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炒作的太過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一個流傳太久的歷史謠言,那就是大禹是四川人——在已經(jīng)回答的人里面,不管反對或贊成三星堆和夏朝關(guān)系的,居然都相信大禹就是四川人。
1、《孟子》:禹生石紐,西夷之人。
2、《史記》:大禹生石紐,西羌之人也。
然而,很遺憾,“西夷、西羌”是有的,但“禹生石紐”,是沒有的。原文如下:
《史記·六國年表》:禹興于西羌。
《后漢書·載良傳》:大禹出西羌。
《新語·術(shù)事》:大禹出于西羌。
最重要的:《孟子》,完全無載。
孟子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大禹是哪的人。
在大禹還是人們普遍信仰的夏商周秦漢時代,從來沒有人說過大禹是四川人,更別提汶川。
那么,“大禹生石紐”,到底是出自哪里呢?
答:源自一本非正史之書。
“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于石紐,其地名痢兒畔!薄妒裢醣炯o(jì)》
這本書的作者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認(rèn)為是西漢著名學(xué)者揚雄,但經(jīng)考證,實為三國譙周。
這本書可以算作史書,也可以不算作史書,為什么了?
首先,它是一部《地方志》,不是通史。
其次,研究古巴蜀乃至整個西南地區(qū)的另一部重要書籍《華陽國志》(同樣也是地方地理志)的作者——晉人常璩有話說:
“《蜀紀(jì)》言:“雀墑乘祗車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奔拔渫醴ゼq,蜀亦從行。《史記》:周貞王之十八年,秦厲公城南鄭。此谷道之通久矣。而說者以為蜀王因石牛始通,不然也!侗炯o(jì)》既以炳明,而世俗間橫有為蜀傳者,言蜀王蠶叢之間周回三千歲。又云荊人鱉靈死,尸化西上,后為蜀帝;周萇弘之血變成碧珠;杜宇之魄化為子鵑。又言蜀椎髻左衽,未知書,文翁始知書學(xué)”——《卷十二·志序》
常璩的意思說的很清楚,《蜀本紀(jì)》里說,蜀人認(rèn)為穿越秦川的「褒斜道」(即秦棧道)是他們的古蜀王蠶叢、魚鳧等人用牛車開鑿的,但是《史記》卻清楚的記載是秦歷公開鑿的,戰(zhàn)國史籍也可以互相印證。
同時,蜀人又稱自己有3000年的歷史。
對于這些,常璩都認(rèn)為是“橫傳”——也就是傳言,并未證實公認(rèn)。
?常璩自己本身就是四川人(崇州),這說明他的評價是客觀的。
毫無疑問,《蜀王本紀(jì)》的內(nèi)容,除卻那些地理信息外,大多數(shù)是采用當(dāng)?shù)氐囊恍┛诳谙鄠鞫俏墨I記載的故事輯錄而成,尤其是人物典故,整本書充盈著神話色彩。
對照中原史籍,《蜀本紀(jì)》可以稱為「半信史」,但不能稱為完全的信史。
那么,《蜀王本紀(jì)》為何這樣寫了?
自然是有原因的,其實,《蜀本紀(jì)》并不是第一個稱“大禹生石紐”的書,在它之前還有一本,那就是東漢照曄的《吳越春秋》:
“高密(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薄秴窃酱呵铩ぴ酵鯚o余外傳》
和《蜀王本紀(jì)》不一樣,《吳越春秋》可以算作一本信史,但是,和《國語》《春秋》《史記》等比起來,它依然有它的不足征信之處,歷代就有人指出過一些問題。如伍子胥托夢等,故謂之“類小說家之言”。
就研究吳越史而言,它不如《越絕書》權(quán)威和嚴(yán)謹(jǐn),所以你更加可想而知關(guān)于大禹的記載的真實性。
毫無疑問,趙曄雖為浙江人,但是曾辭官去四川(資中)拜經(jīng)學(xué)大師杜撫為師,學(xué)習(xí)“韓詩”。一去就是20年。因此,其所作《吳越春秋》里的“石紐在蜀西川也”,當(dāng)然也是他這20年間在當(dāng)?shù)芈牷貋淼摹?/p>
也就還是常璩說的“橫說”——就是相傳而已。
從最早的青銅器銘文到《竹書紀(jì)年》,再到春秋戰(zhàn)國諸典冊,及至秦漢,從來沒有大禹生四川的說法,由此可見。
大禹的父親「鯀」的封國——《春秋》云:“有崇伯鯀,在秦晉之間”。
《國語·周語下》記載:
“昔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殛之于羽山!
