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之所以成神,萬世景仰,就在于“忠義”二字;夏侯惇之所以受曹操厚待,亦無非"忠義“。
關羽之忠,今天來看似乎是愚忠,但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對統(tǒng)治者來說,那是大忠;夏侯惇之忠,只對曹操一人盡忠,就今天來看,是最明智之忠。
由于曹操一生存在爭議,為后世詬病,連累夏侯惇之忠義也打了折扣,不為世人所熟知、稱道。
但夏侯惇的忠義,在曹操心里,是不會有一點兒折扣的,夏侯惇才是領導者最喜歡的人。
關羽之義,最后讓位于忠,因為忠大于義;夏侯惇之義,始終與忠結合在一起,從沒有分離過。
這才是品味這個故事真正內涵之所在。
01
夏侯惇之義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情感,始終貫穿于整個三國演義的過程中。關羽之大義,的確令人感動。
但曹操與夏侯惇的兄弟情義也毫不含糊,讀來也催人淚下。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西漢開國元勛夏侯嬰的后代。夏侯惇是西漢太仆夏侯嬰之后,夏侯淵的族兄。夏侯家族與曹氏家族是世交,淵源很深,族誼深厚,世為婚姻,關系密切。
曹操起兵討伐董卓、黃巾軍時,夏侯惇就跟隨曹操征討,擔任裨將。
夏侯惇勇猛善戰(zhàn),性情剛烈。十四歲時,有人羞辱他的老師,他一怒之下,就將那人殺死了。這個集中反應了夏侯惇的性格,為了節(jié)義是不會顧惜性命的,這一點對曹操來說記憶深刻,感受非同一般。
正如題主所說,夏侯惇的確勝績不多,敗績不少。但夏侯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勇猛作戰(zhàn),毫不顧惜生命。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勇氣和忠誠是無限的。曹操無法對夏侯惇的行為熟視無睹。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就上表拜夏侯惇領陳留、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xiāng)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給夏侯惇增封食邑一千八百戶,前后累加共二千五百戶。
看一下同時期夏侯惇的同僚們的待遇吧。
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封荀攸陵樹亭侯,207年增加食邑四百,共計七百戶。
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萬歲亭侯,207年增食邑千戶,共計二千戶。
204年,曹操上表封郭嘉洧陽亭侯,207年郭嘉病逝,增食邑八百戶,達到一千戶。
荀彧、荀攸、郭嘉等人都是亭侯,而且封侯晚于夏侯惇。夏侯惇上來就是鄉(xiāng)侯,食邑也遠高于他們。
再看一下同期武將們的情況:
建安三年(198年),張遼率呂布軍眾投降曹操,賜爵關內侯。206年,張遼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受封都亭侯。220年,曹丕稱帝,封張遼為都鄉(xiāng)侯;同年稱帝后,又進爵張遼晉陽侯,增食邑千戶,共二千六百戶。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對峙,曹操命徐晃、史渙截燒袁紹輜重,立下大功,封為都亭侯。219年,徐晃長驅直入,戰(zhàn)敗關羽,曹操出七里迎接為其開慶祝宴會,但不清楚賞賜如何。220年,曹丕即位魏王,封徐晃右將軍,進封逯鄉(xiāng)侯。
建安十七年(212年),夏侯淵因平定西涼之功,被封博昌亭侯,216年,曹操平定張魯后,拜為征西將軍,鎮(zhèn)守漢中,增食邑三百戶,加之前共八百戶。
與這些戰(zhàn)將相比,夏侯惇的爵位和待遇都高出許多,是無人能比的,可見曹操對待他的確很厚。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討孫權歸還,留夏侯惇與曹仁、張遼守居巢。曹操賜予他們能歌善舞的樂伎藝伎,而且下令道:“魏絳憑借與狄戎修好的功勞尚且能夠享受鐘磬之樂,何況將軍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曹操對待將士不薄。
這既是曹操對夏侯惇不離不棄的褒獎,也是作為典范激勵將士的策略。
戰(zhàn)功固然要賞,忠心耿耿更要獎賞。
02
夏侯惇之忠
關羽之忠是對漢朝廷盡忠,不是對劉備盡忠,但夏侯惇不同,只對曹操一人盡忠。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鄴城。
當時,各將領都授予了魏國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是漢朝官職。夏侯惇上書希望曹操封他為魏官。
曹操卻認為夏侯惇一開始就陪同自己征戰(zhàn),同為漢官,屬于漢朝同僚,不合適委屈他就任魏國的官職。但夏侯惇依然強烈請求,最終曹操答應了他,封其為魏前將軍。
由此可見,夏侯惇只對曹操忠誠,心中并無漢室。
夏侯惇清楚所有的一切,盡管是漢朝廷所封,但都是曹操賜予的。感恩圖報、忠心耿耿,只對曹操一人。
夏侯惇是幸運的,忠義合一,也是很明智的抉擇。
03
君臣相得,肝膽相照。
曹操與夏侯惇的關系,不僅僅是因為家族的淵源,更是患難之交,是戰(zhàn)斗情誼。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親曹嵩在來曹操處的途中,被徐州牧陶謙派兵殺害,曹操討伐徐州。
194年,東郡守備陳宮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等同謀叛亂,迎接呂布為兗州牧。
當時,除了鄄城和東郡的范、東阿兩縣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堅守外,其余郡縣全部反叛曹操,形勢異常嚴峻。
曹操急忙趕回與呂布交戰(zhàn),對峙一百多天。正趕上蝗災大起,曹操退還鄄城。此時,曹操失掉了兗州,軍糧已盡,袁紹派人招降曹操,讓曹操舉家遷往鄴城作為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袁紹,但程昱勸阻,曹操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恐怕是曹操一生最為尷尬、艱難的時刻。但夏侯惇堅定的站在曹操身邊,這不能用一般的情義來說明。這可以看出夏侯惇高尚的個人品格,作為想成就霸業(yè)的曹操,將會是刻骨銘心的。
曹操對夏侯惇賞賜很厚,但夏侯惇絕不是貪婪之徒。
陳壽對夏侯惇的評價是:
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yè)。性清儉,有余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于官,不治產(chǎn)業(yè)。 ②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并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yè),咸有效勞。曹操崇尚節(jié)儉,而夏侯惇卻不貪財,這更加令曹操敬重。
就夏侯惇的能力和功績來說,的確不是最突出的,但在忠義上,恐怕是無人能比的。對于這樣的人,無論勝敗,作為老板無不青眼有加。何況是曹操,豈能不知。
說夏侯惇打仗沒贏過似乎有些過分,但的確是升官沒停過。但這也不完全是靠曹操賞賜,根本而言,還是靠自己的作為爭取的,這值得后世仔細品味、借鑒。
220年,曹操病逝后不久,夏侯惇病逝,追謚忠侯。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廟庭。
按照《史記·謚法解》云: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由此可見,“忠”實為大譽之謚,對于夏侯惇名副其實,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