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薛仁貴,算是初唐第二代里不錯的將領(lǐng)了,雖然和李靖、李績比還有一定差距,但足以比肩當年的秦瓊、尉遲恭。

部分爭議內(nèi)容。

1、薛仁貴是名禮、字仁貴,還是就叫薛仁貴?

2、薛仁貴的籍貫是哪里?

3、薛仁貴征九姓鐵勒時,到底坑殺了多少敵人?

4、殺俘這種事情,在唐朝是不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xùn)|汾陰人!

這是來自薛仁貴墓碑上的銘文,是與薛仁貴同時代人寫的,內(nèi)容與新舊唐書記載不同。史書上沒有提到薛仁貴有個叫薛禮的名,籍貫也寫成了絳州龍門。

答案1:薛仁貴兒子叫薛楚玉,他的墓碑上也把他老爹叫薛仁貴,所以較大可能薛禮這個名是去世后才加上的,寫進了墓碑。但很少有人用這個名字,所以史書沒有記載。而后世人開始研究薛仁貴,就把墓碑當成主要證據(jù),才多了薛禮這個名;

答案2:籍貫仍然無法確定,河?xùn)|汾陰(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與絳州龍門(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兩個地方緊挨著,說是山西運城沒問題;

答案3:坑殺敵人的事情,只有《唐會要》里提了一個數(shù)字:

龍朔二年三月 鐵勒道行軍大總管鄭仁泰 薛仁貴 殺降九十余萬 更就磧北討其余眾 遇大雪 兵士糧盡 凍餓死者十八九《唐會要》

但九十多萬這個數(shù)字不太令人相信,鐵勒一共才多少人啊。按其他史書記載,當時鐵勒九姓湊了十余萬兵馬對抗唐軍:

鐵勒九姓聞唐兵將至,合眾十馀萬以拒之,選驍健者數(shù)十人挑戰(zhàn)。薛仁貴發(fā)三矢,殺三人,馀皆下馬請降。仁貴悉坑之,度磧北,擊其馀眾,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之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guān)。”《資治通鑒》

估計還是坑殺了十萬左右,畢竟這些可以算是戰(zhàn)士,都是敵人。

答案4:殺降到底是不是個嚴重的問題,回來之后看其他人的態(tài)度就知道了。彈劾奏章中只說殺降的后果是使其他敵人嚇跑了,而彈劾的主要內(nèi)容是主帥鄭仁泰戰(zhàn)斗失敗,造成士兵損失極大,1.4萬人只剩下800人,并丟失大量裝備。加上對薛仁貴不守軍紀的彈劾。也就是說,殺降確實不對,但在唐朝并不算天大的事情。同時,對于薛仁貴擄掠了大量財物并沒有指責(zé),只是說沒能彌補損失。

仁泰將輕騎萬四千,倍道赴之,遂逾大磧,至仙萼河,不見虜,糧盡而還。值大雪,士卒饑凍,棄捐甲兵,殺馬食之,馬盡,人自相食,比入塞,馀兵才八百人。軍還,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仁泰等誅殺已降,使虜逃散,不撫士卒,不計資糧,遂使骸骨蔽野,棄甲資寇。自圣朝開創(chuàng)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仁貴于所監(jiān)臨,貪淫自恣,雖矜所得,不補所喪。并請付法司推科!痹t以功贖罪,皆釋之!顿Y治通鑒》

薛仁貴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猛將,可以與秦瓊、尉遲恭比肩。

薛仁貴只能說是一位能夠沖鋒陷陣的猛將,與秦瓊、尉遲恭的作用相似。屬于在雙方戰(zhàn)陣膠著時調(diào)動的裝甲突擊力量,打開一個缺口,打擊敵人士氣、分割敵人,再取得勝利。

看薛仁貴的主要戰(zhàn)績也是如此,初戰(zhàn)安市城,薛仁貴白袍長戟、腰帶雙弓,大呼沖陣,敵軍披靡;在扶余城“賊眾來拒,逆擊大破之,殺獲萬余人”;在新城、今山,“高麗乘勝而進,仁貴橫擊之,賊大敗,斬首五萬余級,遂拔其南蘇、木底、蒼巖等三城。”

都是這種“逆擊”、“橫擊”之類的詞匯,把薛仁貴三個字換成某裝甲突擊部隊也非常合適。

因此,薛仁貴可以算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擅長運動戰(zhàn)的將軍,突擊能力、戰(zhàn)機把握能力都很突出,還有旺盛的戰(zhàn)斗意志和堅決的戰(zhàn)斗決心。

