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稱康熙為“祖”,是雍正皇帝所為。確實是違反了已有規(guī)則的。

清有三祖:

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

世祖章皇帝順治

圣祖仁皇帝康熙

稱“祖”必須要有開創(chuàng)之業(yè)績。



努爾哈赤稱太祖肯定沒有任何問題,開基奠業(yè),開創(chuàng)清朝的第一代領(lǐng)袖。

順治稱世祖,也沒有什么問題,清朝正是在他執(zhí)政期內(nèi)入主中原,一統(tǒng)天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主要就是在康熙這兒,后世是很有爭議的。

X祖,X宗是屬于廟號,X皇帝這是謚號。一般情況下,謚號更重要,是對皇帝一生的功績和特點的總結(jié)。而廟號按規(guī)矩來就行了,爭吵的情況不多,但守成之君被為“祖”確實很罕見。



這主要是雍正堅持這樣搞成的。

即然要打破傳統(tǒng),就要有充分的理由,雍正的理由是這樣:

“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tǒng),舊典本應(yīng)稱宗,但經(jīng)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于無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tǒng)則為守成,論勛業(yè)實為開創(chuàng)。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祖有功而宗有德,雍正的意思是康熙名為守成,實有開拓,既有德,也有功,而且功勞大得很,完全有理由稱“祖”。

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葛爾丹,確實武功赫赫。但是像他這樣平定內(nèi)亂,開拓疆土的古代帝王也并非沒有,比如漢宣帝,唐太宗,唐高宗等。



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帝王死后都有廟號的。

一般帝王死后,先會為他建筑專屬的家廟進行祭祀,但幾代以后就須毀去原廟,而于太廟合并祭祀。合于太廟祭祀,這稱為“祧”。

“祧”的實際意義在于:如果每個帝王的廟都留下來,幾代以后,這樣的家廟就太多太多了(每個朝代都認為自己會千秋萬代),每年到了祭祀上的時候,東跑來,西跑去,燒紙上香,又累又不成體統(tǒng)。

所以,就只給那些于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特別地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比如說,西漢很多皇帝的廟號實際上是王莽給追立的。后來,劉秀奪取天下,又糾正過來,把那些時間短,功勞小,錯誤大的又去掉。

由于后世皇帝謚號的字數(shù)增加了,亂七八糟一大堆,記也記不清。廟號反而顯得更嚴肅莊重,更能體現(xiàn)帝王功績。于是,廟號就取代了謚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當然,可以確定的是:雍正為他皇阿瑪爭取“祖”的廟號,是有違于規(guī)則的。

但是,通過這件事情,背后所透露出來的意味可不簡單:

一、雍正稱康熙為“祖”,被大家確認和通過了,借康熙的功績?yōu)樽约毫⒘送。誰敢反對,誰就馬上會受到集體的攻擊。沒有人反對,自己做為倡導(dǎo)者,威望一下就起來了。這個帽子大。

二、這就很深了,意味著雍正可絕不是個按規(guī)矩辦事的人。幾千年的歷朝歷代的規(guī)矩說改就改,何況其它呢。

最佳貢獻者
2

先說說廟號,廟號制度是從商朝開始的,目的是為了祭祀,之后的周朝、秦朝都沒有沿用,西漢又撿起來用了。

關(guān)于廟號的議定,一個基礎(chǔ)原則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以此來給予君主祖或宗的稱號。

再一個就是祖與宗的數(shù)量問題,很多人認為祖只有一個,宗有很多個,在最早期這并沒有什么問題,規(guī)矩就是這樣,可后來規(guī)矩被破壞得一干二凈,祖也有很多個了。

曹魏有太祖、高祖、烈祖三祖,西晉也有高祖、太祖、世祖三祖,十六國那些小國君主更是一堆祖,祖的議定全憑新任君主喜歡。

總的來說,廟號在商朝起步,周秦不用;西漢重新規(guī)定,漢朝也很慎重;魏晉南北朝泛濫成災(zāi),祖與宗成堆;隋唐重新規(guī)定,祖的數(shù)量減少,宗成了標配。

