當?shù)膶κ。兩強相遇,各有勝負。謀略運籌,不相上下。司馬懿準確抓住蜀漢和諸葛亮的弱點,采用守勢,采用消耗,成功地拖垮了蜀漢,成功地耗死了諸葛亮。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病逝五丈原,讓人惆悵惋惜。歷史的硝煙雖然散去,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敬業(yè)精神,仍然激勵著滋養(yǎng)著我們,讓我們后人在平凡的崗位上,也能發(fā)揮光和熱,也能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