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功勞太大,一國的軍事主帥,呂后、蕭何害怕韓信謀反,所以密謀擒獲,加上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殺害。雖然說是背著劉邦,劉邦心中也是有數(shù)的。劉邦、呂后對待張良和對別人就不同了,劉邦就是用張良的謀略才成就了霸業(yè),每走一步都離不了張良的謀略。鴻門宴脫險、下邑畫策、借箸代籌、定都長安這些功勞,使劉邦對張良格外器重,若殺張良,今后就難以找到像張良這樣的忠臣獻策了,何況張良是文官,不掌軍權(quán)。蕭何也是文官,沒有軍權(quán),但他和呂后關(guān)系親密,劉邦要殺蕭何,呂后也不同意。
漢初三杰,只有韓信被除掉,個人看法是:
1,蕭何丶張良是文人,不直接掌控軍隊,也就是說他們兩位對漢高祖的帝位威脅很小。而韓信手握軍權(quán),直接掌控軍隊,對漢高祖帝位的威脅要大得多。
2,自古以來軍人對將帥比對皇帝要忠誠得多。同生共死丶以命換命得來的情誼要遠高于所謂的權(quán)勢。
韓信是統(tǒng)帥,為漢朝立下不朽的功勛,所以三軍敬畏他,部下信任他,很多將士對他的尊崇要高過對漢高祖的尊崇。
自古以來謀朝篡位者,多數(shù)在三軍將士中有威望,而且手握重兵。韓信不但在軍中有威望,同時也手握重兵,與軍中將領(lǐng)關(guān)系不錯,在朝中也有不錯的人脈,還是開國功臣。因此說韓信是懸在漢朝頭上的一把鍘刀,也不為過。
漢高祖對韓信起殺心,一是韓信狂妄而不知回備,二是韓信既是開國功臣,而且手握重兵。
后來韓信死后,漢高祖又對樊噲起了殺心,樊噲是漢高祖的連襟加好友,也是大漢開國功臣。若不是陳平游滑,恐怕樊噲也難逃一劫。
相對而言蕭何、張良雖有才能,但是在軍中的威望、人脈都不夠,不太可能造反,所以漢高祖并沒有除掉兩人的強烈愿望。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韓信之死,有一定的必然性。漢高祖雖然有點不光彩,但是也不是完全沒道理,漢高祖只是在信義與江山難以兩全之時,選擇了棄信義保江山。
關(guān)于防止將帥政變這個問題,歷代王朝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最終設(shè)計出了文官制度,并且傳之于世,為當今世界各國防止軍事政變,維系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因為韓信有稱王稱霸的野心和能力,而且功高蓋主。必為主人所忌,所以被殺。在加上大臣們的饞言忌妒,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死一知已,存亡兩婦人!
山野老人回答這個問題:
漢初三大功臣,為什么只有軍事天才韓信必須被除掉?
這個問題太復雜,山野老人分別從韓信、張良、蕭何等三人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
一,為什么只有軍事天才韓信必須被除掉?
韓信必須除掉是必然的!
有人以為韓信功勞太大,功高震主,有這樣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韓信必須除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韓信是異性王,在劫難逃。
劉邦稱帝之初,先后有九個異姓王存在,他們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趙王張傲、韓王信、燕王臧荼,燕王盧綰、吳王吳芮等,這九個異姓王不但占據(jù)大量土地,還手握兵權(quán),還享有部分官員的任免權(quán)力。
這些異姓王的存在威脅西漢朝廷的生存,劉邦為了西漢王朝的安全,是不會允許異姓王長期存在的。從這個角度看,楚王韓信在劫難逃!