(薛仁貴和淵蓋蘇文估計從來沒見過面,大戰(zhàn)更是沒有)

可惜,薛仁貴不是一位帥才,只能為將不能為帥。

大非川之戰(zhàn)是薛仁貴的唯一一次失敗,也是薛仁貴第一次作為主帥出戰(zhàn)。

副手是初唐開國武將郭孝恪的兒子郭待封,二人級別差不多,分別是正三品和從三品的大將軍和將軍。但郭待封是二代,薛仁貴只是平民出身,雖然前六代祖先是北魏的名將、河?xùn)|王薛安都,但已經(jīng)過去太久了,郭待封認為這個主帥的位置應(yīng)該是他的。

于是,薛仁貴錯誤的把后勤重任交給了郭待封,而郭待封果然不聽命令,把整個后勤部隊2萬余人送到吐蕃20萬人包圍圈里,全軍覆滅。

薛仁貴只得用5萬失去糧草輜重的唐軍與40萬吐蕃大軍決戰(zhàn),力戰(zhàn)失敗后求和。

仗打敗了,無論是誰的直接原因,薛仁貴這個主帥都要承擔責(zé)任。李靖、李績應(yīng)該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他們就能解決。

因此,薛仁貴只是一個將才;與他相比,李績才是帥才;而李靖,則是天才。

用數(shù)學(xué)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guān)注和討論。

最佳貢獻者
2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繁盛和輝煌的朝代之一,有著無數(shù)令人驕傲的成就。舉例來說,唐太宗李世民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使得"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

唐玄宗更是在此基礎(chǔ)上締造了“開元盛世”。經(jīng)歷過這一盛世的詩圣杜甫回憶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此外,唐朝在對外交流方面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開放和包容。

唐太宗李世民被北方少數(shù)民族尊為"天可汗",而詩人王維也描寫當時“萬邦來朝”的景象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其實,在繁榮的經(jīng)濟、穩(wěn)定的治安、自信的外交背后,是唐朝強大的國力支撐著。唐朝名將輩出,唐初更是人才濟濟,而薛仁貴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么,薛仁貴的一生如何呢?

隋朝大業(yè)十年(614),薛仁貴出生于河?xùn)|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省河津市以東的不遠處,還留存有這一地名,并修建有"薛仁貴寒窯"景區(qū)。

說起來,薛仁貴算得上是名門之后,他所屬的"河?xùn)|薛氏"家族自西漢初年便因薛鑒被高祖劉邦封為千戶侯而逐漸壯大。漢元帝時,薛氏的薛廣德更是被封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此后,薛氏一直到明代,都還不斷有人才涌現(xiàn)。不過,薛氏最為鼎盛的時期,還得是隋唐兩朝。從薛仁貴這一支往上追溯,南北朝時的名將薛安都是其直系先祖。薛安都之孫薛榮受封北魏澄城縣公,其子薛衍在北周官至正五品的御伯中大夫。薛衍之子,也就是薛仁貴之父薛軌在隋朝擔任襄城郡贊治,但他在薛仁貴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從小喪父的薛仁貴家道中落,只能艱難度日。

薛仁貴在寒窯中長大,一直以耕作為業(yè),等到他想將先祖的墳?zāi)惯w走時,他的妻子柳氏阻攔道:"今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xiāng),葬未晚。"于是,年近三十歲的薛仁貴聽從夫人勸告,毅然前往大將張士貴處從軍。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大軍一路向前推進。據(jù)《舊唐書》記載,唐軍來到安地時,郎將劉君邛不慎被敵軍圍困,危急關(guān)頭,"仁貴往救之,躍馬徑前,手斬賊將,懸其頭于馬鞍,賊皆懾伏。"薛仁貴勇猛的表現(xiàn)讓他一戰(zhàn)成名。

此后,唐軍繼續(xù)前進,來到位于今遼寧海城東南一帶的安市城。太宗居高臨下,命令全軍從四面圍剿。指令到達軍中后,"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

