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李善長長謀略,善用人。無論是政治軍事上,還是經(jīng)濟民生上,李善長對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付出的功績不可謂不大,堪稱明朝開國功臣第一位。朱元璋曾說:“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shù)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斗,此時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xié)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shù)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zhuǎn)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dāng)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笨梢,李善長對于朱元璋來說,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臣子。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深受朱元璋器重的首功之臣,最后卻落了個不得善終的下場,被自己輔佐的君主處死。到底是發(fā)生了什么?讓這兩個默契如一,配合無雙,共同締造了起于微末,最終建立不世王朝的君臣,最后留下這樣的收場?

上圖為李善長
朱元璋這個人,實際上是一個極為偉大的君主。他出生草莽,起于微末,沒有強大的勢力集團在背后支撐自己,憑借自己白身的身份,一步一步打拼出天下,最終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王朝。他一統(tǒng)天下后,一改元朝的積弊,使得國家經(jīng)濟逐步恢復(fù),百姓安平得樂。他精于政治,目光深邃,一手建立的制度體系甚至過了幾百年還影響到現(xiàn)在。他之后的兩位強主都對其推崇備至,由此可見朱元璋確實是有過人之處的。大清康熙帝說他“治隆唐宋”,而一向目無余子的毛澤東,也獨對朱元璋情有獨衷。但是盡管朱元璋這個人受到這兩人的推崇,但是后世對朱元璋的評價一向不高。只因朱元璋有一個讓人詬病的地方,那就是大殺工功臣。凡是洪武初年的有功之臣,最后的結(jié)局一向都不是太好。而這第三種極少,只有幾人僥幸逃脫了。最大的大殺功臣的時期,就是胡藍黨獄時期。受胡惟庸、藍玉兩人的案子,牽入其中的功臣忠臣不可謂不多。第一是獲罪被殺;第二是無罪賜死;第三是僥幸逃脫。李善長之死應(yīng)該是趨于第一種和第二種,史書的說法是李善長牽入胡惟庸的謀反案中,但先不說胡惟庸是不是謀反了,李善長肯定是沒有謀反的。朱元璋時期李善長的地位就極高了,除非是李善長沒有腦子,否則他絕不會冒著殺頭的罪名,幫助胡惟庸謀反,得到的還是同樣的地位。因此李善長之死,最有可能就是被朱元璋冤殺?墒侵煸盀槭裁匆獨⒗钌崎L呢?

  上圖為劉伯溫

朱元璋殺李善長的原因,說來應(yīng)該是挺簡單的,作為帝王來說,他的做法也沒有什么錯!睹魈鎸嶄洝飞险f,朱元璋曾經(jīng)多次以元朝的結(jié)局來提醒自己,他說:“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quán)自恣!敝煸澳軌蛴梢唤榘锥,登上帝位,依托最大的應(yīng)該就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的幫助。但是當(dāng)朱元璋登上帝位,國家一切都安定以后,這樣一個勢力龐大的政治集團,自然也就成了朱元璋最大的眼中釘、肉中刺。他殺李善長,其實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摧毀臣子的政治結(jié)盟,使得大臣不能專權(quán),以此來鞏固皇權(quán)。因此我們說作為帝王,朱元璋此舉是沒有錯的,可是這種做法卻是人們不能接受的。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輔佐朱元璋登上帝位的能人,他們匡扶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但是兩人誰的功績更大,就有的一說了。按照史實說話,當(dāng)然是李善長的功績更大,不然李善長也不能號稱大明第一功臣了。他在朱元璋勢力還不是很大的時候就一直跟隨他,幫助朱元璋將勢力一步一步擴大。劉伯溫同樣功績極大,但是應(yīng)該說他的功績被后世神話了。畢竟李善長最后死的不是那么好看,而劉伯溫則死因不明,對于明朝后世的統(tǒng)治者來說,推舉歌頌開國功臣,自然后者是最佳選擇,因此往往贊揚的都是劉伯溫,李善長往往就緘口不提。所以,我們說從歷史來看,李善長的功績更大。明太祖朱元璋