隋唐雖然重新梳理了一下廟號的議定規(guī)則,但祖仍然不是唯一的,“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仍取決于新皇帝的喜好,皇帝想給先皇上個“祖”的廟號并不是什么破壞禮法的事情。

唐朝就有六個祖,即圣祖、獻祖、懿祖、太祖、世祖和高祖,圣祖是李耳,即老子,唐朝皇室給自己認的祖宗,是不是沒人知道;之后五個則是李淵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李淵自己。

唐穆宗即位后,淮南節(jié)度使李夷簡為了討皇帝歡心,就請求給唐憲宗定個“祖”的廟號。(憲宗晏駕,未定謚;茨瞎(jié)度使李夷簡以憲宗功高列圣,宜特稱祖。

唐穆宗下令讓大臣們討論討論,最終沒給父親上“”的廟號,這跟他們父子倆關(guān)系不好有關(guān),甚至有人認為唐憲宗的死跟唐穆宗有關(guān),李夷簡的龍屁是拍到了龍腿上。

說了這么多,回到清朝,清朝也并不只有三個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分別為興祖、景祖、顯祖,太祖努爾哈赤、世祖福臨和圣祖玄燁,不過是當過皇帝(大汗)的祖而已。

清朝是漁獵民族入主中原,他們學習中原文化,卻并不一定要完全照搬,況且前面有很多鮮活的例子,唐宋元明都有很多個祖,清朝自然也要學習一波,于是六祖橫空出世,三祖也太小家子氣了。

至于皇太極和玄燁的廟號差別,具體來說,是上廟號的人的差別。

皇太極是“大清”的建立者,從此后金成了清朝,大汗成了皇帝,皇太極作為的始受命之王者,用“”廟號并不過分。

但關(guān)鍵是,皇太極的廟號與其說是他兒子福臨上的,不如說是他弟弟多爾袞上的,彼時的福臨完全是多爾袞手上的傀儡。

多爾袞跟皇太極這個哥哥的關(guān)系,那真是相恨相殺,多爾袞的母親就是被皇太極逼死的,但皇太極卻給了多爾袞不小權(quán)力,皇太極的妃子孝莊太后也跟多爾袞鬧緋聞。

而玄燁(康熙)的廟號是他兒子胤禛(雍正)上的,這父子倆的關(guān)系我們不清楚,但雍正對康熙的功業(yè)是很肯定的,他剛剛上位,那幾個兄弟也不太服,尊崇父親也符合他穩(wěn)固地位的需求。

康熙有什么功業(yè)呢?簡單說就是鞏固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疆域基礎(chǔ),平三藩、御沙俄、收臺灣、平定準噶爾,這些都是鞏固大一統(tǒng)的切實措施。

這些功業(yè),如果放在漢朝,也最多是個宗,參見漢世宗劉徹,但在清朝,那就非祖不可了。

清朝官員拍馬屁的水平唐朝官員強得多,摸清楚雍正的想法,禮部就上書請皇帝選廟號。其實能夠給康熙用的廟號并不多,太祖世祖都用了,高祖在唐朝后基本不再使用,只能重新起一個新的,圣祖就是被大臣們精挑細選出來的。

禮部上書:“帝王功業(yè)隆盛。引古者祖有功之義得稱祖。此皆經(jīng)書可據(jù)者。臣等竊謂惟圣字、可以贊揚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號、可以顯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恭擬敬上尊謚曰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曰圣祖

在康熙之前,還有兩個圣祖,一個是就是上面說的老子,另一個就是宋朝的圣祖趙玄朗,即趙公明,是宋真宗追封的。這兩者都是神話遠祖,算是扯大旗,可康熙卻是實實在在的的雍正之父,凡人中的第一個圣祖,雍正對此表示滿意,欽定廟號圣祖。

3

祖和宗都是廟號,一般來說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來給予的。這里的功不是一般的功,而是開疆廓土的社稷之功,所以祖一般只有開國君主才有,之后的君王一般都是守成,所以都是『宗』。

一般來說,稱之為祖的,除了開國皇帝之外,就是開國皇帝往上幾輩追封的。開國之后,基本上就沒有祖了。比如明朝,其實只有一個祖,就是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后來的成祖朱棣其實開始是太宗,是后來到了嘉靖皇帝的時候,為了讓自己的爹進大廟,而策略性的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就這樣,明朝也不過只有兩個祖。

