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忽必烈身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第四子,本無多少承嗣大汗帝王的希望。然而,在貴由汗猝然去世后,由于術(shù)赤家族和拖雷家族的聯(lián)合,使得汗位轉(zhuǎn)移到拖雷家族長子、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手里,自此,拖雷的幾個兒子逐漸掌握了大蒙古國的兵權(quán)。

在此前,忽必烈?guī)缀鯖]有領(lǐng)軍作戰(zhàn)過,蒙哥成為大汗后,忽必烈得以開府金蓮川,搜羅了大批各族精英為己用,成為其以后爭橫天下的重要資本。公元1252年,蒙哥汗認命忽必烈和名將速不臺之子兀良合臺為正副統(tǒng)帥,率大軍繞道吐蕃、遠征云南的大理國,以達到在戰(zhàn)略上包抄南宋王朝的聲勢。由于部下英勇效命,忽必烈的這次處女遠征大獲成功,滅亡了大理政權(quán),招撫了云南、吐蕃一帶的番邦部落。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蒙哥汗之后卻表現(xiàn)出了對忽必烈這個兄弟的明顯不信任感,不但將征服領(lǐng)地全部交給副將的兀良合臺鎮(zhèn)守,并且在忽必烈率軍班師途中就下令撤銷了他的兵權(quán),讓其徑自回歸封地。

公元1256年,急于建立不世奇功的蒙哥汗下令三路大舉伐宋,以幼弟阿里不哥和自己的長子玉龍答失留守和林,塔察兒王率左翼諸王及北方漢人世侯的軍隊進攻湖廣;兀良合臺率云南駐軍配合進攻廣西、湖南;自己率怯薛精銳及四川地區(qū)蒙、漢、探馬赤軍,直取四川。戰(zhàn)事鋪開后,塔察兒的左翼軍進展緩慢,接連遭到了蒙哥汗的訓(xùn)斥,而恰好忽必烈又遣使前來請求從征,于是蒙哥汗順水推舟,下詔讓忽必烈代替塔察兒為左翼軍統(tǒng)帥,務(wù)必控制湖廣,以接應(yīng)以后東出四川的大軍。

1259年2月,忽必烈于邢州與軍中諸王會面,并接受了手下謀士們穩(wěn)扎穩(wěn)打的建議。到7月12日,左翼軍主力剛剛抵達淮河北岸,就傳來了蒙哥汗死于合州釣魚城下的消息。但忽必烈與心腹大將霸都魯(木華黎國王之孫)商議后,認為是南宋軍隊散布的謠言,遂下令繼續(xù)渡河南下,與南宋軍激戰(zhàn)于鄂州、江州一線。到9月1日,從蒙哥汗征戰(zhàn)四川的穆哥,因與忽必烈交好,派來告知大汗死訊、并勸忽必烈趕緊北返以登汗位的使者到了軍營,但忽必烈以為如果無功而返,將難以贏得汗位,于是依然堅持要進行鄂州會戰(zhàn),但直到11月,左翼諸軍雖然在野戰(zhàn)、水戰(zhàn)中多次擊潰宋軍,卻始終拿不下鄂州,且風(fēng)聞宋軍的援軍正在集中前來,忽必烈的主要謀士郝經(jīng)看出了危險,專門上了《班師議》,希望主公不要再顧忌太多,必須斷然北返,這最終促成了忽必烈與宋軍議和班師。

盡管忽必烈集團班師回到燕京的速度很快,但其競爭對手阿里不哥已經(jīng)在和林做好了準備,不但漠北諸王及部落軍隊聽命于他,連蒙哥的幾個兒子及隨征四川的多數(shù)將領(lǐng)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因此他邀請忽必烈等來和林奔喪,準備趁機拿獲。忽必烈看出了端倪,遂于1260年3月,在擁護自己的東道諸王塔察兒、移相哥、呼剌忽兒、西道諸王合丹、阿只吉、穆哥等的要求下,在開平召開忽里勒臺大會,(盡管參與的宗王人數(shù)遠遠不是全部),正式宣布登上汗位。

阿里不哥聞訊后憤怒不已,于四月在和林城西也召開了忽里勒臺大會,在擁護自己的宗王簇擁下,也宣布登上汗位,大蒙古國第一次出現(xiàn)了兩位大汗公開對峙的局面,解決之道也唯有戰(zhàn)爭了。

當(dāng)時散布于關(guān)中和四川的原蒙哥汗從征諸軍中,本來支持阿里不哥的占多數(shù),但由于各不統(tǒng)屬,有的如四川的紐璘與乞帶不花等還有矛盾,故而未能形成有利的態(tài)勢。相反,在忽必烈派出的使者廉希憲的聯(lián)絡(luò)下,劉黑馬、汪惟正、汪良臣等迅速行動,誅殺了乞帶不花、劉太平等,控制了東川諸軍,而后配合諸王合丹的討伐軍進入關(guān)中,九月間在甘州以東的耀碑谷進行的會戰(zhàn)中,阿里不哥集團在關(guān)中地區(qū)的大將阿蘭答兒、渾都海皆大敗陣亡,這意味著阿里不哥在中原地區(qū)僅有的勢力趨于消亡。

與此同時,在北方戰(zhàn)場上,阿里不哥軍的統(tǒng)帥出術(shù)哈兒(旭烈兀之子)、哈喇察兒的軍隊,也被支持忽必烈的東道諸王移相哥(哈撒兒之子)的軍隊打敗。該年冬,忽必烈以中原駐諸軍北征和林,阿里不哥自知不敵,不戰(zhàn)西退,忽必烈大軍奪取和林,自此似乎大局已定。

然阿里不哥之后施展緩兵之計,一面遣使悔罪,自稱來年將親自覲見忽必烈;一面加緊搜集軍馬。1261年秋,阿里不哥自認為羽翼已豐,遂突襲和林,留守的移相哥部毫無防備,被打得大敗,阿里不哥重新奪回和林。到該年11月,忽必烈以諸王合丹為主將,于昔木土腦兒之地大敗阿里不哥,斬殺其先鋒合丹火兒赤。但在十天后的另一場會戰(zhàn)中,雙方激戰(zhàn)一天均傷亡慘重、未分勝敗。此后,因發(fā)生山東軍閥李璮之亂,忽必烈不得不分軍南下,北方戰(zhàn)場遂陷入對峙、拉鋸的局面。

由于阿里不哥統(tǒng)轄之地均貧瘠、苦寒,相持數(shù)年后漸漸不支,但其到處搜刮的惡行,最終使得原來的同盟者——察合臺汗國統(tǒng)治者阿魯忽決定背叛阿里不哥、投效忽必烈,于是阿里不哥被迫又展開了與察合臺汗國的另一場戰(zhàn)爭。。。。到了公元1264年七月,面對眾叛親離、缺衣少食、東西受敵的絕望局面,阿里不哥只得承認爭位失敗、決定向忽必烈投降。

史書記載的兩人見面時的景象十分有趣,忽必烈當(dāng)時沉默了很久才開口說:“我與你孰是孰非?”,阿里不哥也良久才回答道:“昔日我是,今日你是”。。。。最終,忽必烈宣布赦免阿里不哥爭位的罪行,僅誅殺了其部下中最主要的十人,然阿里不哥僅僅一個月后即染病身亡,具體病因史書沒有注明。

若有希望了解忽必烈、阿里不哥爭位內(nèi)戰(zhàn)詳細過程的讀者,可參閱李治安先生著《忽必烈傳》。

忽必烈汗

最佳貢獻者
2

我認為說蒙古大汗的寶座落到忽必烈手里是不合理的,忽必烈稱帝在先,北伐在后,而北伐的后果又是大蒙古帝國的分裂。忽必烈開元稱制是為了在政治上站穩(wěn)腳跟,畢竟漠北的弟弟還在守家產(chǎn),隨時有繼承汗位的“風(fēng)險”。事實上忽必烈稱帝的合理性一直遭史學(xué)界詬病,但成王敗寇,忽必烈主導(dǎo)的蒙古內(nèi)戰(zhàn)換來了蒙古帝國四大汗國的分裂,他也只是成為了統(tǒng)一中原的元朝皇帝!而忽必烈的成功奪位也可以說是“槍桿子里出政權(quán)”。