最佳貢獻者
2

我是“腦洞大開的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吧,我不覺得李善長比劉伯溫厲害,恰恰相反,劉伯溫其實比李善長厲害。不扯大話講道理,咱上事實上證據(jù)上細節(jié)。

朱元璋創(chuàng)業(yè)時期,在南京創(chuàng)立小公司。湖北的大老板陳友諒聽說,緊張了,認為應(yīng)該乘早把朱元璋的小公司兼并掉,扼殺在搖籃中,于是率領(lǐng)大軍沿江東下,要強吃朱元璋。

歷史上,從長江上游順江東下的軍事行動往往勢如破竹,比如晉滅吳,隋滅陳。這一次,無論實力還是地利,朱元璋都處于絕對下風(fēng)。為此,朱元璋召集會議,商討如何應(yīng)對陳友諒。沒想到,會上一邊倒,絕大部分人建議投降或逃跑,主張抵抗的人寥寥無幾。

為什么?

如果到陳友諒那邊兒去,這些人的職位只會升不會降,不過換個老板而已。但朱元璋不能降,他若降,按照陳友諒的一貫作風(fēng),恐怕殺無赦。所以,朱元璋和當(dāng)年的孫權(quán)一樣,只有死扛一條路。

問題是,怎么才能打敗陳友諒?

劉伯溫出了個點子:城北為實,打伏擊戰(zhàn);城南為虛,打心理戰(zhàn)。什么意思呢?陳友諒的優(yōu)勢是水軍,而城南水系發(fā)達,對陳友諒很有利。所以,朱元璋在城南打心理戰(zhàn)的目的,就是不要讓對方從這里進攻,而是把決戰(zhàn)的地方放在城北——在那兒,陳友諒大軍必須棄船,經(jīng)過一大片開闊地和幾座山,那是朱元璋伏兵的好地方。

為了讓陳友諒放棄從城南進攻,朱元璋決定給陳友諒放出兩個信號:第一,你快點來打我(時間);第二,你最好從城南來打我(地點)。

朱元璋和劉伯溫商量后,回頭找李善長商議。李善長一聽急了:大敵當(dāng)前,咱們應(yīng)該爭取時間做好應(yīng)戰(zhàn)準備,怎么能讓對方快點來進攻呢?再說了,城南利敵不利我,又怎么能主動暴露給對手……

朱元璋一聽,心里有數(shù)了,看來還是劉伯溫比李善長強。他解釋說:“陳友諒要是遲遲不來,很可能利用時間聯(lián)絡(luò)東面的張士誠,對我們進行夾擊。西面一個陳友諒咱都吃不消,張士誠再從東面來襲,怎么應(yīng)付?所以應(yīng)該各個擊破,先集中精力對付西面的陳友諒,東面的張士誠就是小菜一碟了!崩钌崎L聽后恍然大悟,連贊老板高明。

至少從這件事兒看,你說劉伯溫高,還是李善長高?

3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在謀略上是超過李善長的,而且劉伯溫給朱元璋所出的計謀,都是戰(zhàn)略性的,涉及大政方針的。劉伯溫對于朱元璋的作用,相當(dāng)于張良對于劉邦的作用?蔀槭裁,朱元璋最后封李善長為公爵第一人,劉伯溫卻只得到伯爵的待遇呢?

