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史姜維11次北伐,大勝2次(第2次,第8次),小勝3次(第3次,第6次,第7次),平手4次(第1次,第4次,第5次,第10次),大敗1次(第9次),小敗1次(第11次),實際上是勝多敗少,然而由于漢魏國力差距太大,姜維未能動搖魏國根本。

才華上:姜維北伐打出了蜀漢北伐以來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后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于洮西,經眾死者數(shù)萬人。——三國志),魏國雍涼一帶守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場戰(zhàn)爭使魏國一度失去了對隴右的控制會值洮西之役,官兵失利,刺史王經困于圍城之中。當爾之時,二州危懼,隴右懔懔,幾非國家之有也!龂荆

而即使在魏滅漢之戰(zhàn),姜維早就提醒后主要防守陰平(維表后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guī)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龂荆皇呛笾鳑]有聽,才導致鄧艾成功偷渡陰平)

姜維面對魏國三路伐漢(鄧艾,鐘會,諸葛續(xù))姜維居然擺脫鄧艾,晃過諸葛續(xù),將鐘會堵在劍閣,若非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戰(zhàn)死綿竹,國這次南伐差點就要以失敗告終。

所以說不是姜維獨少謀,蒼天有意絕炎劉!姜維面對漢魏巨大的國力差距,依然能:降李簡、斬徐質、破王經、斷隴道,一時挫魏國之威?梢娖鋸姶蟮能娛虏湃A。

人品上:可以說完全繼承了諸葛亮鞠躬盡瘁,不貪無私的精神(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馀,側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jié)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jié)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所以連對手對姜維的評價都很高:

鄧艾:姜維自一時雄兒也——三國志

鐘會: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 ——漢晉春秋

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 ——三國志

曹奐:蜀所恃賴,唯維而已。 ——三國志

希望噴子放過姜維也放過我,另外要跟我辯論,請拿出史料,別直接開噴。

最佳貢獻者
2

姜伯約本事很大,可惜跟錯了老師。


姜維文武雙全,不僅精通兵書戰(zhàn)略,而且武藝超群,綠沉槍有萬夫之勇。跟他老師諸葛孔明相比,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可惜他完完全全地繼承了孔明的衣缽,而不加修正的照做執(zhí)行,注定了跟孔明一樣的失敗。

諸葛亮的治國方略其實很簡單,就是先軍政策。其實蜀國進川的時間并不長,當初也是鳩占鵲巢擠走劉璋才占據蜀地。所以西川的勢力非常復雜,而諸葛亮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把西南的勢力全部擺平,把他們打服也是口服心不服。那么把各方勢力團結起來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對外作戰(zhàn)。實際上諸葛亮一生也是這么做的,這也是蜀國始終窮兵黷武,最后國力耗盡的主要原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諸葛亮的治國之道。當然,失敗也就成了必然。

然后看姜維,他完全就是一個武力加強版的諸葛亮。一切方針戰(zhàn)略,軍事路線,用人用兵,都是沿襲師傅孔明的既定方案。可以說孔明死后,靈魂附在姜維身上,依然掌控蜀國幾十年?上,這種軍事治國的策略注定是錯誤的,絕不可能成功。所以,姜維用同樣的打法,卻沒有了關二爺張三爺?shù)任寤⑸蠈,連魏延也被孔明帶走了,哪怕姜伯約自己再能打,只會比諸葛亮敗得更難看!

小童這么說,肯定有人不高興!贿^,這是事實,這是蜀國的定數(shù),沒辦法。

書說簡短,休要饒舌,歡迎指正。

3

三國歷史上有臥龍鳳雛幼麟;⑦@種說法,這其中的臥龍是指諸葛亮,鳳雛是指龐統(tǒng),;⑹侵杆抉R懿,幼麟是指姜維,對于前面三個,想必大家都沒有什么意見,那么姜維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可以跟這三位并稱呢?