汗位的派系轉(zhuǎn)移

蒙哥是成吉思汗嫡幼子拖雷的嫡長子,聽著有些繞口,但這個身份非常關(guān)鍵,忽必烈則是拖雷的嫡次子,旭烈兀是嫡三子,阿里不哥是嫡四子。這是拖雷系的嫡子順序,蒙古民族是按照“幼子守灶”的規(guī)則進行父親財產(chǎn)繼承的,這與漢文化的“嫡長繼承制”不太一樣,所以這是蒙古汗位之爭頻繁不斷的根源所在。

蒙古帝國在不斷擴張下,一方面堅持“幼子守灶”,另一方面要對外征戰(zhàn),故而兄長是要出去建功立業(yè)的,所以“長子軍”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組建起來的。長子軍的統(tǒng)帥名叫拔都,他是成吉思汗嫡長子術(shù)赤的嫡幼子,繼承了術(shù)赤的汗位后,在各系宗王中挑選年長者統(tǒng)兵西征,所以托雷的嫡長子蒙哥就參加了長子西征軍。

蒙哥不光是托雷的嫡長子,還是窩闊臺汗的養(yǎng)子,《元史》說窩闊臺收養(yǎng)蒙哥是因為昂恢二皇后無子嗣,我個人覺得是政治斗爭的手段。因為窩闊臺是被成吉思汗親自選定的汗位繼承人,但拖雷又是蒙古舊制里的合法繼承人,這里本身就是矛盾的。窩闊臺隨軍西征時,拖雷還受命監(jiān)攝國政,因此以托雷長子“為質(zhì)”是最有效的制約手段。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個顧慮是正確的,成吉思汗去世后,蒙古部落宗王以“庫里勒臺制”拖延了窩闊臺兩年未繼汗位,即位當(dāng)天還有恪守舊制,力推托雷的呼聲。但結(jié)果就是拖累系沒有繼承汗位,蒙古大汗的位置落到了窩闊臺系。

太宗嘗有旨以皇孫失烈門為嗣。太宗崩,皇后臨朝,會諸王百官于答蘭八思之地,遂議立帝!对贰

窩闊臺本來有意立三子闊出為汗位繼承人,但闊出在1236年2月在征南宋時戰(zhàn)死,于是窩闊臺便要改立闊出的長子失烈門為繼承人,但在貴由的生母乃馬真后干涉下,汗位落到了窩闊臺長子貴由頭上。貴由戎馬一生,也是立下不少軍功,貴由繼承并不是壞事,并且仍舊是窩闊臺系掌握汗位。問題是貴由在1248年去世以后,并未指定由誰接班,其皇后海迷失后臨朝稱制,企圖重新立失烈門為汗。這時候拔都又跳了出來,因為拔都與貴由一直不和,貴由的葬禮都拒絕參加,又因為自己術(shù)赤系建立了欽察汗國,且飽受爭議(術(shù)赤的身世受質(zhì)疑),無意大汗之位。于是插了一腳,憑借自己的威信,邀眾宗王去其駐地舉辦“忽里臺大會”,意在推舉蒙哥為汗,此舉窩闊臺系和察合臺系肯定不愿意,因此拖延許久。后由蒙哥母親唆魯禾帖尼從中周璇,再辦大會,才推舉了蒙哥為汗。從此蒙古汗位又回歸到成吉思汗幼子托雷一系。但也體現(xiàn)了皇族內(nèi)部的分裂,為后來大蒙古國的徹底分裂,埋下伏筆。

正統(tǒng)之爭

蒙哥汗即位以后,對于幾個親弟弟的安排是比較合理的,忽必烈因推崇漢制,被授領(lǐng)漠南漢地軍政事務(wù),也是攻伐南宋的計劃;旭烈兀則是安排為西征統(tǒng)帥,1253年六月開始從漠北出征;阿里不哥作為拖雷嫡幼子,則留鎮(zhèn)漠北哈拉和林祖業(yè)(蒙古帝國首都),這是托雷系權(quán)力架構(gòu)的總體分配。

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攻打釣魚城時離奇死亡,《史集》和《元史》都記載為病逝,但蒙哥病逝前沒有留下立汗的遺命,這一點也成為史學(xué)界爭議的地方,這也造成了后來更加混亂的汗位之爭。


蒙哥汗的死訓(xùn)傳回漠北漠南時,就開啟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權(quán)利之爭。當(dāng)然,在繼承汗位的問題上,二者也是要遵守祖制的,前有長者窩闊臺繼承汗位的先例,所以阿里不哥雖然留守漠北,但也未必有心里踏實,所以他不斷誘騙忽必烈回漠北召開選舉大會,但忽必烈知道回去就意味著危險,因此以南征為由一直拖延不歸,此間二人相互遣使博弈。

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脫里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據(jù)燕都,按圖籍,號令諸道,行皇帝事矣。雖大王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獨不見金世宗海陵之事乎?若彼果決,稱受遺詔,便正位號,下詔中原,行赦江上,欲歸得乎?《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四十四》

在此期間二人也沒閑著,阿里不哥不斷從漠南蒙古、漢軍中大量調(diào)兵,爭奪各地軍隊的控制權(quán)。正圍軍鄂州的忽必烈在重臣郝經(jīng)《班師議》中看清局勢,撤軍北上。至開平,忽必烈近臣廉希憲商挺陳明被阿里不哥搶先稱汗后局面難以控制,因此忽必烈搶先一步在開平舉辦“庫里臺大會”,即位稱帝。作為回應(yīng),阿里不哥“僭號于和林城西按坦河”,歷史是勝利者寫的,這里所說阿里不哥以“僭號”作為回應(yīng)是有意貶低阿里不哥的正統(tǒng)性。畢竟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主持國政,蒙哥汗諸皇子以及大臣都支持他即位,阿里不哥舉行的庫里臺會議是在首都和林附近,參與支持阿里不哥的蒙古宗王更多,也是符合蒙古祖制的。而忽必烈稱帝因為缺乏有力的理論和宗王支持,因而搶先“注冊”,也只是為了在政治上站住腳。

所以在蒙古帝國龐大版圖上出現(xiàn)了兩位大汗相抗衡的局面。雙方贏得的支持理應(yīng)是阿里不哥更多,東道諸王與西道諸王中“雙向投資”的不少,也許是為了在站隊中獲得投機的機會。公開支持忽必烈的旭烈兀在伊爾汗國形成對阿里不哥的制約,但其子藥木忽兒依舊留在阿里不哥陣營作戰(zhàn),術(shù)赤系的拔都后王別兒哥也公開表示支持忽必烈,但欽察汗國的錢幣卻刻著阿里不哥的名字。名義支持與心里的歸屬的反差證明了阿里不哥在蒙古人心中的正統(tǒng)地位。

武力解決

一山不容二虎,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內(nèi)戰(zhàn)拉開序幕,歷時四年之久。

1260年,阿里不哥先以“正義之師”兵分兩路,揮師南下。旭烈兀之子藥木忽兒、術(shù)赤后王合剌察兒走東路,由和林出發(fā)直下漠南;阿蘭答兒走西路,兵向六盤山,意圖整編蒙哥攻宋時退居此地的舊部。東路軍由蒙古宗王掛帥,目標直指燕京,忽必烈御駕親征,拜大將移相哥與合赤溫之孫納鄰合丹為其前鋒主動出擊。移相哥一舉擊潰藥木忽兒與合剌察兒,進軍威脅和林,阿里不哥退至吉里吉思。忽必烈大軍順利挺進和林休整兵馬,阿里不哥假意謝罪,忽必烈又以漢地政局為重,留移相哥鎮(zhèn)守漠北,自己南返。

雖東路兵敗,但西路方面阿蘭答兒與正重裝北歸的渾都海相遇,合兵一處,兩軍整合之后向東進兵,一路招撫隴蜀諸將,兵鋒盛極一時,致忽必烈朝政有議“捐棄兩川、退守興元”。但忽必烈畢竟久戰(zhàn)漢地,他令合丹、哈必赤增兵馳援,整合汪惟良、八春等部,隨后“合兵復(fù)戰(zhàn)西涼,大敗之,俘斬略盡”,阿蘭答兒與渾都海也被擒殺,阿里不哥西路一線也宣告失敗。此間內(nèi)戰(zhàn)稍有停息,忽必烈得以整改朝政,治理漢地,實力進一步提升,阿里不哥也于吉利吉思厲兵秣馬,等待再戰(zhàn)。