(劉伯溫劇照)

我覺得這件事,主要原因在于劉伯溫對朱元璋事業(yè)的投入度,沒有李善長的大。

無論是劉伯溫還是李善長,都是古代的知識分子。不過,他們所代表的,是兩種類型的知識分子。

劉伯溫所代表的,是立志做“帝王師”角色的知識分子。這樣的知識分子,有一肚皮的學(xué)問。在天下大亂的時候,他們對天下大勢看得清清楚楚,也知道當(dāng)下的諸侯中,哪些人是能夠成大氣候的真命天子,哪些人只不過是混世魔王。

不過,不管是混世魔王,還是真命天子,他們都不會和他們靠得太近。當(dāng)混世魔王來請他們的時候,他們固然不會跟著他走。就算真命天子,他們投入度也不會很高。他們可以給真命天子出主意,講大政方針,但不會被真命天子所奴役。他們只接受“帝王師”的角色,要的是帝王對他們的敬重。他們也不會過多地接受真命天子給他的賞賜,他們的心態(tài)是超然物外的,更多愿意過一種遠離紅塵的生活。

(朱元璋畫像)

在這方面,張良為后世的這一類知識分子做出了杰出的榜樣。張良在和劉邦共事的時候,保持了自己內(nèi)心的獨立。他不要劉邦封給他太多土地,只接受留地一個地方。他也不接受劉邦的官位,把自己超然物外。

劉伯溫顯然立志要做一個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從元朝辭職回家后,一直過隱居的生活。最后被朱元璋請去,才給朱元璋出了那些好計謀。劉伯溫在幫助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也像張良一樣辭官回鄉(xiāng),想過隱居的日子。

正因為劉伯溫對朱元璋的事業(yè),投入度不高,因此,他所起的作用,就沒有李善長大。所獲得的封賞,也沒有李善長多。

李善長對朱元璋的事業(yè)是真情投入。

(李善長劇照)

李善長在朱元璋事業(yè)的投入上,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出謀劃策。李善長的出謀劃策和劉伯溫不一樣。劉伯溫更多是大政方針,而李善長出的主意,則都是戰(zhàn)術(shù)性的,有非常好的可操作性。朱元璋拿來就可以用,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是后勤保障。李善長相當(dāng)于劉邦的陳平加蕭何。他不但能夠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在后勤保障上,對朱元璋的幫助也非常大。朱元璋建國以后,李善長更是作為宰相,幫助朱元璋,建立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鞏固了大明王朝的統(tǒng)治。

三是人才推薦。李善長不但幫助朱元璋起草招賢納士的文稿,給朱元璋塑造了光輝的形象,讓天下有識之士都爭著來投奔。而且親自審核,幫助朱元璋選拔人才。

可以說,李善長對朱元璋的事業(yè),是全方位的投入。在古代知識分子中,他的角色定位不是“帝王師”,而是“帝王相”。是希望當(dāng)?shù)弁醯脑紫,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正因為李善長投入得比較多,很用心,因此,他所起的作用才更大,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建立的功業(yè)才最多,也才被朱元璋封為公爵第一人。

當(dāng)然了,也正是因為李善長投入度太高,在朱元璋的事業(yè)中,留下的痕跡太多,所以朱元璋對李善長才特別忌憚。最后借胡惟庸的案子,把76歲高齡的李善長處死,其家族也被一并殺了70多人。

(參考資料:《明史》)

4

李善長在朱皇帝眼中,比劉伯溫強太多,原因如下:1、做實事能力,李善長一直相當(dāng)于宰相,負責(zé)明朝糧草軍需供給等,以及在朱皇帝外出打仗,負責(zé)大本營留守等重要崗位和實事,劉伯溫就是參謀,動嘴皮而矣;2、為人處世能力,李善長對上對下均能溶入其中,且是朱皇帝忠實擁磊,劉伯溫卻清高,對誰都不熱心;3、背景,李善長在元廷不得志,未高中過,也未當(dāng)官,而劉伯溫是元廷進士,做過元官,朱皇帝為最低層漢人,對元廷官員內(nèi)心憤恨;最后劉自作聰明,總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甚至在民間在官內(nèi),名聲都超過朱皇帝,朱皇帝天縱奇才,當(dāng)然不答應(yīng),而李善才是朱皇帝粉絲,祟拜朱皇帝,朱皇帝能很好使用啊!綜上,比老板聰明的人,一般不受老板抬爰的。

5

李善長與劉伯溫,都是朱元璋手底下的開國功臣,他們雖說不是作戰(zhàn)的大將,但他們在政治謀略方面對朱元璋有著重要貢獻。后人也喜歡比較他們倆,有人就說李善長比劉伯溫高明,那么李善長比劉伯溫高明在哪?


