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世民稱帝前,當(dāng)時唐朝厲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為何最后李世民得勝了?(關(guān)注葛大小姐,天天歷史故事。


常言道“成王敗寇”。歷史是為成功的人書寫的。我們都知道,在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逼迫父皇李淵改立自己為太子,并最終登基皇位,史稱唐太宗。

但學(xué)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歷朝歷代,但凡是當(dāng)朝太子,除了得到皇帝的肯定外,還都有一部分支持者,被稱為太子黨,都是很厲害的人物,太子李建成也是如此,身邊厲害人物很多,可謂是陣容龐大,但為什么在與李世民的奪位中失敗了呢?

1、太子李建成實力強大的太子黨。

在古代是嫡長子繼承制,李建成作為李淵的嫡長子,在繼承皇位方面具有優(yōu)先的身份。所以,無論各位皇子在大唐建立的過程中有多大的功績,李淵都只能立李建成為太子,李淵對此也非常認可。同時,李建成作為李淵的長子,在李淵起兵反隋,建立大唐政權(quán)中,也是成績斐然。那么李建成的都有哪些支持者呢?

一是李唐皇室宗親。作為大唐的第一位太子,李建成做太子名正言順,李唐宗室也大都支持李建成的。自古以來,皇室宗親的支持是皇帝坐穩(wěn)江山的基本保證。唐室宗親在李淵時代是很有實力的,因為皇帝更相信自己的族人,一直采取“強宗室“的政策,他們不僅享受高官厚祿,而且手里還有兵。平易近人的李建成為人不錯,很注意和宗親處好關(guān)系,所以他們大都支持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也是和他同一戰(zhàn)線。

二是朝中大臣和各地軍政長官。因為李建成是被冊封的名正言順的太子,也是將來的皇帝,并且為人不錯,所以朝中大臣和各地官員大都支持擁護他。比如宰相裴寂,因為他是忠于唐高祖李淵的,既然李淵立李建成為換太子,裴寂當(dāng)然傾向李建成。各地的封疆大吏,李建成也拉攏了不少人。比如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幽州總管李藝、邢州都督任環(huán)和他的弟弟任璨、益州都督行臺尚書韋云起、郭行方也都是李建成的支持者等等。

三是士族門閥的支持。初唐時期,屬于士族時代。唐朝初年,最著名的士族有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這些貴族門閥勢力宏大控制了全國的經(jīng)濟命脈和政治格局,彼此都有千絲萬縷的姻親關(guān)系,是一股很強大的政治勢力。李建成的太子妃鄭觀音便是滎陽鄭氏之女,其家世背景強大,是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世家大族。

四是太子府的屬僚,雖然身份不是太高,但文武方面都是奇才。據(jù)記載,建成太子也曾廣羅人才,善待賢才。“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僧道博徒監(jiān)門廝養(yǎng),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云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在建唐前后,他招攬了許多謀臣猛將,為他出謀獻策。李淵起兵之前,李建成奉父命在河?xùn)|招募人才,可謂是人才濟濟。除了有的李淵派給太子的輔臣,大都是太子自己籠絡(luò)來的,他們有:魏征、韋挺、王珪、薛萬徹、馮立、羅藝、李瑗、裴矩等,基本上當(dāng)時就已經(jīng)名滿天下了,他們都是非常有才華的,這些人中的許多人都成為后來的貞觀名臣,為貞觀之治作出了貢獻。比如:魏征、王珪后來成了一代明相;薛萬徹在平突厥、薛延陀部、征高句麗時屢立大功;羅藝為開府儀同三司等。從中可以看出當(dāng)時的太子屬僚應(yīng)該多么強大。

2、李世民的的支持者。

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多次奮戰(zhàn)沙場,立下赫赫戰(zhàn)功,曾經(jīng)成功應(yīng)對抗突厥人的進攻。隨后,在李世民的勸說下,李淵出兵討伐隋朝,李世民被授予重職,統(tǒng)帥右三軍,一舉滅掉了隋朝。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右元帥,進封秦王。

李世民在征戰(zhàn)中收服了“瓦崗五虎”:羅成、秦叔寶、單雄信、程咬金和王伯當(dāng)?梢哉f,李世民在軍隊中是有威信的,并且還有像“瓦崗五虎”這樣的將才及梟雄。

他們通過戰(zhàn)場上的拼殺獲得了軍功,但是他們的出身并不高,往往都是寒門士族或者是一些草莽英雄,即便是出身于世家門閥,但是也都是一些地位不高的人物,比如長孫無忌是關(guān)隴貴族集團子弟,但是在唐朝初期的地位并不高。在玄武門之變之前,長孫無忌的職務(wù),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個郎中。像秦瓊和程咬金這些人,祖上雖也是官場中人,但也都是一些低級官員了。

所以說,李世民的支持者雖有才華、蓋世武功,但是沒有勢力。

3、與太子李建成相爭,李世民最后取勝的原因。

我們看李建成和李世民身邊的人員構(gòu)成,能夠發(fā)現(xiàn)太子李建成身邊的人都是上等人,而李世民的身邊其實都是一些下等人,但為什么在爭奪中李世民能取勝呢?