十一月壬戌,大兵與阿里不哥遇于昔木土腦兒之地,諸王合丹等斬其將合丹火兒赤及其兵三千人,塔察兒與合必赤等復(fù)分兵奮擊,大破之,追北五十余里。帝親率諸軍以躡其后,其部將阿脫等降,阿里不哥北遁”。——《元史·卷四·世祖紀一》

1261年秋,阿里不哥再舉兵回攻。他遣使向移相哥偽稱投降,然后發(fā)動突襲,移相哥疏于防備而至兵敗,和林城失手。隨后,忽必烈再度北伐,與阿里不哥軍相遇于昔木土腦兒之西,阿里不哥前軍首戰(zhàn)潰敗,退軍待援,阿速臺所領(lǐng)后軍趕到后,阿里不哥再次返攻,鏖戰(zhàn)許久不分勝負,因此各自引軍后退,對峙于大磧南緣。時至冬末,忽必烈搬師南還,并“詔撤所在戍兵,放民間新簽軍”。阿里不哥也城中因糧餉不繼,故率眾西去,忽必烈所部趁機兵不血刃的又拿回了和林城。

兩位大汗真正的戰(zhàn)爭也接近尾聲,忽必烈不斷推行漢制,重用漢臣,發(fā)展經(jīng)濟民生,實力一天勝過一天。阿里不哥游戰(zhàn)于漠北,1264年春,其軍駐地阿力麻里遭遇饑荒,軍心渙散,出于無奈,向忽必烈認慫,四年之久的汗位之爭就此結(jié)束。蒙古也至此只有忽必烈這一位大汗,阿里不哥被幽禁后不久死去。

這次內(nèi)戰(zhàn)雖然確定了忽必烈的汗位,但導(dǎo)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由于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因此在阿里不哥失敗后紛紛獨立,并不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伊爾汗國雖是忽必烈的支持者,但隨著三大汗國的獨立,他也逐漸走向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并且旭烈兀雖然支持忽必烈,但也始終沒有承認忽必烈對于阿里不哥定性為罪人的說辭。蒙古帝國版圖雖大,卻再也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

忽必烈的奪汗之路其實很簡單,就是政治上搶先稱汗,取得理論支持,也可以說是形式上的支持,畢竟深受漢文化影響,在他心里“庫里臺”大會哪有槍桿子硬呢?其次就是他“經(jīng)略漠南”以后,在漢地打下的軍事經(jīng)濟基礎(chǔ),以武力做為最強硬的手段,特別是得到旭烈兀的支持后,就更有底氣的向舊制發(fā)起挑戰(zhàn)。繼承權(quán)的合法性憑借武力能夠彌補,這就是忽必烈的價值觀。而忽必烈的成功也是先進漢文化對于蒙古保守貴族的成功。

3

首先,忽必烈獲得了大汗蒙哥的高度信任。當(dāng)貴由汗去世以后,新的大汗選拔提上了議事日程。當(dāng)時有資格當(dāng)大汗的,有三股勢力:一是窩闊臺選定的汗位繼承人失烈門,二是貴由汗的兒子忽察等人,三是蒙哥。蒙哥得到了金帳汗國可汗拔都的強力支持,在忽里臺大會上的呼聲最高。但是蒙哥繼位有一個大問題,就是,無論是成吉思汗還是窩闊臺還是貴由,都沒有說過讓拖雷系的人來繼承汗位。而且有人在會上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窩闊臺是指定了由失烈門來繼承汗位的,因此汗位應(yīng)該給失烈門。這話誰也反駁不了,拔都派來的代表別兒哥也找不到反駁的理由。不過這時候,忽必烈站起來說道,窩闊臺是說過由失烈門來繼承汗位,但是貴由早已把這個規(guī)矩破壞了,現(xiàn)在的汗位不是在窩闊臺那里繼承,是在貴由那里繼承,因此不存在失烈門繼位的問題。此話一出,如同拔云見日,蒙哥死而復(fù)生,最后如愿以償獲得汗位。

(忽必烈畫像)

其次,蒙哥把整個經(jīng)略南方的大事都交給了忽必烈,讓忽必烈坐大。他先是派忽必烈拿下大理,作為從南向北攻擊宋朝的一個跳板。接著又讓忽必烈總管整個漠南事務(wù)。也正是在這里,忽必烈打出了一片天空,身邊聚集了非常多的文臣武將,獲得了一支戰(zhàn)斗力超強的隊伍。整個南方甚至都只知道忽必烈,不知道蒙哥。

忽必烈的風(fēng)頭蓋過了蒙哥,也引起了蒙哥的猜疑和不滿,他以調(diào)查忽必烈手下財務(wù)問題為由,想把忽必烈那些能干的部下一個個拿下。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忽必烈的那些部下非常忠心,就是寧死也要維護忽必烈的尊嚴。這件事,由于蒙哥最后顧念兄弟感情,又由于蒙哥急于親自率兵攻打南宋,因此,最后不了了之。這樣,在客觀上進一步壯大了忽必烈的勢力。

第三,忽必烈在南方具有超高的人氣。蒙哥死后,忽必烈和兄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阿里不哥得到蒙古本土貴族的支持,本來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其實,那些支持阿里不哥的本土貴族們,都沒有什么實力。沒有實力,也就沒有話語權(quán)。而忽必烈在整個漠南具有超高的人氣,蒙漢兩族對忽必烈都充滿期待,因此,從支持率來看,忽必烈是高于阿里不哥的。

(忽必烈的團隊)

第四,忽必烈雄厚的軍事實力是他成功的保證。當(dāng)蒙哥發(fā)動全面戰(zhàn)爭的時候,他的軍隊分成了四部分,一部分給旭烈兀去西征,一部分給忽必烈從北向南進攻南宋,一部分給兀良合臺由南向北進攻南宋,最后一部分他自己率領(lǐng)從西向東進攻南宋。留在國內(nèi)給阿里不哥的,是非常少的。

最后,當(dāng)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戰(zhàn)的時候,阿里不哥手里只有蒙哥戰(zhàn)死后,回國的一小部分軍隊,而忽必烈具有他自己的和兀良合臺的兩支大軍。而且,旭烈兀最后也表態(tài)支持他。雖然旭烈兀的大軍并沒有參與作戰(zhàn)。但忽必烈的軍隊已經(jīng)足夠了。所以,忽必烈打阿里不哥,可以說打起來太輕松了。

(阿里不哥)

第五,忽必烈拉攏了最有實力的諸侯旭烈兀。旭烈兀是忽必烈的兄弟,阿里不哥的哥哥,忽必烈一開始就看出旭烈兀力量不可小視,所以積極地拉攏他,并向他許諾,一旦自己獲得天下,將允許旭烈兀高度自治。旭烈兀因此同意支持他。雖然并不參戰(zhàn),忽必烈至少保證了自己沒有后顧之憂。

4

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集體反對之下,忽必烈為何還能當(dāng)大汗?確實如此,當(dāng)時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主要都是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但為什么忽必烈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擊敗阿里不哥呢?這其實就跟當(dāng)時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具體的實力對比有很大關(guān)系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當(dāng)時忽必烈是憑什么嬴的。


競爭始自20年前

許多朋友都知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托雷的兒子,在蒙古滅金之后,今天的河北地區(qū)成為了托雷家族的土地。而作為托雷的嫡子,忽必烈也得到了一塊1萬戶的封地。而跟他其它的兄弟不同的是,當(dāng)時年齡并不大的忽必烈很快親自來到了自己位于漢地的封地,開始親自管理這塊區(qū)域。

慶壽寺地宮出土的海云和尚塑像,他和劉侃對忽必烈后來將元朝定位為中原王朝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因為忽必烈從小由信仰藏傳佛教的保姆帶大,所以他與佛教的關(guān)系一直比較緊密,所以他也很快與大都慶壽寺的住持海云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公元1242年,他曾把海云請到和林問道,而海云則很快給他推薦了一個名叫劉侃(劉秉忠)的人做謀士。