姜維字伯約,生于公元202年,天水冀城人,姜維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這一點跟劉備很相似,姜維很喜歡鄭玄的經學,這一點跟劉備也很相似,因為劉備師從盧植,而鄭玄與盧植是同門師兄弟,都是儒學大師馬融的弟子。

姜維后來出任天水郡上計掾,之后擔任州從事,姜維的父親叫姜囧,是天水郡功曹,戰(zhàn)死于沙場,所以姜維被任命為天水郡參軍。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隨天水太守馬遵在在外巡查,碰到蜀軍攻打,馬遵懷疑姜維有異心,就扔下姜維,自個跑回去了,姜維回到冀城,冀城緊閉城門不讓他入城,無奈之下,姜維只能投降了諸葛亮。

諸葛亮如獲重寶,對姜維十分器重。建興七年,公元229年,姜維被任命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諸葛亮寫信給蔣琬,說姜維有勇有謀有膽略,能堪大用,讓姜維統(tǒng)領六千虎布軍,姜維之后升為中監(jiān)軍,征西將軍。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姜維斷后。大軍回到成都,姜維被任命為輔漢將軍,封平襄侯。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維升任鎮(zhèn)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姜維升為衛(wèi)將軍。

雍涼的羌胡降蜀,姜維率軍接應,在洮西與郭淮,夏侯霸打了一仗,胡族白虎文,治無戴降蜀。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姜維兵出隴西,狄道長李簡獻城投降,姜維進攻襄武,殺死魏將徐質,姜維趁勝追擊,攻破河間,河關,臨洮,遷徙這些地方的百姓回蜀。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姜維與夏侯霸兵出狄道,在洮西大敗雍州刺史王經,殺敵數(shù)萬,這是蜀國北伐最大的勝利。延熙十九年,姜維遷為大將軍。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魏國三路大軍攻打蜀國,姜維與廖化棄陰平,匯合張翼,董厥拒鐘會大軍于劍閣,鐘會久攻不下,又加上糧草不繼,打算撤軍。無奈,鄧艾度陰平,擊敗諸葛瞻,成都投降。

姜維無奈之下只能向鐘會投降,姜維知道鐘會有異心,想借鐘會之力恢復蜀國,可惜最后失敗,姜維與鐘會一共被殺。不得不說,姜維的才華與能力,在蜀國確實是僅次于諸葛亮的,所以對于幼麟這個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4

姜維是個人最喜歡的一個三國人物。為什么能稱為“幼麟”個人認為憑以下幾點

1:諸葛亮死后,曹爽大軍來犯,史稱“興勢之戰(zhàn)”,表面上是王平費祎守住了曹爽的進攻!實則跟駐守涪縣的姜維有莫大的關系!三國志原文如下: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馀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諸將大驚。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逼皆唬骸安蝗。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后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蔽┳o軍劉敏與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諸軍及大將軍費祎自成都相繼而至,魏軍退還,如平本策!锻跗絺鳌 這段話充分體現(xiàn)了涪軍的重要性!一直認為興勢之戰(zhàn)乃蜀國的生死存亡之戰(zhàn),姜維沒有理由不參加,終于在這里找到了答案!姜維當時駐守涪縣,蔣腕病倒,費祎以大將軍身份從成都親征。可惜在姜維傳并沒有提及此事!幕后英雄也難做啊,哈哈!

2:歷史上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真正再歷史上就算諸葛亮都沒有打的這么漂亮,其中,“洮西之戰(zhàn)”是蜀國歷史上北伐奸敵最多的一場仗!后來遇見死敵鄧艾!個人覺得鄧艾跟司馬懿一個尿性,勞資不跟你打,拖死你,反正你耗不過我!

