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單來說,是襄垣王朱成鍨,享壽九十一歲。

明朝皇帝的壽命并不算高,以實(shí)歲計,16位皇帝中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個攻破七十大關(guān),享壽70歲;超過六十的也有明成祖朱棣(64歲)和明世宗朱厚熜(60歲);超過五十的只有明神宗朱翊鈞(57歲);超過四十的有明仁宗朱高熾(47歲)、明憲宗朱見深(40歲);超過三十的有明宣宗朱瞻基(38歲)、明英宗朱祁鎮(zhèn)(37歲)、明孝宗朱佑樘(35歲)、明武宗朱厚照(30歲)、明穆宗朱載垕(35歲)、明光宗朱常洛(38歲)、明思宗朱由檢(33歲);三十以下的有明惠帝朱允炆(25歲)、明代宗朱祁鈺(29歲)、明熹宗朱由校(22歲)。

三國時期的劉備說過“人五十不稱夭”,這是建立在東漢諸多皇帝連十歲都挺不過的基礎(chǔ)上,放到一千多年后的明朝,明朝皇帝卻只有四人不稱夭,的確不能說長壽。

把眼光往下放,皇子身份的藩王中,長壽者也不多,主要以四位超過七十歲者為最,分別是代簡王朱桂、寧獻(xiàn)王朱權(quán)、岷莊王朱楩和襄憲王朱瞻墡。

朱桂和朱權(quán)都是朱元璋的兒子,又同為九大塞王,因此在明惠帝和明成祖主導(dǎo)到了兩次削藩都受到了重點(diǎn)照顧,成為大明養(yǎng)豬場的第一代豬苗,盡管兩人曾經(jīng)都是威震邊疆的名將。

這兩位王爺也想得開,當(dāng)豬就當(dāng)豬吧,沒有權(quán)力我就用壽命熬過你,最終朱桂活了72歲,朱權(quán)活了70歲。

朱楩也是朱元璋的兒子,單獨(dú)列出來只因他的就藩?dú)v程太過曲折。一開始朱元璋將他封在岷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岷縣,因?yàn)槟暧讻]有就藩。等他長大后,朱元璋為了安撫剛占領(lǐng)的云南,直接將他的封地從大西北遷到大西南。

問題是云南可不是無“主”之地,朱元璋的養(yǎng)子沐英的家族事實(shí)上就充當(dāng)了云南的鎮(zhèn)守藩王,朱楩一來,對沐氏家族構(gòu)成了巨大的威脅。所以朱元璋死后不久,西平侯沐晟(沐英之子)就給明惠帝打小報告,正中皇帝下懷,朱楩被當(dāng)作典型廢為庶人,改居漳州。

明成祖奪取帝位后,為了安撫諸王,恢復(fù)了朱楩的親王身份,但明成祖也是要削藩的啊,于是沐晟又一封小報告打上去,朱楩再次罷免,之后雖短暫恢復(fù),但很快又被罷免,連護(hù)衛(wèi)也一同被削。

明仁宗繼位后,將這位叔叔移居武岡,在州府里面寄居了很多年,才被允許建立自己的王府。

盡管遭受如此多的打擊,朱楩還是努力向老父親看齊,活到了71歲。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五子,明宣宗朱瞻基同母弟。由于機(jī)緣巧合,他被稱為“離皇位最近的王爺”,但事實(shí)上,所謂的“近”都只是假象,一旦他敢表現(xiàn)出異心,必將陷入萬劫不復(fù)之地。

但通過這些“考驗(yàn)”,皇帝們對這位弟弟(叔叔、叔祖)都表現(xiàn)了足夠的尊崇,使得朱瞻墡可以一直活到72歲,幾乎是哥哥朱瞻基的兩倍。

最后要說的就是有明一代最能活的藩王——朱成鍨。

朱成鍨是朱桂的曾孫,為第三代、第四位襄垣王,在位八十四年,享年91歲。

史書關(guān)于他的記載,除了身份、襲封、去世以外,剩下的就只有“子聰瀺封長子,卒。瀺子俊渠封長孫,卒。

曾長孫充煌好不容易熬到朱成鍨去世,總算是有機(jī)會當(dāng)王爺了,可朝廷上的大臣不知哪根筋錯了,認(rèn)為朱成鍨的老爹只是庶子,是因?yàn)榈招址阜◤U爵才得以繼承,弟冒兄爵,不當(dāng)繼承,于是朱充煌只能當(dāng)輔國中尉。