這個劉侃本來在金朝做官。蒙古滅金之后,他感到懷才不遇,所以出家當(dāng)了和尚,后來成了海云的徒弟。而他成為忽必烈的謀臣之后,開始幫助忽必烈廣招天下賢士,將當(dāng)時漢地的一些大儒全都招到忽必烈門下。為忽必烈建立起了一個高規(guī)格的謀士團,為忽必烈后來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哥使蒙古帝國權(quán)力核心轉(zhuǎn)到了托雷家族

而在公元1251年,蒙哥成為了蒙古大汗,汗位從窩闊臺家族轉(zhuǎn)到托雷家族。之后他讓忽必烈總領(lǐng)漠南漢地事務(wù)。而忽必烈馬上就建立了一個被稱為金蓮川幕府的機構(gòu),進一步擴大了招募漢族幕僚和儒士的規(guī)模。后來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張易、姚樞和郝經(jīng)等人也都得到了重用。當(dāng)時的著名儒士元好問等人后來還給忽必烈上了“儒教大宗師”的稱號。

所以從這時起,接受中原文化,以中原的方式統(tǒng)治中原,而不是站在蒙古本位,對于中原進行壓制利用基本上就成了忽必烈的既定方針。在此之后,隨著蒙古不斷南下攻擊宋朝和大理,忽必烈又將大量蒙金戰(zhàn)爭時期遺留下來的漢軍世侯予以收編,從而在文武兩個層面,在漢地建立起了自己龐大的實力。

蒙哥死后雙方的準備

而阿里不哥所采取的策略則相對比較單純,就是緊跟大哥蒙哥。所以在蒙哥南下親自督戰(zhàn),希望加速滅宋步伐之時,就讓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總理留守軍隊和蒙古本部事務(wù)。

而蒙哥在南征期間突然死了。在他死前,并沒有指定繼承人。但當(dāng)時他的幾個兒子年齡都還很小,所以繼承人只能從他的幾個嫡弟中選。而他的三個同母弟弟中,旭烈兀已經(jīng)西征到西亞,想往回趕都來不及。所以忽必烈當(dāng)時確實已經(jīng)成了熱門人選。

忽必烈身穿龍袍畫像

但問題是忽必烈當(dāng)時也和南宋軍隊在湖北鄂州激戰(zhàn)正酣,說實話也是抽不出身趕回和林去搶大汗寶座的。而且蒙哥死后,蒙哥的皇后忽都臺以及他的三個兒子玉龍答失、阿速歹和昔里吉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希望他盡快即位。同時,因為忽必烈建立金蓮川幕府,高度倚重漢人謀士和漢軍世侯,所以在蒙古本部的許多保守派王公也對他比較反感,因此也都站到了阿里不哥的一邊。

所以阿里不哥馬上利用自己在蒙哥死后的監(jiān)國身份,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雖然阿里不哥因為接收了許多蒙哥的軍隊,在軍事實力上已經(jīng)超過了忽必烈,但他仍然感到力量不足,因此很快派出兩個部將分別在漠北和漠南地區(qū)擴充軍隊,而且其兵鋒直指忽必烈的根據(jù)地燕京和陜西一帶,希望搶在忽必烈北還之前就將忽必烈的老巢給控制住。

阿里不哥畫像

而此時忽必烈的妻子察必從開平城給他寫信,通報了阿里不哥的舉動,忽必烈震驚之余馬上召集各王公、將領(lǐng)和謀士開會,商討對策。這時謀士張易、郝經(jīng)和漢化畏兀兒謀士廉希憲都提出讓忽必烈立即與南宋議和,然后以輕騎北返燕京,殺阿里不哥一個措手不及。

這兩人的力鑒使忽必烈認識到了北返爭奪汗位的緊迫性,因此立即決定與南宋議和。而也正好在此前后,南宋宰相賈似道也派人來議和,所以忽必烈順勢答應(yīng)了賈似道的所有條件,之后以凱旋班師為名,騎輕騎以最快速度回到了燕京。

汗位爭奪戰(zhàn)的勝負手

而忽必烈剛走到汴梁(今河南開封)時,就發(fā)現(xiàn)阿里不哥已經(jīng)在派人從當(dāng)?shù)氐拿晒藕蜐h軍中抽調(diào)兵士,等到了燕京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所以忽必烈馬上質(zhì)問阿里不哥派到燕京征調(diào)兵士的脫里赤為什么要這樣做,脫里赤則回答說是蒙哥死前的遺訓(xùn)。但忽必烈哪會信他的鬼話,立即將他征集來的兵士全部遣散。

此后雙方就開始在蒙古本部、各個汗國和漢地爭取支持。阿里不哥曾以監(jiān)國的身份,要求忽必烈回到和林參加選舉新大汗的忽里勒臺大會,但忽必烈對此置之不理。反而通知諸王公,要在自己的根據(jù)地開平召開忽里勒臺大會,推舉自己稱皇帝。在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率先開會稱帝,此次大會得到了忽必烈的幾位庶弟、窩闊臺和察合臺幾個兒子,以及成吉思汗鐵木真幾個弟弟的后裔的支持。當(dāng)然,此外還有眾多的漢臣和漢軍世侯。但相對來說,支持忽必烈的人在蒙古帝國地位較低。

忽必烈發(fā)布的漢文登基詔書文字

而阿里不哥聽說忽必烈搶先開會選自己為皇帝之后,氣急敗壞,急忙在4月在和林附近也召開了自己主導(dǎo)的忽里勒臺大會。而這次大會得到了蒙哥妻兒、蒙古本部王公、窩闊臺和察合臺兩個家族以及少量漢族地主的支持。不久之后,當(dāng)時在各汗國中實力最強的金帳汗別兒哥也表態(tài)支持阿里不哥,而旭烈兀雖然還沒有公開表態(tài),但他留守在蒙古本部的兒子主木忽兒則站在了阿里不哥的一邊,所以當(dāng)時阿里不哥可以說在軍事實力和人和方面都占據(jù)了明顯優(yōu)勢。

所以在此之后,阿里不哥迅速派出兩路大軍,一路由旭烈兀的兒子主木忽兒率領(lǐng),直撲忽必烈的大本營開平和燕京兩地。當(dāng)時忽必烈親自領(lǐng)兵,對進攻燕京的阿里不哥軍隊迎頭痛擊,迅速逆轉(zhuǎn)戰(zhàn)局,而且還很快反攻占領(lǐng)了和林。忽必烈還許諾讓旭烈兀自己統(tǒng)治他在第三次西征中剛剛打下的西亞地區(qū),因此使旭烈兀家族開始公開支持忽必烈。

而阿里不哥的另一路軍隊則向甘肅、陜西和四川進軍,同時他還派人前往當(dāng)?shù)貭幦‘?dāng)?shù)厣形疵鞔_表態(tài)支持誰的蒙漢將領(lǐng)的支持。阿里不哥如此看重甘陜川地區(qū)是因為這些地區(qū)其實是他最大的軟肋所在。在蒙古滅金之后,各種糧草等資源早已嚴重依賴漠南的漢地供應(yīng),而漢地的主要供應(yīng)渠道之一就是川陜甘地區(qū),所以可以說只有在奪取了甘陜川地區(qū)之后,阿里不哥才有可能在戰(zhàn)爭中獲勝。

但阿里不哥派往川陜甘地區(qū)爭取當(dāng)?shù)貙㈩I(lǐng)支持的劉太平和霍魯懷等人則被忽必烈派去的廉希憲捕殺。之后這些軍隊在汪淮良、八春等人的率領(lǐng)下,與忽必烈派來的援軍會師,擊敗了由阿蘭答兒率領(lǐng)的阿里不哥軍隊,甘陜川地區(qū)被忽必烈完全控制,之后就對蒙古本部進行了物資禁運。

阿里不哥擊敗阿魯忽戰(zhàn)役圖

而此時已露出敗局的阿里不哥曾一度詐降,換取忽必烈退兵,但不久之后,他就偷襲和林,重新將其占領(lǐng)。但此后,忽必烈對阿里不哥占領(lǐng)下的蒙古本部所進行的經(jīng)濟制裁開始發(fā)揮作用,和林的軍隊糧晌匱乏,還出現(xiàn)饑荒,阿里不哥漸漸不支。而此時,他派到察合臺汗國奪取汗位的阿魯忽也反水了,拒絕為他再提供補給。陷入絕境的阿里不哥決定拼死一搏,暫時拋開與忽必烈之間的主戰(zhàn)場,西進占領(lǐng)察合臺汗國,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


