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權向曹魏稱臣,是二面三刀之人嗎?本來孫劉兩家是聯(lián)盟的盟友關系,相比之下,曹魏的軍事勢力還是強于蜀漢和東吳的,為了保存自己的生存,孫劉需要聯(lián)盟共抗曹操。

那東吳為什么倒戈投向曹魏呢?主要是要智取荊州,因為荊州地理位置重要,兵家必爭之地,蜀漢借去遲遲不還,就要尋找機會奪回荊州。就在孫權欲攻打合肥之際,曹操率大軍救援。在荊州的關羽看到曹魏的樊城守備空虛,才有關羽水淹曹魏大軍,曹操損失慘重。孫權看到奪回荊州機會來了,才與曹操暗中勾結,呂蒙渡江用計收降荊州的糜芳與傅士仁,才使關羽兵敗無退路,走麥城丟了性命。

孫權收回荊州,大獲全勝。失去荊州,又失去關羽,劉備舉大軍報仇雪恨,向東吳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孫權一看大事不好,曹操如乘虛而入,那就不好辦了,不讓曹魏出兵最好的方法就是俯首稱臣與曹魏,才能抗衡劉備。于是孫權稱臣曹魏。取得了夷陵之戰(zhàn)的偉大勝利,使蜀漢損失慘重。

所以說,孫權稱臣曹魏,是在奪荊州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是抵御劉備復仇,曹魏入侵的最好方法,并不是二面三刀的小人,是從自保的大局而無奈之舉。

最佳貢獻者
2

是不是小人這個事兒從蜀國的觀點上來看肯定是的,一個人跟你表示結盟之后,又向你討厭的那個人表達曖昧,眉來眼去,想想就讓人生氣。但是,強調(diào)一下,如果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看,孫權的做法是不得已而為之,并且是十分高明的。魏蜀吳三國鼎立,魏最強,蜀最弱,吳居其中,吳國的位置就比較尷尬,聯(lián)合魏國打擊蜀國?對不起,魏國不用聯(lián)合你也可以打擊蜀國,直接向魏國稱臣,那就表示把父兄辛苦經(jīng)營的三代江山拱手讓人,到時候?qū)O權“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馬不過一匹,隨從不過數(shù)人”,這是孫權絕不甘心的,那么聯(lián)蜀抗魏?這看起來是保全自身的唯一選擇,吳蜀兩國聯(lián)合起來方可勉強同曹魏抗衡,既然可以同曹魏抗衡,為何還要向北方稱臣呢?第一,雖然大家心里明鏡一樣,向北方稱臣就是向曹操稱臣,但是當時漢室猶在,孫權上書名義上還是向漢室稱臣,并沒有直接屈服曹魏,這跟關羽的“降漢不降曹”的意思差不多;第二,無論時局如何變幻,吳國都沒有什么要稱霸天下的意思,縱觀整個三國時代,吳國都是在努力經(jīng)營自身,對外擴張極為有限,自保自立是孫權以及孫吳后人的主要目的,既不想得罪曹魏,又不想讓盟友連累自己,那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置身事外,讓魏蜀做龍虎斗,自己作壁上觀,才是孫權最明智的選擇,所以孫權這樣選擇,既有兩邊都不想摻合,也把自己隔絕在戰(zhàn)火之外的意思。

3

東吳和蜀漢之間是盟友,但這個關系上卻扎著一根刺,就是荊州問題。

當孫策占領長江以南的揚州地區(qū)(所謂江東六郡)后,東吳勢力實際上就進入了瓶頸期,孫策試圖奪占徐州,但屢次敗于廣陵太守陳登之手,說明北上徐州是行不通的。



北邊打不過,東邊和南邊是大海(交州這時候還是蠻荒之地,孫策沒看上眼),怎么辦?只能打西邊了。

魯肅為東吳確定了荊州攻略

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jù)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yè)也。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nèi)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jù)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孫策死前就曾經(jīng)打過荊州,孫權繼位以后就更是頻繁西進。劉表則以黃祖守江夏(武昌),劉磐守長沙,在長江南北抵擋東吳。雖然史料記載,荊州對抗東吳的戰(zhàn)事上屢戰(zhàn)屢敗,但領土從未落入過孫家之手,而僅有軍民被虜走的記載,此外還有射殺凌操、徐琨的小勝。自199年、203年、204年、206年、207年,與孫氏軍隊有過交戰(zhàn)5次的紀錄。

即使208年,東吳第六次西征終于殺掉江夏太守黃祖,但也是強弩之末,劉表又派自己兒子劉琦來鎮(zhèn)守江夏,東吳依然寸土未得。

而就在這一年,劉表病故,曹操南下,劉琮投降,除了江夏郡在劉琦、劉備手里,其他六郡都歸曹操了,于是孫劉第一次在共同強敵壓力下結盟。



赤壁之戰(zhàn)后,曹軍退守襄陽、樊城,依然握有南陽郡;經(jīng)過周瑜一年多與曹仁的爭奪戰(zhàn),最終將南郡劃歸東吳所有,此時孫權占據(jù)了南郡、江夏郡、武陵郡大部,分別任命周瑜、程普、黃蓋為太守;劉備則占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并在與江陵隔江相望的武陵郡地盤筑公安城駐軍。隨后以公安地盤太小容不下駐軍為由,向?qū)O權借得整個南郡。