李善長要是比謀略是比不過劉伯溫的,劉伯溫的一首《燒餅歌》就直接完爆了李善長。李善長雖說謀略比不過劉伯溫,但他比劉伯溫有個高明的地方。熟讀歷史的人都聽過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是軍隊打仗,糧草沒有供應(yīng)上來,士兵飯都沒有的吃,怎么可能會有余力打仗,所以糧草供應(yīng)是打仗的重中之重的事。舉個例子,官渡之戰(zhàn)時,為什么曹操能大敗袁紹,關(guān)鍵就在于曹操把烏巢燒了,這可是袁紹的糧草所在地,袁紹軍隊沒有了糧草供應(yīng),吃飯都不能解決,士兵怎么能打好仗。而李善長最厲害的方面就是會管后勤,是朱元璋當(dāng)之無愧的后勤主任,善長處理各種具體事務(wù)。他管后勤時,不會出現(xiàn)糧食短缺問題,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從不缺乏。雖然他不像劉伯溫一樣出謀劃策,不過處理內(nèi)政方面,劉伯溫是比不上他的。李善長可以說是明朝的蕭何,劉伯溫可以說是明朝的張良。


李善長比劉伯溫高明的地方,就是他會弄內(nèi)政,這對朱元璋威脅不會大,朱元璋不會過于提防他,不像劉伯溫料事如神,是個謀臣,朱元璋反而覺得威脅大。所以明建國以后,李善長被認定為明初文官第一人。

6

發(fā)現(xiàn)李善長比劉伯溫強很多答友不贊同,這個當(dāng)然見仁見智,談古論金是贊同題主的觀點的,即李善長比劉伯溫強。

要確認這一點,需要顛覆一個相對習(xí)以為常的認知,即認為軍事哲學(xué)中奇謀重于治戎、將略優(yōu)于理民之干(借用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的觀念,也就是說,兵法比軍法重要的觀念。

在這個觀念的統(tǒng)攝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劉邦對張良的評價)的功用被放大,而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劉邦對蕭何的評價)的功用被弱化,而實際上,兩者之間,何者是源何者是流何者是根本何者是衍生,需要辨別清楚。

打仗,首先要有兵在手,才談得上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軍法講得就是如何做到有兵在手。

士兵如何征集募得?完成征召之后怎么按照編制組織起來?有了編制好的部隊,武器和給養(yǎng)怎么解決?怎么將其訓(xùn)練成來之能戰(zhàn)的職業(yè)武裝人員?換言之,軍隊從征召到組建,從管理到后勤保障、技術(shù)訓(xùn)練,都屬于軍法的內(nèi)容。

這些內(nèi)容一切運轉(zhuǎn)正常的時候看似平平無奇,但一旦哪個小細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那么軍事行動就會喪失最基本的條件,將帥的智勇將無用武之地。

我友茅臺兄說過:

一切忽略社會性與背后制度因素對軍事力量所起作用的軍迷都是偽軍迷。

其意庶幾近之。要之,李善長的主要職責(zé)在軍法領(lǐng)域,而劉伯溫則在兵法領(lǐng)域,李善長就是朱元璋的蕭何,而劉伯溫等幾個人加在一起才是八爺?shù)膹埩肌?/span>

套用現(xiàn)代商業(yè)機構(gòu)的結(jié)構(gòu)框架,李善長就是CFO兼CHO,而劉伯溫則是Merger&Acquisition Consultant,都重要,但重要程度不同,朱元璋給兩人的封爵酬庸也有高下之別,這除了以加入朱元璋集團的早晚為代表的資歷深淺(李早劉晚李深劉淺)和李善長是濠泗核心集團成員而劉伯溫不是之外,和上述的重要程度也有關(guān)聯(lián)。

劉伯溫的知名度還有因為民間傳說放大的一面,此處不贅。只想說,李善長比劉伯溫強雖然可能和我們的固有觀念相悖,但自有其道理。

7

答:提這個問題的人不要誤導(dǎo)別人嘛,李善長哪里比劉伯溫強了?!

