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詠道: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

霞帔原是古代婦女的一種披肩服飾,宋朝以后定為命服,隨品級高低而不同,明代在制度上對霞帔作了詳細規(guī)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換到今天的話來說,這是女神級的頭飾。長久以來,人們對皇后戴的鳳冠的認識主要來自古裝劇的描述。

而各朝鳳冠,出土?xí)r的情況,都不相同。例如,隋煬帝蕭皇后鳳冠,出土?xí)r,是這個樣子:

局部坍塌、變形、移位、腐蝕、殘斷、破碎、缺損和粉化,看起來就像一堆泥,這給復(fù)原工作帶了極大的難度。

在修復(fù)過程中,考古人員通過顯微鏡觀察,鳳冠上能夠看到許多小珠子,珠化工藝在中國傳統(tǒng)金銀器制作中是常見的,就是將金銀化作一個個小小的珠子附著在物件之上,遠遠望去,就會顯得閃閃發(fā)亮,珠光寶氣,而這些小珠子,并不是金的,而是銅鎏金。

復(fù)原后的鳳冠,長這個樣子: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真正的鳳冠只有四件,都是明代定陵的遺物。

定陵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著名的萬歷皇帝的陵墓,里面安葬著他和他的兩位皇后。在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它們分別屬于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

明朝鳳冠是皇后在受冊封、褐廟、廟會時佩戴的高貴飾冠。

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龍四鳳三博鬢(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則用九翠四鳳雙博鬢(左右共四扇)。


定陵地下宮殿出土的四頂鳳冠,它們分別是: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十二龍九鳳冠、三龍二鳳冠。九龍九鳳為孝端皇后隨葬物。

四頂鳳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裝飾的龍鳳數(shù)量不同。它們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飾有大量的珍珠寶石。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四頂鳳冠中最精美的是六龍三鳳冠。

上有六條用金絲編織的龍雄踞于上,昂首欲騰;三支用翠鳥的羽毛粘貼的鳳屈居于下,撲展雙翅,妖嬈若飛。其上龍鳳均口街珠寶串飾,立在滿是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寶石綴編的牡丹花,點翠的如意云,及花樹之間。冠后的六扇博髻,左右分開,如五彩繽紛展開的鳳尾。全冠珠光寶氯,富麗堂皇。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刪)

現(xiàn)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復(fù)原品,但已足矣震憾。古代匠人們精致起來,基本沒有西方所謂奢侈品什么事兒了。

最佳貢獻者
2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

衣冠服飾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差別的重要標(biāo)識。

皇后,作為朝代中最最貴的女人,全套的行頭肯定是最漂亮的。但不同的朝代,根據(jù)習(xí)慣、民族、社會發(fā)展等因素,樣式肯定差別巨大。

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實物的包括隋煬帝蕭皇后的鳳冠、定陵兩位皇后的鳳冠以及清代的鳳冠。

隋 蕭皇后鳳冠

2013年,隋煬帝楊廣和蕭后墓在揚州被發(fā)現(xiàn),蕭后墓中發(fā)現(xiàn)一具腐蝕嚴重但保存完整的冠飾。采用仿制復(fù)原了蕭皇后的鳳冠。這個鳳冠就應(yīng)該是隋代和唐初的規(guī)制。

明代,鳳冠是皇后在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

定陵共出土鳳冠四件,分屬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其中九龍九鳳冠和六龍三鳳冠屬于正宮孝端皇后王氏;三龍二鳳冠和十二龍九鳳冠屬于追封皇后孝靖皇后王氏。4頂鳳冠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冠均為漆竹胎,冠上皆嵌飾龍、鳳、珠寶花、翠云、翠葉和博鬢,只是具體數(shù)量、重量不同。這四頂鳳冠龍鳳的數(shù)目都不相同,但龍鳳的總數(shù)很有意思:龍都是15條,鳳的數(shù)量是正宮皇后比追封的多了一只,12對11。

這四頂鳳冠分別入藏了故宮博物院(一頂、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國家博物館(一頂、孝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和定陵博物館(兩頂)

