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44年,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就在這一年,統(tǒng)治中國兩百余年的大明王朝滅亡,而在關外有滿洲人建立的大清政權則入主中原,實現(xiàn)了明亡清興的王朝更迭。

關于明朝的在1644年的覆亡,實際上還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極度的惋惜。

一方面,崇禎皇帝本有機會南遷或者將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為依托,繼續(xù)延長明朝的國祚,以圖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擔責任的性格弱點,不愿意背上“逃跑”罵名的他和幾位皇子全部都最終被困死在了北京,正統(tǒng)的明朝也就此滅亡。

另一方面,則是明朝在依舊作用百萬軍隊的情況下, 被李自成長驅直入,攻破北京,然而卻鮮有軍隊揮師勤王,可以說是坐視了明朝的滅亡。


之所以出現(xiàn)沒有軍隊揮師勤王的局面,可以說崇禎皇帝要承擔非常重要的責任。

之所以說是崇禎皇帝的責任,主要是因為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袁崇煥之死,第二件事情就是唐王朱聿鍵被廢。

先來說說袁崇煥之死。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領滿蒙聯(lián)軍,繞過山海關,從喜峰口和古北口破關而入,一路上燒殺擄掠,直逼北京而來。

后金軍隊的突然殺將而至給了崇禎皇帝以及明朝的朝廷以極大震撼,崇禎皇帝重新啟用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并且迅速召集各方勢力前來勤王。大同總兵滿桂、山海關總兵趙率教以及遠在寧遠的袁崇煥帶著祖大壽等人,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疾馳北京。趙率教更是因為行軍疲憊被阿濟格以逸待勞打得大敗,壯烈殉國?梢哉f,這一次是明朝軍隊勤王最為積極,反應最快,動作也是最快的一次,并且明軍這面損失也是相當慘重,除了趙率教,滿桂也在此期間陣亡。

然而,性格多疑的崇禎皇帝在此期間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他不僅將袁崇煥直接拿下囚禁了起來,并且還將其以反叛的罪名處以了凌遲極刑。

袁崇煥的死可以說給予了當時遼東的諸多將領以極大震撼,祖大壽先是力保袁崇煥,之后更是想要起兵去救袁崇煥,而除了祖大壽,吳三桂及其父親吳襄,也都在袁崇煥手下任職,這也使得這件事情在崇禎皇帝與遼東諸將之間產(chǎn)生了極深的裂隙,最終在明朝滅亡前后表現(xiàn)了出來。

唐王朱聿鍵也是因為勤王而遭受了人生變故。

崇禎九年(1636年),清軍在一次破關南下,這一次唐王朱聿鍵不顧“藩王不掌兵”的祖制,招兵買馬,揮師勤王。然而這一舉動,遭到了崇禎皇帝的極力反對,進而被削去了爵位,貶為庶人,還被囚禁于高墻之內,險些死在禁所。

這兩次揮師勤王,產(chǎn)生了兩樁悲劇,特別是袁崇煥之死,使得勤王的將領們是人人自危,畢竟,誰都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袁崇煥,于是在此之后,清軍再度破關的時候,都沒有再出現(xiàn)此前積極的勤王之舉。特別是在崇禎皇帝在北京城即將被李自成圍困的時候,也向吳三桂發(fā)出了勤王的旨意,然而吳三桂從寧遠到山海關120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14天,坐視北京城北攻破,而不愿揮師勤王。


除開崇禎皇帝本人的原因,此時明朝的軍隊與崇禎以及整個朝廷離心離德,也是不爭的事實。

實際上,軍隊與朝廷的離心離德,早在明清松錦大戰(zhàn)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表露無疑。

薊遼督師洪承疇率領的十多萬明軍在松山被清軍圍困,洪承疇與諸將商議,有步驟有順序的進行突圍,撤離戰(zhàn)場,保全實力。然而令洪承疇沒有想到的是,吳三桂率先帶兵撤離,其他武將見狀也是紛紛帶兵撤走,只剩下洪承疇一個文官苦苦支撐,最終兵敗被俘,投降了清朝。此時,明朝文官系統(tǒng)與領兵打仗的武將之間,已經(jīng)有了極大間隙,或者說武將對于朝廷乃至于崇禎皇帝之間,已然是離心離德。

