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唐書》、《舊唐書》的記載來看,唐太宗一共十四個兒子。
其中,長孫皇后生育了太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楊妃生下了吳王李恪和蜀王李愔,陰妃生下了齊王李祐,王氏生下蔣王李惲,燕妃生下越王李貞和江王李囂,韋妃生下紀王李慎,楊妃生下趙王李福,另一位楊氏生下曹王李明。
另外還有兩個不知道母親姓氏的兒子,一個是楚王李寬,另一個是代王李簡。
這其中,李治就是后來的唐高宗,這里就不細說。另外,李寬、李囂、李簡、李福等人死得很早。
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字高明,是唐太宗的嫡長子,八歲時被立為皇太子。
唐太宗對這個小小的皇太子異常寵愛,寄予厚望。但李承乾成年之后毛病越來越多,聲色冶游,無所不好。
唐太宗為了調(diào)教好皇太子,傷透了腦筋,但收效不大。李承乾身邊有一個小伶人,容貌異?∶溃畛星惓檺,大大超出了正常的尺度。唐太宗知道后,大怒,把伶人殺死。
李承乾極度傷心,懷疑自己的弟弟、魏王李泰做了手腳,就派封師進、張師政、紇干承基三個刺客去謀殺李泰,沒有成功。此后,李承乾又和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秘密商議,準備發(fā)動政變。
政變的圖謀暴露,最終,皇太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發(fā)往黔州安置。漢王李元昌被賜死,兵部尚書侯君集、駙馬都尉杜荷等人被處死。
貞觀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魏王李泰:
李泰,字惠褒。李泰很有文才,曾經(jīng)主持編寫一部《括地志》。唐太宗對李泰另眼看待,各方面的待遇甚至超過了皇太子。
魏王李泰的名望高,人緣好,又很受父皇的賞識,讓他生出非分之想,也給皇太子李承乾很大的壓力,擔心自己被李泰取代。二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各自在大臣當中尋求朋黨。
太子李承乾出事之后,李泰也被處理。唐太宗要給后代留一個規(guī)矩:如果皇太子行為不端,其它的皇子想要取而代之,那么兩人要一起被廢為庶人。
所以,李泰被奪去左武侯大將軍等職務,降封為順陽王,關(guān)進了將作監(jiān),以后又遷居到均州的鄖鄉(xiāng)縣。
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鄖鄉(xiāng),時年三十五歲,死因不詳。
吳王李。
李恪在兄弟當中排行第三,兼任安州都督。李恪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給李世民生下李恪和李愔兩個兒子。
李恪擅長騎射之術(shù),文武雙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親,在大臣與百姓中間名望很高。
李承乾被廢,排行第二的李寬又早死,唐太宗曾經(jīng)考慮過排行第三的吳王李恪,遭到長孫無忌的堅決反對,唐太宗只好放棄李恪。
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在處理房遺愛謀反案的時候,長孫無忌趁機把李恪歸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絕后患。所以李恪死得非常冤屈。
李恪的同胞弟弟李愔就很不成器,被封為蜀王,出任岐州刺史。李愔喜歡打獵,經(jīng)常騷擾百姓,讓唐太宗很生氣,幾次將他貶官。李恪出事之后,李愔也被廢為庶人,徙封涪陵王,不久死去。
齊王李祐:
李祐,字贊,是唐太宗的五兒子,母親陰妃。早年被封為宜陽王,進為齊王,兼任齊州都督,貞觀十一年前往藩國就任。
李祐聽從舅舅陰弘智的勸說,秘密招募一些劍客與武士,要組建自己的私人武裝。唐太宗派權(quán)萬紀出任齊王府的長史,對齊王嚴格約束,又把齊王的幾個親信抓起來。
李祐殺死權(quán)萬紀等人,開始公開招兵買馬,修造兵甲,加固城防。唐太宗得到消息,親筆寫信給李祐說:“你從前是我的兒子,現(xiàn)在是國家的仇人!”
然后派兵征討齊王。齊王李祐和幾個親信被生擒,押送長安。唐太宗把李祐貶為庶人,賜死在內(nèi)侍省。
蔣王李惲:
蔣王李惲擔任箕州刺史,在安州、梁州等地做過都督。李惲生活奢侈,收集大量的文玩器物,每換一個地方,運送他的玩物需要大量的車輛和民工。
上元年間,有人舉報李惲謀反。唐高宗派人前去核實,李惲嚇得自殺了。
越王李貞:
豫州刺史、越王李貞是唐太宗的兒子當中很出色的一個,善騎射,精通文史,有管理才干。
唐高宗死后,武則天纂位,許多皇室宗親密謀起兵。垂拱四年,李貞的兒子李沖率先起兵,幾天之后就被部下殺死。
越王李貞響應兒子李沖,首先攻下上蔡,招募到七千人馬。武則天派出十萬大軍前往豫州。李貞閉門守城,最后服藥自盡,他們父子的首級被送到都城示眾。
紀王李慎:
李慎勤勉好學,擅長觀星占卜,做過貝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時,李慎并沒有參與,但武則天沒有放過他,用囚車送他去巴州,死于途中。
曹王李明:
李明的母親是巢王李元吉的妃子,被李世民奪來。李明做過都督、刺史等。后來受皇太子李賢牽連,降為零陵王,在黔州被地方官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