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入正題,我來回答。
一、背景簡介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將后主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此后五年,諸葛亮實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jīng)濟措施,使蜀漢境內(nèi)呈現(xiàn)出了繁榮興旺景象。
為了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興五年)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后主,即這篇傳誦千古的《出師表》。
諸葛亮為蜀漢基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陸游曾稱贊稱贊這篇表文:“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關(guān)系解讀
那么,從這篇表文中,我們究竟能看出諸葛亮和劉禪背后怎樣的關(guān)系呢?
1、互有不滿
諸葛亮在出師北伐之際,給后主劉禪上表文這種事情,古來稀有。如果君臣之間關(guān)系十分和諧融洽,那為什么事情不能講在當面,而非要“寫一封信”來表明心跡呢?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和劉禪的父親劉備的君臣關(guān)系,可以說是千古佳話。但和劉禪則不然。
(1)“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諸葛亮告訴劉禪,你應該賞罰分明,謹慎用人,不要說不恰當?shù)脑,辦不合適的事,而冷了忠臣良將之心!
這說明諸葛亮對劉禪的執(zhí)政方針不滿意。而劉禪呢,雖然表面上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雖然給了諸葛亮很大很多的權(quán)利,但也并非事事都聽命于諸葛亮。
劉禪在位42年,憑什么?就憑的是諸葛亮嗎?就憑別人說的“扶不起來”嗎?非也。劉禪其實是個很聰明,“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諸葛亮語)的人,而且是一代君王,也不可能凡事都聽信諸葛亮,況且他還有很多親信,近臣。
所以,諸葛亮對于劉禪的“不聽忠言”不滿意,劉禪對諸葛亮管的太寬不滿意。
(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又說,你親近小人,而疏遠賢良,這就是如今最大的弊端,是導致國家頹廢的最主要原因。
(3)諸葛亮進而又告訴劉禪,郭攸之、費祎、董允、向?qū),他們都是可以信賴,能夠重用的人,請陛下一定要擦亮眼睛?/p>
諸葛亮為什么要左一句,右一句地說個不停?這里邊,有諸葛亮對蜀漢的忠心,更有他對后主的種種不滿,而且平時還不怎么聽他的話;而以上這些話,也反襯出劉禪對諸葛亮平時的很多建議,也是充耳不聞的。在很多事情上,他自己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主見。
當然,他們雖互有不滿,但遠遠不到撕破臉皮的地步,在有些事情上,他們還是能意見統(tǒng)一的。
2、互相依存
劉備駕崩后,蜀漢很多老臣也先后去世,掰開指頭數(shù)數(shù),也只有諸葛亮一位棟梁之才了。而諸葛亮在大體上,還是忠于國家的,忠于劉氏的。這一點,劉禪當然不會不清楚。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是諸葛亮丞相在表明立場:我終生都感激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我會終生都為蜀漢“驅(qū)馳!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是我報先帝之恩,忠于陛下,而必須去做的事情。
(3)“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就要離開陛下了,心中難過,淚流滿面,萬望陛下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通過以上幾句話,我們能夠看出諸葛亮的誠心和忠心,還有出兵伐魏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大家都知道,在諸葛亮的主導下,蜀漢傾全國之力,六次北伐,你說,沒有劉禪的許可,這事情能成行嗎?
我們說,在封建社會,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諸葛亮屢次伐魏,必須經(jīng)過劉禪的同意;而劉禪,當然也想一統(tǒng)天下,青史留名,他對諸葛亮還是有一定的依賴性的。
所以,他們的互相依存關(guān)系,也很明顯。
至于諸葛亮在劉禪繼位之初,對劉禪的不敬,以及諸葛亮死后,劉禪對諸葛亮的不尊,這應當別論一番,本篇暫且不表。
大家好,我是“登攀”,感謝您關(guān)注,點贊,留言,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