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3年的春天,合肥二鋼擬在安徽省合肥市大興集雙圩大隊黃泥坎生產(chǎn)隊那興建石灰窯,要求當?shù)叵迺r遷走包拯墓,如果逾期將按照無主墓平掉。

當?shù)匚奈锉Wo部門不得不對包拯墓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據(jù)當時參與發(fā)掘的工作人員記載,包拯墓墓室很小,只出土了一口金絲楠木棺材,另有幾塊破碎的墓志銘,經(jīng)鑒定,其中一塊上書《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而另一塊尚缺一角的墓志銘上則寫著《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銘》。

一個墓中同時出土兩塊墓志銘極為罕見,經(jīng)專家鑒定,墓中遺骨卻為包拯,而這兩塊墓志銘也為后人解開一段鮮為人知的秘辛。其中就包括包大人的家事。

據(jù)墓志銘記載,包大人原配董氏,出身官宦人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武漢市武昌區(qū),只不過是個縣區(qū)級單位。董氏相當于縣委書記的女兒。

嫁過門的董夫人是個賢內(nèi)助,墓志銘記載:“夫人佐公,承顏主饋,內(nèi)克盡婦道,外不失族人歡心者,蓋十三年”。而在包拯死后,包夫人獨立持家,恪守婦道:“教子于外舍,未嘗少假溫色”。

董夫人活了68歲,在當時可謂高壽,皇帝欽冊:永康郡夫人。董夫人生有兩子兩女,“二子:長曰繶,早卒;次曰綬,大理評事。二女:一適硤石縣主簿王向;一適文效,皆士族佳器!

如果單從墓志銘來看,包拯的兒子都是董夫人所生,但從其他資料來看,并非如此。

據(jù)《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記載: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嘗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后,取媵子歸,名曰綖。有奏議十五卷。

崔氏就是包拯長子包繶的妻子,包繶早亡,有一個兒子叫做包文輔,五歲就夭折了,崔氏沒有改嫁,還在包繶死后,取“媵子歸,名曰綖”。

媵,原本指隨嫁的人或物,媵女單指陪嫁出去的女性。在古代,陪嫁出去的丫鬟經(jīng)常被男主人納為小妾,可見包綖是小妾所生。

至于為什么掛在董氏名下倒是可以理解,董氏是正妻,所以即便不是她親生的兒子,也一樣是她的兒子。

包綖由嫂子崔氏撫養(yǎng)成人,后世傳說中包拯是由嫂子撫養(yǎng)大的,有“嫂娘”一說,其實是張冠李戴,把兒子的事情搞到老子身上。

說到這大家就明白了,包拯并沒有娶丫頭做老婆,只是要為家族留后(包拯有倆哥哥,都夭折了),納了老婆的丫頭為妾,生了兒子。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xiāng)關,歡迎關注!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而是一個有身份證的丫鬟!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兩句話,把包拯包青天的身份地位和價值取向淋漓盡致表現(xiàn)了出來。要說古代的官方代表人物形象,恐怕沒有哪一個能與北宋名臣包拯媲美了吧?(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很多人對于包拯鐵面無私維護吏治印象深刻,普通老百姓都喜歡風清氣正的清官,包拯以其“眼睛里不容沙子”的作派,贏得普通老百姓的尊重和傳頌,并不意外。

但是,話說回來,對于包拯的私生活,很多人卻是知之甚少,不管包拯多么受百姓愛戴,同時多么不受同僚善待,但不可否認的是包拯在當時是重要的官員,古代當官的,就是再屁也不會混的太差。

因此,包拯有個三妻四妾并不讓人意外,至于說包拯為什么娶個丫鬟做老婆,這個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人家是陪嫁丫鬟,誰的陪嫁?包拯原配夫人董氏,董氏父親縣太爺,有這個陪嫁的實力。


陪嫁丫鬟一般來講就算是董氏的娘家人了,雖然是個下人,但卻是董氏身邊最貼心的人,娘家怕董氏寂寞無聊,特意挑選的緊身丫鬟,一般從小就在董氏身邊的,與董氏一同前往姑爺家。

