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嶺南五十萬秦軍不回京勤王,主要有兩種說法:其一、秦始皇生前命令他們不得回軍勤王;其二、趙佗不愿意去救胡亥、趙高之流,他要確保嶺南不失。實則我認為這兩種原因都有,只是秦史里缺少相關(guān)的記載,故無法考證。最終的結(jié)果是趙佗在嶺南自立為王,他的后代歸順了漢朝,始現(xiàn)了南中國融入華夏的目的。

一、秦朝征百越

秦朝建立后,對于楚國南方的廣大地區(qū)秦始皇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嶺南地區(qū)適合農(nóng)耕,但是目前還處在部落聯(lián)盟階段;如果秦朝不開發(fā)嶺南,那么假以日時,嶺南就會退化成莽荒世界,給秦朝帶來無窮后患(類似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秦朝君臣一翻商議后,決定收復嶺南地區(qū),化南中國入華夏。

南征百越的第一任軍事長官是赫赫有名的王翦老將軍,他在平定楚國之后,率軍深入嶺南地區(qū)追殺楚國逃亡貴族,因此他認為收復嶺南是利在千秋的偉業(yè)。于是秦朝起五十萬大軍入嶺南,歷時三年征服百越各族,并長期駐守嶺南三郡。秦始皇將六國宮女、全國寡女大部分征集到嶺南地區(qū),與秦軍將軍通婚,讓秦軍長期在嶺南融合百越各族。最終王翦老將軍,蒙武老將軍兩名大秦戰(zhàn)神隕落在嶺南,他們倒不是戰(zhàn)死的,而是受不了嶺南障熱的氣候,加上思念故鄉(xiāng)患病而亡的。

南征百越的第二任軍事長官名為任囂,第三任長官為趙佗。在《大秦帝國.鐵血文明》的記載中,王翦、蒙武兩位將軍的遺體由趙佗率三千鐵鷹劍士護送回咸陽。秦始皇召見了趙佗,并給他傳達了嶺南守軍不得北上靖亂的命令,目的是保住南中國,詳細內(nèi)容見下。

“將軍請起!辟实垲H見艱難地扶起了趙佗,又靠上了坐榻,看著哽咽拭淚的趙佗良久無言。終于,嬴政皇帝輕輕嘆息了一聲,坐正身子肅然道,“將軍心下責朕多疑,朕無須計較也。朕今日要說的是,天下大局尚未安寧,山東之復辟暗流依然洶涌。當此之時,數(shù)十萬老秦軍民長駐南海三郡,實則是老秦人去做南海人也!也是說,老秦人為華夏,挑起了融合南海這副重擔。若有變故,朕心何安?非朕不信父老兄弟也,時勢使然也。將軍本秦人,然多在軍旅,未必清楚關(guān)中人口大局。朕今實言相告:今日關(guān)中,老秦人已經(jīng)不足三成了。但有風云動蕩,豈非大險哉!……”  “
啊——”驟然之間,趙佗倒吸了一口涼氣! 
“為治天下,未雨綢繆!辟实圪亢龅匾恍Γ謴蜌w肅然,“唯其南海偏遠,若有危局,朕無法親臨決斷。為國家計,為華夏計,朕今授你危局之方略:中原但有不測風云,南海軍切勿北上靖亂,當斷然封閉揚粵新道,不使中原亂局波及南天!薄 
“陛下!南海軍乃老秦人根基所在,何以不能北上靖亂?”  “
將軍謹記:老秦人北上,則華夏從此無南海矣!”嬴政皇帝拍了拍王翦的遺物銅匣,眼中驟然一層淚光,“老將軍遺書未開,朕也知道,老將軍說的必是此事!薄 
“陛下!……”  
“趙佗啊,是老秦人都該知道,”嬴政皇帝淡淡地笑了,“殷商之后,若非老秦部族數(shù)百年困守隴西,華夏豈有西土哉!唯老秦部族與西部戎狄血火周旋數(shù)百年,才能在立國之后逐一統(tǒng)合戎狄。老秦人為華夏留住了廣袤的西土,也要為華夏留住廣袤的南海。朕要你不北上中原靖亂,苦心在此也……”話未說完,皇帝猛然一咳,一坨暗血噴濺胸前,身子一軟倒在了坐榻上。