實際情況也是這樣,劉邦最后對這九個異姓王都采取了措施。
僅僅是吳王吳芮因為實力弱才幸免;只因為張傲是劉邦的女婿,才留下性命。
第二,韓信為人不地道,自作自受。
韓信是軍事天才,但是人品不咋的。
成名之前的胯下之辱等故事,韓信就讓人詬病。
投靠劉邦之后,得到劉邦信任,被劉邦封為大將軍,為劉邦攻城略地,戰(zhàn)功顯赫,顯示了韓信軍事家的天才。
從做人的角度看,韓信為人不地道。
韓信占領(lǐng)齊國后,劉邦被項羽包圍在滎陽,盼望韓信帶兵救援。
此時韓信卻威脅劉邦,要劉邦分封他為齊國代理國王。
劉邦無奈,只好違心分封韓信為齊國國王。
之后,劉邦在追殲項羽過程中,命令韓信與彭越帶兵圍殲項羽。
韓信與彭越在這樣的關(guān)鍵時刻,按兵不動,致使劉邦被項羽痛揍了一頓。
劉邦躲在山溝里,問身邊的張良:“我與韓信、彭越約好了的,讓他們帶兵圍殲項羽,他們?yōu)槭裁窗幢粍??/p>
張良說:“他們要土地?”
劉邦為了殲滅項羽,不得不劃出一大片土地給這兩人。
由此這些,劉邦早已對韓信心懷不滿,恨之入骨!
韓信要挾劉邦冊封他為齊國國王的時候,劉邦就想除掉韓信,只是劉邦當時沒有這個能力。
第三,韓信最終還是反了,非死不可!
當年,劉邦與項羽爭天下處于膠著狀態(tài),項羽派武涉游說韓信,希望韓信倒向項羽,或中立;后來齊國人蒯通也游說韓信中立,韓信都嚴詞拒絕了。
理由是劉邦對他太好了,自己不會變叛劉邦。
盡管韓信明確表示自己,不會變叛劉邦。
劉邦對韓信十分不信任,先后四次對韓信敲響警鐘,一次比一次嚴厲。
劉邦從項羽包圍的滎陽逃出來之后,偷偷來到趙國。
此時韓信正在趙國,手里有不少軍隊。
劉邦趁韓信不知情的情況下,奪走了韓信的軍隊。
在烏江邊上,韓信殲滅項羽后,劉邦獨自一人闖進韓信軍營,剝奪了韓信的軍權(quán)。
之后韓信回到齊國,劉邦又以韓信是楚國人,熟悉楚國情況,將韓信從齊國調(diào)到楚國,由齊王變成楚王。
韓信回到楚國不久,劉邦以韓信有反叛之心,設(shè)計抓捕韓信,將韓信貶為淮陰侯。
盡管如此,韓信還是執(zhí)迷不悟。
韓信以為自己是軍事天才,為劉邦奪取天下,功勛卓著,劉邦不會把他怎么樣!
盡管韓信由楚王貶為淮陰侯,劉邦對韓信還是不放手。
有一天,劉邦忙完公務(wù),去韓信那里,一探究竟!
韓信還得意洋洋,炫耀自己的軍事天才。
韓信夸耀自己帶兵是多多益善,劉邦頂多只能指揮十幾個人或幾十個人。
劉邦反唇相譏,既然這樣,你怎么被我抓住了呢?
此時,韓信意識到自己闖禍了,連忙解釋說:“自己是將兵,陛下是將將”
之后,韓信一直惴惴不安。
后來,陳豨被劉邦派往代國,擔任代國相國,統(tǒng)領(lǐng)代國、趙國邊防軍隊。
陳豨臨行前來見韓信。
韓信抓住機會,與陳豨合謀造反。
最后事情暴露,呂后聯(lián)手蕭何,處置了韓信。
二,張良也沒有善終!
張良與韓信比,早就意識到,劉邦登基后,一定會誅滅功臣。
劉邦評功行賞時,張良沒有稱王的欲望,也沒有財富的欲望,只要求劉邦將留縣封給他,做個留侯,以此紀念他與劉邦第一次相見的緣分。
盡管如此,張良還以尋仙問道為理由,離開官場。
由此,劉邦沒有對張良采取任何措施。
在更換太子的問題上,張良背著劉邦,幫助呂后,劉邦也沒有追究張良的責任。
因為劉邦知道,自己對張良手下留情,呂后不會手下留情。
劉邦死后,呂后召回張良。
張良此時追求成仙,飲食很節(jié)制。
呂后對張良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何苦要對自己過不去呢?”并強迫張良加大飲食,最后張良由此憂憤成疾,不久就撒手人寰。
三,蕭何日子也過得很煎熬!