一是李建成的支持者等雖然勢力龐大,但沒有拼殺的動力。在李建成的身邊,聚攏了一大批士族階級的代表人物,這些士族門閥雖然是很強大的一股政治勢力,但這群人基本都是一些文人,他們有著極高的地位,生活優(yōu)越,前景美好,非常惜命,雖然在金錢、意愿等方面支持太子李建成,但沒有拼殺的動力。

二是李世民背后是一群勇猛的將士。因為李世民一直都是在外帶兵征戰(zhàn)的,所以結(jié)識的都是一些寒族功臣、草莽英雄和不得志的士族子弟,也都是一些地位不高的人物,這樣的一群人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愿意參與他們兄弟倆的爭斗中,不怕流血犧牲,畢竟如果他們成功了,他們的榮華富貴也就保留下去了。

三是李世民是武將們的利益代表,必須要勝。俗話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知道,李建成在唐朝立國后基本上是坐鎮(zhèn)長安,作為儲君在唐朝后方,幫助皇帝處理政務(wù)。而李世民則帶著一幫武將在外開拓疆土。要知道當(dāng)時的天下是武將們打下來的,但是他們不是太子的人,如果李建成當(dāng)上皇帝之后,他們的地位不一定保住。所以,這個時候他們需要一個能夠代表他們利益的人出來,而這個人就是他們的軍隊首領(lǐng)李世民。

四是李世民有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和沉著冷靜的應(yīng)對能力。在整個玄武門事件策劃和執(zhí)行中,他都表現(xiàn)的非常冷靜,心理素質(zhì)相當(dāng)好,而太子和齊王在相比之下就缺少這種能力,特別是在玄武門對陣的時候,齊王嚇得竟然連弓都拉不開。

五是李世民的情報工作非常到位。在太子和齊王密謀要對自己動手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獲得情報,為自己制訂反擊計劃提供了先機。太子雖然勢力強大,但在情報工作上做的不如李世民好,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六是太子李建成過于自信和自負。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齊王曾提醒太子明天的對質(zhì)可能是圈套,但太子卻不以為然。因為當(dāng)時玄武門的將領(lǐng)常何是太子李建成的人,自認為最不可能出問題的地方,但卻出了問題,常何被李世民成功策反了。所以太子才毫無防備的進宮,導(dǎo)致自己身死失敗。

所以,雖然太子李建成身邊都是厲害人物,勢力龐大,但他們愛惜生命和地位,瞻前顧后,再加上太子李建成過于自信,不善于做情報工作,最終使得李世民成功登上了皇位,而且在他的統(tǒng)治下唐朝走向盛世,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雖然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唐太宗李世民確實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時代。




最佳貢獻者
2

題主所說的唐朝最厲害的人物基本都在太子身邊,個人同意這個觀點,當(dāng)然我們先要自我否定掉“成王敗寇”的這種認知。

支持李建成的有裴寂、王珪、韋挺、 李綱、 竇軌、 裴矩、魏征、馮立、 謝叔方、 唐憲、 羅藝、 薛萬徹等。

李世民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段志玄、尉遲敬德、侯君集、秦叔寶、程知節(jié)、張公謹、張亮、屈突通、長孫順德為之效死。

(李建成和李世民劇照)

看看兩方面的人才對比,圍繞在太子身邊的都是一些世家、貴族門人。

裴寂,聞喜裴氏,李淵老鐵;韋挺,關(guān)中韋氏之后,后來這個人還得到了個“韋半城”的美名,可見韋氏勢力之強悍;竇軌,那更了不得,外戚;裴矩,隋朝老臣,其背后的政治資源更是雄厚驚人。

古人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什么叫民心,其實就是這些世家貴族之心。

他們穩(wěn)了,王朝的階層架構(gòu)就穩(wěn)了,天下就穩(wěn)了,李建成手上拿的是多么好的牌!

反觀李世民這邊,盡是一些破落子弟、寒門庶子。

長孫無忌,關(guān)隴破落貴族之后,在舅舅家討飯吃著長大的;房杜二人,落魄書香門弟之后;秦叔寶,山東著名響馬;程咬金,巨寇大匪出身。。。

(程咬金畫像)

但是,笑到最后的卻是李世民,為什么?