我認為,論能力,劉伯溫可以甩開李善長半條大街。

有人會跟我爭,李善長怎么不比劉伯溫強了?李善長可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冊封的明朝開國第一文臣!

的確,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授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封韓國公。當(dāng)時獲封公的,也只有六個人而已,即: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其中李善長位第一,制詞比之蕭何。而劉伯溫只封了一個伯,誠意伯而已。

但是,比強論弱,說的是能力,不能單純以官位高低來量度能力吧?

要知道,世間身居高官,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謀基事,空占著職位不做事,白吃飯的貪官、庸官多得是;同時,懷才不遇,沉淪在鄉(xiāng)野間的大圣大賢也不計其數(shù)。

還有人繼續(xù)爭,明太祖朱元璋頒發(fā)給李善長的制詞,那是將他與漢之蕭何相提并論的喲。

是的,明太祖朱元璋在頒發(fā)給李善長的制詞里,是把他比喻成蕭何,但也不要忘了,朱元璋也親自說過劉伯溫為“吾之子房”,即把劉伯溫說成是自己的張良。

不妨想一下,蕭何和張良,到底誰的能力更強一些呢?

不用糾結(jié)了,我告訴您吧,如果劉邦把蕭何負責(zé)的那擋子事交給張良做,張良做的一定不會比蕭何差;但是,注意這個“但是”,但是,張良的奇謀異策,蕭何那是想破腦袋也想不出來的!

同樣,如果把李善長做的后勤事務(wù)交給劉伯溫做,劉伯溫一定做得更好;但劉伯溫做的事兒,李善長就根本做不來。

只不過,劉邦對蕭何的信任,遠勝于張良——誰教蕭何是劉邦的老鄉(xiāng)兼兒時玩伴呢?

同樣,李善長也算是朱元璋的同鄉(xiāng),而且是農(nóng)民出身,從龍較早;對比一下,劉伯溫是浙江人士,是從元朝陣營過來的,早年還在處州和朱元璋干過仗,從感情上來說,誰親誰疏,一目了然。

回到能力比較上來吧。

劉伯溫自小有“神童”之譽,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不過,由于元朝有規(guī)定,考生必須到二十五歲才可以參加鄉(xiāng)試,劉伯溫讀書讀到十六七歲,已經(jīng)具備了考取舉人的才力,但苦于不能參加考試,只好游訪尋找《六甲天書》、《奇門遁甲》等書研究,到了二十二歲,不愿再等,虛報了歲數(shù),參加鄉(xiāng)試,一舉考取了舉人,改年,參加會試,又考中了進士。

可以說,劉伯溫是元朝最年輕的舉人、最年輕的進士。

李善長雖然也讀過一些書,但拼死也考不上一個小小的秀才。

劉伯溫和李善長相比,誰有才學(xué)?

這簡直是和尚頭上的虱子,明擺著。

再舉一個例子。

龍鳳六年(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親率大軍東下攻取應(yīng)天,同時約張士誠出兵策應(yīng)。

消息傳來,朱元璋集團里的大小官員慌亂作一團,其中也包括了李善長。

劉伯溫卻鎮(zhèn)定自若,勸朱元璋設(shè)伏邀擊,并獻上康茂才詐降誘敵之妙計。

朱元璋心領(lǐng)神會,連連稱妙。

可憐老實巴交的李善長莫名其妙,一個勁地追問朱元璋:“現(xiàn)在大家都害怕陳友諒殺來,劉伯溫怎么還要派人去詐降引誘他來?”(原話是:“方以寇來為憂,何為更誘致之?”)