清代

以滿族服飾為基礎(chǔ),同時借鑒漢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冠圓式,貂皮為地,綴朱緯,頂以三只金累絲鳳疊壓,頂尖鑲大東珠一,每層之間貫東珠各一,鳳身均飾東珠各三,尾飾珍珠。朱緯周圍綴金累絲鳳七只,其上飾貓睛石各一,東珠各九,尾飾珍珠。冠后部飾金翟一只,翟背飾貓睛石一塊,尾飾珍珠數(shù)顆。翟尾垂掛珠穗五行二就(橫二排豎五列),中貫兩面金累絲“心”形結(jié),珠穗飾有金累絲與珊瑚制成的墜角。

點翠嵌珠后妃朝冠

在頭條中有更為詳細的明代鳳冠的介紹,歡迎查閱。

3

鳳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婦女出嫁時也可佩戴。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fā)展和完善,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jīng)久艷麗。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云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

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披肩帔子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時發(fā)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

4

中國人對于女性禮服最廣為人知的概念,莫過于“鳳冠”。不管是新娘還是后妃,鳳冠已經(jīng)成為了標(biāo)志性象征。但很多朋友也許不清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鳳”并不是中國最高等級的女性禮冠的主要題材,模擬自然的“花樹”才是最核心的部分。


那么鳳又是怎樣登上冠頂,最終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呢?


唐以前的花樹冠

唐以前鳳尚未完全成為高貴女性身份的象征,而對自然環(huán)境元素的直接模擬,便成為了禮服冠的主要裝飾構(gòu)成手法,頭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樹木、鳥語花香、飛禽走獸場景,其中最真正的核心組件就是由步搖發(fā)展而來的“花樹”。

∧女史箴圖中的步搖,以及魏晉北朝墓葬出土步搖實物,上面垂著搖動的葉子。


在花樹的基礎(chǔ)上,歷代添加元素,發(fā)展成為極盛大隆重的禮服冠。漢代皇后首飾采用假結(jié)(髻)、步搖、簪珥模式,魏晉南北朝陸續(xù)增加鈿、博鬢,并將步搖改稱花樹;隋唐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chǔ)上,確立了花樹、鈿、釵、博鬢的組合模式,并且以花樹、鈿的數(shù)目區(qū)分等級。比如皇后為十二花樹,對應(yīng)皇帝冕十二旒;太子妃為九花樹,以下依次遞減。

∧隋煬帝蕭皇后墓出土禮冠上的一株“花樹”,皇后一般有十二株。

∧隋煬帝蕭皇后墓出土花樹冠,前方有十二水滴形的“鈿”,兩側(cè)有“博鬢”。

∧隋唐花樹冠復(fù)原,頭上滿頭都是金燦燦搖動的“花樹”。


宋代開始在花樹冠上增添龍鳳

中國的禮服制度守舊性很強,一項基本服制形成后,往往能因襲上千年,常常不輕易受朝代更替影響,但會在如何釋讀和實際操作細節(jié)上做文章。作為最高級別的女性首飾,花樹冠也不例外,但在千年歷史進程中依然會不斷疊加新的元素。北宋在隋唐制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了一個重大變化,便是在冠上添加了龍、鳳。


北宋初沿襲唐五代花樹冠之制。北宋中期,因為著名的劉太后攝政,出現(xiàn)了“九龍花釵冠”。宋仁宗年幼繼位,由章獻明肅皇太后劉娥代為秉國,年號天圣,隱含“二人為圣”之意。由于皇太后地位提升,相應(yīng)的冠服制度也受到提高。章獻皇太后是北宋第一位攝政太后,是當(dāng)時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在其花釵冠上添加“九龍”,應(yīng)是為了有別于皇后、皇太妃,顯示皇太后獨一無二的崇高地位。


北宋后期,由議禮局議定后妃命婦首飾制度,形成宋代定制延續(xù)至宋亡,這時在高等級的太后、皇后、妃等禮服首飾上添加了龍鳳成為定制,并且增添了王母仙人隊、各種鳥雀裝飾。有時直接稱呼為“龍鳳花釵冠”、“九龍四風(fēng)冠”、“九龍十二株花釵冠”。但依然保存了花樹、鈿、博鬢的基本元素。


