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說話,當(dāng)然是說人話,文言文是書面語言,不是口頭語言。
所謂書面語言,就是寫文章、寫詩詞、寫駢體文、寫賦、寫策論,寫小說、寫劇本等等,在書面寫作時,使用的一種語法、用詞較為規(guī)范的文字語言。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書面語言和書面語言,還有區(qū)別!并不是每一種古代書面語言(文言文),都好似題主舉例那般深奧難懂。題主的舉例出自《封燕然山銘》。
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
這段話大意是說,雖然我大漢和匈奴的這些戰(zhàn)爭打得很艱難,犧牲了很多,但我們用一時的流血換取了長久的和平,所以,我們要把這些戰(zhàn)功刻在石碑上作紀念,彰顯我們是為了和平而戰(zhàn)!
嘛,小編這么一段廢話,在石頭上刻,肯定刻不下,還是得簡化成“茲所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銘盛德。”
這個《封燕然山銘》是漢朝官方用來宣揚戰(zhàn)績的,本就不是用來進行日常交流的!
關(guān)于日常交流語言,我們分為兩塊,一塊是語法,一塊是口音。
那么,語法上,比較貼近古代人民生活的文言文有哪些呢?
一個是出現(xiàn)在詩詞中,一個是出現(xiàn)在小說里。
小編個人覺得,東漢末年流傳開的《古詩十九首》就已經(jīng)挺淺白了的,不過我們還是來一首更接地氣的。
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菩薩蠻·枕前發(fā)盡千般愿
這首《菩薩蠻》和我們現(xiàn)代流行情歌差不多,有點像是“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不過這首情歌的意思更熱烈,小編友情翻譯如下。(其實不翻譯,你們也應(yīng)該看得懂。 )
我跟你發(fā)誓哦,如果要分手,除非是山爛了,鐵秤錘能浮上水了,黃河枯竭了,白天看到星星了,北斗星跑南半球去了……,就算是這樣了,感情也不是說結(jié)束就能結(jié)束的!除非半夜三更出太陽。ㄈ瑩Q算成現(xiàn)代時間是23:00—1:00)
這比太陽從西邊升起還要狠。這首流行歌是唐五代時期的。再往上,漢朝時的漢樂府,大家也比較熟悉的一首,就是《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以上,雖然有個別生僻字,但不影響我們的理解這首漢朝情歌的意思。
再來說小說,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紅拂夜奔的故事。紅拂是這么對李靖說的:
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無如公者。絲蘿非獨生,愿托喬木,故來奔耳!苽髌妗を镑卓蛡
這句話已經(jīng)做過書面加工了,也就是把對話做了刪減,修整,只留精華部分。
如果進行擴寫,紅拂很可能是這么說的:“公子,妾侍奉楊司空已經(jīng)N年了,跟在他身邊,也是看了不少人,妾閱天下人,卻沒有一個能和公子相比的!正所謂,‘絲蘿非獨生,愿托喬木’,所以妾特來投奔公子,愿隨公子而去。”
唐朝時期,紙還很貴,如果像小編這么寫,妥妥會引起讀者公憤。到了明朝,小說對話雖然也是進行修剪過了,但已經(jīng)相當(dāng)接近日常交流了,比如《西游記》。(其實《西游記》屬于白話小說,但可能在部分人眼里,還是算文言文)
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jié),只記得灶下無火,常去山后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飽桃矣!
祖師道:“那山喚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從我學(xué)些什么道?”
道:“但憑尊師教誨,只是有些道氣兒,弟子便就學(xué)了!
以上,這個對話已經(jīng)相當(dāng)接近我們現(xiàn)代人的交流了。
所以,就語法層面來說,如果穿越到古代,日常交流不用太擔(dān)心什么。
要擔(dān)心的是口音。
題主說到的普通話,就屬于口音部分。
官方語言的口音變化,學(xué)術(shù)界主流認為的變遷是這樣的:
雅音——商、周。洛陽語(今河南洛陽)秦朝太短,暫無史料考據(jù)。
洛語——漢、三國、魏。從上面說的雅音演變過來。
吳音——兩晉南北朝。北方士族世家,迫于戰(zhàn)亂大量南下金陵(今南京),上面提到的洛語與金陵方言融合了一下,形成了吳音。
長安官話——隋、唐、五代。以上面提到的洛語、吳音為基礎(chǔ),融合了長安話,最終形成《唐韻》,史稱秦音。宋朝時,進一步擴展了《唐韻》,最終演變?yōu)椤镀剿崱贰?/p>
元大都漢語——元大都,即今天北京,以北京一帶語言為基礎(chǔ),學(xué)術(shù)上認為接近今天的普通話。
南京官話——明、清朝前期。重新再把上面的提到的吳音,以江淮流域為主,梳理了一下,形成南京(今南京)官話,但這里的吳音和南北朝形成的吳音已有較大差距,史稱“中州音”。
北京官話——清朝中后期。是北京(今北京)方言和“中州音”的結(jié)合,和現(xiàn)代普通話十分接近。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兩者差別,可參考昆曲和京劇的差別,當(dāng)然,乍聽之下,感覺發(fā)音區(qū)別不是特別大。
以上,和沒耐心看的同學(xué),拎一下重點。
1.現(xiàn)代普通話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元朝,為今天北京一帶方言。
2.元朝以前,以洛陽話為基礎(chǔ),先是融合了南京方言,形成吳音,后來又融合了北方語言,融合來融合去,最后在江淮一帶形成了中州音。江淮一帶,對照今日的地理位置如下:
安徽中部和中南部、江蘇中部和中北部、河南南部、湖北東北部地區(qū)。
3.簡單來說,普通話=北京一帶方言+中州音
綜上,以語法+口音來看,最適合穿越的年代是明清,日?谡Z交流基本不太會有障礙,除非你遇到的人不會說官話,只會說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