但他的主力一走,忽必烈的軍隊馬上重新占領(lǐng)了和林。阿里不哥雖然擊敗了阿魯忽,將其位于今天新疆伊犁附近的大本營阿力麻里據(jù)為己有,但忽必烈的物資禁運很快又在阿力麻里造成嚴重饑荒,阿里不哥軍心渙散,走投無路只能向忽必烈投降。所以雖然忽必烈在蒙古地區(qū)得到的支持相對較少,但因為他早已通過一系列舉措穩(wěn)固了在漢地的統(tǒng)治,在經(jīng)濟上有絕對優(yōu)勢,握有物資禁運這一強力武器,所以很快就扭轉(zhuǎn)了戰(zhàn)局,最終也借此取得了勝利。

5

1259年,拖雷長子蒙哥汗在釣魚山下突然去世,關(guān)于蒙哥的死至今也是個謎團,也因此在金庸的小說中,杜撰了大俠楊過殺死蒙哥的經(jīng)過。蒙哥死后,最有力汗位競爭者有兩人,分別是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當(dāng)時忽必烈明顯占據(jù)劣勢,但最終能夠反敗為勝,憑借的就是蒙古帝國內(nèi)部新勢力的崛起,以及各個汗國之間的矛盾。




蒙古帝國權(quán)力轉(zhuǎn)移

成吉思汗有四個嫡子,分別為長子術(shù)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四個兒子中,術(shù)赤和察合臺不和,因此為了帝國不能分裂,成吉思汗選擇了三子窩闊臺繼位大汗之位。

窩闊臺繼位時,由于蒙古人遵循的是“幼子守灶”制度,因此蒙古王公都認為應(yīng)該立拖雷為大汗。此時二哥察合臺表示堅決擁護窩闊臺繼位,由于長兄術(shù)赤已死,拖雷勢單力孤,無奈退出了大汗之位的爭奪。但拖雷掌握了蒙古帝國80%以上的軍隊,因此為后來子嗣奪權(quán)留下了伏筆。

事情果然不出所料,窩闊臺的兒子貴由汗死后,由于拖雷長子蒙哥得到了術(shù)赤兒子拔都的支持,奪得了汗位,成為了蒙古帝國地第四任大汗。但此舉遭到了窩闊臺和察合臺后人的反對,為后來的蒙古帝國分裂和忽必烈奪權(quán)埋下了伏筆。




拖雷系的內(nèi)部爭斗

拖雷和成吉思汗一樣,同樣是擁有四個嫡子,分別是長子蒙哥、次子忽必烈、三子旭烈兀、幼子阿里不哥。蒙哥繼位后,命令忽必烈南征,命令旭烈兀西征,而命令幼弟阿里不哥守在了老家。

蒙古人的征伐戰(zhàn)爭中非常暴力,動不動就會屠城,但南征的忽必烈卻因為總領(lǐng)漠南的原因,有了明顯的漢化傾向。在征服大理的之后,竟然以懷柔政策讓大理皇帝段興智當(dāng)了大理總督,此舉為忽必烈得到了很多被征服地區(qū)的支持。

蒙哥突然去世后,忽必烈召集了部分宗王舉行了庫里臺大會,搶先在開平稱汗。隨后阿里不哥也在蒙古帝國的都城哈拉和林稱汗。



兩個人稱汗后,開始積極的尋求實權(quán)人物的支持。自然,蒙古帝國四大汗國則成為了兩人的拉攏對象。

  • 欽察汗國;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的封地,如今掌權(quán)的是術(shù)赤的兒子別兒哥,選擇支持阿里不哥。
  • 察合臺汗國;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距離中原和蒙古高原較近的諸王封地,因此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派遣了察合臺后人前去爭奪國主之位,但最終阿里不哥派遣的阿魯忽成為察合臺汗國的國主。
  • 窩闊臺汗國;成吉思汗三子窩闊臺的封地,窩闊臺繼位后,曾經(jīng)將封地傳給子孫。如今海都認為忽必烈已經(jīng)漢化,自己是窩闊臺后裔,應(yīng)該由自己繼承蒙古大汗的位置,因此極力反對忽必烈。
  • 伊爾汗國;拖雷三子旭烈兀的封地,選擇支持忽必烈。

外部的支持各有私心,內(nèi)部的實力才是最終決勝的關(guān)鍵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爭斗,實際上蒙古兩個派系的爭斗。分別是以阿里不哥為代表的守舊派,這一派認為忽必烈久居漢地,已經(jīng)漢化,因此他們實際上是在捍衛(wèi)傳統(tǒng)意義上的蒙古。

忽必烈也代表著被蒙古征服的地區(qū),他們企圖在被蒙古征服的廣大地區(qū),尋找一個更佳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因此忽必烈身邊距離了很多漢族地主階級出身的將領(lǐng)和謀士,比如史天澤、李璮、汪惟正、董文炳等人。

1260年,忽必烈親自率軍征討阿里不哥,阿里不哥大敗,向忽必烈求和。但第二年恢復(fù)實力后,阿里不哥主動發(fā)動攻擊,雙方在昔木土腦兒相遇,展開決戰(zhàn)。這一次還是阿里不哥大敗,只得退守都城哈拉和林。




1262年,發(fā)生了一件決定阿里不哥命運的事情,那就是察合臺汗國叛變,投靠了忽必烈。原因是當(dāng)時的阿里不哥糧草難以為繼,命令阿魯忽援助,可能是因為命令過于強硬,也可能索要過多,最終阿魯忽與阿里不哥決裂,投靠了忽必烈。

察合臺汗國的倒戈,讓阿里不哥做出了一個錯誤的選擇,放棄哈拉和林,遠征察合臺汗國。阿里不哥西遷后,忽必烈輕而易舉的收復(fù)了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聲望驟增。

反觀阿里不哥,遠征阿魯忽駐守的察合臺汗國,獲勝后展開了殘忍的屠殺。伊犁河流域為此赤地千里,百姓民不聊生,當(dāng)?shù)馗緹o法供養(yǎng)大軍。最終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最終選擇了投降忽必烈,長達五年的汗位之爭到此結(jié)束。



雖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爭斗結(jié)束,但四大汗國卻因為這件事脫離了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尤其是海都領(lǐng)導(dǎo)的窩闊臺汗國,終其一生與忽必烈的元朝為敵,這也讓蒙古帝國名存實亡。

6

開慶元年,蒙哥在攻打宋朝的過程中身負重傷,在四川去世。

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時候留在漠北擁有繼承權(quán)的一些貴族就坐不住了。不想當(dāng)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dāng)皇帝的貴族不是好貴族。如果爭取一下就可以得到無上的權(quán)利,這對每個男人都是巨大的誘惑,天下第一至尊的位置誰都想坐一坐。忽必烈之弟、蒙哥深信不疑的阿里不哥在蒙哥諸子和心腹大臣的支持下,都開始謀劃準備繼承汗位。

由于憲宗蒙哥死的過于匆忙,他并沒有對自己的后事做出安排。這樣等于說每個人都有競爭資格,這樣在蒙古王室之內(nèi)引起一場關(guān)于爭位的戰(zhàn)爭。忽必烈無疑是最有資格和實力繼承汗位,他的弟弟阿里不哥和憲宗之子也有這個資格,就在這種情況下拖雷系諸王人人都想登上大汗天子的寶座,兄弟之間勾心斗角,各顯神通的時候到了,這場奪取王位的爭斗情況十分慘烈,最后以元世祖忽必烈登上大汗天子的寶座結(jié)束。

在政治上:憲宗蒙哥南下攻宋之時,阿里不哥聽命留守在和林,主持大兀魯思,管制留守軍隊和諸斡兒朵,這簡直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屎蠛龆寂_以及蒙哥諸子都是阿里不哥的忠實擁護者。在軍事上:他擁有和林的軍隊,這些都是忽必烈不具有的優(yōu)勢。特別是在蒙哥死后,忽必烈正在南下征戰(zhàn),為了奪取王位忽必烈準備返回漠北。當(dāng)時的南宋賈似道派使者講和,忽必烈同意將大軍留在江北,自己則統(tǒng)領(lǐng)一支心腹軍先行


