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謝謝炒米視角的邀請!由《邸曉居MBA侃歷史》來回答一下這問題;師爺出身的鄔思道這個老鬼,如果沒有進退自如之道敢給作為皇子的四阿哥胤禛劃道嗎?

在熱河狩獵的時候,康熙帝喜歡上了四阿哥胤禛的孩子弘歷以后,鄔思道就判斷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有一半的把握。

當(dāng)太子胤礽搞宮廷政變,第二次被廢的時候,由于旨意讓四阿哥胤禛接管內(nèi)務(wù)府的時候,鄔思道判斷已經(jīng)有了七成把握。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當(dāng)康熙帝急招四阿哥胤禛進宮護駕的那一刻,鄔思道判斷大變在即,招招見血。

鄔思道一共設(shè)計了好幾步棋,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讓四阿哥胤禛盜取皇帝的王命旗牌趕緊放了“十三阿哥胤祥”,這是最要緊的一步。

鄔思道對四阿哥胤禛說道;如果放不出來老十三阿哥胤祥,就是給你一個皇位你也坐不穩(wěn),看看,多陰險!

這時候的鄔思道然然就是半個主子一樣!典型的宮廷大戲的陰謀家。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當(dāng)四阿哥胤禛正式接管了大內(nèi)、由十三阿哥胤祥接管了西山銳建營、豐田大營后,四平八穩(wěn)的回到了雍親王府,干嘛回來了,不住在大內(nèi)?

回來清理家務(wù)來了,為什么?因為家里有一大部分人是參與了四阿哥胤禛的九王奪嫡計劃,必須要滅口,不然歷史如何評價!

這些教訓(xùn)鄔思道當(dāng)然明白:謀王位者亡, 鄔思道焉能不懂嗎? 鄔思道早就打好了自己的那個破包,打了腹稿,做好了逃命的準(zhǔn)備。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影視資料)

四阿哥胤禛拿到了傳位詔書,回到了雍親王府邸,鄔思道主動的迎了上去,爭取主動呀!一個千打下去說:皇帝回來了,看看這鄔思道,馬上就改口了!

因為鄔思道感到自己已經(jīng)對最高統(tǒng)治者產(chǎn)生了威脅,必須正確對待了!

此時的四阿哥胤禛也改口了,鄔先生:你的差事朕還沒想好,鄔思道馬上接話列舉了自己有三不可用之處,說的特別誠懇。

又說道:皇帝垂拱而治,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是陽謀;而我,則是密室策劃,,以陰謀為體,所以不可當(dāng)朝為官。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

鄔思道又接著說,大隱于朝,小隱于野,雍正帝問道,你準(zhǔn)備這么隱呀?鄔思道說,臣準(zhǔn)備中隱,隱于市吧!

如果哪一天皇上惦念臣了,可隨時召喚,這就表明了他是不會亂說話的,講到動情之處,眼淚汪汪的。

我準(zhǔn)備到山西李衛(wèi)處找個差事,想李衛(wèi)也不會虧待我。這又表明了我去你的嫡系那里,你一定放心了吧!

雍正帝沉思了一下說;好吧,聽到雍正答應(yīng)了,鄔思道是恨不得拿起他那個破拐杖一蹦三尺高,恨不得一步千里。

鄔思道磕了一個頭,悄悄的離開了雍親王府,真正是撿了一條小命。
(以上圖片來自影視資料)請關(guān)注《邸曉居MBA侃歷史》歡迎網(wǎng)友們一起互動、評論、留言必回復(fù)!

