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諸葛亮上朝帶眾多侍衛(wèi)自然是為了保護其人身安全。那么問題出來了:曹魏、孫吳也不乏重臣,為什么唯獨諸葛亮的安保措施這么面面俱到?一方面是諸葛亮本身的重要性:

第一,蜀漢的官員組成出現(xiàn)了斷代,諸葛亮本人出將入相,他一死,找不到足以接替的人。而這樣的問題,在曹魏、孫吳都不存在。也就是說,其它兩國能扛得住司馬懿、陳群、綁昭、諸葛恪等人的死,他們一死還會有后來人;而蜀漢扛不住諸葛亮的死。

第二,諸葛亮是蜀漢這一新生政權(quán)的卡里瑪斯型領(lǐng)袖,也就是精神核心。蜀漢人少地狹,之所以能建國,最初依靠的是劉備的漢室正統(tǒng),可是蜀漢剛剛建立,劉備就在夷陵之戰(zhàn)后駕崩了。劉備一死,蜀漢眾多郡立刻開始叛亂,半個蜀漢立刻變色,是諸葛亮費盡心機重新統(tǒng)一了蜀漢。在這之后,諸葛亮又以漢相自居,重塑了漢室正統(tǒng)的向心力,而劉禪卻無力在這一個非常時期成為新的精神核心。諸葛亮一死,“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的口號就很可能立刻淪為空談。

另一方面,是諸葛亮面臨的險境:蜀漢不像曹魏擁有中原、孫吳擁有揚荊交三州,蜀漢只有一個偏遠的益州,人少地狹,這意味著諸葛亮要發(fā)展人才,必須妥善利用降將,而降將是存在風險源的。之后的費祎,就是被魏國降將在席間刺殺,這件事對蜀漢國本的動搖不用多說,如果被刺殺的諸葛亮,蜀漢未必能挺得過建國前十年。除了降將之外,諸葛亮還要面對著內(nèi)部的分裂,一方面是彭羕這種有著“卿為其外,我為其內(nèi),天下不足定也!眽阎镜囊靶募遥环矫媸欠磳Ρ狈サ囊嬷莨賳T,他們對諸葛亮恐怕都有刺殺的動機。兩方面原因一結(jié)合,劉禪自然也愿意給諸葛亮以甲士,因為有諸葛亮才有蜀漢。

當然,在蜀漢已經(jīng)穩(wěn)固之后,劉禪對諸葛亮也就有了其它的想法——“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抱怨,也是劉禪自己親口說的。如果不是蜀漢成立于危難之時,諸葛亮想要有這樣的待遇,也是不可能的。

最佳貢獻者
2

諸葛亮上朝要帶一百名侍衛(wèi)主要目的有三:其一、增顯丞相威儀;其二、防止他人行刺;其三、體現(xiàn)國家賞賜。百名侍衛(wèi)只能在殿外護衛(wèi),并不能進入議事大堂,如果劉阿斗要殺諸葛亮,那么就算有一千名侍衛(wèi)保護也沒有用處,畢竟侍衛(wèi)都是蜀漢的軍人而不是諸葛亮私人的武裝。諸葛亮受先帝之托,有光復(fù)漢室的艱巨任務(wù)在身,不獨斷專權(quán)如何能集中蜀國的力量北伐中原呢?獨斷專權(quán)就需要包裝,需要儀仗,非諸葛亮一定要用,而做給別人看的。

蜀漢政權(quán)原本就弱,以弱擊強就需要將弱小者的全部力量集中使用,要集中使用一國之力,則必然要獨斷專權(quán)。能獨斷專權(quán)的人就必須要有極大的權(quán)威,權(quán)威除了個人威信外,還少不了外物的裝飾!百名侍衛(wèi)護送就是諸葛亮丞相的裝飾之物,外人看到丞相出行儀仗非凡,就必然會生出敬畏之心,對丞相的指示就會不打折扣的執(zhí)行!德國的希特勒、蘇聯(lián)的斯大林都是極權(quán)人物的代表,他們的個人權(quán)威十分大,出行都是數(shù)萬軍隊護送,儀仗可比諸葛亮大多了!