最佳貢獻(xiàn)者
2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在天下初定之后,決定效仿歷代王朝,分封諸子建藩就國,以護(hù)佑大明皇室。他總結(jié)了宋元兩朝興衰治亂的情況后,得出自己的經(jīng)驗(yàn),提出“宋元敗亡、在于主弱臣強(qiáng),宗室無力;我朝當(dāng)引以為鑒,廣建宗藩,以衛(wèi)社稷”。以此作為自己大封親藩的理由和依據(jù)。

太祖建藩前,考慮到漢晉王朝宗室裂土建國、自立于外、諸藩王在封國內(nèi)權(quán)勢滔天、專制一方,最終導(dǎo)致威脅朝廷中樞、乃至野心膨脹后舉兵作亂的教訓(xùn),所以制定了一套有別于漢唐宋元諸代的宗藩制度,并親自編寫了《皇明祖訓(xùn)》一書,作為宗藩親王們的行為準(zhǔn)則,明發(fā)詔令,讓自己的后世子孫都要以其中的祖訓(xùn)作為自己平日里的言行規(guī)范,不得有違。

明朝宗藩制度,主要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世襲罔替、禁絕四民之業(yè)”。即各藩王就封而不授實(shí)際疆土,有國而不領(lǐng)民政大權(quán),地位尊崇,百官敬服,但不得無故結(jié)交地方官員。藩王爵位世襲,其余支派子孫按代降襲,所有宗室人等,終生不得從事士農(nóng)工商之業(yè)。

有明一代,自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第一次建藩、將自己的十個兒子冊立為親王開始,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思宗冊立第四子朱慈炤為永王結(jié)束,經(jīng)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十七朝,大明合計冊立親王八十五位(指首封親王、不包括承襲王爵者),其中實(shí)封六十四位、追封二十一位。另有靖江王一位(太祖長兄后裔)。潤懷王朱文圭(懿文太子次子)、陳閔王朱聿觨(隆武帝之弟)的親王爵位追封在南明弘光、隆武時,不計入追封親王位數(shù)。

在實(shí)封的六十四位親王中,燕王朱棣、郕王朱祁鈺、沂王朱見濬(見深)、興王(世子)朱厚熜、裕王朱載坖、信王朱由檢六人繼位為帝,成為帝系,自親藩中移除。

余下的五十八位親王,因?yàn)樵缲、無子、不屈自盡、因事犯法被廢、舉兵造反被廢、襲封后裔造反或犯法被廢等原因,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明朝廷覆滅于李自成起義軍、崇禎帝自縊殉國時,已經(jīng)先后有二十七位親藩除封、另有兩位親王未就藩(思宗第三子定王、第四子永王)。實(shí)際在位親王二十九位,另靖江王一位。

此外,各親藩位下,經(jīng)過或長或短的繁衍生息、瓜綿椒衍,又先后分封郡王九百二十四位,其中也有無子除封或者犯法被廢、以及承襲親藩升為親王的。至明末,尚存郡王約六百位,廣義上,這六百位郡王也能被稱為大明藩王。這些郡王連同三十位親王(含靖江王),就是大明親藩的絕大多數(shù)成員。

大明歷代首封皇子親王中,最高壽前三位是:

一、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朱桂,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薨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年七十三。

二、仁宗第五子襄憲王朱瞻墡,生于永樂四年(1406年),薨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年七十三。(比叔祖代簡王朱桂在世時間少六個月)。

三、英宗第七子吉簡王朱見浚,生于景泰七年(1456年),薨于嘉靖六年(1527年),年七十二。

而襲封諸親王中,最高壽前三位是:

一、太祖第二十一子瀋簡王朱模之孫、瀋藩第三代親王——瀋莊王朱幼?,生于宣德七年(1432年),薨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年八十五。

二、太祖第十四子肅莊王朱楧曾孫、肅藩第四代親王——肅恭王朱貢錝,生于景泰七年(1456年),薨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年八十一。