這些丫鬟平時出克端茶倒水伺候起居之外,還有一個職責,那就是在董氏身上不方便的時候,替董氏履行妻子的義務,以防包拯在外面亂搞,拈花惹草。

包拯要是喜歡,隨時可以把董氏身邊的小丫鬟轉(zhuǎn)正,成為妾,也可以稱之為滕妾,附帶或者說附屬的意思。包拯娶小丫鬟的時候都六十多了,當然他不是喜歡小的。

而是六十來歲家里還沒個大胖小子傳宗接代,如何確定包拯六十歲還沒兒子,包拯做監(jiān)察御史時曾向宋仁宗建議“早立太子”,宋仁宗問他“你覺得誰合適呢?”包拯雖然耿直,這時候也知道不能往下接了,便說道:“老臣六十歲膝下尚無子,實在不知道兒子是什么樣的好!”

古代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包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在雙親在世時,一直侍奉在家,足有11年余,到了六十歲還沒兒子,也就不奇怪他要把董氏的隨身丫鬟轉(zhuǎn)正了,而且效果好像還不錯,第二年,包拯就有了個兒子――包延,延續(xù)香火的延!

3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即便剛正不阿如包青天者,也不能例外!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青天大老爺,包拯先后娶了兩妻一妾!

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去世的早,未能給包拯留下一兒半女。

包拯的繼室是董氏,比包拯小一歲左右。

董氏雖然不是出身于名門望族,但也是官宦人家,父親曾做過地方上的父母官,家道也算過的去!

因此董氏在嫁給包拯時,并不是一個人嫁過去的,還有貼身丫鬟孫氏一起跟了過去!就這樣,包拯娶了一個妻子董氏,還得了一個媵妾孫氏。

媵妾,地位要高于妾,而低于妻!


包拯在35歲的時候,和董夫人生了一個兒子,也是包拯的第一個兒子,取名叫做包繶。包繶19歲時,娶了大戶人家女兒的崔氏為妻。

可惜,包繶福薄,結婚時候第二年就去世了。還好,崔氏還是成功的給包繶誕下了一個兒子。不過,天意弄人,包拯的這個長孫在5歲就夭折了。

包拯的大兒子包繶去世時,包拯已經(jīng)55歲了。而自包繶之后,董夫人再也沒有能給包拯誕下兒子。

不過東邊不亮西邊亮,包拯在59歲時,他的媵妾孫氏孫氏懷上包拯的骨肉,看來包青天也是寶刀未老啊。但此時的包拯并不知情,反而由于某些原因把孫氏趕出了包家。

就這樣,孫氏回到娘家,并生下了她和包拯的兒子!當然,這一切,包拯是毫不知情的!但是此事被有一個人知道了,那就是包拯的大兒媳崔氏。崔氏在丈夫和兒子死后一直沒有改嫁,留在包家。

崔氏得知孫氏已經(jīng)是有孕之身,私下里背著包拯接濟孫氏,等到孫氏生下兒子,有把嬰兒偷偷接回家中扶養(yǎng)。

包拯六十大壽之時,崔氏把襁褓中的嬰兒抱給包拯夫婦,告訴包拯這是他和孫氏的兒子。包拯本以為自己已經(jīng)絕后了,沒想到老來得子,異常高興,將此子取名為包綖(后改名為包綬)。

綖者,延也!包綖,即包家血脈的延續(xù)者!

由于包拯在4年便去世了,董夫人則在包拯死后5年去世,扶養(yǎng)包綖的任務實際上落到了崔氏的身上!

也就是說,對于包綖來說,崔氏既是嫂子又是娘,所謂“嫂娘”便是如此。

但不知道為什么,在后世的文學作品中,“嫂娘”這一事跡竟然被移花接木到了包拯的身上。

在后世的文學作品中,包拯年幼便沒了父母,全靠自己的嫂子養(yǎng)大成人,因此包拯稱呼其嫂子為“嫂娘”。

包拯的侄子包勉因為貪贓枉法被包拯叛鍘刀之刑,包拯的嫂娘來求情,在親情與國法之間,包拯選擇了國法!

然而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包拯28歲考中進士時,其父母尚在人世,包拯了照顧父母,一度辭官在家贍養(yǎng)父母,知道父母相繼去世才再度入仕!

