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行。這句話常被人們形容某些人的雄心壯志。但是在涉及國家最高權力的問題上,歷史上有多少人望而卻步,因為這一步走好就是金子塔尖,走不好就是萬丈深淵。所以歷史已經過去了上千年,今天有人提出:諸葛亮在劉備死后,篡權奪位,勝算能有幾何的問題。我首先不談逆歷史而動就是反動。但是也必須指明,這些人也是存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敝T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忠君報國之典范,他的一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報效先帝的知遇之恩,愿肝腦涂地,嘔心瀝血。明知不為而為之,六出祁山,死于五丈原。
《三國演義》劉備托孤的情景。當時,劉備臥病床榻對亮說:你才能出眾定能讓國家安定。以后,若我的子孫可以輔佐,你便輔佐,若他們不爭氣,你就自己來吧,也就是大可“取而代之”,一番話說的很是懇切,讓諸葛亮非常感動痛哭流涕,當時就表示了自己的心意,說:我必定竭心盡力輔佐幼主,成就漢室大業(yè)。劉備聽后,又開始和阿斗講,要他一定要對諸葛亮心懷敬重。
交代完一切后事的劉備很快就駕崩了,而諸葛亮也正式開始了他的輔佐大業(yè)。
白帝城托孤事件是否是真的像三國中記載的那樣是一段佳話我們不得而知,所有的疑問,我們都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通過所記載的一切來推測出諸葛亮會篡位的可能性非常小。
首先,在諸葛亮所處的時代,人們都很注重名節(jié),像諸葛亮先生這樣的名士就更不用說了。倘若諸葛亮在劉備死后篡權就算諸葛亮打著劉備臨終遺言,說劉備把江山讓給我,讓我替先帝完成匡扶漢室的大業(yè),劉禪天生愚笨不能勝任國君之位。這樣一條堂而皇之的天經地義的理由。天下人也會群起而攻之,諸葛亮打拼多年的英明就會毀于一旦。除此以外,諸葛亮對劉備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與他的品性來說,篡權?簡直就是開玩笑。
其次,天下人都知道諸葛亮原本是南陽隱居的亂世之中,他雖然謀略出眾,卻沒有施展的地方。有人在曹操面前提到諸葛亮而曹j操不解一顧,諸葛亮已經做好了在此終老的打算,但是他遇到了劉備,這個雖有報負,但卻無人輔佐的劉皇叔。三顧茅廬,大談天下局勢變換,茅廬中的他與他最終走到一起,從此,傳奇現世,人們永遠記住一個名子——諸葛亮
劉備對于諸葛亮就像是久旱逢甘霖,知遇之恩無以報答,唯有傾盡奇才,為他謀劃天下。
其次,從策略上來說,劉備的以退為進用的非常巧妙。他給諸葛亮打了一手套感情牌,他先是對亮說可以輔助就輔佐,后代不爭氣的話,就可以自己掌權,這是試探諸葛亮,讓其當即表明自己的忠心,對此劉備非常滿意。
但是,口頭的承諾畢竟還是有很大的風險,劉備也很怕自己的江山落到別人手中,于是他又任命了另一位大臣李嚴和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當時的蜀國的政治、軍事勢力大致分為荊州幫和益州幫,李嚴就是益州幫的代表,在永安,李嚴是地頭蛇,尚書令加中都護統(tǒng)內外軍事,隨劉備所在的尚書令,掌管機要。
中都護統(tǒng)內外軍事,為劉備帶來的中軍的最高統(tǒng)帥,統(tǒng)領永安一帶的軍事力量。諸葛亮想要篡權李嚴是諸葛亮繞不過的坎。
此時的蜀國實際上形成了二元權力政治局面,成都的皇帝劉禪和丞相諸葛亮,永安的軍方巨頭李嚴。
聰明智慧的諸葛亮那能不明白蜀國的形勢,他想上位蜀國必定有一場腥風血雨,荊州幫和益州幫火并,最后鹿死誰手還不一定,神機妙算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不會不知道這個局面。到頭來蜀國必定會被東吳和魏國瓜分。
最終結論:諸葛亮是絕不可能篡位奪權,他只有一條路遵循先帝的遺囑:“輔佐劉禪,匡扶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