三、憲宗第六子益端王朱祐檳次子、益藩第三代親王——益恭王朱厚炫,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薨于萬歷五年(1577年),年七十八。

另有太祖第十子魯荒王朱檀之子、魯藩第二代親王——魯靖王朱肇?zé),生于洪武二十二年?389年),薨于成化二年(1466年),年七十七(按月份算,只比益恭王朱厚炫少在世不到半年而已。)

各府郡王,因?yàn)閿?shù)量繁多、查詢不易,所以不再區(qū)分首封和承襲者,一并列出,其中最高壽者分別為:

一、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朱桂曾孫、代藩第四代襄垣王朱成鍨,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薨于隆慶二年(1568),年九十二。這是有明一代,所有藩王中最長壽者。

二、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第四子周簡王朱有爝玄孫、周藩第四代鄢陵王(鄢陵恭昭王)朱睦枸,生于成化四年(1468),薨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年九十。

此外,思宗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生于崇禎五年(1632年),幼年時遭遇國破家亡,一生歷經(jīng)風(fēng)霜、漂泊于四方。明亡后,十三歲的朱慈炤化名王士元,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卻奇跡般地躲過了諸多危難艱險,總算平安的活到了康熙年間,還娶妻生子,并納一妾,先后生了六子三女,還有了一個孫子,大致算是子孫滿堂了。但是就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隱姓埋名了五十多年的朱慈炤還是被清朝官府尋跡而至,最終被捕?滴醯鄣弥齑葹荼蛔ズ螅略t:“其雖無謀反事,但朱家父子不可有!边@樣,前明皇子、永王朱慈炤和他成為平民后所生的子孫都被清朝處死。這一年,朱慈炤七十七歲,從血緣上來說,他也是明朝首封皇子親王中,最為長壽者,但是這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

3

襄憲王朱瞻墡,明仁宗朱高熾第五子,同時又是明宣宗朱瞻基的胞弟,二人均為張皇后所生的嫡子。

朱瞻墡的傳奇之處在于,他堪稱"明朝離皇位最近的王爺",曾先后3次被傳為皇位繼承人,雖然最終失之交臂,但難得的是,他竟能在流言蜚語中得以保全自己,歷經(jīng)7朝而不衰,最終以73歲高壽善終。

明成祖朱棣駕崩之后,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仁宗登基之際,在立嫡長子朱瞻基為太子的同時 ,將其他8個兒子封為藩王;仕淖又煺佰笠压,所以被封王的是8個兒子其中,朱瞻墡先就藩長沙府(宣德四年),后徙河北襄陽(正統(tǒng)元年),人稱襄王,因死后謚號為"憲",史稱明襄憲王。 (出自《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襄憲王瞻墡,仁宗第五子。永樂二十二年封。莊警有令譽(yù)。宣德四年就籓長沙。正統(tǒng)元年徙襄陽。)

對于朱瞻墡來說,皇位曾經(jīng)觸手可及。先來說說他3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經(jīng)歷。

4

印象中明朝的皇室壽命都不太長,過60的都少,不過也不是絕對,朱元璋第13子代王朱桂這一支,就有幾個壽命悠久的,而且朱桂也是朱元璋20多個兒子里活的最久的,享年73歲。

大同九龍壁,為朱元璋13子代王朱桂府前琉璃照壁。

代王朱桂,封地大同,除長子朱遜煓襲封代王外,其他兒子均封郡王,封地在山西境內(nèi),有澤州、絳州、潞州、蒲州等。永樂22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5子朱遜燂封襄垣郡王,封地蒲州,今天山西永濟(jì)市。

明朝諸王后代取名字,均按照“遜仕成聰俊”順序起,還要按“火土金水木”順序帶一偏旁的字,所以諸王后代一看名字就知道世系輩分。

朱遜燂的長子朱仕垝本來襲封襄垣郡王,因?yàn)榉噶耸異海@支全被貶為庶人,由次子朱仕坯襲封襄垣郡王,這老頭非常扛活,享年91歲。而朱仕坯嫡長子朱成鍨更扛活,他是成化21年襲封襄垣郡王,在位年數(shù)從1485-1568年,在位八十四年,享年92歲,這可能是明宗室活得最久的。