漢朝的情況比較特殊,有太祖高皇帝劉邦,但是因為后來劉秀再造了漢家社稷,故而也能稱祖,是為『世祖』。漢朝也就這么兩個祖。

所以比較起來,清朝算是比較多的。但是清朝的這三個祖,卻也每一個都有充分的理由。

首先是太祖努爾哈赤,這個沒什么好說的,努爾哈赤是后金的建立者,而后金就是清的前身,所以努爾哈赤當太祖,實至名歸;皇二代一般都是太宗,因為太祖以武打天下,太宗以文治天下,天下才能長治久安,清朝其實也是這么來的,清朝正是在皇太極的統(tǒng)治下,開始正規(guī)化,制度化,從部落向政權(quán)進行了轉(zhuǎn)變。

但是清朝在皇太極的時候依然只是一個地方政權(quán),順治皇帝是第一個入關(guān)的清朝皇帝,也就是真正從一個地方政權(quán)走向了一個全國性的政權(quán),這個當然也是社稷級的功勞,故而順治身故之后,廟號和劉秀一樣,為世祖。

到了康熙,先有三藩之亂,后有準噶爾之叛。最危機的時候,整個江南、四川和陜西幾乎都不是清朝能夠統(tǒng)治的區(qū)域了,就在這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康熙居然都挺過來了,還能把國家治理的不錯,所謂『惟圣字可以贊揚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號可以顯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故而雍正用中指刺血,圈出『圣祖』二字,成為了康熙的廟號。

康熙名為繼承,實為開創(chuàng),同時又締造了后來的康乾盛世,所以稱之為祖,也沒有太大的不妥。

4

“廟號”這玩意兒在古代歷史上普通老百姓是沒資格玩兒的,只有皇帝才有這個資格,是無上的榮耀和奉贈,關(guān)乎世代的評價。所以,咱不管他什么朝代,反正都差不多的考慮程序。這“廟號”的分封還是有章可循的,也有基本制度規(guī)定。

1.廟號起源與延續(xù)。

廟號起源于商朝,開始的審定標準十分嚴格規(guī)范,一個基本準則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什么意思呢?即開國之君號“祖”,后嗣有治國才能者號“宗”。如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這些人是開國之君,要就是高祖要就是太祖。而后嗣有才之君,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他們是守成之君,故廟號為“宗”。

漢朝繼續(xù),對廟號的尺度把握還是比較嚴格的,漢朝很多皇帝沒有廟號,估計是夠不上那個標準。

唐代,除了亡國之君和短命皇帝,其他的皇帝都有廟號。

到了曹魏十六國時代,“祖宗”的廟號就搞亂了,那時候天下太亂,一會兒這個當皇帝,一回兒那個當皇帝,所以,凡是當了皇帝的,差不多也就只有一代的光景,死了都號“祖”,一部曹魏十六國,個個皇帝都是“祖”。

一般廟號與謚號尊號等連起來使用,廟號在最前面,在這里我們只說廟號,其他的不管,所以,你不要問還有什么文帝武帝,那是謚號。

宋元明繼續(xù),但是還有一點規(guī)定,那就是一般號“祖”者不超過2人。為啥子呢?很簡單啊,開創(chuàng)立國的人只有1人啊,要是有幾個人,豈不是這國家沒有創(chuàng)立成功或者出現(xiàn)破國之害了嗎?而規(guī)定2人,大概與明朝朱棣奪取了侄兒的江山有關(guān),所以明代有兩個祖,一個明太祖朱元璋,一個明成祖朱棣。

2.起廟號是個很傷腦筋的事兒,有何講究呢?

別說這廟號,用字還是很講究的,你得考慮到這個皇帝生前的名節(jié)啊,不管怎么樣,起碼他是個皇帝,最高領(lǐng)導(dǎo)人,不管是否敗家殘忍,維護了國家的存在總是有功的,雖說有褒貶,但語言上的尺度還是要把握的。有什么技巧呢?

