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期講到孔明和魏延的恩怨,及魏延被殺的原因。同時也提到了司馬懿,在空城計之前,孔明和司馬懿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也是孔明為報答劉備托孤的選擇,火燒司馬懿時,也涉及到了魏延。(秉燭讀春秋漫談三國)第四期,為你詳細解答。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孔明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主要原因是,軍糧不能及時運到前線。常言道:兵馬未動,草料先行。說明糧食對軍隊的重要性。

在孔明第六次兵出祁山時,他調(diào)來了事先發(fā)明的木牛流馬這個新武器,還別說挺給力,運來的糧食放到了,孔明事先觀察好的上方谷了。

為什么選擇上方谷呢?首先地形特殊。上方谷地處兩山之間,地勢低洼,入口處狹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馬通過,谷內(nèi)一塊平地,能容納1000多人,就像個葫蘆,是儲備糧食的天然糧倉。

司馬懿決定分撥一班人馬劫蜀營,這樣孔明別的營勢必來救,司馬懿乘機帶兩個兒子及少量人馬,突襲上方谷,火燒軍糧。

司馬懿一舉一動,孔明盡收眼底,他對眾將士說,司馬懿來劫咱的大營,咱就劫他的大營。同時,對魏延說,你到上方谷口迎接司馬懿,和司馬懿交手只許敗,不許勝,魏延得令而去。

果然司馬懿和兩個兒子如期而到,魏延按照孔明交待的法子,沒幾個回合,撥馬逃向了谷里。

司馬懿追到谷里大吃一驚,謂二子曰:

〖“倘有兵截斷谷口,如之奈何?”

言未已,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nèi)干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

“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處矣!”

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司馬懿大喜曰:

“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

即引兵奮力殺出。(引自三國演義)〗



孔明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一霎時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為司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著,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酌鲊@曰: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難道真的是天意?

除了司馬懿當不該死,其實還有一個人,也該不當死,這個人就是魏延。

書中交待,孔明命魏延在谷口迎接司馬懿,魏延逃進了谷里,如果地雷爆炸,魏延肯定死于非命。為什么孔明要魏延和司馬懿一起去死呢?上期做出了回答。

其實,司馬懿僥幸逃脫,不是什么天命論,而是其中有奧秘。

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這種地形不利于空氣流通,一旦谷內(nèi)起火,氣溫開始升高,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強烈對流的山谷風,因此出現(xiàn)了狂風大作的現(xiàn)象。

同時,當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又因氣溫降低而凝結(jié)成云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chǎn)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后,又為水汽凝結(jié)提供了理想的凝結(jié)點,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這些云霧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體積就會逐漸變大,最終導致大雨傾盆的局面,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馬懿才得以脫險。這個道理和原子彈爆炸形成風暴道理一樣。

(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guān)注)

最佳貢獻者
2

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本可一舉殲滅司馬懿。除去心中最大的對手,然天估佑司馬懿,一場大雨讓司馬懿逃出生天。真乃天命。故諸葛亮長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諸葛亮一生數(shù)經(jīng)百戰(zhàn),誰都沒放在眼里,唯獨遇司馬懿,使之功敗垂成。論用兵,智謀二人不分伯仲。諸葛亮六出祁山,最希望的是巔峰對決,速戰(zhàn)。最重要的糧草難以供給。司馬懿之所以被諸葛亮算計,火燒上方谷。最重要的是想斷諸葛亮糧草。讓諸葛亮不打自敗。沒想到_中了諸葛亮埋伏,險些喪命。自此以后,司馬懿高掛免戰(zhàn)牌,活活耗就死諸葛亮。司馬懿號“;ⅰ笨上攵潢幚笔侄?酌麟m號稱“臥龍”可畢竟來到人家地界,所謂強龍斗不過地頭蛇,無可奈何。而諸葛亮為報先帝知遇之恩。急于求成。反遭其害。 和司馬懿斗法,比的就是耐力。這點正是司馬懿的優(yōu)點,活活熬死了曹氏三代君主。最后致命一擊。奪取天下。他能十年磨一劍,一劍定乾坤。所以上方谷一戰(zhàn)后,諸葛亮深知再沒機會擊敗司馬懿。才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天意如此,奈何!