二、秦朝內(nèi)亂時,趙佗的決斷

秦始皇駕崩三年后,天下群雄并起,戰(zhàn)國七雄模式再次開啟。當此之時趙佗斷然下令關(guān)閉馳道,并派重兵駐守入粵通道,秦軍不得北上靖亂,中原亂軍不得入粵作亂。嶺南地區(qū)原本只是楚國的羈縻管轄地區(qū),并非楚國的核心領(lǐng)土,所以項氏家族并沒有派兵來收復嶺南,當然也是懼怕嶺南的這支秦軍!因此在亡秦之戰(zhàn)和楚漢之爭時,嶺南居然成了一方樂土,沒有受到戰(zhàn)火的摧殘。后來趙佗自立為南越國國王,開啟了開發(fā)嶺南地區(qū)的重任。

拋開秦始皇的命令不說,我認為趙佗不率軍北上靖亂的原因還有以下幾點。其一、胡亥施行惡政,帝國元勛皆被誅殺,趙佗作為帝國元勛之一,他自然不會自己跑回去送死。其二、胡亥并沒有下令趙佗率軍北上,如果他冒然率軍北上,則有違命之罪;其三、趙佗率軍北上,路途十分遙遠,又要經(jīng)過楚國的控制區(qū)域,不等他北上就會與項羽大軍相戰(zhàn),勝負難料!其四、趙佗也有私心,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他趙佗有此條件,為何不當一方之王呢?

我認為如果胡亥有秦始皇的一半威望,或者扶蘇繼承了皇位,那么秦朝中央政府命令部分嶺南軍北上平亂,趙佗一定會領(lǐng)命的。即一萬步講,如果秦朝還能控制大部分山東六國的舊土,那么趙佗仍會北上靖亂,奈何天下亂成一鍋粥了,領(lǐng)土失去得太快,趙佗就是北上靖亂也未必能平定,反到是會丟失嶺南地區(qū)。

最佳貢獻者
2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派屠睢和趙佗率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戰(zhàn)爭進行十年,第一階段遭到激烈抵執(zhí),連屠睢都被打死,后勤保障也出現(xiàn)問題。公元前秦始皇派史祿修靈渠保證糧食運輸。第二階段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和趙佗攻嶺南將其徹底納入秦帝國的版圖。設桂林南海和象郡。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后這部分秦軍沒有北上平叛,這有兩個方面因素,一,趙高專權(quán)封閉一切頭東農(nóng)民起義的消息,二世趙高貪圖享樂根本不知道關(guān)東一切消息。當劉邦大軍快打到咸陽的時候二世才得到消息,二世問左右太監(jiān)為什么不告訴他,左右說,只所以沒告訴二世才活到今日,此時,一切都巳經(jīng)遲了。二,秦末天下大亂后,南海郡尉令任囂病重,把龍川令趙佗找來告訴他要擁兵自寶,趙佗迅速控制嶺南地區(qū),封鎖北上道路。秦亡以后,趙倫建越武國,直到漢武帝時才重新收回嶺南地區(qū)。


3

聽說北邊有兩個叫陳勝吳廣的造反,你問我們嶺南五十萬秦軍為什么不北上,我們?yōu)槭裁匆鄙希?/p>

陳勝吳廣就是兩個泥腿子,之前連兵都沒當過,純粹兩個苦力,這兩個人就算一時能夠蠱惑人心煽動動亂,又怎么可能是我大秦鐵軍的對手,雖然此時關(guān)內(nèi)沒有多少精銳,但那些奴隸囚犯不是在章邯將軍的帶領(lǐng)下打的很好么?聽說周文已經(jīng)被章將軍打的自殺了。

我們當初花了天大的代價才初步征服腳下這片土地,為此屠雎將軍和幾十萬秦軍將士埋骨沙場,如果我們要北上的話,那些躲在暗處時時刻刻想要出來作亂的百越人肯定會趁機偷襲,我們之前所做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了。