圖為蒲州古城遺址。

朱成鍨將襄垣郡王傳給了兒子朱聰瀺,再傳給孫子朱俊渠,到曾孫朱充煌時,隆慶帝說他們家當(dāng)年是弟弟朱仕坯陷害哥哥朱仕垝,搶了他的爵位,不準(zhǔn)襲封,于是襄垣國除,但別城蒲州一直都是北方重鎮(zhèn),直到上個世紀(jì)因建黃河三門峽水庫,蒲州古城劃為庫區(qū),居民全遷,現(xiàn)蒲州古城只剩殘垣斷壁。

5

謝邀。這個問題有些難,明朝的宗室人數(shù)實(shí)在太多了。哪怕范圍縮小到藩王,依然還有眾多的親王和郡王。

從目前網(wǎng)上查到的資料來看,親王之中最長壽的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那一脈。具體來說,是沈藩第三代沈王朱幼?。

朱幼?去世于正德十一年,我查了一下《明武宗實(shí)錄》,原文是這樣的。

(正德十一年秋七月乙未)沈王幼(?)薨。王,康王第二子,母妃韓氏。宣德壬午生,正統(tǒng)丁卯封世子,天順己卯襲封。至是薨,年五十有五。訃聞,輟朝三日。遣官祭葬如制,謚曰莊。(《明武宗實(shí)錄卷一百三十九》)

但是貌似明世宗為他堂兄編的實(shí)錄實(shí)在太不用心,這短短一段話,就出現(xiàn)了許多錯誤。

首先宣德年間沒有壬午年,比較接近的是宣德七年(壬子年公元1432年)和宣德元年(丙午年公元1426年)。正德十一年是公元1516年,如果按照朱幼?出生于宣德元年,那他享壽91歲。如果按其出生于宣德七年,那就是享壽85歲,反正絕對不會是實(shí)錄中記載的55歲。另外朱幼?天順己卯襲封,也就是天順三年襲封沈王。這一點(diǎn)是沒錯的,我們可以在《明英宗實(shí)錄》中進(jìn)行驗(yàn)證。

(天順三年七月戊子,遣修武伯沈煜為正使,給事中王儼為副使。)持節(jié)冊封沈世子幼?為沈王,及進(jìn)封妃趙氏為沈王妃。(《明英宗實(shí)錄卷三百五》)

對于沈莊王朱幼?確切的出生年月,《三晉石刻大全》一書中收錄了沈莊王壙志,但很遺憾沒能在網(wǎng)上查到原文。但無論朱幼?是85歲還是91歲,都已經(jīng)是明代親王中最長壽之人了。

至于郡王,由于人數(shù)實(shí)在太多,限于精力,就不一一查證了。

6

我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回答:



明朝的皇帝,壽命長的沒有幾位,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超過了60歲,嘉靖帝朱厚熜勉強(qiáng)60歲,明仁宗朱高熾47歲,明神宗朱翊鈞差一點(diǎn)60,58歲。

其他的皇帝,多是三十到四十歲不等,早早的去世,最慘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只有23歲。

另外,在各個版本之中,有說法建文帝朱允炆超過了九十歲,如果是真的,應(yīng)該是古代帝王之中,最長壽的了,雖然他只做了四年皇帝。

在明朝做藩王,沒有皇帝那么“辛苦”,也沒有那么大的權(quán)力可以“為所欲為”,因此高壽的藩王其實(shí)挺多的,壽命最長的甚至超過90歲。

以下是筆者在一篇文章中的大致統(tǒng)計:

肅恭王朱貢錝,在位五十年,享年八十歲,為歷代肅王之最;

沈莊王朱幼?,在位五十八年,享年八十六歲,歷代沈王之最;

益恭王厚炫,在位二十年,享年八十二歲,歷代益王之最。

晉莊王朱鐘鉉七十五,在王位六十一年,享年七十五歲,為歷代晉王之最,死后曾孫繼位;

魯靖王朱肇?zé),在王位六十四年,年七十九,為歷代魯王之最;

魯莊王朱陽鑄,在位四十八年,年七十七,其長子當(dāng)漎、長孫健杙均已先卒,由其曾孫朱觀襲封;

代簡王朱桂, 在位五十五年,享年七十三歲;



寧獻(xiàn)王朱權(quán),在位五十年,享年七十一歲;

