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 曲阜)人。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中國 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春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孔丘為重建社會秩序,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希望重建“禮樂文明”的社會。

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

哪么他主張"克己復禮",究竟要恢復什么樣的禮呢?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把禮作為治國之經(jīng)緯的思想,認為禮是治國之本,形成了以禮樂教化治國安邦的總體思路。

他不滿當時“天下無道”,動蕩不安的社會,抱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救世情懷,奔游列國,倡導“德化”、“禮治”。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稙檎罚┧岢觥盀閲远Y”(《先進》),集中表達了他對禮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孔子對周禮抱著很尊敬的心態(tài),而在實際上又有所損益。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目的是為了救世?鬃釉凇墩撜Z》中多次談到自己對西周禮樂的向往。子曰:“周監(jiān)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栋速罚爸苤,其可謂至德也!保ā短┎罚叭缬杏梦艺,吾其為東周乎!”(《陽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保ā妒龆罚┻@種態(tài)度畢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為周禮再好,也只是代表一個逝去了的時代,盡管那個時代曾經(jīng)確實是輝煌的。

但是,孔子并不是完全地保守、一味地維護周禮。如果孔子果真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形勢,一味地維護周禮,他對周禮也有許多不滿之處,并在推崇周禮的前提下,對周禮進行了許多“損益”。如“周禮”重視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遲問知時則主張:“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保ā队阂病罚┳勇穯柺鹿砩竦膯栴},孔子明確地告訴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他的弟子都認為“子不語怪,力,亂,神!保ā妒龆罚┛鬃又厝耸螺p鬼神,革新了“周禮”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禮”規(guī)定的宗法制、世襲制在孔子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舉賢才”(《子路》)打破了親親尊尊,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子張》),向社會打開了取士的大門。

孔子通過對周禮的損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這也正是他恢復周禮整個思想體系的制高點與核心,在修己的同時治人,在人的倫理道德完善的基礎上實現(xiàn)社會的良好秩序。




最佳貢獻者
2

其要奴隸繼續(xù)做奴隸和要已從奴隸變成自由民的人再恢復成奴隸,這就是他的禮。

3

周禮。

4

孔子宣揚“克己復禮”,這復的是《周禮》!吨芏Y》(原名《周官》),是作者周公借鑒堯、舜和夏商二代有關治國經(jīng)驗、效天法地而編成的治國典制。其內(nèi)容很復雜,其中有禮、樂的制度。例如《周禮》規(guī)定“……禮典,以和邦國,以統(tǒng)百官,以諧萬民”?鬃铀幍臅r代,禮樂崩潰,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也出現(xiàn)弒父弒君(即臣殺君、子女殺父母)事件,而孔子反對這樣的事件,提出恢復周禮。這個禮,是指禮制,凡尊卑、貴賤、親疏、長幼、男女等差別、等級,都是用禮來規(guī)范,制定禮文,以區(qū)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每個人接受約束的范圍和程度,然后每個人都應恪守本分,不得逾越。

謝謝邀請!

嚴正聲明:

本回答內(nèi)容屬于“微道助您創(chuàng)造終生價值”的原創(chuàng),不得抄襲。轉(zhuǎn)載時,請注明本出處。

5

謝邀請!蒙答一下!??復禮,是恢復一些規(guī)矩規(guī)范!至于哪些規(guī)矩,從克上看,克制自己,克制別人,克制社會,都有一個尺度標準!這個禮,就是衡量一些規(guī)矩規(guī)范的標準!

6

孔子宣揚“克己復禮”,復的是“周禮”。

克己復禮

漢語的一個成語詞組,簡單釋義:克制自己,恢復禮義。

儒家要求約束自己,做每一件事都歸于“禮”。

克己復禮岀處

《論語.顏淵》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釋義:約束自己,保持做事待人都注意禮義。每個人的一天都這樣做到了,天下的事情順當了就是一種“仁愛”!要想做到“仁愛”由自己決定,并不是由別人來規(guī)定或指導你的。

孔子為什么宣揚呢?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其主旨內(nèi)容就是追求“仁愛”之德,構(gòu)建和諧,追求“大同”。

宣揚“克己復禮”,就是想把儒家“仁愛”理念根植于人們的腦海中,從而形成規(guī)矩,達到儒道能流傳于世的根本目的。

哪為什么復“周禮”?

首先,孔子宣揚“克己復禮”的最終目的是人人都能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情招待人都有禮節(jié)和道義的“大同”社會。但隨著社會發(fā)展,孔子深知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xiàn),漸而改變主意復“周禮”。

其次,“周禮”在當時社會人們確實都在使用,并且在世襲制的傳承下,日趨完善而更好,所以孔子曰:“吾從周!

