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入正題,我來回答。

一、背景簡介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將后主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此后五年,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jīng)濟措施,使蜀漢境內(nèi)呈現(xiàn)出了繁榮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興五年)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后主,即這篇傳誦千古的《出師表》。

諸葛亮為蜀漢基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陸游曾稱贊稱贊這篇表文:“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關(guān)系解讀

那么,從這篇表文中,我們究竟能看出諸葛亮和劉禪背后怎樣的關(guān)系呢?

1、互有不滿

諸葛亮在出師北伐之際,給后主劉禪上表文這種事情,古來稀有。如果君臣之間關(guān)系十分和諧融洽,那為什么事情不能講在當面,而非要“寫一封信”來表明心跡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和劉禪的父親劉備的君臣關(guān)系,可以說是千古佳話。但和劉禪則不然。

(1)“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諸葛亮告訴劉禪,你應該賞罰分明,謹慎用人,不要說不恰當?shù)脑,辦不合適的事,而冷了忠臣良將之心!

這說明諸葛亮對劉禪的執(zhí)政方針不滿意。而劉禪呢,雖然表面上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雖然給了諸葛亮很大很多的權(quán)利,但也并非事事都聽命于諸葛亮。

劉禪在位42年,憑什么?就憑的是諸葛亮嗎?就憑別人說的“扶不起來”嗎?非也。劉禪其實是個很聰明,“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諸葛亮語)的人,而且是一代君王,也不可能凡事都聽信諸葛亮,況且他還有很多親信,近臣。

所以,諸葛亮對于劉禪的“不聽忠言”不滿意,劉禪對諸葛亮管的太寬不滿意。

(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又說,你親近小人,而疏遠賢良,這就是如今最大的弊端,是導致國家頹廢的最主要原因。

(3)諸葛亮進而又告訴劉禪,郭攸之、費祎、董允、向?qū),他們都是可以信賴,能夠重用的人,請陛下一定要擦亮眼睛?/p>

諸葛亮為什么要左一句,右一句地說個不停?這里邊,有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更有他對后主的種種不滿,而且平時還不怎么聽他的話;而以上這些話,也反襯出劉禪對諸葛亮平時的很多建議,也是充耳不聞的。在很多事情上,他自己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主見。

當然,他們雖互有不滿,但遠遠不到撕破臉皮的地步,在有些事情上,他們還是能意見統(tǒng)一的。

2、互相依存

劉備駕崩后,蜀漢很多老臣也先后去世,掰開指頭數(shù)數(shù),也只有諸葛亮一位棟梁之才了。而諸葛亮在大體上,還是忠于國家的,忠于劉氏的。這一點,劉禪當然不會不清楚。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是諸葛亮丞相在表明立場:我終生都感激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我會終生都為蜀漢“驅(qū)馳!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是我報先帝之恩,忠于陛下,而必須去做的事情。

(3)“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就要離開陛下了,心中難過,淚流滿面,萬望陛下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通過以上幾句話,我們能夠看出諸葛亮的誠心和忠心,還有出兵伐魏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大家都知道,在諸葛亮的主導下,蜀漢傾全國之力,六次北伐,你說,沒有劉禪的許可,這事情能成行嗎?

我們說,在封建社會,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諸葛亮屢次伐魏,必須經(jīng)過劉禪的同意;而劉禪,當然也想一統(tǒng)天下,青史留名,他對諸葛亮還是有一定的依賴性的。

所以,他們的互相依存關(guān)系,也很明顯。

至于諸葛亮在劉禪繼位之初,對劉禪的不敬,以及諸葛亮死后,劉禪對諸葛亮的不尊,這應當別論一番,本篇暫且不表。


大家好,我是“登攀”,感謝您關(guān)注,點贊,留言,轉(zhuǎn)發(fā)!

最佳貢獻者
2

謝謝邀請。

劉禪與諸葛亮,是君臣關(guān)系,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君臣關(guān)系。這一切,都在《出師表》中體現(xiàn)出來。

《出師表》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是沒有《出師表》這個題目的。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在《出師表》的解題里這樣寫道:《出師表》“語言懇切周詳,被歷代知識分子所推重。本文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并無篇名,篇名為后人所加。表,古代臣子對君主有所陳述的一種文書!