寧靖王朱奠培,在位四十三年,年七十四;

岷莊王朱楩,朱元璋最長壽的兒子之一,在位六十年,年七十三;

唐敬王朱宇溫,在位三十五年,年七十六,其后裔朱聿鍵登基后,上尊謚曰惠皇帝;

襄憲王朱瞻善,在位五十四年,年七十三;

德莊王朱見潾,在王位六十一年,年七十;

衡莊王朱厚燆,在位三十二年,年七十一;

鄢陵恭昭王朱睦枸,在位十六年,年九十;

襄坦安惠王朱仕坯,在位年數(shù)不詳,年九十一;

代府襄垣王朱成鍨,在位八十四年,年九十二。


親王壽過八十者,肅恭王貢钅宗八十,瀋莊王幼學(xué)八十六,益恭王厚炫八十二。

若過七十者,則晉莊王鐘鉉七十五,魯靖王七十九,莊王陽鑄七十六,代簡王桂七十三,寧獻(xiàn)王權(quán)七十一,靖王奠培七十四,岷莊王便七十三,唐敬王宇溫七十六,襄憲王瞻善七十三,康王七十六,德莊王七十,衡莊王厚喬七十一。--《皇明盛事述》

除以上之外,超過七十八十的藩王,郡王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而言之,明朝的藩王最長壽的有過九十歲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有所幫助。喜歡就點(diǎn)個關(guān)注吧,謝謝。

7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活的最長的皇帝,活了71歲,而且,他的子嗣很旺,共有26個兒子,這些兒子后來又繁衍成百萬之多之多的明朝宗室子弟,而明朝的藩王之中最長壽的當(dāng)屬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活了整整92歲,他是代王朱桂的后代。

明朝的皇帝普遍不高壽,太祖朱元璋是唯一一個活到70歲以上的皇帝,明朝的皇帝大都沒有繼承朱元璋的高壽基因,除了成祖朱棣和世宗朱厚熜或過60歲,還有在位時間最長的神宗朱翊鈞或了58歲,其他皇帝大都只活到三、十四歲,其中壽命最短的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僅僅才活了23歲。但是在藩王之中,高壽的王爺卻不少,六七十歲的較普遍,八十歲以上的也不不罕見。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明初北邊的蒙古威脅還未完全解除,天下雖粗定但仍存在隱患,為了穩(wěn)固江山,強(qiáng)化中央集權(quán),朱元璋不顧群臣反對堅持恢復(fù)藩王分封制度,在全國各地分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個兒子(第二十六子朱楠早夭,未實(shí)封)以及侄孫朱守謙共二十六個王,其中包括燕王、代王、寧王在內(nèi)的九王負(fù)有御邊守土之責(zé),地位權(quán)力在其他諸王之上,這些塞王主持地方軍務(wù),可以節(jié)制軍隊召命地方官。藩王權(quán)力過大給繼位的建文帝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于是著手削藩,經(jīng)過靖難之役燕王朱棣順利奪權(quán),深感藩王勢大會威脅到自己的統(tǒng)治,為了強(qiáng)化中央集權(quán),規(guī)定了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wù),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jié)交地方官員,由此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

成祖雖然沒有廢藩,但經(jīng)過他對藩王制度的改革,明朝的藩王早已經(jīng)成了無權(quán)無勢,依賴于國家供養(yǎng)的寄生蟲。這些藩王再也不必為國事分擔(dān)責(zé)任,日子清閑下來的同時,更多的時間用來生兒育女,經(jīng)明初二十六個藩王而繁衍下來的宗室子弟,到了明末人數(shù)竟達(dá)百萬之多,這么多張嘴要依賴國家供養(yǎng),這對于明朝的財政是一個沉重的負(fù)擔(dān),也有人說明朝后期的衰弱有很大原因就是這些整天無所事事猶如寄生蟲的宗室子弟生生把大明王朝吃垮了。

比起整日為國事操勞,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的皇帝,藩王們因?yàn)椤笆车摱恢问隆,只需在封地安分守己,便可終老一生,無論身體、心理上,都要好過皇帝。也因此,在明代的藩王中,高壽的王爺并不在少數(shù)。

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了不少在位時間長,壽命同樣很長的藩王:

