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很多人的映象中,提到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時,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清朝的兩位大帝,一位是康熙,一位是乾隆,康熙活了69歲,乾隆活了88歲,但究竟是哪位皇帝在位的時間最長呢?

  我們如果通過百度搜索,得到的答案是康熙,但乾隆可比康熙多活了19年,而且乾隆的父親雍正在位的時間并不長,那么要想康熙在位的年限大于乾隆,就需要康熙繼位比較早,而乾隆則需要繼位較晚才行,否則按照中國歷代皇帝的世襲制來分析就不科學了。

  康熙生于1654年,卒于1722年,享年69歲,8歲登基(實則才滿7歲,8歲是虛歲),在位61年。而乾隆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享年88歲,25歲登基,按理來說應該在位63年,但史書記載的是在位60年,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乾隆還當了3年的太上皇,所以在位時間就變成了60年。

  最后,從史學的角度來看,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那自然是康熙比乾隆在位的時間要長,而且康熙也是整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皇帝。

  但如果從政治的角度來看,乾隆最后3年當了太上皇,把皇位讓給了嘉慶,但據(jù)相關史料分析,乾隆當太上皇的3年中,真正的皇權還是在乾隆手上,嘉慶只不過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但是嘉慶這個有名無實的皇帝和傀儡皇帝卻又不是一回事,嘉慶在當時可是有實權的,有點像太子,但又高于太子,總之就是歷史上的特例,前無古人前無來者。

  那么,從政治實權的角度來分析,乾隆在位的時長其實是63年。如果再把康熙親政之前無實權的那幾年去掉,乾隆撐權的時長可又要比康熙多得多。

  因為雍正親身經歷過九王爭謫所帶來的痛苦,所以雍正在乾隆繼位之前,就早早幫乾隆清除了所有障礙,自乾隆25歲登基開始,就撐握了皇帝本該擁有的無上大權。

最佳貢獻者
2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在太和殿舉行了“禪位大典”,正式結束自己60年的帝王生涯,標志著歷史上最平穩(wěn)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

乾隆熟讀歷史,應該知道太上皇的下場,李淵、李隆基就是前車之鑒,而且自己的在位時長馬上就要創(chuàng)造歷史紀錄了,他為什么會在活著的時候將皇位交出去呢?

開弓沒有回頭箭,君無戲言

乾隆在剛剛登基的時候,就放出話:我皇爺爺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當六十年皇帝,一定會在八十五歲的時候退下來。

乾隆二十五歲坐上龍椅,可能自己也沒想到,能夠活到那一天。君王說話,一言九鼎,乾隆自己把自己給套路了。

此外,乾隆當上皇帝,與康熙也有間接關系?滴踉谇∵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將他接到毓慶宮居住,這可是太子的專屬居住地,這是在告訴天下人,他老人家很看好乾隆。雍正當然明白康熙的用意,在考慮繼位人的時候,這肯定會是加分項。

所以,乾隆用這種提前讓位的方式,把在位最長的歷史記錄留給康熙,也是表示一下對爺爺?shù)木粗亍?/p>

為了流芳百世,給自己博一個虛名

“禪讓”是一個很美好的詞,一個皇帝如果禪讓,那可就是當世的堯舜,可以標榜自己高風亮節(jié)。

堯舜之后,所有的禪讓不過是徒有虛名,比如漢獻帝禪讓曹丕,完全就是一場戲。即使在堯舜的時代,禪讓也是“外禪”,也就是在異姓之間輪流坐莊。

乾隆是一個虛榮心很強的帝王,他要做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當然要效法先賢,甚至超越古今。乾隆舉辦的“禪讓”為“內禪”,所以他才會說自己“以視堯舜,不啻過之”。禪讓完,乾隆還自我炫耀一番,“今明足授受,為千古第一全人”。

在“禪讓”之前,乾隆已經做好布局,讓出的只是一個空位。嘉慶只是兒皇帝,負責一些禮儀性質的工作,真正的大權還是在乾隆手里。有了這層權利保障,乾隆相當于僅用一把龍椅,換了幾年清閑和千秋美名,這筆交易太值了。