舉例說明:開創(chuàng)基業(yè)立國者,大多好封字,如:高祖、太祖、世祖、成祖,有高、太、世、成等字。

守成有德繼往開來的皇帝,大多封“高、世”等,如:唐高宗、清世宗等。

比較賢明的皇帝,封“仁、孝、睿、宣”等,如:宋仁宗、唐睿宗、明宣宗等。

中興之主則封“中、憲”等,如:唐中宗、明憲宗等。

往下如:神宗、英宗功業(yè)不足。玄宗、理宗、真宗、道宗好虛懸之事。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就表示亡國之君了。

如此,就能分清這皇帝是哪樣的家伙了。

3.清朝為何有三“祖”?

清朝出了個例外,超過2個祖了,有3個。在這里需要強調(diào)說明的是,那些被追封的不算,只能算他們本人,比如努爾哈赤的爹,沒什么功績,純粹屬于后代給他們追封的,沒什么意義。

這三個實打?qū)嵉摹白妗,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順治)和清圣祖玄燁(康熙)。

這么說來,清朝的皇帝擺脫規(guī)矩了,說好的最多不超過兩個的呢?努爾哈赤不說,那是開基業(yè)者。雖然皇太極比福臨厲害,還建立了大清國,但是只給個宗不為過,因為當時大清雖然立國,但是還沒有統(tǒng)一全中國,大明朝還在。福臨入主中原,真正滅了大明朝,統(tǒng)一了全中國,給個祖也不為過。

問題是康熙皇帝,為何要封個“祖”呢?

這都是雍正的把戲。對于雍正即位的歷史大家不可謂不熟,歷史上的大懸案,為什么雍正非要給康熙上一個“祖”呢?他是有想法的。雍正剛剛繼位的時候,跟他爭奪嫡位的那些兄弟們不服氣,就跟雍正鬧茬子,雍正就想辦法對付他們。

其中一招,就是高規(guī)格辦康熙的葬禮,故意抬高康熙的身價,這就包括給康熙的廟號。雍正堅持突破規(guī)矩,要給康熙封“祖”,并且用銀針刺破自己的手指親書“圣祖”二字;他甚至還以絕食威脅,要為康熙守三年;還搞了一個專門為康熙守陵的常設(shè)機構(gòu);還立了兩塊碑等等。雍正這么做的目的主要有:

一是表明自己是康熙指定的合法繼承人。史載自康熙死去到安葬,前后舉辦了數(shù)十場喪禮,每一次,雍正都在表明一個主題:他是康熙指定的繼承人,他的來路是正的。

二是證明他是一名合格的繼承人。康熙生前以誠孝作為選擇繼承人的基本標準。雍正給康熙封“祖”的廟號,超規(guī)格表現(xiàn)出的孝義,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三是打壓不服之人。雍正以死人壓活人,凡是有不依從的,雍正就拿死去的康熙說事兒。比如皇八子胤禩,當時被封為總理大臣,卻因為存放康熙遺體的宮殿有點異味,被罰跪在康熙靈前一夜。

四是表明自己已是皇帝,君王一言九鼎。雍正這么做,無異于試探滿朝文武大臣及那些不服者:他雍正就是說一不二的皇帝,多封個“祖”的廟號算個鳥啊。

細細想來,不管咋樣,死去的皇帝若真是干得不錯,管你什么“祖宗”,還是會青史留名;若不是個善種,是個遭天譴的家伙,就是封你天宗地祖,也是人們唾罵的對象。

5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后金的第二位汗王。其父親努爾哈赤開創(chuàng)了后金,是其改后金為清朝。沒有其努力,清軍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入關(guān),但是在他入關(guān)前就去世了。

Δ皇太極

可以說清朝是皇太極“創(chuàng)建”,而中國歷史上,一般的開國皇帝,都是被稱為祖。比如說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爾哈赤。但是康熙都是清圣祖,順治是清世祖,唯獨他這個祖宗是清太宗。

在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下廟號都是怎么來的?

