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算是初唐第二代里不錯的將領(lǐng)了,雖然和李靖、李績比還有一定差距,但足以比肩當年的秦瓊、尉遲恭。
部分爭議內(nèi)容。
1、薛仁貴是名禮、字仁貴,還是就叫薛仁貴?
2、薛仁貴的籍貫是哪里?
3、薛仁貴征九姓鐵勒時,到底坑殺了多少敵人?
4、殺俘這種事情,在唐朝是不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xùn)|汾陰人!
這是來自薛仁貴墓碑上的銘文,是與薛仁貴同時代人寫的,內(nèi)容與新舊唐書記載不同。史書上沒有提到薛仁貴有個叫薛禮的名,籍貫也寫成了絳州龍門。
答案1:薛仁貴兒子叫薛楚玉,他的墓碑上也把他老爹叫薛仁貴,所以較大可能薛禮這個名是去世后才加上的,寫進了墓碑。但很少有人用這個名字,所以史書沒有記載。而后世人開始研究薛仁貴,就把墓碑當成主要證據(jù),才多了薛禮這個名;
答案2:籍貫仍然無法確定,河?xùn)|汾陰(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與絳州龍門(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兩個地方緊挨著,說是山西運城沒問題;
答案3:坑殺敵人的事情,只有《唐會要》里提了一個數(shù)字:
龍朔二年三月 鐵勒道行軍大總管鄭仁泰 薛仁貴 殺降九十余萬 更就磧北討其余眾 遇大雪 兵士糧盡 凍餓死者十八九《唐會要》但九十多萬這個數(shù)字不太令人相信,鐵勒一共才多少人啊。按其他史書記載,當時鐵勒九姓湊了十余萬兵馬對抗唐軍:
鐵勒九姓聞唐兵將至,合眾十馀萬以拒之,選驍健者數(shù)十人挑戰(zhàn)。薛仁貴發(fā)三矢,殺三人,馀皆下馬請降。仁貴悉坑之,度磧北,擊其馀眾,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之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guān)。”《資治通鑒》估計還是坑殺了十萬左右,畢竟這些可以算是戰(zhàn)士,都是敵人。
答案4:殺降到底是不是個嚴重的問題,回來之后看其他人的態(tài)度就知道了。彈劾奏章中只說殺降的后果是使其他敵人嚇跑了,而彈劾的主要內(nèi)容是主帥鄭仁泰戰(zhàn)斗失敗,造成士兵損失極大,1.4萬人只剩下800人,并丟失大量裝備。加上對薛仁貴不守軍紀的彈劾。也就是說,殺降確實不對,但在唐朝并不算天大的事情。同時,對于薛仁貴擄掠了大量財物并沒有指責(zé),只是說沒能彌補損失。
仁泰將輕騎萬四千,倍道赴之,遂逾大磧,至仙萼河,不見虜,糧盡而還。值大雪,士卒饑凍,棄捐甲兵,殺馬食之,馬盡,人自相食,比入塞,馀兵才八百人。軍還,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仁泰等誅殺已降,使虜逃散,不撫士卒,不計資糧,遂使骸骨蔽野,棄甲資寇。自圣朝開創(chuàng)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仁貴于所監(jiān)臨,貪淫自恣,雖矜所得,不補所喪。并請付法司推科!痹t以功贖罪,皆釋之!顿Y治通鑒》薛仁貴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猛將,可以與秦瓊、尉遲恭比肩。
薛仁貴只能說是一位能夠沖鋒陷陣的猛將,與秦瓊、尉遲恭的作用相似。屬于在雙方戰(zhàn)陣膠著時調(diào)動的裝甲突擊力量,打開一個缺口,打擊敵人士氣、分割敵人,再取得勝利。
看薛仁貴的主要戰(zhàn)績也是如此,初戰(zhàn)安市城,薛仁貴白袍長戟、腰帶雙弓,大呼沖陣,敵軍披靡;在扶余城“賊眾來拒,逆擊大破之,殺獲萬余人”;在新城、今山,“高麗乘勝而進,仁貴橫擊之,賊大敗,斬首五萬余級,遂拔其南蘇、木底、蒼巖等三城。”
都是這種“逆擊”、“橫擊”之類的詞匯,把薛仁貴三個字換成某裝甲突擊部隊也非常合適。
因此,薛仁貴可以算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擅長運動戰(zhàn)的將軍,突擊能力、戰(zhàn)機把握能力都很突出,還有旺盛的戰(zhàn)斗意志和堅決的戰(zhàn)斗決心。
(薛仁貴和淵蓋蘇文估計從來沒見過面,大戰(zhàn)更是沒有)
可惜,薛仁貴不是一位帥才,只能為將不能為帥。
大非川之戰(zhàn)是薛仁貴的唯一一次失敗,也是薛仁貴第一次作為主帥出戰(zhàn)。
副手是初唐開國武將郭孝恪的兒子郭待封,二人級別差不多,分別是正三品和從三品的大將軍和將軍。但郭待封是二代,薛仁貴只是平民出身,雖然前六代祖先是北魏的名將、河?xùn)|王薛安都,但已經(jīng)過去太久了,郭待封認為這個主帥的位置應(yīng)該是他的。
于是,薛仁貴錯誤的把后勤重任交給了郭待封,而郭待封果然不聽命令,把整個后勤部隊2萬余人送到吐蕃20萬人包圍圈里,全軍覆滅。
薛仁貴只得用5萬失去糧草輜重的唐軍與40萬吐蕃大軍決戰(zhàn),力戰(zhàn)失敗后求和。
仗打敗了,無論是誰的直接原因,薛仁貴這個主帥都要承擔責(zé)任。李靖、李績應(yīng)該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他們就能解決。
因此,薛仁貴只是一個將才;與他相比,李績才是帥才;而李靖,則是天才。
用數(shù)學(xué)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guān)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