真的是“有心算無心”,李世民的做法就完美詮釋了什么叫做“先下手為強”。

李世民在與李建成的權(quán)斗中,可以說是全面落于下風(fēng)。

古人講究“長子繼位制”,李建成本身就具有繼承大位的名份,被立為東宮以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招收人才來充實東宮,他的實力擴充得非?焖佟

李世民被任命為天府上將,開府儀同三司,他也同樣有了招收人才的權(quán)力,天策府同樣發(fā)展壯大起來,但是李世民依靠的是寒門庶族,形成勢力,向上攀爬。

這也是名份問題啊,天策府再厲害,那也是只是為征戰(zhàn)四方而建立的,李世民是沒有繼承大寶的名份的。

天下有點見識之人,或者是世家名門,都不會認為李世民有上位的可能,這就導(dǎo)致了李世民必須依靠個人的魅力來與李建成的名份優(yōu)勢相抗衡。

俄而突厥寇邊,太子薦元吉北討”。——《新唐書》

(突厥入侵)

引爆“玄武門”這個炸藥桶的就是這個事件。

公元626年,突厥軍隊入侵大唐,他們駐扎在黃河岸邊,攻打烏城,太子推薦李元吉率兵出擊。

李元吉向李淵提出,要征調(diào)天策府的猛將、文臣以及軍士,一起北上抗敵。

這是一個陽謀啊,出兵抗敵、保家衛(wèi)國是每一個國人的義務(wù),就算貴為二皇子的李世民更應(yīng)該有這個覺悟。

所以他根本無法拒絕李元吉的征調(diào)申請。

不同意,那就是擁兵自重,同意了,那李元吉就能名正言順進行“釜底抽薪”之計,將天策府文臣猛將抽掉一空。

從理論和歷史事實來說,李世民以其他的那些四梁八柱根本無法破掉這一招陽謀,結(jié)果當(dāng)然只能直接用“暴力”來破掉這一招陽謀,這才發(fā)生了玄武門事變。

(李世民苦思定策)

我們常說的“能動手的就別吵吵”,李建成這一邊還在絞盡腦汁,搞陰謀陽謀呢,李世民這邊早已經(jīng)不跟你玩這個了,直接一頓亂拳,就把老師傅直接打死了。

這種直接“刺殺”的手段在政治博弈中,是很違反規(guī)則的。

因為在政治規(guī)則中有一個著名的術(shù)語叫做“對等效應(yīng)”,就是說,你對我做了什么,那么我也可以用相同的手段來對付你。

當(dāng)然,李建成也不會復(fù)活過來了來進行報復(fù),但是從這一點上來說,恰恰是天策府眾人已經(jīng)沒有辦法來應(yīng)對了,所以才會挺而走險。

如果你有辦法來對付,肯定不會這么干,畢竟沒有發(fā)生事變之前,結(jié)果誰知道呢?

風(fēng)險還挺大的呢,也就一次機會,你失敗了就完了。

李世民這么干,李建成就變成了“死非其罪”了,《新唐書》和《舊唐書》里描述李建成是如何如何的陰險,其實還真比不上李世民的暴虐。



(玄武門事變)

相反,李世民的這種“死非其罪”的做法,就給他的后世子孫開了很壞的頭,看唐朝皇帝都是怎么上位的,就知道危害所在了。

其實,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普遍偏向勞苦大眾、偏向弱者的,正是因為如此,李建成倒是獲得極好的名聲,就和秦朝的扶蘇公子一樣。

所以就有人說了,如果李建成當(dāng)了皇帝,那大唐肯定會更好更強大。

其實不然,李建成更親密于世家貴族,就算他不親密,但是他必須要依靠世家貴族來鞏固皇權(quán)。

(開科舉)

從這方面來看,李世民的上位,他的那一套治國理念——開科舉,大力提拔寒門庶族,這跟他出身天策府有很大關(guān)系,上位前或者上位之后,他都必須靠寒門來與世家貴族相抗衡。

就這樣,科舉從此變成了常態(tài),這就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也是李建成做不到的,個人還是支持李世民。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3

這個命題不太正確,應(yīng)該說當(dāng)時李建成和李世民手下都是人才濟濟,李建成的手下有王珪、魏征、韋挺、 李綱、 竇軌、 裴矩、 馮立、 謝叔方、 唐憲、 羅藝、 薛萬徹等。

李世民則擁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段志玄、尉遲敬德、侯君集、秦叔寶、程知節(jié)、張公謹、張亮、屈突通、長孫順德等人。相對來說,李世民陣營的人才質(zhì)量更高些。盡管如此,身為太子的李建成還是擁有許多優(yōu)勢,可是為何他沒能笑到最后?