對于蕭何,劉邦其實是很不放心的,多次對蕭何進行試探,刁難,都被蕭何巧妙化解了。
盡管如此,劉邦后來還是找到借口,關(guān)了蕭何的禁閉。
讀者如對此感興趣,可以去翻閱史書。
綜上所述,漢初三大功臣,為什么只有軍事天才韓信必須被除掉?最關(guān)鍵的一點,是韓信“念!,貪念權(quán)勢;蕭何與張良對此看得很淡薄i!
古云:成亦蕭何,敗亦蕭何。
蕭何月下追韓信,成就了劉邦大業(yè)...
功高震主,劉邦降低韓信職務(wù),反使其心存謀反之心...
呂后最忌韓信,唆蕭何誘韓信入宮殺之...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這段經(jīng)典名言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可以說這三大功臣為劉邦建立帝業(yè)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為什么只有韓信被除掉,而其他兩人卻能得以幸免呢?
可能有人會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一類的話來回答,誠然,古代帝王多薄情寡義,神圣帝權(quán)不容半點侵犯或潛在威脅,或許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人。
但相比之下,張良能夠功成身退,學習范蠡歸隱江湖,這是一種大智慧。他明白,作為開國之臣,要想自保,必須有所舍得,必須舍棄現(xiàn)在的光環(huán),甘心去做一個普通人。正所謂前車可鑒,有舍方能有得,在人生巔峰時,他能保持如此清醒的頭腦,實屬有大格局之人。
另外,蕭何沒有選擇歸隱,但也能安然無恙,又是為何呢?他本來是一個體恤百姓的正直之人,但為了打消劉邦對他的懷疑,甘心自毀名節(jié),違心地當起貪官污吏來。他派一些人打著相國府的旗號,公開欺行霸市,強買強賣民宅,從中牟取暴利,惹得群情鼎沸怨聲載道,一些老百姓擋著御駕告蕭何的狀。劉邦其實并不怕權(quán)臣們搞貪污腐化,怕的是權(quán)臣們收買民心萌生野心。蕭何自污清名肯定就會失去民心,這樣劉邦也安心。
相比之下,韓信雖然是軍事奇才,在這方面就屬于弱智了。
一是劉邦被困滎陽時,韓信正率軍連克齊地,劉邦派人求援,韓信居然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后來雖然封了齊王,但忌恨已埋下;
二是劉項決戰(zhàn)時,剛開始韓信不發(fā)兵,直到劉邦故技重施,向韓信許愿后方才發(fā)兵,一舉破楚。項羽被剿滅了,韓信的重要性也就不復存在了,反而在劉邦心中留下了另一根隱刺;
三是項羽兵敗后,他居然收留項羽舊將鐘離昧,讓劉邦覺得有不臣之心,此其三;
此外,韓信為爭功害死了劉邦的愛臣酈食其,酈幾乎以三寸不爛之舌獲取齊國七十余城,死得冤;他平素為人清高,恥于與樊噲、灌夫一類劉邦重臣為伍,得罪了不少人;還不給劉邦面子,說劉邦領(lǐng)兵不過十萬,而他自己則是多多益善;凡此種種,均是為后面被誅殺埋下了禍根。
韓信是軍隊的最高長官,直接領(lǐng)導軍隊。而且威信很高。對皇權(quán)是最大挑戰(zhàn)者。曾國藩領(lǐng)導湘軍,打敗天平軍后便自動裁撤湘軍。打消了朝廷對他的顧慮。才讓他自己和他的弟兄幾個得以全身而退。同樣得道理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的故事我想大家都聽過吧。為一勞永逸解決這個問題。趙匡胤采取重文輕武的政策。才使得偌大個宋王超卻總是被北方的小國家欺負。
