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是我們的朝代,為什么高句麗不是朝鮮韓國的?
為什么高句麗不是朝鮮韓國的?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的弄明白一點,王朝傳續(xù)究竟怎樣一個過程。
一般來說有三種情況,要么是王族后裔復(fù)起建國,比如創(chuàng)建東漢的光武帝劉秀,不管曾混的如何窘迫,至少人家姓劉。大漢皇叔劉備也是這種類型;
要么,就是前代王朝不干了,將天祚禪讓他人。不玩了總行了吧?只想求個活命;例如,西晉司馬氏取代曹魏,至少在形式上是禪讓而得。
要么,就是革了前朝的命,徹底推到重來。但至少,前朝得是您親自推到的,不能前朝都已經(jīng)沒了幾百年了,您出來說:“我繼承上上代那個朝廷。”
如果您認可我上面說的王朝承續(xù)的規(guī)則,那我們就可以往下說說,高句麗和高麗這件事兒了。
高句麗這個國家建于西漢元帝劉奭時期,《漢書》有記:“(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麗人朱蒙始建國。”要注意,這位建國初祖朱蒙姓高,不姓朱。其都城位于今天遼寧省桓仁縣,不久遷至丸都(今吉林省集安市)。
據(jù)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qū)的扶余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并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xiàn)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qū)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曹魏時期,在消滅了割據(jù)遼東的公孫氏之后, 派大將毌丘儉攻打高句麗,焚毀都城 —— 丸都城。《毌丘儉紀功碑》中就有 “ 高句驪反 ”“ 討 ” 的記載。有此可見,當時高句麗也簡稱為“句驪”。
南北朝時期的中國正史中,“ 高句麗 ” 開始被寫作 “ 高麗 ” ,在南朝,《南齊書》最先如此稱呼,而北朝可能更早,至晚《北齊書》已經(jīng)將 “ 高麗 ” 作為 “ 高句麗 ” 的稱呼了。到隋唐時代,史書中對于高句麗的稱呼絕大多數(shù)都改成了 “ 高麗 ” ,僅有個別記載同時并用 “ 高句麗 ” 。
換句話說,國家還是哪個國家,地方還是那個地方,只是史料中換了一個名字。
隨后,隋朝三征,唐朝五征,至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麗徹底亡于唐手。
唐朝滅亡了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和百濟后,新羅國勢力得以壯大,逐步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廣大地區(qū),也就是原來百濟的全部領(lǐng)土和高句麗南部的一些領(lǐng)土。
公元935年,新羅滅亡,一個新的高麗國完全繼承了新羅的全部國土,并統(tǒng)治了朝鮮半島500年。但要注意的是,這個新興的高麗國,王室姓王,故此也稱“王氏高麗”,與之前的“高氏高麗”相區(qū)別。
從這兩個“高麗”可以看出,王室之間不但不是同姓,甚至不是同族。高氏高麗是遼東地區(qū)的濊貊人或扶余人,而現(xiàn)在韓國認可的自己先祖是稱為“三韓”的馬韓,辰韓、弁韓,這些種族均發(fā)源于朝鮮半島南部。
其次,高句麗滅亡于唐朝軍隊之手,就是和新羅都沒有繼承關(guān)系,就更不用說高麗了。再有一點,高句麗滅亡和王氏高麗建國之間差了整整50年,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那樣,您不能說,我跟前面的朝代起個一樣的名字,那人就是我的祖先。中國歷史上叫“秦”朝代多了,苻堅和嬴政在血緣上有一毛錢關(guān)系嗎?
最后,我們來看看保存在韓國忠州一塊高句麗時期的碑刻。這塊名為"中原高句麗碑"(韓國第205號國寶)刻于高句麗長壽王時期,碑文明確書寫著,“五月中高麗太王祖王命敕新羅寐錦,世世為愿如兄如弟”。這話已經(jīng)把兩國的邏輯關(guān)系說的夠明確了吧!
綜上所述,首先高句麗和高麗之間,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王朝,之間沒有任何傳續(xù)關(guān)系。其次,這兩個國家的版圖只有少部分重合,高句麗的主要版圖在遼東地區(qū),而高麗版圖的最北界線尚在鴨綠江流域以南。最后,兩個國家王室沒有血緣關(guān)系,甚至都不是一個姓氏。所以,也不存在韓國人所說的血脈傳承。
歷史塵煙漫漫,細節(jié)楚楚動人,且讓我為您一一展示!我是頭條號藏地讀行,歡迎您的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