忽必烈在和林稱自己聽從遺詔繼承汗位。經(jīng)過四年雙方的混戰(zhàn),阿里不哥最終慘敗歸降忽必烈。

7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指的是蒙古大汗蒙哥死后,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間爭奪汗位的歷史。

蒙哥死前蒙古帝國的版圖

歷史背景

1259年8月蒙古帝國大汗蒙哥在四川攻宋前線死亡,死前沒有留下關(guān)于繼承人的遺命。由于蒙古帝國通常是采用召開忽里臺大會的形勢推舉大汗,因此蒙古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均對汗位虎視眈眈,一場針對蒙古帝國汗位的爭奪蓄勢待發(fā)。1260年4月,忽必烈先發(fā)制人,在開平召開忽里臺大會稱汗;隨后,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召開忽里臺大會稱汗。雙方爆發(fā)奪位大戰(zhàn)。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雙方基本情況分析

阿里不哥是幼子,也就是蒙哥和忽必烈最小的弟弟,在奪位中也打出自己符合蒙古人的“幼子守灶”習(xí)俗(即幼子繼承父母輩的財產(chǎn))的旗號。再加上按照這個習(xí)俗阿里不哥一直駐守蒙古帝國的“王庭”哈拉和林,和留守在哈拉和林的蒙古貴族關(guān)系密切,也是堅定的“反漢化派”。因此得到大部分蒙古貴族王爺?shù)闹С?/span>。

忽必烈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在大哥蒙哥汗在位的時候,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即管轄原金國、西夏兩國的領(lǐng)土,并負責(zé)攻擊南宋的事宜。因而長期控制蒙古帝國東線攻擊南宋的軍隊,同時接觸了大量的漢族貴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積極主張“漢化”。但是忽必烈的漢化政策得不到哈拉和林的貴族王公的支持,同時他在漢人的地盤召開的忽里臺大會是不符合法統(tǒng)的,因為蒙古帝國的規(guī)矩忽里臺大會必須在哈拉和林一帶召開才能視為有效。所以忽必烈在奪位之爭開始得到的支持是較少的。

1596年的中亞美術(shù)作品,取材于阿里不哥與前支持者阿魯忽反目后將其擊敗的史實。


那為什么忽必烈最終擊敗阿里不哥成功登上汗位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忽必烈在戰(zhàn)場上擊敗了阿里不哥

這是最直接的理由,草原上信奉強者為尊,什么制度習(xí)俗都不如戰(zhàn)爭勝利來的直接有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奪位戰(zhàn)爭中,早期阿里不哥率先發(fā)起攻擊,兵分兩路,一路進攻在開平的忽必烈大本營,一路越過六盤山出擊關(guān)陜。兩路大軍都被忽必烈擊敗,后來忽必烈率兵攻擊哈拉和林,阿里不哥又一路敗逃。連續(xù)的失敗使得阿里不哥的支持者逐漸轉(zhuǎn)而支持強者忽必烈。

忽必烈的戰(zhàn)爭潛力比阿里不哥強大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黃金家族成員,手下的主要兵馬都是蒙古鐵騎(當(dāng)然因為職位的原因忽必烈手下有不少漢族步兵),雙方的在戰(zhàn)場的實力相差不大,但是忽必烈因為倚重漢人,推行漢化,得到漢族貴族階層的支持,獲得了漢地的巨大戰(zhàn)爭潛力,從后勤保障方面,人口,錢糧都比阿里不哥強大不少。而阿里不哥控制的蒙古高原是草原地帶,人口較少,錢糧更是稀缺,只能主要依靠中亞的察合臺汗國支持,不僅道路較遠,而且沿途多數(shù)被忽必烈一系的人馬控制。導(dǎo)致阿里不哥在奪位戰(zhàn)爭屢次因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逃亡,甚至主動放棄哈拉和林并允許當(dāng)?shù)氐拿晒磐豕蚝霰亓彝督怠?/p>

對待其他蒙古王公的態(tài)度和政治手段忽必烈比阿里不哥要高明

雖然早期蒙古王公和其他汗國支持阿里不哥,但是這些王公的支持不一定是堅定如一的。首先忽必烈不是沒有支持者,蒙古汗國的東道諸王(主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們的后裔)是支持忽必烈的。其次忽必烈在戰(zhàn)爭中的勝利使一部分蒙古王公開始轉(zhuǎn)而支持忽必烈;第三阿里不哥的政治手腕有欠缺,作為阿里不哥最堅定的支持者,察合臺汗國的大汗阿魯忽(因為他的汗位是阿里不哥支持下才坐上的)是阿里不哥最大后勤提供者,但是卻因為自己把阿魯忽推上汗位就對他頤指氣使,粗暴無禮,最終導(dǎo)致阿魯忽轉(zhuǎn)向支持忽必烈,并扣押阿里不哥的后勤物資,氣的阿里不哥退出哈拉和林,血洗伊犁,但是從此也徹底的失去了察合臺汗國的支持。反觀忽必烈的手腕就高明許多,不僅積極穩(wěn)住東道諸王的基本盤,同時積極拉攏哈拉和林的蒙古貴族,在攻下哈拉和林后不僅沒有大肆清算原來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同時連阿里不哥都沒有窮追猛打,政治作秀滿分。同時為得到西道諸王的支持,幾乎公開化的承認他們的汗國地位,事實上承認他們從大蒙古帝國的版圖中獨立出去,這使得四大汗國的大汗們轉(zhuǎn)而支持忽必烈。典型是忽必烈的另一個弟弟旭烈兀。

兩點爭議

一是關(guān)于阿里不哥的失敗是因為他是頑固的蒙古守舊派,忽必烈的勝利是因為其是“漢化派”的觀點。個人認為這是不全面的,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政治態(tài)度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子所決定的,假使阿里不哥獲得勝利,他的勢力挺進漢地,即使他一開始不推行漢化政策,到最后漢人的反抗也必然會促使他改變政策。因為不管是蒙元之前進入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還是后來的滿清,為了穩(wěn)定在漢地的統(tǒng)治,無一例外都推行了漢化政策,只是程度不同罷了。而且蒙古帝國在其他地方建立汗國也無一例外的都與當(dāng)?shù)氐奈幕M行融合,比如突厥化或者伊斯蘭化。

二是關(guān)于阿里不哥因為“幼子守灶”習(xí)俗就是法定繼承人的問題。其實“幼子守灶”只是習(xí)俗,并不是政治制度,同時也只是說在其他兒子分家出去后,幼子繼承父母的私產(chǎn),并不是指國家權(quán)力或者汗位。比如成吉思汗死后,雖然他的大部分兵馬、財富都是幼子托雷繼承(這也是為什么后來托雷的后裔實力強大,把汗位奪走),但是他的繼承人是三子窩闊臺。而且托雷家族奪取汗位時,也不是托雷的幼子(阿里不哥)上位,而是長子蒙哥登上大汗寶座。再著即使按幼子守灶的原則,蒙哥死后,他的幼子也在哈拉和林,為什么就一定是幼弟阿里不哥才是正統(tǒng)繼承人呢?

