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輕的時候不喜歡念書,喜歡犬馬,喜歡音樂,喜歡華美的衣服。
這不就是當代活脫脫的80后,90后,00后的共同寫照么。
2.做事堅定,認準的事情不回頭。
比如最著名的三顧茅廬,一次見不到,去第二次,兩次見不到,再去第三次。(“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這固然反映了劉備求賢若渴,也同時反映了劉備性格的一個側(cè)面:認準的事情一定要做成。
再比如年輕的時候,見督郵,人家不見他,他氣的去把人家綁起來打了一頓,然后跑了。(“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保
換成普通人,想見一下高官,人家擺架子不理會你,一般人可能就算了,劉備吶,可不這樣,要么你就見我,要么我揍你一頓,反正揍完了也是見面了。
《三國演義》里把鞭打督郵寫成是張飛干的,誰想這樣的事情實際上是劉備干的呢!
所以啊,幸虧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已經(jīng)不年輕了,不沖動了,說不定能把諸葛亮也綁起來揍一頓:我讓你不見!讓你不見!讓你不見!
(圖片:桃園三結(jié)義木雕)
3.社會你備哥,人狠話不多。
劉備這個人吶,不太愛說話,但是喜歡結(jié)交朋友,(“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做起事情來也很果斷,殺人的時候也絕不手軟。
例如在劉表手下,勸袁紹襲擊曹操:“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
曹操讓他襲擊袁術(shù),他卻趁機殺了車胄:“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shù)。靈等還,先主乃殺徐州刺史車胄!
(圖片:三國形勢)
4.做事以仁義為本,真的也罷,假的也罷,他直到死都一直在貫徹自己的這個理念。
有人說劉備仁義是在演戲,但是演一時的戲不難,一輩子都這樣演,臨死前還這樣演,那他到底是真的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是在演戲,那就很難說了。
例如在當陽長坂坡,劉備不愿舍棄百姓逃離:“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圖片:劉備攜民渡江)
在襄陽,諸葛亮勸他攻打劉琮,占領荊州,劉備說:“吾不忍也!
關羽被東吳殺死,劉備起兵討吳,誰勸也不聽:“初,先主忿孫權(quán)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quán)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這件事后世很多人認為劉備不明智,不懂政治,憑個人感情用事等,然而,反過來看,劉備不就是靠仁義感情籠絡人心的么,關羽張飛諸葛亮等對他誓死追隨,情感因素大于功利因素,劉備這一做法是不明智,但是這也正是他為人“一以貫之”的體現(xiàn)。
劉備自我評價:“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5.知人善任,善于籠絡人心。
劉備本人在歷史上關注度不高,但是他的部下諸葛亮關羽,是文臣武將的標桿,不管是在民間官方,不管是學者大儒,草野村夫,都很敬仰崇拜他們,不管哪個朝代一律都給以極高的評價,實在是非常難得的,而他們效忠的君主是誰?
正是劉備。
(圖片:成都武侯祠中的劉備雕像)
再比如,張飛馬超趙云,這些人物在后世,幾乎個個名字響當當,而歷史上的蜀漢呢,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幾十年的割據(jù)政權(quán)罷了,由此可見劉備此人必有自己獨特的魅力,能讓部下忠心耿耿的追隨一生。
劉備臨死前特意囑咐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來果然馬謖嚴重失職,可見劉備識人眼光有毒辣之處。
有刺客想殺劉備:“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筒蝗檀,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6.胸懷大志,雄才大略,百折不撓。
“先主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曹操:“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曹操對待劉備:“曹公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圖片: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quán)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投奔袁紹的時候,袁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劉備投奔劉表的時候,劉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陳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陸遜:“劉備世之梟雄!
諸葛亮:“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薄皠⒐鄄派w世,據(jù)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
劉備二十多歲起兵,一路奔波,直到61歲才稱帝,可見他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可以奮斗終身。
7.劉備金句: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
(圖片:劉備訪水鏡)
“求田問舍”:后許汜與劉備共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眰渲^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眰鋯栥幔骸熬院,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髀里肉生”:“備住荊州數(shù)年,嘗于表坐起至廁,見髀里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yè)不建,是以悲耳!
注:以上引號文字皆引自《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