于是,當李自成向北京進發(fā),崇禎皇帝令各地軍隊勤王,然而這些掌握兵權的將領們卻上演了一出“人生百態(tài)”。

前文中的吳三桂,120公里的路程走了14天,已經(jīng)算是比較積極的了。

山東的劉澤清,以墜馬受傷為由,拒不出兵勤王。

湖北的左良玉,名義上是起兵勤王,然而行軍速度比吳三桂還慢,更重要的是,他的目的不是勤王,而是一路上燒殺搶掠,與強盜無異。

而這幾位后來是無一例外的率兵歸降了清朝,并且為清朝輸送了近數(shù)十萬的兵馬,而這也成為了攻滅南明的主力。

其他的各路兵馬,也是采取了觀望態(tài)度。而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朝財政崩潰,軍隊腐敗,士兵將領是缺糧少餉,士氣低落,自然不愿意在為朝廷賣命。

其次,不管是在同李自成、張獻忠的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還是在同北方的清軍作戰(zhàn)中,明朝這面是負多勝少,早已沒有了斗志。

再次,還是要歸結到崇禎皇帝的身上。崇禎因為多疑,殺掉了袁崇煥,因為推卸責任殺掉了陳新甲,因為剛愎自用,坑死了孫傳庭,面對這樣的軍隊,有哪個武將愿意在為他拼命。就算是唐通趕來勤王,可是也是與李自成一接觸,就立馬投降了。

所以,武將與崇禎的離心離德,最終讓崇禎皇帝自始至終,都沒有見到勤王護駕的軍隊來幫助他擺脫危機,而他也在絕望中選擇了在煤山自縊,正統(tǒng)明朝也就此滅亡了。

最佳貢獻者
2

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承天府。承天府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的龍興之地,嘉靖帝長在鐘祥小城而因緣際會繼承了大明天下。為了紀念這個發(fā)跡之地升格安陸州為承天府治鐘祥,承天府規(guī)格檔次僅次于老朱發(fā)家的濠州鳳陽府。李自成漂泊半生轉戰(zhàn)大半個天下,此時已經(jīng)擁眾百萬驍將千員,明朝的統(tǒng)治眼看著搖搖欲墜野心膨脹之下李自成已然準備以華夏之主自居!睹魇芳o事本末·李自成之亂》記載:“既而連陷荊、襄、鄢、郢,席卷河南,有眾百萬,始侈然以為天下莫與爭,思據(jù)有城邑,擅名號矣。群賊俱奉其號令,推自成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號汝才曰代天撫民德威大將軍。”

(李自成漫畫像)

不久到了1643年三月,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李自成修繕襄王宮殿,大封文武群臣下令所占有的地盤換上自己的旗幟名號。自成據(jù)襄陽,號曰襄京,其余所陷郡縣,俱改易名號。修襄王宮殿,設官分職,武官有權將軍等九品,文官有太師、六政府諸品。

李自成占據(jù)襄陽以后,又殺死了左金王革里眼等義軍首領吞并了革左五營。又派人突襲殺死綽號曹操的羅汝才,吞并了羅汝才的隊伍。又以兵二萬攻袁時中,殺之,“小袁營”也被消滅。老回回馬守應歸降李自成,除了張獻忠之外大部分的起義軍不是被李自成吞并就是投降官軍。于是秦中蜂起之賊,大半降于官軍,其強者俱為闖賊所并,至是而盡,惟老回回遂為闖賊所部。老回回名馬守應。自后止闖、獻兩大賊陸沉中原矣。

