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公之所以成神,萬世景仰,就在于“忠義”二字;夏侯惇之所以受曹操厚待,亦無非"忠義“。

關羽之忠,今天來看似乎是愚忠,但在整個封建社會時期,對統(tǒng)治者來說,那是大忠;夏侯惇之忠,只對曹操一人盡忠,就今天來看,是最明智之忠。

由于曹操一生存在爭議,為后世詬病,連累夏侯惇之忠義也打了折扣,不為世人所熟知、稱道。

但夏侯惇的忠義,在曹操心里,是不會有一點兒折扣的,夏侯惇才是領導者最喜歡的人。

關羽之義,最后讓位于忠,因為忠大于義;夏侯惇之義,始終與忠結合在一起,從沒有分離過。

這才是品味這個故事真正內涵之所在。

01

夏侯惇之義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情感,始終貫穿于整個三國演義的過程中。關羽之大義,的確令人感動。

但曹操與夏侯惇的兄弟情義也毫不含糊,讀來也催人淚下。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西漢開國元勛夏侯嬰的后代。

夏侯惇是西漢太仆夏侯嬰之后,夏侯淵的族兄。夏侯家族與曹氏家族是世交,淵源很深,族誼深厚,世為婚姻,關系密切。

曹操起兵討伐董卓、黃巾軍時,夏侯惇就跟隨曹操征討,擔任裨將。

夏侯惇勇猛善戰(zhàn),性情剛烈。十四歲時,有人羞辱他的老師,他一怒之下,就將那人殺死了。這個集中反應了夏侯惇的性格,為了節(jié)義是不會顧惜性命的,這一點對曹操來說記憶深刻,感受非同一般。

正如題主所說,夏侯惇的確勝績不多,敗績不少。但夏侯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勇猛作戰(zhàn),毫不顧惜生命。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勇氣和忠誠是無限的。曹操無法對夏侯惇的行為熟視無睹。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就上表拜夏侯惇領陳留、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xiāng)侯。

建安十二年(207年),給夏侯惇增封食邑一千八百戶,前后累加共二千五百戶。

看一下同時期夏侯惇的同僚們的待遇吧。

202年,曹操平定冀州,封荀攸陵樹亭侯,207年增加食邑四百,共計七百戶。

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萬歲亭侯,207年增食邑千戶,共計二千戶。

204年,曹操上表封郭嘉洧陽亭侯,207年郭嘉病逝,增食邑八百戶,達到一千戶。

荀彧、荀攸、郭嘉等人都是亭侯,而且封侯晚于夏侯惇。夏侯惇上來就是鄉(xiāng)侯,食邑也遠高于他們。

再看一下同期武將們的情況:

建安三年(198年),張遼率呂布軍眾投降曹操,賜爵關內侯。206年,張遼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受封都亭侯。220年,曹丕稱帝,封張遼為都鄉(xiāng)侯;同年稱帝后,又進爵張遼晉陽侯,增食邑千戶,共二千六百戶。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對峙,曹操命徐晃、史渙截燒袁紹輜重,立下大功,封為都亭侯。219年,徐晃長驅直入,戰(zhàn)敗關羽,曹操出七里迎接為其開慶祝宴會,但不清楚賞賜如何。220年,曹丕即位魏王,封徐晃右將軍,進封逯鄉(xiāng)侯。

建安十七年(212年),夏侯淵因平定西涼之功,被封博昌亭侯,216年,曹操平定張魯后,拜為征西將軍,鎮(zhèn)守漢中,增食邑三百戶,加之前共八百戶。

與這些戰(zhàn)將相比,夏侯惇的爵位和待遇都高出許多,是無人能比的,可見曹操對待他的確很厚。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討孫權歸還,留夏侯惇與曹仁、張遼守居巢。曹操賜予他們能歌善舞的樂伎藝伎,而且下令道:“魏絳憑借與狄戎修好的功勞尚且能夠享受鐘磬之樂,何況將軍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曹操對待將士不薄。

這既是曹操對夏侯惇不離不棄的褒獎,也是作為典范激勵將士的策略。

戰(zhàn)功固然要賞,忠心耿耿更要獎賞。

02

夏侯惇之忠

關羽之忠是對漢朝廷盡忠,不是對劉備盡忠,但夏侯惇不同,只對曹操一人盡忠。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鄴城。

當時,各將領都授予了魏國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是漢朝官職。夏侯惇上書希望曹操封他為魏官。

曹操卻認為夏侯惇一開始就陪同自己征戰(zhàn),同為漢官,屬于漢朝同僚,不合適委屈他就任魏國的官職。但夏侯惇依然強烈請求,最終曹操答應了他,封其為魏前將軍。

由此可見,夏侯惇只對曹操忠誠,心中并無漢室。

夏侯惇清楚所有的一切,盡管是漢朝廷所封,但都是曹操賜予的。感恩圖報、忠心耿耿,只對曹操一人。

夏侯惇是幸運的,忠義合一,也是很明智的抉擇。

03

君臣相得,肝膽相照。

曹操與夏侯惇的關系,不僅僅是因為家族的淵源,更是患難之交,是戰(zhàn)斗情誼。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親曹嵩在來曹操處的途中,被徐州牧陶謙派兵殺害,曹操討伐徐州。

