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乾隆皇帝,早在登基之初就已經為自己設定了在位的時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皇帝親自宣讀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下的傳位詔書,立他的第十五個兒子永琰為皇太子,并且定于次年歸政,改元嘉慶,將皇位禪讓給永琰,這也就是后來的嘉慶皇帝。
嘉慶元年(1796年) 正月,在歸政大典上,乾隆皇帝正式將皇位禪讓給嘉慶皇帝,自立為太上皇帝。
實際上,乾隆皇帝如此安排,是早在其剛剛繼位的時候,就已經做出的決定。
“若蒙眷佑,俾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
按照乾隆皇帝的意思,他最多只會做六十年的皇帝,如果到了那個時候,即便自己仍然在世,也會選擇將皇位禪讓。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 盡管乾隆皇帝已經將皇位禪讓給了嘉慶皇帝,但是大權依舊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時的嘉慶皇帝沒有實權、沒有玉璽,大小事務都要繼續(xù)由乾隆決定,自己的地位甚至比不上乾隆的寵臣和珅,只能做一個“三皇帝”。并且,嘉慶還不能住在皇宮,依舊繼續(xù)住在王府之中,就連自己的結發(fā)妻子、嫡皇后喜塔臘氏去世,都因為乾隆的關系而低調下葬。
就這樣,嘉慶皇帝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中度過了四年的時間,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慶才真正的掌握權力。
而這個時候的乾隆皇帝,已經在大清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位置上做了超過六十三年的時間,他不僅以八十九的高齡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同時也成為了中國乃是全世界歷史上掌權時間最久的君主。
乾隆將在位時間確定為六十年,為的就是表達自己對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的敬重。
乾隆皇帝對于康熙皇帝的敬重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康熙皇帝在位時間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在康熙在位時期,建立了不不朽的功勛。政治上康熙除鰲拜,推仁政,消弭滿漢矛盾,使得大清王朝的國力得以不斷發(fā)展,政局穩(wěn)定;軍事上康熙平三藩、收臺灣、征漠北、抗擊沙俄侵略,晚年還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亂,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與邊境安定,并且極大的擴張了大清王朝的實際控制版圖。
康熙皇帝的赫赫功績也開創(chuàng)了一代王朝盛世,這些都讓乾隆皇帝對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是崇拜不已。
而對于乾隆皇帝個人而言,他對于康熙皇帝也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
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時候,康熙將年僅十歲的乾隆皇帝帶到宮中,親自進行培養(yǎng)和教育,祖孫之間也就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不僅如此,在雍正朝期間,對于雍正繼位之謎的各種猜測在民間從未停止,而乾隆皇帝則也在用康熙皇帝是看中了自己,有意讓自己襲承皇位,來證明雍正皇帝和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所以,正是出于對自己爺爺康熙皇帝的崇拜,因而乾隆皇帝才將自己的統(tǒng)治時間確定在了六十年。況且,當時的乾隆剛剛二十多歲,也不會想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多歲,在他之前的清朝皇帝都只活了五六十歲,順治皇帝更是二十多歲就去世了。既已立下了誓言,在位時間達到六十年的乾隆皇帝也只能遵照執(zhí)行了。
縱觀乾隆一朝,乾隆皇帝效仿康熙甚至不敢僭越康熙的事情并不只有這一件。
首先就是乾隆陵寢的選址上。
在雍正皇帝之前的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將陵寢選擇在了清東陵地區(qū),雍正皇帝則是將陵寢另建了清西陵,當然,原因還是清東陵地區(qū)的砂石土質并不適合修建墓葬。但是乾隆皇帝沒有選擇到清西陵地區(qū)陪他的父親雍正,而是選擇在清東陵修建陵寢陪著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同時頒布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
其次就是在南巡的次數(shù)上。
康熙一生有過六次南巡的經歷,而乾隆皇帝終其一生,也是六下江南。在完成六次南巡之后,乾隆皇帝便再沒有南下過了。
再次就是舉辦千叟宴。
康熙皇帝曾兩次舉辦千叟宴,一次是為了給自己的六十大壽祝壽,一次是預慶七十大壽。而乾隆皇帝也舉辦過兩次千叟宴,也是在效仿康熙皇帝。
而在乾隆皇帝的統(tǒng)治期間,也因為向康熙皇帝學習實施仁政治國,進而將許多雍正皇帝頒布的過于激進的舉措進行了停滯或者廢黜,其中不乏一些有利于國家統(tǒng)治和政權穩(wěn)固的舉措,例如士紳一體當差、整頓旗營旗務等。
這些無一例外的都體現(xiàn)了乾隆皇帝對于康熙皇帝的崇拜與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