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趙云在長坂坡一戰(zhàn),是為了找到并救援劉備的夫人和兒子,在找到劉備的夫人和兒子后,趙云只想著逃走,誰擋住趙云的去路,趙云就會殺了誰,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再加上初生牛犢不怕虎,趙云是拼死一戰(zhàn)。



曹操見趙云如此勇猛,起了愛才之心,想俘虜趙云為自已所用,并下達了不準傷害趙云,只能生擒的命令,曹操的命令對擒拿趙云起了反作用,趙云武藝高強,號稱“常勝將軍”,既不能傷害趙云,又能生擒趙云的人,恐怕還沒有出生,就是呂布也不行,何況是曹操手下那一幫武將。

曹操的愛才,又讓其手下的武將不愿意出戰(zhàn)趙云,萬一真的生擒了趙云,趙云為曹操所用,那豈不是對這些武將的地位有影響,人都是自私的,綜合起多方面的因素,就讓趙云七進七出逃了出來。



總結下,趙云在長坂之戰(zhàn)之所以能夠七進七出而逃走的原因是:

1、趙云武藝高強,正值青年,初生牛犢不怕虎,拼命三郎的樣子,魏軍也怕啊。

2、曹操下令不準傷害趙云,而要生擒趙云,這可是無法做到的啊。

3、曹操手下將領妒忌趙云,不希望趙云被生擒而效忠曹操,影響自已的地位,干脆放趙云走。



趙云與夏侯楙(mào)的交戰(zhàn)情況則完全不同。

趙云與夏侯楙的交戰(zhàn)發(fā)生在《三國演義》第92回,趙云以七十歲的高齡作為諸葛亮北伐軍的前鋒將軍與夏侯楙交戰(zhàn),趙云表現(xiàn)英勇無敵,先是斬殺了夏侯楙手下的西涼名將韓德一門五將,將夏侯楙殺了個措手不及。



夏侯楙首戰(zhàn)敗了以后,回軍中商議如何應對趙云,程昱的兒子程武向夏侯楙建議,我們采用誘敵深入的辦法,趙云之前已經(jīng)斬殺了我們五位大將,必定心生驕傲,我們可以故意裝敗引誘趙云到埋伏圈,再統(tǒng)一指揮擊敗趙云。夏侯楙采取了程武的建議。

到了第二天交戰(zhàn)時,魏將潘遂出戰(zhàn)趙云,不到三個回合,拔馬退走,趙云就追,這時魏軍中八員將領一起來攻趙云,夏侯楙先逃走,八將纏斗趙云,一會陸續(xù)退走,趙云就開始追,結果趙云就進到夏侯楙預設的包圍圈中,趙云本身只有一千多人的軍隊,而當時魏軍埋伏的軍隊有6萬,其中魏將董禧帶領三萬軍埋伏在左,魏將薛則帶領三萬軍埋伏在右,而夏侯楙帶領預備隊在山上指揮三軍。



趙云被陷入魏軍的重重包圍,趙云向東逃,夏侯楙就派大軍在東邊阻擋,趙云向西逃,夏侯楙就派軍在西邊阻擋,趙云無法突出重圍,從早上一直殺到晚上,還是沒能沖出重圍,趙云以七十高齡,殺得人疲馬倦,沒有力氣再戰(zhàn)了,因此乘著夜晚卸甲休息一下,想著明日再戰(zhàn)。

結果才剛剛卸甲,大批魏軍就殺到了,四處火光沖天,箭雨密布,魏軍高喊:趙云投降!這個時候,趙云真是絕望了,仰天長嘆:

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我趙云從來不服老,今天要死在這個地方了!