蜀漢政權(quán)內(nèi)部也是派系林立,并非鐵塊一板,大體而言分為元老派、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四個集團。元老派代表人物有關(guān)羽、張飛、趙云、孫乾、簡雍、糜氏兄弟;荊州派有諸葛亮、黃忠、魏延、蔣琬,費祎、馬氏兄弟;東州派有法正、李嚴、許靖、董和、孟達、董允;益州派有黃權(quán)、李恢、馬忠、譙周、王平。元老派、荊州派是蜀漢政權(quán)的執(zhí)政者,諸葛亮則是劉、關(guān)、張死后的核心人物,故想殺他的人必然有且多,派百名侍衛(wèi)保護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摹?/span>

人臣功勛自有國家封賞,所謂的國家封賞除了爵位、俸祿外,不可缺少的是出行儀仗!古代等級觀念十分嚴重,不同身份的人生前死后的待遇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國家重臣都有官兵護送,像諸葛亮這樣的丞相,則特別安排了百名皇家侍衛(wèi)護送;生前官職越大,則死后墳前栽的樹數(shù)量越多,樹的品種也越高級。商君變法強秦之時,出行有十輛兵車護送,帶甲之士一千相隨;曹孟德作為大漢丞相待遇更高: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3


諸葛亮為何要帶一百名侍衛(wèi)上朝?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一生戎馬,只為匡扶漢室,拯救天下,可以說諸葛亮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發(fā)明家,在三國中也是神一樣的存在。他自幼聰明好學(xué),撥通古今,又能精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不但能呼風喚雨,還能未卜先知,常常自此管仲樂毅。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派關(guān)羽守華容道,都是千古佳話。



諸葛亮自從輔佐劉備后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為蜀漢江山立下不世之功。劉禪繼位后,諸葛亮為繼承劉備的遺志,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勝多敗少,司馬懿自知不是對手,也只能堅守不戰(zhàn)。由于連年操累,諸葛亮最終病死在五丈原戰(zhàn)場,被后人譽為忠誠的典范,人臣的楷模。然而如此忠勇可嘉、無往不勝的諸葛亮,為何要在上朝的時候帶一百名侍衛(wèi),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諸葛亮是否真的帶一百名侍衛(wèi)上朝。諸葛亮在上朝時帶侍衛(wèi),已經(jīng)被寫入《晉書》中,卻有此事,傳言當時諸葛亮在蜀漢后期,聲望越來越高,職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劉禪感恩諸葛亮對蜀漢所做的功獻,特別批準諸葛亮帶一百名甲士上朝,這在當時可是無上的榮耀。即保住了諸葛亮的顏面和地位,也保證了諸葛亮的人身安全。

《晉書》記載:(恒)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溫多所廢徒,誅庾倩、殷涓、曹秀等。


其次分析諸葛為何要帶一百名侍衛(wèi)上朝。

其一這是劉禪對諸葛亮的信任,也是諸葛亮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耀。諸葛亮一生征戰(zhàn),只為匡扶漢室,輔佐完劉備,又輔佐劉禪,為蜀國六出祁山,忠心日月可鑒。諸葛亮戰(zhàn)功卓著,在當時無人可及,這樣的有功之臣,劉禪自然是感恩戴德。不但封諸葛亮為丞相,還以父稱之,對諸葛亮也是言聽計從,因此劉禪對諸葛亮是極其心腹,劉禪深知沒有諸葛亮也就沒有蜀漢天下,因此為了給諸葛亮更高的地位,準許諸葛亮帶一百名甲士上朝。這在當時也就是最高榮譽,就好比曹操加九錫,劍履上殿,面君不拜等。最主要是一種榮譽的象征。在當時是絕對不允許私藏兵器,豢養(yǎng)甲士的,諸葛亮得到此殊榮也是讓其他官員羨慕的五體投地啊。


其二諸葛亮位極人臣,人身安全關(guān)系蜀國的命運。諸葛亮是蜀國后期的頂梁柱,蜀國唯獨不能缺少諸葛亮,因此諸葛亮的人身安全也就成了重中之重。最主要是當時朝堂之上也有很多反對諸葛亮的,這主要的益州的本土勢力,他們主張偏安于一隅,反對北伐勞民傷財,代表人物就是李嚴。李嚴為了阻止諸葛亮北伐想盡辦法,不惜動用自的女兒,離間劉禪和諸葛亮,可以說諸葛亮在朝堂之上也是有生命之危的。因此劉禪為了保證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人身安全,特允許他帶一百名侍衛(wèi)。