穿白衣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薛仁貴,成功憑借表現(xiàn)和奇裝得到了唐太宗的關(guān)注。此戰(zhàn)結(jié)束后,唐太宗特地召見了他,并"賜馬兩匹、絹四十匹,擢授游擊將軍、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門長上,并賜生口十人。"此戰(zhàn)役,唐軍因天氣寒冷、糧草不足等原因無奈撤軍,但唐太宗并沒有太過失落,他找來薛仁貴撫慰道:"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回到朝中,太宗將薛仁貴升為右領(lǐng)軍郎將,并將意義重大的玄武門交給他守衛(wèi)。

唐太宗去世后,高宗繼位,薛仁貴仍然守衛(wèi)玄武門。永徽五年(654),長安突然天降暴雨,山洪也因此爆發(fā),大水沖向玄武門,眼看就要淹入宮內(nèi)。薛仁貴不顧自身安危"登門桄叫呼,以驚宮內(nèi)",這才提醒高宗往高處暫避。事后,宮中有三千多人被淹死,而高宗得以幸免,于是他嘉獎薛仁貴,賜他御馬一匹。

顯慶三年(658),高宗發(fā)兵攻打高句麗,薛仁貴任副將前往。他"破高麗于貴端城,斬首三千級。" 龍朔元年(661),薛仁貴又任副將攻打天山,當?shù)鼐艂部族聯(lián)合派出數(shù)十位勇士前來挑戰(zhàn),"仁貴發(fā)三矢,射殺三人,自余一時下馬請降。"當時,軍中紛紛傳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guān)。"

總章元年(668),薛仁貴延續(xù)一貫作風(fēng),在攻打高句麗時身先士卒,"大破之,殺獲萬余人,遂拔扶余城。扶馀川中四十馀城皆望風(fēng)請服。"后來,薛仁貴因兵敗大非川而被貶為庶民,又在被重新啟用后取得"云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一代名將薛仁貴去世,享年七十歲,朝廷追封他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幽州都督,并賜車馬送其靈柩回鄉(xiāng)。

3

首先,薛仁貴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并不是虛構(gòu)的歷史人物。他是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

薛仁貴中的仁貴是他的字,他本名叫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后代,屬于河?xùn)|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jīng)沒落,因為父親薛軌早喪,導(dǎo)致自幼家貧。

薛仁貴習(xí)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無奈生于亂世之中,年輕時他以種田為生。不甘心窮苦一輩子的薛仁貴也曾經(jīng)突發(fā)奇想,干出想用為先人遷墳的方式來改變自身命運的荒唐事。好在他的妻子柳氏,阻止了他,并勸他去從軍,這也就開始了薛仁貴傳奇的將才人生。

貞觀后期,唐太宗想親征高麗,薛仁貴就到將軍張士貴處應(yīng)募,被收為部屬。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于洛陽出發(fā)出征高句麗。三月,在遼東安地戰(zhàn)場上,唐朝將領(lǐng)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lǐng)人頭,并將頭懸掛于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于是撤軍,劉君邛被救。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時間久了這個聲音就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于是他的官職就得到了升遷,從一個小小的士兵而成為了一個先鋒。薛仁貴勇猛異常,當時只要敵將知道打仗的先鋒是薛仁貴就非常的害怕,甚至都不敢再上去跟他迎戰(zhàn),因此他得到一個稱號那就是“軍中殺手”。

薛仁貴一生最傳奇的一戰(zhàn)便是“三箭定天山”,后世民間曾流傳名句“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guān)”。當時唐軍與鐵勒交戰(zhàn)于天山,鐵勒派幾十員大將前來挑戰(zhàn),薛仁貴應(yīng)聲出戰(zhàn),獨挑幾十人,連發(fā)三箭,敵人3員將領(lǐng)綴馬而亡,敵大軍見之,立即混亂,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掩殺,遂不時,敵人大軍投降,這場戰(zhàn)爭奠定了薛仁貴的傳奇地位。


薛仁貴不僅驍勇善戰(zhàn),而且忠君愛國,據(jù)歷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他兒子李治繼承了皇位,有一年秋天下的雨非常的大,眼看著雨水都快要把皇宮給淹沒,當時的皇帝非常的害怕,他怕自己就這樣被淹死。但是這時候薛仁貴卻突然出現(xiàn),背著他從大雨中逃了出去。幫助李治死里逃生。事后,唐高宗李治感恩道:“幸虧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忠臣啊!庇谑琴n給薛仁貴一匹御馬。

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683年3月24日),薛仁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幽州都督,并令官府為其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薛仁貴的功勛也惠及子孫。

4

薛仁貴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功績可比肩任何朝代的名將?胺Q大唐一代軍神。下面介紹一下薛仁貴平生戰(zhàn)績。