3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最后都說了什么

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精于謀略、善于算計,用兵如神。劉備三顧茅廬后,跟隨劉備縱橫馳騁,巧奪荊州,攻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quán)。劉備死后,諸葛亮在劉禪的支持下,六次北伐中原,踐行“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的承諾。也就是在北伐中,諸葛亮遇到了一生最大的對手司馬懿,二人才智謀略可謂旗鼓相當,你來我往征戰(zhàn)六七年的時間里,互有勝負。


司馬懿曾在西城逼迫諸葛亮唱空城計,諸葛亮在上方谷也差點將司馬懿燒死,上方谷一戰(zhàn)也是諸葛亮最后的機會,此時諸葛亮已經(jīng)積勞成疾,自知命不久矣,然而天公偏不做美,一場大雨撲滅了大火,為湮滅了諸葛亮最后的希望。上方谷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最后說了什么,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上方谷之戰(zhàn)。234年春,諸葛亮起兵十萬,進行第六次北伐,司馬懿調(diào)集四十萬軍隊,在渭水一代與諸葛亮展開對峙。司馬屢次與諸葛亮交戰(zhàn),敗多勝少,知道諸葛亮的厲害,曹睿也命司馬懿堅守堅守。但蜀軍遠道而來,糧草軍械供給不足,必須速戰(zhàn)速決,因此諸葛亮日夜勘察地形。當諸葛亮發(fā)現(xiàn)上方谷時,心中大喜,因為他找到了消滅司馬懿最好的機會。


上方谷是兩山之間的峽谷,地勢低洼,入口的地方極其狹窄,最多只能允許一人一馬通過,但整個谷地卻能容下千余人,地形很像一個葫蘆,諸葛亮正是把司馬懿引入谷中,放過縱燒。于是諸葛亮想出一個奇妙的計策,在上方谷囤積了大量的糧草,誘引司馬懿來劫糧草。司馬懿曾多次被諸葛亮劫糧草,也想一雪前恥,于是也日夜勘察地形,并最終發(fā)現(xiàn)了上方谷的屯糧。


于是,司馬懿便令部下打探諸葛亮的位置,派部下前去偷襲營寨。蜀軍也是拼死抵抗,然而魏軍的兵力逐漸增加,當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不在進攻的軍隊中時,諸葛亮已經(jīng)料定,司馬懿的最終目的是上方谷。為了避免打草驚蛇,諸葛亮秘密命人在上方谷的屯糧上,放置干柴、硫磺,火藥等。并命令魏延前來解救中軍大帳。司馬懿協(xié)同其子司馬師、司馬昭,領(lǐng)軍直奔上方谷。


諸葛亮只在上方谷屯兵百人,司馬懿很快就占領(lǐng)了上方谷,然而諸葛亮早就登上了上方谷的山頂,命人在谷口縱火,并命令士兵釋放火箭,萬箭齊射,司馬懿和他的軍隊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他悔不當初,中了諸葛亮的奸計,絕望之時,司馬懿要揮劍自殺,而正在這時,天降大雨,降地上的火全部澆滅。司馬懿大喊自己命不該絕。


其次分析諸葛亮火燒司馬懿后說了什么。諸葛亮本以為司馬懿必然葬身火海,然而出乎意料的大雨讓他的希望頓時成泡影。諸葛亮氣急敗壞、悲痛欲絕,仰天長嘆:蒼天助曹不助劉,這一切都是天意。諸葛亮憤憤道:上方谷幾個月都不曾下雨,為何今日大雨傾盆!我千算萬算,還是被司馬懿逃脫了,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諸葛亮由此悲嘆,足見他對北伐的期待,他是多么的想克復中原,恢復漢室。然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諸葛亮知道自己天數(shù)已盡,不久于人世,更是悲痛萬分。只能仰天長嘆: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你是如何看待上方谷一戰(zhàn)?

歡迎關(guān)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4

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 火熄上方谷上這樣描述的: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北伐魏,與魏軍司馬懿對峙于渭水,諸葛亮連環(huán)施計使司馬懿一心認為上方谷必是蜀軍積糧之所,于是孤軍深入,上方谷行如葫蘆,入口卻進通得過一人一騎,司馬懿入谷便知上當?shù)珵闀r已晚,諸葛亮縱火焚燒上方谷,司馬懿自嘆父子三人都必死于此,但怎知突然下起大雨,澆滅了上方谷大火,司馬懿殘兵僥幸脫逃,而后諸葛亮并未派兵追擊,而是嘆道:“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被馃戏焦,是善于用火的諸葛亮最后一次用火,也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在伐魏戰(zhàn)爭中的勝利,戰(zhàn)術(shù)上可謂是絲絲入扣,出神入化,但結(jié)果卻很遺憾。

諸葛亮這次神機妙算,巧擺疑陣。最終讓司馬父子逃脫,諸葛亮在發(fā)出感嘆之余,如果及時派兵還能追殺他們。諸葛亮時代科學還不發(fā)達,對一些物理現(xiàn)象還無法解釋,就一味之歸咎于天意。

