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諸葛亮北伐,是在蜀國內外交困的形勢下的無奈之舉。夷陵之戰(zhàn),蜀國七十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此戰(zhàn)讓劉備賠光家底,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至此,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三兄弟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劉備白帝城托孤后,諸葛亮接管蜀國軍政大權。而此時的蜀國元氣大傷,百業(yè)疲敝,內憂外困,幾乎要到了亡國的地步。

諸葛亮所面對的政治環(huán)境也非常惡劣,沒有了劉關張的蜀國,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的實力銳減,人才凋敝,而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派勢力漸漸抬頭,蜀國內部矛盾和權力斗爭十分尖銳。

東吳取得夷陵大戰(zhàn)的勝利后,占領了荊州,讓蜀國東邊的門戶大開。而北邊的曹魏集團也趁火打劫,頻頻在漢中一帶侵犯蜀國。而云貴邊疆地區(qū)又時時發(fā)生叛亂,搞得蜀國焦頭爛額。這內外交困的形勢,就恰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形容的那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深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要使蜀國走出困境,最重要的就是振作精神,堅定信心,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所以,他一面與東吳修好,一面出師北伐。他對天下局勢的洞察力還是相當準確,他認為東吳奪回荊州后,東吳的目的就達到了,東吳沒有實力與曹魏和蜀漢兩國同時為敵。因此他極力再次促成孫劉聯(lián)盟,共拒曹魏。無疑,他的這一步棋是極其正確的,蜀國和東吳都避免了兩面樹敵、兩線作戰(zhàn),為北伐提供了安全穩(wěn)固的外部條件。

同時北伐,也能凝聚蜀國內部的共識,有效壓制益州派的權力挑戰(zhàn),牢牢樹立諸葛亮在蜀國的絕對權威。所以,諸葛亮全力主張北伐,以攻代守,用北伐這顆棋子來盤活蜀國這盤大棋局。

這種以攻代守的方式,放到現(xiàn)代也是各個國家常用的政治手腕,比如美國、俄羅斯、印度、朝鮮等國家,都是以攻代守、矛盾輸出的高手。事實上,在諸葛亮當政的十多年里,東吳多次與魏國作戰(zhàn),主動策應諸葛亮北伐,較好地盡到同盟的義務。只要三國鼎立的局面繼續(xù)維持,蜀國就不會有亡國的風險。所以諸葛亮全力北伐,也實際上也蜀國延長了壽命。

說到這里,肯定有很多人會問:如果蜀國采用韜光養(yǎng)晦的國策,會不會繁榮發(fā)展下去?這是一個天真的想法。劉備死后,如果沒有孫劉聯(lián)盟,曹魏有足夠的實力吊打蜀國。要維持孫劉聯(lián)盟,蜀國就必須對曹魏持續(xù)用兵。所以韜光養(yǎng)晦的策略只是異想天開、與虎謀皮,在周圍強敵環(huán)伺的情況下,誰會讓你有韜光養(yǎng)晦的機會呢?所以,在當時的蜀魏吳三國中,唯有蜀國沒有資格韜光養(yǎng)晦。

大國有大國的優(yōu)勢,小國有小國的無奈。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你看委內瑞拉、古巴、朝鮮和美國耗了那么多年,最后誰耗贏了?沒有最后的贏家,也沒有實際的輸家。小國與大國的對抗,靠的是利用周邊矛盾來維持局勢的均衡?藙谌S茨有一句名言:“任何戰(zhàn)略計劃都是政治性的,對一重大戰(zhàn)略問題不可能作純軍事的研究判斷,也不可能用純軍事計劃去求解!庇眠@句話去理解諸葛亮的北伐,就會有更清晰的理解。

而且歷史的結果上來看,諸葛亮北伐的效果還是很顯著的。因為在長達十二年的北伐過程中,蜀國不曾喪失任何領土,并且保持著出師討賊的攻勢,不僅奪得隴西的土地,還平定了南蠻之亂。我們再簡略地看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葛亮發(fā)兵隴西三郡,先得后失。設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于街亭,諸葛亮退回漢中。

