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如作者所說,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能打敗曹魏,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幾乎是百戰(zhàn)百勝,讓蜀國日益強大,證明諸葛亮是既有能力又有實力。至于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大敗曹魏的原因,十二十頁將從自身原因,團隊原因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為什么諸葛亮會六出祁山?
1、“岐山”在哪?
祁山在甘肅省禮縣東部,原來叫做祁山鄉(xiāng),2014年改為祁山鎮(zhèn)。在文化層面上,祁山已成為諸葛丞相北伐的標志、品牌,或與之緊密相連的精神圖騰。出祁山即北伐,北伐即出祁山,二者不可分。
2、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來歷
歷史記載諸葛亮只有兩次從祁山出兵伐魏,“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xiàn)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由于《三國演義》在民間具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六出祁山”逐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
3、六出祁山的原因
曹魏地盤逐漸擴大,不得不出,當時經(jīng)濟重心基本上在北方,長時間的戰(zhàn)亂,也就是兩京附近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稍好一些。而曹魏的成長會越來越快。長久休養(yǎng),西蜀必為曹魏所滅。因此,從經(jīng)濟上來說,與曹魏的戰(zhàn)爭是硬仗,但非打不可。
匡扶漢式江山,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亮托孤,并且勸告諸葛亮,可以對劉禪取而代之。劉備一生的理想就是匡扶江山,揚眉吐氣。因此說,劉備死后,從精神上來說,對于這樣一個為自己著想的先主來說,實現(xiàn)劉備的愿望也就成了實現(xiàn)諸葛亮的愿望。
軍事因素,這時蜀國雖有萬人敵關羽和張飛不在,但趙云馬超黃忠魏延尚在。新生代將軍之上,關興張苞等也已脫穎而出。而且在鼎盛時期八大將軍之一的曹魏,死后病逝,而且隨著曹操的去世,曹丕稱帝,這些武將原來都是名義上的漢臣,現(xiàn)在變成了魏臣。道德上已經(jīng)站不住腳了。因此,在道德上,西蜀武將是占上風的。以武力取勝,這也是諸葛亮不斷出兵曹魏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從祁山六出的決策,對于貫徹《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鞏固霸主地位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zhàn)略方針,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雖然六出祁山,但“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最終病逝五丈原,未能戰(zhàn)勝曹魏。
二、六次北伐失敗的關鍵事件
1.六次北伐為何失敗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算準司馬懿要去取街亭,便派馬謖去守街亭;但馬謖輕而易舉地就把街亭丟了,諸葛只好退卻。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派姜維去詐降,結(jié)果大破曹軍,就在眾將士以為他將乘勝追擊之時,他自己卻發(fā)現(xiàn)糧食不夠,只得撤退!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以計將司馬懿殺得大敗,但忽然聽到有人報告張苞死了,于是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倒在地,因此得病臥床不起,只好返回漢中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擺出八卦陣來打擊司馬懿,但司馬懿買通了蜀國的軍糧草官茍安,茍安回成都散布謠言,說孔明早晚要篡位,劉阿斗大驚失色,急急忙忙命諸葛亮回師,有沒有退卻的必要!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計將司馬懿殺得落花流水,忽報永安李嚴有書來報,說東吳與魏謀和,欲聯(lián)合攻蜀,諸葛亮只得退兵,但令他想不到的是,李嚴卻因怕軍糧不保,而編造假消息哄騙諸葛亮。
2、失敗的自身原因與團隊原因
后發(fā)制人,困難太大,有了統(tǒng)一的中原大地,曹魏早就有了安定的后盾,有了充足的軍隊和龐大的后備軍,又率先迎來了漢獻帝,抓住了先機,充分占據(jù)了時間。而且西蜀的氣候太遲,草本植物生長得太晚,已經(jīng)失去了優(yōu)勢
糧草問題,中原的人力物力極其充裕,不但有廣闊的機動空間,而且在關中地區(qū),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zhàn)線過長,千里迢迢運送糧食和物資十分困難,國力、民力迅速耗盡。糧食一斷,不戰(zhàn)而退。在北伐眼看要勝利的關鍵時刻,諸葛亮多次因糧草不足而失利,從他的兵書中可以看出,他十分重視后勤,正如他所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武力上的人才相對匱乏,“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以將才而言,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前期有關羽、張飛、趙云等華夏英杰,實力并不小,但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一些;到后期,由于長期征戰(zhàn),由于地域狹小,西蜀人才匱乏,所以才出現(xiàn)了這樣尷尬的局面。
用人上的失誤,諸葛亮沒有聽劉備臨終前“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提醒,便讓馬謖當上了前敵主帥,而馬謖死套兵書理論而不顧實際情勢,沒有聽諸葛亮的命令,最終導致街亭失守,街亭的丟失致使諸葛亮除了撤退別無他途,戰(zhàn)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己也主動承擔責任,請求“自貶三等”。失去了最佳機會。
團隊實力不匹配,魏國:總兵力在65萬左右,蜀國:總兵力在15萬左右,吳國:總兵力在25萬左右,《晉書.宣帝本紀》里記載:“亮又率眾十余萬出斜谷”魏蜀兩國交戰(zhàn)兵力對比是20萬對11萬。
其實,諸葛亮的六次北伐,相對來說最有勝算的一次就是第一次,首先人數(shù)上蜀國占了優(yōu)勢。蜀國出兵10萬,而曹魏方面根本沒有準備,連忙調(diào)遣6萬大軍。
其次,戰(zhàn)爭的形勢最初對蜀軍很有利,初戰(zhàn)屢勝,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可就是因為馬謖,最后被迫收兵。
毛主席曾說“初戰(zhàn),亮宜自臨陣”如果諸葛亮首次北伐能夠到達前線,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及時有效的指揮,避免突發(fā)情況的發(fā)生。事后諸葛亮吸取了教訓,毛主席又說:“自街亭敗后,每出,亮必在軍。”
【十二十頁結(jié)語】
諸葛亮死后十一年,劉備也病逝。十一年來,諸葛亮恩威并濟,與東吳建立了友好外交關系。西蜀國富民強,人民安居樂業(yè)。算作無愧于劉備的要求和期望。惟有與曹魏對峙,六出祁山,最后沒有得到一寸土地的補償,自己反而病逝于五丈原。但盡管表面上看這一成就并不大,但其實質(zhì)意義卻是西蜀政權壽命的延續(xù)。真是無愧于他在《出師表》中所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