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六年,伴隨著黃河暴漲泛濫帶來的的水災,一個更大的一個危機隨之而來,那就是“國庫空虛”。黃河發(fā)了大水,大量的災民需要救濟,水災后的河堤需要修復,河道需要治理,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銀子。但是四阿哥胤禛到戶部查完帳之后告訴康熙的是一個目瞪口呆的消息:戶部國庫幾乎沒有存銀,籌糧賑災所需的款項都拿不出來了!
康熙震怒之下痛斥了代理朝政的太子胤礽和分管戶部的八阿哥胤禩——國庫空虛至此,你們是如何管理這個國家的?國庫僅僅只有不到五十萬兩的銀子,災區(qū)周邊也已經(jīng)無糧可調,你們還妄談什么調糧賑災,撥款治河!四阿哥胤禛面對這樣的局面提出了一個應急的辦法:先撥一部分銀子買糧賑災,同時派人到江南籌款賑災。同時,四阿哥胤禛主動請纓前往江南籌款賑災。
眼前的麻煩有了解決的辦法,但是,國庫空虛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虧空了多少啊?康熙心里沒底,而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也只是磕頭謝罪——他們也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虧空的以及虧空了多少。其實,分管戶部的八阿哥胤禩應該是很清楚的,這個八阿哥胤禩并不笨,而且給滿朝文武的印象是“干練沉穩(wěn)”。胤禩什么都不說,其實他是不敢說甚至是“不想說”。
在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到江南籌款賑災,修繕河堤疏通河道的時候,康熙親自到戶部了解了國庫虧空的原因和數(shù)量,了解的結果讓康熙大吃一驚:國庫虧空已經(jīng)達到了驚人的一千二百萬兩!并且絕大多數(shù)是被朝廷上上下下的官員還有皇親國戚們“借”走的!當下的朝廷官員如果不從國庫借銀子都會“不入流”!
國庫虧空如此,朝廷吏治腐敗如此,康熙心里既著急,又無奈。國庫空虛和吏治腐敗僅僅纏繞在一起,沒有強有力的手段,沒有果敢和擔當?shù)娜耸菬o法扭轉這個局面的,看太子胤礽的那個樣子,估計是指望不上,究竟哪個皇子可以擔當此任呢?還好,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在江南籌款賑災治河修堤的差事辦的很好,算是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但是這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大清朝當下遇到的“國庫空虛”的大難題和大麻煩。
所以,當四阿哥胤禛在江南籌款賑災治河修堤圓滿完成即將回京的時候,康熙重重的獎賞了四阿哥胤禛,封四阿哥胤禛為雍郡王。接著,康熙拋出了自己的另一個懸賞:如果那個皇子愿意接下“追比戶部欠款”這個差事,哪怕只追回一千萬兩,就立刻封親王?滴跸肟纯词欠袷恰爸刭p之下必有勇夫”,但是他失望了。
面對“親王”的爵位的誘惑,幾乎所有的阿哥們都表現(xiàn)出了沉默和退縮。而分管戶部的八阿哥胤禩干脆上折子辭職不干了!當然他必須要自責一把,然后引咎辭職。不但引咎辭職,他還狠狠地夸了四阿哥胤禛,然后“為皇阿瑪計,為祖宗的江山社稷計”的感人理論下,隆重推舉四阿哥胤禛來擔當“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潛臺詞就是“胤禛干得好,那您就都讓他干好了”!