一家之言,不妥之處,多多包涵,歡迎評論

8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個兒子(幼子)拖雷的第四個兒子,蒙古大汗的寶座不是落到他手里的,是他搶來的,而且是自立為汗,并沒有受到廣泛支持。

汗位短暫空懸

蒙古汗位的傳承,要從成吉思汗說起。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汗位竟出現(xiàn)了空懸。根據(jù)成吉思汗的遺囑,汗位應(yīng)該由他的第三子窩闊臺繼承,然而事情卻出現(xiàn)了波折。

因為蒙古汗國的繼承制和中原王朝不同,并不是前任君主指定來就可以的,還要通過“忽里臺大會”的確認,只有經(jīng)過此會確認,汗位才是合法的。

但此會遲遲無法召開,因為此會需要多方大佬齊聚參加,可此時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已經(jīng)去世,其次子拔都不愿參加,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也表示不去。

這兩個實力派的反對導(dǎo)致窩闊臺遲遲無法上位,只能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規(guī)矩加以綜合,由拖雷監(jiān)國,汗位空懸。

窩闊臺上位

兩年后,在各方力量的斡旋下,成吉思汗的兒子們終于在克魯倫河畔召開了“忽里臺大會”,又在耶律楚材等人的運作之下,推舉窩闊臺為新的大汗。窩闊臺這才正式登上大汗之位,主導(dǎo)蒙古大軍的軍政大事。

窩闊臺等了這兩年,對這幾位兄弟可是面和心不和,他先把察合臺遣回其封地察合臺汗國,然后把拖雷留在了自己身邊,因為繼承了父親絕大部分軍隊和財產(chǎn)的拖雷是四兄弟中實力最強的,窩闊臺要把他留在身邊,慢慢奪權(quán)。

四年后,拖雷離奇死亡,據(jù)史書記載是因為窩闊臺病了,托雷效仿周公旦愿以身代兄長,結(jié)果窩闊臺好了,托雷暴斃。

托雷的死很蹊蹺,這一點,他的妻子唆魯禾·帖尼看得出來,所以她依靠丈夫留下來的軍隊,既在窩闊臺的威勢下保全了孩子們,也為他們?nèi)蘸鬆帄Z汗位奠定了基礎(chǔ)。

窩闊臺死后的亂局

窩闊臺也指定了繼承人,原本是他第三子闊出,結(jié)果闊出戰(zhàn)死了,窩闊臺又改立闊出的兒子失烈門。然而失烈門太小,窩闊臺死后,政權(quán)被其皇妃乃馬真掌握,乃馬真掌權(quán)五年,立自己的長子貴由為汗。

貴由經(jīng)過忽里臺大會確認后,成為新的大汗,然而他只在位三年。貴由汗死后,他的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把持朝政。

托雷系崛起

海迷失掌權(quán)時,貴由的死對頭拔都跳出來反對,說前面有一個乃馬真已經(jīng)亂了制度,現(xiàn)在海迷失又要亂搞,不行!

拔都提出的理由是窩闊臺系的人太差,總是讓女人掌權(quán),還是別當(dāng)大汗了,于是,拔都擁立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其他人紛紛贊同,蒙哥成為新的大汗,汗位轉(zhuǎn)到了托雷系手中。

蒙哥在位八年,意外地死在了南宋的釣魚城下,由于蒙哥根本不信自己會在這座小城下折戟,生前并沒有指定繼承人,汗位之爭就此展開。

汗位爭奪

蒙哥死后,最有實力繼承汗位的,是他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忽必烈本人極度沉迷和推崇漢文化,因此遭到了不少他蒙古貴族的嫌棄,這些人認為他不那么“蒙古”了,而阿里不哥向來反對忽必烈的漢化政策,所以那些貴族都倒向了阿里不哥那邊。

雖然阿里不哥得到蒙古本土貴族的支持,明面上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但最重要的軍隊,他反而是占劣勢的。

忽必烈當(dāng)時正在長江攻打南宋,手握重兵,在得到阿里不哥要與他爭位的消息后,忽必烈匆忙與南宋訂立了和約,率軍北返。

1260年1月4日,忽必烈率軍抵達燕京(今北京市),解散了支持阿里不哥的脫里赤所征集的民兵。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精兵擁立下,在開平自立為大汗。次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貴族推舉為大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nèi)戰(zhàn)。

1261年,忽必烈占領(lǐng)哈拉和林,隨后再次發(fā)兵進攻,大敗阿里布哥軍。1264年,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將他幽禁,蒙古汗國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

內(nèi)戰(zhàn)遺留

這次內(nèi)戰(zhàn)以忽必烈的勝利告終,但卻導(dǎo)致了蒙古內(nèi)部的巨大分裂。內(nèi)戰(zhàn)時蒙古各大汗國中,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都支持阿里不哥,只有有伊利汗國支持忽必烈。

阿里不哥失敗后,三大汗國紛紛獨立,伊利汗國也獲得了忽必烈許諾的高度自治權(quán),蒙古汗國名義上雖然以忽必烈為主,但實際上忽必烈所能影響到的只有他自己統(tǒng)帥下的土地,也即后來的元朝。

9

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七月,忽必烈的哥哥元憲宗蒙哥在攻宋時病死在釣魚城,他的突然死亡,使剛剛平靜了幾年的蒙古帝國,又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上圖元憲宗蒙哥

憲宗八年(1258)春,蒙軍分兵三路同時發(fā)動對南宋的進攻。蒙哥親自統(tǒng)帥兩路軍馬,斬將奪關(guān),勢如破竹,大敗宋軍,直至長沙城下。憲宗九年(1259年)七月間,蒙哥在指揮攻打釣魚城時,頭中飛石,回到營中不久即死去。蒙哥出征前,對汗位承繼未作任何安排。蒙哥一死,爭奪汗位者竟起。最具竟?fàn)帉嵙Φ漠?dāng)屬蒙哥的兩個弟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

當(dāng)時,忽必烈正指揮東路軍攻打鄂州,兵強馬壯。阿里不哥留守和林,近水樓臺,占盡地利。忽必烈部下慫恿他迅速揮師北上,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

元憲宗十年(1260)春,忽必烈回到開平,立即召開忽里勒臺。忽必烈被擁立為汗,是為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按漢制,頒布了即位詔書,改可汗稱皇帝。此后,忽必烈以開平為基地,囤糧集兵,為與阿里不哥進行殊死的汗位爭奪作準備。 蒙古選汗,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選汗的忽里勒臺必須在鄂嫩河、克魯倫河之地舉行;另一個條件是,必須有各系宗王參加。具備上述兩個條件選出來的汗,才被人承認。忽必烈在開平召開的忽里勒臺,顯然與傳統(tǒng)不合。

上圖元世祖忽必烈

不久,留守都城和林的阿里不哥,也在其支持者的擁立下,于按坦河(今阿爾泰山一帶)稱大汗。自蒙古建國以來,第一次出現(xiàn)了兄弟并稱大汗的局面。

然而,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二虎相爭,勝者為王。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只能以武力來加以解決。激戰(zhàn)的結(jié)果,阿里不哥于至元元年(1264)秋,率眾向忽必烈投降。他的親信不魯花、禿滿、脫火思等人被處死。隨從叛亂的諸王,因為同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得赦免其罪。歷時五年的爭奪帝位之戰(zhàn)至此結(jié)束。

上圖據(jù)說是阿里不哥

經(jīng)過殘酷激烈的戰(zhàn)爭,忽必烈奪得了汗位。忽必烈深感蒙古傳統(tǒng)的選汗方式弊病太多,于是采取漢人王朝預(yù)立皇太子的辦法來確定皇位繼承人。但是,歷史事實證這種辦法也沒有能避免日后元朝皇位繼承中的激烈斗爭。

10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關(guān)系,忽必烈是鐵木真四子拖雷的四子。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也可以說,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繼任者,他完成了成吉思汗未完成的心愿,也就是統(tǒng)一中原大地。忽必烈繼承了他爺爺成吉思汗的遺志,未登位前滅了大理,登位后毀滅南宋,統(tǒng)一全國,建立元朝,是元朝世祖(也可以說是元朝始皇帝)。



元憲宗蒙哥在他即位的第八個年頭(1258年)率兵攻宋,以幼弟阿里不哥留守哈喇和林,命皇弟忽必烈進攻鄂州(湖北武漢市武昌)。但到了第二年七月,便病死于釣魚城(四川合川東)。他原以為蒙古兵剽悍,天下無敵,南宋很快便會獻璧出降,然后便可返篩北歸,基于這個考慮,他對后事未作任何安排。天子既死,天下無主,有許多宗王想乘機攫取帝位,但最有競爭力的是蒙哥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他們弟兄之間手足情篤,從無矛盾,但是為了爭奪帝位,卻是刀光劍影,拼了個你死我活。

蒙哥逝世后,究竟誰能繼位,一時還看不出端倪,阿里不哥留守哈喇和林,這里是蒙古帝國都城,是根本之地,因而占有天時地利。忽必烈手握重兵,將士聽命,人馬強悍,可在軍事上與阿里不哥一決雄雌。這樣,雙方都在采取對策,爭取把帝位弄到手里。