最佳貢獻(xiàn)者
2

鄔思道一介書生而已,雍正除他不費吹灰之力,那為什么沒殺呢?個人分析如下:

一是鄔思道與雍正朝昔相處十五年了,他太了解雍正帝了,他們之間的感情還是有的,雍正當(dāng)時已經(jīng)動了滅口鄔思道的想法,鄔思道就動之以情,表示自己絕不會摻和官場之事,而且服從雍正帝安排,只會活動在雍正可控制的范圍之內(nèi),如果雍正需要,必要時要也可以幫雍正。雍正也不是絕情腹黑的人,念及舊情,就放了鄔思道。

二是因為老十三,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原因,老十三知道鄔思道是雍正的大恩人,雍正對老十三非常依靠,半分鐘也缺不了的,老十三知道如果雍正對大恩人鄔思道下手,那對他這個打手也一定不會手軟,老十三也擔(dān)心雍正卸磨殺驢,鄔思道正好是老十三觀察雍正動向的風(fēng)向標(biāo)。一旦有異,他必然會想辦法自保,如果老十三反了水,那場面可有得雍正受了。

雍正也不傻,殺了鄔思道,要背上忘恩負(fù)義,卸磨殺驢的惡名,而且有可能增加老十三的不信任和反水。雍正只需要能夠控制著鄔思道的生死,這就足夠了,何必趟這渾水。

3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瞧把你們這些“達(dá)人”們累的,為什么累呢?因為你們腦子里凈想怎么寫的無影的事了,怎么白話的精彩點!為什么沒死,說真正的歷史吧,他倆之間根本就沒這些事,說劇情吧二月河沒叫他死!????????

4

《雍正王朝》中,有五段關(guān)于鄔思道離開的劇情 ,而這其中只有一次雍正是真正動了殺機 。

第一段是鄔思道建議雍正不要接手“張五哥刑部冤案”,但是雍正卻假意像康熙請命接受這項任務(wù),鄔思道不明真相,氣憤中準(zhǔn)備離開王府。

第二段是雍正感覺自己繼位無望,所以準(zhǔn)備了金銀珠寶給鄔思道讓他離開,以讓其安享晚年,而鄔思道卻借此重新分析了奪嫡的形式,讓雍正恍然大悟。

第三段是雍正繼位當(dāng)夜,趕回家中,與鄔思道有一番對話,而后鄔思道說出了“三可用”“三不可用”以及“三隱”,最終以“中隱”的方式成功隱退。

第四段是鄔思道乘車離開,十三爺胤祥趕上馬上,送別鄔思道,并且將如月送給了他。

第五段是雍正前往河南視察,趕在雍正達(dá)到前,鄔思道帶著如月,星夜離開了田文鏡的府邸,至此,鄔思道再無出場。

這其中,雍正真正動了殺心的就是第二段,雍正自認(rèn)為奪嫡無望,選擇讓鄔思道離開。雍正這樣做只是試探一下鄔鄔思道的口風(fēng),看看鄔思道是否留有了后手,如果這個時候除掉了鄔思道,即便自己沒有繼位,可以憑借自己多年“孤臣”的處事之道以及“不爭是爭”的行為風(fēng)格,只要沒有人把底漏出去,依然可以自保,相對應(yīng)的,做了皇帝的自己,反而是可以將自己之前的行為和行動合法化,可以不用考慮其他人的看法。

這一次,鄔思道又通過自己對于奪嫡形勢的分析,幫助雍正確立了收攏十三爺舊部、拉攏隆科多、擇機放出十三爺?shù)牟呗裕晒椭赫腔?/p>

而雍正不殺鄔思道,除了與鄔思道十多年的君臣情感外,還有一些原因讓雍正不得不留下鄔思道。


首先,殺掉鄔思道必然引起十三阿哥的不滿。

雖然鄔思道一直是在雍正的府上,但是與十三也的交情非常之深,并且深得十三爺?shù)臍J佩,這一點從十三爺送別鄔思道,以及送給鄔思道如月就能看的出來。

十三爺胤祥素來是以俠王著稱,當(dāng)初因為追比戶部欠款,魏東亭自盡之事就與雍正有過沖突,說明十三爺本身就是俠肝義膽,嫉惡如仇,如果鄔思道的死確系跟雍正有關(guān),十三爺定然會對雍正非常的失望,而繼位之初的雍正最為依仗的以及唯一能依仗的兄弟只有十三阿哥,就沖這一點,雍正不會在這個時候動鄔思道。