原出處引用諸葛亮的文章時,雖然沒有用“表”字來表示,但是,引文最后的“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就足以證明是“表”。

既然是“表”, 就必須君臣關(guān)系明確,這一點諸葛亮做到了。開頭以“臣亮言”始,結(jié)尾以“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止,就是最好的證明。不管諸葛亮在劉禪的心目中是怎樣的地位(也許是叔父),但是,諸葛亮是知道自己“臣”的身份的。

但是,從《出師表》的全文內(nèi)容來看,劉禪與諸葛亮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君臣關(guān)系。如果是一般的君臣關(guān)系的話,《出師表》中的有些話,“臣”是絕對不敢說的。這里舉出兩個例子。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3

告訴你不一樣的君臣關(guān)系!那么歷史上劉禪和諸葛亮真實關(guān)系到底如何,劉禪為什么過度的依賴和尊重諸葛亮?下面一起通過出師表及一些史料來分析劉嬋和諸葛亮的君臣關(guān)系。

劉禪是諸葛亮輔佐的第二位君主;諸葛亮是劉禪最主要的輔佐者之一。他們之間是君臣關(guān)系。那么他們的君臣關(guān)系是不是像人們所傳說的那樣親如父子呢?

從歷史上來看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融洽,相反,他們之間存在著不少的矛盾。

一、諸葛亮曾經(jīng)一度排擠托孤之臣李嚴。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際是安排了兩個大臣:諸葛亮和李嚴。他們的分工是諸葛亮主管政務而李嚴主管軍事。后來李嚴被諸葛亮排擠出政府之外并且削職為民!笆聼o巨細咸決于亮”是諸葛亮獨攬政權(quán)的開始。

二、在劉禪身邊安插自己的親信。

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除了表明了自己北伐的決心之外還向劉禪推薦了宮中和府中的托付之人。這也是說自己在的時候所有事情由我所決定,我走了之后也會有人代替我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完成,根本不需要劉禪過問的。這像一國之君嗎?

三、對自己的處罰是降職而不降權(quán)。

在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后,他也自動的承擔了自己的責任:自己上表降了自己的職務,但并沒有減少自己的權(quán)利。那么,自己給自己的這個處分是有名無實的。

四、自己不敢啟用有能力的人才。

取得這樣的地位是諸葛亮夢寐以求的。只要是有一點辦法他是不會讓他人取而代之的,所以他就不敢使用有能力的人才。就是使用他們也絕不培養(yǎng)他們。這種想法也使得蜀國后期出現(xiàn)了人才枯竭的現(xiàn)象:“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是一種多么無奈的局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首先,劉禪對諸葛亮的情感是十分復雜與敏感的。其中包含了“相”與“父”兩重情感。諸葛亮死后,劉禪先后做出了“禁止京城官員外赴奔喪”“舉國舉哀”“大赦天下”“廢除丞相官職,將相印隨葬永封武侯墓中”“任命蔣琬為尚書令,總理國家政事!薄敖乖诔啥紴橹T葛亮立廟”“升蔣琬為大將軍”等一系列舉措。與此同時,對于千里奔喪的譙周不做任何處理,對于百姓在民間的私祭也不予禁止,最后還是同意于成都野郊為諸葛亮立廟。

至于后續(xù)“升費祎作尚書令,大司馬”也都是依照諸葛亮遺囑進行,對于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優(yōu)待也可從“將公主嫁予十七歲的諸葛瞻”等一系列措施中突顯。從中可見,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極其復雜,雜糅了依戀,怨憤,思念,不滿,仰慕,感激等情愫,還有劉禪本人身為帝王的威嚴與克制,內(nèi)心的矛盾也就反應在了行事的矛盾上。雖然作為一名亡國之君,劉禪本人的智力已不重要,但是縱觀劉禪一生行跡,亦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劉禪生性溫和,較為暗弱,是故會寵幸黃皓之流,這一方面也致使他對于諸葛亮的感情絕對不至懷抱“憎恨”的程度。雖然不一定有“帝王之才”,但是劉禪個體的知識是值得肯定的。這使得劉禪的大部分行事實際上是在“理性”的籠罩之下。