生前解決權利交接問題,可以降低風險

在古代,皇位的傳承一直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每當老皇帝去世,總會出現(xiàn)權力真空,這就給了別有用心之人可趁之機。所以,在新舊君王交替之際,朝野很容易出現(xiàn)局勢動蕩。開清從開國起,就沒有完全解決好接班的問題,康熙晚年的奪嫡之爭,乾隆是親眼見證過的。

乾隆晚年的皇子并不少,每個人都有在理論上繼位的可能,萬一出現(xiàn)點狀況,自己一手創(chuàng)建的所謂“盛世”就會蕩然無存。所以,乾隆想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就能夠將權利交接的風險降到最低。

新皇帝如果沒有治國經驗,就很容易被權臣所壓制。乾隆提前下車,也能讓嘉慶通過幾年的“實習”,早點適應皇位,將來可以鎮(zhèn)住大臣。

一次橡皮圖章的禪位,乾隆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

3

乾隆之所以說他在位的時間不能超過康熙,一般認為,這是乾隆崇拜康熙的表現(xiàn)。不過,這絕對不是重點。重點是什么呢?

確實,康熙非常值得乾隆崇拜。在乾隆之前(其實乾隆之后也一樣),康熙算得上是清朝歷史上成就最高的君王。他炫彩的地方有三點。

(乾隆皇帝劇照)

一是康熙掃清了南方反清復明的殘余勢力,收復了臺灣,平定了“三藩之亂”,安定了西北邊疆準噶爾,實現(xiàn)了天下太平。

二是在康熙執(zhí)政時期,實現(xiàn)了滿人文化和漢人文化高度的契合,讓滿族政權真正在中原大地上扎下根(而不是像蒙古族那樣,只是形勢上的統(tǒng)一)。

三是康熙致力于發(fā)展經濟,解決了自明朝中后期以來,長期的經濟困頓(當然了,也是康熙運氣好,遇到地球小冰川結束),開啟了“康乾盛世”。

康熙之前的帝王,無論是努爾哈赤、皇太極還是多爾袞,其主要貢獻都是在開疆拓土上,把滿清政權變成一個讓四海尊敬的大國模樣,這是康熙的功勞。

不過,雖說康熙值得乾隆崇拜,但是乾隆并不是一個喜歡崇拜別人的人。乾隆年間,乾隆的許多作為,都表現(xiàn)出了他把自己看作是古今帝王第一人的樣子。因此,乾隆說自己在位時間不能超過康熙,絕不僅僅是向康熙致敬。那他是想說什么呢?

乾隆致敬康熙,主要還是要表明自己得位當皇帝是正朔。

(康熙皇帝畫像)

由于康熙末年,儲位出現(xiàn)了慘烈的爭奪,而康熙至死也沒有明確表明皇位將傳給誰。也就是說,雍正獲得皇位,讓皇室乃至天下人都充滿懷疑,懷疑雍正是矯詔得位。再加上雍正上臺后,極力打擊那些曾參與爭奪儲位的兄弟們,因此,天下人對雍正的懷疑更深。

如果雍正的皇位得之不正,那么,乾隆的皇位便也得之不正。而乾隆致敬康熙,就是要改變人們的這種觀點。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乾隆曾多次表示,康熙之所以傳位給他的父親雍正,是因為看上了他,是想通過雍正,把皇位傳給他。他多次給大臣們講到康熙如何在圓明園第一次看到他就大為驚訝,接著就把他接進宮里去,親自撫養(yǎng)?滴踹@么做,就是要培養(yǎng)接班人。乾隆這樣講述,就直接繞開了他爹雍正得位引起的疑惑,從而證明了自己得到皇位的正統(tǒng)性。