194年,東郡守備陳宮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等同謀叛亂,迎接呂布為兗州牧。

當時,除了鄄城和東郡的范、東阿兩縣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堅守外,其余郡縣全部反叛曹操,形勢異常嚴峻。

曹操急忙趕回與呂布交戰(zhàn),對峙一百多天。正趕上蝗災大起,曹操退還鄄城。此時,曹操失掉了兗州,軍糧已盡,袁紹派人招降曹操,讓曹操舉家遷往鄴城作為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袁紹,但程昱勸阻,曹操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恐怕是曹操一生最為尷尬、艱難的時刻。但夏侯惇堅定的站在曹操身邊,這不能用一般的情義來說明。這可以看出夏侯惇高尚的個人品格,作為想成就霸業(yè)的曹操,將會是刻骨銘心的。

曹操對夏侯惇賞賜很厚,但夏侯惇絕不是貪婪之徒。

陳壽對夏侯惇的評價是:

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yè)。性清儉,有余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于官,不治產(chǎn)業(yè)。 ②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惇、淵、仁、洪、休、尚、真等并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yè),咸有效勞。

曹操崇尚節(jié)儉,而夏侯惇卻不貪財,這更加令曹操敬重。

就夏侯惇的能力和功績來說,的確不是最突出的,但在忠義上,恐怕是無人能比的。對于這樣的人,無論勝敗,作為老板無不青眼有加。何況是曹操,豈能不知。

說夏侯惇打仗沒贏過似乎有些過分,但的確是升官沒停過。但這也不完全是靠曹操賞賜,根本而言,還是靠自己的作為爭取的,這值得后世仔細品味、借鑒。

220年,曹操病逝后不久,夏侯惇病逝,追謚忠侯。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廟庭。

按照《史記·謚法解》云: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由此可見,“忠”實為大譽之謚,對于夏侯惇名副其實,值得尊敬。


最佳貢獻者
2

比如《三國演義》杜撰的“拔矢啖睛”,那是跟外人耍兇,如果換成曹操,讓夏侯惇反過來把眼球扔掉,把箭吃了都沒問題。曹操多疑,很沒安全感,但是他的臥室夏侯惇可以隨時自由“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夏侯惇那種絕對不打折扣的忠心讓曹操沒有辦法不相信他,他的謚號為“忠”,和夏侯惇太匹配了。

忠心

戴笠表忠心的方式是,終身不入國民黨,就只效忠蔣介石。夏侯惇表忠心的方式是不做漢臣,只做魏官,和曹操同朝為官,好大面子,還是曹操爭取來的名額,夏侯惇不干,什么獻帝?漢什么帝?漢獻什么?論條論頭還是論斤?不去。在夏侯惇看來,漢獻帝的位子就該是曹操的,不過支持歸支持,他還是勸曹操先滅蜀吳再稱帝。

不貪

“性清儉,有余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于官,不治產(chǎn)業(yè)!边@是對夏侯惇的評價。

曹操在現(xiàn)實生活中,包括很多細節(jié)也都體現(xiàn)出“性節(jié)儉”,“雅性節(jié)儉,不好華麗,后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幃帳屏風,壞則補納······”他和夏侯惇的脾性相近,夏侯惇這樣的人,身無余財,有錢也都分給別人了,不置產(chǎn)業(yè),忠心耿耿,更談不上什么野心了。

發(fā)小而且入伙早

曹操小時候數(shù)落夏侯惇就跟問候親孫子似的,夏侯惇也不敢說什么(把侮辱他老師的人殺了),長大后曹操有權有勢稱霸一方了,夏侯惇就不聽話了?只能更聽話。曹操多疑,但是對夏侯惇,他用著放心,而且夏侯惇也是最早一批跟隨曹操出來混的人。

不但如此,當初曹操刺殺董卓未果,逃出生天后,振臂一呼招攏天下英雄的時候,夏侯惇和夏侯淵可都是帶著兵來的,可以說是曹操最早的班底,都是夏侯兄弟“義務奉獻”的,當時曹操還啥都不是呢,夏侯惇聽信兒就奔過來,太鐵瓷了。夏侯淵也曾經(jīng)給曹操頂過罪,和曹操關系非常好。

說曹操曹操到,誰到了?夏侯惇到了,當初李郭之亂,王允等重臣被殺,有人就建議應該找曹操勤王救駕,使者還沒出發(fā),夏侯惇就到了,人才濟濟是后來的事,最早“白手起家”跟著曹操闖天下的“老人”中就有夏侯惇。