詐降誘敵的目的,就是規(guī)避開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會兵,提前結(jié)束與陳友諒之間的決戰(zhàn),再騰出手來擊破張士誠,就這么簡單的戰(zhàn)略思想,李善長卻大惑不解,可知是長了一個榆林腦袋。

朱元璋哭笑不得,只好耐心向其解釋:“使二虜相合,吾何以支?先破此虜,則東寇膽落矣!

還有,龍鳳十二年七月,朱元璋準備發(fā)全力殲滅張士誠了,門外漢李善長又賣弄起軍事知識來,一副老謀深算的模樣,勸阻朱元璋說:“張士誠雖然遭遇小挫,但實力還在,我們還是不要輕舉妄動!保ㄔ捠牵骸皠蓦m屢屈而兵力未衰,士沃民富,又多儲積,恐難猝拔,宜俟隙而動!保

朱元璋忍無可忍,啐罵道:“彼敗形已露,何待觀隙?!”

看看,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的能力,就在這個水平線上。

那些說李善長能力比劉伯溫強的人,拉倒吧。

8

李善長比劉伯溫最強的一點是:

————低調(diào)!低調(diào)才能使人進步!

這也是在朱元璋手底下做事最重要的一點,跟著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弟兄說起,李善長能被推到左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就因為李善長發(fā)揮了他這個最大的優(yōu)點。

李善長的成功就是因為出生在羅馬,而劉伯溫在是在去羅馬的路上搭車

李善長和劉伯溫比,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出生好,同是朱元璋是安徽鳳陽老鄉(xiāng)。很懷疑李善長會看面相,一遇到朱元璋,就覺得此子面相不凡,顴骨高突,將來必定大富大貴!從此開始死心塌地跟著朱元璋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創(chuàng)業(yè)!李善長的慧眼很快得到回報!

▲朱元璋當(dāng)上了皇帝!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打下江山的朱元璋內(nèi)心澎湃啊,沒有一幫弟兄的支持就沒有我朱元璋的今天!出于念舊和老鄉(xiāng)情節(jié),朱元璋把李善長推到丞相位置!李善長的成功很大的程度是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而且整個淮西老鄉(xiāng)都是先得月的樓臺!

而半路加入的劉伯溫,開始并不看好朱元璋的造反事業(yè),就和很多人看不上當(dāng)初的馬云一樣。當(dāng)然很多史書記載劉伯溫的出山是因為朱元璋也學(xué)習(xí)劉備三顧茅廬!我個人不認同這種觀點,劉伯溫是在一種半推半就的威脅中答應(yīng)入伙的,這點一會給大家解釋。當(dāng)時朱元璋派一個叫孫炎的人去請劉伯溫,說了一句話:

劍當(dāng)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

啥也不說了了,刀子架脖子上了,干吧!劉伯溫也晚一步跟著朱元璋走向成功之路!這一步,是劉伯溫在朱元璋心里的一大步!沒有在一個炕頭睡過的兄弟,終究不是自己人。所以論功行賞的時候,劉伯溫的工資比李善長差了不止一個等級。

再解釋下,劉伯溫為給朱元璋打工為啥不是心甘情愿,這也是李善長比劉伯溫強的一個方面。

劉伯溫投靠朱元璋的時候已經(jīng)50歲,這個年過半百的老漢,出生在元朝一個小資家庭,從小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考中元朝進士,甚至在元朝當(dāng)過縣長一類的官員。然而元朝對漢人嚴重歧視,劉伯溫只有短暫的政治生命。一個晚年失志,看透世事的智者,他的造反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了自己的治國理想!而李善長:

▲只是當(dāng)?shù)匾粋比較有名望的人!