第二,乾隆尊奉康熙,還表明一種一脈相承的意思。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帝王通過尊奉前輩,借以提高自己的地位。比如宋真宗就曾在神仙譜系中找到趙元朗,把趙元朗作為自己的祖先,從而表明趙宋得位很正。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等都做過封禪之事,這也是表明自己受命于天,得位很正。漢宣帝劉病已是廢太子劉據(jù)的孫子,而且從小就是一個囚徒。他當上皇帝后,立刻給漢武帝上“廟樂”,目的就是饒過他那有歷史污點的爺爺劉據(jù)和父親劉進,直接從漢武帝那里找到譜系。乾隆尊奉康熙,也是想繞過他父親雍正,從康熙那里找到譜系。

(雍正皇帝蠟像)

乾隆說自己在位時間不能超過康熙,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他給自己當皇帝設定一個時間表,從而避免康熙廢太子那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康熙之所以廢太子,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康熙當皇帝的時間太長了,太子胤礽實在坐不住了,想要提早獲得皇位,所以康熙才廢了他。乾隆設定一個年限,他就是給他的兒子們表示,你們不用著急,時間刻度在那里呢。你們只要熬過了那個刻度,就會當皇帝的。

事實上,乾隆這樣做,效果很不錯。他的兒子們,就沒有因為迫不及待想登上皇位,做過激的事情。

而且,由于乾隆最后選了一個沒什么主見的嘉慶為皇位繼承人,他就算是最后退位了,其實也沒有退休,還一直操控著政權,直到他去世為止。

(參考資料:《清史稿》)

4

歷史上的乾隆皇帝,早在登基之初就已經為自己設定了在位的時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皇帝親自宣讀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立下的傳位詔書,立他的第十五個兒子永琰為皇太子,并且定于次年歸政,改元嘉慶,將皇位禪讓給永琰,這也就是后來的嘉慶皇帝。

嘉慶元年(1796年) 正月,在歸政大典上,乾隆皇帝正式將皇位禪讓給嘉慶皇帝,自立為太上皇帝。

實際上,乾隆皇帝如此安排,是早在其剛剛繼位的時候,就已經做出的決定。

“若蒙眷佑,俾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

按照乾隆皇帝的意思,他最多只會做六十年的皇帝,如果到了那個時候,即便自己仍然在世,也會選擇將皇位禪讓。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 盡管乾隆皇帝已經將皇位禪讓給了嘉慶皇帝,但是大權依舊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時的嘉慶皇帝沒有實權、沒有玉璽,大小事務都要繼續(xù)由乾隆決定,自己的地位甚至比不上乾隆的寵臣和珅,只能做一個“三皇帝”。并且,嘉慶還不能住在皇宮,依舊繼續(xù)住在王府之中,就連自己的結發(fā)妻子、嫡皇后喜塔臘氏去世,都因為乾隆的關系而低調下葬。

就這樣,嘉慶皇帝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中度過了四年的時間,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去世,嘉慶才真正的掌握權力。

而這個時候的乾隆皇帝,已經在大清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位置上做了超過六十三年的時間,他不僅以八十九的高齡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同時也成為了中國乃是全世界歷史上掌權時間最久的君主。

乾隆將在位時間確定為六十年,為的就是表達自己對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的敬重。

乾隆皇帝對于康熙皇帝的敬重是人盡皆知的事情。

康熙皇帝在位時間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在康熙在位時期,建立了不不朽的功勛。政治上康熙除鰲拜,推仁政,消弭滿漢矛盾,使得大清王朝的國力得以不斷發(fā)展,政局穩(wěn)定;軍事上康熙平三藩、收臺灣、征漠北、抗擊沙俄侵略,晚年還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亂,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與邊境安定,并且極大的擴張了大清王朝的實際控制版圖。

康熙皇帝的赫赫功績也開創(chuàng)了一代王朝盛世,這些都讓乾隆皇帝對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是崇拜不已。

而對于乾隆皇帝個人而言,他對于康熙皇帝也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

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時候,康熙將年僅十歲的乾隆皇帝帶到宮中,親自進行培養(yǎng)和教育,祖孫之間也就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不僅如此,在雍正朝期間,對于雍正繼位之謎的各種猜測在民間從未停止,而乾隆皇帝則也在用康熙皇帝是看中了自己,有意讓自己襲承皇位,來證明雍正皇帝和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