∧宋代皇后九龍四鳳十二株花釵冠,可以看到在花樹的基礎(chǔ)上,添加了龍鳳、和冠沿的“王母仙人隊”。

∧北宋皇后冠上添加的部分示意圖。


仔細觀察歷代宋后畫像,可以看到除了基礎(chǔ)的大小花株滿布全冠,博鬢也增加為左右各三扇,飾以珠翠龍紋,垂珠結(jié);冠頂所添加的九龍,包括左右八條小龍和中央一條大龍,大龍口銜穗球;四鳳有時背乘仙女,有時數(shù)目還增到到九只;唐代花樹間偶見的小人與鳥雀,則發(fā)展為浩浩蕩蕩的“王母仙人隊”以及各種云鶴、鸂鶒、鷺鷥、孔雀,場面更加盛大和具體。


明初后妃禮服冠基本繼承宋制,皇后使用九龍四鳳冠,妃使用九翚四鳳冠。宋制的王母仙人隊、云鶴等則不再添加。在實際操作中,也如宋代一般,龍鳳的數(shù)目往往有所增加。在萬歷皇帝定陵中,我們便可以看到明代皇后禮服冠的實際情況。

∧明代皇后禮服冠(結(jié)構(gòu)示意圖:擷芳主人)


但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鳳冠”,則是另一種“常服冠”。


以上以花樹、或者龍鳳為主題的冠,屬于禮服冠。而我們現(xiàn)在一般說的單純以鳳鳥為主題的“鳳冠”,在古代則屬于“常服冠”。起先并非用于禮服,而源自于隋唐時期的另一種常服首飾。兩者并行不悖,演著兩條路線各自演變了上千年。


∧唐代女性頭上戴的鳳鳥簪釵首飾。


唐代婦女平時在次一等級的場合時穿的常服或者盛裝,頭上中央有時則會插戴鳳鳥首飾。鳳鳥也逐漸成為貴婦象征,越來越多出現(xiàn)在首飾上。這些首飾盡管華麗,但是搭配的服裝依然是裙、衫、帔,而非禮服。


到了宋代,這種服裝發(fā)展為大袖衫、霞帔、長裙,進入制度,成為后妃的“常服”。明初在此基礎(chǔ)上,制定了后妃的大衫、霞帔“常服”制度,頭上所帶的“常服冠”,繼承了唐代的盛裝模式,包括了各種類型的鳳鳥,以及左右插戴的鳳簪,簪首垂下長長的珠結(jié)。冠制也進一步簡化,統(tǒng)一為“翟冠”,各品級以翟數(shù)不同區(qū)分。翟即野雞,形態(tài)上和鳳鳥很接近。這樣就形成了后妃使用鳳冠,命婦使用翟冠的模式,延續(xù)至明末。


∧明代皇后常服雙鳳翊龍冠,身穿黃大衫、龍霞帔!缎⒇懠兓屎笙瘛

∧明代一品命婦五翟冠,身穿紅大衫,仙鶴霞帔


與皇后相比,一般命婦的冠將金鳳改為金翟,珠鳳改為珠翟,不同品級使用不同數(shù)目的珠翟。由于翟的形態(tài)與鳳太過接近,民間口語中逐漸也用鳳冠稱呼翟冠。


到了清代,所有的傳統(tǒng)宮廷后妃服飾,不管是禮服還是常服均消亡。但民間漢族命婦依然延續(xù)了明代翟冠傳統(tǒng),在結(jié)婚等大禮時穿著。并且不論是樣式上還是稱呼上,都完全改為鳳鳥,“鳳冠霞帔”也正式成為漢族女性婚禮服的代名詞。 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鳳冠”了。