總結下,趙云在被夏侯楙圍困時發(fā)生感慨死于此地矣的原因是:

1、趙云老了,體力、勇猛均有所下降,這不是趙云能控制,戰(zhàn)斗了一整天,也沒沖出重圍,非常疲倦了。

2、趙云是因為驕傲輕敵才被魏軍包圍的,是中了計,魏軍已做了周密安排,沒有這么容易逃出去的。



3、魏軍的目的是必殺趙云,除之而后快,沒有任何顧忌,不像長坂之戰(zhàn)還要抓活的,現(xiàn)在魏軍就是直接殺,趙云心中也明白。

情況不同,形勢不同,最終造就了趙云不同的表現(xiàn),不過以七十歲高齡的趙云來說,仍能有如此勇猛,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而在這緊要關頭,張苞和關興二將趕來救了趙云,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最佳貢獻者
2

《三國演義》里,趙云在長坂坡殺了個七進七出,個中緣由已經(jīng)分析許多了,筆者也分析過,這里就不啰嗦了!度龂萘x》之所以成了名著,這里有許多讓人唏噓不已的情節(jié),以及蕩氣回腸的情結。特別是趙云英雄年老,羅貫中安排了一場“三雄聚會”,既告慰了趙云,又交代了兩顆軍中新星,脫穎而出。



在小說中七十二回,趙云以七十歲的高齡,連斬韓德四個兒子,后又一槍刺韓德于馬下,大破西涼軍,神勇不減當年。這就逼得夏侯楙等人不得不用計除去趙云了,于是謀士程武出了一計:“利用地形優(yōu)勢,引誘趙云入谷,夏侯楙登高指揮,云可擒也。”果然趙云中計被埋伏,手上只有千人,而曹魏左邊董禧三萬人,右邊薛則三萬人,重重包圍趙云。外面的鄧芝兵少,沖不進去,只能干看著。



為何這次趙云沖不出去?有幾個因素。第一,這次是程武設計,有意埋伏趙云,長坂坡可不是,屬于混戰(zhàn)。而且,程武可是著名謀士程昱的兒子。第二,趙云年老,自然沒有當年那股沖勁。第三,地形問題,長坂坡比較開闊,適合趙云馳騁縱橫,但是谷中地形狹窄,不利于輾轉施展。第四,長坂坡一人一騎,只是胸前綁著阿斗,趙云得脫,阿斗亦然。這次帶著部曲,趙云不能只身得脫,多了顧慮。第五,最重要,羅貫中要安排“一刀二搶三雄”再度聚會。



就在趙云一籌莫展之際,忽見東北角上,喊聲大起,原來是張苞提著“丈八蛇矛”,殺了董禧,來接應了。趙云和張苞合軍往西北而去,旦見關羽提著青龍偃月刀,斬了薛則,來與趙云相見。恍惚間,這似乎回到了當年跟隨劉備在中原,關羽,張飛,趙云“一刀二槍”,縱橫殺場,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時代。所以,趙云先是提醒二位小侄,抓拿夏侯楙,建立大功。然后,趙云自顧左右說到:“二人乃小侄輩,尚且爭先。吾乃國家上將,舊臣,當舍老命報先帝之恩!庇谑,三人殺得血流成河,大破夏侯楙軍,追到南安城下。



雖然趙云后來又參與了箕谷之戰(zhàn),但是這在《三國演義》里來說,個人認為不算是告別戰(zhàn),這一戰(zhàn)才是真正的趙云完美告別戰(zhàn)。

3

因為在長坂坡 時是在白天,又是在對付追兵,目標明確,有心里準備,所以,膽氣自然豪壯。被夏侯楙圍困時,是在黑夜,又是中埋伏,屬突發(fā)性的事情,沒有心里準備。再者還是在深山密林里的,一時根本判斷不出當時的情況到底惡劣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恍然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說到底,終歸還是心里作用。

4

趙云在這兩戰(zhàn)中表現(xiàn)差異這么大,倒不是因為他年紀大了武藝退步厲害,主要是因為戰(zhàn)場環(huán)境不同造成的。

長坂坡之戰(zhàn)曹軍并沒有形成嚴密的包圍圈,利于趙云突圍

在長坂坡之戰(zhàn)時,首先曹操為了追上已經(jīng)先走了好幾天的劉備,是從各軍中抽調了五千鐵騎,日夜兼程先行追趕,其他各軍隨后陸續(xù)出發(fā)。因此四十萬曹軍并不是同時追上劉備,抵達戰(zhàn)場。