肅恭王朱貢錝,在位五十年,享年八十歲,為歷代肅王之最;沈莊王朱幼?,在位五十八年,享年八十六歲,為歷代沈王之最;益恭王厚炫,在位二十年,享年八十二歲,為歷代益王之最。這幾位都是活到了八十歲以上的藩王,但這還不算明代藩王的最高壽,在所有藩王里面,還有一位壽命超過九十歲的藩王。

這就是代府襄垣王朱成鍨,朱成鍨的先祖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分藩大同府。代王朱桂共有子11人,其中第五子朱遜燂被封為襄垣郡王,傳至第四代襄垣安惠王朱仕坯,有嫡長子朱成鍨,生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襲封襄垣郡王,在位時間長達(dá)八十四年,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病逝,活了整整九十二歲。

襄垣王朱成鍨創(chuàng)下了兩個之最,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王爺,共達(dá)八十四年;他還是明朝壽命最長的王爺,共活了九十二歲。從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襲封襄垣郡王,到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病逝,一生共經(jīng)歷成化、弘治、正德、嘉慶、隆慶五朝,熬死了四位皇帝,其中的世宗嘉靖皇帝還是明朝在位第二長的皇帝(45年)。在壽命普遍不高的古代,襄垣王朱成鍨居然活到了九十二歲,實(shí)在是屬罕見之事,他到底有何長壽秘訣今人已不知,但從明代高壽王爺頗為常見來看,明代王爺?shù)娜兆酉氡剡^的是非常悠哉清閑的。

8

這位藩王就是明朝的朱鐘鉉。他的命很好,自己的母親出生不高,但還是被藩王看中,選做了妾氏。因?yàn)榉醯恼薅亲硬粻帤,沒有生下男孩,只是生了兩個女孩。所以朱鐘鉉在朱家的地位一直很高,一直享有一個嫡子的榮耀,后來也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睦^承了藩王的位子。

朱鐘鉉特別喜歡小孩,平時閑下來的時候,都會陪著兒子寫字看書,教給他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因?yàn)樽约壕褪鞘龅,所以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視同仁,沒有絲毫偏心,甚至有時候?qū)κ龅暮⒆颖鹊粘龅倪要好。朱鐘鉉在十五歲那年,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既是個男孩,又是正妻所生,所以堂堂正正的封了他為世子,可是誰知,造化弄人。

朱鐘鉉的大兒子朱表榮命并不好,這邊剛封了世子之位,竟然又突然因病去世。朱鐘鉉很傷心,一個人在兒子的靈堂呆了一夜,第二天看到他,頭發(fā)竟白了一半。在朱表榮離開后,朱鐘鉉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孫子朱奇源身上,希望他將來能繼承藩王之位。但事實(shí)就是如此冷酷,孫子朱奇源沒能撐到自己繼承藩王的那天,就率先離開了。

孫子朱奇源離開后,朱鐘鉉徹底崩潰了,他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命太硬,才先后克死了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后來這個藩王之位是由朱鐘鉉的曾孫來繼承的,也算后繼有人。朱鐘鉉活了七十五離世,算是歷史上比較長命的藩王了。

9

明朝最長壽藩王是寧王朱權(quán),15歲守關(guān),歷經(jīng)6個皇帝,71歲善終。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在朱元璋分封天下時,把各個兒子鎮(zhèn)守四方,希望朱家的天下可以穩(wěn)固,雖然藩王名義上沒有兵權(quán),但是可以養(yǎng)兵,這也為后世埋下了隱患。

在朱元璋兒子中,實(shí)力最強(qiáng)的就是朱棣,但是也有幾個邊關(guān)王實(shí)力也不可小視。其中一個封王就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quán),13歲時就被封為寧王,15歲就到大寧城守關(guān)。

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就想削藩,但是由于太過急于求成,引起了諸王的不滿,當(dāng)時最先謀反的就是朱棣。那時朱棣的實(shí)力完全不輸給自己的侄子,但是名不正言不順,很可能兵敗被殺,但是他轉(zhuǎn)念一想,不謀反也不一定能活,不如就反了。

朱棣反了以后,建文帝就讓寧王表態(tài)是幫哥哥還是幫侄子,朱權(quán)當(dāng)時也很矛盾,但是就在他矛盾之時,建文帝下令削掉他的三衛(wèi)。這一做法刺激到了寧王,于是朱棣便設(shè)計把寧王騙到了北平與他一起謀反。

