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康熙為“祖”,是雍正皇帝所為。確實是違反了已有規(guī)則的。
清有三祖:
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
世祖章皇帝順治
圣祖仁皇帝康熙
稱“祖”必須要有開創(chuàng)之業(yè)績。
努爾哈赤稱太祖肯定沒有任何問題,開基奠業(yè),開創(chuàng)清朝的第一代領(lǐng)袖。
順治稱世祖,也沒有什么問題,清朝正是在他執(zhí)政期內(nèi)入主中原,一統(tǒng)天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主要就是在康熙這兒,后世是很有爭議的。
X祖,X宗是屬于廟號,X皇帝這是謚號。一般情況下,謚號更重要,是對皇帝一生的功績和特點的總結(jié)。而廟號按規(guī)矩來就行了,爭吵的情況不多,但守成之君被為“祖”確實很罕見。
這主要是雍正堅持這樣搞成的。
即然要打破傳統(tǒng),就要有充分的理由,雍正的理由是這樣:
“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tǒng),舊典本應(yīng)稱宗,但經(jīng)云: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于無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tǒng)則為守成,論勛業(yè)實為開創(chuàng)。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祖有功而宗有德,雍正的意思是康熙名為守成,實有開拓,既有德,也有功,而且功勞大得很,完全有理由稱“祖”。
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葛爾丹,確實武功赫赫。但是像他這樣平定內(nèi)亂,開拓疆土的古代帝王也并非沒有,比如漢宣帝,唐太宗,唐高宗等。
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帝王死后都有廟號的。
一般帝王死后,先會為他建筑專屬的家廟進行祭祀,但幾代以后就須毀去原廟,而于太廟合并祭祀。合于太廟祭祀,這稱為“祧”。
“祧”的實際意義在于:如果每個帝王的廟都留下來,幾代以后,這樣的家廟就太多太多了(每個朝代都認為自己會千秋萬代),每年到了祭祀上的時候,東跑來,西跑去,燒紙上香,又累又不成體統(tǒng)。
所以,就只給那些于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特別地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比如說,西漢很多皇帝的廟號實際上是王莽給追立的。后來,劉秀奪取天下,又糾正過來,把那些時間短,功勞小,錯誤大的又去掉。
由于后世皇帝謚號的字數(shù)增加了,亂七八糟一大堆,記也記不清。廟號反而顯得更嚴肅莊重,更能體現(xiàn)帝王功績。于是,廟號就取代了謚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當然,可以確定的是:雍正為他皇阿瑪爭取“祖”的廟號,是有違于規(guī)則的。
但是,通過這件事情,背后所透露出來的意味可不簡單:
一、雍正稱康熙為“祖”,被大家確認和通過了,借康熙的功績?yōu)樽约毫⒘送。誰敢反對,誰就馬上會受到集體的攻擊。沒有人反對,自己做為倡導(dǎo)者,威望一下就起來了。這個帽子大。
二、這就很深了,意味著雍正可絕不是個按規(guī)矩辦事的人。幾千年的歷朝歷代的規(guī)矩說改就改,何況其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