3:姜維屯田避禍,魏軍三路來犯!《三國志》這樣寫到:維表后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guī)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這心思,我就問問還有誰!可惜被奏折宦官黃皓壓下,這其實可以挽救的,俗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真想不通孔明會有諸葛瞻這樣一個膿包兒子,鄧艾偷渡陰平時,因不聽黃崇速占險要的建議而坐失良機,后來出城與鄧艾決戰(zhàn),在交戰(zhàn)時陣亡,綿竹也隨后失守。這才成就了鄧艾的千古留名!所以這是個人一直對鄧艾無感的最大原因!然而歷史終究還是歷史,無法更改的。姜維能幌過諸葛緒,回守劍閣堵住鐘會!可以試想下,廖化張翼守在陰平,鄧艾能成功?姜維憑一己之力拖住倆路大軍!就算最后魏把蜀滅了。傷亡也是慘痛性的!最后死還拉上鐘會鄧艾墊背!三國歸晉后,司馬炎更是追封姜維為“開明王”。相反,鄧艾一直背著叛徒的身份,直到西晉滅亡。

4:個人覺得是最重要的,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是為了報劉備的三顧茅廬知遇之恩,愿意為劉備為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點我覺得相當了不起!但是和姜維一比,個人覺得姜維更可敬,一個魏國降將,就為了諸葛亮的知遇之恩就要為劉嬋為漢室拋頭顱撒熱血!問題是明知道皇帝是個廢物還得去做,這點又有幾人能做到?如果當時三顧茅廬的是劉嬋,諸葛亮還會出山嗎?

5: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段簳x文學史》中說姜維在文學上有著獨特的才能,在漢魏晉的文學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作品如《蒲元別傳》等。在民間評書有言:槍分五家,趙家槍,姜家槍,羅家槍,高家槍,楊家槍。這足以體現(xiàn)姜維的武藝!姜家槍至今尚有流傳!此外《古代百名名將錄》姜維也在榜,三國里入圍的還有:周瑜,趙云,關羽,張飛,夏侯惇,張遼,甘寧,陸遜,鄧艾,呂蒙,馬超!

不管從軍事,謀略,才華,武功,忠孝各方面方面來說個人覺得姜維擔的起孔明給的這稱號!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孔明的評價很合適。姜維的一封家書中的一句話也激勵了不少在外打拼的人——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5

姜維作為蜀漢后期的軍事支柱,被諸葛亮寄予厚望,是諸葛亮政治軍事遺產的繼承人。他的真正實力到底如何,有書君首先給出評價:中上水平,具體可以從三方面說道說道。

一、軍事履歷:敗多勝少。


公元247年,姜維以“衛(wèi)將軍”的身份與費祎“并錄尚書事”(“錄尚書事”從東漢章帝開始就是事實上的丞相),實際分工是費祎主持內政,姜維主持軍政,從第二年開始,14年間9次出兵北伐。《三國演義》說姜維“九伐中原”,“九”沒錯,但用兵地點都不在中原。九次分別是:


一伐:248年洮西之役,對手郭淮、夏侯霸,勝負不明。


二伐:249年隴西之役(牛頭山、洮城之役),對手郭淮、陳泰、鄧艾,敗,麹城降魏,姜維攻洮城不克而還。


三伐:250年西平之役,攻魏西平郡,不克而還。


四伐:253年狄道之役,圍狄道,不克而還。


五伐:254年第二次隴西之役,攻克臨洮、河關,蜀漢蕩寇將軍張嶷戰(zhàn)死,退兵。


六伐:255年第二次洮西之役,對手王經、鄧艾、陳泰,斬王經所領魏軍數(shù)萬,大勝,鄧艾、陳泰來援時退兵鐘提。


七伐:256年段谷之役,對手鄧艾,大敗。


八伐:257年沈嶺、芒水之役,策應諸葛誕在淮南壽春叛魏,對手司馬望、鄧艾,魏軍東攻西守,堅守不應戰(zhàn),姜維退后。


九伐:262年侯和之役,對手鄧艾,敗,退往沓中屯田。


9次大戰(zhàn),姜維1勝3負5平,尤其是面對鄧艾、陳泰這些曹魏名將時完全沒有勝率,所以算不得最優(yōu)秀的將領。

二、他人的評價


無論是姜維的同事、還是曹魏的敵人,或者后世兵家,對姜維的軍事才能評價都是中等偏上。比如廖化就認為姜維“智不出敵”(智謀和敵人相比不見得高明)。

鐘會說:“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諸葛誕(字公休)是曹魏的“都督揚州諸軍事”(即淮南方向對東吳作戰(zhàn)的總司令),在東關之役被自己在東吳的遠房侄兒諸葛恪打得大敗。