第二次: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漢軍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蜀軍斬殺王雙。

第三次:諸葛亮派遣陳式攻占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只得二郡。

第四次:諸葛亮出兵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漢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無功而返。

第五次:與司馬懿相持于五丈原,離長安已是兩百余里,蜀漢軍隊也開始在渭水屯田生產(chǎn)以解決歷次北伐的運糧問題,結果因諸葛亮病故而撤退。

從北伐最終的結果來看,雖未達到興復中原的目的,但起到消耗曹魏實力和穩(wěn)固孫劉聯(lián)盟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延長蜀漢政權生命的作用。

蜀漢在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被司馬昭所滅。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他的忠誠、智慧、功績,為后世樹立了不朽豐碑,留下了千古佳話。

最佳貢獻者
2

如果蜀漢不傾全力北伐,蜀漢將會迅速覆亡,這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歷史上任何偏安一隅的王朝都不會長久,這幾乎都成為了共性,像南北朝時期偏安于江南的陳朝,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后蜀、南唐、南漢等,存在的時間都非常短暫。作為同樣偏安于四川的蜀漢,其面臨的軍事態(tài)勢可想而知。如果諸葛亮不傾全力北伐,那等待它的將會是魏國的討伐大軍,雖然蜀漢可以一時頂住魏國的進攻,但諸葛亮一旦去世,蜀漢將會面臨全面崩盤的局面,其自然會迅速敗亡。

其次,蜀漢的國勢不允許蜀漢停止北伐。荊州和夷陵之戰(zhàn)后,蜀漢其實已經(jīng)淪為了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國家。

劉備死后,蜀漢面臨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政治上,蜀漢朝廷內部出現(xiàn)了荊州派和益州本土派相對立的局面,雖然諸葛亮有心化解這一矛盾,但還是沒有根本解決,后續(xù)的李嚴事件就是一個例子。軍事上,蜀漢面臨魏國和吳國壓境的態(tài)勢,特別是夷陵一戰(zhàn),蜀漢更是損耗了大量的精銳兵力。

劉禪在位的前幾年,諸葛亮主要負責平定南中之亂,而在同一時期,魏國和吳國卻在努力恢復經(jīng)濟,一邊是蜀漢持續(xù)進行戰(zhàn)爭,一邊是魏國和吳國修養(yǎng)生息,兩方對比,可見彼此反差。假如諸葛亮不持續(xù)進行北伐戰(zhàn)爭,一旦魏國回過神來,魏蜀兩方的差距會更大,只有持續(xù)北伐,不斷消耗魏國的國力,蜀漢才有長期割據(jù)的機會 ,這也是諸葛亮后期為什么持續(xù)進行北伐戰(zhàn)爭的重要原因。

最后一點,蜀漢的人口和軍力比起魏吳相差太大。夷陵之戰(zhàn)后,蜀漢只控制川蜀一腳,其所轄人口,不足百萬,軍力最多也就十萬,反觀魏國,人口在蜀漢之上,軍力更是超出蜀軍數(shù)倍。若諸葛亮不持續(xù)進行北伐戰(zhàn)爭,等待蜀漢的將只有滅亡。只有不斷讓魏國感到蜀漢的軍事壓力,才能動搖魏國征討蜀漢的想法,這也是諸葛亮從戰(zhàn)略層面考慮的結果。

總之,蜀漢不北伐,等待它的將只有滅亡。任何偏安一隅的王朝都不能持久,只有不斷進取,蜀漢才有可能保住僅余的江山,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功不可沒。

3

我的答案是:會!

原因:蜀漢最大的矛盾并不是和曹魏的矛盾,而是蜀漢內部的階層矛盾。只有不斷的北伐轉移國內矛盾,才能確保不禍起蕭墻!