史籍記載李自成善攻羅汝才善戰(zhàn),李自成攻克了許多名城大邑所以是義軍中善于攻城的。羅汝才手下騎兵多原來明朝的三邊戰(zhàn)兵多,所以長于野戰(zhàn)。汝才戰(zhàn)士四五萬,戰(zhàn)馬萬余騎,馬騶廝養(yǎng)不下四五十萬。李自成整合了這幾支義軍后,1643年9月在河南郟縣擊敗孫傳庭拼湊的十萬大軍斬首四萬。隨后攻破潼關殺孫傳庭,李自成大軍進圍西安守將獻城投降。

(1644年)崇禎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稱王于西安,僭國號曰大順,改元永昌,改名自晟。李自成正式建立政權,追封先祖分封官職爵位。正式厘定軍制,《明史》記載李自成有:“籍步兵四十萬、馬兵六十萬。”隨后李自成開始東征明朝京師,一路上除了在寧武關遇到總兵周遇吉頑強抵抗之外。其余地方不是一鼓而下就是不戰(zhàn)而降,大軍很快到達北京城下。崇禎皇帝急詔封總兵官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俱為伯。其他各部大將各有升賞,同時征諸鎮(zhèn)兵入援。先招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后又招山東總兵劉澤清密云總兵唐通等人。只有唐通率兵八千入衛(wèi)和太監(jiān)杜之軼守衛(wèi)居庸關,后來也雙雙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進軍北京路線)

李自成大軍到北京城下,再也沒有援兵勤王。不久北京城破,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那么崇禎皇帝下詔勤王為什么沒有人響應呢?

明朝主要兵制是衛(wèi)所兵,衛(wèi)所兵在明朝建立不久就已不堪使用,朱元璋建立衛(wèi)所制主要是為了兵農(nóng)合一減輕國家負擔。但是到頭來成了一群種地的農(nóng)民,基本上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明朝精銳是后來募兵制下的九邊精兵和關寧鐵騎,以及后來編練的浙兵秦軍等。

(蒙古騎兵畫像)

明朝有所謂北虜南倭之患,后來這兩部分消停了又有東北的女真和中原的流賊。為了防備蒙古明朝在北部修筑了長城,并設立了九邊重鎮(zhèn)。在南面為了消滅倭患編練了戚家軍等精兵。但是由于十幾年北方不斷的戰(zhàn)亂,經(jīng)過農(nóng)民軍和清軍的輪番消耗。明朝各地不是不派勤王兵馬而且派不出兵馬了,自崇禎繼位以來明朝的精銳逐漸消耗殆盡。明朝經(jīng)過崇禎末年的兩次戰(zhàn)役精銳盡喪,關外中原兩場大戰(zhàn)明朝九邊精兵基本全軍覆沒。明朝在北方的統(tǒng)治基本瓦解,明朝滅亡已成定局。

(曾是明朝大患的倭寇)

松錦大戰(zhàn)

1640年,清太宗皇太極為了打通入關的關寧錦通道派兵圍困錦州城,崇禎皇帝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云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wèi)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集結寧遠城準備救援錦州。

(洪承疇投降劇照)

1642年洪承疇起初實行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的策略取得小勝,后來被清軍圍困包圍糧草后路被劫。崇禎皇帝又不顧前線情況一味催促決戰(zhàn),前線各軍互不同屬臨時拼湊各懷心思。大同總兵王樸率先率部逃跑然后各軍崩潰自相踐踏,部分官兵投降清軍明軍大潰。總兵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戰(zhàn)死,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沈陽后來投降,祖大壽率部獻城歸降,清軍占領錦州。吳三桂率三萬殘兵退守寧遠!睹魇贰酚涊d:“(明軍)先后喪士卒凡五萬三千七百余人!