清代的命婦全套鳳冠霞帔。


∧清代的鳳冠,大多為金胎點翠做出鳳鳥形,垂珠旒蘇,清末還會裝飾絨球。

5

出土最早鳳冠實物是隋朝蕭皇后的鳳冠,下面是它的復(fù)原圖

因為只有這么一個復(fù)原鳳冠,具體的服飾制度也不清楚。

唐朝的鳳冠,,,恩這是武則天的畫像,這時候的鳳冠已經(jīng)有藍色成分了。

(歷史教科書上也是這個圖,應(yīng)該沒毛。

宋朝的鳳冠:九龍四鳳冠(冕服冠),沒有實物出土,只有畫像記載。


明朝初期也延續(xù)了九龍四鳳冠


(不知道這個圖對不對,但好像是常服冠)

后來到了神宗,在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來自于兩個皇后。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恩就是頭條……)

為什么一個皇后有兩個冠呢?因為鳳冠分兩種:常服冠和禮服冠

禮服冠在祭祀立后等正規(guī)禮儀場合穿,與翟衣相配,這一身裝扮對應(yīng)皇帝的冕服。

常服就是鳳冠霞帔,霞帔就是那條“紅披肩”,皇后在不太重要又不能隨便穿的場合穿這個,象征身份。

明朝的漢服體質(zhì)還是很完備的。

6

在我們的印象中,鳳冠是達官顯貴婦人的標(biāo)配,它已經(jīng)成為皇后嬪妃最具代表意義的象征。古代皇后,一般都有兩個鳳冠,一個是大禮服冠,一個是常服冠。通俗的來說,大禮服冠適用于比較莊嚴肅穆的場合,比如冊封、謁廟、朝會等,而常服冠適用于并不那么嚴肅莊重的場所,相比較而言就是比較普通的時刻。

古人習(xí)慣于將熟知的自然景觀作為裝飾物,嬌美花兒,啾啾鳥語,飛禽走獸,這些都可以算作是點綴,比如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將一枝花藤圈一圈戴在頭上,有一種花仙子的感覺。當(dāng)然這可能是最初的裝飾品,后來就有了一種名為步搖的裝飾品,也就是小說中經(jīng)常說的簪子,步搖最初可能是竹子、木頭、牙齒、骨頭或者陶瓷等,后來逐漸被金屬代替,我們熟知的簪子基本就是后期的金屬飾品,這是鳳冠的雛形。

人們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在不斷的標(biāo)新立異,在花樹原有形狀的基礎(chǔ)上,添加新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新元素,使之成為令人矚目的禮服冠。漢代皇后的鳳冠由假結(jié)(髻)、步搖、簪珥作為基本元素,魏晉南北朝時期,又在原有基礎(chǔ)上增加了鈿、博鬢,并將步搖改稱花樹;到了隋唐時期,花樹、鈿、釵、博鬢被正式宣布出現(xiàn)在同一個鳳冠上,并以花樹、鈿的數(shù)目作為等級劃分的表現(xiàn)。

隋唐時期的鳳冠雖然距今已經(jīng)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窺一窺它的真容的。前幾年,考古人員在蕭皇后墓中發(fā)現(xiàn)了一頂已然看不出它昔日風(fēng)采的鳳冠,經(jīng)過兩年的修復(fù),蕭皇后所戴鳳冠已經(jīng)被誒復(fù)原,它有十二棵花樹,前面有十二個類似小水珠似的鈿,兩側(cè)還有博鬢加以裝飾。

由于在土中掩埋已久,技術(shù)人員經(jīng)過一番努力后,終于復(fù)原了一個堪稱精品的鳳冠,可謂金玉滿堂,讓人不得不驚嘆這巧奪天工的好手藝,也讓我們感受到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藝,令人夸不絕口,畢竟一所鳳冠的制成耗費的也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除此之外,還讓我體會到了鎏金技術(shù)的神奇所在。

蕭皇后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再加上這頂鳳冠,更讓人們對她充滿了好奇。蕭皇后原本嫁給的只是一個晉王,卻沒想到后來楊廣做了太子又做了皇帝,而蕭皇后從王妃變成太子妃,又變成皇后,只是楊廣在建立不世帝業(yè)的時候也將隋朝帝國拖垮了。