夏侯玄是曹魏的“都督雍涼諸軍事”,開創(chuàng)了魏晉玄學,搞文的有一套,軍事方面實在乏善可陳,唯一一次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就是和曹爽發(fā)起進攻蜀漢的駱谷之役,大敗。所以,鐘會認為姜維的風度、學識可以和中原名士并駕齊驅,至于軍事嘛,就呵呵了。

姜維最主要的對手鄧艾認為“姜維,自一時雄兒也。然與某相值,故窮耳”。意思是姜維確實牛B,但跟我比嘛,還差那么一點點,所以經常打不過我。

史學家給姜維在軍事方面的評價也不高,比如常璩《華陽國志》說“姜維才非亮匹”(才能比不過諸葛亮)。陳壽《三國志》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認為姜維不過是“粗有文武”而已。

三、諸葛亮為什么要重用姜維?


既然姜維不過中上之資,為什么諸葛亮會這么看重姜維呢?有書君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個原因:


第一,姜維忠于漢室,諸葛亮畢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既要能臣,更要忠臣。

第二,姜維雖然和三國時期的頂級人物有差距,但其綜合能力在蜀漢政權當中確實出類拔萃。諸葛亮曾經說姜維強于李邵、馬良,屬于“涼州上士!

第三,姜維人品很好。蜀漢秘書令郤正認為姜維位處高官,但卻不好女色,為人清廉。


第四,姜維出身于涼州豪族天水姜氏,是蜀漢經營雍涼的不二人選。天水姜氏世代居于涼州,在涼州的勢力相當龐大,號稱天水四大姓之一,兩晉南北朝直至隋唐都是可以左右涼州歸屬的重要因素,如唐朝開國功臣永安縣公姜寶誼,就是姜維的后人。而劉備至諸葛亮時期,曹魏在雍涼的統(tǒng)治并不穩(wěn)定,如一出祁山時,“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因此,蜀漢歷次出兵的戰(zhàn)略構想都不是直接進軍關中攻打長安,而是先取雍涼,這樣一來,擁有一個能夠在涼州說得起話的、說話有人聽的當?shù)睾雷迦宋锞惋@得尤為重要,這個人物,在劉備時期是馬超(可惜他死得太早),在蜀漢后期就是姜維。

第五,這也是諸葛亮最無奈的一點。蜀漢后期,荊州已失,僅有益州一地,國勢日下,人才凋零,能擁有姜維這樣政治正確、出身高門、才能還不錯的人才,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復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6

史書上只記載了諸葛亮,龐統(tǒng)有“臥龍、鳳雛”的雅號;

什么“姜維是幼麟,司馬懿是;ⅰ保静皇浅鲎允窌涊d好嗎?甚至連《三國演義》也沒有提過這種說法!

“姜維是幼麟,司馬懿是;ⅰ边@種梗是來自于三國游戲好嗎?三國游戲好嗎?!三國游戲好嗎?!

【真三國無雙中,姜維被稱為“天水麒麟兒”】


【三國殺中的姜維號“幼麟”】


【三國殺中的司馬懿號“;ⅰ薄


演義記載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借諸葛亮之口夸姜維,也是“今得伯約,得一鳳也”。

“伯約”是姜維的字,諸葛亮把姜維比作鳳凰。

至于司馬懿,沒有類似比喻。


史書記載

在正史上,姜維雖然得到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但他并非是諸葛亮的繼承人。

諸葛亮死后,繼任者是蔣琬;蔣琬之后是費祎,費祎之后,姜維才掌控蜀漢帝國的軍事。

自公元253至262年近十年間,姜維在漢中多次組織軍力與曹魏帝國雍涼軍團作戰(zhàn),互有勝負,并沒有取得決定性的戰(zhàn)果。

倒是在公元263年,曹魏帝國在司馬昭的操作下,調動十余萬伐蜀大軍,由鐘會、鄧艾、諸葛緒率領,直撲漢中。姜維無力對抗,只能堅壁清野,嚴防死守。

后來,鄧艾繞過蜀軍布防,進入益州腹地,直逼成都,劉禪開城投降,蜀漢帝國的歷史才劃上了句號。

姜維被迫向鐘會投降,并仍然想利用鐘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引發(fā)魏軍內亂,好乘機復國,結果兵敗身死。

后人稱:“姜維死則漢亡。”這正是對他一生的寫照。


有一說一,不偏不倚,感謝關注!