孫權為啥要借地利位置重要的南郡給劉備,他傻嗎?當然不是,借出南郡,就等于把曹操集團的軍事壓力全都甩給了劉備。

將軍(指孫權)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南郡與)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孫權本來打算甩鍋后繼續(xù)西進,吞并益州,卻遭到劉備強烈反對,未能成功。但是孫權此后試圖向淮南擴張,卻在208和214年兩敗于合肥,這時劉備取得益州,孫權索要荊州不成,派呂蒙攻下長沙、零陵、桂陽,而曹操又奪取漢中,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劉備與孫權講和,以湘水為界瓜分荊州,也就是說孫權已經(jīng)有了荊州的大部分,而劉備只剩下南郡、武陵和零陵的一部分。

孫權欲用周瑜攻伐益州,卻被劉備所阻,無疑令孫權極為不快

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并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nèi)欲自規(guī),仍偽報曰:“備與璋讬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原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fā)歸於山林!焙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



劉備內(nèi)心覺得自己已經(jīng)夠意思了,孫權卻覺得還不夠。雙方這個同盟此時已經(jīng)名存實亡,之前雖然孫夫人已經(jīng)回到東吳,但劉備至少在名義上還承認孫夫人是他正室。這次劉備直接以吳氏為正室,對孫權來說就是把他妹妹給掃地出門了,自然又是一種羞辱。

正因為劉備覺得自己不欠孫權了,雙方又撕破臉了,所以坐鎮(zhèn)荊州的關羽對東吳相當不客氣。先有拒婚,后有奪湘關之米,再加上關羽的成功和呂蒙的攛掇,孫權才終于做出徹底撕毀孫劉同盟,從背后捅刀子的決定。劉備覺得孫權兩面三刀,孫權還覺得劉備老騙他呢,大哥莫說二哥,哥倆差不多!

呂蒙這段話成了孫權決心背盟的最后一根稻草

令孫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蒙則前據(jù)襄陽,如此,何憂于操,何賴于羽?況關羽君臣,詐術萬端,不可以腹心待之。今羽所以未發(fā)難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

政治本來就是如此,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直到劉備東征失敗后,蜀漢自知已經(jīng)沒有奪回荊州的希望,孫權又因為曹丕三路南征撕破臉了,雙方又有了共同的敵人,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才終于建立了比較穩(wěn)固的盟約。

4

孫權非但不是兩面三刀的小人,此人還具備雄才大略,盡孝講義,且知人善任。

孫權俯首稱臣于曹魏,實乃當時局勢使然。國與國之間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

孫權想收回荊州,關羽據(jù)守荊州,和平收回荊州是不可能的,那只有武力收回。孫權擔心與關羽荊州集團開戰(zhàn)時,曹魏會趁虛而入,才稱臣于曹魏,乃權益之計。

5

三國之間的關系挺復雜的,孫權前期和蜀國聯(lián)合對抗曹魏,后期則是對曹魏稱臣納貢,還送人質(zhì)給曹魏,妥妥是兩面三刀的人,孫權如此反復恰恰證明他是個務實的現(xiàn)實主義者!

三國實力中,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國最弱,身為老二的東吳是最難當?shù),曹魏也是最忌憚東吳,畢竟你是老二啊,有資格挑戰(zhàn)老大,而曹魏對蜀國反而沒有那么大的擔憂!孫權很明白,曹魏最強大能選擇了空間很大,我可以和東吳合作打蜀國,也可以聯(lián)合蜀國打東吳!而孫權最怕的就是曹魏聯(lián)合蜀國打東吳了,別看諸葛亮天天把火力對準魏國,總是北伐,但魏國放下身段說要聯(lián)合蜀國打吳國,諸葛亮會馬上停止攻打魏國,一起干掉吳國!蜀國會非常愿意那樣做啊,因為魏蜀聯(lián)合就是強上加強,東吳就危險了,蜀國一直對荊州念念不忘啊,做夢都想拿回荊州。真的聯(lián)合了,東吳就真的完蛋了,所以孫權不能讓魏蜀聯(lián)合,那就必須對魏國釋放善意啊,對魏國稱臣納貢,送人質(zhì)都可以,就是消除魏國對東吳的覬覦,看在錢和友好的份上,魏國也不會采取攻勢,東吳就安全了!就像現(xiàn)在中國對美國的態(tài)度一樣,在沒有完全崛起之前,用貿(mào)易牽制美國,讓美國不要把火力對準中國,美國賺了錢,我們就有時間了,這就是孫權的策略,為保存東吳爭取時間,不要讓魏國把注意力對準自己啊,所以兩面三刀很正常,如果不那樣做反而不正常了!

孫權的策略是起作用的,魏國把精力應付在諸葛亮的北伐中,只是實力的差距,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沒有起到消耗魏國實力的效果,蜀國越來越弱,孫權明白再去聯(lián)合蜀國好像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自己真的去聯(lián)合蜀國的話,魏國會馬上把槍頭對準東吳,孫權已經(jīng)盡力了,保住東吳幾十年的和平,做兩面三刀的小人無所謂啦,反正權力不會少,他依然是東吳的皇帝,何必計較尊嚴呢,策略是對的,只是孫權沒有好好把握時間發(fā)展自己的國力,到了晚年更是昏庸,內(nèi)部權力內(nèi)訌,東吳已經(jīng)步步衰落了,最后吳蜀都被司馬炎滅亡了,真是造化弄人啊,策略對了,還要個人去努力啊,不然什么完了!

6

謝邀。對于孫權,我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孫權人品差;另一種是立于亂世,為了自保,難免“朝蜀暮魏”,是亂世生存法,不算小人

7

孫權,主要是來保存江東基業(yè)的,這從孫權接手江東就已經(jīng)定好的基調(diào)。看看東吳那幾個人,我就知道他沒有圖霸天下的資本。防守綽綽有余而進攻匱乏無力,這也符合江東性格。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