松錦大戰(zhàn)歷時兩年,明朝不僅主帥洪承疇被俘投降兵力損失慘重,幾個總兵戰(zhàn)死糧草輜重損失一空。明朝的關外防線只剩下寧遠,明朝完全喪失了反擊能力僅能據(jù)城自保。由于關寧軍的根基在關外山海關一代,崇禎皇帝讓關寧軍勤王等于是放棄對清軍的防守。關寧軍舍不得自己的根本和幾十萬家屬,也擔心清軍抄關寧軍后路所以沒有積極響應崇禎皇帝的勤王詔書。一直推脫直到北京城破,李自成一招降關寧軍幾乎立馬響應。后來由于雙方矛盾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又打起了為崇禎報仇的旗子。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劇照)

朱仙鎮(zhèn)大戰(zhàn)

關外的松錦大戰(zhàn)結束不久,中原又發(fā)生了一起決定明朝國運的一場大戰(zhàn)。1642年,李自成羅汝才聯(lián)軍陸續(xù)攻占河南十幾座城池,并且第三次包圍開封。崇禎帝命督師丁啟睿、保定總督楊文岳偕總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率兵18萬(號稱40萬)往援開封,會師朱仙鎮(zhèn)。李自成采用圍點打援的戰(zhàn)術,一部分兵力包圍開封。然后利用明軍成分復雜互不統(tǒng)屬的機會,在朱仙鎮(zhèn)外挖掘壕溝準備困死明軍。左良玉叫農(nóng)民軍勢大乘夜搶掠別營騾馬準備逃跑,結果造成明軍大潰全軍崩潰!睹魇贰そ鋫鳌酚涊d:“時諸軍壁硃仙鎮(zhèn)者十余萬,左良玉最強。一夕,其軍大噪,突諸營,諸營驚潰。其軍遂乘亂掠諸營馬騾以去,于是諸營悉奔。

(火器先進的明軍)

松錦大戰(zhàn)失敗明朝還可以據(jù)山海關抵抗清軍,起碼短時間內自保無憂。中原大戰(zhàn)的失敗使明朝在北方的主力損失殆盡,再也無法對農(nóng)民軍采取主動的進攻態(tài)勢。經(jīng)此一役明朝戰(zhàn)力最強號稱百萬的左良玉嚇破膽子,再也不敢也沒有能力主動進攻李自成。而且左良玉的精兵也損失殆盡,可以說對李自成大軍聞風而逃。左良玉自朱仙鎮(zhèn)南潰,久屯襄陽,諸降卒附之,有眾二十萬。其餼于官者僅二萬五千,余俱因糧村落,襄人不聊生。十二月,李自成、羅汝才合兵四十萬由唐縣而西。良玉結營襄陽近郊,大造戰(zhàn)艦于樊,將避賊入郢。左良玉兵力雖多軍紀敗壞,多是烏合之眾。御敵無方擾民有術,禍害起駐地老百姓來比流賊還狠。《明史·左良玉傳》記載:良玉自硃仙鎮(zhèn)之敗,精銳略盡,其后歸者多烏合,軍容雖壯,法令不復相懾。


(左良玉電視劇劇照)

其他后來南明建立時倚為長城的所謂江北四鎮(zhèn),兵力還不如左良玉。諸鎮(zhèn)兵惟高杰最強,不及良玉遠甚。這些人不是貪生怕死保存實力的軍閥,就是被李自成打的潰逃的敗兵。更沒有膽子去勤王,至于南方留守南京的軍隊不僅沒有經(jīng)過戰(zhàn)爭狀態(tài)吃空餉嚴重兵無戰(zhàn)力。南方招降的鄭芝龍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忠心不足,更不會響應勤王的號召。

就算有忠義之師北上勤王也面臨著道路不同,糧草補給困難的境地。北方大部分地方都已經(jīng)被大順政權所控制,南方的明軍想要北上首先面臨的就是大順軍隊的層層阻擊。而且經(jīng)過清兵入關抄掠和農(nóng)民軍和明軍的十幾年的戰(zhàn)亂,北方地區(qū)已經(jīng)是土地荒蕪人煙稀少道路艱險不同。據(jù)《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明朝財政軍費的枯竭和北方人民的慘狀:“用兵必裕餉。河南五郡淪沒,河北強半蒿萊。額賦五十萬,昨年完不及二十萬,撫鎮(zhèn)闕餉五月有余。此糧餉之大略也。轉餉必須民。自經(jīng)寇十余載,人煙幾斷,守城、修河、轉運,至于稚子荷旗,老婦鳴柝。