母儀天下的蕭皇后跟著楊廣到了江都,眼睜睜看著楊廣被殺,而蕭皇后不得不成為宇文化及、竇建德的政治籌碼,又帶著孫子到了突厥生活,最后又被李靖迎回了大唐,最終在唐太宗的照顧下,安度晚年。去世后,以皇后的身份安頓了她,才會有這一頂鳳冠的出土。

接著說鳳冠,宋代開始突破前代,在花冠樹上添加龍和鳳。要知道,中國自古便是一個封建制國家,無論是對外開放還是制度更新,都會有保守派相阻撓,但他們也還是會在一件事物的使用過程中,不斷地對其做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服飾制度便是如此。北宋初期,沿襲花冠制度。但北宋中期時,宋仁宗繼位,由于年少無知,皇太后劉娥幫其執(zhí)政,年號為天圣,有二人為圣的意思。

為了提高和鞏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她在花釵冠上添加九龍,更顯示了她不可侵犯的威力。北宋后期,正式確定了有關(guān)妃子命婦的服飾制度,不僅增加龍鳳,并且增添了王母仙人隊、各種鳥雀裝飾。除了最基本的花樹外,左右兩側(cè)也各增加三扇博鬢,更有昂貴的珠寶、翡翠、飄逸的龍紋加以修飾,垂珠結(jié)在微風(fēng)下輕輕飄動。

明初的禮服冠基本采用宋的形式,但又有不同,有了新的改進,定陵中出土的四頂鳳冠可以給我們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在近代對定陵進行挖掘的時候,得到了四頂鳳冠,分屬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每人兩頂,分別為大禮服冠和常服冠。而其中的六龍三鳳冠和九龍九鳳冠屬于孝端皇后;三龍二鳳冠和十二龍九鳳冠屬于孝靖皇后。實際上孝靖皇后生前并沒有機會戴上這兩頂鳳冠,她生前只是萬歷皇帝的妃子,最高位置是皇貴妃,她原本只是李太后身邊的一個宮女,被萬歷皇帝在偶然的情況下寵幸,然后生下了朱常洛。孝靖皇后在萬歷年間備受冷落,生活的很凄慘,46歲的時候去世,直到朱常洛繼位后被追封為皇后,然后就有了作為皇后應(yīng)該有的兩頂鳳冠。這兩頂鳳冠陪葬定陵。

當(dāng)然到了清朝時期,鳳冠已經(jīng)不僅僅屬于皇后的冠服,所謂鳳冠霞帔就是指的女子結(jié)婚時候的服飾配置。

7

春節(jié)逛故宮,剛好拍到了鳳冠,是明朝皇后的,大家看看,捎帶發(fā)幾張女人的飾品,超美。歡迎大家關(guān)注芷萍美食廚房,談美食說生活享受人生。







8

我國古代等級森嚴,對于不同等級的人群所穿著佩戴的服飾首飾也是有很多講究的;适易谟H所穿的服飾更是有規(guī)矩,絲毫不能越矩。

皇后是一國之母,吃穿用度都是后宮最好最尊貴的,而皇后最為珍貴的就是鳳冠,鳳冠也是皇后地位的象征。由于各個朝代的文化和民族不同,服飾文化也時有不同,所以各朝皇后的鳳冠都是各有特色。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幾款鳳冠。

隋朝蕭皇后的鳳冠

隋朝蕭皇后的鳳冠是出土最早的鳳冠,剛出土的時候,受損嚴重,很多細節(jié)之處都塌陷變形,要么是飾品被腐蝕和粉化。為了復(fù)原它工作人員廢了很大的功夫。復(fù)原之后的鳳冠看起來很貴氣,形狀如同花團,鳳冠上面有很多小珠子,這些珠子都是用銅鎏金做的。這很符合唐朝以前的裝飾風(fēng)格,唐以前人們喜歡自然環(huán)境的因素搭配的花式,衣服上也經(jīng)常秀一些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所以者鳳冠也就像“花樹”一樣。