李善長很簡單,潔白的身份讓朱元璋更覺得信任。這位階級弟兄不帶一點政治成分,造反就是造反,為了富貴寧愿冒掉腦袋的風(fēng)險。

劉伯溫有決勝千里之外的謀略,卻對廟堂之爭不太感冒,李善長的智謀不及,但是政治敏感

三分天下劉伯溫,是后人對劉伯溫的評價,但是一點沒有浮夸。劉伯溫為朱元璋平定天下,謀略方面要比李善長高明很多,關(guān)鍵比朱元璋也高!關(guān)鍵決策,劉伯溫是對的,朱元璋是對的,更多是劉伯溫對的,朱元璋是錯的。劉伯溫的謀略在大明建國道路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李善長一直低調(diào)付出,做好后勤部長,保證整個軍隊供需,默默地對領(lǐng)導(dǎo)支持!不分對錯!

謀略上的本事高下立分,但是政治頭腦,劉伯溫就顯得下成了。尤其是在:

韓林兒被困,劉伯溫很快趨別厲害關(guān)系,一直勸阻朱元璋放棄精神領(lǐng)袖,這點讓兄弟情深的朱元璋很是忌憚!一個眼中只有利益的高明謀士,做事不擇手段是真可怕,包括建國后勸阻很多朱元璋做的不合適的事情。

劉伯溫政治上體現(xiàn)的是為國,為己,為了自己憂國憂民的良心,李善長體現(xiàn)的是為君,以朱元璋為核心的領(lǐng)導(dǎo)利益!

這就是我說李善長比劉伯溫最強的一點:

—————低調(diào)!

領(lǐng)導(dǎo)喜歡這種默默干活,不說辛苦的手下,顯然李善長在這方面比劉伯溫做得更好!

三十年分河?xùn)|西,財富地位都擁有的李善長膨脹了,他忘記自己最珍貴的品質(zhì),不在低調(diào)了!于是大明最原始的黨爭開始了,李善長淮西集團的領(lǐng)袖,劉伯溫浙東集團的代表。這兩個勢力不停地你爭我奪,這種不良競爭已經(jīng)讓朱元璋不滿了。

最后憤怒的老朱廢除丞相制度,李善長涉及胡惟庸案,整個家族連坐身首異處!或許劉伯溫早就明白打這種架沒好果子吃,選擇棄權(quán),隱信埋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劉伯溫原本想遞上辭職信,桃之夭夭,可惜最后還是死在胡惟庸手里!

不管劉伯溫的生死結(jié)果,單說李善長前期的成功之道是我們最可取的:跟對人、會干活、圍繞領(lǐng)導(dǎo)就是正確的!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9

明朝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第一次封侯,封了六個公爵,二十個侯爵,兩個伯爵,其中公爵有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wèi)國公鄧愈,伯爵就是忠勤伯汪廣洋,誠意伯劉基(劉伯溫)。

李善長是食祿四千石,汪廣洋是食祿三百六十石,而劉伯溫是兩百四十石,如果單從食祿來說,劉伯溫的食祿只有汪廣洋的三分之二,是李善長的百分之六,可見劉伯溫是遠不如劉伯溫。

朱元璋曾經(jīng)把李善長比作是漢初的蕭何,把劉伯溫比作是張良,這個比較是很恰當(dāng)?shù),如果我們再做個比較的話,那就有劉備的諸葛亮與法正,曹操的荀彧與郭嘉,那我們看看劉邦又是怎么對待蕭何與張良呢?

雖然劉邦說蕭何、張良、韓信是漢初三杰,但是三個人的待遇卻完全不一樣,韓信是王爵,七個異姓王之一,蕭何是列侯第一,而張良是列侯六十二,另外陳平是列侯四十七,這邊當(dāng)然不是說陳平要勝過張良。

因為劉邦本來是要重封張良的,可是張良想退隱山林,所以是力辭,但是在功臣排名里,還是比不上蕭何的。開國的功臣的排名,一般有幾個特點,第一,軍功第一,所以武官高于文官。第二,資歷,這個就是看加入的時間。第三,跟開國皇帝的關(guān)系,包括親戚關(guān)系,朋友關(guān)系,老鄉(xiāng)關(guān)系。第四,內(nèi)政后勤補給高于獻策。