崇禎帝召見保定巡撫徐標,徐標敘述明朝江淮地區(qū)的慘狀。“時上召保定巡撫徐標入對,標曰:“臣自江、淮來數(shù)千里,見城陷處,固蕩然一空;即有完城,僅余四壁。蓬蒿滿路,雞犬無音,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幾?皇上亦何以致治乎?”由此可見明朝北方的兵力財政已經(jīng)接近枯竭,而崇禎皇帝此前多次征召各地精銳兵馬對抗清軍和剿滅農(nóng)民軍。各個地方忠心明朝的兵馬幾乎消耗殆盡,所以李自成包圍北京時南方大軍由于時間道路較遠沒法及時勤王。也因為此前精銳的浙兵(戚家軍)川兵(白桿兵)等早已在多次對清戰(zhàn)爭中消耗殆盡,剩下的不是被農(nóng)民軍嚇破膽就是自私自利保存實力的軍閥。

(擁立福王的江北四鎮(zhèn))

經(jīng)過十幾年清軍農(nóng)民軍的輪番打擊,明朝的國力軍力陷入絕境。以至于北京被圍時曾經(jīng)擁有百萬大軍的明朝幾乎沒有可戰(zhàn)之兵,再也沒有勤王大軍云集的場面。直到南明建立,這些明朝殘余的兵馬再也沒有明軍應有的戰(zhàn)力和氣節(jié)。面對清軍不是一擊即潰就是不戰(zhàn)而降,幫助南明延續(xù)十幾年的盡然是招降的?茑嵵堄嗖亢屠钭猿蓮埆I忠的余部。而南下進攻南明的清軍主力幾乎都是投降清朝的明軍,不得不說有時候歷史是如此的吊詭。

(崇禎帝煤山自縊漫畫)

3


誰說沒有,當時唐通就率領了八千兵馬到了北京勤王,只不過被崇禎帝派杜之秩去監(jiān)軍,去守衛(wèi)居庸關,等到李自成的大軍到來,杜之秩先投降,唐通后面也跟著投降。

不過也就是這一支軍隊趕到了北京,還沒有起到什么作用。而且這還是崇禎帝詔天下勤王當背景下,只能說很是詭異很是反常。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大概說說。

以現(xiàn)實角度來看,主要原因在于明末軍隊開始軍閥化。也就是說朝廷對于軍隊的約束力是大大下降,兵權都在于帶兵將領手中,明朝大廈將傾之際,這些將領出于自保心態(tài),認為明朝大勢已去,自然沒有去勤王北京了。

以人心角度來說,更是值得琢磨了。

畢竟明朝當時建國已經(jīng)二百多年呢,長期的正統(tǒng)思想灌輸下,還有世代享受朝廷恩澤的將領肯定不在少數(shù),哪怕軍隊軍閥化,怎么說也有一部分將領前往勤王,但為什么就唐通一只軍隊過去呢?

是因為崇禎帝這個人忠奸不分,諸如忠君愛國的盧象升和孫傳庭,前者是死于崇禎帝的昏庸,被崇禎帝安排的監(jiān)軍太監(jiān)高起潛聯(lián)合大臣楊嗣昌害死。后者是潼關失守之后戰(zhàn)死,偏偏崇禎帝還認為他詐死,沒有給予贈蔭,崇禎帝這樣做不是寒了天下將士的心嗎!?