時間退回到公元658年,當時44歲的大唐弓神薛仁貴,終于等來了被載入史冊的一刻。這一年他正式統(tǒng)帥大唐軍隊,開始了他的傳奇。658年6月,薛仁貴帶兵突襲高句麗,他一騎當先,斬敵四百人、俘虜百余人。取得首戰(zhàn)大劫。

公元659年11月。薛仁貴率軍在橫山(今華表山),與高句麗名將溫沙門展開決戰(zhàn)。薛仁貴身披白袍,頭戴亮銀盔、手持方天畫戟,大敗敵軍。

公元661年。薛仁貴率軍挺進天山,與擁兵十余萬的九姓鐵勒對峙。薛仁貴臨陣連發(fā)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騎士懾于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收兵后,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guān)!比ㄌ焐降墓适乱擦鱾髦两瘛

公元666年。高句麗的傳奇統(tǒng)帥淵蓋蘇文病死。長子泉男生成為最高統(tǒng)帥,但泉男生和其他兩個兄弟不和,內(nèi)部爭斗打起來了。泉男生兵敗不敵,求助大唐。同年9月薛仁貴再次統(tǒng)兵出征高句麗。

公元667年9月14日。一代名將李績兵取高句麗軍事重鎮(zhèn)新城。之后,趁勢攻下周圍十六座城池。此時新城空虛,敵將泉男建率兵偷襲。生死存亡之際,又是薛仁貴神兵天降。斬殺敵軍數(shù)百,解新城之圍。

公元668年。滅高句麗四大戰(zhàn)役之一的金山戰(zhàn)役打響了。薛仁貴率三千騎兵對戰(zhàn)二十萬敵軍?蛨鲎鲬(zhàn),兵力懸殊。但唐軍斬敵首級五萬余,俘虜一萬余人,徹底殲滅高句麗主力。

同年11月。薛仁貴僅帶兩千玄甲騎兵(大唐特種部隊)發(fā)兵扶余城。對戰(zhàn)十一萬敵軍。金山大敗后,高句麗集結(jié)最后重兵,殊死一搏。僅用七個時臣,玄甲騎兵斬敵兩萬余。消滅高句麗最后一支勁旅。

自此,薛仁貴的大名威震遼海。掃平整個遼東,兵鋒直抵平壤。與李績大軍會師平壤城下。半年后平壤投降。薛仁貴奉命接手平壤,成為最高長官。

沖仔只是初級歷史愛好者,對薛仁貴的功績有需要補充和糾正的朋友,歡迎評論區(qū)交流,沖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guān)注

5

薛仁貴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禮,字仁貴。生于隋煬帝大業(yè)十年(614年),山西絳州龍門人。而且是唐初一代名將。戰(zhàn)功赫赫,一生功績散播神州大地千古流傳,侍奉兩代君王盡職盡責(zé)忠勇無比。更是留下了“將軍三箭定天山”的傳奇故事。

很多人知道薛仁貴,無外乎通過薛仁貴傳奇這部電視劇或者相關(guān)小說,更有說唐書《薛剛反唐》流傳于民間,成為了了解薛仁貴的另一個側(cè)面教材。

那么歷史上的薛仁貴到底戰(zhàn)斗力和功績有多大?

薛仁貴本為將門之后,不幸到他這一代家道中落且父親早亡,薛仁貴自幼練習(xí)武功,學(xué)習(xí)兵法。雖日子艱苦卻胃口極大,長得魁梧高大。唐太宗晚年,實值壯年得薛仁貴聽從妻子的勸說,應(yīng)召投軍做了張士貴將軍手下一名普通士卒。

薛仁貴參軍之后的第一場戰(zhàn)爭便是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之戰(zhàn),此戰(zhàn)中薛仁貴大放異彩,不僅作戰(zhàn)勇敢,而且于千軍萬馬中自由穿行如履平地。戰(zhàn)后,一生閱人無數(shù)的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語重心長的對薛仁貴說:“跟我年輕時東征西戰(zhàn)的將軍們已經(jīng)老了,朕一直想要提拔一批年輕英勇的將領(lǐng),而你是最出色的。此次東征高句麗,不僅收獲了遼東,更重要的是朕發(fā)現(xiàn)了你。”隨后封薛仁貴為右領(lǐng)軍中郎將,鎮(zhèn)守在唐代有特殊意義的玄武門?梢娞铺趯ζ渲湃。

