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首先要說,“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并不準確。國際上通行的表述是世界四個“最初文明”——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和中國——指的是誕生于公元前1000年前的四個原生文明。據(jù)說,最早是梁啟超在1900年使用了“四大文明古國”的說法,誤導人們長期以為真有這樣四個古老的文明國家存在。
一般認為,古埃及自公元前5000年在東北非的尼羅河谷興起。有文字的文明史從公元前3100-前30年。其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沿尼羅河,包括一個狹長的峽谷,稱為上埃及,又稱“塔-舒穆”,意思是“狹窄的土地;另一個是扇形的尼羅河三角洲,稱為下埃及,亦稱“塔-麥胡”,含義是“充滿水的土地”。3000余年,埃及先后經(jīng)歷了31個王朝。加上最后300年間的托勒密時期,總共32個王朝。最興旺的新王國時期(前1539-前1075),人口約為300萬。
用美國史學家溫迪.克里斯坦森的話說,“新王國時代的帝國法老擁有驕傲、自信的面孔。他們擁有世界。他們過高地看待埃及,甚至過高地看待自己。對于這些強大的法老來說,沒有任何自吹自擂是太大的,沒有任何建筑是太龐大的,沒有任何征服是太具挑戰(zhàn)的!钡∏∈窃诖藭r,“變化之風正在吹起”。
從前1075年開始,埃及的國力衰落了,很快分裂為很多小王國,而且連年混戰(zhàn)。于是,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和馬其頓希臘人從公元前664年輪番入侵。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趕走了波斯人,開始了托勒密時代。公元前30年,埃及正式并入羅馬帝國,成為一個行省。
從托勒密時代開始,埃及就變成了“一群民族”的一部分,自己的古老本土文明迅速消失了。
美索不達米亞。不是單一國家或單一文化。
“美索不達米亞”是希臘語,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兩河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fā)拉底河。這是一個區(qū)域,包括現(xiàn)在的伊拉克以及敘利亞和土耳其的部分地區(qū)。這個地區(qū)萌發(fā)最初文明的面積,大約在20萬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沒有辦法統(tǒng)計,但當時最大的城邦烏魯克也就6000人口。據(jù)此推算,整個地區(qū),最多時的人口應該也沒有超過100萬人。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7500年。有文字的文明史存在于公元前3500-前539年。
在這3000年間,蘇美爾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輪流成為此地區(qū)最有影響力力量。
美國歷史學家芭芭拉.A.薩默維爾評論說:“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政治是這樣,沒有一個民族能長久地保有權利。因為沒有一個公認的領袖統(tǒng)一各個地區(qū),不同的城市在不同時期變強。在習俗、宗教和語言上略有不同的各個集團相繼掌權或失勢,有時候甚至在幾個世紀之后卷土重來。結果,這個地區(qū)特別容易遭到外來入侵”。
公元前539年,波斯的居魯士大帝率軍隊徹底摧垮了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
古印度。稱為哈拉巴文明更為準確,其歷史更加含混。
古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泛指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整個南亞次大陸。歷史上,不曾有一個國家把印度作為國名。印度,是波斯人、希臘人的說法。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逗鬂h書》稱為“天竺”。直到唐代的玄奘,才堅持譯為“印度”。
現(xiàn)在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國際上公認指的是繁榮于公元前2000余年前“哈巴拉文明”或叫“印度河文明”。國際上同時公認,這一文明的確切范圍和時期還有待確定。其面積,大約是古埃及文明的兩倍——60萬平方公里左右(印度學者認為達到了2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更不可考。這個文明似乎早已被人們遺忘。在世時文獻中連其傳說亦不存在,更不要說有任何歷史記載。唯一能夠證明有過這樣一個文明的,是在美索不達米亞發(fā)現(xiàn)的屬于印度河流域的2000多枚印章。印章上或多或少刻有文字,有些是象形的,有些可能表示音節(jié)。但至今這些文字都還沒有被破譯。據(jù)推測,哈巴拉文明存在于公元前2300-1750年。
連印度學者也贊同,如辛加爾,從公元前1500開始,印度文明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雅利安人的到來。他們帶來了與印度河文明大相徑庭的另一種文明。多數(shù)學者堅持,根據(jù)語言學和考古學,雅利安人這個印-歐語系的“各民族”,起源于中亞或者俄羅斯南部。他們不是公然的武裝入侵,而是民族遷徙,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抵達南亞次大陸。學者們認為,不是雅利安人毀滅了印度河文明,只是開始了一個新階段。就是說,被稱為“古印度文明”的哈拉巴文明在公元前1750-1500年之間莫名地戛然而止了。
以上三個“最初文明”命運的解析。
以上三個“最初文明”何以沒能延續(xù)發(fā)展呢?