真實案例:東北某動物園里把狗和老虎養(yǎng)在一起,當初在一起的時候,狗已經(jīng)成年,老虎還是個娃,長大以后那土狗老霸道了,稍不順心,見老虎就咬,老虎一般都是示弱,躺地仰身露肚皮,一副咬就咬吧,又不是沒咬過的滾刀肉表情,從小到大被咬習慣了,耳朵都被咬成鋸齒狀了。

人也如此,成龍小時候在戲班沒少挨打,即便現(xiàn)在成龍遇見洪金寶,崇敬以外還是有點害怕,其實有什么可怕的,這都是小時候或多或少都受過點刺激,很難擺脫“心理陰影”。崇敬是因為洪金寶是大師兄,成龍被幾十個持刀黑社會圍,只有洪金寶敢沖過來打,那時候的香港黑社會,警察也管不了。

羅里吧嗦的說了那么多,就是想以現(xiàn)在的事例來說明以前的事情,無論歷史如何推進,也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人性這東西是不變的,用現(xiàn)在的事例來說明,便于更好的理解問題。

忠于使命以身作則

除了“拔矢啖睛”,夏侯惇還能“斷壽溉田”,不是說為了灌溉土地把自己的陽壽斷了,而是修建堤壩,攔截、有限阻斷太壽河蓄水。

夏侯惇忠心之外,還能忠事,曹操交代的任務,執(zhí)行起來絕對不打折扣。曹操當年被圍毆的時候,適逢天災加蝗災,人禍就是連年的戰(zhàn)爭,民間糧絕,部隊也都沒得吃。各派系勢力果斷擁抱大自然,尤其袁紹和袁術這哥倆,袁紹部吃桑葚,雖然據(jù)說這東西補腎,但總比不過糧食,這是上樹。袁術部隊是下河撈魚吃蝦撿河蚌等等水生動物。

曹操這里糧食也非常緊張,這是生死攸關的問題,戰(zhàn)場上可以敵我互有勝負,人沒糧食那可就是必死無疑,甚至等不到餓死,就都當逃兵了,于是,曹操就派他最相信的“兄弟”夏侯惇著手狠抓糧食問題。

夏侯惇親自“下鄉(xiāng)”探訪民情,了解水利狀況;

親自鏟沙背土修整河道;

普及種植技術;

攔壩蓄水,水位高過引水渠后,農田得以灌溉(以前幾乎已經(jīng)斷流);

軍屯,親自和軍兵一起下地種糧食。

豐收以后,有了糧食,曹操度過了“危險期”,當然會更加看重和重用這個發(fā)小。

曹操和夏侯惇還是“連襟”、“一肩挑”,曹操娶了姐姐,夏侯惇娶了妹妹。

夏侯惇、夏侯淵只是代表性人物,整個夏侯家族就是曹操的“本家”,曹操的私人“人才儲備庫”。

由上可以看出,夏侯惇受到重用,有發(fā)小的原因、連襟的原因、入伙資歷的原因,尤其最早加入曹操的時候,就相當于把人頭寄存在曹操處了,那時候曹操啥也不是呢,外加清廉的原因,還有就是忠于職守、忠心耿耿等等,這樣的人用著放心,使著順手,關系莫逆還不用擔心刺殺或者造反,最關鍵的還有感情很深,自然會受到重用了。

3

導讀:你知道什么叫跟對領導嗎?要問曹操最偏愛的武將,這個人絕對當之無愧,他生平跟隨曹操打仗幾乎沒有贏過,官卻一直升個不停,是曹操最信任的武將!

老龍:夏侯惇在曹魏集團里面不太會打仗,但是官卻不停地在升,他在魏國的地位為什么這么高?其實是有很多原因導致的。


裙帶關系:夏侯惇和曹操是親戚

翻閱史書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夏侯惇和曹操是有一定的直系血緣關系,因為曹嵩是夏侯惇家過繼給曹家的孩子,是夏侯惇的直系叔父,又是曹操的親生父親。

老龍:如果和曹仁,曹洪這些曹氏宗族比起來的話,他們跟曹操都沒有直系血緣,但是夏侯惇和曹操是那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直系宗族,是非常親密的。

忠義:夏侯惇和曹操出生入死

在曹操起兵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是夏侯惇是第一個并且最快響應他的人。如果沒有夏侯惇支持,那么曹魏政權也沒有任何的軍事基礎。雖然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在汴水之戰(zhàn)就被董卓部下給殲滅啦,但是后面的招兵買馬靠的都是夏侯惇這伙人。建立曹魏的過程當中,夏侯惇多次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把自個兒的腦袋提在腰帶上。即便他并不擅長于打仗,但是他愿跟曹操出生入死!

老龍:這也是他夏侯惇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之一。

善治:夏侯惇與曹操分工明確

比起在戰(zhàn)場上殺敵戎馬生涯,我覺得夏侯惇更傾向于做文職工作。自從被呂布刺傷了左眼之后,夏侯惇就開始鎮(zhèn)守后方,屯兵納糧。開始全身心地轉向后方運營的工作,后來實行了屯田制,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響應,算不管是當時還是現(xiàn)在都是好官的模范,為百姓創(chuàng)造了很多好處,并使得百姓依賴這個制度!