廟號是中國皇帝死后,被供奉在太廟里被追封的。一般被認為是起源于周朝,中間曾經(jīng)間斷過。但是發(fā)展到清朝的時候,是交給禮部按照功績先后擬定先皇廟號、謚號,最后交給當代皇帝定奪。一般會擬定好幾個,最后由皇帝決定。

Δ努爾哈赤

至于清太祖努爾哈赤很好理解,他靠著十三副甲胄興兵,統(tǒng)一了當時混亂的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后金政權(quán)。沒有他就沒有后來的清朝,所以說清太祖的稱號是實至名歸。

至于順治是運氣好,在他之前清朝一直被關(guān)在關(guān)外。而皇太極雖然是文韜武略,但是被關(guān)在門外沒辦法,一時間也就有點尷尬。

而清圣祖康熙除了自身的努力,還有兒子的堅持?滴踉谖黄陂g,是康乾盛世的開端,也算是清朝的巔峰時期。

Δ康熙

六十多年時間里面,平三藩、內(nèi)亂、收臺灣、闊疆土、征準葛爾丹、與沙俄針鋒相對。這些功績加起來,也算是開創(chuàng)了新的天地。而且廟號畢竟是后來皇帝給的,雍正一直堅持,才有了清圣祖康熙。

所以說努爾哈赤開創(chuàng)江山,皇太極只是在守江山。順治是入關(guān)第一皇帝,康熙是真正的做到了奠定清朝局面。所以他們的廟號稱呼,也就很明了了。

而且還有句話是:祖有功,宗有德。所以宗的地位也不低!

6

康熙當然值得稱祖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相當于把天下重新打了一遍;之后開疆拓土,使清朝疆域翻翻。

1、康熙繼承的江山

康熙繼承的是“皇太極時期形成的會盟體制”。朝廷對滿蒙漢八旗是中央集權(quán)體制,南方的三藩(四藩),北方的漠南部落是會盟的成員。兩邊會盟+中間郡縣。

這一機制沒什么不好,畢竟入關(guān)就是靠著這種模式打下的。

(南方軍頭)

但時間長了就會出問題,畢竟產(chǎn)權(quán)不清晰,比如吳三桂作為藩王到底是要1646年的地盤,還是1662年的地盤,可以有多重解釋。到這時候,用暴力解決對誰都好。

2、康熙重新打下的江山

三藩之亂起兵的有入關(guān)前會盟的漢人諸王,還有廣西將軍孫延齡、高雷總兵祖澤清、潮州總兵劉近忠、陜甘提督王輔臣等一系列擁有兵權(quán)、討厭削藩的地方實力派。

在叛亂高潮,康熙丟了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湖南、福建全部,江西、陜西、湖北部分。而且北直隸、漠南也有人起兵。

(1683年的清朝)

在平叛后,這些漢人軍頭或被殺或自殺,朝廷的政令直接通行到每個地方;漠南藩王也更加臣服。為之后的開疆拓土奠定了基礎(chǔ)。

3、康熙的開疆拓土

清朝的每一次整合都會提供巨大的能量,進而迎來下一輪的擴張。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建立八旗,具備了與明朝角逐的能力;侍珮O強化汗權(quán),會盟蒙漢,具備統(tǒng)一天下的能力。

同樣康熙也是如此。在平定三藩后,平臺灣,與沙俄作戰(zhàn)、三征準噶爾、在晚年還出兵青藏。

(康熙晚年的清朝疆土)

康熙的赫赫武功,稱祖自然不為過了。

歡迎關(guān)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7

通常情況下,一個朝代只有開國皇帝的廟號可以稱“祖”,此后的子子孫孫都得稱“宗”。

幾乎所有朝代,都遵守著這個規(guī)矩。

但到了明清,突然風云大變,明朝出現(xiàn)了兩個“祖”,清朝更甚,出現(xiàn)了三個“祖”。

明朝的第一祖是明太祖朱元璋——這毫無爭議?墒撬膬鹤又扉,竟然獲稱“明成祖”,就有點搞笑了。

不過,這與朱棣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

朱棣雖然多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可在廟號方面,還是很規(guī)矩的,他的廟號本是“太宗”——非常規(guī)矩,一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基本都是太宗。