1.李建成太子之位雖然讓他在奪位之爭有很大優(yōu)勢,但是也使他麻痹大意最后丟了性命

武德元年(618年),李淵稱帝,并且立李建成為太子。名分已定,讓李建成在奪位之戰(zhàn)中占有很大優(yōu)勢,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

其中最不利的就是身為太子,李建成再不用沖鋒陷陣,他和李淵一樣穩(wěn)居大后方。這樣的結(jié)果導(dǎo)致他無法建立軍功,也錯過了網(wǎng)羅軍事人才的機會,使他在日后與李世民的對決中缺少優(yōu)秀的大將。

而李世民則憑借著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jù)勢力,既建立了赫赫戰(zhàn)功,還趁機網(wǎng)羅了大批人才尤其是軍事人才,這些人才成為后來的玄武門之變的骨干力量。

另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使他繼承皇位名正言順。他得到了皇帝、朝中大臣和后宮嬪妃的大量支持。

正因為擁有如此巨大的優(yōu)勢,使李建成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沒有早日解決掉競爭對手李世民。

比如有一次李淵和李世民到齊王府,李元吉安排了刺客準(zhǔn)備干掉李世民,但是被李建成制止了。這倒不是李建成心慈手軟不想殺李世民,而是他覺得自己優(yōu)勢明顯,犯不著用這種非常手段解決李世民,畢竟這樣殺死李世民不好向李淵交待。

還有魏征當(dāng)時也是李建成的手下,他多次勸說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是都被拒絕了。玄武門之變后魏征對李世民說:“如果太子采用我的計謀,又怎會落到今天的地步!”

甚至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向李淵狀告李建成穢亂后宮,李淵準(zhǔn)備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世民對質(zhì)。這個消息被張婕妤探知,她急忙通知李建成讓他第二天不要入朝。李元吉也勸李建成托病不去。但是李建成拒絕了,他說如果不入朝怎么了解情況。

最終李建成在巨大優(yōu)勢的支撐下,信心滿滿地走向了鬼門關(guān)。李建成可謂是成也太子敗也太子。

2.李世民的策反工作更有成效

馮小剛的電影《天下無賊》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二十一世紀(jì)什么最重要?人才!

其實人才一直都很重要,特別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爭奪皇位,雙方都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為此雙方除了培養(yǎng)自己的人才勢力,還把眼光放到對方陣營,策反對方的人才。

在這方面李建成完敗于李世民。李建成雖然十分重視收買李世民陣營的人,但是他的策略不當(dāng),李建成把李世民陣營的高級軍官作為收買的主要對象。

比如李建成曾經(jīng)派人送了一車金銀珠寶送給尉遲敬德想收買他,但是被拒絕了,尉遲敬德還把這事向李世民匯報。后來李建成又用重金拉攏李世民的另一員猛將段志玄,也沒能成功。

反觀李世民的策反工作則十分務(wù)實,他把策反對象鎖定為李建成陣營中的中下級軍官。

比如李建成陣營的常何、王晊都被李世民收買。常何在玄武門之變當(dāng)天負責(zé)守衛(wèi)玄武門,王晊是李建成的心腹,他向李世民透露許多李建成的情報。

從雙方策反的成效來看,李世民比李建成高明多了,李建成把策反目標(biāo)定為李世民的高級將領(lǐng),這些人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很難收買。李世民的策反工作則高明多了,他選了李建成陣營中占據(jù)重要崗位的中下級軍官,這些人忠誠度比高級將領(lǐng)低,但是又能掌握到核心信息,具有重大的價值。

3.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向李淵狀告李建成穢亂后宮其實暗藏殺機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突厥進犯大唐,李元吉主動請纓去抵抗突厥,他趁機抽調(diào)李世民麾下的猛將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jié)、段志玄等。

不甘心束手就擒的李世民決定反擊,他向李淵狀告李建成穢亂后宮。李淵決定第二天召李建成和李世民入朝對質(zhì)。

以穢亂后宮告李建成的狀,看起來好像是李世民黔驢技窮的表現(xiàn),因為宮廷丑聞這種事,除非是抓奸在床,不然很難證實。其實這是李世民真正高明之處!

一是這種宮廷丑聞皇家不愿意張揚,因此李淵只召集了少數(shù)大臣、李建成和李世民兩人來對質(zhì),這樣跟隨李建成入宮的人不多,提高了伏擊李建成的成功性。

二是可以麻痹李建成。它會使李建成認為李世民已經(jīng)毫無辦法,只能用這種下三濫的招數(shù)來誣陷自己。而李建成身正不怕影子歪,大可以放心上朝和李世民對質(zhì),最終結(jié)果將證明李世民是誣告,那么李世民的政治生涯就結(jié)束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就穩(wěn)了。

正是在這種自信的心理支撐下,李建成拒絕了張婕妤和李元吉不要入宮的建議,跳進李世民設(shè)下的圈套。

4.李世民身經(jīng)百戰(zhàn),他出色地指揮了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身經(jīng)百戰(zhàn),在他一生的戰(zhàn)爭生涯中,除了晚年征高句麗鎩羽而歸,其他戰(zhàn)役他都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場戰(zhàn)斗,李世民出色的指揮才能使他最終贏得了勝利。