第一,當時的人類還處于“懵懂初開”的階段,民族遷徙和融合尚在進行中。破土而出的文明嫩芽禁不住動蕩和沖擊。這是文明自身的原因之一。
第二,古埃及在強大了之后,內(nèi)部的自大、惰性使其逐漸失去了發(fā)展的動力。哈拉巴文明的衰落也應該有著自身致命的因素。
第三,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都經(jīng)歷了“強勢民族”的入侵,以致文明發(fā)展的進程被打斷。哈拉巴文明即便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也因為雅利安人的遷徙入駐而灰飛煙滅了。
中國的古文明何以能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最初文明”的境遇完全不同。
第一,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保證了中國“最初文明”的持續(xù)發(fā)展。
法國的孟德斯鳩1734年寫成了《羅馬盛衰原因論》一書,在分析古羅馬成敗原因的時候,提出了要重視地理環(huán)境因素的觀點。這曾經(jīng)被作為“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來批判。但是,就中國的“最初文明”不受沖擊來說,至關重要。中國,西南為高原和高山;西北為連綿不絕的沙漠;東部面臨大海。這造成了中國地理上的半封閉狀態(tài)。阻止了強勢民族的入侵。有學者認為,雅利安人在公元前業(yè)已到達現(xiàn)在的中國境內(nèi)定居。但僅僅限于最西部,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未能實現(xiàn)。中國境內(nèi)北部的游牧少數(shù)民族,從商朝起,即已不斷對中原定居的農(nóng)業(yè)民族進行襲擾。不過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遠低于中原民族,因此他們的入侵或被成功抵御,甚至被徹底驅離,如匈奴;或者進入中原后被迅速同化,如滿清。這使得中國的“最初文明”逐漸發(fā)展完善成為了中華文明;很多的少數(shù)民族,也逐漸融合成為了中華民族。
第二,中國很早就建立了統(tǒng)一的中央政權。有足夠大的地理縱深和足夠多的人口。目前,夏朝還缺乏考古的足夠證據(jù)。在商朝,直接掌管的土地面積已超過100萬平方公里。周朝亦如是。據(jù)專家們考證,周末的人口已達到3000萬或者更多。由此推算,殷商人口應該不低于1000萬。以這樣的地理面積和人口為基礎的文明,很難被其他文明所替代,演化為成熟的中華文明是一種必然。
第三,中國“最初文明”以黃河、長江等流域為源頭,至少于距今8000年前即已形成規(guī)模型城市。治理水系和抵御少數(shù)民族入侵成為國家統(tǒng)一的客觀要求。所以,在夏商周之后,仍然形成了秦漢、唐宋、明清三大帝國。這成為中國“最初文明”得以順利延續(xù)發(fā)展,發(fā)展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保證。
第四,中華文明自身確實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是中華民族團結和發(fā)展的重要粘合劑和催化劑。
四大“最初文明”的不同命運,令人扼腕唏噓。
我們應該為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而自豪。但似乎不必沾沾自喜,更沒理由妄自尊大。中華民族的再一次偉大復興才是當前的要務。
(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