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講到孔明和魏延的恩怨,及魏延被殺的原因。同時也提到了司馬懿,在空城計之前,孔明和司馬懿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也是孔明為報答劉備托孤的選擇,火燒司馬懿時,也涉及到了魏延。(秉燭讀春秋漫談三國)第四期,為你詳細解答。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孔明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主要原因是,軍糧不能及時運到前線。常言道:兵馬未動,草料先行。說明糧食對軍隊的重要性。
在孔明第六次兵出祁山時,他調(diào)來了事先發(fā)明的木牛流馬這個新武器,還別說挺給力,運來的糧食放到了,孔明事先觀察好的上方谷了。
為什么選擇上方谷呢?首先地形特殊。上方谷地處兩山之間,地勢低洼,入口處狹窄,每次只能一人一馬通過,谷內(nèi)一塊平地,能容納1000多人,就像個葫蘆,是儲備糧食的天然糧倉。
司馬懿決定分撥一班人馬劫蜀營,這樣孔明別的營勢必來救,司馬懿乘機帶兩個兒子及少量人馬,突襲上方谷,火燒軍糧。
司馬懿一舉一動,孔明盡收眼底,他對眾將士說,司馬懿來劫咱的大營,咱就劫他的大營。同時,對魏延說,你到上方谷口迎接司馬懿,和司馬懿交手只許敗,不許勝,魏延得令而去。
果然司馬懿和兩個兒子如期而到,魏延按照孔明交待的法子,沒幾個回合,撥馬逃向了谷里。
司馬懿追到谷里大吃一驚,謂二子曰:
〖“倘有兵截斷谷口,如之奈何?”
言未已,只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來,燒斷谷口。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nèi)干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沖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
“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處矣!”
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司馬懿大喜曰:
“不就此時殺出,更待何時!”
即引兵奮力殺出。(引自三國演義)〗
孔明在山上見魏延誘司馬懿入谷,一霎時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為司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著,哨馬報說司馬懿父子俱逃去了?酌鲊@曰: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難道真的是天意?
除了司馬懿當不該死,其實還有一個人,也該不當死,這個人就是魏延。
書中交待,孔明命魏延在谷口迎接司馬懿,魏延逃進了谷里,如果地雷爆炸,魏延肯定死于非命。為什么孔明要魏延和司馬懿一起去死呢?上期做出了回答。
其實,司馬懿僥幸逃脫,不是什么天命論,而是其中有奧秘。
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闊,兩邊高,中部低,這種地形不利于空氣流通,一旦谷內(nèi)起火,氣溫開始升高,貼近地面的空氣迅速受熱膨脹上升,上層及周圍冷空氣則收縮下沉,形成強烈對流的山谷風,因此出現(xiàn)了狂風大作的現(xiàn)象。
同時,當谷底大量熱氣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又因氣溫降低而凝結(jié)成云霧,再加上柴草燃燒所產(chǎn)生的大量煙塵隨空氣上升到天空后,又為水汽凝結(jié)提供了理想的凝結(jié)點,從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這些云霧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體積就會逐漸變大,最終導致大雨傾盆的局面,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馬懿才得以脫險。這個道理和原子彈爆炸形成風暴道理一樣。
(文/秉燭讀春秋,歡迎點評加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