托孤重臣李嚴

是故即使劉禪對諸葛亮懷抱“憎恨”,也絕對不會做出過激的報復舉措,作為一名帝王,劉禪首先考慮的是國計民生,其次是軍事治政,再次是權(quán)力交接,而不會過分摻雜私人恩怨。

4

透過這個出師表可以看出諸葛亮和劉禪的關(guān)系就是一個只想完成先帝遺愿,一個不知所措半依附半拒絕?傊畠蓚人要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5

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發(fā)生不和諧時,相權(quán)另外找地方生活,要不,皇帝是不高興的。

6

通過歷史我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是充滿了怨恨和猜忌,這種情況在劉備死后就慢慢形成了。

諸葛亮獨攬蜀漢大權(quán)

在劉備白帝城托孤后,劉禪即皇帝位,但卻是個傀儡皇帝。諸葛亮借著劉備托孤之意,在辦完劉備喪事后,總攬了蜀國的全部軍政大權(quán)。

其實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時,并不是讓諸葛亮單獨執(zhí)政,而是說諸葛亮、李嚴同為輔政大臣,同時又對劉永(劉備次子)說:吾死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

但諸葛亮卻未遵照劉備遺詔,獨攬蜀漢政權(quán),造成這樣的局面是諸葛亮懷疑劉禪的能力,對劉禪不放心不信任,“慮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難別”。同時也是從忠于漢室和蜀漢政權(quán)穩(wěn)定建設的大局出發(fā)。

尤其是諸葛亮死后,讓自己心腹之人蔣琬、費幃、姜維繼續(xù)掌控著蜀漢大權(quán),按照諸葛亮制定的大政處理政事。

劉禪的怨恨

而劉禪在即位之時,已年滿17歲,在三國時期已經(jīng)是成年人,具備了處理政事的能力,更何況三國時期,諸侯年少英雄已成常態(tài),孫策15歲隨父上陣殺敵,20歲攻占江東六郡,孫權(quán)在繼承父兄基業(yè)也只有18歲。曹操的兒子更是在年少之時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建立功業(yè)。

即便到了二十多歲,在諸葛亮出師北伐之際,劉禪年富力強,正直青春有為之際。按漢制,諸葛亮應該還政,但卻不愿意放權(quán),甚至于都沒想過讓劉禪親政。

北伐前夕,諸葛亮上書千古流傳的《前出師表》,一是臨行時向劉禪進諫,二是表明了進軍的目的和決心。而看似進諫,實際上是對朝廷之事的安排,對劉禪定下了規(guī)矩和要求。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將政務、軍事、執(zhí)法及宮中事務管理等方面安排的即全面又具體,即針對又實用,但這對于劉禪來說,無疑是畫地為牢,顯得要求過嚴,難以做到。

雖然目的是促使劉禪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采取得力的措施,保證北伐的順利進軍。但是卻透漏出對劉禪的不放心,仍把已經(jīng)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處處耳提面命,教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這由怎能不引起劉禪的反感和不滿呢?

雖然諸葛亮受“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quán)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陳壽三國志)。但劉禪畢竟是一國之君,在處于和漢獻帝一樣的局面,肯定會心有不滿,也會對諸葛亮心生怨恨。

7

雖然現(xiàn)在很多人在陰暗的揣測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guān)系并非像史書上描寫的那樣如魚得水,懷疑劉禪對諸葛亮懷有忌憚,指責諸葛亮事必躬親是獨攬大權(quán)?墒亲x懂出師表就會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充滿對劉備的懷念,對君臣共同理想的堅定,出師表像是一份遺書,對劉嬋如慈父般的囑托,我相信諸葛亮的忠誠,相信劉備對他的信任,更相信劉禪對諸葛亮事之如父

8

關(guān)于諸葛亮三顧茅廬,而被劉備真心實意請出后寫的一篇呈文。叫作《出師表》,這篇呈文,科學地分析了當時魏國、吳國、蜀國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方面的科學分折和論斷。另一方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蜀國該何去何從。語句摯誠摯真,又顧及說明要解決的眼前難題,又顧及以后的各個環(huán)結(jié)的發(fā)展和注意事項。……雖說當時是君臣關(guān)系,從諸葛亮出師表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關(guān)系勝過親兄弟的關(guān)系!