宋代劉太后九龍花釵冠

到了宋朝,在隋唐“花樹”冠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龍鳳。宋仁宗年幼繼位,劉太后代為治國,由于皇太后地位提升,所以在官服制度上也作出了革新。劉太后是宋朝第一位攝政太后,統(tǒng)治朝政,所以在她的花釵冠上增添了龍,來顯示劉太后與皇后和太妃不同的地位,稱作:九龍花釵冠。

明朝鳳冠

明朝現(xiàn)存的鳳冠都是在定陵里出土的,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是萬歷皇帝的陵墓,而出土的四頂鳳冠就是萬歷皇帝的兩個皇后的。明朝對鳳冠有明確的定制,在大典的時候,皇后用九龍四鳳三博鬢,皇太子妃則用九翠四鳳雙博鬢。二出土的兩頂鳳冠就分別是九龍九鳳冠、六龍三鳳冠、十二龍九鳳冠、三龍二鳳冠,這四頂鳳冠的材質(zhì)和制作的程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裝飾的龍鳳數(shù)量,看起來也是珠光寶氣的。

另外,除了舉行大典的時候皇后佩戴的鳳冠,平時皇后也是要戴鳳冠的,叫做常服冠。常服冠并不用于禮服,而是在平時日常使用,制作并不復(fù)雜,花樣裝飾也很簡單,一般都是用鳳鳥裝飾,彰顯地位。慢慢的在平時的裝飾上沒有了過多的禮制,除了皇后和王妃,命婦和有地位的女子都可以使用鳳鳥裝飾的簪子。

清代朝冠

到了清代,在滿足服飾的基礎(chǔ)上,和漢族冠服文化相結(jié)合,有了獨特的皇后皇冠樣式;使谡w呈圓式,用貂皮制作,頂上有三只金絲鳳,頂尖鑲有東珠,形狀雖然與之間各朝的大相徑庭,但是一樣的珠光寶氣。

到了清朝這時候,普通人結(jié)婚的也可以使用“鳳冠霞帔”,人們對“鳳冠”的觀念也變了。

9

在這里,先說一個大家的誤區(qū)。以大明皇后為例,現(xiàn)役正宮的皇后肯定是有鳳冠的,但這個東西只是在重大的節(jié)日或者祭祖活動中戴一下,平常是不會佩戴的,其實這個鳳冠也只是俗稱,它正經(jīng)的稱呼是禮冠,所以顧名思義,它的使用是有嚴格的禮制限制的(皇后受封,國慶大典什么的才能佩戴)


由于北京大明皇陵所在地昌平十三陵定陵被官方考古發(fā)掘了,在萬歷的地宮中,還真出土了鳳冠,而且一口氣出土了四個皇后鳳冠,分別是三龍兩鳳冠、六龍三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


其中一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展廳中,作為了日常展品可以讓大家一睹為快,筆者自然也用相機拍攝了幾張,下面給大家共享看一下,喜歡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到國博親眼目睹一下,絕對非常震撼!

這件不算是最高級的,它只是九龍九鳳冠,總共嵌了上百顆未經(jīng)加工的天然寶石,珍珠更是鑲嵌了5000余顆,上面還有各種點翠的裝飾物,以及用金絲銀絲編織的龍形,真可謂是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如果不是這件鳳冠實物的出土,我們真的很難從古書上的形容想象出如此奢華的鳳冠來。這么一對比,這才是真的奢侈品,那些愛馬仕之流的簡直弱爆了!

10

每個朝代的“鳳冠”都是不盡相同的,這里要說明的是,所謂的“鳳冠”是宋朝以后才形成的概念,而以現(xiàn)在又考證的皇后冠冕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古代后妃居最高地位的禮服首飾中罕有鳳鳥存在。早期鳳尚未完全成為高貴女性身份的標(biāo)志性象征,而對自然環(huán)境元素的直接模擬,便成為了禮服冠飾的主要手法,頭上往往是一派花草樹木、鳥語花香、飛禽走獸的場景,其中最真正的核心組件就是由步搖發(fā)展而來的“花樹”。漢代皇后首飾采用假結(jié)(髻)、步搖、簪珥模式,魏晉南北朝陸續(xù)增加鈿、博鬢,并將步搖改稱花樹。隋唐在漢晉南北朝以來各朝制度的基礎(chǔ)上,確立了花樹、鈿、釵、博鬢的組合模式,并且以花樹、鈿的數(shù)目區(qū)分等級。宋明添飾龍鳳仙人,發(fā)展成極大型隆重的禮冠,但依然保存了花樹、鈿、博鬢的基本元素。一頂禮冠,歷代疊加,延續(xù)上千年。