4.1李世民率領(lǐng)九名心腹帶兵埋伏于玄武門

李世民以李建成穢亂后宮為由,引誘李建成進入圈套后,李世民又精心布置了政變現(xiàn)場。



玄武門之變當(dāng)天的值班將領(lǐng)是已經(jīng)被李世民收買的常何。于是李世民提前帶著尉遲敬德等九名心腹,伏兵于玄武門。

4.2玄武門之變當(dāng)天李世民身先士卒射死了李建成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毫無防備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到臨湖殿時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于是調(diào)轉(zhuǎn)馬頭準(zhǔn)備回府。

這時李世民從后面追趕上來,李元吉向李世民連射三箭,由于心慌沒有射中。李世民卻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隨后在尉遲敬德的幫助下殺死了李元吉。

玄武門之變的結(jié)果可以看出李建成由于做了太子后久疏戰(zhàn)場,他來不及做出反抗就被射死,李元吉作為一名驍將還是做出了反抗,只是他的心理素質(zhì)不過硬,箭法有失水準(zhǔn)。李世民由于一直征戰(zhàn)沙場,保持了高超的武藝和心理素質(zhì),因此一舉將兩位對手殺死,為政變成功打下堅實基礎(chǔ)。

4.3被歷史掩埋的主戰(zhàn)場:太極宮

由于李世民篡位后篡改了歷史,他故意將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戰(zhàn)場從史書上抹去了,這就是李淵所在的太極宮,這里才是最重要的戰(zhàn)場。

縱觀歷史上的政變,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控制或者殺死當(dāng)時的首領(lǐng),許多政變失敗就是沒有做到這點。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jù)、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最后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沒能控制住他們的父皇。

因此史書記載的玄武門之變時李淵還在泛舟湖上,明顯是不符合邏輯的。李淵作為帝國老大,在天子腳下兩派武裝發(fā)生了血戰(zhàn),他怎么可能一無所知還在泛舟湖上,并且一見到尉遲敬德就乖乖地交出權(quán)力。

因此,真相就是李世民派兵進入太極宮,控制住了李淵,這樣萬一玄武門戰(zhàn)場失利了,李世民還可以挾天子令諸侯。

手下人才濟濟的李建成最后被殺,實在不是他無能。借用電視劇里的臺詞:不是國軍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李建成只能感慨自己命運不好,遇到了不世出的天才李世民,既生成,何生民!估計是李建成最大的心聲!

4

首先,這個問題有一錯誤。

太子李建成,身為嫡長子,不但沒有任何過失而且為大唐作出不少貢獻。要知道李淵起兵之前大多數(shù)兵馬都是由李建成于河?xùn)|招募而來的。其后又剿滅軍閥劉黑闥,平定山東。武德元年(618年) 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之后又打了幾場仗,但畢竟身份已經(jīng)不一樣“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留在京城。李建成在朝廷中可是大受好評,被看好是下一任皇帝,且有齊王李元吉的輔助,勢力遠比李世民強大。

但說厲害的人都在太子李建成身邊,就違背史實了。相比李建成在內(nèi)輔佐李淵處理朝政,李世民長時間在外征戰(zhàn)沙場,幾乎每場大型戰(zhàn)役都參與,可以這樣說大唐一半以上的功勞歸功于李世民,掌握軍中大權(quán),贏得了北魏末期以來勢力強大的關(guān)隴勛貴軍事集團的支持,又在虎牢關(guān)之戰(zhàn)中一舉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奠定了其在中原一帶的軍事威望,被封為天策軍,開府招賢。

此過程中更是收獲了一大批有才干的人,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文臣武將。李建成雖也有魏征,薛萬徹等人,可以說這兩人這在能人將士應(yīng)該上勢均力敵。

可有一個轉(zhuǎn)折點-玄武門之變,致使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死亡,秦王李世民被封為太子,并繼承皇位,成為最大的贏家。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設(shè)計進宮,途中經(jīng)過玄武門的時候,李世民直接率領(lǐng)一群人沖了出來,見人就殺。李元吉被嚇得彎弓射箭,想要射死李世民,但卻由于緊張連弓都拉不開,被尉遲敬德射死,而李世民也看準(zhǔn)時機,直接把李建成射死。

第一:李世民膽識過人,殺伐果斷。

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多年,有了豐富了作戰(zhàn)經(jīng)驗,膽識過人,面對李建成步步緊,決定先發(fā)制人,污蔑李建成淫亂后宮,致使李淵下令要李建成次日進宮對質(zhì),自己則連夜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準(zhǔn)備發(fā)動致命一擊。

第二:李世民軍中戰(zhàn)神,實際掌握軍權(quán)。

李世民曾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想要得到李靖的幫助,李靖雖沒有答應(yīng),但也沒有把此事告知與眾,選擇了中立。原本在玄武門駐守的將領(lǐng)常何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但被李世民策反了。而皇宮禁軍那可是跟李世民一起打過仗的,視為戰(zhàn)神,妥妥的轉(zhuǎn)向李世民的陣營。