忽必烈得知蒙哥已死的消息,便在鄂州城下召集智囊團會議。謀士郝經(jīng)認為,知曉進退存亡并能立于不敗之地者才是圣人。國家自從太宗六年(1234年)滅金,兵連禍結(jié),戰(zhàn)爭從未停止過,如今已快三十年了,F(xiàn)在國內(nèi)空虛,宗王之中窺伺帝位者甚多,如有一人捷足先登,搶先發(fā)難,局勢就很難說了。況且阿里不哥已命令脫里察赤據(jù)有燕都(北京),收繳圖籍,號令諸道,事實上已在行使皇帝職權(quán)了。

大王你平日威望甚高,手中又有軍隊,看來形勢對你有利,可是如果阿里不哥宣稱受有遺詔,強行即位,你還能夠安然北歸嗎?忽必烈倒抽了一口氣,急切地問:“你看現(xiàn)在該如何辦才好?”郝經(jīng)說:“為今之計,與南宋的戰(zhàn)爭不應(yīng)再打下去,速和他們議和,你輕騎回到燕都,阿里不哥就無法施其技了。

然后你派人接回先皇靈柩,收回天子玉璽,遣使在哈喇和林召集諸王辦理喪事事宜,派人安撫諸路,命王子真金鎮(zhèn)守燕京。這樣,就可萬無一失,穩(wěn)坐天下了。”這一席話說得忽必烈心花怒放,于是連忙與南宋議和,率兵返回北方去了。

正如郝經(jīng)所料,阿里不哥果然活動頻繁,在他的慫恿下,大將阿藍答兒、渾都海、脫火思、脫里赤等四出活動,要擁立阿里不哥為帝。阿藍答兒在漠北發(fā)兵,脫里赤則在漠南地區(qū)征集軍隊,阿藍答兒拿著阿里不哥的符節(jié)四處調(diào)兵,離開平僅百余里。

忽必烈的妻子敏銳地覺察到這其中大有文章,忙派人責(zé)問說:“發(fā)兵是國家大事,開平是太祖曾孫真金駐嘩之地,你們在這附近征兵,為什么不察報他?”阿藍答兒自知理虧,不敢回答。不久,她又聽說脫里赤已到燕京,派人密報給忽必烈,讓他晝夜兼程,趕回燕京,密切注意事態(tài)發(fā)展。

這年的閏十一月,忽必烈滿身征塵抵達燕京,忽然見脫里赤正在民間征兵,百姓叫苦不迭。忽必烈問他征兵何用,脫里赤說這是憲宗蒙哥臨終遺命,他只是奉命行事。忽必烈見他說話躲躲閃閃,吞吞吐吐,便知道包藏禍心,下令將軍隊解散,允許百姓回家,這一措施受到了百姓的歡迎。

忽必烈駐躥燕京,因阿里不哥擅自調(diào)發(fā)人丁、征收賦稅,便派人去責(zé)問他。當(dāng)時阿藍答兒已回哈喇和林,脫里赤仍在燕京,忽必烈讓他派一名那可兒同使臣一起前往。脫里赤卻暗中派一名那可兒去奏告阿里不哥說:“忽必烈似乎已經(jīng)知道了你的圖謀,現(xiàn)在最好由你派一個萬夫長和急使們一起帶著海東青去見忽必烈,以解除他的疑慮!

阿里不哥派人帶了五頭海東青作為禮物前往,并指示他們同脫里赤一起,向忽必烈說些甜言蜜語,使他感到安全,很快放下心來。忽必烈雍容大度,他說:“既然你們解釋了這些無謂的謠言,那就一切都太平無事了!北惆阉麄兎抛吡恕

脫里赤回去見了阿里不哥,說明事情原委,阿里不哥說:“既然忽必烈對我們的計謀已有所聞,最好把宗王、將領(lǐng)們召集起來,找一處偏僻的地方,把即位問題解決了。”于是他們便向各方面派出急使,但是來的宗王不多。阿里不哥再次與將領(lǐng)們商議,最好再派急使到忽必烈處去,用假話騙住他,讓他放心無慮。

于是便派脫里赤帶著人前去通知忽必烈,為了舉行蒙哥的葬禮,務(wù)請忽必烈和全體宗王出席。他們企圖在這些人來時,把他們?nèi)孔プ,一網(wǎng)打盡。通知下達后,全體宗王都說:“參加葬禮是件大事,必須而且應(yīng)當(dāng)去,但我們剛從前線回來,我們先回家去,從那里出發(fā)赴會,然后聚在一起!泵摾锍嗯扇税堰@一情況報告給阿里不哥,他自己則隨著忽必烈到了開平。

當(dāng)脫里赤的那可兒到阿里不哥處復(fù)命后,全體宗王一致說:“要等什么時候人才能聚齊?”當(dāng)下達成協(xié)議,立阿里不哥為汗。這些人有哈喇旭烈兀的妻子兀魯忽乃,蒙哥的兒子阿速帶、玉龍答失,察合臺的侄子阿魯忽等。他們派人向蒙古帝國的各個地區(qū)頒布了詔效,宣諭說:“旭烈兀汗、別兒哥和宗王們已同意并宣布我為大汗,你們不要聽忽必烈的話,也不要服從他的命令。”

忽必烈的一些將領(lǐng)截獲了急使和詔救,送到了忽必烈處,他深信阿里不哥已經(jīng)叛亂。中統(tǒng)元年(1260年)三月,親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刺忽兒等率東道諸王相會于開平。他們一致認為,旭烈兀遠征在波斯,術(shù)赤、察合臺兩系后王因道途遼遠未能范會,現(xiàn)在形勢危急,忽必烈應(yīng)馬上即位。忽必烈照例再三遜讓,才正式登位,就是元世祖。這年,他四十六歲。為了慶祝登基,一連八天進行了宴樂活動,滿載金銀布帛的車輛,賞賜給了他的部下和故舊,整座開平城都沉浸在了歡樂的氣氛里。

忽必烈即位后,阿里不哥不服,互相之間又攻打了好幾年。至元元年(1264年),阿里不哥進退失據(jù),無力與忽必烈抗衡,只好向忽必烈投降。他在忽必烈的大帳里叩頭請罪后,木然立在那里。忽必烈手足情深,見他惶惶不安,不禁流出了眼淚,間阿里不哥:“我與你誰是誰非?”阿里不哥說:“以前我是,今日你是!

宗王脫合察兒說:“今日弟兄相聚,不應(yīng)追究往事。”又問忽必烈:“阿里不哥站立已久,應(yīng)坐于何處?"忽必烈讓他坐在自己兒子行列里,未追究他叛亂之事。第二天,忽必烈逮捕了阿里不哥的部下,并組織法庭審訊。阿里不哥說叛亂是自己的主意,與手下人無干。

忽必烈說:“過去有人口頭反對蒙哥稱帝,還要受到懲罰,你們殺害宗王,屠戮士卒,哪能無罪?”阿里不哥只得據(jù)實供出是阿藍答兒的主意,但此人已死,無從追究,有十名將領(lǐng)被判處死刑。至于阿里不哥之罪須待旭烈兀、別兒哥、阿魯忽三個勢力最強的宗王開會決定。三人表示同意大汗對此事的決定。忽必烈決定釋放阿里不哥,允許他進帳朝見。過了一個多月阿里不哥便病死了。

趁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內(nèi)戰(zhàn),西北地區(qū)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紛紛自立,此時常在西亞進行西征的旭烈兀也準備自帝一方,不論忽必烈還是阿里不哥都只得到一部分宗王支持,沒有召開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嫡系后裔參加的大忽里臺,忽必烈不被廣泛承認,于是,忽必烈將大汗在西亞的直轄地(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封給旭烈兀換取旭烈兀的支持,旭烈兀建立伊兒汗國(其實旭烈兀留在西亞忽必烈也沒辦法,但忽必烈給了旭烈兀統(tǒng)治的合法性)。忽必烈將大汗在中亞的直轄地(阿爾泰山以西直到阿姆河的農(nóng)耕和城郭地區(qū))封給察合臺汗阿魯忽換取阿魯忽的支持。而欽察汗國早在元定宗貴由和元憲宗蒙哥統(tǒng)治時期已經(jīng)取得實際上基本獨立的地位。 因為大蒙古國 (蒙古帝國)的分裂,忽必烈實際管轄的政治版圖僅止中原地區(qū)、東北地區(qū)(包括整個黑龍江流域)、吐蕃地區(qū)(包括今青海、西藏等地)、蒙古草原全境,西伯利亞南部地區(qū)以及今新疆東半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