老龍:從而就形成了曹操主外夏侯惇主內的一種情形。



信任:曹操信任夏侯惇

曹操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地方是陳留,是他開始霸業(yè)的地方。陳留位于河南,在官渡之戰(zhàn)前,曹操把這塊曹魏建政的心臟交給了夏侯惇管理。其實曹操自始至終都沒有把夏侯惇當做自己的部下來看,而是把他當做了同僚關系,也當做了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之一。甚至曹操在臨死的時候也依然只相信夏侯惇一個人,曹操把關乎家里的事和曹魏政權的未來,都只跟夏侯惇一個人講。命令部下必須與夏侯惇商量之后才能做定奪。有句文言文:曹操亡故后,曹丕繼魏王位,封夏侯惇為大將軍,這里封夏侯惇為大將軍我們應該也不會感到太奇怪了。

看待夏侯惇這個人,我們不能僅僅以猛將的身份去看的他,曹魏的誕生缺曹操或者夏侯惇一個都不可以,他是曹魏帝國的創(chuàng)始人和締造者。所以在曹魏帝國中擁有特殊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難道不是嗎?

4

受厚待就必須要百戰(zhàn)百勝嗎?翻開書,能打仗的將領比比皆是,如漢之韓信,如宋之岳飛,如明之藍玉,如清之年羹堯。

想受到信重和厚待,沒那么簡單。只有能征善戰(zhàn)和忠心耿耿就夠了嗎?

當然不夠。如果要論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水平,在曹魏軍中,能征善戰(zhàn)的將才并不少,夏侯惇完全算不上出類拔萃。

性情忠厚,領導放心,同僚敬重,戰(zhàn)友信任,將士們崇拜,大家覺夏侯惇這個人像誰?

像不像咱們共和國的朱老總?

對,其實軍隊中最缺少最罕有的并不是敢戰(zhàn)能勝的將才,通過長期的戰(zhàn)斗總能夠發(fā)掘和培養(yǎng)出來。最缺的是將中之將的大帥!

對于士兵們來說,有這樣的大帥在,這支部隊就有了主心骨,可以被打敗,決不會屈服。無論遭遇到怎樣的挫折,只要大帥站在背后,這支部隊就永遠不會散架?梢詮娜跣∽呦驈姶螅梢詮氖∽呦騽倮。

對于將領們來說,有這樣一個老大哥鎮(zhèn)著,就不用擔心手底下的那群驕兵悍將們咋刺,誰都得服服貼貼、老老實實地服從命令。有這樣的老大哥撐著,就不需要擔心后方的那些文官們使絆子,穿小鞋。

對于主君來之,有這樣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哥坐鎮(zhèn),就不用擔心發(fā)生任何變故,不用擔心有誰敢擺功勞,論資歷,不用擔心有誰覺著不公平,鬧別扭。

夏侯惇當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伏波將軍,漢獻帝封授的,夏侯惇幾次想換換稱呼,但曹操不同意,就是基于這種考慮。有哪位將領要敢居功自傲,曹操馬上就摔他一臉:你看看人家夏侯惇,不比你資歷老?不比你功勞大?不比你威望高?不比你貢獻多?人家夏侯惇還只是個伏波將軍,你何德何能,也有臉跟我這兒顯擺?

要獨當一面,有曹仁、張遼、夏侯淵;要排兵布陣,有曹洪、張郃、李典;要沖鋒陷陣,有許禇、徐晃、曹彰、樂進。但要鎮(zhèn)住全軍將士,要軍隊士氣高昂,永不言敗,就必須是夏侯惇。

有夏侯惇這樣的人,曹操當然會放心,當然要厚待。

5

夏侯惇,曹操集團的大將,受到了曹操的重用,甚至可以說是厚愛,畢竟,夏侯惇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短處,作為武將他經(jīng)常戰(zhàn)敗,但是卻不影響他一路晉升,這究竟是為啥呢?

“盲夏侯”很猛

夏侯惇廣為人知的事跡非“吞睛”莫屬,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陶謙,夏侯惇守濮陽,卻被呂布詐降計給算計,居然被活捉為人質,借此向曹軍勒索軍事資源,不過夏侯惇的部下韓浩不吃這一套,他下令軍隊,準備開始攻城,至于夏侯惇的死活,根本不必在意。