第三:李世民的情報功能很強大。

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剛剛想要對李世民動手時,卻因情報被泄露而李世民所知。讓李世民有時間布局引其上鉤,而對方卻沒有絲毫察覺。

第四:李建成太過自信,輕視李世民。

李建成先往玄武門的時候,魏征和李元吉都覺的這是個陷阱,不應(yīng)該去?衫罱ǔ捎X的常何是自己人,有他作保障,沒有什么問題。也正是因為這不可能出錯的地方可卻因常進叛變而改變,最終輸?shù)囊凰壳襾G了性命。

個人認為李建成和李世民軍事才能和政治才干都很強,只是李建成多多少少有點成為太子就后顧無憂的,沒有好的情報系統(tǒng),輕視李世民。但不管怎么說,李世民都在這場奪位之爭中取得勝利,一個漂亮的華麗轉(zhuǎn)身,成為一個明君,開創(chuàng)了貞觀盛世。

5


這個命題本身就有問題,如果說玄武門政變時太子一方相對李世民來說勢力較大,是說的過去的,但是要說能人都在太子身邊,就違背史實了。

玄武門之變發(fā)生時,因為洛陽戰(zhàn)事結(jié)束,國家統(tǒng)一,按慣例,李淵收掉了李世民的兵符軍權(quán),給予了至高無上的獎賞,李世民被調(diào)回長安當(dāng)起了太平王。但是大唐的天下從起事謀劃到掃平天下,不但每個環(huán)節(jié)李世民都參與了,而且?guī)缀跛袘?zhàn)役級的大戰(zhàn)都是他統(tǒng)兵指揮的,再不濟也是行軍大總管,節(jié)制各路兵馬。

所以,因為付出的多,干的多,自然天下真正的英才都被其收羅在手中。關(guān)鍵是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胸懷天下、善于識人用人的英主,就拿在玄武門之變中忠于太子李建成的大將薛萬徹來說,當(dāng)時為救太子拼死浴血進攻李世民一黨,兵敗逃離隱居后,李世民不但未加怪罪,反而到處尋訪,最后還委以重任,令其領(lǐng)兵征伐草原十八部。

再有謀士魏征,成天給太子出謀劃策,要置李世民于死地,換一句話說,沒有魏征的一再謀劃和勸諫,或許太子與李世民的關(guān)系不一定會走到玄武門之變那種勢同水火的境地。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不但沒有怪罪魏征,還委以重任,成全了魏征千古諫臣的美名,這一對本來是仇家的君臣反而彪炳千秋,成為千古君臣的范本和楷模。

再有李靖,在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親自相請,希望他選邊站隊,他斷然拒絕了李世民的要求,事后李世民也沒有半分怨恨,李靖最后不負眾望,為李世民的李唐江山掃平西域建立了赫赫武功。

從這幾個事例就可以看出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差距,因為李世民的賢良愛才,所以李世民帳下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侯君集等等若干猛將,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千古名臣,所謂房謀杜斷,更是聲名遐邇,享譽京師。


反觀太子陣營,一個李元吉雖然因為征伐草原十八部,兵權(quán)在握,但是畢竟不堪大用、難成大器,自己老婆都不服屢屢給李世民通風(fēng)報信的人能有多大能力可見一斑。武將也就一個薛萬徹了,關(guān)鍵時刻,玄武門守將也背叛了他轉(zhuǎn)投李世民,這才有了李世民八百精銳能夠大搖大擺闖入禁宮設(shè)伏的故事。文也就一個魏征,魏征其實并不是謀劃高手,只不過是一代諫臣,善于明辨是非而已。相較職業(yè)搞謀劃的房、杜來說,起碼專業(yè)不大對口。

要知道玄武門之變,建成、元吉在京師禁宮能夠調(diào)動的兵馬就有五千人,還不算李元吉手持兵符,能夠調(diào)動大量的遠征兵馬。手上握著壓倒性優(yōu)勢的好牌,最后打的稀爛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兄弟倆認為雙王四二在手,勝券在握,李世民已經(jīng)是他們砧板上的肉,想怎么切就怎么切。他們兩個庸才哪里知道,帶兵貴精,用兵貴奇,空有數(shù)量優(yōu)勢,不能夠根據(jù)變化合理運用,最后都是白搭。

所幸玄武門一役準(zhǔn)備帶兵遠征草原十八部的李元吉被李世民滅了,不然這樣的人去征伐草原十八部,大唐戰(zhàn)無不勝的光輝歷史恐怕要添上敗筆。

6

謝邀

先來點題外話

勝利者書寫史書,這沒有什么不對。

至于很多人說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書美化自己抹黑當(dāng)時太子李建成,說太子李建成不是一個無能的人,相反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對于這個說法,本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太子李建成是有能力,這個不假。可你們想過沒有,李建成是有能力,可也要看看跟誰比啊,跟李世民比那叫有能力嘛?