而其他兩位都是文官謀士。策劃再好沒有實施的空間只是空中樓閣而已。所以被除掉的只能是韓信。
韓信被除,既是能力太過突出,也是功勞太大,同時更是政治能力太弱,不要說劉邦,換成古代那幾百個帝王,至少有90%的帝王會殺他。
下面,我們就從各方面來分析,韓信必須被除掉的理由。
韓信手握重兵時,曾要協(xié)過劉邦
漢初三杰中,張良足智多謀,蕭何善于調(diào)度,而韓信非常善于用兵。劉邦能出漢中,問鼎天下,主要還是靠了韓信。
功勞太大,不免內(nèi)心膨脹,要求也就多了。當時,劉邦被圍滎陽,派人去向韓信搬救兵,本來就是十萬火急,火燒眉毛的事情,而韓信沒有發(fā)兵,卻派了一個心腹過來,希望能封個“代理齊王”。
碰到這樣的事情,劉邦快瘋了,老子這邊火燒眉毛,你韓信卻提出了救人的條件,這哪能行?眼中還有領(lǐng)導嗎?劉邦當時就要破口大罵,旁邊的張良卻碰了下劉邦,于是劉邦改口說道:“男子漢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做什么假齊王?”于是,韓信的下屬帶著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的詔書走了。
劉邦后面的危險是解了,但那種被要挾的感覺是忘不掉的,于是,韓信在后面從齊王換成了楚王,楚王又換成了淮陰侯。
大家試想一下,你對自己在困難時期,要挾過自己的下屬感恩戴德嗎?太難了。所以,一個下屬,幫助領(lǐng)導是職責所在,條件談的過多,反倒會出力不討好。
韓信曾經(jīng)有過反叛之意,后來和反叛的人有勾結(jié)
蕭何在劉邦面前謙恭謹慎,又表現(xiàn)出愛好財色,從不邀功,這讓劉邦沒有懷疑之處。張良境界高深,早已對人性研究通透,劉邦建立大業(yè)不久,張良就歸隱了,意思很明白,功成身退,不再貪圖功名利祿。
而韓信,卻看不透人性,對自己是否封王很看重,曾經(jīng)被謀士勸說“自立”,韓信猶豫當中拒絕了。如果韓信一直堅持忠心,也許沒事,但被封淮陰侯,韓信心理極其不平衡,開始有了新的心思。
當時,劉邦派陳烯統(tǒng)帥邊兵,對付匈奴。心中極不公平的韓信,私下會見了陳烯,并告訴陳烯,在外打仗,打輸了會被處罰,打贏了不會重用,不如造反,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兩人商量好了之后,準備轟轟烈烈干一場,誰知還是出了問題。
本來說好的里應(yīng)外合,只是口風不嚴,走漏了消息,而陳烯也沒有出眾能力,于是,韓信被呂后抓了起來,最后死在了長樂宮鐘室。
一個有心造反的人,不被殺才是怪事,就算劉邦曾經(jīng)和韓信約定“三不殺”,但呂雉還是找到了機會,終于送韓信下了閻王殿。
韓信軍事能力太過突出,被殺概率大大增加
韓信的軍事能力太過突出,這樣的人如果用不好,遲早會出事。劉邦的擔心,就是怕韓信被別有用心的人攛掇和利用,如果韓信和自己對著干,自己絕對打不過。
于是乎,韓信被劉邦先是將“齊王”換成“楚王”,以減少韓信的控制范圍,畢竟齊地被韓信耕耘了多年。后來,劉邦還是不放心,將韓信換成了淮陰侯,而且放在了自己身邊,這是個明確的信號,寡人不放心。
此時的韓信,正確的策略應(yīng)該是表現(xiàn)出貪財好色,放縱自己,不搞朋黨,不搞串聯(lián)。而實際上,韓信腹中有氣,對于和樊噲這樣的人一起上朝,認為是恥辱,還私通陳烯。
一切的一切,說明韓信不認命,于是死期就近了。
追根究底,韓信被殺,最主要原因是:軍事能力太過突出,如果安分一點還好說,而韓信卻恰恰不安分,于是韓信就只剩了死路一條。