其次,知道鄔思道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特別是在最后的奪嫡之夜,鄔思道已經(jīng)由幕后走到了前臺。

府里的福晉、年秋月以及傭人們,包括在外的年羹堯、李衛(wèi)都知道鄔思道的存在,更知道鄔思道所發(fā)揮的作用,別忘了鄔思道還是弘時、弘歷和弘晝的老師,牽扯的面太大,如果貿(mào)然處理難免人多嘴雜,流傳于市井而留下罵名。

同時,鄔思道不同于高福,鄔思道沒有過錯,也沒有不利于雍正,如果鄔思道被處死必然讓年羹堯、李衛(wèi),甚至是康熙去世當(dāng)晚到府上傳旨辦事的張五哥,這樣會讓一眾人陷入緊張情緒,自己也會眾叛親離,陷入不利局面。


再次,鄔思道并沒有像年羹堯、隆科多一樣,居功自傲,而是選擇了急流勇退。

鄔思道用自己的隱退解決了雍正心中的一個心結(jié),這一點多少會讓雍正感到感動和感激,畢竟鄔思道也是對雍正奪嫡立下大功的人,而且選擇了中隱,也是到李衛(wèi)府上,行動、言論、交際可以說完完全全在雍正自己的掌握之下,所以也就沒有再進一步,同意了鄔思道的建議,讓他離開去中隱了。


其實,雍正留下鄔思道也是為了不時之需,比如后來前往年羹堯大營為年羹堯出謀劃策,這也看出了鄔思道確實的過人之處與不世之材,就這樣殺掉他,確實可惜了,所以雍正留下了鄔思道。

5

雍正能夠順利成為帝王,鄔思道在其中所取到的作用是無人能及的,在雍正跟前15載,任勞任怨,具有十分靈敏的政治嗅覺,他不居功自傲,懂得進退,這是備受雍正重用的原因,也是其能夠全身而退主因。

除此之外,雍正帝也并非是一個嗜血冷酷無情之人,鄔思道和他雖然是從屬關(guān)系,但時間也讓得他們之間有著超越一般君臣的朋友關(guān)系,雍正手下留情也是出于此種情感。

再者,鄔思道在雍正成為帝王之后,就直流勇退,明確告訴了雍正他要“中隱”于市,也就是去往李衛(wèi)去處,而李衛(wèi)是雍正的鐵桿心腹,如此鄔思道的身影還在雍正的視線之內(nèi),雍正可以掌控鄔思道行蹤。

還有,表現(xiàn)出雍正自我的容人之量,老十三被釋放而出,掌控西山銳健營和豐田大營,是其最終能夠坐穩(wěn)皇位的重要因素,一個鄔思道幫助雍正籌謀劃策,一個十三阿哥幫助雍正控制軍權(quán),穩(wěn)定朝局,在一定程度上都發(fā)揮出了同樣重要的作用,而如果雍正除去鄔思道,未免會令得老十三感動心寒,“狡兔死,走狗烹”,這要是在此時冷了十三阿哥的心,后果也是很嚴(yán)重的。

最后,鄔思道隱退之后,經(jīng)常在李衛(wèi)出要錢財,后來由到田文境處所要,這是告訴雍正,他沒有別的想法,只想安享晚年,為子孫謀富貴,這可以從王翦率領(lǐng)60萬大軍而在中途不斷差人向嬴政所要錢糧和房產(chǎn)是如出一轍。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鄔思道懂政治,懂雍正,懂得進退,所以在其精心布局下,從容而退。

說歷史,話風(fēng)云,明自身,茶余飯后舒心自我,歡迎關(guān)注頭條號:歷史風(fēng)云天下

6

在正史里,鄔思道只是田文鏡的幕僚,并不是雍正奪嫡的謀士。

所以,題主說的應(yīng)該是二月河《雍正王朝》的劇情。

雍正本來是要殺鄔思道等人,因為這些人知道的秘密太多了。殺了他們,好讓自己放心。這也是兔死狗烹吧。

但是,鄔思道很聰明。知道雍正當(dāng)了皇帝以后,肯定會有各種顧慮。于是,先殺了不得不死的高福。然后把自己放在眾多兵馬監(jiān)管之下,告訴雍正,自己跑不了,也不想跑。