崇禎帝如此折騰下,忠君愛國的大多是不得好死的下場,那些奸臣不說節(jié)節(jié)高升,但也是高枕無憂。這樣自然會使人心渙散的,局勢還在控制范圍之內,即使人心渙散其實也沒什么大問題,但當局勢不可控制的時候,人心渙散的惡劣影響就出來了,看見明朝大勢已去,這些將領自然不想去勤王了,免得自己忠君愛國一場,反而落得一個凄涼下場。

所以說崇禎帝雖然以身殉國的風骨值得肯定,但是他的帝王心術,是真的不咋滴,最后搞得是人心渙散眾叛親離啊,讓人唏噓不已。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4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軍包圍北京,明朝最后一位帝王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就此滅亡,當時明朝至少擁有半壁江山在手里,還有百萬大軍,為何沒有一直勤王部隊馳援京師,主要還是各個將領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懼怕崇禎皇帝等原因。

李自成包圍京師之時明朝軍隊勢力如何

在李自成包圍京師之時,明朝各地的軍隊至少有百萬大軍。

最大的一支為左良玉統(tǒng)領的軍隊,左良玉號稱有八十萬大軍,其軍隊在練兵之時,旗幟可插滿山野,軍隊所到之處地動山搖,正兒八經(jīng)的足有八十萬之眾。

吳三桂的大軍雖然少也有十萬之眾,吳三桂大軍雖然少,但是當時吳三桂大軍的戰(zhàn)力也是不可小覷,后來以十萬大軍對李自成二十萬大軍打成平手。

另外還有高杰和劉澤清的部隊,都有幾萬的軍士,總體下來在明朝滅亡之時,明朝軍隊至少有百萬之眾。

京師下達勤王命令之時他們心還鬼胎并未全力勤王

在得到勤王詔令之時,擁有八十萬大軍的左良玉謊稱自己不慎墜馬拒不奉詔,高杰與劉澤清則是呈現(xiàn)出觀望態(tài)度,只有吳三桂在接到勤王詔令后出兵京師。

在各種壓力之下,左良玉、高杰、劉澤清、他們才把遞交出兵計劃,出兵勤王的整個部隊都是龜速行軍,還未到京師已經(jīng)得到崇禎自縊的消息。

當時崇禎讓各地將領出兵勤王之時,下詔都是各種封賞,不但加官進爵,還有重金獎勵,可奇怪的他們居然這樣來敷衍京師,完全違背了我們一直說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認知。

勤王之師進度緩慢的原因

首先雖然他們合起來擁有百萬大軍對于打敗李自成沒有必勝的把握。

左良玉曾經(jīng)是李自成的手下敗將,對李自成大軍有心里恐懼感,人一有恐懼心里自然做事不會積極,對待京師勤王能敷衍就敷衍。

劉澤清不但軍隊數(shù)量少,而且其整體不過一幫烏合之眾,自然不敢首當其沖的去京師勤王。

高杰更不用說,本身就是李自成部將知道李自成的軍隊實力,不可能做出頭鳥,拿雞蛋碰石頭。

吳三桂不用說大家自然也知道,他已經(jīng)為自己留了一手,投降清軍。有后路自然對京師勤王的詔令也是不積極應對,也不愿意把軍隊投入京師勤王。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崇禎帝人不行呀,剛腹自用,疑心病嚴重。

當年皇太極的十萬八旗精銳部隊,繞道草原,出人意料的出現(xiàn)在京師城下。當時袁崇煥得到勤王命令后,親率大軍日夜兼程的感到京師勤王,在各路大軍的配合下把皇太極打得落荒而逃。

但是崇禎皇帝以通敵之名把袁崇煥抓捕入獄,并凌遲處死。有這樣的前車之鑒,誰還敢去京師勤王,辛苦打敗李自成說不好鬧個身死的下場。

5

李自成包圍北京之時,明朝可不止半壁江山,至少還有大半壁江山屬于大明,看一下這張圖就能明白。

那么李自成兵發(fā)北直隸,直指北京之時,有沒有軍隊勤王呢?