4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北宋名臣,官至樞密副使、給事中等,加封東?ら_國侯,賜紫色金魚袋。

紫色金魚袋,是個好東西。當然這個魚袋不是用來裝活魚的,而是用來放魚符的,也有放金龜?shù),所謂的“金龜婿”由此而來。這是皇帝對于地位比較高,功績卓越的臣子的一種賞賜,是標志身份和榮耀的物品,并不是人人都有的,類似于現(xiàn)代的勛章一樣。三品官員及以上一般賞賜紫色金魚袋,五品及以上一般賜緋色銀魚袋,六品及以下官員是沒機會得到魚袋的。武俠小說中最大的組織丐幫,長老和弟子們的口袋創(chuàng)意估計就是借鑒了這個。

包拯去世后,皇帝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包拯因為公正清廉,聞名于世,又被后世稱譽為“包青天”。在民間傳說中,稱包拯為文曲星轉(zhuǎn)世,死后成為閻羅王之一,名曰森羅殿主,這點也是有歷史依據(jù)的。《宋史·包拯傳》中記載,包拯剛毅公正,不茍言笑,因此“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由此京城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百姓都稱包拯為“閻羅包老”。包拯因為鐵面無私,被塑造成了“黑臉”,死后又成了閻羅王,從此閻羅王的形象也成了黑臉。所以么,閻羅王沒什么可怕的呀。

由于包拯的清正廉明,為民做主,由此也產(chǎn)生了很多關于包拯的傳說,比如開封府的三口鍘刀,龍頭鍘專鍘謀逆之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污濁之文武百官、狗頭鍘則用于窮兇極惡之刁民。還廣為傳頌很多包拯辦理的案件,如《貍貓換太子》、《陳州糶米》、《鍘美案》、《鍘龐昱》、《鍘判官》、《鍘包勉》等等。

有人要問了,說了這么多,都是傳說呀,并非史實,是不是要說包拯娶丫鬟的事情,也是傳說?這點奕天可以保證,包拯娶丫鬟這件事,千真萬確,而且是被寫入史冊的。

包拯,至少有三位有據(jù)可查的夫人,分別是原配妻子張氏,早卒;繼室妻子董氏;及一名滕妻,民間稱其為孫氏。

包拯有多位夫人,這在古代不必大驚小怪,古代的婚姻制度本就是一妻多妾制。特別是級別比較高的官員,有數(shù)十位妻妾也不足為怪,明朝開國功臣湯和就曾一次遣散過上百位滕、妾。況且宋朝官員的賜地很大,俸祿也很高,所以,包拯在保持清廉的情況下,養(yǎng)活數(shù)十、上百口人并不是件難事。

那我們是怎么知道包拯至少有三位夫人呢?最可靠的當然是墓志銘了。1973年,合肥市鋼鐵二廠擴建,擴建區(qū)域的墓地都需要搬遷,其中就包括埋葬包拯的包氏宗族墓地。考古工作者就對包氏宗族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在包拯和其夫人董氏的遷葬合葬墓中發(fā)現(xiàn)了包拯和董氏的墓志銘。其中,除了詳細記載了包拯和董氏身世、事跡外,還記載有包拯“初娶張氏,早卒”,然后又“續(xù)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的事情,可見包拯先后有兩位正妻。

包拯的滕妻孫氏,記載于《宋史·包拯傳》中,“拯嘗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包拯因故趕走了滕妻孫氏,孫氏此時已經(jīng)身懷有孕,并在家產(chǎn)子,就是包拯的小兒子包綖。包拯的兒媳崔氏“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后,取媵子歸,名曰綖!逼鋵崳@就又牽涉到了古代的另外一種婚姻制度,滕妾制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首歌,就是中國有名的音樂大家王洛賓所寫的《達坂城的姑娘》,其中有一句歌詞,“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帶著百萬錢財,領著你的妹妹,趕著那馬車來”。好幸福呀,當時娶老婆不但不用男方買房買車,還可以得到女方陪嫁的百萬錢財。想想我們,好悲傷……當然重點不在這里,而是“領著你的妹妹”。開心吧,得了百萬錢財,還外加一個妹妹,所謂的“滕”就是這個“妹妹”!半痹诠糯牡匚唬莾H次于“妻”,而高于“妾”的。

按照古代禮制,“滕”一般是隨正妻一同嫁入丈夫家的女子,是同嫁,還不是陪嫁!半保罡咭(guī)格的就是正妻的親姐妹;中等規(guī)格是地位相對正妻較低的同宗族女子;級別最低的就是正妻的侍女,數(shù)量可以是一名或者多名。看到這里更開心了吧,哈哈。