雍正先問鄔思道的想法。鄔思道首先提出自己不適合做官,并列舉幾條不適合當(dāng)官的理由。同時,鄔思道趁機再陳述多年的君臣主仆之情,這是希望雍正念及舊情放過自己。

雍正又問鄔思道是要大隱還是小隱。此時,關(guān)鍵時刻來了,鄔思道無論選那個都是死路!所以鄔思道選擇第三種"半隱"。鄔思道選擇了離開雍正,但又不離開雍正的控制。于是,他去了雍正重臣田文鏡手下作幕僚。這樣,自己還能幫雍正做事,又不拋頭露面,還能時刻處于雍正控制之下!

鄔思道如此思慮周全,雍正自然沒有理由殺他這個瘸子謀士了!

(文/勇戰(zhàn)王聊歷史)

7

鄔思道:有名的師爺。也是雍正皇帝在九龍奪嫡中獲勝的一大助力。

鄔思道做過的最為轟動的一件事,就是替田文鏡上折子,狠狠參了當(dāng)朝最紅的大員隆科多一本,讓雍正注意到了鄔思道這個人。雍正對鄔思道禮敬有加,在給田文鏡的信中經(jīng)常會提到一句:鄔先生安否。足以見鄔思道的重要性。


九龍奪嫡

九龍奪嫡,是對康熙下面幾個皇子爭奪儲君位的一個比喻。后來皇四子胤禛獲勝,奪得皇位。鄔思道在文化演繹中,是以謀士的身份在其中,幫助雍正出謀劃策,戰(zhàn)勝了皇八字胤稷

生存之道

鄔思道和范蠡差不多,熟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

雍正做四爺時,他和雍正是一種類似于朋友的幕僚身份;雍正即位后,他們就是君臣關(guān)系。因為他不愿意適應(yīng)這種新的君臣關(guān)系,所以一開始他就選擇了逃避,以后也再不愿意見到雍正。   

鄔思道怎么死的   

一種說法是鄔思道是老死的,鄔思道是一個聰明人,知道位于高處的滋味也知道皇不好伺候,所以敢于取舍,之后就辭去工作告老還鄉(xiāng);氐郊亦l(xiāng)后的鄔思道出了2本書,但是不是以自己的名義出書的,而是以好友田文鏡的名字發(fā)行的,講述的主要是游幕之道。書發(fā)行后,成為了行業(yè)標(biāo)桿,被同行師爺們廣為傳閱借鑒。紹興師爺就此成為了名流大腕,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偶像,師爺這個行業(yè)也以紹興區(qū)域最為出名。  
  另外一種說法是到死都沒有見雍正一面,隱居山林,做個私塾先生,悠然自得的過著下半輩子。

8

鄔思道懂人性,是他避免被殺的原因

1.鄔思道在雍正登基之后,就提出了“半隱”,去了李衛(wèi)家做幕僚,實則主動接受雍正監(jiān)視,因為李為是雍正非常信任的人

2.鄔思道離開時,雍正送了他一個丫鬟,叫如月,也是來監(jiān)視他的,鄔思道沒有拒絕,而且表現(xiàn)的很喜歡,是讓雍正知道,他喜歡女人,現(xiàn)在是樂于享受,不會有其它想法

3.鄔思道向李衛(wèi)要的酬金非常多,后來李衛(wèi)承擔(dān)不起,八千兩“賣”給了田文鏡,田文鏡也是雍正信任的人,鄔思道天天追著田文鏡要酬金,試想一下,鄔思道為什么要那么多錢,雍正會想他要這么多錢做什么,無非就是存起來,留給子孫,或者置辦田產(chǎn),享受富貴,而鄔思道就是想讓雍正這么想,認(rèn)為他貪財,守財,貪圖享受,好色,就不會有叛逆的想法