所有的皇子一致同意八阿哥胤禩的推薦,都認為四阿哥胤禛是辦這個差事的最佳人選。面對“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和“親王”爵位的懸賞,眾阿哥就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眾口一詞,這幾乎就是把康熙逼到了墻角:我們都不行,你還是指望胤禛吧!面對如此情景,康熙已經(jīng)就不是憤怒了,而是悲哀,是羞愧:老爹有難處了,沒一個人肯出來幫我!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還沒有回京的四阿哥胤禛的身上了。這些事關于“追比國庫欠款”這個差事的背景。
康熙的懸賞和眾皇子的表現(xiàn),足以說明“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有多么的困難。另一方面康熙也算是看透了,自己的這么多號稱有能力有水平的兒子,到了關鍵時候沒幾個靠得住的。果然,胤禛剛剛回到京城,人還沒回家就在洛河驛遇到了早就在此等候的那些欠了國庫銀子的官員們,他們是來求這個極有可能辦理這個差事的四王爺“網(wǎng)開一面”的。四阿哥胤禛搞明白這些號稱給他接風的大臣們的意圖之后,一氣之下甩手走了。
差事還沒答應辦,就已經(jīng)有人開始挖坑,這件事的困難和復雜可想而知——除了當事人還有挖坑和看熱鬧的。四阿哥胤禛其實也已經(jīng)感到了面對的困難,為難情緒肯定是有,到底接不接這個差事,胤禛心里很猶豫。在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進宮見康熙匯報工作的時候,康熙非常關切的讓兩位阿哥先去吃飯——既然在洛河驛沒吃成,那就賞你們在宮里吃吧!但是康熙并沒有在胤禛和胤祥匯報工作的時候提“追比國庫欠款”這件事。他一方面需要和胤禛單獨談,另一方面也特意個胤禛考慮的時間,康熙指望的是胤禛主動請纓。
胤禛和他新請的師爺鄔思道總算是在胤禛的府上第一次見面,當晚,胤禛就開門見山的告訴鄔思道“追比國庫欠款”的事,他想聽聽鄔思道的分析和建議。同時也是想檢驗一下這個“世外高人”的成色。鄔思道非常詳細的給胤禛分析了國庫欠款的原因,同時也分析了那些欠款官員的成分,欠款的原因,追款的難度。總的來講就是:人數(shù)眾多,成分復雜,動機各異,相互攀比,情況普遍,法不責眾,更重要的是肯定還會牽扯到許多的王公貴族。這個“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應該是不好辦,也辦不好。
胤禛聽了鄔思道的分析,問鄔思道:那按你這么說,這個差事我就不能接了?鄔思道連忙說:不,這個差事四爺你必須接,如果連你都不接這個差事,那豈不是皇上身邊就沒有一個能夠為他分憂的兒子了嗎,那他老人家該有多傷心!鄔思道的這個理由,四阿哥胤禛當時并不是完全贊同,所以他打了個哈欠,勸鄔思道早點休息,打手徑自走了。
其實,鄔思道在這個問題上看的還是很透徹的,康熙自己心里也很清楚,這樣一個錯綜負載的,牽扯到很多人利益的事情,讓誰辦都辦不好,也不可能辦好,能追回來多少都不好說,但是,這件事必須有人能站出來承擔,這一方面是表明康熙和朝廷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讓康熙的心理有所安慰,自己的兒子終究還是愿意為自己分憂解難的,至少說明康熙作為父親教子有方,作為國君御人有術。
所以,這個“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最終就變成了“態(tài)度重于結果”的差事,誰敢犧牲自己,冒著得罪朝廷中晨和皇親國戚的風險為康熙抗下這個差事,在康熙心里會真心感激他。至于結果康熙不會太在乎。鄔思道正是看透了這一個核心問題才會建議胤禛承擔這個差事,這個差事就是辦不好,只要敢辦就能加分。
鄔思道是對的,這一點胤禛是到了第二天和康熙對話時才感覺到,當康熙對稅收不利,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痛心疾首,又感到力不從心,感嘆皇子們當中竟沒有一個站出來為他分憂的時候,胤禛相信了鄔思道的分析,果斷主動請纓辦理“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并表態(tài)“做個孤臣”?滴趼犃T,非常振奮:好!有了做孤臣的心思,就沒有辦不好的事!
什么是“孤臣”?簡單的講,就是只忠于皇上,不結黨,不拉幫結派,為了皇上誰都敢得罪。這當然是康熙最愿意看到,這樣的“孤臣”越多越好。從此,在康熙眼中,胤禛就是一個典型的“孤臣”,而胤禛也憑著“孤臣”的形象在康熙的心里占據(jù)了越來越重的分量,最終成為皇位繼承者。鄔思道這個師爺?shù)亩床旌头治雠袛嗄芰Ψ浅A说,而胤禛的悟性也是堪稱上乘。兩個人相得益彰。
對此各位讀友們覺得呢?有什么不同的建議與看法,歡迎分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