漢初三杰:張良、蕭何、韓信,其實是三派人物的典型代表。蕭何乃劉邦創(chuàng)漢集團創(chuàng)業(yè)起家的原始合伙人之一,持有大量的原始股,為第二股東,任職后勤部主管,是豐沛集團的代表。張良是中途入伙的,他剛開始是單干,正準備入伙景駒集團。路上偶遇劉邦以后,他看好劉邦,毅然入股創(chuàng)漢集團,所占股份其實并不少,是第三大股東。剛開始曾任職總經(jīng)理,后來請辭轉(zhuǎn)任策劃部高管,是從龍派的代表。劉邦入關(guān)以后,被項羽封為漢王,擁有巴蜀及漢中之地,都城南鄭。創(chuàng)業(yè)已有不錯的成就,但事業(yè)發(fā)展陷入了瓶頸期。這時候,韓信出現(xiàn)了。他離開項羽,千里迢迢,翻山越嶺前來,意在謀求總經(jīng)理一職。經(jīng)過夏侯嬰、蕭何、劉邦等的重重考察,得以上位。后來開辟第二戰(zhàn)場,任齊地分公司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是跳槽派的代表。
看看三個人的簡歷就知道,蕭何在后勤部兢兢業(yè)業(yè),并不具有獨立創(chuàng)業(yè)的勇氣,如果他有此膽識,創(chuàng)漢集團董事長的位子就輪不到劉邦。張良亦是如此,曾經(jīng)獨立創(chuàng)業(yè),但是自我感覺不如打工省心。他甚至嫌總經(jīng)理管得太寬,太費神,就辭職轉(zhuǎn)任總策劃。韓信則是唯一有過獨立開創(chuàng)分公司經(jīng)歷的人,而且他在分公司干得轟轟烈烈,已經(jīng)足以與總公司平起平坐。況且他獨立意識強,與總公司分庭抗禮的苗條早有露頭。所以,劉邦很難容忍韓信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最后,決定韓信生死的其實主要是呂后。劉邦想得遠,呂后也早已在為兒子接班做準備。她的原則很簡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剛才說了,蕭何是豐沛集團的,呂后也是豐沛集團的。他們一路共同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他也對呂后的智慧和手段有深刻認識,所以自覺地站隊在呂后身邊是順理成章的。張良是從龍派的,而戚姬也是從龍派的。不過,這個從龍派遠沒有豐沛集團緊密團結(jié)。其實,張良的智慧也并沒有超越同時代,剛開始,張良想回避權(quán)力漩渦和奪嫡之爭,只想明哲保身。但慢慢地,韓信的死,給張良敲響了警鐘。他發(fā)現(xiàn),不選邊站隊是最危險的。呂后的邏輯很簡單:不能成為朋友,那就是潛在的敵人。韓信為什么會死?他跳槽派的身份,本來就比較尷尬,比較讓人眼紅。再加上,他多次無視呂后對他的提醒和暗示。他和張良一樣,想到了不參與權(quán)利斗爭,甚至閉門不出,一心創(chuàng)作兵法,以求明哲保身。如果是彭越、英布死在韓信前頭,或許韓信也能幡然醒悟,趕緊選邊站隊,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呂后真的想殺韓信嗎?至少想過拉攏過來,以提高確保劉盈太子地位的成功幾率。當然也想過,是不是能夠駕馭得了呢?是否駕馭得了先不說,先聯(lián)絡(luò)聯(lián)絡(luò)感情,搞好關(guān)系再說,走一步看一步。而韓信沒有給呂后機會。她的妹夫樊噲,是她的使者,他經(jīng)常上韓信那兒,東拉西扯,聯(lián)絡(luò)感情,即使明里沒有說希望韓信選邊,暗示是肯定少不了的。韓信看著樊噲實在太殷勤了,就回訪了一次?墒牵砸暻甯,實在瞧不起樊噲,羞與其為伍。忍不住感嘆:“生乃與噲等為伍!”至此,韓信已經(jīng)非死不可了。
功高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