后來,鄔思道借口田文鏡付不起酬金,又離開了。鄔最后是得到了很多錢財,又避免了雍正的殺害,真是一位高人

9

謝朋友邀:鄔思道,作為一歷史虛構(gòu)人物,的確把他描寫的有點神乎其神了,當(dāng)然,人總有特殊善長的一面,鄔思道應(yīng)該算作師爺類的,他善于洞察上意的政治走向。以大局的形勢所向來猜測帝王思路的走向,如果真有此人的話那這人也太精明了,任何一個掌權(quán)者都不會留這種人在身邊的,打天下時這樣的人能呼風(fēng)喚雨,坐天下用的是忠貞不二,言聽計從之人,而當(dāng)時搞的陰謀詭計這人是真接策劃和參與者,掌握著當(dāng)權(quán)者太多的拿不上臺面的東西,一旦泄露天子的臉面何在,如何統(tǒng)帥全國上至宰相下至平民,天子的尊嚴(yán)何在。

那為什么鄔先生又會全身而退了呢?這一點來看不得不佩服老鄔的高明,他既然敢入雍府就說明了他的精明干練,四爺?shù)腔馗芏嗳苏J(rèn)為是回來滅口的,是這樣么?這也太小兒科了吧,一個眼色老鄔就能成八半,用的著皇上親臨見血么?皇上回府住一晚上,這也是老鄔的手筆,其實皇上也想回來見他,就是互探虛實,皇上回府老鄔躲在自己的屋里并未問眾人一塊迎駕,這從皇上的第一句話里(鄔先生呢)就明了,在書房里老鄔先行的君臣大禮,繼而推辭參政而提出半隱,也就是在皇上的視線之內(nèi),去皇上的奴才處干事掙飯吃,自李衛(wèi)到田文鏡,八千兩銀子讓田文鏡把他趕走,這都是他的高明之處,皇上沒殺他也表明了雍正是一個比較開明有為的帝王,這一點從他在位十三年的政績就看的出來,這也是歷史上有記載的,也說明野史是不可信的。

10

阿斗解讀《帝王讀心術(shù)》精于人心鄔思道,清初鬼才似孔明,賈詡。

首先申明:鄔思道歷史是存在,不過沒那么出彩。二月河將他寫的神話啦,像無形的手左右大局,還功臣身退?芍^經(jīng)典幕僚教科書。三國賈詡和鄔思道相似。同樣左右大局,不顯山漏水,得善終。二月河必定受賈詡啟發(fā)。??

具體到事件我們一一分析。

第一,洞悉康熙之心,對皇四子提出“不爭為爭”策略。

康熙皇帝儲君位空缺,于是阿哥們開始騷動不安。特別是皇八子胤祀,派人收買人心,蠢蠢欲動;仕淖涌嘤趧輪瘟Ρ〖炔桓市姆艞墸钟X爭取機會不大,鄔先生看出康熙心思。

我還在,你們誰都別動。我都還沒死,你們就想繼位的事情實在太過分了。

明康熙心思后,鄔先生就向雍正提了“不爭為爭”策略?滴跻豢,這兒子不錯,所有人都爭皇位,除了他繼續(xù)孝順我之外,沒有任何動作,好就它了。

第二,同樣爭皇位時,洞悉康熙心里,實行“示弱以強”策略。

“示弱以強”何解,很簡單,掌握皇位分配權(quán)的是康熙,他不需要誰教他怎么做,他也不看你背后有多強勢力,如果你真強大,那證明你在要挾我,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是干嘛,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爭,只迎合康熙皇帝就ok了。于是雍正開始不爭不鬧。

第三,看透康熙心思,實行“隔代親策略,用乾隆做籌碼,勾引康熙”

我們都知道,親情親情,往往隔代親,雍正他有一個籌碼就是他聰明的兒子,就是后來的乾隆皇帝。在鄔先生指導(dǎo)下雍正就經(jīng)常讓乾隆去康熙御花園陪爺爺聊天,跟爺爺一起狩獵。愛屋及烏,康熙就會想,以后我要讓這個孫子成皇帝,前提條件就是雍正要成皇帝。