呂布本來就是想趁機得到一些好處,沒想到遇到了硬骨頭,不想接這一場仗的呂布認了慫,送還了夏侯惇。

最終呂布戰(zhàn)敗逃亡,夏侯惇作為追擊呂布的其中一支軍隊,身先士卒,發(fā)誓要報仇雪恨,一雪前恥。夏侯惇勇則勇矣,卻不夠小心,在追擊的路上遭到伏擊,被呂布軍一箭射中了眼睛,夏侯惇眼睛中箭后,一把將帶著眼睛的箭矢拔了出來,說了句“父精母血,怎能棄之”,隨后居然將眼睛給吃掉了,這一幕嚇壞了呂布的人,四處逃竄。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夏侯惇可能不是戰(zhàn)爭天才,但是絕對是一位猛將,正常人被射了眼睛,不嚇了個半死就算好漢,夏侯惇則面不改色,仍能顧全古人的意志,勇猛程度讓人欽佩。

夏侯惇經(jīng)過“吃眼睛”這件事兒,他勇猛的名聲傳播甚廣,還得到了一個外號——盲夏侯。不過,你最好不要叫他“盲夏侯”,畢竟這個外號不是很光彩,夏侯惇也并不喜歡別人這樣叫他。

“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于地。”

(注:夏侯惇吞睛并非史實,《三國演義》杜撰,只能從側面說明一下夏侯惇勇猛)

曹操與夏侯惇關系不一般

夏侯惇受到曹操的厚愛,這與二人的關系也分不開,他們除了“君臣”關系外,還有另一層關系,讓他們走得很近。

夏侯惇屬于曹操集團的元老成員,他跟著曹操的時間比較早,這方面在后來論資排輩很重要,由于曹操的重視,后來的人也都不敢怠慢夏侯惇,隨著時間的推移,夏侯惇在曹氏集團的地位自然比較穩(wěn)固,人脈也比較廣,不過夏侯惇并不結黨營私,這一點很關鍵。

曹家與夏侯家一直保持著聯(lián)姻,兩家之間穩(wěn)定的姻親關系,使得曹家與夏侯家的人大多都有親戚關系,有了這一層關系,曹操和夏侯惇的關系自然也非比尋常了。

夏侯惇是曹操一生少有的信任之人

夏侯惇的謚號“忠”,這是一個獲得了極大肯定的美謚,僅僅總這一點來看,夏侯惇此生獲得了曹操的認可,在曹氏集團混的非常成功,比關羽要強上很多。

“危身奉上曰忠。險不辭難!

“忠”者,為了主上“上刀山,下油鍋”,從來不會因為考慮自己的得失安危而放棄主公。這一點結合夏侯惇的勇猛,確實是三國極為難得的品質。曹操也正是看中了夏侯惇的這一點,曹操回饋夏侯惇的“忠”,是是他的“信”,而曹操的信任,對于多疑的他來說,比任何都要寶貴。

夏侯惇在曹氏集團的待遇絕對是S級,行可與曹操同車。最尊榮的特權,要數(shù)夏侯惇可以不經(jīng)通傳出入曹操寢室,這一待遇足可見曹操對夏侯惇的信任,至于升官發(fā)財,自然就不在話下了。

夏侯惇有實力

夏侯惇的戰(zhàn)斗力或許不是極高,但是他也并非一無是處。例如,在夏侯惇任陳留,濟陰兩地的太守時,遇到了大旱災年,夏侯惇果斷的阻斷了太壽河水,親自背土筑堤,以太壽河水灌溉農田,解決了當?shù)氐母珊祮栴},避免了老百姓生靈涂炭,傳為佳話。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是偶然,而是夏侯惇高度精準的算計和大膽的決策,正是因為這樣的實力,夏侯惇才能受曹操厚愛之時,沒有人非議。

在夏侯惇死后,配享太祖(曹操)廟庭,他一生的榮譽貫徹了生前死后,除了曹操的厚愛,也得到了當時的諸多武將文臣的認可。對于這些,他的那些所謂的“失敗”,都沒有造成巨大的局勢失利,只能說“勝敗乃士兵家常事”而已。

6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于夏侯惇的印象,除了吃眼珠子,怕沒有別的了。

因為夏侯惇存在感實在很低,武藝很低,智謀很低,脾氣還十分暴躁,動不動抄家伙上,然而每次都被別人海扁一頓。


有一次,曹操去打陶謙,讓夏侯惇保護一家老小,看管好濮陽城內的軍需物資,夏侯惇拍著胸脯說道:“主公,你放心的去吧,我辦事,你放心!”

后來呢,夏侯惇不僅沒保住軍需物資,自己還被綁票了,綁他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呂布。

呂布押著夏侯惇,對著負隅頑抗的曹軍部下喊話:

“里面的人聽著,你們的長官被抓住了,要想換他的命,必須拿軍需物資來換,給你們三天時間,否則我就撕票!”

這時候,夏侯惇的老部下韓浩答話了:“曹丞相有令在先,物資沒有,要撕票你就撕票吧,我們會給夏侯惇報仇的!”