7

姜維不但繼承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華,連他忠貞的人品都繼承了,姜維之才,世所公認,并不在諸葛亮之下。

諸葛亮曾經五出祈山,雖有小勝,但最后的結果,基本上是無功而返;諸葛亮去世后,蜀漢的人才更加蕭條,魏主曹奐就曾說過:“蜀所恃賴,唯維而已”。蜀漢一個國家所能依賴的,也就姜維一個人了。但就在這種獨木難支、魏蜀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姜維竟然象諸葛亮一樣,主動對魏國發(fā)動了十一次戰(zhàn)爭,而且勝多敗少。尤其第八次北伐,姜維以三萬兵力,大勝魏國王經五萬兵馬,取得了以少勝多的重大戰(zhàn)果。史稱洮西大捷。

蜀漢亡國之時,過也并不在姜維。姜維早就提醒過劉禪派兵防守陰平,《三國志》記載姜維上奏劉禪的表章:“聞鐘會治兵關中,欲規(guī)進取,宜并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連宜派的將軍名字都安排好了,張翼、廖化?上Ш笾鲃⒍U是個昏庸之君,并未聽從姜維的諫議,導致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既便在劉禪已經投降的情況下,姜維還巧施離間計,反了鐘會,逼死鄧艾,雖然計策并未成功,但也以這種方式,報了蜀漢的亡國之仇。姜維壯烈犧牲,但與敵方主帥鐘會、鄧艾算是同歸于盡了。姜維一生未叛蜀漢,其高風亮節(jié),可昭日月。若不以成敗論英雄,姜維可算人杰矣!坝作搿敝,名副其實。

8

姜維投降諸葛亮后 ,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幾乎將畢生所學都教給了他,可以說他是諸葛亮死后的另一個諸葛亮。諸葛亮死后,他繼續(xù)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在北伐的過程中大勝2次,小勝3次,敵我相當4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論戰(zhàn)績要勝于諸葛亮,但是為什么會失。渴且驗橹T葛亮死后,亂臣蒙蔽劉禪的眼睛,導致姜維沒被重用。

憑借著這些功勞,以及自己的才華和能力被后人稱為“幼麟”

9

目力所及,姜維應被稱為“幼麒”,不是“幼麟”。

是在根據一篇宋元板話流傳的評書中,才有“幼麒“的說法,系因為姜維12歲從軍,屢立戰(zhàn)功,在甘谷一帶,被稱為“天水麒麟兒”,因年少,故稱“幼麒”(麒是雄性將領,麟是雌性將領)。

而且,“幼麒”起先寫作“幼騏”。

其實除了姜維,還有另外四個牛人,組成一支三國夢之隊:他們五個人全稱是“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冰鏡”,也就是鬼谷學派的三國五瑞:

臥龍 東青龍諸葛亮 【龍】 出道時失去天時

鳳雛 南朱雀龐統(tǒng) 【鳳】 出道時失去地利

幼麒 中玉麒姜維 【麒】 出道時失去人和

冢虎 西白虎司馬懿 【虎】 出道時天地人占全

冰鏡 北玄武司馬徽 【龜】 出道時天地人全失

10

諸葛亮死后,姜維開始嶄露頭角;費祎死后,姜維獨掌軍權11年。姜維的厲害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其一,北伐與曹魏名將多次交手,大勝2次、小勝3次;其二,與公認的奸臣宦官黃皓公然對峙,為輿論公認;其三,蜀漢滅亡之戰(zhàn),姜維堅守的劍閣并未失守;其四,在劉禪已經投降的情況下,還能忽悠鐘會反曹魏,盡管事敗,但能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