蜀漢內部勢力

蜀漢勢力的構成:

在劉備進入益州之前,益州主要有兩股勢力,分別是劉焉帶入益州的東州派和益州本土勢力。劉備入侵益州后,又加入了荊州派。在權利分配上,荊州派是絕對領導,東州派次之,最底層的是益州本土勢力。

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三股勢力:


蜀漢統(tǒng)治勢力--荊州集團

主要代表:諸葛亮、馬良、馬謖、楊儀、蔣琬、費祎、魏延、向寵等

蜀漢的統(tǒng)治勢力是荊州世族,他們在赤壁之戰(zhàn)開始支持劉備,讓劉備有了自己的根據(jù)地。在關羽丟荊州之前,荊州世族會給予劉備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支持,以確保荊州集團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這種支持可以對蜀漢內部其他兩股勢力進行很好的壓制。但是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后,這種支持就斷了。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蜀漢后期沒有人才!


蜀漢中間勢力--東州集團


主要代表:法正、李嚴、吳懿、許靖、黃權、劉巴、孟達、董允等

這股力量在劉備入川初期就選擇了投靠劉備,他們中的很多人直接選擇了投降。而劉備和荊州集團也一直想拉攏他們。就比如,法正是劉備的軍事總參謀長;李嚴是劉備的托孤大臣;董允是諸葛亮極力推薦的人。


蜀漢底層勢力--益州集團

主要代表:張翼、張嶷、馬忠、譙周等

這股勢力人非常多,但是出名的基本沒有。這個并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只是由于政治斗爭的關系,導致他們不被統(tǒng)治階層信任。由于長期的壓迫,所以在曹魏大軍壓進時他們就是堅定的投降派。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最強的益州勢力其實一直處于被壓制狀態(tài)。蜀漢的內部矛盾非常嚴重。

假如將中心放在建設上

通過對上面勢力的分析,我們知道,益州集團處于最底端,但是他們數(shù)量眾多。如果諸葛亮將中心放在內部建設上,必定依靠益州世族集團。長期下去益州集團必定開始掌握更多的實際權利,然后蜀漢內部開始分裂。到時候無論是魏國還是吳國,只要派一支軍隊打過來,蜀漢將直接滅亡。這是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諸葛亮的期望

我認為諸葛亮北伐的用意有三個:

一、北伐的主要目的是將內部矛盾引向外部,減少內部矛盾的關注度;

二、他希望在北伐上有所突破,在占領魏國一部分土地之后可以提升益州世族的地位,以此緩和和益州世族之間的矛盾;

三、給曹魏以壓力,不然其有伐蜀的空間。

4

謝謝您的問題。


我認為諸葛亮如果不傾全國之力北伐,蜀漢政權不會這么快滅亡,會拖延個幾年滅亡,但是還是會滅亡。具體,我們得從諸葛亮為什么要北伐開始說,諸葛亮北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完成先帝劉備的遺愿

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說: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

如果說諸葛亮是千里馬,劉備就是他的伯樂,諸葛亮的一生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嘔心瀝血,就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自己的知遇之恩。諸葛亮北伐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匡復漢室的遺愿。


圖:劉備與諸葛亮劇照


蜀漢不選擇反抗,注定被曹魏吞并,別無選擇

蜀地“天下大亂,勝天堂、天下一統(tǒng),死牢房”

諸葛亮聽說曹魏皇帝曹睿想通過大力發(fā)展,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從而一舉殲滅蜀國。諸葛亮想自己總不能坐以待斃,如果任憑他們發(fā)展起來,自己與他們的差距越來越大,到時候只有死路一條,如果現(xiàn)在趁著他們還沒發(fā)展起來,差距不是很大的時候選擇北伐,也許還有一線生機,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以攻為守。因為蜀地這個地方,雖然說易守難攻,但是如果真的被包圍了,自己國家就成了甕中之鱉了,曹魏政權攻打蜀漢就如囊中取物,這不是諸葛亮想要的結局,所以他選擇了主動出擊。