可惜天不假年,唐太宗和薛仁貴這對君臣,年齡上的懸殊,注定無法一起開創(chuàng)一番大事業(yè)。畢竟薛仁貴比唐太宗更比開國元老差了一代人。

薛仁貴的豐功偉績主要在唐高宗李治時期,大破九姓鐵勒。征服高句麗,云州大捷。更是留下了許多典故,如三箭定天山,良策息干戈,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脫帽退萬敵等廣為傳唱的傳奇故事。

薛仁貴可謂是被民間演繹最多的唐代名將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薛仁貴是幸運的,時值唐朝新老將領(lǐng)交替的過程中,唐朝雖說名將輩出,但論忠勇和武藝,以及臨陣時的表現(xiàn),怕是沒幾個人能夠像薛仁貴這樣有萬夫不當之勇。當然此時大唐開國元勛依然活著,尤其是李勣蘇定方等依舊可以上陣殺敵,所以薛仁貴又是不幸的,他幾乎沒有機會作為主帥帶兵打仗。


當然,值得一提是,薛仁貴及其信奉易學(xué),而且對周易十分精通。注有《周易新注本義》一書,全面系統(tǒng)的解讀周易的玄妙。這也許是他一生功績戰(zhàn)功赫赫的另一原因吧!

6

當然有薛仁貴啦!這么有影響力的人物,這么家喻戶曉的人物,一般不會是空穴來風(fēng)。無論《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對薛仁貴的生平有明確記載,其他史書同樣如此,只是經(jīng)歷上可能沒有小說中那么傳奇。薛仁貴是初唐時期的名將,自幼家境貧寒,曾想通過改葬先人為自己轉(zhuǎn)運,妻子柳氏就勸他說:為什么不參軍出人頭地呢?碰巧,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薛仁貴應(yīng)征入伍,在張士貴手下為兵。因為作戰(zhàn)勇敢,得到李世民賞識,他對薛仁貴說:我的將軍們都老了,這次遼東之戰(zhàn),很高興能得到你。

貞觀年間,薛仁貴只是嶄露頭角,真正讓他大顯神威的還是唐高宗時期。征遼歸來后,薛仁貴長期鎮(zhèn)守玄武門,曾救過皇帝的性命。多年后,李治對薛仁貴說:往年九成宮發(fā)大水,如果不是愛卿,朕已經(jīng)成水里的魚鱉了。有這層關(guān)系,又有能力,薛將軍怎么可能不被重用。后來征討高句麗、鐵勒九姓,薛仁貴都立下過大功。但他也打過敗仗,比如大非川之戰(zhàn)全軍覆沒。仗沒打好,肯定得被朝廷處分,例如被解除職務(wù),流放象州等。生涯最后一戰(zhàn)是云州之戰(zhàn),光報出名諱就把敵人嚇得不輕。七十歲病逝,朝廷追封,并派人把靈柩運回家鄉(xiāng)安葬。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更多歷史內(nèi)容可以關(guān)注我們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7

薛仁貴是真有其人的,是唐朝名將元帥。

但是薛仁貴多少有點傳奇色彩的存在,據(jù)說一頓飯吃斗米,飯量大的驚人,但是力氣也大得驚人,從小跟李靖學(xué)的一身武藝和兵法。

目前在山西還有薛仁貴的后人,立有薛仁貴祠堂。而且薛仁貴后人還不少!

8

有這個人,但沒有做過皇帝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大業(yè)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后代,屬于河?xùn)|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jīng)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xí)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于亂世之中,未有什么發(fā)展,長大務(wù)農(nóng),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時機,F(xiàn)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xiāng),再改葬父母也不遲!”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州城里找張士貴將軍,應(yīng)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jīng)歷。