所以,正是出于對自己爺爺康熙皇帝的崇拜,因而乾隆皇帝才將自己的統(tǒng)治時間確定在了六十年。況且,當時的乾隆剛剛二十多歲,也不會想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多歲,在他之前的清朝皇帝都只活了五六十歲,順治皇帝更是二十多歲就去世了。既已立下了誓言,在位時間達到六十年的乾隆皇帝也只能遵照執(zhí)行了。

縱觀乾隆一朝,乾隆皇帝效仿康熙甚至不敢僭越康熙的事情并不只有這一件。

首先就是乾隆陵寢的選址上。

在雍正皇帝之前的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將陵寢選擇在了清東陵地區(qū),雍正皇帝則是將陵寢另建了清西陵,當然,原因還是清東陵地區(qū)的砂石土質并不適合修建墓葬。但是乾隆皇帝沒有選擇到清西陵地區(qū)陪他的父親雍正,而是選擇在清東陵修建陵寢陪著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同時頒布的依昭穆次序在東陵、西陵界內分建陵寢的制度。

其次就是在南巡的次數(shù)上。

康熙一生有過六次南巡的經歷,而乾隆皇帝終其一生,也是六下江南。在完成六次南巡之后,乾隆皇帝便再沒有南下過了。

再次就是舉辦千叟宴。

康熙皇帝曾兩次舉辦千叟宴,一次是為了給自己的六十大壽祝壽,一次是預慶七十大壽。而乾隆皇帝也舉辦過兩次千叟宴,也是在效仿康熙皇帝。

而在乾隆皇帝的統(tǒng)治期間,也因為向康熙皇帝學習實施仁政治國,進而將許多雍正皇帝頒布的過于激進的舉措進行了停滯或者廢黜,其中不乏一些有利于國家統(tǒng)治和政權穩(wěn)固的舉措,例如士紳一體當差、整頓旗營旗務等。

這些無一例外的都體現(xiàn)了乾隆皇帝對于康熙皇帝的崇拜與敬重。

5

先把時間的指針撥到乾隆繼位的那天,25歲的乾隆接過了大清的權杖,坐上了人生中的巔峰大清朝一統(tǒng)萬年的皇帝寶座。此時他立下了一個后老悔的詔書,大致意思如下:我依仗先皇圣祖的培養(yǎng)重視,今兒能做到皇帝位,感激涕零,為了表達我內心深處對皇祖康熙的敬重,如果上天能讓我做到60年的帝位,那么我發(fā)誓在當年就退位還政,決不食言。

ok,咱分析一下乾隆這段話的意思,其實他說這話的時候?隙ㄓX得他能執(zhí)政60年基本屬于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像是吹牛逼一樣,是故意往大扯里說的,為什么這么講,咱捋一捋他們這祖孫三代的壽命就知道了,康熙老爺子執(zhí)政了61年,這有個大前提啊,他可是8歲的時候登基的,也就是說8歲的時候就開始計算工齡了,然后活的已經算長壽的帝王了(69歲)所以這才達成了61年的在位時間,而他老爹雍正就不用說了,滿打滿算執(zhí)政時間才13年,雍正不到60歲就掛掉了,而乾隆是25歲繼位,二十五加上六十那可是八十五歲,這個年齡在歷朝歷代的皇帝里面都是鳳毛菱角,幾乎很少見,所以乾隆當時肯定覺得自己不可能活過康熙69,所以故意說了一個60的數(shù),然后還故意少說一年,這樣可以凸顯出對先祖的孝道,還能留在青史上留一個好名聲。但心里上巴不得超越康熙呢,而且是越長越好,難道還有人嫌活的時間長的?