圖:諸葛亮的出師表


蜀國內部分化、北伐將矛盾疏導,一致對外。

蜀國有荊州集團、東州集團、蜀地集團三股實力,其中以荊州集團是以諸葛亮為代表,劉備入蜀帶領的文臣武將組成,在劉備、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離世以后,荊州集團逐漸勢若,三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烈,這個時候,需要尋找一個矛盾排解的出口,這個時候選擇北伐就將國內矛盾巧妙的轉化為國際矛盾,大家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很有可能凱旋而歸,匡扶漢室。


圖:諸葛亮


綜述

大家都聽過一老話,是這么說的:“你努力了,也許不會成功,但是如果你放棄了努力,那么你注定會失敗。”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諸葛亮不傾全國之力北伐,蜀漢政權不會這么快滅亡,但是注定會被曹魏政權顛覆,但是如果諸葛亮傾全國之力北伐,也許還有機會問鼎中原,匡扶漢室。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5

諸葛亮的北伐是一種以攻代守的策略,即使諸葛亮不全力北伐,蜀漢政權依舊會滅亡,而且可能會更快,具體分析如下:

一、內部矛盾的轉移

劉備死后,蜀漢的政權掌握其實在兩個人手里,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而且李嚴手里的兵權很大,劉備手下有個叫陳到的武將,很少被提到,但跟隨劉備很早,能征善戰(zhàn),劉備托孤之后就跟著李嚴鎮(zhèn)守永安。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是只有成都的兵權,并沒有多少人馬,而且蜀漢內部派系斗爭也比較緊張,要治理好當時的蜀漢,權力集中是一個相對不錯的辦法,于是諸葛亮通過南征南中,繼而《出師表》,提出北伐,完全掌握蜀漢兵權,通過北伐的行動來轉移內部的矛盾。



二、政權不正統(tǒng)

自古以來中原地帶才是皇權的核心,蜀漢偏安一隅,即使蜀漢的百姓也不認為蜀漢是正統(tǒng)的皇權,這樣的情況下,不進行北伐,確定蜀漢政權的正統(tǒng)地位,難以獲得民心。

此外東漢末年十三個州,曹魏就占了九個,蜀漢的益州雖然大,又有天府之國的稱號,但是和曹魏相比顯得還是太少,長期下去,這樣的勢力勢必會被曹魏吞并。



三、明知不可為而為

諸葛亮隆中對的時候就說過天下有變,一路出荊州,一路出益州,以圖中原,但是隨著關羽失荊州,隆中對基本可以說是夭折了一半了,此時天下也無變動。

這種情況下的蜀漢如果沒有動作,就和當初劉表的荊州,劉璋手里的益州一個解決了,曹魏內部矛盾一旦解決完畢,必定虎視眈眈,亂世你不爭就是等著任人宰割。

諸葛亮北伐的同時很多人其實還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東吳的孫權一生也有十一次的北伐,孫權的目的和蜀漢其實基本相同,畢竟兩家互相承認地位,還一起把曹魏地盤理論上給分了,雖然是兩家意淫的想法,但是兩家其實都看出來了這件不可為的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總結:諸葛亮的北伐是為了轉移蜀漢內部的矛盾,避免矛盾激化引起政權不穩(wěn)定,還要樹立正統(tǒng)皇權的地位,并且諸葛亮也用了屯田的方法,保證北伐以攻代守的目的能夠達到,盡可能的減少對蜀漢的危害,諸葛亮死后蔣琬,費祎其實做的也不錯,可惜姜維沒有領悟當年諸葛亮的苦心,繼續(xù)北伐,那個時候才是傾盡了全國之力,讓蜀漢人民面如菜色,更快的加速了蜀漢政權的滅亡。

6

蜀漢亡國與諸葛亮北伐沒有多大關系,與后來姜維的北伐關系是比較大的。為什么同樣是北伐,諸葛亮北伐沒有導致蜀漢變弱,而姜維北伐卻導致蜀漢虛弱呢?我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第一,諸葛亮北伐時,曹魏篡漢不久,天下人心未定