任囂任郡尉為了徹底將此地納入皇帝陛下統(tǒng)治,又向皇帝陛下申請了移民五十萬,充實此地,這批人大多是一些囚犯、商賈、流寇,他們心里對咱大秦可恨著呢,他們之前怎么說也是在中原繁華之地呆著的,一下子被遷來這種煙瘴之地,很難保證他們會不會趁著我們離開的時候發(fā)生動亂。

其實我們聽說任郡尉當初病重的時候把趙佗趙縣令招到身前,他給趙縣令說的就是讓趙縣令守住各地關(guān)隘,不讓那些作亂的流寇打過來,避免和本地的反動勢力一起作亂,然后看著形勢,如果大秦成功撲滅作亂的勢力,就接著歸屬中央統(tǒng)治,如果不幸大秦被覆滅了—雖然我們不太相信,但聽他們說那些六國人不習慣秦法,總覺得在秦法的管控下受不了,這才全天下一起動亂,保不齊我大秦會陰溝里翻船—我們這些秦人遺老就自立為國,免得被項羽那瘋子全部殺了,章將軍手下的二十萬秦軍后來不就被項羽那瘋子給坑殺了嗎?

說實話,我們辛辛苦苦出來打仗,更是跑到離家千里之外的百越之地,不就是想要得個爵位,攢點錢娶個媳婦老婆孩子熱炕頭么,如今在百越這地方,我們這些人有的要么娶了百越當?shù)厝,有的要么娶了被遷移過來的女人,基本上都成家了,誰還愿意拋家舍業(yè)的再跑回去打仗啊,畢竟家都安在這里了,家里還時不時的有人犯事作亂,聽說東邊的閔越和西邊的西甌也趁著機會鬧起來了,我們可得把我們的地界看好了,免得連家都沒了。至于大秦,看氣運吧。

趙縣令已經(jīng)升為趙郡尉了,他召集我們了,聽說要把其他兩郡不聽話的官吏給除掉,我們得動身了,把那些不聽話的給關(guān)起來,免得生亂,走了,就這。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歷史,歡迎關(guān)注!

4

文|小河對岸

關(guān)於秦朝的迅速滅亡,一直流傳這樣一則謠言。說秦朝之所以迅速崩潰,在於其有數(shù)十萬大軍遠征嶺南未歸,致使其內(nèi)部防衛(wèi)空虛,才得以被山東六國起義軍推翻。之所以說這是一則謠言,是因為這只是出乎一些人的臆想,而禁不起任何推敲。

而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說這支滯留嶺南的秦軍有五十余萬之眾。對此在《史記》中并沒有確切的記載,而在裴骃的《史記集解》中倒是有““五十萬人守五嶺”的注解。許多人就是依次而臆想,這五十萬人為精銳秦軍。但是,五十萬軍隊於秦國為何種概念?王翦滅楚時,向秦始皇提出“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極為錯愕,更放心不下,這六十萬人已經(jīng)是秦國的空國之師了。

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雖能動員的人力更多。但山東六國與秦國之間有著一兩百年的仇恨,而今又要忍受秦人的侵凌與奴役。所以,山東六國地區(qū)的百姓對秦人的仇恨與敵視,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消解。故而,秦王朝在短時期內(nèi)只能依靠與信賴秦人去維系其統(tǒng)治。而嶺南地區(qū)與秦地相隔萬里,不但秦朝很難在嶺南建立實效統(tǒng)治,即便一千兩三百年以后的宋朝,仍把嶺南視為官員的流放之地。

大秦帝國那幫決策者,是要有多愚蠢?才會把整個帝國最值得信賴與倚靠的精銳之師,發(fā)配到萬里之外,去戍守那瘴氣橫生、尚未開化之地?對秦人來說,以其有限的人口,就連東方六國的膏腴、繁華之地,都占領(lǐng)不過來,又怎么會抽調(diào)精銳之師去戍守嶺南?而在當時,就連與秦地相離較近、已得到很大程度開發(fā)的巴、蜀之地,都已經(jīng)被秦人當作了流放之地。