那我們再來看看李善長與劉伯溫在這幾方面有哪些差距。第一,兩個都是文官,所以都沒有。第二,劉伯溫是公元1360年加入的,李善長是公元1353年加入的,而朱元璋自己是在公元1352年才投奔濠州郭子興的,可見李善長加入是相當(dāng)?shù)脑纭?/p>

第三,李善長與朱元璋都是淮西人,而劉伯溫都是浙東人,而我們知道明初功臣大部份都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都是淮西人,叫做淮西勛貴。第四,李善長負責(zé)內(nèi)政與后勤補給,而劉伯溫是軍師。

更是出于這多方面的考量,李善長的功勞要遠大過劉伯溫,所以自然是李善長是公爵,而劉伯溫只能是伯爵了。有的人認為李善長能做的事情,劉伯溫就能做得,而劉伯溫能做到的事情,李善長可能就做不得。

這個可不見得,難道張良能做得了蕭何的事情嗎?法正能做諸葛亮的事情嗎?郭嘉能做荀彧的事情嗎?都不能,因為內(nèi)政工作,更加的繁雜,做軍師的只要管一件事情,而做丞相的是要管一大堆事情,這個難易度是不能比擬的。

為什么有很多人認為劉伯溫會比李善長厲害呢?這里面有兩個因素,第一,電視劇的影響,以劉伯溫為主角的電視劇很多,李善長的很少。第二,很多人看中的是出謀獻策,而不看中內(nèi)政后勤補給的事務(wù)。

10

事實上,對于朱元璋來說,李善長和劉伯溫扮演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如果朱元璋是董事長,李善長就是總經(jīng)理兼總裁助理,他需要打理公司的一切并幫助朱元璋規(guī)劃未來。而劉伯溫則更像是一個顧問,他的作用就是給朱元璋出主意。



簡單點講,如果單純地從朱元璋這個大老板角度看底下這兩個員工,劉伯溫是屬于那種給他指出了一個大方向的人,而李善長就跟劉伯溫不同了,他不只是給朱元璋指出了一個大方向,而是會比較直接地提供祥盡的方案,這個大老板只需要依照他的法子照辦就可以了。


所以雖說劉伯溫可能在謀略方面要勝過于李善長,不過,朱元璋還是更喜歡李善長,因為他在員工的稱職度方面是比較高的,起碼能夠讓大老板少費一些功夫。


所以說,朱元璋讓李善長去當(dāng)宰相之職,而不是重用劉伯溫,可見,在朱元璋的內(nèi)心深處,李善長的功勞是高過于劉伯溫的。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側(cè)面證明這件事情,那就是朱元璋在封爵的時候,給李善長的是公爵,其被拜為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位極人臣

可是給劉伯溫的卻只有伯爵,封誠意伯!他們兩一個食祿四千石,一個食祿二百四十石。工資待遇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大家都是感受得到的。

劉伯溫是希望朱元璋可以尊他為師,在朱元璋還沒有上位之時,這樣子的一種師生關(guān)系,自然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朱元璋就算骨子里有一萬個不樂意,表面上也是要給予安撫,歷史上的朱元璋對劉伯溫是拍馬屁多過于尊敬的。

當(dāng)朱元璋真正地上位之后,第一個想要閑置在旁邊的人,自然就是那個以老師自居的劉伯溫,象征性的封賞之后,便讓其告老還鄉(xiāng)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得出來,劉伯溫雖說在謀略上強過于李善長幾分,但是,李善長一心只是想為朱元璋分憂,朱元璋認為這才是他最想要的,因此,劉伯溫也就這么弱于李善長了。


當(dāng)然,論結(jié)局,顯然劉伯溫要好一點。因為胡惟庸案牽連,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處死。而劉伯溫則是告老還鄉(xiāng),病疾而終,家人父老為未受牽連。

所以,命運這東西,說不清楚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