在古制中,滕有正式身份,可以受到官府的冊封,并可以參加正式的高規(guī)格宴席,而妾沒有這個資格;滕在正妻去世后可以轉(zhuǎn)正為妻,妾沒有這個資格,妾轉(zhuǎn)正妻是違法的;如果正妻沒有產(chǎn)子,那么滕產(chǎn)的子就是正妻的子,畢竟滕是正妻的娘家人,是用來保證正妻的利益和地位的。這點也可以從包拯繼室董氏夫人的墓志銘上得到印證,“二子:長曰[銘文缺失],早卒;次曰綬,大理評事”。滕孫氏的兒子包綬直接被說成是董氏夫人的兒子,由此才有了被包拯趕走的滕妾是董氏同嫁丫鬟的說法。

其實,“滕妾”稱為“滕妻”更準確,類似清代的“側(cè)福晉”,還是有“妻”的地位的,跟妾還是不同的。

了解了這些中國的傳統(tǒng)禮制文化,對于包拯娶丫鬟為老婆這件事情,根本無需大驚小怪,本來就是同嫁的,只是遵循當時的婚姻制度吧。

再說說包拯的后人吧,《宋史》和墓志分別有記載。包拯長子包繶,娶妻崔氏,早卒。崔氏生有一子,即包拯長孫,董氏墓志銘記載“妻崔氏者,[銘文缺失]幼卒,且無子”,墓志銘上的文字缺失,很可能是“女幼卒,且無子”,民間傳說為包拯長孫包文輔。包拯次子,包綬,即滕妾所生,最初被包拯長媳崔氏抱回撫養(yǎng),所以有“嫂娘”之說;直到現(xiàn)在合肥包拯故里包氏宗族中,還有對家族中嫂子特別尊重的傳統(tǒng)。按照包拯墓志銘的記載,包拯還有兩個女兒,“一女適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一女適國子監(jiān)主簿文效”,都有比較好的歸宿。

5

這個丫鬟其實最開始并不是包拯的老婆,不過也不是傳說中的小三。雖然包拯除了這個丫鬟還有過兩個老婆,但最后為他傳宗接代的女性卻是那個“丫鬟”。

1973年,在合肥的包公墓曾出土過一塊石碑,而這塊石碑的得來實在不容易。

那時正值文革時期,到處都是思想極端的紅衛(wèi)兵。他們認為封建社會的“清官”是比貪官更壞的官,更具有欺騙性。而包青天自然也作為最有名的清官之一,成為他們的重點批斗對象。

甚至還有人專門成立了革命委員會,準備組團去把包拯的墳給挖了。雖然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畢竟大的形勢在那,寡終不敵眾。

眼看著包拯的墓就要被人挖了,這么一批人站了出來。他們不忍心那個會為百姓著想的包青天的墳就這么被這些人給刨了,也不忍心墓里珍貴的文物就這么被破壞。

于是他們搶在革命委員會挖墳之前,把包拯的墓給遷了。也正是因為此舉,現(xiàn)在位于合肥的包公墓里還有這么一些有價值的文物,還能幫我們緬懷先人的偉大。

除此之外,他們在清理包公墓的時候還挖掘出了兩塊墓碑,它們上面分別篆刻著《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與《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銘》。

后來的人們通過對這兩塊墓碑的解讀了解到,最開始的包公墓其實是包拯與他的第二任妻子董式的合葬墓,而包拯其實一個有過三任妻子。

包拯的三任妻子分別為張氏、董式以及媵孫氏。所謂的媵就是媵人的意思,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仆人,女性仆人自然就是丫鬟。

由此看來,包拯的確有一個丫鬟老婆。不過真的是因為這個丫鬟長得漂亮,才從丫鬟變成了正室嗎?