呂布眼見勒索計劃失敗,但他并不想殺掉夏侯惇與曹操結怨,于是就把夏侯惇放了。


曹操回來之后,聽說了此事,鄭重地表揚了韓浩,說他做的很對,號召大家向他學習。

曹操的這番話,狠狠地打了夏侯惇的臉,說好的“我辦事你放心”呢,從此之后,夏侯惇背負了“肉票將軍”的稱號。

除了綁票事件之外,夏侯惇還打了數(shù)次敗仗:

譬如建安七年,劉備火燒博望坡之后退兵,夏侯惇不顧李典的阻攔,執(zhí)意追擊,結果中了劉備的埋伏,若不是李典舍命去救,夏侯惇小命就當場交待了。

建安九年 ,曹操派夏侯惇前去說服田疇投降,結果再次失敗了。

經(jīng)幾次失敗之后,證明了一件事,夏侯惇不是打仗的料,后來,嘲諷的聲音不斷飄來了,什么常敗將軍,獨眼將軍,十戰(zhàn)十敗啊等等。


曹操也聽到了這些聲音,他嘆了口氣,就將夏侯惇派去屯田了。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不可用的人才,只有不會用人的領導。

令人沒想到的是,夏侯惇打仗不行,但種地倒是一把好手,修水渠,搞灌溉,滅蝗蟲,屯田搞得如火如荼,熱火朝天,有力地保障了曹操的糧食需求。

當北方大旱,蝗災肆虐,北邊袁紹上樹吃桑葚,南邊袁術下河挖河蚌之時,唯有曹操吃喝不愁,這都是夏侯惇屯田有功!

曹操很高興,連連提拔了夏侯惇,歷任折沖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最后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xiāng)侯,可謂是官運亨通!

曹操之所以如此厚愛夏侯惇,一則是屯田有功,二則夏侯惇是本家兄弟,是自己人,當然要好好提攜了,三則夏侯惇非常忠誠可靠。

7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的夏侯惇,為何如此受曹操厚待?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總共有以下四點。



其一:夏侯惇和曹操是親戚,兩人從小相知,彼此信任,即是玩伴,也是至交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非常著名的一個大宦官,而曹操的父親是,他作為曹騰的養(yǎng)子身份,其實他的本家是夏侯氏,而曹操是夏侯惇的堂兄。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敦之叔父。太祖(指曹操)于惇從父兄弟。

夏侯惇的親兄弟夏侯淵,也是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所以說,曹操和夏侯惇首先是堂兄弟,小時候經(jīng)常在一起玩耍,我們常說“血濃于水”,就是指親情要高于其他人類感情。

據(jù)《世說新語》記載,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淵關系非常緊密,曾經(jīng)曹操犯法要下獄,夏侯淵頂替曹操去受刑,曹操在外面積極奔走營救,最終成功將夏侯淵從大獄營救了出來,由此可見曹操和夏侯惇、夏侯淵關系之親切。

夏侯惇和曹操其實是一家人。



其二:夏侯惇是最早加入曹操隊伍的核心人員,對魏國有“定天下”的功勞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準備刺殺惑亂朝綱的董卓時,不幸刺殺計劃失敗,曹操被全城通緝,他一路逃回老家,準備揭竿而起,成立一只護國軍隊,但是資金有限,最終得同鄉(xiāng)豪紳資助,曹操招兵買馬,聚集了三千多人,后來夏侯惇、夏侯淵也帶領自己的一千多人馬投奔曹操,一起加入曹操麾下,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這些人馬就是曹操能夠位居十八路諸侯議會大桌的重要籌碼,也是曹操的家底。

所以說,后來有人評價夏侯惇,說他和曹操有“定天下”的功勞,這是很客觀的評價。



其三:夏侯惇政務能力非常強,為曹操鞏固后方,籌集糧草輜重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表面上看,在《三國演義》中,夏侯惇軍事能力一般,雖然多次跟隨曹操出征,但是基本上都是以失敗告終,其實《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在《三國志》中,關于夏侯惇的文字記載主要收錄在《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在《三國志》中,夏侯惇也曾跟隨曹操討伐呂布,但是不幸上當,差點做了人質,可是曹操依然非常信任夏侯惇,封他做陳留、濟興太守,并且加封高安鄉(xiāng)侯,關羽后來官封“漢壽亭侯”,以侯爵來看,很明顯夏侯惇的地位要高于關羽。

時年大旱、蝗災,夏侯惇親自督導水利、屯田事宜,成功幫助曹軍和當?shù)匕傩斩蛇^難關,獲得了曹操的大力贊揚,后來更是多次跟隨曹操出征,同時輔助曹操處理政務,功勞非常大。



其四:夏侯惇忠于曹操。

夏侯惇對于曹操可謂“死忠”,或許有人會說,有很多人忠于曹操啊,夏侯惇的忠和其他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據(jù)《三國志》記載,曹操權勢滔天的時候,具備封分官員的特權,因此他手下很多人被封為魏將,曹操因為重視夏侯惇,因此封夏侯惇為漢(朝廷)將,意思是兩人同朝為臣,夏侯惇知道非常生氣,他強烈表達了不滿,最后要求曹操封自己為魏臣,曹操無奈,最終同意了夏侯惇的要求。