9

從《出師表》,解讀諸葛亮、劉禪二人關(guān)系如何?

?

作為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最后一年,語文課本上選進了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后主劉禪上書的表文,可以說蘊含深意。

說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要腦補一下當時躊躇滿志,誓要完成先帝遺志,光復中原的諸葛丞相是什么形象了?這和要參加中考的莘莘學子們是不是很像?

沒有錯,凡事都在于要試一試!這也是教育部門對廣大學子的殷切希望。

雖然最后諸葛亮北伐沒有取得成功,但這種奮身以復漢室的精神確實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

諸葛亮給后人帶來的勵志精神暫且不提,我們一起解讀諸葛亮、劉禪的關(guān)系到底如何?

了解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首先要跳開《出師表》,看一下二人的身份地位。

諸葛亮,大家耳朵里都聽出老繭來的名字,生于181年。

劉禪,成語樂不思蜀的出處,生于207年。

諸葛亮比劉禪大了26歲,而生父劉備比劉禪大了46歲。

第一點,從這里可以看到,兩人有一種另類的“父子”關(guān)系在。

?

我們常說老來得子,對兒子會非常好,可是大家看看劉禪從出生以來的待遇,就知道劉備是一個事業(yè)心極重的男人,他掛在嘴邊有一句堪比曹孟德的名言就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至于兒子?在他眼中更多的是個工具人,老子打下江山,你能守住就好,實在不行就讓能干的人上。

這點從劉備的臨終遺言可見一斑,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出劉備非常具有現(xiàn)代企業(yè)家思維,沒有傳統(tǒng)的家族式思維方法。

能者上,弱者下,現(xiàn)代企業(yè)家奉為圭臬的金科玉律在劉老板這里更加顯露無疑,曹操稱他為英雄,一點也不過分。

從這點來看,用現(xiàn)代一點的話來說:劉禪就是董事長,諸葛亮是總經(jīng)理。

而這個總經(jīng)理無論從法理(劉備的遺言)、勢力、能力、國際認可程度來看隨便什么時候都可以做真正的一把手,就看他愿不愿意了。

說了這么多,但他們的大方向是統(tǒng)一的,就是《出師表》中反復提到的先帝遺志:興復漢室!

第二點:可以說他們是:同志關(guān)系!

?

第三點:相父這個稱呼可不是隨便叫叫的,從《出師表》中看到,諸葛亮反復念叨的這幾個名字都是他作為丞相開府治事給劉禪留下的班子成員,用孫伯符的話來說就是“內(nèi)事不決問郭攸之、費祎、董允,外事不決問向?qū)櫋。而且從劉禪后來的行為來看,也確實遵照執(zhí)行了,可以看到劉禪、諸葛亮上下級關(guān)系之間的配合、默契程度也非常高。

?

綜上,個人認為:諸葛亮對于劉禪是一種似父親、是同志、是幫手的角色,而且兩人關(guān)系也很好。所以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才嘮嘮叨叨說了半天,你想,哪個臣子會像諸葛亮一樣出兵打仗之前立的不是軍令狀,而是這種教育性質(zhì)的表章?

臣子敢寫,相信君上會看是一點;

君王能接受臣子的嘮叨更是重要的一面。

?

至于陰謀論,亮黑,個人覺得大可不必這么想。

退一萬步講,就算諸葛亮有實力、有野心,他沒有跨出那一步,他就不是王莽,而是周公!

以上是我的觀點,感謝各位的觀看和點贊。




10

雖然現(xiàn)在很多人在陰暗的揣測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guān)系并非像史書上描寫的那樣如魚得水,懷疑劉禪對諸葛亮懷有忌憚,指責諸葛亮事必躬親是獨攬大權(quán)?墒亲x懂出師表就會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充滿對劉備的懷念,對君臣共同理想的堅定,出師表像是一份遺書,對劉嬋如慈父般的囑托,我相信諸葛亮的忠誠,相信劉備對他的信任,更相信劉禪對諸葛亮事之如父。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