并不是這樣的,這個媵孫氏其實是董式的侍妾。古代女子出嫁的時候,丫鬟也可以作為陪嫁的侍婢一起嫁到小姐的夫婿家。而孫氏就作為董式的陪嫁嫁到了包家,并成為了包拯的妾室。

關于為什么包拯的兒子不是自己兩個老婆生的,卻是自己的小妾生的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是因為包拯對這個媵孫氏寵愛有加。

最開始的時候董氏為包拯生了一個兒子,但是這個兒子在他新婚的兩年之后染病身亡,而包拯的孫子后來也在五歲時夭折。

因為包拯的孫子夭折,而此時包家又沒有其他男丁。無奈之下,董氏只好給包拯納妾。古代男人如果三四十歲還無后,納妾會被認為是盡孝,而且納妾的事情往往是他的正房操辦的。

正房不僅要考慮到夫君的喜好,更要考慮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從正房的角度看,這個妾不應該是夫君太喜歡的。

畢竟自己作為競爭力的年齡已經(jīng)比不上小妾了,萬一自己的夫君太過于喜歡這個小妾,那自己不就失寵了嗎。失寵就意味著失去地位,這肯定是正房不想看到的。

但如果這個小妾自己的丈夫?qū)嵲诓幌矚g,那丈夫也可能會心存芥蒂,這樣似乎又會影響夫妻關系。

于是機智的古代人為了避免這種兩難情況的出現(xiàn),在正房為夫君納妾的時候正房會讓自己的夫君從跟自己一起嫁過來的丫鬟里選一個。

這就避免了權力中心的轉(zhuǎn)移,畢竟是自己帶過來的丫鬟肯定會聽自己的。所以就算包拯再怎么喜歡那個小妾,董氏在家中的地位也不會發(fā)生改變。

后來這個小妾因為和包拯吵架,被包拯打發(fā)回家了。不過她剛回老家不久就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懷孕了。但因為賭氣,所以她并沒有把這件事情告訴包拯,而是選擇告訴和自己關系親密的崔氏。

這個崔氏是包拯去世兒子的妻子,也就是包拯的兒媳婦。她雖是大戶人家出身卻非常貞潔明理,在包拯的兒子去世之后她也沒有改嫁而是選擇守寡,這對于一個出身顯貴的姑娘來說是十分不容易的。

孫氏在沒有成為正室之前是丫鬟,她被包拯安排照顧過崔氏。因為她倆年紀相仿、興趣相投,所以她們的關系非常之好。

崔氏答應幫孫氏瞞著包拯,等孩子生了后,她就把孩子抱回了包拯家。只跟包拯說這個孩子是領養(yǎng)的,一直到包拯六十大壽的時候才告訴他真相。

這可把包拯高興壞了,于是他們給這個孩子又取了一個名字——包綖,意為包家的延后,也希望包家的子孫可以像絲帶一樣連綿不絕。

這個包綖在五歲的時候就當了官。當時包公去世,而包綖那時才五歲。宋仁宗到包拯府上悼念包拯的時候,實在心疼這個孩子,就封了他很多閑職。


包拯除了這個兒子之外,其實還有個兩個女兒,但女兒往往是被辦法被記在族譜上的,她們的歷史如今已無從查證。

據(jù)考察,包拯的后人主要分布在安徽的舒城與桐城一帶。他們在明末的時候搬到了桐城,后來也在這里開枝散葉。

但也有一種說法稱江西南城也有包家的后人,但這個就沒有明確的查證了。因為在清朝的時候全國流行大修族譜,很多人都跟風“攀龍附鳳”

6

題目說法不準確,包拯并未娶丫鬟做老婆,那叫媵妾,不是明媒正娶,而是娶老婆時娘家陪送的“贈品”,但這個“贈品”卻給包拯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延續(xù)了包家香火。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如果一個男人沒有兒子,無論他事業(yè)上有多大成功,都會留下終身遺憾,這個遺憾無法彌補,即便是過繼他人為子,也無法彌補。

所以古代但凡有些地位的男人,很多都三妻四妾,并不是他們愛好女色,而是因為三妻四妾是地位的象征,更是生兒子傳宗接代的重要保障手段。

但生兒子這種事,誰說了也不算,即便青天大老爺包拯也不例外。

包拯原配夫人姓李,但李氏英年早逝,沒能給包家添丁,年輕的包拯當然要續(xù)弦再娶,迎娶董氏為繼室,兩人婚后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包拯的長子包繶,兩個女兒。