其實,關(guān)於戍守嶺南這批人的成分,在《史記》中有明確的記載。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三年,發(fā)諸嘗逋亡人(逃亡被抓者)、贅婿、賈人(商人)略取陸梁地(嶺南),為桂林、象郡、【集解】:韋昭曰:“今日南!蹦虾,以適遣戍。

可見,戍守嶺南的數(shù)十萬之人,壓根就不是秦軍精銳,而是東方六國中(秦人很少)那些社會地位最低階層。在嶺南稱帝的趙佗,便是趙(真定)人,這些人對秦國的“好感”可想而知。如果這批人回到了北方,不但不會挽救秦朝的滅亡的命運。反而,加入東方六國起義軍、加速秦朝的敗亡的可能性更大。

據(jù)《史記·南越列傳》記載:..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shù)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guān)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趙佗能輕而易舉掌握嶺南軍政大權(quán),盡誅秦所置長吏,可見秦人的比例也應該微乎其微。再從秦末起義,及南越國最終滅亡的情況來看。戍守嶺南這五十萬人,如果數(shù)據(jù)確實,應該涵蓋了大量的后勤人員,而以南越國的實力,是絕對拿不出五十萬大軍的。

至於秦軍究竟哪去了?實際上,秦軍的主力就是在巨鹿之戰(zhàn)中被項羽給消滅了。這不僅包括了秦軍王離統(tǒng)帥的長城兵團,在章邯的軍隊中也有大量的秦軍補給,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還有許多秦軍分駐各地險要,而被各地起義軍各個擊破,此類記載就更數(shù)不勝數(shù)了。如:項梁起東阿,西,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啗以利,因襲攻武關(guān),破之。又與秦軍戰(zhàn)於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又戰(zhàn)其北,大破之。乘勝,遂破之等等。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5

秦朝末年,之所以“嶺南五十萬秦軍會坐視秦朝滅亡”,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下面幾個:

一·秦朝氣數(shù)已盡

秦朝末年,朝廷統(tǒng)治殘暴,弄得民不聊生,唉聲怨道,各地紛紛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此時,秦朝氣數(shù)已盡,非人力所能回天,遠在嶺南地區(qū)的秦軍將士也是無能為力,即使北上勤王,也是遠非劉邦項羽等的對手。



二·秦二世不得天下人心

秦二世胡亥聽信趙高讒言,做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事。違抗秦始皇遺址,搶奪長兄扶蘇的皇位,誅殺所有兄弟。同時冤死秦朝蒙恬、蒙毅等大將,使得各地紛紛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時無得力大將鎮(zhèn)壓。秦二世很不得天下民心,連同遠在嶺南的秦軍將士也不愿意出頭去擔天下罵名。

三·嶺南五十萬大軍不復當年

秦始皇當初南征百越的五十萬大軍,已經(jīng)不復當年的五十萬大軍。南征百越的時候,五十五秦軍本來就多有損耗。設立嶺南三大郡后,剩余軍隊就地屯田于嶺南,在當?shù)匕簿訕窐I(yè)。而真正作為常備的軍隊其實遠遠沒有當初的五十萬那么多了。



四·趙佗“絕道自守,靜觀天下”

趙佗的“絕道自守,靜觀天下”,是嶺南五十萬秦軍坐視秦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最大原因。趙佗雖然即使是率領(lǐng)嶺南秦朝剩余軍隊北上勤王,也絕非劉邦項羽的對手。但是如果趙佗率領(lǐng)嶺南秦軍北上,最起碼是可以為秦朝多延續(xù)一兩年的壽命。但是這已經(jīng)毫無意義了。



五·筆者認為:趙佗的“絕道自守,靜觀天下”正是當時最正確的選擇。不然,嶺南秦軍非得葬送于劉邦項羽之手。自然也就不會有后來漢朝嶺南地區(qū)南越國時期,一百多年的平穩(wěn)安定了。