而且劉備南下的時候新野、樊城和襄陽有十幾萬百姓跟著他一起上路。遭到曹軍襲擊以后,這十幾萬百姓自然是驚慌失措,四散而逃。劉備手下不過三千多軍馬,被曹軍殺散以后夾雜在這十幾萬百姓中毫不起眼。

這么一來當趙云沖回去找阿斗的時候,曹軍實際上正在陸續(xù)抵達戰(zhàn)場,而且正在十幾萬百姓中追殺劉備殘軍,戰(zhàn)場局勢一片混亂,并沒有形成一個嚴密的包圍圈。

所以趙云在戰(zhàn)斗中是不斷和一股股曹軍遭遇。這些曹軍多則幾千,少的不過十幾人而已。趙云只要殺死曹軍主將,剩下的曹兵失去指揮,自然就逃走了。趙云只要不遇到難纏的對手,他的壓力并沒有那么大。

趙云在長坂坡真正遇到麻煩只有兩次:一次是遇到張郃。張郃也是河北名將,武藝雖然不如趙云,不過也能打上一陣。趙云懷抱阿斗不敢戀戰(zhàn),主動退走。第二次則是遇到馬延、張顗、焦觸、張南。趙云以一對四自然也沒法立即解決對手,被四將指揮士兵圍攻。好在趙云有青釭劍,加上曹操下令不準放箭要捉活的,才得以槍刺劍砍,硬是殺開一條血路,突圍而去。

如果曹軍名將都在,一起圍攻趙云,那么他也不會那么容易殺出去。

趙云對夏侯楙之戰(zhàn)時,夏侯楙早有準備設下伏兵圍攻趙云,自然難以脫身

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云作為先鋒出戰(zhàn),先是殺了韓德父子五人,給了夏侯楙一個下馬威。夏侯楙見趙云難以力敵,于是采納了參軍程武的計策,命董禧、薛則二將各引三萬軍馬埋伏左右,然后命潘遂詐敗引誘趙云進入包圍圈,伏兵盡出將他包圍。

而且夏侯楙為了防止趙云殺出重圍,還親自在山上指揮三軍,趙云向東突圍就望東指,趙云向西則望西指。這樣魏軍可以利用兵力優(yōu)勢不斷調整部署,始終把趙云圍在當中。趙云殺出一重包圍以后又會遇到一重,他武藝再強也不可能一人把六萬魏軍都給殺了,當然沖不出去。

此外夏侯楙這次可不像曹操那樣想收服趙云,所以和趙云作戰(zhàn)時魏軍亂箭齊發(fā)。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此前關羽在下邳,馬超在渭河面對曹軍亂箭也是寸步難行。趙云武藝再強,亂箭射來也是難以抵擋,才有了“死于此地”的感嘆。

好在諸葛亮命關興、張苞在后接應,殺死了董禧、薛則,趙云才得以脫險。否則的話,即使換成長坂坡時的趙云,也難以脫身。

5

拳怕少壯,棍怕老郎;年輕就是資本。長坂坡是20歲得趙云,被夏侯楙圍困得是70歲得趙云;在運動場上,33歲的年齡已經(jīng)被人說老了,看看35歲的林丹,33歲的足球明星里,除了C羅幾個,都不能抵擋得了20幾歲得人。人得巔峰就是在20幾歲。

趙云被圍困長坂坡的時候,是在二十歲剛出頭的時候,而在夏侯楙圍困趙云的時候,他已經(jīng)將近70歲了。

趙云16歲能夠大戰(zhàn)文丑300回合不落敗,追隨劉備到長坂坡的時候,正是20多歲的年齡,這是人一生中身體戰(zhàn)斗力最巔峰的時候。不論膽量、速度、力量、敏捷都是人生最高點,所以,二十多歲的趙云能夠在曹操軍隊中七進七出,殺了曹操36員戰(zhàn)將。

