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 曲阜)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中國 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春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孔丘為重建社會秩序,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希望重建“禮樂文明”的社會。
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
哪么他主張"克己復禮",究竟要恢復什么樣的禮呢?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把禮作為治國之經(jīng)緯的思想,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
他不滿當時“天下無道”,動蕩不安的社會,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奔游列國,倡導“德化”、“禮治”。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稙檎罚┧岢觥盀閲远Y”(《先進》),集中表達了他對禮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孔子對周禮抱著很尊敬的心態(tài),而在實際上又有所損益。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目的是為了救世?鬃釉凇墩撜Z》中多次談到自己對西周禮樂的向往。子曰:“周監(jiān)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栋速罚爸苤,其可謂至德也!保ā短┎罚叭缬杏梦艺,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保ā妒龆罚┻@種態(tài)度畢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為周禮再好,也只是代表一個逝去了的時代,盡管那個時代曾經(jīng)確實是輝煌的。
但是,孔子并不是完全地保守、一味地維護周禮。如果孔子果真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形勢,一味地維護周禮,他對周禮也有許多不滿之處,并在推崇周禮的前提下,對周禮進行了許多“損益”。如“周禮”重視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遲問知時則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保ā队阂病罚┳勇穯柺鹿砩竦膯栴},孔子明確地告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他的弟子都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保ā妒龆罚┛鬃又厝耸螺p鬼神,革新了“周禮”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禮”規(guī)定的宗法制、世襲制在孔子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舉賢才”(《子路》)打破了親親尊尊,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向社會打開了取士的大門。
孔子通過對周禮的損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這也正是他恢復周禮整個思想體系的制高點與核心,在修己的同時治人,在人的倫理道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xiàn)社會的良好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