6

為什么秦朝滅亡時嶺南50萬軍隊沒有回來支持秦朝

秦始皇消滅了六國,一統(tǒng)天下,得筑長城,以拒匈奴,當時中原大地面臨著四方的敵人,匈奴是用來抵抗北方的匈奴人,而南方的敵人便是我們嶺南的50萬秦軍,在陳勝吳廣起義,哪怕說項羽巨鹿之戰(zhàn)之后,秦朝仍有一戰(zhàn)之力,但秦朝派出的軍隊卻都是散兵游勇,老弱病殘并不是秦朝的正規(guī)部隊。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一統(tǒng)六國,他的眼光是長遠的,他認識到無論中原內(nèi)部有再多的斗爭,反抗以及農(nóng)民起義,這都是內(nèi)部之間的矛盾,但是如果讓北方的匈奴人以及南方的胡人入侵中原的話,對中原的民族造成的都是滅絕性的打擊,所以秦始皇曾經(jīng)下令不管中原有什么暴亂,駐守在四方的邊疆部隊絕對不能夠回援,必須要保證國家邊疆的安全,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嶺南50萬秦軍沒有回援,可以說秦始皇嬴政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帝王,他的胸懷寬廣考慮的是整個國家的大局,并不是說眼前的點點滴滴利益而是民族存亡,在羽泉對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所出現(xiàn)的兵將都并不是真正的秦國,它們只是臨時從百姓中拉起來的軍隊,所以很容易能夠被起義軍隊所沖散。

歷史上有伙伴很多不知道的事情,我們或許只看到了始皇帝的殘暴,但是始皇帝寬廣的胸懷還是我們所不能及的。

7

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lǐng)下攻擊西甌,最終秦朝獲勝,在西甌的領(lǐng)地上設立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個郡,表示正式納入了秦朝的版圖。

嶺南的這支軍隊,在后來的農(nóng)民大起義中,一直保持沉默,并沒有回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嶺南到咸陽,來去幾個月,中央的政令對嶺南的約束是很少的,可以說是離心力很強。

在陳勝吳廣大起義爆發(fā)不久,這支南征軍的領(lǐng)袖任囂就生病垂危了。在他臨死前,把自己的搭檔,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對他推心置腹的闡述嶺南的優(yōu)勢,說此地有險可據(jù),可以建立國家來抵抗中原起義軍的侵犯,同時把自己的位子——南?の緜鹘o了趙佗。

在任囂死后,趙佗就對嶺南各個險要的軍隊傳達了據(jù)險防守的命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并同時殺掉了秦朝直接任命的南?す倮簦瑩Q上自己人。就這樣,在中原亂成一窩蜂的時候,趙佗在嶺南坐觀成敗,后來成立了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

趙佗的決定可以說是得人心的。因為所謂五十萬秦軍,這個數(shù)量是要打一個問號的。 戰(zhàn)國時代,兵民的區(qū)分并不明顯,五十萬之數(shù)是拖家?guī)Э诘囊泼翊筌,真正的?zhàn)兵能有十分之一就不錯了。這些人到了嶺南之后,基本上知道天高皇帝遠,再回到咸陽已經(jīng)是不可能,于是已經(jīng)安心的在嶺南安頓了下來。和中原的聯(lián)系漸漸的薄弱了下來,再要讓他們?yōu)榱诉b遠的大秦帝國出生入死,即便趙佗有這個心,也是很難做到的了。

8

史料中并沒有記載秦始皇派了多少軍隊以及移民深入嶺南百越地區(qū),50萬大概是有的,但不可能全是軍隊,應該還包括了至少一半以上的移民。

秦始皇時,趙佗奉命和任囂一道率軍士和帶有移民性質(zhì)的戍足隊伍,深入嶺南,最終把嶺南納入了秦朝郡縣。趙佗也因?qū)m被委任為秦朝南?さ凝埓。任囂和趙佗對嶺南早的早期治理和開發(fā),既安撫了當?shù)卦饺,促進了中原移民在嶺南的扎根,也把中原先進文化和經(jīng)濟傳入了嶺南。

秦末天下大亂,中原群雄逐鹿,戰(zhàn)火紛飛,趙佗趁勢封鎖關(guān)隘,吞并嶺南三郡,建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身為秦將的趙佗坐視秦朝的滅亡呢?