隋文帝即位后,參照損益北周、北齊和南朝服制,定皇后服為袆衣、鞠衣、青服、朱服四等。其中用于祭祀、朝會、親蠶等大禮的袆衣、鞠衣參照北周制度,首飾由花樹、兩博鬢組成,并通過花樹數(shù)目不同區(qū)分等級(用于禮見皇帝、宴見賓客的次等禮服青服、朱服,則“參準(zhǔn)宋太始及梁、陳故事”,“去花”留鈿,不使用花樹)。隋煬帝即位后,于大業(yè)元年詔吏部尚書牛弘等再次更定服制,皇后“首飾花十二鈿,小花毦十二樹,并兩博鬢”,明確提及“鈿”的使用,等級降差也略作調(diào)整。唐代大體繼承隋制,唐高祖于武德七年(624年)頒布《武德令》,以國家令文的形式第一次規(guī)定唐代禮服制度;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頒布《大唐開元禮》,在序列中記錄禮服與首飾禮儀;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也有詳細條文。以上三種屬性的令、禮、行政法典中關(guān)于禮服首飾的記載基本相同,整理后可得如下:

?皇后服:袆衣,首飾花十二樹(小花如大花之?dāng)?shù),并兩博鬢),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鞠衣,首飾與褘衣同,親蠶則服之。鈿釵禮衣,十二鈿,宴見賓客,則服之。

?皇太子妃服:褕翟,首飾花九樹(小花如大花之?dāng)?shù),并兩博鬢),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鞠衣,首飾與褘衣同,從蠶則服之。鈿釵禮衣,九鈿。宴見賓客,則服之。

鳳冠上的龍鳳飾始于宋代 定制九龍四鳳冠,明初后妃禮服冠基本繼承宋制,皇后使用九龍四鳳冠,妃使用九翚四鳳冠。如洪武元年制“皇后首飾,冠為圓匡,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如之,兩愽鬢,十二鈿”。宋制令文之外的王母仙人隊、云鶴等則不再添加。在實際操作中,也如宋代一般,龍鳳的數(shù)目往往有所增加調(diào)整,或有失載于史的一些慣例,但依然保持花樹、博鬢、鈿的核心基本元素。明初洪武初年,常服冠以各種類型的鳥雀區(qū)分不同等級,皇后用雙鳳翊龍、妃用鸞鳳,以下各品分別用不同數(shù)目的翟、孔雀、鴛鴦、練鵲。不過不多時,由于朱元璋嫌禮制過繁,廢除了帝王之下官員的冕服制度,相應(yīng)也廢除了皇后、太子妃之下命婦的傳統(tǒng)禮服制度。洪武二十四年,將本為常服的大衫霞帔升格為命婦的禮服,冠制也進一步簡化,統(tǒng)一為“翟冠”,各品級以翟數(shù)不同區(qū)分。翟即野雞,形態(tài)上和鳳鳥很接近。這樣就形成了后妃使用鳳冠,命婦使用翟冠的模式,延續(xù)至明末。

到了清代,所有的傳統(tǒng)宮廷后妃服飾,不管是禮服還是常服均消亡。但民間漢族命婦依然延續(xù)了明代翟冠傳統(tǒng),在結(jié)婚等大禮時穿著。并且不論是樣式上還是稱呼上,都完全改為鳳鳥,逐漸由珠翟改為金鳳,“鳳冠霞帔”也正式成為漢族女性婚禮服的代名詞。如《清稗類鈔》所言“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jié)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而此時霞帔已發(fā)展為一件褂子,也很難將其與唐代的原始樣式聯(lián)系起來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