事實上,還是有的。

崇禎發(fā)出勤王詔,大明各地的高級官員們先后收到了詔書。

其中手中有兵的還不少。

最著名的當然是吳三桂。

吳三桂手下,有四萬多關寧軍,戰(zhàn)斗力頗強,接到勤王詔的吳三桂,沒說不來,卻始終在路上,直到崇禎自縊,他還沒到北京。

勤王的不止吳三桂,還有薊鎮(zhèn)總兵唐通。

收到詔書,唐通是最積極的一個,他立馬帶著他手下八千人馬,從駐地居庸關及時趕到了北京。

八千人馬雖然少了點,不過戰(zhàn)斗力比起京師的京營來說,無疑強了不少,而且我相信唐通確實是真心想要勤王,如果他想投降,等李自成大軍一到,在居庸關就可以立即就地投降。

崇禎怎么對他呢,他給唐通派了個監(jiān)軍的太監(jiān),賞了他一些銀子(有說是四十兩,有說是四百兩,這里不予考證),命令他打哪來回哪去,死守居庸關,守不住的話,太監(jiān)身上帶有圣旨,具體什么內容不知道,反正類似尚方寶劍,隨時可以砍了唐通的腦袋。

唐通石化了,回到居庸關的他對左右說:外有戰(zhàn)兵,內方敢堅壁,如此朝廷軍兵盡降,困守愁城徒死矣,吾非不知大明亡無日,然吾家累世將門,不敢降。

思來想去的唐通,覺得到底還是老命重要,在李自成大軍一到后,還是投降了。

還有一位,盤踞武昌的左良玉,手下號稱大軍八十萬,卻磨磨蹭蹭,以計劃還未周全為名,拖延出兵時間,直到最后也沒能發(fā)兵。

還有更扯的,山東總兵劉澤清,山東離北京距離更近,劉澤清卻以騎馬受傷為名,拒絕發(fā)兵。

武將不熱心,文官們倒是躍躍欲試,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袁繼咸分別在江北、江西試圖組織兵力北上,但軍隊都控制在武將手中,縱然有心也無能為力。

什么原因導致勤王詔無人響應呢?

是因為明末的時局,使得手握重兵的武將們逐漸蛻變成了軍閥,而在當時局勢下,武將們一是出于保存實力的需要,不希望拿自己的兵力去跟李自成消耗,一旦被擊敗,恐怕難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二是基于對天下大勢的判斷。許多人都認為明朝氣數(shù)已盡,李自成一統(tǒng)天下已成定局,所以不愿再為大明陪葬,許多人都已做好了改換門庭的準備。當然,萬一最后李自成在北京城下被擊敗,局勢逆轉,他們痛打落水狗的速度,不會慢于任何人。

出于這些原因,當時明朝雖然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除了唐通,卻沒有一支軍隊真正飛奔而來勤王,這背后,其實就是各方勢力的博弈。

6

“諸臣誤朕至此”,瞧瞧,這就是李自成兵臨城下之時崇禎皇帝聲淚俱下所說的話。一個帝國的CEO居然到死都不知道反省自己、面對自己的錯誤,有這樣一位領導,可想而知整個團隊的能量有多大了。

其實在崇禎時,明朝的軍事力量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了割據(jù)的跡象,各地守軍也在接到朝廷命令的時候掂量起了自己的利弊。再說除了國內的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明朝還面臨著滿清的外部威脅。

1966年3月17日,李自成大軍包圍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已經(jīng)在早朝上暗暗落淚,大殿里的大臣們也是默不作聲,在城破國滅的恐懼中。曾經(jīng)的崇禎皇帝是一個廢寢忘食、勵精圖治,一心想要力挽狂瀾讓大明重新輝煌。但是事與愿違,下一刻他就將變成亡國之君。且不說他在位期間做了些什么可稱可贊的事情,就爆發(fā)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而言,那就跟崇禎治理國家的能力大大相關了。

明朝末年,社會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階級矛盾進一步加劇,天災人禍也是頻頻發(fā)生,官場政治更是腐敗不堪,在這樣的水深火熱之間,老百姓只能揭竿而起拼上一拼了。后來李自成成為闖王,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獲得了廣大農(nóng)民的支持,起義隊伍發(fā)展壯大最終攻占北京。

