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點兒兩難,看具體情況吧。關(guān)注歷史的馬少伯,分以下兩種情況,聊表拙見。
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
用兩個歷史實例加以說明。
實例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吳越之爭,越王被圍會稽,吳國只要再一哆嗦就可以將越國覆滅。這個時候范蠡勸勾踐: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就這樣范蠡陪同勾踐夫婦入?yún)菫榕L達三年之久,且每年都要向吳國進獻大批財寶、糧食等物資。待三人回到越國之后,君臣同心、君民協(xié)力,經(jīng)過二十年的暗中休養(yǎng)生息,最后將吳國一舉殲滅。
實例二:漢高祖劉邦自從被圍白登之后,向匈奴納貢、和親的舉措一直延續(xù)到漢景帝。在這期間漢朝皇帝與民休息、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為武帝朝打下了經(jīng)濟和軍事基礎(chǔ)。到了漢武帝時期,重用衛(wèi)青、霍去病等武將,把匈奴趕到了漠北,從此匈奴遠(yuǎn)遁,而漠南無王庭。
弱也不圖強,勢必被滅
宋朝曾被契丹遼國、女真金國相繼壓迫。之所以沒有被很快消滅,不是因為它自身強大,而是因為遼國、金國相繼被農(nóng)耕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軟化掉他們原來游牧民族的性格或精神。然而,即便遼、金兩國相繼在北方虎視眈眈,宋朝自身依舊不想著圖強,只會茍安東南。都是在安逸的農(nóng)耕環(huán)境中繁榮和軟化下去。
北宋太祖時期,南唐后主李煜不思進取,委曲求全,琴棋書畫,夜夜笙歌。北宋軍隊都兵臨城下了,自己都還不知情,最后奉表投降。
綜上所述,不管出于什么理由,為了自身也好,為了天下蒼生也罷,可以采取不侵略的對外政策。但是不能不歷練、保持自身那種強悍、進取的民族性格,不能不做好國防以抵御外敵,不能不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否則只能是以羊遇(御)狼,任人宰割。即使是由于實力懸殊,那也應(yīng)該暗自圖強,不可茍安。即使是死,最起碼要保有最基本的自由、獨立和尊嚴(yán)。
問題就回答到這里,感謝閱讀。
我是馬少伯,關(guān)注我,一起探討歷史相關(guān)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