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由此可見諸葛亮是一個才華橫溢,智慧聰穎的人物。關于諸葛亮可謂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以及文學家、外交家,三顧茅廬之后被劉備請出山,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幫主劉備打下江山,在三國時期是一個核心級別的重要人物。

諸葛亮一生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忠臣與智慧的代表人物。只是可惜天妒紅顏,讓諸葛亮這樣的優(yōu)秀人物卻沒有好好安享晚年,反而英年早逝,諸葛亮死后墓葬有很多處,但是沒有一處是真實的,至于諸葛亮先生真正的墓葬位于何處目前還是無人知曉。

諸葛亮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諸葛亮對于自己死后陵墓的選址應該也是比較重視的,然而據(jù)說,諸葛亮在臨終之前對于安葬問題已經(jīng)做出交代,交代他人自己死后不要刻意的為自己尋找墓葬的地方,就將自己裝入棺材,在運輸?shù)耐局,繩斷之后所在的地方就是自己墓葬之地,但是至今還是沒有人找到諸葛亮墓葬的真正位置。

在漢中定軍山腳下有一個諸葛亮的衣冠冢,稱為武侯墓,是人們最熟悉的諸葛亮墓,但是這并不是真正的墓葬,僅僅就是一個衣冠冢,所以里面可以說并沒有什么值得可以盜取的。這也是諸葛亮現(xiàn)在墓葬得以保存的一方面原因,至于諸葛亮死后的墓葬無人敢動也是存在多種說法的。

首先,目前對于諸葛亮的墓葬所在位置還是無法知曉的,同時諸葛亮墓葬的位置也是一個還沒有解開的迷;其次,諸葛亮先生一生節(jié)儉,囑咐他人死后不要給自己太多的金銀珠寶,帶不走的盡量不要帶,可見諸葛亮先生的墓葬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陵墓,沒有什么可偷,因此也無人去動;最后,諸葛亮先生在輔佐劉備打江山的時候,凡是都為他人考慮,享受百姓的愛戴,更是智慧擔當,死后就應該得到安歇,綜上可以說諸葛亮的墓葬是無人敢動的。

諸葛亮先生的墓葬所在位置目前是比較神秘的,并且諸葛亮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后人銘記和效仿。

最佳貢獻者
2

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將相的陵墓向來最為盜墓者所青睞。而有那么幾座墓,不但完好無損,基本上也沒什么人敢于去騷擾,諸葛武侯墓,就是其中一座。就連當初天不怕、地不怕的“屠夫”張獻忠占據(jù)四川后也不感稍動分毫。

諸葛亮墓坐落于陜西省漢中市的定軍山下,那么,為什么定于定軍山呢?眾所周知,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直到臨死前,也對此念念不忘,耿耿于懷,故留下遺言:“生為興劉尊漢業(yè),死猶護蜀葬軍山”。


我們都知道他葬于定軍山中,但關于他墳墓的具體位置,一直不能確定,這都是源于諸葛亮為自己設計的妙計。他生前就留給自己手下錦囊,讓其按照錦囊所寫安葬自己。所以在諸葛亮死后,手下人就命人抬著諸葛亮的棺木前往定軍山,杠斷繩爛則止。


為何此墓歷經(jīng)近二千年的時間而完好無損,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諸葛亮墓的確切遺址直到現(xiàn)在也沒完全確定


據(jù)說諸葛亮死后,在遺書中囑咐劉禪,在他死后將尸體入棺,由四個士兵一直抬著向南走,杠斷繩爛之處便為他的葬身之處。


于是劉禪就命四個壯漢,一路抬著他的棺木往南而去。這四個壯漢抬了一天一夜,體力不支,實在是抬不動了。于是動了小心思,想偷偷懶,就打算瞞著劉禪,將諸葛亮的棺木就地掩埋。


之后,他們回去復命,說已以將丞相埋于杠斷繩爛之處了。劉禪聽后覺得不對勁,怎么這么快就杠斷繩爛呢?于是將四個人抓起來嚴加審問,四人經(jīng)不起皮肉之苦,只好從實招來。劉禪大怒,以欺君之罪將四個處死。自此,世人就再也不清楚諸葛亮的葬地了。