9

薛仁貴是我國唐代名將,新舊唐書均有傳。他的子侄及孫輩也有幾個兩唐書有傳。但薛丁山薛剛乃是虛構(gòu)的人物。 薛仁貴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隨唐太宗李世民創(chuàng)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薛禮(614-683年3月24日),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里之遙的修村),字仁貴,大業(yè)十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后代,為薛安都的六世孫,屬于河?xùn)|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jīng)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xí)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于亂世之中,未有什么發(fā)展,長大務(wù)農(nóng),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 遷移祖墳 ,以希望 帶來好運 ,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時機。現(xiàn)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xiāng),再改葬父母也不遲!”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州城里找張士貴將軍,應(yīng)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 傳奇經(jīng)歷 。 后代:薛家將系列中《薛丁山征西》和《薛剛反唐》的故事, 薛仁貴其子薛丁山和其孫薛剛純屬虛構(gòu)。 歷史上薛仁貴的后代最有名的是兒子薛訥,字丁山,長期領(lǐng)軍,戰(zhàn)功卓著,官至左武衛(wèi)大將軍、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薛仁貴的第三代,也確實出現(xiàn)過反唐的人物,即其孫薛篙,曾在安史之亂時投向反政府一方,占據(jù)相州一帶,后歸順仆固懷恩的勤王軍。薛氏一族到嵩之子薛平、薛從之后,就湮沒無聞了。 在小說和戲曲中,王寶釧是薛仁貴之妻,曾在寒窯中苦等薛仁貴18年,等待他衣錦還鄉(xiāng);樊梨花是梨山老母之徒,嫁薛丁山,曾登壇拜帥,是一位穆桂英似的巾幗英雄,極富神化色彩。不過這兩位是純屬虛構(gòu)了。[1] 歷史上的薛仁貴之妻姓柳,見于史傳和地方史志,但未記名字。柳姓也是河?xùn)|著名大族,以薛仁貴的出身,與河?xùn)|柳姓是門當戶對的士族聯(lián)姻。當薛仁貴想在家改葬祖先時,是柳氏勸夫速速投軍,“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xiāng),葬未晚!痹谶@位頗有見識的妻子勸告下,薛仁貴應(yīng)征參軍贏得了赫赫戰(zhàn)功。征討高句麗 顯慶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于貴端城(位于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千余級。第二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zhàn)于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yīng)弦倒地。接著,又與高麗軍戰(zhàn)于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余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于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土,戰(zhàn)后他因功拜左武衛(wèi)將軍,封河?xùn)|縣男。敗回紇 龍朔元年( 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lǐng)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zhuǎn)而與唐為敵。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lǐng)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紇。臨行,唐高宗特在內(nèi)殿賜宴,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應(yīng)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后,回紇九姓擁眾十余萬相拒,并令驍勇騎士數(shù)十人前來挑戰(zhàn)。薛仁貴臨陣發(fā)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騎士懾于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lǐng)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后,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guān)!睆拇耍丶v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 降伏高句麗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其子于泉男生繼位,但為其弟泉男健驅(qū)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龐同善、高品前去慰納,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援送龐同善、高品。行至新城,龐同善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得知后,率軍及時趕到,擊斬敵首數(shù)百級,解救了龐同善。龐同善、高品進至金山,又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聞訊后,率軍將高句麗軍截為兩斷奮擊,斬首5000余級,并乘勝攻占高句麗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相遇。對此,唐高宗特下詔慰勉薛仁貴。接著,薛仁貴又率兩千人,進攻高句麗重鎮(zhèn)扶余城,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在善用,不在眾”,于是率軍出征,這次戰(zhàn)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紛紛望風(fēng)降附。這時,唐又派李績?yōu)榇罂偣苡伤莱藱C進攻高句麗。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于平壤城,高句麗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二萬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貴為右威衛(wèi)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存養(yǎng)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jié)義之士,高句麗士民安居樂業(yè)。 征討吐蕃敗軍東歸 薛仁貴任安東都護時,吐蕃漸趨強盛,擊滅了慕容鮮卑建立的吐谷渾,又侵略唐西域地區(qū)。為此,唐高宗調(diào)任薛仁貴為邏婆道行軍大總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率軍十余萬人,征討吐蕃。 薛仁貴奉命西行,軍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將趨烏海(今青海光?h西南苦海),薛仁貴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說:“烏海地險而瘴,吾人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nèi)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惫庾栽噶羰,薛仁貴又囑咐他千萬不可輕舉妄動。 薛仁貴安排好后,率部前往烏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軍數(shù)萬人,薛仁貴率軍一陣沖殺,斬獲殆盡。薛仁貴收其牛羊萬余頭,鼓行而西,直逼烏海城,然后派千余騎兵回大非川接運輜重,但這時郭待封已被吐蕃擊敗。薛仁貴因無輜重接濟,退軍大非川。至此,吐蕃調(diào)集40萬大軍前來進攻,唐軍抵敵不住,大敗。但吐蕃并不窮逼,以唐軍不深入為條件與唐議和,薛仁貴不得已應(yīng)允,然后率敗軍東歸。戰(zhàn)后,他因敗績被免為庶人。 不久,高句麗地區(qū)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jīng)略遼東。任內(nèi),薛仁貴因事違法,貶象州,后遇赦免而還。 大破突厥 薛仁貴晚年,吐蕃勢力向北發(fā)展,阻斷瓜(治今甘肅安西東南)、沙(治今 甘肅敦煌 ),同時,突厥也不斷侵擾唐北境。這時,唐高宗念及薛仁貴功勞而召見他,之后,任用他為瓜州長史,右領(lǐng)擊突厥。突厥聞薛仁貴復(fù)起為將,都非常害怕,不敢當其鋒,一時奔散。薛仁貴乘勢進擊,大破突厥,斬首萬余級,俘獲兩萬人,及牛馬羊三萬余頭。 薛仁貴于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終年70歲。死后,朝廷贈左驍衛(wèi)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3