其三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方。又連年北伐,魏蜀之間有很多降將刺客,他們潛伏在軍隊里和朝堂之上,可以說諸葛亮當時得罪的人也不少,而諸葛亮本人也不會功夫,手無縛雞之力,需要這一百甲士的保護,只有保證了諸葛亮的人身安全,才能保證蜀國的安全。最主要是在朝堂之上一百甲士也可以對其他的官員有震懾的作用,讓他們不敢輕易反對諸葛亮做的決定,進一步確立了諸葛亮在朝堂之上的地位,讓他在蜀國更有權(quán)威,調(diào)兵遣將更有動力,也讓蜀國的安定有了更多的保障。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帶甲士上朝?

歡迎關(guān)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4

謝邀請!首先,諸葛亮上朝帶侍衛(wèi)這事,不是諸葛亮謹慎小心,而是劉禪給予諸葛亮的至高榮譽和無限信任,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劉備臨死托孤:可輔則輔,不可輔則廢,讓諸葛亮如果看著劉禪不行,就自已當皇帝,并且讓劉禪象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這樣一來徹底將諸葛亮套住了,否則諸葛亮后來說不定真把劉禪給廢了。而劉備同時也套住了他的兒子劉禪,其實劉禪也遠非傳說中的那么不濟,是扶不起的阿斗,相反,劉禪也是有自已政治抱負的,可被老爹來這么一下子,也只能事事皆決于諸葛亮了,因此劉禪給了諸葛亮莫大的權(quán)力,所有的軍事指揮權(quán)全交給了他。后期諸葛亮事必躬親,累死五丈原,霸業(yè)未竟居然都怪在劉禪身上,這是否是偏見呢?而甲仗百名入殿其實就說劉禪給諸葛亮莫大的權(quán)力和信任,否則以諸葛亮的智慧沒有劉禪的許可他是萬萬不會那么做的。個人觀點

5

蒼茫大地認為:

一、孔明對劉備劉禪十分忠誠。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齊老臣心。我讀巜三國志.諸葛亮傳》,讀到劉備三顧茅廬,我淚如雨下,一是為劉備求賢若渴之心感動,二是想到孔明作為純正的漢族知識分子,劉備如此禮遇,肯定會感激涕零,嘔心瀝血以報。讀到白帝城托孤,我立馬想到孔明命定不會久:蜀漢新立,關(guān)羽襄樊戰(zhàn)役先勝后敗,劉備夷陵再慘敗,地盤幾乎縮小一半,四海精銳喪失大半,劉備、關(guān)羽、張飛喪命,孫權(quán)、曹魏如兩只惡狼環(huán)伺,南方叛亂又起,孔明受劉備托孤之重,感念知遇之恩,扶大廈于將傾,殫精積慮,能久壽乎?綜其一生,從未培植自己黨羽,死時成都百姓出郭幾十里相迎,武侯祠千百年來瞻仰者不斷,為什么?為劉備孔明君臣千古奇遇,為孔明的忠誠,千古臣子典范!為報先帝大恩,事必躬親,五伐中原,命喪五丈原,還要受后代宵小詆毀,真是豈有此理?!