也許以諸葛亮的智慧早已知曉這樣的結局,卻有意為之,此中的意味也許只有我們的諸葛丞相自己心里才明白。而現(xiàn)如今的諸葛亮也許只是個衣冠冢而已。


其二、據(jù)傳諸葛亮墓中機關重重威懾力太大


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精通五行八卦和機關設計,而機關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諸葛連弩及木牛流馬。要盜取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近神近妖的人物的墓,其壓力自然非同小可,而且可想而知需要承擔相當大的風險。


而其中就有一個流傳很久遠的故事,說的是另外一位傳奇的人物劉伯溫挖諸葛墓的事兒:據(jù)說這位大師一直對諸葛亮不服氣,認為諸葛亮比不上他,故而還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tǒng)天下劉伯溫”一說。


他聽說諸葛亮墓中有天書,便親自率人去挖諸葛亮的墓,而諸葛亮算準劉伯溫會去盜他的墓,挖開里面有七口大油缸連一根棉繩點著火,六個缸已經(jīng)空了,獨獨第七口還剩下一點油。

這時,劉伯溫突然發(fā)現(xiàn)旁邊一個小竹簽上有字,上前細細一看,赫然寫著八個大字:“小劉小劉,快快添油!”,劉伯溫嚇著一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趕忙跪拜在地,恭恭敬敬地退了出來。 從此,再也沒人敢碰諸葛亮的墓了。


其三、世人敬其氣度和名節(jié),名望太高


在民間,諸葛亮的名望一直都非常高,即使身在亂世,也沒人去動它。而到了太平日子的時候,統(tǒng)治者只會重新為諸葛武侯不斷修繕陵墓,不斷強化和加深對諸葛亮的宣傳,擴大其在民間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和影響力。


盜墓,也是一個古老的行當,在這個行當中也有自己的規(guī)矩和原則。其方式無非兩種,官盜和民盜。而諸葛亮作為民間聲望如此之高的存在,幾乎沒人會在這個上面打主意;而一生盡忠職守的諸葛亮歷來是官家大力宣揚的規(guī)范和典型,沒有誰會冒大下之大不緯去觸碰這一禁區(qū),否則必然民心盡失。


至今,諸葛亮陵墓仍保存完好,而其墓頂上長著一顆高大的黃果樹,卻好像正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這個墓是如此的與眾不同,神秘奇妙!


也許,就像后人的美好愿望一樣,這顆樹是他的妻子化身為一棵黃果樹,為他遮風擋雨,相濡以沫!

3

又在造神,什么叫無人敢動?別人沒事盜他墓干嘛?我太爺爺?shù)哪挂矝]人動,是不是也是無人敢動?是不是他的墓也很神秘?

你是盜墓筆記和鬼吹燈看多了?還是聽故事聽多了?你真以為只要是墓就一定會盜?你以為諸葛亮的墓有機關,別人不敢盜?你以為他懂奇門遁甲,別人不能盜?你以為他是忠臣,別人不忍心盜?

沒被盜的墓多了去了,沒什么好奇怪的,諸葛亮只是一個政治家,不是軍事家,不是神仙,也不懂什么奇門遁甲、易經(jīng)八卦什么的,沒被盜很正常,這么公開的墓地,別人盜他干嘛?

4

諸葛亮,是一個聰明人,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他的政治才能,軍師才能,更體現(xiàn)在對于人心的揣摩。

流傳最多的就是,諸葛亮的墓在陜西勉縣的定軍山。但是,事情的發(fā)展是這樣的。在五丈原這個地方,諸葛亮就一病不起。自己也知道快死了,就對自己后事做了安排,具體的軍事政治上的安排此處就不詳細說明了,跟本問題無關。他向劉禪寫了一份密奏,大致意思是說,若是臣死了,你就不要大葬我了。只需要把我的尸首放到棺材里,新繩新杠抬著棺材,一直朝南走。等到繩子斷了,杠材爛了,那里就是我埋葬的地方。

這里,諸葛亮主要聰明在,他了解自己與司馬懿的恩怨,司馬懿肯定讓自己的尸首安寧。沒有人監(jiān)督,抬棺材之人肯定不會真的按照自己的指令一直走下去。再加上對劉禪的揣摩,后來抬棺材那幾人也被斬殺。對外,他放出風聲,說自己一定會埋葬在定軍山。這樣,于內(nèi)于外,誰都不清楚諸葛亮到底埋在哪?