朱棣的“太宗”廟號一直持續(xù)到嘉靖皇帝登基之前。

嘉靖登基后,因為他是藩王登基,為了讓自己的親爹得到一個皇帝的廟號,進入太廟,而又不讓朱棣的牌位被遷出,便突發(fā)奇想,將朱棣的廟號變成了“成祖”——如此一來,朱棣便和朱元璋一樣,永世待在太廟。而其他的皇帝,要想有資格繼續(xù)待在太廟,只能是從活著的皇帝往上數(shù)7輩。也就是說,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外,只要新死一個皇帝,就要從太廟中遷出一個皇帝的牌位。因為太廟的神主位只有9個。

所以,朱棣稱祖,其實是嘉靖皇帝的私心所致。

清朝的三祖,第一祖努爾哈赤毫(清太祖)無爭議;第二祖順治(清世祖)就有點勉強了,但還說得過去。為何?因為滿清入主中原,正是在順治做皇帝的時候。

有人可能說了,順治只是個小兒,能起什么作用?真正讓滿清入主中原的,是多爾袞。

這純屬無稽之談。不管是誰的功勞,最終都要算在皇帝頭上。

所以,順治在位期間,清朝相當于鳥槍換炮,從東北一隅,變成了富有四海。勉強說順治算半個開國皇帝,也沒人反對。

所以,順治稱祖,也算可以吧。

但是,康熙稱祖(清圣組),就不太應(yīng)該了。

不可否認,康熙對于滿清的功勞很大,他擺平了三藩,收復(fù)了臺灣,還治服了蒙古部落的準格爾部。

可這最多算是縫縫補補啊,算不上開國皇帝啊,也算不上半個開國皇帝。

要是這樣就可以稱祖,那么擊退匈奴、開辟疆域的漢武帝劉徹,更有資格稱祖,可人家不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稱“宗”(漢世宗)嗎?

所以說,康熙稱祖,有點過了。

8

向敬之

清朝正式的帝王有三祖,即太祖高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另有追尊的四祖:肇祖原皇帝、興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顯祖宣皇帝。

作為太祖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雖有稱帝之舉,但只被后世尊為太宗文皇帝。他有開拓之功,但主要還是守成之君。太宗,也是宗系皇帝中最高的廟號,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后改成祖),都是對國家的統(tǒng)一有煊赫之功的著名皇帝。

祖功宗德,這是儒家禮制尊謚先帝的一種傳統(tǒng),能被稱為有功之祖,都是指開國帝王。

順治帝能被尊為世祖,乃因問鼎燕京、入主關(guān)內(nèi),為大清王朝開疆拓土擴大了幾十倍。而康熙帝被尊為祖,卻不免有爭議。

他對大清而言,確實有功,如平定三藩、收復(fù)臺灣、三征準噶爾、控制黑龍江領(lǐng)土,維護了國家領(lǐng)土的完整和統(tǒng)一。但其功績,主要在于維穩(wěn),而非開拓,故而被尊為祖,有拔高之嫌。

將康熙尊為圣祖者,為后繼之君雍正帝。

圣祖之廟號,并非雍正的首創(chuàng)。唐高宗曾追尊一千多年前的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李耳為唐圣祖,為李唐皇帝臉上貼金。

而雍正尊乃父康熙為圣祖,給出的理由更是堂皇的:“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于無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tǒng)則為守成,論勛業(yè)實為開創(chuàng)。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清世宗實錄》卷一)

最高領(lǐng)導(dǎo)人定了調(diào)子,王公諸大臣不好反對。雍正之所以這樣做,重點是彰顯孝心,為自己從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后的勝利者,而對康熙進行特殊的感激。

9

應(yīng)該的,康熙有這個資格!