相對而言,荀彧和曹操共事了一輩子,都是以漢臣身份自居,曹操對待荀彧不可謂不厚,這就是區(qū)別。

曹操當年稱魏王、加九錫,按照禮法一步步奪取大漢政權,這個方案就是夏侯惇親自和曹操謀劃出來的,效仿的是堯舜禹禪讓制。

夏侯惇在曹操的行宮可以隨意進出,不像其他人需要先通報,由此可見曹操對于夏侯惇的信任,兄弟之情。



夏侯惇的武力分析

夏侯惇的武力到底如何呢?《三國志》沒有做太多的介紹,但是《三國演義》將夏侯惇塑造成一個武功高強的人。

在《三國演義》中,夏侯惇為人剛烈,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中箭,被流矢射中眼睛,夏侯惇直接把箭抜了出來,眼球也被帶了出來,他直接就把眼球吞食了。在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夏侯惇不懼關羽,不顧曹操使者放行的通知,力戰(zhàn)關羽,由此可見他的武力也不弱。

總結:夏侯惇作為曹操的堂弟,和曹操的關系如親兄弟一般,他對曹操赤膽忠心,同時武力不凡,精于政務,為曹魏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至于說夏侯惇打仗沒贏過,個中曲直,歷史變遷,我們也無從考證。

謝謝大家!

8

三國時期,群雄稱霸,諸侯戈壁,烽火連年,作為足智多謀、老奸巨猾的曹操,為何夏侯惇情有獨鐘,獨獨對他器重那么深呢?夏侯惇,論武力不過驍勇善戰(zhàn)的張遼、許褚、典韋等人,論才華比不過滿腹經(jīng)綸的司馬懿、荀彧等人。當想要成為操操身邊最心儀的人,夏侯惇恰恰都擁有。

一,忠心。大家都知道,曹操這個人,作為足智多謀、老奸巨猾的代表,他的疑心是非常重的,天下想要曹操命的人非常多,所以,常?匆娮笥沂绦l(wèi)什么異常的,他往往就起了殺心,也正是因為這些,他才坐上了最高的位置。論忠心,夏侯惇很早就跟操操一起混了,是屬于最早很曹操的一批,早年跟著曹操出生入死,東征西戰(zhàn),什么世面沒有經(jīng)歷過。早些年,打呂布和董卓時,在危難之際,夏侯惇還救過曹操一命,而且夏侯惇還是曹操的親族。

二,善于推薦人才。典韋和許褚都是夏侯惇推薦給曹操的,這兩人都驍勇善戰(zhàn)、勇猛無比,是不可多得的虎將,為曹氏家族做出過重要貢獻,也成為了曹操的心腹。典韋三次救過曹操的性命,第三次時,寡不敵眾,英勇獻身。早些年,征西涼時,許褚與馬超大戰(zhàn)三百回合,實力不在馬超之下。

三,愛民如子,與曹操性格相同。三國志記載,“時大旱,大蝗起,惇乃斷太壽水作坡,身自負士,輸出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夏侯惇在位濟陰太守時,身先士卒,親自背土挖溝,率領將士們種田,解決了民生問題,可謂是從基層做起。

雖然,夏侯惇在戰(zhàn)場上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戰(zhàn)功,屢戰(zhàn)屢敗,被俘虜過,也被敵人射瞎了一只眼睛,但這并不影響他身上所帶了光環(huán)。有人說,夏侯惇是靠曹氏家族上位的,但是,我想說的是:沒有努力誰也靠不住,曹操不是誰都能靠的。夏侯惇實力也是杠杠的。



9

三國時期曹操之所以能夠雄霸一方,除了有他自身的政治家才能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手底下有一幫信得過的兄弟。三國許多名將都出自于曹操麾下,然而這其中最為讓他放心的人卻很少。曹操生性多疑,對于部下多有防范,甚至不允許任何人出入他的臥室,連床頭都要放上一把刀,但唯獨對夏侯惇這個人開綠燈。

夏侯惇雖然是曹營當中的名將,但是業(yè)務能力卻十分低下,可謂是屢戰(zhàn)屢敗。為何打仗從未贏過的夏侯惇,受到曹操的厚待并且讓他一路高升?