二、孔明帶百名護衛(wèi)絕不是為了擺什么譜,而是防止被刺殺。

孔明知道劉備薨逝后,自己成了蜀國大廈的唯一支柱。蜀漢本偏安一隅,人才缺乏,襄樊、夷陵之戰(zhàn)后,人才更見凋零。所以自身的安危關(guān)乎國運,而荊州派、益州土著、益州外來派山頭林立,利益矛盾客觀存在,要想徹底削平山頭,還要假以時日,諸葛防衛(wèi)森嚴,使反對派無可乘之機,有何不可?后蜀漢大將軍費祎,延熙十五年奉詔成立府署,在延熙十六年歲首大宴會,魏國降將郭修在坐。費祎開懷暢飲以至酩酊大醉,被郭修親手殺害,改變了蜀國的歷史進程,蔣琬、費祎作為孔明的前后繼承人,已經(jīng)部分修改了孔明的進攻策略,總體對蜀還是進攻型防御,考慮到蜀弱魏強,每次伐魏控制成萬人規(guī)模,起到戰(zhàn)略威脅作用即止,減少了蜀漢百姓的負擔。費祎是姜維的領(lǐng)導(dǎo),費首先是政治家,其次才是軍事家,他對姜維有約束力,對企圖亂政的太監(jiān)黃皓有震懾力,可以這么說費祎不死,沒黃皓什么事了,更沒有閻宇當大將軍這等笑話!但費祎一被刺殺,蜀國沒有一等一的相才,姜維忠勇,堪稱軍事奇才,但失于不修內(nèi)政,窮兵黷武,蜀國軍民面有菜色,內(nèi)有太監(jiān)黃皓亂政,君臣存隙,姜維避禍,蜀漢城門洞開,徒乎奈何?!

三、孔明這等忠臣,尚受后世宵小詆毀,真是沒了天理!

孔明開府視事,儀同三司。但從未有篡位野心,從未任用私人。楊儀和孔明關(guān)系密切,也是個優(yōu)秀參謀長,但孔明明察秋亳,發(fā)覺此兄心胸狹窄、不能容物,死前推薦蔣琬、費祎接相位。這就是孔明!公忠體國,一代名相,歷史已做結(jié)論,為何盯著區(qū)區(qū)百名侍衛(wèi),就此下蛆,潑孔明的污水!蚍蜉撼大樹,可笑不量力!

還是以杜甫的詩句作結(jié):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6

之前翻閱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沒有看到諸葛亮有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的記載。按理說,這樣的豐厚的賞賜,必然會記入傳記中,流傳后世。

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曹操在封魏公之前曾受封賞“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有漢以來,恩寵極高。

其一,入朝不趨。古禮,臣見君須趨,即快步走。入朝不趨,即上朝可不用快步走。

其二,劍履上殿。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須脫鞋,貴族、大臣佩劍,秦制上殿不得佩劍。劍履上殿,即穿鞋佩劍直入殿堂。

其三,謁贊不名。古禮,臣拜君時由侍臣唱名。

這三條是一種特殊的禮遇,用來表彰臣子的特殊功勛。

(蕭何首開如某某故事的先河)

不過,即使有這樣的高規(guī)格的待遇,也要向天子下跪,以示臣服。

到這里,幾乎已經(jīng)做到了臣子的極致了。然而,題中的意思,諸葛亮還要有“甲仗百人入殿”,意味著什么?

漢承秦制,王公大臣君前議事都不可攜帶兵刃,如今不僅可以劍履上殿,還要帶著一百甲士上殿。

這是要逼宮嗎?

如果因為蜀漢國內(nèi)政治環(huán)境不太穩(wěn)定,擔心會有敵人行刺。在諸葛亮之后的蜀漢丞相費祎,在公元253年的歲首大會上,被魏國派遣的刺客郭循在過節(jié)時的熱鬧氛圍下,于光天化日刺殺得手。魏國好像特別喜歡用刺客,鮮卑人的首領(lǐng)柯比能就是被魏國的一個刺史派了一個刺客殺死,然后讓鮮卑人又亂糟糟地過了150多年才又統(tǒng)一。

因此,蜀漢政權(quán)為了保護諸葛亮,特意安排一百甲士護衛(wèi),也能說的過去。不過,即使治安不好,從家里到宮殿的路上安排人員護衛(wèi)也就罷了,上殿還要帶著人,是幾個意思?