曹丕篡漢是在公元220年,諸葛亮北伐是在公元227年,距離曹氏篡漢只有七年的時間。兩漢存在時間共計四百余年,人心思漢,當時曹氏篡漢被認為是大逆不道,是“國賊”,因此,曹魏江山并不穩(wěn)固。特別是關西,由于被曹魏征服最晚,加上軍閥林立,反曹魏的力量甚為強大,這對諸葛亮北伐是非常有利的。

在曹丕篡漢后,劉備自立為帝,建立蜀漢政權,高舉“漢”政府的旗幟,這在當時是很有號召力的。因此,從政治上說,諸葛亮是以正統(tǒng)的“漢”政權自居,討伐篡位奪權的曹氏,站在政治至高點上,無疑是得到許多人的擁護與支持。我們看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說法:“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因此,北伐是有情懷的,有強烈使命感的。.

第二,諸葛亮北伐,并未使得蜀國衰落

諸葛亮發(fā)動五次北伐之戰(zhàn),實際上并未使得蜀國衰落。

為什么呢?

其一,以攻代守,避免自己的土地遭受損失。在歷史上,一般是強大的政權對弱小的政權發(fā)動進攻,而諸葛亮則反其道而行,以弱小的政權進攻強大的政權?瓷先ミ@很不合常理,但細細想,主動進攻總比被動挨打要好。為什么諸葛亮會選擇主動進攻呢?應該說,蜀國在地形上是有一些優(yōu)勢的。“蜀道難,難以上青天”,蜀國位于四川盆地,中間是肥沃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國的美稱,四周則高山環(huán)繞,“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這是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在東漢初期劉秀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爭中,盤踞在蜀地的公孫述就是憑恃此險要地利,成為最后一個被消滅的軍閥。諸葛亮的想法,即便北伐不能成功,守住蜀國還是可以的。也就是說,北伐最糟糕的結果,也就是退回固守蜀地,這與不進取沒多大差別。

其二,諸葛亮雖頻頻發(fā)動戰(zhàn)爭,大后方經(jīng)濟穩(wěn)定,民心穩(wěn)定。諸葛亮是非常偉大的政治家,在劉備死后,他成為蜀國實際掌權人,實施一系列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的措施,內政上以法治國,史書稱:“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蓖饨簧下(lián)合東吳,結為同盟,共同對付曹魏;在經(jīng)濟上則充分利用天府之國的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種植糧食,使得百姓能豐衣足食。因此,即便發(fā)動五次北伐,并沒有引發(fā)社會的動蕩與人民的不滿。

第三,同樣是北伐,為什么姜維北伐引發(fā)蜀國有衰弱呢?

同樣是北伐,為什么諸葛亮北伐并沒有引起蜀人不滿,而姜維的北伐則遭到反對呢?

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姜維北伐時,曹魏在北方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穩(wěn)若泰山。公元253年,費祎遇刺身亡,姜維成為蜀國軍界一哥,從此拉開年年北伐的序幕。此時距離曹丕篡漢已經(jīng)過去33年,整個政治背景已經(jīng)與諸葛亮時代完全不同了。如果說諸葛亮北伐時,曹魏帝國仍然極不穩(wěn)定,但經(jīng)歷三十年的經(jīng)營,魏國已經(jīng)穩(wěn)若泰山了,這時姜維要打著“復興漢室”的旗幟,無疑沒什么號召力了。

其二,蜀國新生的一代,對原先的“大漢政權”已經(jīng)沒有感覺了。曹氏剛剛篡漢時,無疑引起天下人的不滿,但是時間過去33年,隨著老一代的逝去,新生一代人對兩漢帝國已經(jīng)陌生了,毫無感情可言。這時誰還去講什么“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呢?自己的小日子過得好才是硬道理。姜維作為隴西人氏,他還有北伐的雄心,但別人真的沒有了。