結果乾隆是萬萬沒想到,自己不知是DNA變異,還是開掛了,他真的活到的執(zhí)政60年的這一天了,這tm就尷尬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而且我還手賤發(fā)了詔書。。。所以乾隆極不情愿的,在大臣的三催四請之下,慢吞吞的在最后時刻兌現(xiàn)了當初的“諾言”,舉行了禪位大典,名義上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嘉慶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這場表演過后,結果大家都是清楚的,權利那是必須不能放棄的,位置可以給你,但權杖必須在自己褲兜里,據(jù)史書記載,在乾隆做了太上皇后,在皇宮大內還是接著以乾隆年號紀年,只有在外省公文中才用嘉慶紀年,而且禪位前乾隆答應好好的大典后搬家,后來也死活不予兌現(xiàn),死死的賴在了代表權力最中樞的養(yǎng)心殿,一直到死。。。

6

看到這問答我驚出一身冷汗,說不好會被扣滿遺的帽子。〔贿^話說回來,相對于聰明絕頂,卻不務正業(yè),人們更認同的是,資質平平,卻努力干活。

閑言少敘,但說康熙帝,有定疆定國之功。中國現(xiàn)有疆界,便始自康熙。清沒成為短命王朝,他也是居功至偉。同時在治國與民生方面也成績斐然。綜合評定,康熙帝是堪與李世民相比的。



所以康熙是受清朝諸帝敬仰的存在,號圣祖。乾隆更是康熙的鐵桿粉絲。乾隆曾評價歷史上他最佩服的皇帝只有三人,唐太宗,宋仁宗和康熙。所以在乾隆六十年時,乾隆主動退位,做了太上皇,以視自己不敢超越圣祖,以及對爺爺?shù)淖鹬亍?/p>

就這些了吧!

7

乾隆皇帝是清朝入關后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在乾隆年間清朝國力達到頂峰,所以乾隆皇帝十分自大,自稱是十全老人,英國派來的使者他也不放在眼里。也是從乾隆后期開始,清朝逐漸走了下坡路,淪為列強砧板上的魚肉。乾隆皇帝也是一位長壽的皇帝,他本有機會做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是他放棄了,這是為什么呢?

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康熙皇帝,也就是乾隆的爺爺。乾隆帝十分崇拜康熙皇帝,事事以康熙帝為榜樣。在乾隆登基時他就在心中暗暗發(fā)誓在位時常絕對不超過自己的祖父康熙帝?滴踉谖涣荒,于是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就退位了,可事情可沒有表面上看的那么簡單。

康熙帝可謂是清朝最有成就的皇帝了,乾隆帝崇拜他也很正常,而乾隆帝登基時已經二十五歲了,如果想超過康熙帝的在位時間就得活到八十六歲以上,但是古代的皇帝平均壽命連四十歲都不到。乾隆帝敢發(fā)這樣的誓估計也是沒想到自己能這么長壽,換個角度如果乾隆帝真的能超過康熙帝在位時間,那么就意味著乾隆帝會長壽,對于剛登基的乾隆帝來說,能長壽也是不錯的?墒请S著皇帝做的時間越來越長,對手中的權力越來越看重,而自己的身子骨也很硬朗,乾隆帝就越發(fā)的排斥六十年期限的到來。

乾隆帝經過反復的思考,到底是厚著臉皮把皇帝做到底不管當初的誓言,還是遵守誓約退位當太上皇,放權給新帝。乾隆帝是個很好面子卻又很在乎權力的人,這兩種選擇他都不想要。最后他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在乾隆六十年的時候傳位給了十五字永琰,也就是嘉慶皇帝,但是自己沒有完全放權,依舊握著軍事大權和官吏任免權,就是頂著太上皇的名號行使皇帝的權力。不過嘉慶皇帝也不算是傀儡皇帝,也有一定的實權,他是國家代表,一些禮儀祭祀活動還需要嘉慶來做。

乾隆帝在嘉慶四年駕崩于養(yǎng)心殿,嘉慶帝也得以掌握了皇帝的實權。乾隆帝成為實際上統(tǒng)治中國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名義上在位時間沒有超過康熙,也算是沒有違背他的誓約。