趙云被夏侯楙圍困的時候,已經(jīng)是老年人了。60多歲的趙云,出手就能力斬魏國五員大將,已經(jīng)相當強悍了。但是此時的趙云,不論實在體力、敏捷、速度、力量上面,已經(jīng)遠遠比不上當年二十多歲的趙云了,畢竟歲月不饒人。

在被夏侯楙大軍圍困的時候,即使他武藝再高強,已經(jīng)沒有體力像當年一樣殺出重圍了。

人不服老不行,歲月是最狠的,即使當年的英雄,最終也會變成垂暮的老者。

6

趙云是三國歷史上有名的常勝將軍,但要說一次都沒敗過話就說的有點大了,就比如說被這個夏侯楙圍困就是一例,其實這事說來挺尷尬的,趙云本來是打了勝仗,連斬曹魏大將韓德及其子四人,把人家家的男丁都光了,直殺的韓德斷子絕孫。(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就不好辦了,兩軍對壘,打的過要打打不過想辦法也要打,這時候曹魏陣營在前線與趙云對陣的主將就想了,正面硬扛肯定是不行了,韓德父子無人一死,前線士兵的士氣也被沖散。

但正所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趙云大勝,士氣大震,曹魏新敗,士氣低落,但曹魏陣營里也不都是草包,個人的輸贏并不能決定性的對整個戰(zhàn)局起作用,這曹魏主將決定利用驕兵必敗的心理,給趙云來一招欲擒故縱。


那就是在一山谷不知重兵,引誘趙云前來,來個甕中捉鱉,按說趙云不是張飛一般的粗人,而是一個粗中有細智勇雙全的人物,在劉備蜀漢的五虎上將中,趙云可以說是最風清氣正的一個,因為在他的身上最少是非,完全沒有關羽那般的多情、張飛魯莽以及黃忠、馬超曾經(jīng)為敵的前科。

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趙云就想了,我都把你們那邊的啥的斷子絕孫了,看你們還能怎樣,趙云便帶著千八人去應戰(zhàn),結果還真被引誘到山谷里,被曹魏的兵馬居高臨下圍著胖揍。

趙云此時已經(jīng)七十歲高齡了,從早晨打到晚上,打的心力交瘁,再一個說當年十萬軍中七進七出,那個一是年輕,再一個是曹操給面兒,沒下死手,要不然趙云也不可能囫圇個出來,而夏侯楙圍著趙云可不一樣,那可是處處下死手,而且大有一命換一命的魄力,趙云也是無計可施,好在趙云最后突圍而出,要不然還真是辱沒了常勝將軍的名聲呢!

7

感謝邀請!

首先需要說明,這個問題的依據(jù)應該是《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也就是評書典故里時常講到的鳳鳴山之戰(zhàn)。



所以這并不是正史,而我對于整個問題的回答也將是依據(jù)《三國演義》,各位切不可以正史代入!

還是按照慣例,說說這鳳鳴山之戰(zhàn)。話說三國后期,魏文帝曹丕駕崩,明帝曹睿繼位,司馬懿作為輔政大臣,督守西涼。但在諸葛亮的反間計下,司馬懿兵權被奪,隨后諸葛亮上陳《出師表》,率軍北伐。

老將軍趙云作為先鋒官,隨軍出征!



而曹魏這邊則是由夏侯淵的兒子夏侯楙掛帥,夏侯淵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黃忠定軍山斬殺的那位,就是夏侯淵。所以夏侯楙與蜀軍可以說是有著殺父之仇,其戰(zhàn)意非常強烈。