「秦晉之間」與「有虞」都是在中原西部地區(qū),「羽山」則在江蘇,從來無異說,要是大禹生在四川。
那他父親跟四川一點都扯不上關(guān)系又作何解?
?所以,對“禹生石紐”保持懷疑,是應(yīng)該的。
至于皇甫謐作《帝王世紀(jì)》稱“孟子云‘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則不僅是一句完完全全的孤證,有托古之嫌。甚至,他說的根本就不是「石紐」。而是:
「石坳」
?就是山溝里出生的意思,別無他指。
后來南朝的劉宋裴駰在給《史記》注解的時候,把「坳」誤訓(xùn)作「紐」,由此造成了后世的訛傳。
但是,無論如何,由于《吳越春秋》早于《帝王世紀(jì)》,因此,可以推論皇甫謐也很可能是受了《吳越春秋》的影響。
那么皇甫謐為何不直接沿襲趙曄的說法用「石紐」,而用「石坳」?
答案當(dāng)然是他看出了「坳」與「紐」實容易混淆,同時,作為一名博覽群書的學(xué)者,他大概知道不管是坳,還是紐的來源。
揭曉答案:
“禹生于石;契生于卵,史皇產(chǎn)而能書;羿左臂修而善射。若此九賢者,千歲而一出,猶繼踵而生”——《淮南子·修務(wù)篇》。
「禹生于石,契生于卵」——100%就是神話。
?這很正常,上古時代的人物都有「神性」,這是因為他們既是帝王,又是宗教領(lǐng)袖。
▲又西漢讖緯書《循甲開山圖》云:“古有大禹,女媧十九代孫,堯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墊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紐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愛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長,能知泉源,代父鯀理水”。
?這是「石紐」的第一個出處。
這里面的「石紐」根本沒有任何地理位置之所指,就是指錯綜復(fù)雜的石縫。
▲西漢后期,與整個東漢,儒家從進取的「公羊派」逐漸轉(zhuǎn)向偏保守的「谷梁派」,且由于漢光武帝的欽定,與帶有巫術(shù)色彩的方士之學(xué)「讖學(xué)」合流,產(chǎn)生「讖緯學(xué)」。
此種學(xué)問在巫風(fēng)盛行的四川及整個西南地區(qū)自然是得天獨厚——趙曄都得跑四川去找四川人(眉山彭縣)杜撫為師,可想而知,四川的文人當(dāng)必有人看過《淮南子》《遁甲開山圖》。
★★★謎底解開:
由于汶川有個地方叫「石紐」,所以可能是大禹后人的西羌把「禹生于石」附會在石紐。
為什么西羌要把大禹附會到汶川石紐了?
?大禹是西羌,是歷來無疑問的,羌人在先秦時代與漢代都是一頂一的大族,從甘肅到西南地區(qū)都有,其中有大禹的后人并不奇怪。而羌人自殷商時候起就和中央王朝敵對,特別是東漢,持續(xù)打了一百年的仗。
期間,大量羌人南下逃入西南地區(qū)。
這里面,有可能有大禹的后人。
?《后漢書》:
“自爰劍后,子孫支分凡百五十種。其九種在賜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漢徼北,前史不載口數(shù)。唯參狼在武都,勝兵數(shù)千人!
大禹與四川的關(guān)系,就說到這。
下面來看看,夏朝和四川有什么關(guān)系?
《古本竹書紀(jì)年·帝啟》篇云:
“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蒞訟”。
這里的「巴」,不少人解作「巴蜀」之巴,但是觀甲骨文里的「巴」是否就是春秋戰(zhàn)國的「巴國」,這還有個很大的疑問,目前比較公認(rèn)的是晉陜或湖北地區(qū)。
就邏輯上而言,夏朝要是有那么強的實力,連“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四川地區(qū)都能控制。
那他又怎么可能會那么快就被東夷兩次奪國了?(注:一次是太康時代的后羿,另一次是帝「相」時代的寒浞)。
顯然,夏王啟派遣的這個司法官員孟涂去的「巴」國,就不可能是古巴蜀國。
夏王帝桀,他也不可能如三星堆的粉絲幻想的那樣,被商湯流放在「南巢」后,還能夠組織起浩浩蕩蕩的大逃亡,然后逃到四川建了起一個不遜色于商的「三星堆古王國」。
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主要集中在兩個祭祀大坑,目前尚無證據(jù)表明這些青銅器是原產(chǎn)的。
?第二,最著名的那棵「青銅樹」,專家研究過,無論如何都無法站立起來——它是祭祀的時候作臨時用的。
至于說夏朝就是三星堆,純粹腦子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