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胡亥對蒙恬所說的話里,也可以看出蒙恬被殺是被蒙毅所波及:
“君之過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nèi)史!
胡亥對蒙毅稱罪,對蒙恬稱過,這就說明二人性質(zhì)的不同。
蒙毅作為扶蘇的最大支持大臣,胡亥即位后必須要清除他,免得他日被動;李斯和蒙毅是政敵,擊敗蒙毅也是李斯的需要。因此在殺蒙毅上,胡亥和李斯利益是一致的。
也就是說,在胡亥剛即位時,胡亥和李斯的關(guān)系很好,胡亥也很信任李斯。
胡亥和李斯的關(guān)系為什么會變壞呢?《史記》給出了兩個不同的記錄:
一、《秦始皇本紀》記載是胡亥以李斯等平定山東叛亂不力而下獄李斯。
“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柰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天子稱朕,固不聞聲!膘妒嵌莱>咏,與高決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見,盜賊益多,而關(guān)中卒發(fā)東擊盜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guān)東群盜并起,秦發(fā)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zhuǎn)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zhuǎn)!倍涝唬骸拔崧勚n子曰:‘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塯,啜土形,雖監(jiān)門之養(yǎng),不觳於此。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筑臿,脛毋毛,臣虜之勞不烈於此矣!菜鶠橘F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nèi)矣。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尚何於法?朕尊萬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竟,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yè)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zé)他罪。去疾、劫曰:“將相不辱。”自殺。斯卒囚,就五刑!
這里給出胡亥下獄李斯等的原因是: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這是胡亥對丞相李斯等人的問責(zé)。
二、《李斯傳》記載的是趙高因為李斯想要殺趙高而狀告李斯兒子李由和陳勝勾結(jié),最后被胡亥下獄。
“高聞李斯以為言,乃見丞相曰:“關(guān)東群盜多,今上急益發(fā)繇治阿房宮,聚狗馬無用之物。臣欲諫,為位賤。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諫?”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時上不坐朝廷,上居深宮,吾有所言者,不可傳也,欲見無間!壁w高謂曰:“君誠能諫,請為君候上間語君!膘妒勤w高待二世方燕樂,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間,可奏事!必┫嘀翆m門上謁,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間日,丞相不來。吾方燕私,丞相輒來請事。丞相豈少我哉?且固我哉?”趙高因曰:“如此殆矣!夫沙丘之謀,丞相與焉。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貴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問臣,臣不敢言。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擊。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未得其審,故未敢以聞。且丞相居外,權(quán)重於陛下。”二世以為然。欲案丞相,恐其不審,乃使人案驗三川守與盜通狀。李斯聞之! ∈菚r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優(yōu)俳之觀。李斯不得見,因上書言趙高之短曰:“臣聞之,臣疑其君,無不危國;妾疑其夫,無不危家。今有大臣於陛下擅利擅害,與陛下無異,此甚不便。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罰,以威行之,期年遂劫其君。田常為簡公臣,爵列無敵於國,私家之富與公家均,布惠施德,下得百姓,上得群臣,陰取齊國,殺宰予於庭,即弒簡公於朝,遂有齊國。此天下所明知也。今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如子罕相宋也;私家之富,若田氏之於齊也。兼行田常、子罕之逆道而劫陛下之威信,其志若韓為韓安相也。陛下不圖,臣恐其為變也。”二世曰:“何哉?夫高,故宦人也,然不為安肆志,不以危易心,絜行脩善,自使至此,以忠得進,以信守位,朕實賢之,而君疑之,何也?且朕少失先人,無所識知,不習(xí)治民,而君又老,恐與天下絕矣。朕非屬趙君,當(dāng)誰任哉?且趙君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崩钏乖唬骸安蝗。夫高,故賤人也,無識於理,貪欲無厭,求利不止,列勢次主,求欲無窮,臣故曰殆。”