既然都能夠混入到宮廷內(nèi)部,難道就不能混入100甲士之中?既然已經(jīng)混入到宮殿內(nèi)部了,那豈不是刺殺皇帝目標更明顯?如果蜀漢內(nèi)部政治需要用諸葛亮高壓來彌補裂隙,那么就難以理解李嚴被罷官之后聽聞諸葛亮去世后也郁郁寡歡,于同年去世了。

《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lǐng)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這是諸葛亮在朝廷領(lǐng)受的爵位和官職的直接介紹,并沒有涉及財帛和特殊禮遇。

魏時京兆魚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其中記載了一則故事,“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比缫灾T葛亮《出師表》中所言,雖然句句肺腑,但其中卻有很多“誠宜”、“不宜”之類的字詞。此時,劉禪已經(jīng)21歲了,是一個成年皇帝了,可是諸葛亮字里行間雖然赤膽忠心,卻沒有看到君臣之禮。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這八個字如果記錄屬實,則是如諸葛亮故事。

“(桓)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出自《晉書.桓溫傳》,背景是桓溫剛把皇帝司馬奕廢為東海王,立司馬昱為晉簡文帝。東晉朝廷下詔,讓桓溫仿照諸葛亮的例子,并賜甲仗百人入殿,賞賜若干云云。

(桓溫曾四次北伐建立功勛)

因此在這里,桓溫可以帶甲士百人入殿應(yīng)是皇帝特許,因為時局危亂,讓桓溫依照諸葛亮故事,要其主導(dǎo)政事,共尊王室;笢卣茩(quán)后,誅殺了很多政敵。但是由于有王、謝等家族勢力存在,桓溫至死沒有敢篡權(quán)。

再回到桓溫領(lǐng)的圣旨,內(nèi)容里還有賜錢很多,達五千萬錢,還有數(shù)量相當?shù)呢敳。我們都知道蜀漢國小力貧,哪兒有那么多錢財?而且諸葛亮不治產(chǎn)業(yè),他曾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

當時的蜀漢國內(nèi)特別崇尚儉樸,諸葛亮《誡子書》云:“非淡泊無以明志”,蜀漢國內(nèi)的政治,以“克復(fù)中原”為號召,精神獎勵遠大于物質(zhì)激勵。翻遍《三國志.蜀書》,很少見到有賜錢巨萬的。諸葛亮去世后,家無余財。可見,這5000萬錢,并不是諸葛亮故事。

(諸葛亮不治余財)

因此,這句話斷句,應(yīng)該是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后面的“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不是用來解釋“諸葛亮故事”的,而是單獨列出封賞給桓溫政治地位的。諸葛亮故事,則是開府治事,即“政由桓氏,祭則寡人”,要桓溫不要學(xué)王莽、曹操篡權(quán),而是幫著皇帝分憂。這與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說的“皇帝之尊在汝,考掠之威在我”有相同的意思。

曹操只是劍履上殿,贊拜不名,就想著要做“周文王”了;桓溫有了100甲士,立刻大權(quán)在握,誅殺了很多人。

諸葛亮想罷李嚴的官,還得聯(lián)絡(luò)了幾十個朝中官員共同上奏,才將其罷免。可見,諸葛亮對于朝廷重大人事布局并不能做到隨心所欲,這一百甲士顯然沒有給諸葛亮帶來桓溫那樣的生殺大權(quán)。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一百甲士的故事不是諸葛亮的版權(quán)。

7

甲仗多少人跟諸葛亮是否小心謹慎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

此處的甲仗百人,主要顯示的是待遇、等級的問題!稌x書》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大司馬劉雅升太宰時候,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給千兵百騎,甲仗百人入殿,增班劍六十人,前后鼓吹各二部。

這時候再看甲仗百人還算個毛,這都“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了,待遇級別一下子就看出來了。

等到何無忌督五郡軍事時候呢,也給他加甲仗五十人入殿,他這個待遇就比甲仗百人低了。

《南史 徐羨之傳》:乃以羨之為丹陽尹,總知留任,甲仗二十人出入。這里呢,徐羨之甲仗二十人,待遇跟上面的相比就更差了。

甲仗百人也好,五十人也罷,其實重點不在這里,是在“詔溫依諸葛亮故事”這里,說的是希望他桓溫能想諸葛亮一樣忠心耿耿、鞠躬盡瘁,至于甲仗百人入殿,其實就是表面的待遇而已。

感謝閱讀,歡迎關(guān)注。

8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zhèn)斡姓l知。

罷黜李嚴、訓(xùn)斥劉禪,孔明這個漢相跟曹操有一比哈。諸葛一死,劉禪的種種作為,很說明問題,耐人尋味。

或者設(shè)身處地想一想,倘使你是劉禪,感受如何?