然后,雙方的先鋒部隊在鳳鳴山遭遇,雙方主將分別是趙云與韓德。這一戰(zhàn),趙云匹馬單槍,往來沖突,如入無人之境。不僅將韓德四個兒子斬于馬下,韓德大軍也被擊潰。但隨后夏侯楙率主力部隊趕到,在鳳鳴山擺下大陣,將趙云圍困在了鳳鳴山。趙云拼死突圍不得,這才發(fā)感嘆:“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以下是《三國演義》原文:趙云被困在垓心,東沖西突,魏兵越厚。時云手下止有千余人,殺到山坡之下,只見夏侯楙在山上指揮三軍。趙云投東則望東指,投西則望西指,因此趙云不能突圍,乃引兵殺上山來。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上山。趙云從辰時殺至酉時,不得脫走,只得下馬少歇,且待月明再戰(zhàn)。卻才卸甲而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沖天,鼓聲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殺到,皆叫曰:“趙云早降!”云急上馬迎敵。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嘆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2008年由李仁港執(zhí)導,劉德華主演的電影《見龍卸甲》其故事依據(jù)便是來源于此!

但是與電影中孤身沖入敵陣的結尾不同的是,趙云隨后便被趕來的關興、張苞救出,并大敗夏侯楙。



當然,這都是后話。咱們主要來講講當年在長坂坡七進七出,一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為何此時會感嘆自己將會死在這里。

三個原因吧!

第一,老了!當時的趙元已經(jīng)70多歲了,雖然自己口口聲聲不服老,說自己尚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但是不服不行啊!他已經(jīng)不能像當年那樣單槍匹馬,力敵萬軍了。面對圍困自己的魏軍,他左沖又突,卻沒有一點用處。這讓他十分灰心!


第二,敗了!在《三國演義》里,趙云是常勝將軍,征戰(zhàn)沙場數(shù)十載,未嘗一敗。但這一戰(zhàn),他輕敵冒進,最終落入魏軍的包圍圈,被困鳳鳴山,是他敗了。對于從來沒有敗過的趙云來說,這是他的恥辱。

第三,孤獨!當年的五虎上將,隨著馬超的病故,只剩下趙云一人了。而他一生最為敬佩的主公劉備也早已經(jīng)不在了。

或許對于趙云來說,戰(zhàn)死沙場才是他最好的歸宿。


當然了,最終趙云沒有戰(zhàn)死沙場,而是病故!趙云病逝后,被追謚其為“順平侯”,其“常勝將軍”的形象也被廣為流傳。

子龍將軍千古!

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多關照!

8

三國演義中,大家都知道趙云是一個十分勇猛之人,長坂坡單騎救主,七進七出,那是沒有一絲懼怕的?v觀趙云這一生的作戰(zhàn),基本就沒見他怕過誰,一般情況下都是別人怕他!然而,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趙云卻發(fā)出了“吾將死于此地矣”的感嘆,這是為何?這和我們平時對印象中的趙云完全不同啊。

鳳鳴山之戰(zhàn)

諸葛亮北伐,讓趙云兵出鳳鳴山,吸引曹軍主力。而趙云到了鳳鳴山之后,直接擊敗了西涼大將韓德。夏侯楙聞之此事,親自引軍前來,他之前就聽說過趙云長坂坡之名,心里不是特別服氣,想要和趙云過過手,結果韓德提前殺出去了。

交手不到三個回合,韓德就被趙云斬于馬下,趙云趁機向夏侯楙沖殺過來,此時的夏侯楙才相信趙云長坂坡之名絕不是瞎傳,急忙引軍撤退。遠離戰(zhàn)場后,夏侯楙聚眾商議對策,最終決定使用詐敗計,引誘趙云追擊,然后伏擊趙云。

第二天,夏侯楙前來挑戰(zhàn),不到幾個回合就敗走了。趙云趁勢追殺,正好跑進了夏侯楙的伏擊圈。盡管趙云英勇,身邊士兵也不少,但無論他如何沖鋒,始終是沖不開重圍。最終趙云被困于核心,無奈感嘆。

演義原文:云急上馬迎敵。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嘆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當年長坂坡如此英勇的趙云,為何在此戰(zhàn)中卻發(fā)出了如此無奈悲涼的感嘆呢?況且此時他的手中尚有一千人馬,為何就沖不破曹軍重圍呢?實際上,這里面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地形不同

在長坂坡時,地形比較開闊,趙云單槍匹馬,四面八方都可以沖,往來自如。然而在鳳鳴山之戰(zhàn)時,趙云被伏擊的地方是在山地,他只有前后兩條路,左右是居高臨下的敵人,根本無法沖上去。夏侯楙居于山上指揮,趙云往哪邊沖,夏侯楙就指揮曹軍去哪里,此時曹軍的地理優(yōu)勢太大了!