其三,姜維的北伐過于頻繁,窮兵贖武。姜維北伐的頻繁程度,比起諸葛亮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公元253年到258年,年年北伐,有時甚至一年發(fā)動兩次北伐。這種戰(zhàn)爭頻率,是弱小的蜀國所無法承受的。所以朝中許多文武大臣都反對姜維的北伐,比如征西大將軍張翼、中散大夫譙周等。譙周寫了一篇《仇國論》,分析敵分態(tài)勢,認為“我與彼皆傳國易世矣”,就是說蜀、魏都開國幾十年,開國皇帝都死了,傳給后人!熬季霉,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jù)固者難遷”。什么意思呢?魏剛取締漢室,大家罵曹氏為逆賊,幾十年過去了,誰還記得大漢帝國,誰還記得漢獻帝?諸葛亮“光復漢室”的口號,在姜維這個年代已經(jīng)失去號召力了。

其四,姜維在內政上沒什么成績。姜維在北伐一事上效法諸葛亮,但是在內政治理上,他是遠遠不及諸葛亮。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維都無法制得住佞臣黃皓。姜維作為軍政一把手,由于專注于北伐,內政完全顧不上,使得黃皓在朝中得以呼風喚雨。黃皓甚至想除掉姜維,打算以閻宇取代姜維。此時黃皓的權勢已是枝附葉連了,上有天子保護,下有右大將軍閻宇稱兄道弟,還有一大幫所謂的士大夫巴結附和。姜維懾于黃皓之勢力,竟然不敢呆在京城,索性長期駐兵于外,因而朝廷被一幫小人搞得烏煙嶂氣。這也為后來蜀國迅速滅亡埋下的伏筆。

7

諸葛亮為什么全力北伐,是因為曹魏的經(jīng)濟實力,軍事實力,人口實力遠遠超過蜀漢。如果蜀漢偏安自守,蜀漢確實可以發(fā)展!但是曹魏在各種資源各種力量上,都對蜀漢占據(jù)全面的壓倒性優(yōu)勢,雙方偃旗息鼓同時發(fā)展,時間一久,國力上的會差距越來越大。

所以諸葛亮被迫只能采取以攻為守的方式,不斷北伐,以期打亂曹魏的發(fā)展歷程,進而讓曹魏在北伐壓力下發(fā)生動亂,蜀漢才有一絲取勝的機會!

諸葛亮北伐,共計出兵六次。第一次是在建興六年(228 年)春,出兵隴西,以街亭之敗而退兵。

第二次是在該年冬天,因曹魏敗于東部戰(zhàn)場諸軍東下而臨時發(fā)起,出兵散關,以攻陳倉不下糧盡退兵。

第三次是在建興七年(229 年)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二郡,自率大軍出建威(今甘肅和縣西)為聲援,此役以略取二郡而收功!

第四次是在建興八年(230 年),曹魏三路攻蜀,諸葛亮自率大軍待敵,而遣魏延、吳懿率偏師入羌中,敗魏將郭淮,市戎馬而歸。

第五次是在建興九年(231 年),出兵隴西,以李嚴謊稱無糧而退兵,射殺魏將張郃。

第六次是在建興十二年(234 年),出斜谷而屯渭南,以諸葛亮病逝而退兵。

六次出兵中,大舉為三次,分別在建興六年、建興九年和建興十二年;其余幾次,或為臨時發(fā)起,或為偏師出擊。

前兩次大舉均出隴西,最后一次雖出關中,但意圖仍在隴西。兩次偏師出擊,亦在隴西?梢娬碱I隴西為諸葛亮一以貫之的階段性目標。

諸葛亮北駐漢中之前,即關注過隴西的政治形勢。曹魏在北方的統(tǒng)治雖然漸趨穩(wěn)定,卻也并非鐵板一塊,最脆弱的部分即為涼州。

從東漢中后期的羌人叛亂,到漢末涼州諸軍閥的跋扈割據(jù),涼州擾攘百余年。曹操統(tǒng)一北方,涼州最晚納入其控制。曹操甚至取消了涼州建制,自三輔至西域,統(tǒng)屬雍州。

