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慈禧太后為光緒皇帝舉行了一次選后大典。明為依照光緒皇帝本人意愿選擇妃嬪,實則是慈禧太后本人乾坤獨斷。
(瑾妃)
在這次選后大典上,慈禧太后將自己的親侄女葉赫那拉-隆裕冊封為皇后。將原戶部右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一個15歲,一個13歲指給光緒為妃,即后來的瑾妃和妹妹珍妃。
由于慈禧太后擔心光緒妃嬪過多將來會影響到自己親侄女受寵,故只立她二人為妃。
次年,即1889年。清皇室為光緒皇帝舉行了隆重的大婚典禮。(這既是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皇帝婚禮大典)
中國自古代始即講究婚嫁時女方要陪送禮物。小到尋常百姓,大到帝王之家都遵循這一禮制。
瑾妃嫁給光緒皇帝時亦準備了豐富的陪嫁品。其中就有一件稀世珍寶——翡翠白菜。
翡翠白菜是用一塊天然的玉,經(jīng)能工巧匠打磨而成。它長18.7厘米,寬9.1厘米。工匠順應(yīng)材料天然的色澤,以這塊玉的深綠色部分做成白菜葉,白色部分轉(zhuǎn)化為新鮮、包含水分的白菜莖部。然后又借助這塊玉的其他顏色部分雕刻上了螽斯和蝗蟲(寓意多子多福)。如此一來,這顆白菜瞬間有了靈性,瞬間即有了田園氣息。不得不說這真是一件巧奪天工的珍貴藝術(shù)品。若以文物價值來計算,翠玉白菜已是無價之寶!
(今臺北故宮所藏翠玉白菜)
瑾妃將其帶進宮后,被當做一件華麗的宮殿陳設(shè)盆景,以載種的形式立在琺瑯盆景上。下端設(shè)有靈芝木雕。翡翠價值不菲,靈芝寓意長壽吉祥,再加上多彩的掐絲琺瑯,使得翠玉白菜永保鮮脆。
我們都知道自晚清終結(jié)到新中國成立,前后幾十年的時間內(nèi)在中華大地上發(fā)生了大大小小數(shù)不清的戰(zhàn)役。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
正逢亂世,翠玉白菜的命運亦同整個民族一樣起起伏伏,前后幾易其主。
1912年清朝滅亡之后,按照與民國政府簽訂的《清室優(yōu)待協(xié)議》,民國政府同意溥儀及隆裕太后還有瑾妃繼續(xù)住在紫禁城。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紫禁城。由于事發(fā)突然,溥儀等人還沒來得及收拾東西就被強行驅(qū)離紫禁城。之后馮玉祥宣布紫禁城所有的公產(chǎn)歸民國政府所有,并成立了清皇室善后委員會,負責接管故宮所有物品。并開始清點登記造冊各種珍貴物品,其中就有這顆珍貴的翠玉白菜。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人也一直覬覦這顆“白菜”,好在在有識之士的保護下才沒有落入日寇之手。
1949年前后,眼見大勢已去的蔣介石下令將故宮中的部分最珍貴文物秘密運送到寶島臺灣。如此一來,那些為了躲避日寇戰(zhàn)火而先后幾次轉(zhuǎn)移到別處的文物再次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顛沛之旅。
(今臺北故宮)
事后據(jù)統(tǒng)計國民政府向臺灣一共運送了多達2972箱珍貴文物。而且它們都是彼時故宮所藏品中的最珍貴,最精華部分?梢哉f臺北故宮目前所藏珍品比起北京故宮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時至今日,翠玉白菜已成為臺北故宮的鎮(zhèn)館之寶,也是游客瀏覽臺北故宮必去的展臺。
翠玉白菜已不僅僅是一件珍貴的藝術(shù)品。它背后更是承載了中華民族曾經(jīng)的一段苦難歷史!它歷經(jīng)并見證了晚清滅亡到民國初建再到新中國成立。
——————
題外話:
1、臺北故宮所藏翠玉白菜已是相當珍貴,但比起慈禧太后棺槨陪葬的那兩顆翠玉白菜來說還是小巫見大巫。
慈禧太后棺槨內(nèi)陪葬的兩顆翠玉白菜個頭均比臺北故宮的大,而且雕刻更加精美,上面的小動物更加栩栩如生!可惜在軍閥孫殿英盜掘清東陵后,這兩顆珍貴的白菜便徹底失蹤,時至今日這兩顆“白菜”亦再沒重現(xiàn)人間。
2、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三件珍貴文物并稱臺北故宮“鎮(zhèn)館三寶”!
(肉形石)
(毛公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