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是在蜀國內外交困的形勢下的無奈之舉。夷陵之戰(zhàn),蜀國七十萬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此戰(zhàn)讓劉備賠光家底,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至此,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三兄弟全部退出歷史舞臺。劉備白帝城托孤后,諸葛亮接管蜀國軍政大權。而此時的蜀國元氣大傷,百業(yè)疲敝,內憂外困,幾乎要到了亡國的地步。
諸葛亮所面對的政治環(huán)境也非常惡劣,沒有了劉關張的蜀國,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的實力銳減,人才凋敝,而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派勢力漸漸抬頭,蜀國內部矛盾和權力斗爭十分尖銳。
東吳取得夷陵大戰(zhàn)的勝利后,占領了荊州,讓蜀國東邊的門戶大開。而北邊的曹魏集團也趁火打劫,頻頻在漢中一帶侵犯蜀國。而云貴邊疆地區(qū)又時時發(fā)生叛亂,搞得蜀國焦頭爛額。這內外交困的形勢,就恰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形容的那樣,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深知,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要使蜀國走出困境,最重要的就是振作精神,堅定信心,將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所以,他一面與東吳修好,一面出師北伐。他對天下局勢的洞察力還是相當準確,他認為東吳奪回荊州后,東吳的目的就達到了,東吳沒有實力與曹魏和蜀漢兩國同時為敵。因此他極力再次促成孫劉聯(lián)盟,共拒曹魏。無疑,他的這一步棋是極其正確的,蜀國和東吳都避免了兩面樹敵、兩線作戰(zhàn),為北伐提供了安全穩(wěn)固的外部條件。
同時北伐,也能凝聚蜀國內部的共識,有效壓制益州派的權力挑戰(zhàn),牢牢樹立諸葛亮在蜀國的絕對權威。所以,諸葛亮全力主張北伐,以攻代守,用北伐這顆棋子來盤活蜀國這盤大棋局。
這種以攻代守的方式,放到現(xiàn)代也是各個國家常用的政治手腕,比如美國、俄羅斯、印度、朝鮮等國家,都是以攻代守、矛盾輸出的高手。事實上,在諸葛亮當政的十多年里,東吳多次與魏國作戰(zhàn),主動策應諸葛亮北伐,較好地盡到同盟的義務。只要三國鼎立的局面繼續(xù)維持,蜀國就不會有亡國的風險。所以諸葛亮全力北伐,也實際上也蜀國延長了壽命。
說到這里,肯定有很多人會問:如果蜀國采用韜光養(yǎng)晦的國策,會不會繁榮發(fā)展下去?這是一個天真的想法。劉備死后,如果沒有孫劉聯(lián)盟,曹魏有足夠的實力吊打蜀國。要維持孫劉聯(lián)盟,蜀國就必須對曹魏持續(xù)用兵。所以韜光養(yǎng)晦的策略只是異想天開、與虎謀皮,在周圍強敵環(huán)伺的情況下,誰會讓你有韜光養(yǎng)晦的機會呢?所以,在當時的蜀魏吳三國中,唯有蜀國沒有資格韜光養(yǎng)晦。
大國有大國的優(yōu)勢,小國有小國的無奈。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你看委內瑞拉、古巴、朝鮮和美國耗了那么多年,最后誰耗贏了?沒有最后的贏家,也沒有實際的輸家。小國與大國的對抗,靠的是利用周邊矛盾來維持局勢的均衡?藙谌S茨有一句名言:“任何戰(zhàn)略計劃都是政治性的,對一重大戰(zhàn)略問題不可能作純軍事的研究判斷,也不可能用純軍事計劃去求解!庇眠@句話去理解諸葛亮的北伐,就會有更清晰的理解。
而且歷史的結果上來看,諸葛亮北伐的效果還是很顯著的。因為在長達十二年的北伐過程中,蜀國不曾喪失任何領土,并且保持著出師討賊的攻勢,不僅奪得隴西的土地,還平定了南蠻之亂。我們再簡略地看看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葛亮發(fā)兵隴西三郡,先得后失。設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于街亭,諸葛亮退回漢中。
第二次: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漢軍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蜀軍斬殺王雙。
第三次:諸葛亮派遣陳式攻占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只得二郡。
第四次:諸葛亮出兵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漢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無功而返。
第五次:與司馬懿相持于五丈原,離長安已是兩百余里,蜀漢軍隊也開始在渭水屯田生產(chǎn)以解決歷次北伐的運糧問題,結果因諸葛亮病故而撤退。
從北伐最終的結果來看,雖未達到興復中原的目的,但起到消耗曹魏實力和穩(wěn)固孫劉聯(lián)盟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延長蜀漢政權生命的作用。
蜀漢在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被司馬昭所滅。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他的忠誠、智慧、功績,為后世樹立了不朽豐碑,留下了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