總之,孔子宣揚“克己復禮”,想從“仁愛”開始,去實觀“大同”社會,結(jié)果預期不能達到改復“周禮”。

7

很多人認為,孔子的“克己復禮”是想要恢復到“周禮”的秩序之下,但如果真正去了解孔子所推崇的行為就知道,孔子要恢復的并不是“周禮”。

孔子所真正推崇的,是春秋時期的霸制,而不是周天子的權威。這種維護和平的方式已經(jīng)被歷史證明是可行的。

想要真正了解孔子的“禮”,不能囿于后世大一統(tǒng)王朝里對其思想的解讀,更應該考慮時代背景以及其所提倡的具體做法。

孔子眼中的亂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春秋戰(zhàn)國階段產(chǎn)生的諸子百家,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結(jié)束亂世,沒有任何一家是空談學說的。

胡適曾經(jīng)也講過這個問題:

吾意為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韓非,皆憂世之亂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學皆應時而在。

諸子所面對的亂世,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周王室暗弱,諸侯之間強盛不一,導致了各方對固有利益的分配方式出現(xiàn)了爭議。

像齊、晉、楚等實力日益強盛的大國,其分封下的本國利益已經(jīng)不能滿足自身的發(fā)展,必須要獲取更多的利益,于是向周邊小國進行侵奪;而實力相對弱小的國度,比如衛(wèi)、中山、黃等國家,他們無力保護自己的固有權益,只能選擇與大國結(jié)盟,接受庇護,以犧牲部分小利來維護大部分權益。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個的同盟,大國與小國之間的侵蝕掠奪逐漸變成了各強盛諸侯國之間的間接對抗與互相攻伐。

這才是亂世形成的根由。

孔子為解決亂世所尋求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孔子針對亂世,提出的辦法其實就是四個字——尊王攘夷。

既然中原諸國內(nèi)部不穩(wěn)定的原因在于利益分配,那么只需要拿出一個大部分諸侯國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就可以解決這一爭端。而真正的沖突不在于弱小國家,而是強盛諸侯不滿足于現(xiàn)有利益,那么,與其內(nèi)部固定利益重新分配,不如對利益進行“開源”。

即如果有新的利益注入,弱小國家能保住自己的既有利益,強盛諸侯也能滿足自身需要,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這就是孔子結(jié)束亂世的辦法,在諸侯之間選出一個領袖,帶領大小諸侯國進攻夷狄,獲取更多可用于分配的利益。這就是“攘夷”的目的。

這個領袖如何選擇呢?那就是“尊王”所帶來的名分。秦、齊、楚、晉等大國在當時都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實力,那么就只能選出一個盟主來暫時行使權力,既然大家都認同自己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那這個盟主就必須要對周王室表示尊敬,由周王室授予統(tǒng)領諸侯的權力。

雖然只是一個形式,但這個形式可以讓各諸侯國接受,進而停止互相的征伐。

所以,尊王是為了穩(wěn)定整體環(huán)境,攘夷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

孔子并不是這一思想最初的提出者,春秋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就用了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后來的春秋霸主都是延續(xù)著這一傳統(tǒng),無不證明了這一方法的有效性。

所以,孔子也提倡“尊王攘夷”,希望能有諸侯王像春秋五霸一樣去尊崇周天子,做新一任的霸主,來結(jié)束亂世。

儒家為何能成為當時顯學之一,到底契合了諸侯國之間的何種需求?

春秋戰(zhàn)國其實是各個利益集體的結(jié)盟,不僅僅小國依附于大國,大國之間也同樣會結(jié)盟,形成更為強大的團體來獲取更多的利益,比如秦晉。這個過程就需要“道德”的約束。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先秦的典籍都在講述“信義”的作用,儒家極力推崇“道德”,法家有“商鞅立木”的故事,兵家孫子也有斬殺國君愛妾的做法,只有守信用的團體才能更容易與人結(jié)盟。而如果被排斥在外,沒有人愿意結(jié)盟的時候,即使是強大的諸侯國同樣會衰落,比如曾經(jīng)稱霸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就有著“天下卑秦”的處境,在七國之中淪為最弱小的一個。

儒家所推崇的“道德”約束,恰恰就是契合了諸侯國之間的“信義”需求,為他們之間的結(jié)盟提供了方便。

孔子根據(jù)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繼續(xù)提倡“尊王攘夷”的方略,不僅僅是給諸侯國利益帶來開源,還給各諸侯國帶來了結(jié)盟的名義,那就是在周天子的名義下,所有諸侯國的聯(lián)合。

將對手變作盟友,大家一致對外,這樣一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為什么后世會認為孔子在維護“周禮”?