5

提起三國的諸葛亮,世人都把他當成智慧的象征。清朝的一代雄主康熙帝更是稱贊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的確,諸葛亮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而下山后,盡心盡力,用自己超強的軍事才能幫助劉備在蜀川打下了一片天地,開啟了天足鼎立之旅。

原本形勢一片大好,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卻改變了一切。劉備為了報結拜兄弟之仇,不顧諸葛亮的勸阻,毅然率全國之兵伐魏。結果卻是被東吳大將陸遜在夷陵之戰(zhàn)大敗。之后悲怒交加的劉備病逝白帝城。他臨死前對諸葛亮進行了托孤。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在臨終前,更是說出了令無數(shù)后代士子感懷佳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雖然名義上劉備指出諸葛亮可以有取代劉禪的權力,但明眼人都知道道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而諸葛亮隨后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忠義無雙和恪盡職守。他一方面盡全力輔佐劉禪處理朝政事物,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另一方面為了完成一統(tǒng)天下的戰(zhàn)略方針,他不顧年老力衰,毅然先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陰差陽錯地都沒有成功,他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做了最后的“雙管齊下”,一方面安排好繼承人和撤軍計劃,確保自己死后蜀國的平穩(wěn);另一方面對自己的后世也有安排,他要求他的喪事從簡,并將自己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下。引用《三國志》的記載如下: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

然而令人納悶的是,直到現(xiàn)在,諸葛亮的墓還是個謎團:既沒被發(fā)現(xiàn),更沒有被盜。原因很簡單,這12個字道破真相:隱的秘,藏的深,保的嚴,傳的真。

首先來看隱的秘。諸葛亮雖然把自己墳定在了連年征戰(zhàn)所在地——定軍山,但據(jù)史書記載,淡泊名利的他并沒有指定要葬在何處,也就是說他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墳墓具體位置。

而定軍山有兩大特點,一是面積大,二是地勢險峻。這給諸葛亮有意隱藏了自己的葬身之地提供了有利條件。而《水經(jīng)注》更是這樣記載:諸葛亮死后,葬于定軍山,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無人知曉所在。因為是依山為墳,諸葛亮的墳墓又沒有起墳頭,更沒有立墓碑。后人根本“無從尋找”,因此,直到現(xiàn)在都不沒有發(fā)現(xiàn)其墳墓,更不用說去挖掘了?

其次,來看藏的深。諸葛亮一生簡樸,為人正直,生前沒有什么財產(chǎn),死后更沒有什么陪葬品。他臨死前公然上書劉禪要求薄葬,便是想昭告天下,他的墳墓并沒有金銀珠寶,不值得后人惦記或者挖掘,這無疑打消了盜墓賊的念頭。

再次,來看保的嚴。諸葛亮去世后,劉禪便將漢中定軍山保護起來,甚至都不允許蜀漢官員到漢中前去祭拜。這樣嚴密的保護,經(jīng)過百年之后,更不會有人發(fā)現(xiàn)其墳墓了。因此,讓他安靜的躺了一千多年。

最后,來看傳的真。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諸葛亮臨死前留下遺詔,要求劉禪派四個壯漢抬起他的棺材一直往南邊走,繩斷便就地下葬。

于是劉禪派四名壯漢按諸葛亮吩咐去做。結果四名壯漢抬棺材走了幾天幾夜,累得渾身象散了架,但是繩子卻還是完好無損。

四人一合計決定做“投機取巧”之舉:他們將繩子割斷,就地下葬。然后回去向劉禪復命。劉禪覺得很奇怪,新的棺繩怎么這么快就斷了,于是將四人抓起來嚴刑拷打。四人忍受不了皮肉之苦,只好說出了實情,劉禪勃一怒之下將四斬首示眾。但卻忘了諸葛亮棺木下葬之地,因此,葛亮的葬身之地便成了謎團。

