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沒有人覺得城市比鄉(xiāng)村更美好,他們不但不會賣掉家里的田產(chǎn),而且會用做官時掙到的銀子大量購買,錢太少就貪污。大貪官和珅貪污的田產(chǎn)面積相當一個杭州市。
我國歷史上很長一個階段以農(nóng)耕經(jīng)濟為主,土地是命脈,而且封建統(tǒng)治者重農(nóng)輕商,從而形成濃重的“安土重遷”的思想。
加之大多封建帝王以儒治國,儒家尤為重視宗族,古人幾乎都是聚族而居,回家也就意味著回歸到自己的宗族之中,晚年最光榮、最驕傲、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榮歸故里。即使在其他地方去世,一定要將自己尸骨運回老家,葬在祖墳,落葉歸根。
因此,古人考取功名后,不但不會放棄家中的祖屋、田產(chǎn),而且在做官期間,將多余的俸祿都用來在家鄉(xiāng)置辦田地房產(chǎn),等年紀大了,他們不會留戀城市的生活,都回隱居田園。這些在做官期間購買的田產(chǎn),就成為他們退休后生活的來源。
當年和珅為官時,購置了房產(chǎn)3000間,田產(chǎn)8000頃,田產(chǎn)換算成公制多達530多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杭州市。
這種思想在民國期間依然存在,在戰(zhàn)火連天的時期,軍閥和官僚趁亂大量侵吞土地。北洋軍閥張敬堯和倪嗣沖各擁有七八萬畝以上的土地;張作霖在東北占有土地150萬畝田地。民國時期的軍閥馮國璋是河北省河間人,在自己當代理大總統(tǒng)后,在家鄉(xiāng)大量搶購田產(chǎn),《新青年》揭露說:“(由于馮國璋瘋狂購買),河間府的田地再也買不到了。”除河北的田產(chǎn)外,馮國璋在蘇北還占有田地七十五萬畝。
因此中國古代把有錢的官僚稱作土皇帝、土豪、土財主、土地主、土軍閥……
古代官員做官不放棄土地,除了給自己養(yǎng)老外,也是后世子孫搶資源,這是家族均分繼承制度的惡果,@聾王異史 在【“奸生子”也可分割家產(chǎn),傳統(tǒng)的均分繼承制是否消磨進取精神? - 今日頭條】https://www.toutiao.com/i6855517964276335117/一文中有詳細講述了這一制度。
辛棄疾準備辭官時,兒子不讓他退休,覺得沒給他準備足夠的田產(chǎn)。辛棄疾大怒,覺得兒子太沒出息,寫了一首《最高樓 吾衰矣》,“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痛斥啃老的兒子貪得無厭。
那么這么多田地誰來打點,一般是父母、兄弟,以及族人幫助料理。
官做的越大,置辦的田產(chǎn)越多,幾十萬畝田地能種過來嗎?這不用人擔心,因為官僚是不會自己去種地的,他們會購買奴隸,或把地租給佃戶耕種。
“唐代貴族階級,多養(yǎng)奴隸。莊園中之田地,當然使之耕種,然以地面遼闊,田多至千頃,自家奴隸,不敷應用,不能不利用佃戶,耕種田地,收其租稅,以供揮霍。此種佃戶,稱為客戶,或莊客......”——黃現(xiàn)璠《唐代社會概略》
皇帝還會替大臣著想。到了耕種季節(jié),皇帝會給官員放“田假”,讓他們回家監(jiān)督種田。怕人手不夠,皇帝還會安排人替他們耕種。
《明史》記載: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奉圣旨,準存全戶五百戶,共湊人二千丁,見丁百畝",免其"一應雜泛差役",稱欽撥佃戶。
賜給大臣佃戶,還免去這些佃戶差役,為了讓大臣安心工作,皇帝心都操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