9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甚至連皇上劉禪都要以禮相待,也要聽從諸葛亮的。諸葛亮是蜀國的丞相,可當諸葛亮死后,劉禪就廢除了丞相的職位,這是為什么呢,難道不值得讓人深思嗎。我想也是由于諸葛亮的地位,權(quán)勢確實給劉禪帶來了威脅感,壓迫感。讓他這個皇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進行做事。

扶不起的阿斗是三國演義里面對劉禪的評價,三國演義是小說,而正史中對劉禪的評價很高,也說他很有治國能力。諸葛亮死后,劉禪不也治理蜀國幾十年,如果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以當時那個動亂的年代,估計部下早就造反把他殺害了。一句樂不思蜀更讓人們認定他就是扶不起的阿斗?蔀槭裁床徽f這才是他有大智慧的表現(xiàn)。大家都知道同為亡國君的孫浩,都被抓到了魏國。當司馬昭招待劉禪的時候,劉禪表現(xiàn)出了樂不思蜀,也是表明態(tài)度給司馬昭,在你這吃喝玩樂很好,我就舒舒服服的在這過下半生,沒有東山再起的打算。而到了司馬炎滅吳的時候,在宴席上,當司馬炎對孫浩說,我為君把這個位置一直留著呢,孫浩回了句在吳國,他也為司馬炎留好了位置。雖然孫浩也維護了自己該有的尊嚴,可是最后還是被殺害了,反而劉禪可以終老,而且他的公爵也一直由他的子孫世襲。

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之高,所以帶這么多護衛(wèi)也是對他身份的一種象征。表明相父的地位無可撼動,也表示皇帝對相父的尊敬以及放心。還有就是保護諸葛亮的人身安全,以諸葛亮的地位,以及影響力,我想不止別的國家很多人想殺了他,自己國內(nèi)肯定也很多人想暗害他,或者萬一碰見敵國奸細加以暗害,這也是出于對他的一種保護。

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帶這么多護衛(wèi)有謹慎的方面,畢竟小心駛得萬年船。也有身份地位的象征。

10

既然扯到《晉書》中的桓溫。得先弄清桓溫是個什么樣的人。

他敢廢前帝而立簡文帝,說明他控制得了簡文帝。一個被權(quán)臣操控的傀儡,還有什么不可以從他手上掠奪的?區(qū)區(qū)百名甲仗,算個什么數(shù)目?再者"甲仗″不是"甲士",也不是"甲杖",這"甲仗"應(yīng)該是"甲士和儀仗"。要找依據(jù),可追到秦丞相李斯身上。秦始皇居南山宮,從復(fù)道上看到李斯上班,仆從車隊人馬好幾百人,心中不滿,嘀咕了幾句。語言一泄,禍亂一場,死了好幾百人?梢,這丞相出宮入府,有扈從,不算個事。一百個里面,對半開,50人儀仗,50人甲士,不奇怪。

東晉桓溫,就一個權(quán)臣,野心勃勃,又才能平庸。一心想當皇帝。幾次北伐都功敗垂成。灞上之戰(zhàn),枋頭之戰(zhàn)慘敗后。他威信大減,看什么都不順眼。篡位之心卻沒變。他居然用"床第之事“誣陷海西公司馬奕。說他"昏亂",把他廢了,立司馬昱為皇帝,就是簡文帝。簡文帝兩年不到就死了;笢乇鞠胪参牡"禪讓"給他。沒想皇帝臨死讓做諸葛亮那樣的人物,把60多歲的桓老頭氣個半死。

他快死了,要求朝廷給他加九錫,碰上謝安和王坦之。就拖時間,把桓溫拖死了也沒給他這九錫。這就是桓溫。

他搬出諸葛亮來作先例,他自已好用這100名"甲仗"辦事。而后來,簡文帝臨死,讓他做諸葛亮輔佐新君,你桓溫就沒有不受命的理由了。所以,桓溫又敗在帝王手中……

至于孔明是否用過,為什么那么多書沒記載,偏出現(xiàn)在桓溫這人物的章節(jié)中?

由此可見,《晉書》中的桓溫,依孔明故事要100甲仗,恐怕是桓溫自己找理由罷。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