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就在這一年,統(tǒng)治中國兩百余年的大明王朝滅亡,而在關外有滿洲人建立的大清政權則入主中原,實現(xiàn)了明亡清興的王朝更迭。
關于明朝的在1644年的覆亡,實際上還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極度的惋惜。
一方面,崇禎皇帝本有機會南遷或者將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為依托,繼續(xù)延長明朝的國祚,以圖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擔責任的性格弱點,不愿意背上“逃跑”罵名的他和幾位皇子全部都最終被困死在了北京,正統(tǒng)的明朝也就此滅亡。
另一方面,則是明朝在依舊作用百萬軍隊的情況下, 被李自成長驅直入,攻破北京,然而卻鮮有軍隊揮師勤王,可以說是坐視了明朝的滅亡。
之所以出現(xiàn)沒有軍隊揮師勤王的局面,可以說崇禎皇帝要承擔非常重要的責任。
之所以說是崇禎皇帝的責任,主要是因為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袁崇煥之死,第二件事情就是唐王朱聿鍵被廢。
先來說說袁崇煥之死。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率領滿蒙聯(lián)軍,繞過山海關,從喜峰口和古北口破關而入,一路上燒殺擄掠,直逼北京而來。
后金軍隊的突然殺將而至給了崇禎皇帝以及明朝的朝廷以極大震撼,崇禎皇帝重新啟用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并且迅速召集各方勢力前來勤王。大同總兵滿桂、山海關總兵趙率教以及遠在寧遠的袁崇煥帶著祖大壽等人,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疾馳北京。趙率教更是因為行軍疲憊被阿濟格以逸待勞打得大敗,壯烈殉國?梢哉f,這一次是明朝軍隊勤王最為積極,反應最快,動作也是最快的一次,并且明軍這面損失也是相當慘重,除了趙率教,滿桂也在此期間陣亡。
然而,性格多疑的崇禎皇帝在此期間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他不僅將袁崇煥直接拿下囚禁了起來,并且還將其以反叛的罪名處以了凌遲極刑。
袁崇煥的死可以說給予了當時遼東的諸多將領以極大震撼,祖大壽先是力保袁崇煥,之后更是想要起兵去救袁崇煥,而除了祖大壽,吳三桂及其父親吳襄,也都在袁崇煥手下任職,這也使得這件事情在崇禎皇帝與遼東諸將之間產(chǎn)生了極深的裂隙,最終在明朝滅亡前后表現(xiàn)了出來。
唐王朱聿鍵也是因為勤王而遭受了人生變故。
崇禎九年(1636年),清軍在一次破關南下,這一次唐王朱聿鍵不顧“藩王不掌兵”的祖制,招兵買馬,揮師勤王。然而這一舉動,遭到了崇禎皇帝的極力反對,進而被削去了爵位,貶為庶人,還被囚禁于高墻之內,險些死在禁所。
這兩次揮師勤王,產(chǎn)生了兩樁悲劇,特別是袁崇煥之死,使得勤王的將領們是人人自危,畢竟,誰都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袁崇煥,于是在此之后,清軍再度破關的時候,都沒有再出現(xiàn)此前積極的勤王之舉。特別是在崇禎皇帝在北京城即將被李自成圍困的時候,也向吳三桂發(fā)出了勤王的旨意,然而吳三桂從寧遠到山海關120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14天,坐視北京城北攻破,而不愿揮師勤王。
除開崇禎皇帝本人的原因,此時明朝的軍隊與崇禎以及整個朝廷離心離德,也是不爭的事實。
實際上,軍隊與朝廷的離心離德,早在明清松錦大戰(zhàn)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表露無疑。
薊遼督師洪承疇率領的十多萬明軍在松山被清軍圍困,洪承疇與諸將商議,有步驟有順序的進行突圍,撤離戰(zhàn)場,保全實力。然而令洪承疇沒有想到的是,吳三桂率先帶兵撤離,其他武將見狀也是紛紛帶兵撤走,只剩下洪承疇一個文官苦苦支撐,最終兵敗被俘,投降了清朝。此時,明朝文官系統(tǒng)與領兵打仗的武將之間,已經(jīng)有了極大間隙,或者說武將對于朝廷乃至于崇禎皇帝之間,已然是離心離德。
于是,當李自成向北京進發(fā),崇禎皇帝令各地軍隊勤王,然而這些掌握兵權的將領們卻上演了一出“人生百態(tài)”。
前文中的吳三桂,120公里的路程走了14天,已經(jīng)算是比較積極的了。
山東的劉澤清,以墜馬受傷為由,拒不出兵勤王。
湖北的左良玉,名義上是起兵勤王,然而行軍速度比吳三桂還慢,更重要的是,他的目的不是勤王,而是一路上燒殺搶掠,與強盜無異。
而這幾位后來是無一例外的率兵歸降了清朝,并且為清朝輸送了近數(shù)十萬的兵馬,而這也成為了攻滅南明的主力。
其他的各路兵馬,也是采取了觀望態(tài)度。而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朝財政崩潰,軍隊腐敗,士兵將領是缺糧少餉,士氣低落,自然不愿意在為朝廷賣命。
其次,不管是在同李自成、張獻忠的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還是在同北方的清軍作戰(zhàn)中,明朝這面是負多勝少,早已沒有了斗志。
再次,還是要歸結到崇禎皇帝的身上。崇禎因為多疑,殺掉了袁崇煥,因為推卸責任殺掉了陳新甲,因為剛愎自用,坑死了孫傳庭,面對這樣的軍隊,有哪個武將愿意在為他拼命。就算是唐通趕來勤王,可是也是與李自成一接觸,就立馬投降了。
所以,武將與崇禎的離心離德,最終讓崇禎皇帝自始至終,都沒有見到勤王護駕的軍隊來幫助他擺脫危機,而他也在絕望中選擇了在煤山自縊,正統(tǒng)明朝也就此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