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假設沒有標準答案,畢竟八阿哥沒有繼承皇位。我們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推測老八繼位的后果。我認為,八阿哥極有可能會是一個評價非常高的守成之主,但對于鞏固清朝統(tǒng)治來說,貢獻肯定沒有雍正那么大。
八阿哥胤禩的為人,可以用三個人的三句評價來總結:有才干、人緣好、怕老婆。
先說能力強——這是雍正對他的評價。
胤禩為人聰明強干,才具優(yōu)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雍正也承認老八的能力很強。甚至承認老八的才能跟自己比,也是“能與相當”。自己并不比老八強多少。
再說人緣好——這是老八的二大爺,康熙的二哥福全對他的評價。
心性好,不務矜夸,聰明能干,品行端正,宜為儲君。
裕親王福全認為老八的人緣極好,在康熙朝眾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始終是諸皇子內最好的一位。甚至認為他可以立為太子。
然后是怕老婆——這是康熙對他的評價。
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
老八怕老婆,這是當時誰都知道的秘密。八阿哥的生母不高,導致在皇子中沒有競爭力。他的大福晉是安親王岳樂的外孫女,胤禩能與安親王結親,對提升他的地位很有幫助。但大福晉是個惡毒、好嫉妒的女人。胤禩事事都要受制于他,甚至不能納妾。以至于胤禩長期沒有兒子,連康熙都看不下去。
康熙就曾當著眾多朝臣和皇子的面,批評胤禩怕老婆這事。你連老婆都搞不定,怎么可能有魄力,治理這個國家?
把以上三條總結一下,老八的優(yōu)缺點,一目了然了。
他是個跟誰關系都好,誰都不得罪的人。如果皇位交給他,他必然可以團結朝廷中的大多數(shù)人。在他駕崩后,正史對他的評價,絕對比雍正要好上一萬倍。
老八這種處世哲學(不樹敵,不得罪人,不觸犯既得利益者),在歷史上有沒有現(xiàn)成的案例呢?
答案是,有!
明朝的穆宗皇帝,就是八阿哥胤禩這種處世哲學的典型代表。史書對他的評價,也不可謂是不高。
上即位,承之以寬厚,躬修玄默,不降階序而運天下,務在屬任大臣,引大體,不煩苛,無為自化,好靜自正,故六年之間,海內翕然,稱太平天子云!睹髂伦趯嶄洝
說好聽點,穆宗對大臣很寬厚,對文官也非常依賴。處事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陲之事,處理都恰到好處,稱為太平天子。
說難聽點,穆宗平時毛事不管,所有的大小事都讓大臣去干。沒有進取心,不想得罪人,平平穩(wěn)穩(wěn)的干了六年皇帝,然后駕崩了。
明穆宗的處世哲學好不好,不便評價。但是對于已經延綿了兩百年的大明王朝來說,不改革就是死。沒有后來的張居正改革,明朝能不能挺到1644年?難說……
清朝也有同樣的現(xiàn)實案例——嘉慶。
上受天明命。協(xié)帝重華。天亶聰明。帝傳精一。承手付太平之后。徵躬備多福之原。懿鑠哉、生民以來未有之嘉會也。敬惟廿五年中。經緯萬端。蟠際兩大。垂千百王之模范。撫數(shù)萬里之版圖。奠億兆人之家室。——《清實錄》
官修史書對嘉慶的評價,簡直是好的不能再好了,完全就是一個圣君模樣。然而呢?清朝就是在嘉慶手上沒落的。
究其所以然,嘉慶只是在竭力守城,以歷代圣君為榜樣,極力的維護自己的形象(所以評價才那么好)。面對朝廷的弊政,既沒有改革的能力,也沒有改革的信心。
趙爾巽在《清史稿》中評價嘉慶:
詔令數(shù)下,諄切求言;而吁咈之風,未遽睹焉,是可嘅已。
嘉慶面對困境,也想改革,但是最后阻力太大了,不了了之。
如果康熙把皇位交給老八,他在守成方面會比明穆宗,甚至是明孝宗做的更好,比嘉慶肯定也好。但是對于清朝來說,就未必是好事了。
因為,跟誰的關系都好,就意味著和誰關系都不會真正好。老八的府上平日里高朋滿座,一旦雍正要對他下手了,又有幾個人愿意替他賣命?真正的心腹,又有幾人?
康熙晚年的弊政,朝綱不振、賦稅減少、官員貪污等等現(xiàn)象,他敢不敢改革?改革就必然要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一個連老婆都不敢得罪的人,又怎么可能會為了江山社稷,去得罪支持自己的人?
或許,老八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主。但是他真不是一個中興之主。
任何王朝,運行到一段時間之后,皇權和以官紳為代表的地主階級之間,就會產生天然的利益矛盾。皇帝要收稅,官紳要發(fā)財,兩個階級為了利益,肯定不對付。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康熙晚年是這樣,乾隆晚年也是這樣,都難以避免。乾隆之所以還能夠再創(chuàng)五十年盛世,跟雍正的改革,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緩解階級矛盾,是密不可分的。
一向誰都不得罪,連老婆都不得罪的八阿哥胤禩,如果他站在官紳那邊,他就是明穆宗,或者是嘉慶皇帝。
但是一個王朝發(fā)展到萎靡不振的階段,它是不需要這種守成之主的。雍正的官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比張居正變法更難,阻力更大。得罪的人也更多。
官紳恨雍正,就極力的抹黑他。比如雍正殺父篡位、雍正氣死生母之類的傳言,全部都是從官紳的口中傳出來的。(普通老百姓連“十”字和“于”字怎么寫都不知道。能編出這十改于的段子?)
老百姓也極容易被謠言感染,甚至編出了雍正用“血滴子”殺人的傳說?催^邵氏電影的老觀眾都知道,雍正在邵氏電影里面的形象,就是一個暴君。
從這也說明了,歷代的改革者,都會被輿論所綁架,被世人所抹黑。皇帝想要勵精圖治,太難了。反倒是守成之君的評價更高,畢竟筆桿子掌握在讀書人手上。守成之君能維護讀書人的利益,寫史的時候就拼了命的夸。至于江山社稷……
那關讀書人什么事?就算改朝換代了,讀書人照樣可以在新朝廷當官。
這就是,改革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