演義原文:時云手下只有千余人,殺到山坡之下,只見夏侯楙在山上指揮三軍。趙云投東則望東指投西則望西指,因此趙云不能突圍,乃引兵殺上山來。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上山。

二、曹軍狀態(tài)不同

長坂坡之戰(zhàn)時的曹軍,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結束了作戰(zhàn)狀態(tài),都在執(zhí)行打掃戰(zhàn)場的任務,沒有聚在一起,更加沒有想到要去捉拿趙云。而當曹操下令大家一起去抓趙云時,又命令不許放箭,要活捉趙云,這無形中就讓曹軍畏手畏腳了。

而夏侯楙的這場伏擊戰(zhàn)中,曹軍是有備而來,專門針對趙云設計的伏擊,哪能這么容易讓趙云沖出去。而且此戰(zhàn)中,曹軍沒有不準射殺趙云的命令,大量使用弓箭,巴不得射死趙云,早點收工呢。

三、時間不同

由于兩次大戰(zhàn)相距數(shù)十年,時間不同,趙云的身體狀態(tài)也是不同的。長坂坡時,趙云正值壯年,身體、戰(zhàn)力都是巔峰狀態(tài),所以面對眾多曹軍,他可以爆發(fā)出超強的武力,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而在夏侯楙的伏擊戰(zhàn)中,情況則不一樣了,此時的趙云已然年老,雖然他還有斬殺韓德一家之能,但面對大軍沖擊,他已經(jīng)沒有當年那么勇猛了。

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大,人的耐力都會下降的,趙云也不例外,剛開始還能將武力體力維持在較高水平,時間一長就不行了,沒有年輕時的那份耐力了。除了上面這一點,兩場戰(zhàn)爭發(fā)生的具體時間也有所不同。

長坂坡時,是大白天,趙云視線比較好,白天陽光充沛,也更加能增加人的興奮度,增強戰(zhàn)斗力。而趙云發(fā)出感嘆時,是在黑夜之中,視線不佳,趙云無法有效地判斷戰(zhàn)場形勢。這種黑夜天,倒是更加有利于夏侯楙的指揮,因為他們一看到火光往哪邊移動,就知道趙云他們往哪邊沖,他也更能有效調集曹軍及時增援阻擊。

而趙云之所以會發(fā)出命喪于此的感嘆,其實也有黑夜的因素。大白天的時候,人都是比較興奮活躍的,哪有時間發(fā)感嘆,而黑夜休息時不一樣,周邊一片寂靜,更容易引發(fā)一個人的感慨,容易使人的精神松懈下來,想東想西。

總結

趙云之所以能在長坂坡單騎救主,突出重圍,而在被夏侯楙包圍時,無法沖出,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兩場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間不同。二是曹軍和趙云各自的狀態(tài)不同。第三也是兩個戰(zhàn)場的地形不同,限制了趙云的武力發(fā)揮。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9


長坂坡一戰(zhàn),劉備丟盔棄甲,倉皇奔逃;作為大保鏢的趙云,在老板潰敗奔逃之際,卻狠心的撇下了劉備,奔向了曹營;很多人認為趙云投曹了,張飛甚至要殺掉趙云;但當畫風一轉時,趙子龍懷抱著幼主劉禪又回來了;眾人恍然大悟,原來趙云沒有投敵,他奔向曹營的舉動,完全是為了拯救后主劉禪;


所以!這邊趙云長坂坡成功七進七出的第一個原因就出來了;是什么呢?視死如歸

因為他要救后主劉禪,鐵了心的要救;管你是刀槍劍戟,還是萬馬千軍,他都無所畏懼,總之他一定要救出劉禪;就算讓他賠上自己的性命,他也會欣然接受,而且毫無怨言;因為他要救出劉禪,救出劉備的兒子,以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有了此等視死如歸的精神,趙云豈能不立于不敗之地;