其實發(fā)生發(fā)生在上方谷上的大雨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大火把上方谷里的空氣加熱上升,引起空氣強烈對流,上升的熱氣凝結(jié)水汽,下降就形成了大雨,這種雨是短暫的,如果諸葛亮懂得這個道理,立即派兵追擊司馬父子,有可能殺了他們,這樣歷史就會重寫了。

魯迅先生說過:“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諸葛亮對一些事物的現(xiàn)象歸咎于“天意”是害人又害己。

5

諸葛亮最后仰天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蒼天助曹不助漢"。也就是對司馬懿所說的最后的話。


其實諸葛亮和司馬懿說的話遠不止這些,兩軍對峙豈能三言兩語就開打了,總要有些嘴皮子戰(zhàn)。

我們不禁想象一下,司馬懿全家男丁都在火場,諸葛亮的勁敵馬上就要死去,肯定要感慨抒情幾句:"仲達你我各為其主,今日之禍君應(yīng)慮之,此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曹賊挾天子以令諸侯,民心盡失,你當有今日。"

以司馬懿的性格應(yīng)該會求孔明放他的2個兒子回去,自己死亡,剛開始諸葛亮肯定不會同意?墒侨怂悴蝗缣焖悖咸觳蛔屗抉R家亡,結(jié)果天氣驟變,眼看要下雨了,諸葛亮就放下話來:仲達,你我惺惺相惜,殺你也是形式所逼,為了司馬家族能夠延續(xù),只要你自殺,我饒你子不死。司馬懿就在揮刀自刎的時候,雨滴救了他。


純屬想象,諒解



6

要問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最后說了什么?

其實答案就在書中。只要是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大家都知道,在司馬懿敗走的時候,諸葛亮感嘆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乃天意!”

諸葛亮為什么會有如此感慨呢?

這就要從劉備這個人開始說起,劉備,字玄德,漢室中山靖王之后,世人都稱他為“劉皇叔”,他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四處招賢納士,先與關(guān)羽和張飛結(jié)為拜把兄弟,接著三顧茅廬請臥龍諸葛亮出山,途中收納號稱鳳雛的龐統(tǒng)。

世人傳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可以安天下,然而事實證明,結(jié)果并非如傳言說的那樣,劉備同時得到“臥龍”和“鳳雛”,最后還是丟了天下。究其原因,只能怪劉備這個人是個偽君子,人前能哭能演,相當逼真,此二人起初都被他的外表所迷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備的本性漸漸顯露出來,諸葛亮和龐統(tǒng)對此心知肚明,只不過龐統(tǒng)性格直率,敢怒敢言,劉備心生芥蒂,于是行軍至落鳳坡的時候,讓他騎著自己的白馬??開道,當了替死鬼,結(jié)果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只可惜一代曠世軍師奇才年紀輕輕就這么離去了。

龐統(tǒng)的離去,對整個蜀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諸葛亮對此悲痛不已,敢怒不敢言,只可惜劉備假仁假義,貓哭耗子假慈悲。還把鎮(zhèn)守荊州的諸葛亮調(diào)回蜀地,這才有了后來關(guān)羽大意失荊州,真的是苦了關(guān)羽。事后劉備依舊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不聽勸阻,極力攻打東吳,這才有了后面的“火燒八百里連營”的悲慘結(jié)局,自那以后,劉備大病不起,在白帝城臨終托孤時,依舊假惺惺的說什么“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子可取之。”劉備臨終這翻話,既是對諸葛亮的安撫,同時也是給諸葛亮設(shè)了個套。諸葛亮何許人也,自然能聽明白其中的深意。

一入皇朝深似海,進時容易身退難。諸葛亮是的明白人,自那以后,諸葛亮已無心匡扶漢室,在蜀中也無心培養(yǎng)后備人才,這才有了蜀國后期的“蜀中無良將,廖化當先鋒”,并且諸葛亮每次出師都是無功而返,直至最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返觀魏國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軍師“司馬懿”,命運其實跟“諸葛亮”差不多,都是命運多舛,茍活于亂世。

高手寂寞,知音難覓!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是各位其主,但是此二人又可以稱得上是命運共同體。昔日諸葛亮擺了一出“空城計”,司馬懿聽懂了其弦外之音,故曰:城中必有埋伏,于是率大軍離去。

后來諸葛亮用計在葫蘆谷火燒司馬懿大軍之時,想必諸葛亮也是早有研究過氣象的,以至于中途突然下起大雨,將大火澆滅,并且在葫蘆口也不設(shè)關(guān)卡,任其逃脫,明擺著不想置司馬懿于死地。故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乃天意!”

高手過招,點到為止,勝負立見高下。不以成敗論輸贏,但求相安亂世間。

時光穿梭,物是人非。最后借用《臨江仙》來總結(jié)一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