不管諸葛亮的墳墓是在定軍山,還是民間傳說的那樣神秘的葬無所終,卻無法阻擋后人對于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劉禪后來專門為諸葛亮立廟,設衣冠冢。結果竟然香火不斷,前來祭祀的人絡繹不絕。據(jù)悉,就連伐蜀的鐘會,甚至司馬昭,經(jīng)過諸葛亮的廟堂時,都專門進行祭拜?梢娛廊藢χT葛亮的敬重。

6

這個問題其實很早便有人問了,大家的回答都是有理有據(jù),比如盜墓賊們很敬重諸葛亮,因此才不會盜他的墓,甚至還有人迷信的說出了諸葛亮墓旁的樹不簡單之類的原因。

其實這個問題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不是沒人盜諸葛亮的墓,最主要的原因是沒人知道他的墓在哪!有人可能要說了,諸葛亮的墓不是在漢中市的定軍山腳下嗎?千年來一直有人前去供奉,實際上這座墓是后人為了紀念他修的衣冠冢,在1996還被列為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試想一下諸葛亮在歷史上如此的出名,人人都知道其智慧過人,說不定墓里藏著一些典籍之類的,但是衣冠冢里當然不會有這些,有誰會傻到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盜一個衣冠冢呢?

其實諸葛亮死后選擇埋葬的地方,這還有個小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諸葛亮臨死前交代,讓四個士兵抬著自己的棺材一直往南走,等到繩子斷了就把自己埋在那里,這四個士兵第二天便回去報告劉禪自己已經(jīng)完成了任務,劉禪得知后非常的憤怒,質(zhì)問他們第二天繩子怎么可能就那樣斷了呢?士兵吞吞吐吐,劉禪一怒之下將這四個士兵直接給處死,從此之后,諸葛亮的墓到底再何處就成了一個謎。

東漢的時候其實非常流行密葬的,仔細一想,這四個士兵是必死的,不管繩子是不是自己斷的,他們都得死,這樣一來,就沒人知道其墓在哪里了。根據(jù)記載來看,人們只知道諸葛亮葬在定軍山了,卻沒人知道到底是哪個位置,在加上他當時是薄葬的,也就是說墓內(nèi)沒什么陪葬品,即使現(xiàn)在找到了諸葛亮墓,人們也無法確認這就是諸葛亮的墓。連墓都不知道在哪,自然是不會被人盜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7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代英雄人物的一個核心代表,其事跡感天動地,世人敬仰。他的墓葬卻至今保存完好,原因主要是: 一定他死前就吩咐過,不要刻意為他尋找墓葬之地,彌留之際躺在棺材里讓士兵抬著走,繩斷之地就是他的安葬之處,而且不必搞得那么花麗,也不要什么陪葬之物。但這畢竟是傳說,他真正的安葬之處千百年來至今是個謎。在漢中定軍山腳下的諸葛亮墓不過是他的衣冠冢,稱為武候墓。這個墓跟平常人的一樣,沒有一點華麗之外,與他這么一個優(yōu)秀的偉人一點也不匹配,令世人敬佩。誰還忍心去動。再說’諸葛亮一生節(jié)儉,就是去動也找不到什么值錢的東西。第二丶諸葛亮一生為國操勞,又心系百姓,深得民心,令人敬仰,有哪個偷墓賊會去做這種人人痛恨之事;三是盜墓賊也知道,武侯墓肯定不是諸葛亮真正的安葬之地,他真正的墓無人知嘵,想盜也是白搭。三國是盜墓賊盛行的時候,從三國至今千百年了,諸葛亮之墓一直保存完好,不得不說是個人間奇跡。

8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陰歷8月28日,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楊儀等率蜀國北伐大軍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撤到漢中后,蜀漢全國舉哀,萬眾悲慟。后主劉禪派左中郎將杜瓊奉詔策趕至漢中致祭,同時,為悼念這位“受遺托孤”、“繼絕興微”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丞相,后主下令大赦天下,并追贈他為“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謚號“忠武侯”。后世敬稱他為“武侯”,即源于此。按諸葛亮生前遺囑,將他葬于漢中郡沔陽縣(今陜西勉縣、岐山縣交界處)之定軍山。據(jù)說其墳塋至今猶存。