這與趙佗的戰(zhàn)略思想有關(guān),而他的戰(zhàn)略思想又可以歸結(jié)為“自備待變”這四個字。



自備待變戰(zhàn)略思想最早的啟蒙者是趙佗在軍事和政治上的領(lǐng)路人任囂。秦始皇派到嶺南,負責略定的將領(lǐng)主要有三個:屠睢、任囂和趙佗。其中屠睢是早期主將,任囂和趙佗分別帶兵在嶺南不同地域征戰(zhàn),策應屠睢。

屠睢秉持單純酷烈的軍事進攻方略,攻占了很多地球,但也遭到了嶺南越人的拼死抵抗,更加激化了越人和中原秦人的矛盾。

屠睢戰(zhàn)死后,任囂和趙佗一改屠睢攻伐為主的策略,把促進中原移民和嶺南越人的融合發(fā)展、開發(fā)嶺南經(jīng)濟放在首位。他們尊重越人的習俗、傳統(tǒng),通過大量的中原移民把先進的生產(chǎn)力和文化傳播開來,很快得到了越人的擁護,從而把嶺南地區(qū)徹底收入秦朝的郡縣。

任囂營建的番禺城(廣州),別稱任囂城。龍川縣的古縣城陀城,更是直接以趙佗的名字來命名,這些保存至今的文化遺存,足見當?shù)鼐用駥θ螄、趙佗這些最早的、尊重嶺南的開發(fā)者的崇敬和懷念。

《史記·南越尉趙佗列傳》詳細記載了任囂在病重時所提出的嶺南自備待變戰(zhàn)略思想的雛形。到秦二世是滴啊,大秦帝國在各地風起云涌的義軍攻擊下風雨飄搖。一病不起的南?の救螄淘谂R終時,把嶺南今后的發(fā)展戰(zhàn)略毫無保留地告訴了和自己同甘共苦多年且戰(zhàn)略構(gòu)思高度吻合的趙佗。



《史記》中任囂的原話是這樣的: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 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 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共興軍聚眾, 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杰叛秦相立。’”

任囂作為秦朝任命的郡尉,是集一郡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的高官,自然首先是站在秦朝正朔的立場上說陳勝吳廣的農(nóng)民暴動是作亂,但是說完作亂之后,馬上就肯定了作亂的道理,明確承認秦為無道,天下苦之。

這說明任囂對秦朝沒有愚忠,而是對天下苦秦久矣的人心向背和歷史大勢了如指掌,并且對當時的局勢作了概括——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

這說明遠在嶺南的任囂不但信息通暢,還能做出科學預判。此時的中原局勢就是虎爭天下,不知道誰能一統(tǒng)中原,所以未知所安。

在這種大局不定的局面下,被茫茫的五嶺大山隔絕出來的嶺南大抵就成了一塊遠離戰(zhàn)火、相對平靜之地。但嶺南的開發(fā)也就是十余年,地廣人稀,越人大多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時代,遠來的移民到此時也不過只繁衍出一代人,倘若貿(mào)然參與到中原的戰(zhàn)爭中,以當時的經(jīng)濟形勢是根本無力出兵北上的。



打仗打的是糧食,沒有糧食支撐,再多的軍隊也無法啊。無論是拯救大秦江山,還是北上爭霸中原,相比較已經(jīng)亂成一鍋粥的中原,嶺南的經(jīng)濟實力遠遠落后于中原諸地,又怎么跟其他諸侯義軍相戰(zhàn)?

任囂的戰(zhàn)略構(gòu)想,其實是閉關(guān)保境安民,嶺南自身實力無法參與到中原戰(zhàn)爭之中,而中原之亂也亂不到茫茫大山之中的嶺南,畢竟當時中原諸侯并不在意這么一塊“不毛之地”。

趙佗繼承了任囂“自備待變”的戰(zhàn)略思想,關(guān)起門來不理中原戰(zhàn)亂而埋頭發(fā)展,乃至最后割據(jù)稱王,這其實是亂世之中最為明智的選擇。秦朝的大廈的坍塌,他們這些體制內(nèi)的人最能明白是什么原因?qū)е沦即蟮蹏呦驓绲摹?/p>