建安末年,「武威顏俊、張掖和鸞、酒泉黃華、西平麹演等并舉郡反,自號將軍,更相攻擊」。曹丕代漢后,初置涼州,以安定太守鄒岐為刺史。涼州再次發(fā)生叛亂。

魏景元四年,蜀炎興元年(263年)十一月,魏國將軍鄧艾帶軍從小道突至成都城下,蜀國毫無防備,劉禪出城投降,蜀漢滅亡,共歷二帝43年。

當鄧艾兵臨成都,蜀君臣見魏軍猶如天降,驚惶失措。后主劉禪召集百官商議對策,光祿大夫譙周力主投降魏國,群臣大多響應,于是后主命侍中張紹等奉璽、綬出城向鄧艾投降,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極力主戰(zhàn),反對投降。

劉諶在苦諫不聽的情況下,哭倒于昭烈廟,殺死妻兒后自殺身亡。劉禪仍不為所動,又派太仆蔣顯下詔令姜維投降鐘會,姜維無奈暫詐降鐘會,伺機而動。至此,蜀漢宣告滅亡。

魏滅蜀,得蜀28萬戶,94萬人,甲士10萬多人,吏4萬人,以及許多金銀、錦綺彩絹、谷物等,并且從此占據(jù)長江上游,對下游的東吳威脅很大。此次伐蜀的勝利也為司馬昭增加了政治資本,為其日后篡奪魏國帝位奠定了基礎。




8

諸葛亮如果不北伐蜀漢政權將失去立國基礎,但諸葛亮的傾全力北伐的戰(zhàn)略可能是有問題的,他知道打不贏卻還要傾全力去打,是很失誤的,他完全可以派一支偏師去常年騷擾曹魏刷刷存在感埋頭經(jīng)營蜀地,可他卻偏要傾全力北伐,實在是讓人不能理解。

9

問:今國事未定,上下勞心,往古之事,能以弱勝強者,其術何如?

答:吾聞之,處大國無患者恒多慢,處小國有憂者恒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yǎng)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

問:曩者項強漢弱,相與戰(zhàn)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志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如果人民安定下來就不會再想變動打仗,說服劉邦追擊項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之事乎?現(xiàn)在魏國內部有缺陷,我們趁機出兵攻擊其邊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煩而戰(zhàn)勝他呢?

答:商朝與西周的時候,王綱堅固,社會安定,人民習慣于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要是在那個時候,劉邦怎么可能杖劍鞭馬、奪取天下呢?反觀秦朝末年,天下土崩瓦解,王侯遞嬗,年年月月都改變統(tǒng)治者,老百姓均不知所措,所以豪強并爭,力量強的收獲便大,遲慢的便被吞并,F(xiàn)在我們國家和魏國已經(jīng)立國很久了,不是秦朝末年動蕩不安的時候,而有多國并立的形勢…

所以可以用周文王無為而治的方法,而不可以像劉邦那樣南征北討,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俗話說“與其射出很多箭沒有命中目標,不如謹慎發(fā)箭,不要輕易出擊。”射幸數(shù)跌,不如審發(fā)。

所以智者不會因為一時小利就轉移目標,而是等到時機許可才一次出動。“時可而后動,數(shù)合而后舉”!因此商湯、周武王能不戰(zhàn)而勝,如果他們一味窮兵黷武,不能審時度勢,則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

如果用兵如神,穿越急流,翻越山谷,不用船只便能渡過孟津,就不是我所能回答的問題了。

根據(jù)元熙元年(304年),劉淵在南郊筑壇設祭,自稱漢王,赦免境內囚犯,建年號為元熙,追尊劉禪為孝懷皇帝,建造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進行祭祀來看,公元263年至公元304年!用了50年,劉禪的后代就把司馬氏的西晉給推翻了。

假如諸葛不窮兵黷武,那么統(tǒng)一天下的就一定會是劉禪!

10

當時中國有16個州,魏占12,吳占3,蜀占1(益州,即四川盆地)。歷史地圖集上所載,蜀擁有云南,實際上那只是"歸附",不出丁出賦。諸葛亮以這點力量去伐魏,簡直是拿國運作賭,完全是以卵擊石。不如閉關偏安,休養(yǎng)生息。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