諸葛亮死后不久,蜀國各地民眾紛紛請求在當?shù)貫樗R以便四時祭祀,但被朝廷否決,這卻是為何?原來朝議以瀆而無典、不合禮秩為由,不準民間私自立廟祭奠。有大臣建議為諸葛亮建廟于成都,但后主劉禪以劉氏宗廟在附近為由,不予允許。

在此情況下,蜀漢百姓包括南中(包括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少數(shù)民族在內(nèi),感于諸葛丞相的恩德與遺愛,每年都按季節(jié)到郊野、山嶺間私祭,借此表達對諸葛亮的懷念與哀思。

過了好久,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人聯(lián)合上表建議:在沔陽縣定軍山諸葛丞相的墳塋附近立廟,使其親屬方便致祭;其門生弟子、同僚下屬欲往祭祀者,只限于廟祭;嚴禁民間私祭,以崇國家正禮。這回劉禪不好駁回其請了,只得應允,他在景耀六年(263年)春下詔,為諸葛亮在沔陽定軍山建廟,這一年距諸葛亮病逝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29年。

后來,魏國司馬昭發(fā)起了滅蜀戰(zhàn)爭,魏將鐘會率兵攻占漢中后,還專門派人到定軍山祭掃諸葛亮之墓,并頒軍令嚴禁在諸葛墳塋周圍砍柴和牧放戰(zhàn)馬,以表達對這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前輩名相的敬意。

蜀漢是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國家,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但其所建的功業(yè)在三國群英譜中并非最大,卻能贏得如此巨大的生前身后之名,不僅在三國時期無人比肩,即便放眼整個中華大歷史也鮮有人能與之相提并論。

古人評價諸葛亮:“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賢相的典范,清廉的楷模,他謹慎從事,既不怍沒有根據(jù)的空想,盲目行動,也從不優(yōu)柔寡斷,坐失良機。他勤儉持家,死后內(nèi)無余帛,外無余財,妻妾連換洗衣裳都沒有,他為相13年,兩袖清風,為政清朗。所有這些,讓他在后世心中的地位愈發(fā)高大,甚至超越了蜀漢開基帝王劉備。因此,他死后人們自覺維護其墳塋,按時祭掃,這是一種發(fā)乎內(nèi)心的敬仰之情,絕不是被演義小說以及民間傳聞里那些詭譎離奇、神神叨叨的所謂“顯靈”以及“興妖作怪”所震懾,人們保護他的墳塋是在借此表達對他的仰慕之情。他不僅在蜀國備受景仰,甚至以古今罕有的高風亮節(jié)贏得了其敵人、對手的尊敬。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于網(wǎng)絡】

9

東漢末年,曹操為設立了發(fā)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專門從事一些盜墓的勾當。那么問題來了:他們盜墓是為了考古,還是為了取得金銀財寶彌補虧空?當然是后者。曹操如此,民間的盜墓者自然也是如此,這些人盜墓為的是發(fā)財,其中當然也可能會有如《笑傲江湖》中為了取得一個《廣陵散》而掘了十幾座墓的魔教長老,但總體來說,他們盜墓總不是為了搞學術研究。

所以真要去盜墓,找不到海昏侯這樣的土豪,至少也挑個生前比較富裕的高級公務員吧?諸葛亮窮成了什么樣子?他在寫給后主劉禪的表中提了一下家境:“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被钊艘呀(jīng)活成這個樣子了,他的墓里能有什么?值得偷一回嗎?

諸葛亮有真?zhèn)靼,比如《兵法二十四篇》。『,就算這些書埋到墓里了,首先,你得找得著。那諸葛亮墓好找嗎?當然不好找。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里說得明明白白:“葬于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蹦阆胝,得把一整個定軍山挖一個遍,就為了一本不知道有沒有、不曉得能不能賣出去的兵書?那是考古學家的愿望,不是盜墓者的。

10

不知道在哪里怎么盜?聽說那個只是衣冠冢。

傳說,諸葛亮死后讓士兵扛著他的棺材一路走,走到繩子斷裂處便是棺材埋葬地,可是粗大的繩子怎會這般輕易斷掉,士兵不想再走,便割斷繩子隨便找個地埋下了,后來劉禪知道后大怒殺掉士兵,自此無人知道諸葛丞相究竟埋在何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