愚忠朝廷是不可取的,因為剛剛開發(fā)的嶺南是一塊處女地,它需要呵護,再說看起來兵力似乎很多的嶺南秦軍,一旦投入到中原戰(zhàn)場上,也只是暫時延緩秦朝的滅亡而已,畢竟天下苦秦久矣,這么做,不僅于大局無益,卻又可能好不容易經(jīng)營起來的嶺南帶來毀滅打擊。



無論出于野心,還是不忍嶺南牽連到戰(zhàn)火之中,趙佗都只會這么選擇。為什么非要去跟一個必然崩塌的帝國陪葬呢?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能夠順手點個贊或者關(guān)注一下也是極好的;歡迎評論交流,愿每一個朋友平安、歡喜、自在。

9

在前209-206這三年戰(zhàn)亂時期,戍守嶺南的五十萬秦軍并非坐視不管,可能是有心無力。

首先距離和交通就是頭等重要的問題,就當時時代而言,一個人從嶺南來秦少說也要小半年,更何況是一支五十萬的軍隊呢。

還有這五十萬秦軍也并非全部都是能上戰(zhàn)場殺敵的士兵,其中也包含了部分當?shù)毓倮,還包括一些移民家屬,他們是沒有戰(zhàn)斗力的。

并且?guī)X南位置特殊,當?shù)氐耐林鴦萘σ泊来烙麆,貿(mào)然貿(mào)然調(diào)動軍隊對南方的安全也是有威脅的。而且當時在和土著人的持續(xù)戰(zhàn)爭中的傷亡損失,以及水土不服或其他原因引發(fā)的非戰(zhàn)斗性減員,以至于當時的軍兵人數(shù)應該不及五十萬了。

再加上當時趙佗一干人等的野心,安于嶺南。最后才導致嶺南軍并沒有支援秦軍。

10

回不來有幾個原因,當時出去五十萬,幾聳肩耗損之后,沒有這個數(shù)了。南越軍隊這時守備地方尚且困難,還回中原,不向朝廷要人馬糧食算是不錯了。即使這樣,也有些回不去的原因:

一,秦末農(nóng)民爆發(fā)得倉促。秦二世皇帝不管事情,一切交給趙高去處理,趙高瞞著皇帝,說沒有大不了,是一些雞鳴狗盜的人,成不了大事。所以,秦二世失去了最好的機會,沒有及時向南方的秦軍統(tǒng)帥任囂發(fā)出回軍的消息。起義軍殺到函谷關(guān)時,秦二世才武裝囚徒軍出關(guān)。有利時機錯過了。

二,起義軍和諸侯軍相繼作戰(zhàn),秦軍到處鎮(zhèn)壓。這時的南方集團軍就采用自保的方式,守住南越,不入起義軍和諸侯軍入邊。這無疑也是一種鎮(zhèn)壓方秦武裝的一種方式。

三,南越軍團看到秦朝已經(jīng)沒有辦法鎮(zhèn)壓反抗軍了。他們就想割據(jù)南方,這樣,他們會保存勢力,即使接到秦朝的通知,他們也不會回去了。趙佗就是這樣自立起來的。他馬上派人守住關(guān)口,不讓起義軍諸侯軍進入南越邊境。也就是說,南越軍團,早就有心思搞自立門戶,這回有了機會,自然不會放過。趙佗的自立證明了秦朝對地方勢力派管理的漏洞。

四,回不了,阻力太大了。幾乎所有的回中原的道路都被起義軍和諸侯軍控制了。項梁的楚國正好堵住了這條路。其他的道路也被起義軍和諸侯軍把握住了。而且山高路遠。五十萬軍隊出去,就算是回去十萬也是個問題。

五,想據(jù)關(guān)自守。秦朝太殘暴,對待下層民眾和士兵苛刻。開發(fā)駐守南越的士兵,一般是囚徒一樣的人。他們在南越活下來了,不愿意再中原受苦,去替秦朝賣命。因此,士兵們寧愿呆在南越,也不愿意回去。

六,五十萬人出去。打了幾年的戰(zhàn)爭,死了不少人。又加上氣候惡劣,又死一部分人 再加了南方水土不服和瘟疫奪命。剩下的恐怕連守備地方都緊張,還有什么軍隊回家打反秦勢力?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