為什么當時的明朝還有可觀的兵力,卻在崇禎發(fā)出勤王詔之后沒有人來救援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疑神疑鬼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是在崇禎皇帝這里卻不是,之前鎮(zhèn)守山海關的袁崇煥就是個前車之鑒,這是一個大功臣,為了守住國門浴血奮戰(zhàn),但是到頭來還是被處死。朝中有些官員的別有用心也罷,但最主要的還是崇禎皇帝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有了袁崇煥的前車之鑒,散布在各地的明朝軍隊中肯定有很多將領也在想,袁將軍功勞那么大的人都說殺就被殺了,我們去了就算把李自成打跑了說不定自己的人頭也就落地了。所以后很多接到詔書的人要么借故磨磨蹭蹭,或者干脆不來。

二、只覺自己能力有限,保命要緊

能夠占領大片土地,建立大順政權,不光是人多勢眾,也說明李自成部隊的實戰(zhàn)能力還是不錯的,明朝將領左良玉等人就敗在了起義軍前。所以對于勁敵,有些人還是有些忌憚的。而當時明朝的形勢也不容樂觀,人們也只是想能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能把小命保住就不錯了。所以對手上的一兵一卒是格外的愛護,怎么會去打一個沒有勝算把握的仗呢!

三、守衛(wèi)力量薄弱,潰敗太快

其實,也并不是沒有來勤王的軍事力量,但是可悲的是,還沒等勤王的不對到達,北京城就破了,崇禎皇帝就死了。這也只能說守衛(wèi)京城的力量在人數(shù)和戰(zhàn)斗力上都是很薄弱的,沒有撐到援軍到來。在當時社會的格局下,重要的兵力都以部署到北方邊境,而南方的軍隊相對路程遙遠,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耗費很多時間是必然的的,所以要是能夠多撐一會,說不定吳三桂就趕來了,打跑李自成,歷史說不定都要改寫了。

所以,一個國家的滅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有外部、內部的很多歌因素造成的,所以一個好的領導才能帶好一個嗷嗷叫的團隊。

7

當李自成包圍北京的前后,大明唯一能夠馳援京師的部隊叫做吳三桂。其余的南方軍隊似乎都被牽制了,無法進京。

8

晚明時期,軍隊已經(jīng)成了軍閥,兵部漸漸失去節(jié)制。晚清時期也是一樣,甲午戰(zhàn)爭,李鴻章、袁世凱等軍閥出工不出力。

9

那年運20還沒有造出來呀,來不及來了。

10

危急的局勢


崇禎十六年,隨著孫傳庭部在河南覆滅,明王朝最后一支精銳機動力量消失,李自成占領西安后,挾百萬之眾東征北京,一路上明軍除了少數(shù)抵抗外幾乎是望風而降。

此時李自成占據(jù)陜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兵勢強盛,大有席卷天下之勢,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明將要滅亡,此時手握軍隊的統(tǒng)領們需要考慮的,是怎樣利用手中的籌碼來換取在新朝保住自己的勢力。

各部勢力的反應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正式下令調薊遼總督王永吉、寧遠總兵吳三桂和薊鎮(zhèn)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勤王。我們來看各勢力的反應。

當時趕到的只有薊鎮(zhèn)總兵唐通,唐通駐扎在居庸關,當李自成部隊到來時直接開關獻城。


吳三桂部則駐扎在關外,當時關外已是滿清的勢力范圍,入衛(wèi)京師就意味著放棄寧遠,帶入關內的就不僅僅是部隊,還包括官兵的家屬,把一切收拾安頓妥當就要耗費一些時日,入關后,吳三桂亦在暗中觀察局勢,磨磨蹭蹭進軍,還沒趕到北京即已陷落。

劉澤清則謊稱墜馬,無法行動,崇禎沒有辦法,只得賜給銀兩表示慰問,劉澤清把臨清搶掠一番后率軍南逃。

最終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上吊自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