二世已前信趙高,恐李斯殺之,乃私告趙高。高曰:“丞相所患者獨高,高已死,丞相即欲為田常所為!膘妒嵌涝唬骸捌湟岳钏箤倮芍辛!” 趙高案治李斯。李斯拘執(zhí)束縛,居囹圄中,仰天而嘆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昔者桀殺關(guān)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於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於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豈不亂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殺忠臣而貴賤人,作為阿房之宮,賦斂天下。吾非不諫也,而不吾聽也。凡古圣王,飲食有節(jié),車器有數(shù),宮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費而無益於民利者禁,故能長久治安。今行逆於昆弟,不顧其咎;侵殺忠臣,不思其殃;大為宮室,厚賦天下,不愛其費:三者已行,天下不聽。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趙高為佐,吾必見寇至咸陽,麋鹿游於朝也!薄 §妒嵌滥耸垢甙肛┫嗒z,治罪,責(zé)斯與子由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趙高治斯,榜掠千馀,不勝痛,自誣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負其辯,有功,實無反心,幸得上書自陳,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從獄中上書曰:“臣為丞相治民,三十馀年矣。逮秦地之陜隘。先王之時秦地不過千里,兵數(shù)十萬。臣盡薄材,謹奉法令,陰行謀臣,資之金玉,使游說諸侯,陰脩甲兵,飾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祿,故終以脅韓弱魏,破燕、趙,夷齊、楚,卒兼六國,虜其王,立秦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廣,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見秦之彊。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親。罪三矣。立社稷,脩宗廟,以明主之賢。罪四矣。更剋畫,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罪五矣。治馳道,興游觀,以見主之得意。罪六矣。緩刑罰,薄賦斂,以遂主得眾之心,萬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盡其能力,乃得至今,原陛下察之!”書上,趙高使吏棄去不奏,曰:“囚安得上書!” 趙高使其客十馀輩詐為御史、謁者、侍中,更往覆訊斯。斯更以其實對,輒使人復(fù)榜之。後二世使人驗斯,斯以為如前,終不敢更言,辭服。奏當(dāng)上,二世喜曰:“微趙君,幾為丞相所賣!奔岸浪拱溉ㄖ刂,則項梁已擊殺之。使者來,會丞相下吏,趙高皆妄為反辭! 《蓝昶咴,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這里給出原因是趙高為了和李斯奪權(quán)而謀害李斯。
綜合上面的兩段史料,李斯之死竟然有兩個原因——胡亥以山東叛亂問責(zé)李斯而處死李斯;趙高為了奪權(quán)而謀害李斯。但不管是因為誰殺死李斯,李斯被殺就意味著胡亥和趙高前面掌控秦朝,不再有秦始皇時代的大臣阻礙他們了。
從此之后,胡亥皇帝位置不再有威脅,再也沒有大臣能夠阻礙他。治理靠趙高,平叛靠章邯,這就是胡亥的基本策略。而章邯和趙高的將相不和,是導(dǎo)致秦朝被滅的關(guān)鍵,尤其是章邯將秦朝精銳20萬投降項羽,更是直接讓秦國處于實質(zhì)上的滅亡,無力抵抗。
這也是為什么戰(zhàn)國時期,秦國能夠依靠函谷關(guān)和武關(guān)和黃河等地理因素來阻攔六國之軍,而秦朝時劉邦卻能夠3萬軍輕松進入關(guān)中的根本性原因——能打仗的都被章邯帶著投降項羽了。
以上是胡亥和李斯的關(guān)系。下面是胡亥和趙高的關(guān)系。
在《李斯傳》中通過趙高的口,我們可以得知胡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雖然有夸大,但應(yīng)該不脫離基本事實:
“高受詔教習(xí)胡亥,使學(xué)以法事數(shù)年矣,未嘗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
這里可以看出,趙高教習(xí)胡亥有幾年時間了,彼此可以說了解較深。在秦始皇病死時,趙高的職位是中車府令,專門負責(zé)秦始皇馬車的駕駛事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秦始皇的專屬司機。
胡亥即位后,提拔趙高從中車府令為郎中令。章邯在沒有領(lǐng)軍之前的職位是少府,職責(zé)是專門為皇帝提供供養(yǎng)事務(wù)。郎中令趙高的職責(zé)是負責(zé)宮殿門,章邯少府是負責(zé)皇宮供給,這兩人的地位都差不多。因此可以推斷,章邯和趙高私交應(yīng)該也不錯。
章邯擊敗周文、陳勝、項梁等叛軍的功績,給了胡亥想要廢除李斯等老臣的底氣。以文治以趙高、軍功用章邯,這就是胡亥敢于問責(zé)李斯并免除其丞相的底氣。特別是章邯擊敗項梁后,楚國一蹶不振,眼看著叛軍就要被平定了,李斯等老臣不需要了。
在《李斯傳》中記錄了胡亥對李斯和趙高的兩種不同態(tài)度:
對于年邁的李斯,胡亥應(yīng)該他對自己幫助不大:
“且朕少失先人,無所識知,不習(xí)治民,而君又老,恐與天下絕矣!