8

非不想,乃不敢也。何以不敢?敬祖耳。

眾所周知,康乾盛世是中國傳統(tǒng)王朝的最巔峰,而這一持續(xù)近一個半世紀的太平盛世其實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創(chuàng)造的。

假如有人要問,作為康乾盛世頂峰上的帝王,乾隆這輩子最崇拜的人是誰呢?那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其皇祖康熙,而不是其父皇雍正。

康熙皇帝八歲登基,其在位六十年,期間除鰲拜、滅三藩、收臺灣、平西域,一生仁孝,道德治國,輕徭薄賦,豐功偉績,自不用多少說,其廟號“清圣祖”也是恰如其分。

當然,乾隆尊崇康熙還有個人的原因。正如其晚年經常津津樂道的,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時,康熙皇帝來到四阿哥胤禛在承德避暑山莊的獅子園家宴,當時僅十一歲的皇孫弘歷(即乾隆)給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年春天,康熙回到京師后,又應邀來到胤禛的圓明園牡丹臺賞花看戲,康熙這次不僅讓胤禛把弘歷叫來隨侍,并特意將弘歷的生母叫來看過面相,并滿意地說:這是有福之人!

之后,弘歷便被康熙接到自己住的暢春園,并特將里面的“澹寧堂”賜給弘歷,作為他的起居讀書之所,以便隨時陪侍,聊解年老之悶。

這段故事,被乾隆解釋為自己得位之先兆。在他的潛意識里,自己父皇雍正最終在康熙末年的爭儲戰(zhàn)爭中獲勝,恐怕還有自己的一份功勞呢!哼!

如此,乾隆繼位后,處處以康熙為學習榜樣,事事模仿,而又不敢超越。

比如南巡,康熙皇帝曾南巡六次,乾隆本是喜歡江南的,在年齡上、時間上也完全可以巡它個七、八、十次,但鑒于康熙只南巡六次,所有乾隆也只好六次南巡,到此為止。

再如在位時間,康熙皇帝登基早,其在位六十年已是千無古人,乾隆登基是二十五歲,不過他老爺子身體硬朗,愣是坐滿了六十年!

現(xiàn)在問題來了,皇帝是終身制的,到死方休,現(xiàn)在乾隆六十年了,接下來就得是六十一年,超過康熙皇爺爺!這還得了!

乾隆敬祖,這倒不是虛言。怎么辦呢,退位吧。做太上皇是也!

于是乎,乾隆在位滿六十年后,為表示對康熙皇爺爺?shù)淖鹁炊谄浼次粷M六十年那天宣布退位,改由嘉慶皇帝繼位。

不過,八十多歲的乾隆是退位不退政,小事交給嘉慶,大事還得我管!于是,如此過了三年多了,乾隆老爺子終于在八十九高齡上駕崩了。

認真算起來,乾隆應該說是在位六十三年,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之最、也是在位時間之最!

9

說句不好聽的話,乾隆就是個偽君子,不過他也是個天生的政治家。他表面上說是不敢在位時間超過他爺爺康熙,也就是個儀式,他退位之后,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

乾隆退位,皇位給了嘉慶,雖然軍國大事他樣樣都要過問,但是嘉慶也開始醞釀著如何除掉和珅,有乾隆在,嘉慶跟和珅都不敢輕舉妄動,嘉慶在暗地里活動,和珅以為乾隆能保得住他安享晚年,一直疏于防范。

本來應該乾隆搬到寧壽宮,但是乾隆沒搬,還住在養(yǎng)心殿,嘉慶就住在宇慶宮,乾隆給他起個名字叫繼德堂.這個時候,乾隆還御殿,接受百官朝賀.當時的年號有兩個,在宮廷里面皇帝的年號是“乾隆”,外面各省年號用的是“嘉慶”。

10

一是表示對祖父的尊重。

二是因為乾隆六十年有日食,其祖其父均于發(fā)生日食之年去世,所以他要通過禪位應星象之變。說白了,怕死!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