就好比一個普通班里的第一名跟尖子班的第一人比一樣。就算你在普通班里能力在高是第一名,可你在尖子班第一人的面前什么都不是,就是個沒能力的學(xué)渣。

殺兄弒弟雖然是被迫無奈的做法,可畢竟還是做,這種六親不認的做法,美化一下自己最正常不過了。

為什么說被迫無奈呢?

要知道當(dāng)時的秦王李世民的功勞實在太大了,跟李唐三足鼎立的竇建德還有王世充都是被李世民所滅的,可以說李唐取得天下,奠定江山秦王李世民有一大半的功勞。

魏征都害怕秦王李世民功高,勸李建成除了李世民。對李建成說:“秦王公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因名分居長,得就東宮!

李建成李元吉收買李淵的張尹二妃,經(jīng)常說李世民壞話,使李淵冷落李世民。

李元吉拉攏尉遲敬德不成,就污蔑尉遲敬德謀反,還把李世民身邊的杜如晦、房玄齡調(diào)出秦王府,弄得秦王府人心惶惶的。

這時候秦王李世民他在不有所行動,不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我想死的就是他了。


相反太子李建成有什么功勞呢?

就是一個滅了劉黑闥,而且這還是被秦王李世民打的落花流水的人。

魏征說太子如果不立大功,恐怕難鎮(zhèn)服海內(nèi),所以才出來半道搶功勞的。

回歸題主的問題

玄武門之變前,太子李建成身邊有能力的人物的確不少,有齊王李元吉、魏征、偉挺、王珪、裴矩等人輔助,還有京中武將薛萬徹、馮立等人。

可這些人比起秦王李世民身邊的人還真有點不夠看。秦王李世民身邊有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十八學(xué)士,武將更有尉遲敬德、秦瓊、李靖、李世勣這些牛人。

不過太子李建成勢大這是一定的,畢竟他是名義上的儲君。

至于為什么說最后李世民勝出了,本人覺得還是出其不意的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李淵也沒辦法就詔立李世民為太子,國家庶事,皆由他處理了。


個人見解,不足之處請指正

歡迎討論

7

當(dāng)時唐朝厲害的人物可并非都在太子李建成身邊,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實際上,李世民和李建成兩個各自的麾下,都聚集了當(dāng)時大唐最核心的人才,只不過各自的人才梯隊的側(cè)重點不同罷了。

大唐立國之初,首要的任務(wù)是平定四方,結(jié)束戰(zhàn)亂,完成天下的統(tǒng)一。所以,李淵需要選擇一個出色的兒子,代替他在外統(tǒng)兵征伐,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而作為太子的李建成,乃是大唐的儲君,稍有差池就會動搖國本。于是,李淵選擇把太子李建成留在長安輔政,鍛煉其治國理政的能力和素養(yǎng),而把征戰(zhàn)四方的重擔(dān),交給了自己另一位出色的兒子——秦王李世民。

在長期輔政的過程中,太子李建成身邊逐漸形成以京中文官、豪門貴族為主的政治勢力。而常年在外征戰(zhàn)殺伐的秦王李世民,其身邊則逐漸形成以軍中武將、寒族仕子為主的政治勢力。

換句話說,李建成實際上是唐初中央文官集團的代表,而李世民則是唐初一線武將集團的代表。而兩人之間的斗爭,表面上是兄弟之間的皇位之爭,實際上卻是文官集團和武將集團的政治斗爭。

而在大唐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中,秦王李世民和其麾下的眾多武將率軍四處征伐,“拋頭顱,灑熱血”,接連消滅縱橫西北的薛仁杲父子、稱雄中原的鄭王王世充和虎踞河北的夏王竇建德等割據(jù)勢力,最終取得大唐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徹底勝利。因此,秦王李世民和其麾下的眾多武將,個個都是功勛卓著,居功至偉。反觀留守京中的太子李建成和他麾下的那些京中文官們,與前者相比就顯得暗淡無光了。

所以,不論是太子李建成,還是他麾下的政治勢力,都想分化和鏟除秦王李世民勢力,以此來鞏固自身的政治利益。

不過,玄武門之變畢竟發(fā)生在京中,這對于李建成而言,本身是具有主場優(yōu)勢的。畢竟在京中多年輔政所建立的政治力量和關(guān)系網(wǎng),可不是常年在外征戰(zhàn)殺伐的李世民所能比的。然而,最終李世民卻能先發(fā)制人,實現(xiàn)客場制勝,除了其自身的膽色謀略外,實際上多少還有點運氣因素存在!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本文作者:小賤賤