對于正處壯年的趙高,胡亥認為這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幫手:
“朕非屬趙君,當(dāng)誰任哉?且趙君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適朕,君其勿疑!
從整個格局來看,趙高替代李斯為丞相,應(yīng)該是胡亥在趙高治理和章邯軍功日益顯著的基礎(chǔ)上所做出的決策,李由通盜事情即便為真,也不是關(guān)鍵原因。
胡亥和趙高關(guān)系變壞的原因!肚厥蓟时炯o》中趙高在發(fā)動望夷宮之變前說:
“上不聽諫,今事急,欲歸禍於吾宗。”
這句話里別有洞天:不聽諫的諫具體是什么呢?今事急的事又是指什么呢?只有弄懂了趙高所說的諫和事,才能真正理解趙高殺胡亥的原因。
趙高在殺胡亥前后的行為有兩個:
一、是趙高和劉邦相互聯(lián)絡(luò)。是趙高主動找劉邦,還是劉邦主動找趙高,《史記》同樣給出了兩個不同的說法:
《秦始皇本紀》:
劉邦主動找趙高聯(lián)盟:
“沛公將數(shù)萬人已屠武關(guān),使人私於高”
《高祖本紀》:
趙高主動找劉邦聯(lián)盟:
“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guān)中。沛公以為詐!
但不同這么說,趙高在殺胡亥之后或之前和劉邦聯(lián)絡(luò)過,子嬰可以作證:
“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guān)中。”
二、秦降格為秦王,不稱皇帝。趙高在立子嬰時說:
“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今六國復(fù)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
這是趙高以退為進保存秦國的策略:讓出皇帝稱號,讓山東六國自己去爭奪,秦國可以坐山觀虎斗,重回戰(zhàn)國時期。
從上面兩個趙高的行為來看,招撫山東諸侯(劉邦)和放棄皇帝稱號降低諸侯對秦國的注意力,應(yīng)該就是趙高所謂的諫和事。胡亥應(yīng)該是拒絕趙高招撫山東諸侯的建議。
從李斯是被胡亥問責(zé)而處死的事實來看,章邯面對數(shù)次戰(zhàn)敗又得不到趙高的援兵,自然害怕如同胡亥問責(zé)李斯一樣被處死,趙高面對章邯帥重軍投降項羽的局面,提出招撫山東諸侯、降皇帝為王的建議又被胡亥拒絕,自然也害怕自己如同李斯被問責(zé)。
趙高不同李斯的是,他決定要換人——換一個比較容易聽從意見的嬴氏做秦王。
趙高殺胡亥,在私是自保,在公是保存秦國的最后瘋狂。
總結(jié),從上面胡亥和李斯的關(guān)系、胡亥和趙高的關(guān)系都可以看出:胡亥對李斯、趙高都很信任。但胡亥對李斯的問責(zé),導(dǎo)致了李斯被處死。當(dāng)問責(zé)將要降臨時,最受胡亥信任的兩個人:章邯是以20萬大軍投降項羽而背叛,趙高決定殺胡亥換秦王以救秦。
趙高之所以能夠殺胡亥,就在于趙高在胡亥還信任他時,提前動手發(fā)動政變,殺死胡亥。但趙高殺胡亥,并不能證實趙高勢力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