第四,臨危不亂,居中調(diào)度,保證雍正順利繼位。

皇四子即位關(guān)鍵時刻,鄔先生居中調(diào)度,起關(guān)鍵作用,康熙傳位皇四子后歸天,眾皇子都在宮內(nèi),以守靈為名尋釁生事。形勢瞬息萬變。特別皇八子早和黨羽串通一氣,準(zhǔn)備武力奪位,危難時刻,鄔先生從容不迫,按規(guī)劃好策略,持金牌到宗人府放出十三爺胤祥,讓其持金牌控制衛(wèi)戍京城的豐臺大營,火速勤王。

不僅如此,鄔先生還安排五路人馬護駕,彼此互不統(tǒng)屬,由“老十三”居中指揮,保證萬無一失,并不準(zhǔn)任何人接近皇上。(是不是頗有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風(fēng)采?)

第五,急流勇退,歸隱自保。

縱觀雍正皇帝繼位戰(zhàn)爭,鄔先生可謂居功至偉。然而自古以來,狡兔死,走狗亨,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事情非常多。

吳先生猜透了雍正的心理,就是我知道你太多的秘密,這個人留著不安全,所以我必須激流勇退,于是毅然決然辭職官歸鄉(xiāng)。(絕對的保身之法。)

第六,三話消疑心,明己志。發(fā)生在告辭時刻。原話如下。

  • 一,不掙點銀子晚年生活沒保障。
  • 二,跟主子多年,情義難斷,想主子時候可以來看看主子。
  • 三,主子需要奴才時,能夠找著我,有危險的時候我也會出現(xiàn)。


在和雍正告辭的時候他說了這三句話,可謂權(quán)謀的經(jīng)典教程。

第一句話,我不掙銀子,生活沒保障,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只在于錢財。(和一個秦國名將同樣的話)

第二句話,跟隨雍正多年感情深厚,所以想時常來看看,就是提醒雍正,我們這么多年的感情,以情維系關(guān)系。(這是告訴雍正,你殺我是忘恩負(fù)義)

第三句話,給自己留后路,也就是說雍正,如果你殺我,以后有什么需要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幫你。(事實的發(fā)展證明了這一切。)

第六,家國有需要,神龍現(xiàn)首,功成則退。

年羹堯在西北平叛期間,國庫空虛,拖欠國家官銀的達(dá)官顯宦都被免職抄家,朝廷山窮水盡。還是找不到叛軍主力,皇上憂心如焚。

危難之時,鄔先生主動請纓拄拐杖去軍營送糧。是夜和年羹堯二人秉燭談兵,鄔先生談笑間一句“燈下黑”令年大將軍豁然開朗。叛軍就在大營附近。最危險的地方是最安全地方,年羹堯在鄔先生指點下,一戰(zhàn)功成。

這個典故就又一次神話了鄔先生在雍正心中地位,他也踐行臨別時對雍正說的話。需要奴才時候,你可以找到我,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我也會出現(xiàn)。

通過以上幾個事例,我們就可以分析到,鄔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第一,他精通人心,他知道人最內(nèi)心所想的是什么?他看透了康熙,也看透了雍正。

第二,他非常實識務(wù),他知道自己的最大作用是什么,就是幫助雍正繼位,一個皇帝不需要朋友只需要臣下奴才,但是鄔先生不是一個奴才,所以他選擇退隱。在需要的時候,以朋友的身份去幫助雍正,最后贏得雍正的尊重。

第三,他才華卓著,還忠心耿耿。

試問這樣的一個人雍正又怎么會殺他?可能嗎?

大功告成不貪戀富貴,急流勇退,半隱江湖,既有散仙逍遙自在,又無達(dá)官遭疑殺身之禍,還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挽狂瀾于既倒,神龍現(xiàn)首,點到即退。其超人才智和謀略堪比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賈詡。不愧師爺始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