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趙云在長坂坡一戰(zhàn),是為了找到并救援劉備的夫人和兒子,在找到劉備的夫人和兒子后,趙云只想著逃走,誰擋住趙云的去路,趙云就會殺了誰,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再加上初生牛犢不怕虎,趙云是拼死一戰(zhàn)。
曹操見趙云如此勇猛,起了愛才之心,想俘虜趙云為自已所用,并下達了不準傷害趙云,只能生擒的命令,曹操的命令對擒拿趙云起了反作用,趙云武藝高強,號稱“常勝將軍”,既不能傷害趙云,又能生擒趙云的人,恐怕還沒有出生,就是呂布也不行,何況是曹操手下那一幫武將。
曹操的愛才,又讓其手下的武將不愿意出戰(zhàn)趙云,萬一真的生擒了趙云,趙云為曹操所用,那豈不是對這些武將的地位有影響,人都是自私的,綜合起多方面的因素,就讓趙云七進七出逃了出來。
總結下,趙云在長坂之戰(zhàn)之所以能夠七進七出而逃走的原因是:
1、趙云武藝高強,正值青年,初生牛犢不怕虎,拼命三郎的樣子,魏軍也怕啊。
2、曹操下令不準傷害趙云,而要生擒趙云,這可是無法做到的啊。
3、曹操手下將領妒忌趙云,不希望趙云被生擒而效忠曹操,影響自已的地位,干脆放趙云走。
趙云與夏侯楙(mào)的交戰(zhàn)情況則完全不同。
趙云與夏侯楙的交戰(zhàn)發(fā)生在《三國演義》第92回,趙云以七十歲的高齡作為諸葛亮北伐軍的前鋒將軍與夏侯楙交戰(zhàn),趙云表現(xiàn)英勇無敵,先是斬殺了夏侯楙手下的西涼名將韓德一門五將,將夏侯楙殺了個措手不及。
夏侯楙首戰(zhàn)敗了以后,回軍中商議如何應對趙云,程昱的兒子程武向夏侯楙建議,我們采用誘敵深入的辦法,趙云之前已經(jīng)斬殺了我們五位大將,必定心生驕傲,我們可以故意裝敗引誘趙云到埋伏圈,再統(tǒng)一指揮擊敗趙云。夏侯楙采取了程武的建議。
到了第二天交戰(zhàn)時,魏將潘遂出戰(zhàn)趙云,不到三個回合,拔馬退走,趙云就追,這時魏軍中八員將領一起來攻趙云,夏侯楙先逃走,八將纏斗趙云,一會陸續(xù)退走,趙云就開始追,結果趙云就進到夏侯楙預設的包圍圈中,趙云本身只有一千多人的軍隊,而當時魏軍埋伏的軍隊有6萬,其中魏將董禧帶領三萬軍埋伏在左,魏將薛則帶領三萬軍埋伏在右,而夏侯楙帶領預備隊在山上指揮三軍。
趙云被陷入魏軍的重重包圍,趙云向東逃,夏侯楙就派大軍在東邊阻擋,趙云向西逃,夏侯楙就派軍在西邊阻擋,趙云無法突出重圍,從早上一直殺到晚上,還是沒能沖出重圍,趙云以七十高齡,殺得人疲馬倦,沒有力氣再戰(zhàn)了,因此乘著夜晚卸甲休息一下,想著明日再戰(zhàn)。
結果才剛剛卸甲,大批魏軍就殺到了,四處火光沖天,箭雨密布,魏軍高喊:趙云投降!這個時候,趙云真是絕望了,仰天長嘆:
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我趙云從來不服老,今天要死在這個地方了!
總結下,趙云在被夏侯楙圍困時發(fā)生感慨死于此地矣的原因是:
1、趙云老了,體力、勇猛均有所下降,這不是趙云能控制,戰(zhàn)斗了一整天,也沒沖出重圍,非常疲倦了。
2、趙云是因為驕傲輕敵才被魏軍包圍的,是中了計,魏軍已做了周密安排,沒有這么容易逃出去的。
3、魏軍的目的是必殺趙云,除之而后快,沒有任何顧忌,不像長坂之戰(zhàn)還要抓活的,現(xiàn)在魏軍就是直接殺,趙云心中也明白。
情況不同,形勢不同,最終造就了趙云不同的表現(xiàn),不過以七十歲高齡的趙云來說,仍能有如此勇猛,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而在這緊要關頭,張苞和關興二將趕來救了趙云,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