孔子并沒有要恢復周天子的權威,而是要強盛的諸侯國尊重周天子的地位。這只是名分上的尊崇,并沒有實際權力的歸還,其本質(zhì)還是春秋霸制的路線。

后世之所以認為孔子是維護“周禮”的,是出于兩重目的。

  • 第一,儒家講求“忠信”。

春秋戰(zhàn)國雖然群雄割據(jù),但其實還是在東周名義之下,周天子還是天下共主。所以,孔子多次贊揚“周代”就很好理解了。

以儒家最知變通的特性,名義上維護“周禮”不等于擁戴周天子。

  • 第二,大一統(tǒng)王朝需要“忠信”。

自漢代以來,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的正統(tǒng)思想,而王朝的穩(wěn)定是需要儒家所倡導的“忠信”。如果說破儒家在東周時期是想要擁立霸權的體制,自然會危及王朝統(tǒng)治根基。

所以“看破不說破”,自然都是極力宣揚儒家是擁戴“周禮”的。

時至今日,很多人批判孔子的“克己復禮”是呆板、是固執(zhí),是想要歷史倒退的做法,其實就是被這些刻意扭曲的“宣揚”所誤導了。

孔子所倡導的“克己復禮”,實際上維護的并不是已經(jīng)過時的“周禮”,而是以春秋霸權為核心的新規(guī)則。


未來在黑夜隱匿,于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8

孔子所宣揚的“克已復禮”中的“禮”簡單說就是指周禮,相傳創(chuàng)于周公旦。周王朝建立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創(chuàng)建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概括起為就是為了“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使周朝初形成了一整套禮樂之治,可以說為周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春秋末年到戰(zhàn)國時期,基于生產(chǎn)力及社會的發(fā)展,禮崩樂壞成為必然,同時對于政治、社會、經(jīng)濟等方面的各種思考也在不斷涌現(xiàn),百家爭鳴出現(xiàn)。孔子提出的主張就是“復周禮”,孔子認為當時社會混亂、禮崩樂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摒棄了周朝初期的政治體系,所以孔子一生致力于復周禮,就是希望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恢復周初周公旦所制定的國家治理體系。

對于“克已復禮為仁”這句話我比較贊同錢穆先生的解釋。

朱熹用“勝私欲全天理”解釋“克已復禮”,大義相通,但多半并非《論語》原文之本義。我個人比較贊同錢穆先生對“克已復禮”的解釋,所謂“克已”就是約束已身的意思,并不狹隘的只是戰(zhàn)勝自己的私意的意思!皬投Y”則是指踐行為仁道為內(nèi)含的禮。

而錢穆先生對于朱熹的注釋并不認同,他認為首先“克”更多的應該是“約束、抑制”的意思!翱艘选眲t是約束已身的意思,并不僅僅狹隘的只是戰(zhàn)勝自己的私意的意思。錢穆先生認為“下文‘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謂上一己字特指私欲”。對于這種看法錢穆先生舉了人與人相處“仁者相人偶”的例子,認為“若立心行事,專以己身為主,不顧及相偶之對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約束己身為先!

對于“復”字,朱熹注釋“復,反也”,復,是反的意思。如“湯武反之”之反。禮在外,反之己身而踐之。故克己復禮,即猶云“約我以禮”。而錢穆先生則認為此處的“復”應如“言可復也”之“復”,說的主要是踐行的意思。

對于“禮”,朱熹認為禮為“天理之節(jié)文”,也就是天理的規(guī)范和標志;而錢穆先生則認為禮應該是“仁道之節(jié)文”, “無仁即禮不興,無禮則仁道亦不見,故仁道必以復禮為重”。錢穆先生認為宋儒以“勝私欲全天理”解釋“克已復禮”,大義相通,但多半并非《論語》原文之本義。

錢穆先生在其《論語新解》中指出孔子曾經(jīng)說過的“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及“人而不仁,如禮何?”兩句話,所強調(diào)的就是“禮之內(nèi)心即仁”。另外,克己復禮即是約己歸仁!皻w仁”偏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皬投Y”則多體現(xiàn)在處事之表象,并有工夫可循,最后從表象再反映出其意義。如果能約束自己的視、聽、言、動能一一符合禮的要求,以禮來規(guī)范視、聽、言、動也正是修養(yǎng)內(nèi)心的過程!坝诩s束抑制中得見己心之自由廣大,于恭敬辭讓中得見己心之惻怛高明”,以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修行,天下之大,凡所接觸,全與己心痛癢相關,血脈相通,而“天下歸仁”之境界,即于此而達。豈只在社會現(xiàn)行禮俗之細節(jié)處規(guī)行矩步,而便謂之“約禮”?

9

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西周之禮

10

孔子生于公元前500年,春秋時代后期,他一生為啥鼓吹“克己復禮”呢?

這個“克己復禮”是對社會底層勞苦大眾說的,與“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語調(diào)同出一轍。

克己就是克制住一個人心中的欲望,在孔子的思想中,人的命運是天生注定的,富者是上天所賜,是前世修來的福份;而窮人是孽種再生,是應當受富者奴役的,這就是孔孟之道的“人倫”觀念。

在那個時代,生產(chǎn)力低下,人的見解水平有限,“復禮”之意,就是回到從前夏商周,也可能的意思是在一個人的懂事啟蒙階段,灌輸那種逆來順受的教育。

孔子的思想是為剝削者歌功頌德,而勞苦大眾理應接受順從約束的枷鎖。這樣社會上就沒有了反抗,也就變相的平和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