朱棣還答應(yīng)他事成之后,天下一人一半,其實(shí)都是騙朱權(quán)。在朱棣當(dāng)上皇帝后,不僅沒有給朱權(quán)一半天下,反而把他軟禁在南京。他在南京過得實(shí)在壓抑,就上書請求返回封地,朱棣沒有同意。朱權(quán)就說想去蘇州、杭州,朱棣還是沒有同意,后來把朱權(quán)派到了南昌。到了南昌以后,朱權(quán)過著低調(diào)的生活且不問政治,但是既使這樣,還是被人舉報說他要謀反。后來朱棣派人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朱權(quán)在家天天看書寫字,根本沒有謀反的意思,也幸好朱權(quán)沒有異象,不然命就沒了。

朱棣死后,朱權(quán)以為可以再要塊封地,但是他的侄子朱高熾很不高興,認(rèn)為南昌就是他的封地。朱權(quán)連忙謝罪,從此就在南昌修身養(yǎng)性,并且參與了編史,為后世留下了很多寶貴遺產(chǎn)。

1448年,朱權(quán)去世,享年71歲,也算是善終了。他歷經(jīng)明朝六位皇帝,熬死了朱棣,朱棣的兒子、孫子,直到朱棣重孫時才去世,這位寧王可以算是人生贏家了。




10

明朝作為漢人掌權(quán)的最后一個朝代一直以來就備受人們的關(guān)注。至于對于朱元璋杯酒盡良弓藏的行為后市也是褒貶不一。劉伯溫最后的病死是不是朱元璋做的,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地位也相當(dāng)顯赫,最后主動示弱而得到了善終。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在朱元璋分封天下時,把各個兒子鎮(zhèn)守四方,希望朱家的天下可以穩(wěn)固,雖然藩王名義上沒有兵權(quán),但是可以養(yǎng)兵,這也為后世埋下了隱患。

在朱元璋兒子中,實(shí)力最強(qiáng)的就是朱棣,但是也有幾個邊關(guān)王實(shí)力也不可小視。其中一個封王就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quán),13歲時就被封為寧王,15歲就到大寧城守關(guān)。

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就想削藩,但是由于太過急于求成,引起了諸王的不滿,當(dāng)時最先謀反的就是朱棣。那時朱棣的實(shí)力完全不輸給自己的侄子,但是名不正言不順,很可能兵敗被殺,但是他轉(zhuǎn)念一想,不謀反也不一定能活,不如就反了。

朱棣反了以后,建文帝就讓寧王表態(tài)是幫哥哥還是幫侄子,朱權(quán)當(dāng)時也很矛盾,但是就在他矛盾之時,建文帝下令削掉他的三衛(wèi)。這一做法刺激到了寧王,于是朱棣便設(shè)計把寧王到到了北平與他一起謀反。

朱棣還答應(yīng)他事成之后,天下一人一半。其實(shí)在都是騙朱權(quán)的。在朱棣當(dāng)上皇帝后,不僅沒有給朱權(quán)一半天下,反而把他軟禁在南京。他在南京過得實(shí)在壓抑,就上書請求返回封地,朱棣沒有同意。朱權(quán)就說想去蘇州、杭州,朱棣還是沒有同意。后來把朱權(quán)派到了南昌。到了南昌以后,朱權(quán)過著低調(diào)的生活不問政治,但是就這樣,還是被人舉報要謀反。后來朱棣派人調(diào)查,朱權(quán)在家天天看書寫字,根本沒有謀反的意思,也幸好朱權(quán)沒有異相,不然命就沒了。

朱棣死后,朱權(quán)以為可以再要塊封地,但是他的侄子朱高熾很不高興,認(rèn)為南昌就是他的封地。朱權(quán)連忙謝罪,從此就在南昌修身養(yǎng)性,并且參與了編史,為后世留下了很多寶貴遺產(chǎn)。

1448年,朱權(quán)去世,享年71歲,也算是善終了,他歷經(jīng)明朝六位皇帝。熬死了朱棣,朱棣的兒子,孫子,直到重孫時才去世。這位寧王可以算是人生贏家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