8

這不是廢話嗎,李大自然不愿動手畢竟贏定了,問題是你李大可以不動但是李四必須動手,李大不動手李四就無法名正言順的把兩個哥哥一鍋燴了,所以就像歷史書上說的,李四投靠李大之后,李四打著李大的旗幟處處先下殺手,而且所有的手段明顯就是無法一擊至李二于死地,唯一的后果只能是激化李大和李二的矛盾沖突,擺明了就是純粹挑事,歷史書說李四原定起兵伏殺李二我是絕對相信的這事擺明了對李大沒有好處但卻是絕對有利于李四,把李大李四看成完全一體無私的絕壁是沙雕,位置就只有一個,李四伏兵殺了李二,這個鍋無論怎樣都是扣在李大頭上,最好的情況回過頭老李一發(fā)火把李大廢了就是李四發(fā)達了,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再加一把勁把李大也做了,將兩個哥哥一鍋燴,再逼宮老李,只可惜人家不按他的意思干事

9

感謝邀請

歷史上每一場政變都不是簡單的結(jié)論能蓋括的。

個人認為,首先李世民是想和太子成為好兄弟的。但太子重視的不是李世民。那李世民肯定多有不滿,日積月累也就有了奪權(quán)的心里準(zhǔn)備。

太子身邊重用看起來都是些能人,但基本都是大官顯貴,文官紙上談兵,虛容的,逢場作戲的多。而李世民手下全是精兵強將,全聽李世民的軍事化行動。既能征善戰(zhàn),能文能武。就這一項大勢上就壓倒太子,再加上信息的可靠,方方面面嚴(yán)緊的安排布悾。又長年在外打仗,練就一身膽量,李世民身邊能人又多。一個宏偉的藍圖早在他們心中成形,只等時機成熟,也就是說李世民的章程策略高過了太子,而太子對李世民也是大*義啦,沒想到能來的這么塊這么突然。而李世民就是要選擇趁太子還沒對他防范時先下手為強,所以推翻朝廷,取太子性命,也就易如反掌。

10

在唐高祖時期,太子李建成身邊確實有很多厲害的人物,比如魏征當(dāng)時就是跟隨于他,而且當(dāng)時太子的實力相當(dāng)強大,齊王李元吉也是和他同一戰(zhàn)線。李世民雖然南征北戰(zhàn)很有經(jīng)驗,但要和當(dāng)時的太子直接開戰(zhàn)還不一定有勝算。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世民才會用陰謀把太子和齊王引至玄武門,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7月2日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一起進宮見唐高祖李淵。進宮必須要經(jīng)過玄武門,就在這倆兄弟進入玄武門的時候,李世民帶著一幫人突然竄了出來,李元吉嚇得連忙彎弓搭箭,準(zhǔn)備射向李世民,卻因為過于緊張連弓都拉不開。這時候李世民也拿起手中弓箭射向太子李建成,太子當(dāng)場倒于馬下。就這樣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殺于玄武門中。隨后李世民派尉遲恭前往李淵處報告,說太子和齊王想要作亂,已被秦王誅殺。

太子死后,李世民被冊封為新太子,并繼承了皇位,年號貞觀。

李世民為何能勝太子

李世民能夠在“兄弟奪謫”中勝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李世民久經(jīng)沙場,有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和沉著冷靜的應(yīng)對能力。在整個玄武門事件策劃和執(zhí)行中,他都表現(xiàn)的非常冷靜,心理素質(zhì)相當(dāng)好,而太子和齊王在相比之下就缺少這種能力,特別是在玄武門對陣的時候,齊王嚇得竟然連弓都拉不開。


2、李世民的情報工作非常到位。在太子和齊王密謀要對李世民動手的時候,就有人第一時間向李世民匯報了情況,也就是這份情報讓李世民決定要反擊。而太子那邊的情報工作就要差許多了,在李世民制訂了整個計劃并且開始實施的時候,太子那邊卻毫不知情。

李世民向李淵告密說太子淫亂后宮,李淵決定要召太子入宮當(dāng)面對質(zhì)。其實這只是計劃的一部分,然而太子那邊卻一無所知,以為真的只是去對質(zhì),沒想到這一去等待他的竟是親弟弟的奪命箭?梢娞与m然勢力強大,但在情報工作上做的不如李世民好,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3、太子李建成過于自信。在玄武門事件的前一天,齊王就提醒太子明天的對質(zhì)可能是圈套,但太子卻不以為然。而且當(dāng)時玄武門的將領(lǐng)常何是太子那邊的人,所以太子才毫無防備的進宮。正是太子認為最不可能出問題的地方卻出了問題,常何被李世民策反了。

唐太宗李世民最終成功登上了皇位,而且在他的統(tǒng)治下唐朝走向盛世。雖然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李世民的能力就注定了他會在“奪謫之戰(zhàn)”中勝出,不管這件事是否光彩,他確實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時代。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