當然!光有視死如歸的精神還不行,如果單憑視死如歸的精神,沒有超凡的武藝,同樣不可能穿梭于萬軍從中;所謂藝高人膽大,作出大膽的舉動之前,首先你得有自知之明;一個二三流武將,就算你有視死如歸的精神,也只能是完成“視死如歸”的夢想;所以!這第二個原因,就是趙云的武藝超凡,且自信自己的實力,足以完成此項任務;

正是因為趙云的武藝高強,所以才會有第三個原因的出現(xiàn);第三個原因是什么?曹操的惜才愛才;曹操下達了死命令,一定要活捉趙云,讓他為己所用,所以才沒有弓弩滿天飛;

而且!曹操此舉,還引發(fā)了第四個原因,曹營諸將的嫉妒心理;曹操對趙云的喜愛,眾將都看在眼里,爭寵心理油然而生,所以請趙云回來,還不如放他離開;趙子龍雖然七進七出,可曹營的大將們,幾乎就沒有人出手阻擊過他;

長坂坡一戰(zhàn),曹魏眾大將都在,可與趙云交過手的,僅僅張郃一人;而且在與張郃單挑十余合之后,趙云急忙尋路而走,一不小心就跌下了土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差點就被活捉了;情急之下“馬踴紅光離土窟,將軍懷內抱真龍”,老天爺顯靈了,紅光起處,那馬噌的一下就飛出來了;所以!第五個原因,就是天助趙云,命不該絕;

所以!趙子龍長坂坡得以突圍,大概有五個原因;第一:視死如歸;第二:武藝高強;第三:曹操愛才;第四:眾將爭寵;第五:天命所歸;

那么?趙云被夏侯楙圍困時,為何難以突圍,反而要張苞、關興打救呢?

第一:與長坂坡不同,此戰(zhàn)趙云已年進七旬,身體素質各方面皆不如前,與長坂坡的壯年形象沒法比;原文“芝賀曰:“某見將軍如此英雄,不想壽已七旬,精神尚在。今日陣前獨勝四將,世之罕有也!

第二:長坂坡一戰(zhàn),曹操愛惜趙云之才,下達了死命令只準生擒活捉;而如今的夏侯楙,只想置趙云于死地;原文“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子龍嘆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第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貫秉持著“尊劉貶曹”的主體思想;正史到這個時候,蜀國的將才已經(jīng)非常缺乏,但三國演義不同啊,蜀漢才是主角,蜀漢才是正統(tǒng);所以羅貫中要為蜀漢培養(yǎng)幾位新興人才,趁趙云隕落之機,來實現(xiàn)“將星”的交接;以張苞、關興救趙云,更多的是一種傳承,一種接力;

10


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先后跟隨劉備參與了一系列的對外戰(zhàn)爭,是五虎上將之一。可以說趙云作為蜀漢大將,為西蜀政權的建立而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三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在《三國演義》當中趙云的形象是一位優(yōu)秀的武將,曾經(jīng)在長坂坡殺得七進七出,可是在被夏侯楙帶著千人圍困時候,卻說出了“吾命休矣”這樣的話。今天我們就從《三國演義》為范本,以此來分析一下趙云。


首先我們來一下長坂坡之戰(zhàn)當中趙云的具體表現(xiàn)。

具《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描述:

趙云力戰(zhàn)四將,曹軍一齊擁至。云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涌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

當時趙云手持青釭劍,懷抱阿斗。一人一騎,殺得七進七出。面對數(shù)萬曹軍迎難而上,可以看出其勇猛,忠誠。不愧為真虎將。


長坂坡之戰(zhàn)是趙云的成名之戰(zhàn)。自那以后,天下人都了解了這位白馬銀槍的善戰(zhàn)小將。劉備也因為其勇武和保護劉禪的功勞而器重他。自此趙云就進入到了蜀漢的高層,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讓人感嘆不已。也正是趙云在長坂坡之戰(zhàn)的優(yōu)異表現(xiàn),才擊退了來勢洶洶的曹軍,從而保護了劉備的撤退。