10

歷史上當然有薛仁貴,薛仁貴是薛禮,仁貴是他的字,他是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將。無論是小說戲曲還是歷史演義中他“三箭定天山”的故事都被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薛仁貴在民間也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在唐朝軍事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叱咤風(fēng)云的重量級戰(zhàn)將。薛仁貴本是名將之后,但是家道衰落,生于亂世的他,自小習(xí)武,也稱得上壯志在胸。薛仁貴可以說是大器晚成,因為到30歲的時候他才告別妻子,應(yīng)征入伍,直到去世。作為山西老鄉(xiāng),為家鄉(xiāng)有這樣一位將軍而自豪。

40年的軍事生涯中,薛仁貴從小兵到將軍,開始了,他名揚千古的軍事道路。剛剛?cè)胛榈难θ寿F便參加了討伐高句麗的戰(zhàn)爭,當時薛仁貴在張士貴手下當兵。戰(zhàn)場上,薛仁貴的軍隊被團團圍困,這時候薛仁貴挺身而出,可以說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將一位高句麗將軍的人頭掛在馬上。高句麗兵馬被薛仁貴的英勇表現(xiàn)所懾服,最后撤退薛仁貴一戰(zhàn)成名。

安市之戰(zhàn)是薛仁貴封將之戰(zhàn),面對高句麗25萬援軍,薛仁貴一襲白袍,手握戰(zhàn)戟,腰懸弓箭沖鋒陷陣,帶領(lǐng)唐軍乘勝反撲,所向披靡,打敗高句麗。戰(zhàn)后,李世民親自召見了這位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的薛仁貴,封薛仁貴為右領(lǐng)軍狼將,賞賜戰(zhàn)馬兩匹,絹40匹,奴仆10人。李世民高興的說“我不歡喜遼東得勝,卻十分歡喜得到了將軍”。

期薛仁貴先后征討了高句麗,回紇,突厥一生戰(zhàn)功無數(shù)。公元668年高麗滅亡后,薛仁貴戰(zhàn)功卓著,被升為右衛(wèi)大將軍,安東都護,守在平壤。他一生戰(zhàn)功無數(shù),即使在后來抵御吐蕃,由于當時軍隊副官不聽指揮,導(dǎo)致唐軍失敗,薛仁貴被罷官,但是朝廷仍然記著他的功績,后來又被重用,重新駐守遼東。薛仁貴可以稱得上是唐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最后我們來講一講薛大元帥三箭定天山的故事。當時唐高宗命令薛仁貴進軍天山,攻打九姓突厥。薛仁貴在出發(fā)前,唐高宗就讓他是射盔甲,并且說道,古代人善射箭的人一下能射穿七層,你先看看能不能射穿五層。結(jié)果薛仁貴滿弓射箭,讓唐高宗大吃一驚,因為薛仁貴一下連內(nèi)甲也射穿了。兩軍對陣九姓突厥派出了幾十個勇士來挑戰(zhàn)薛仁貴。薛仁貴連發(fā)三箭,射死三個勇士,強悍的震懾力,讓其余幾名勇士立馬下馬投降。薛仁貴安撫了九姓突厥,以后抓了三位九姓突厥的首領(lǐng),得勝還朝。還朝路上,唐軍高唱“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guān)!比绱耸帤饣啬c,即使至今讀來兩句,依然讓人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當初的疆場,與薛仁貴將軍一同感受那來自盛唐的豪邁

文/紅雨說歷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