首先要明確“祖”和“宗”的區(qū)別。

作為中國皇帝的廟號,是皇帝駕崩后,后繼者對先皇一生功績的蓋棺定論,因此具有評價性意義。而評價“祖”和“宗”的標準,簡單說來就是“無功不稱組,無德不稱宗”!抖Y記》有云:“祖有功,宗有德!睗h應(yīng)劭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稱太宗是也。”

所以,一般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被稱為“祖”,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

廟號最早起源于商朝,而且非常珍貴。以西漢為例,15帝中駕崩后得到廟號的只有4位,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孝文帝劉恒,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以及漢中宗孝宣皇帝劉洵。一般而言,能得到廟號的皇帝,都是為社稷立下大功的。

而如果不是由開創(chuàng)之功,是不可以擁有“祖”的廟號的。

所以這樣看,康熙皇帝雖有大功,且有德行,但只能稱宗。

但是為什么雍正堅持為康熙上“圣祖”的廟號呢?雍正認為:“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tǒng),舊典本應(yīng)稱宗,但經(jīng)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于無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tǒng)則為守成,論勛業(yè)實為開創(chuàng)。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應(yīng)該說,雍正的評價很有道理。作為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的存在感遠遠不如康熙,一方面是因為順治在很長時間內(nèi)沒有親政,而是在親政后數(shù)年就駕崩了,因此在清朝皇權(quán)的鞏固和疆土的開拓上沒有太多建樹。而這些主要是由康熙來完成的。

康熙在位期間,先擒拿鰲拜收回權(quán)力,然后平定三藩,收復(fù)臺灣,向北擊敗沙俄,維護了東北的穩(wěn)定,向西收服了喀爾喀蒙古,并兩次擊敗準噶爾汗國噶爾丹,迫使其自殺,有效維護了北方邊境的安全。在位的最后兩年,面對準噶爾侵入西藏的行徑,康熙審時度勢,派遣皇十四子胤禵收服西藏,將清朝勢力深入青藏高原,繼元朝之后再度將西藏納入版圖。

可以說,這些功績很難和守成搭上邊,倒更像是一個王朝的開拓者為王朝打下萬里江山,所以,用祖來形容并不過分。

再加上自唐朝后,只要不是太過分的情況,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廟號的價值也就隨之出現(xiàn)了下滑。而元朝和明朝都出現(xiàn)了兩個祖,比如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所以一方面,有這個先例了,所以清朝有兩個祖,三個祖都不算太過分,另一方面對于皇帝的廟號而言,既然沒有那么珍貴了,還有必要討論來討論去嗎?皇帝說啥就是啥吧!

所以,從康熙的功績出發(fā),他有資格稱為祖。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guān)注“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guān)注!

10

滿清本來就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不遵循漢族禮制也正常。唐朝盛行胡風,中間還出了個女皇武則天!女皇帝這事可比一個廟號“圣祖”更不符合禮制吧?武則天照樣當了15年皇帝,活到82歲!等她死了,唐中宗才復(fù)辟。所以,就算滿清皇帝的廟號都是“祖”,也沒關(guān)系。這是滿清皇室自己家的事,跟漢人沒什么關(guān)系!

在清朝之前,皇帝封爵以“一字王”為尊:例如,晉王,秦王,燕王,齊王等等。兩個字的次之:例如,中山王,常山王等等。而滿清的王爵,不按照這個規(guī)矩,另成一體;都是好幾個字: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等等。

再說,謚號的事。隋朝以前均為一字或二字;但是,從(盛行胡風的)唐朝開始,皇帝的謚號字數(shù)逐漸增加,開始使用七個字:李世民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到了清朝,最高紀錄是25個字,真是奇葩!努爾哈赤的25字謚號:"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你說,這是不是也不和規(guī)矩呢?

清朝有三祖,努爾哈赤因為是后金第一位皇帝,所以被尊為太祖高皇帝;順治是滿清入關(guān)的第一位皇帝,所以被尊為世祖章皇帝;而康熙,因為有著“千古一帝”的功勛,也被追認為圣祖仁皇帝。

按照我國古代的禮制,太祖是指的開國立業(yè)的皇帝,所以,努爾哈赤的廟號沒有問題。世祖,太宗指的是將國家發(fā)揚光大的皇帝,所以順治和皇太極的稱號也沒問題。“圣祖”不一般,要么是有開國建業(yè)之功的皇帝,要么是道德智能極高超圣人,比如,老子就被稱為"圣祖"。

康熙的功績確實不小,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葛爾丹。至于,康熙是否稱的上“圣祖”,他兒子雍正說了算!雍正就是順道給皇太極改成“清太祖宗”,也沒人攔著。反正你們滿清皇室說了算!

(文|勇戰(zhàn)王聊歷史)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