其次我們來說一說趙云被夏侯楙圍困的情況。

據(jù)《三國演義》描述:趙云在鳳鳴山之戰(zhàn),先斬了曹魏數(shù)名將領。要知道當時趙云已經(jīng)七十歲的高齡,在和敵軍將領交鋒當中仍舊老當益壯。先后斬殺韓瑛,韓瓊,韓琪三人,生擒韓瑤,可謂是真虎將。

面對來勢洶洶的趙云,夏侯楙顯然沒什么好的辦法,只能引軍離去。這時參軍程武提出意見:讓夏侯楙在山上指揮軍隊,引誘趙云到包圍圈里,從而殺害趙云。趙云中計,率領軍隊一頭扎入曹軍包圍,夏侯楙在山上只會,趙云左突右沖仍舊不能突圍,發(fā)出了“吾命休矣”的感嘆。


最后咱們來分析一下長坂坡之戰(zhàn)和鳳鳴山之戰(zhàn)趙云處境的差別。

其實在長坂坡之戰(zhàn),趙云之所以能殺得七進七出。是因為曹老板起了愛才之心,下令軍隊不許放箭,意圖生擒趙云。要知道這弓箭可以說是古代戰(zhàn)爭當中最為重要的武器之一。如果沒有弓箭,那就失去了遠程的武力壓制。除此之外在《三國演義》當中,有許多武藝高強的武將都死于弓箭的射殺,譬如曹操的近身侍衛(wèi),古之惡來典韋,就死于張繡軍隊的亂箭射殺。


在我看來弓箭對于古代戰(zhàn)爭的影響是非常的大。畢竟作為唯數(shù)不多能夠去造成遠程殺傷的武器,其對于武將的壓制作用可以說是與生俱來。而曹操在長坂坡之戰(zhàn)下令不放箭,正是造成趙云殺得七進七出的原因之一。

而在鳳鳴山之戰(zhàn),夏侯楙顯然沒有生擒趙云的閑情逸致。據(jù)《三國演義》的描寫“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可見當時夏侯楙大軍放箭阻止以此意圖殺害趙云。而趙云也的確受此影響,沒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圍。


除了弓箭的影響,趙云的年齡問題也使得他在鳳鳴山之戰(zhàn)和長坂坡之戰(zhàn)當中表現(xiàn)得不一樣。在長坂坡之戰(zhàn)當中,趙云尚且年輕,年富力強。所以能夠沖破曹操的圍困。而鳳鳴山之戰(zhàn)當中,趙云已經(jīng)七十歲高齡,雖然先后斬殺武將,顯示其勇武。但是比起年輕時確實力有未逮,氣力勇武大不如前,也難怪他最后無法沖破夏侯楙的圍困軍隊。

除此之外,長坂坡之戰(zhàn)當中,趙云只是一人沖陣。身抱阿斗,目標比較小,有利于他突圍離開。只要武力足夠強大就很容易突圍。而在鳳鳴山之戰(zhàn)當中,趙云除了要保證自己突圍,還是一軍主帥。在他被包圍時,身邊尚且有著千余名蜀國軍士。


如果趙云拋棄他們獨自突圍,以他的勇武是肯定較為容易的。但是作為一軍主帥,他不能去拋棄手下的士卒,所以當時趙云其實是率領軍隊突圍。其難度大大的增加了。也就難怪他面對曹魏將領夏侯楙的圍困,竟然發(fā)出了“吾命休矣”這種感嘆。由此來看也是不難奇怪了。

在我看來,在三國的武將當中,趙云無論是人品還是能力都可以說非常的優(yōu)秀,而關于趙云在鳳鳴山之戰(zhàn)和長坂坡之戰(zhàn)當中的表現(xiàn)差異,你又是怎么看呢?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