夏侯惇作為曹魏開國元勛,他在東漢末年是一名最為有名的戰(zhàn)將。少年時期以勇氣聞名于鄉(xiāng)里,所以一生在軍旅當中的他,也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他在與其他軍隊交戰(zhàn)過程之中雖然勇猛,但戰(zhàn)勝的幾率卻很少。

軍事才能并非僅僅只需要勇猛,如果沒有戰(zhàn)爭結果的扶持,即使再有才能,最終也會淹沒于歷史的潮流之中。但是反觀夏侯惇卻能夠看到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他打仗幾乎沒贏過,但是曹操卻對他萬分厚待。不僅讓他自由出入臥室,甚至還給予他多次提拔。究其根本原因無非以下4點。

第一資歷夠深

曹操能夠成為梟雄的原因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夠成功,而是從早期的黃巾之亂時就已經(jīng)有了苗頭。夏侯惇作為最早入駐他麾下的人,他給予曹操的扶持是相當大的。

當時夏侯惇帶著夏侯淵一起投奔曹操,不僅帶來了自己的軍隊和人馬,更是給了曹操更大的信心,讓他能夠盡力地去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組建一個更強大的軍隊。如果沒有夏侯惇的加入,曹操想要進行最早的班子組建,必然還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夏侯惇作為資歷最深的一批人,自然而然地會受到曹操的優(yōu)待。

第二親戚關系

古往今來親戚關系一直是被人們所討論的對象,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會任用自己身邊最為親近的人,作為發(fā)小來說,夏侯惇是被曹操知根知底的,所以兩個人的關系相對較為親近。

當然除開這一點之外,曹操和夏侯惇還是“連襟”關系,曹操娶了姐姐,夏侯惇娶了妹妹,在親上加親的關系之下,自然比其他人更加值得被信任。當然在最早期曹操本來就姓夏侯,只是后來他被過繼給了宦官曹騰家。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兩個人也是屬于帶有一定血統(tǒng)關系的親人。

第三為人忠厚

人品是三國時期最為看重的一點,如果夏侯惇是一個奸詐之人,那么曹操也會對他有所防范,畢竟不是任何一個親近之人都能夠付之以重任。曹操之所以會信任夏侯惇,也是因為夏侯惇為人忠厚,且不是一個見風使舵之人。

他對曹操可謂說得上是忠心耿耿,不僅在任何時期無條件地支持他,甚至在力行節(jié)儉方面,也與曹操不謀而合。這樣忠心耿耿又沒有任何野心的人,當然是曹操最為喜歡的,正是因此,他對于夏侯惇也從來不會產(chǎn)生猜忌的心理。

第四執(zhí)行力強

夏侯惇作為最早陪伴于曹操身邊的好兄弟,在曹操身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他的帶兵打仗才能不及周圍其他人一半,但是他在執(zhí)行的方面卻做得比其他人好。一個領導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夠嚴格按照自己命令執(zhí)行的下屬。夏侯惇完美的符合了這些條件,所以作為曹操來說,將這個人留在身邊比除去他有著更大的作用。況且這個人做事十分認真努力,執(zhí)行力較強,也讓曹操放心,所以曹操才會讓他一路攀升。

任何一次提拔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夏侯惇雖然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但基本上沒有出過太大的過錯,所以曹操才會對他為以重任,并且讓他受到如此優(yōu)待。

10

夏侯惇的主要攻陷不是在前方,而是在后方。而夏侯惇深受倚重有這么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起兵之處,功勛卓著

公元192年,曹操進攻陶謙,而后方兗州被張邈和陳宮背叛。是夏侯惇、荀彧、程昱三人拼死守住了鄄城和阿城兩縣。

人在困難時得到的幫助最為珍貴。如果沒有此三縣,曹操就是孤家寡人了,因此對于曹操來說,這是彌足珍貴的。

而留守三人中,夏侯惇是主力,也全靠他穩(wěn)住了部隊并進行了反攻,才保住曹操的這點根據(jù)地,等到曹操大軍回來。因此,這件事給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操此時不過是兗州牧,而給夏侯惇的官職是奮威將軍,幾乎可以說是曹操手下武將第一了。

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很多著名戰(zhàn)役都敗在后方糧草物質供應不上,或者干脆物資被截。官渡之戰(zhàn)便是因為成功劫奪曹操糧草而勝利。

因此曹操打仗有個習慣,對糧草物資特別重視。糧草未動,兵馬先行便是曹操說的。而每次打仗,夏侯惇負責的便是督運糧草,后方基地的穩(wěn)固工作。

夏侯惇的性格也確實很適合這個工作,他生性穩(wěn)重細致,好學,善待士大夫,好學。

因此在曹操眼中,夏侯惇未必比前方刀槍中拼殺的將軍們功勞小,所以,夏侯惇的官職一直都很高。

三、曹氏宗親,皇親貴胄

不僅如此,曹操之父出自夏侯氏,這是眾所周知的,因此終曹魏一朝,夏侯氏幾乎是被看做宗室來對待的。曹魏八彪騎中,只有宗親入選,而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三人入選也可以說明這件事。

在曹氏和夏侯氏的宗親之中,夏侯惇能力突出,有擔當,而且還特別終于曹操本人,這是曹操器重的原因。

曹操一生都是打著漢獻帝的幌子,因此,在曹魏陣營內部,存在著忠于曹操和忠于漢室兩種成分的人。而夏侯惇就是那個忠于曹操的人。曹操稱魏公之后,他特意上表,辭去漢朝的官職,出任魏國的官職。這對于曹操是莫大的忠誠。

有了這三項原因,曹操器重夏侯惇也就不足為怪了。

歡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