兒女雙全的包拯原本很幸福,也沒再繼續(xù)生育。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包拯的長子包繶成年后娶妻生子,在官場上春風得意,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卻年壽不永,只活了二十幾歲就英年早逝。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包拯十分痛苦,可他年齡已長,沒了生育能力,只能接受現(xiàn)狀。

包拯并不知道,其實他還有一個親生兒子,就被長媳崔氏所撫養(yǎng)。

包拯續(xù)弦娶董氏為繼室時,董氏也是大戶人家,除了陪送嫁妝,還把董氏的貼身丫鬟孫氏一塊送到了包家,這種女方嫁人時帶來的貼身丫鬟在古代稱為“媵妾”。

媵妾,即隨女主人嫁過來的丫鬟,地位不如妻妾,但高于奴婢,她們白天要操持家務,辛苦勞動,晚上要侍寢男主人,故而兼具仆人和小妾的雙重作用。

包拯雖以剛正著稱,也有人性欲望,媵妾孫氏就被他“臨幸”過,但孫氏被“臨幸”后很快又被包拯趕回了娘家,大家都不知道這時孫氏已經(jīng)懷了包拯的種子。

包拯的長子包繶死后,其妻崔氏沒有再嫁,而是留在包家繼續(xù)孝敬公婆,后來她聽說被包拯掃地出門的媵妾孫氏懷孕了,就悄悄找到孫氏給她送錢送物,讓她好好保胎休養(yǎng)。

后來,孫氏生下一個兒子,崔氏知道這是公公包拯之子,將來要傳承香火,便把這個剛出生的“小叔子”抱到自己這里撫養(yǎng),對人說這是自己抱養(yǎng)的孩子,還給男孩取名叫包誕。

到包拯六十大壽時,崔氏終于將真相向包拯和盤托出,這時包誕已經(jīng)十二歲,包拯老來得子,飽含老淚認下了這個親生兒子,給他改名叫包綬。

以上便是“長嫂如母”的故事了,傳說包拯被自己的長嫂養(yǎng)大,但歷史上真正被長嫂養(yǎng)大的是包拯的幼子包綬,編故事的人張冠李戴,弄錯輩分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7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鐵面無私的包拯也不想娶丫環(huán)做老婆,奈何包拯的正牌老婆董氏不爭氣。

在早年間,包拯的正牌老婆董氏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小姐,父親的職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縣委書記,官宦人家下嫁小姐除了嫁妝之外,一般最少會配備一名丫環(huán),這個丫環(huán)就是歷史記載的包綬的母親。包拯和董氏剛剛成婚后不久,就有了一個兒子,可惜的是由于古時候醫(yī)療條件太差,這個兒子早夭。

為了延續(xù)包家后代,包拯不得已娶了董氏的丫環(huán)姓名不詳,但不是正牌老婆而是妾。但這名女人從丫環(huán)當上小妾,驟然富貴脾氣可能沒有以前好,和包拯有了沖突,被包拯發(fā)配回老家。但這名小妾也比較爭氣,回到包拯老家沒多久就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順利的給包拯生下一個兒子叫包綬。

包拯沒辦法派人接回了兒子交由正妻董氏撫養(yǎng),至于這無名氏小妾就再也沒有記載。不過包拯包青天的肯定會善待這名小妾,這件事做不好,肯定會有一大堆政敵等著拿這件事攻擊他。

8

其實不是娶丫環(huán)做老婆,而是丫環(huán)為包拯生下了兒子。

包拯本來是有個原配夫人李氏的,但是她死得早,沒有留下一兒半女。在古代,沒有子女就是不孝的表現(xiàn)啊。好在包拯不是一根筋,她就又娶了一個老婆董氏。

董氏的父親是鄂州武昌縣令,雖不算什么名門大族,但也算是官宦人家。董氏是個漂亮賢惠的人,在嫁給包拯的時候,帶著一個丫鬟孫氏作為媵妾一起嫁過去了。

董氏在嫁給包拯之后,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包繶,包繶長大之后娶了一個老婆崔氏。崔氏為包繶生下一個兒子不久,包繶就去世了。但是可惜的是,包繶的兒子在五歲的時候夭折了。

這個時候包繶已經(jīng)55歲了,董氏除了包繶之外,再也沒有生下一男半女了。包拯面臨著絕后的風險,內(nèi)心十分著急。

等到包拯59歲的時候,他的媵妾孫氏居然懷孕了。但是,那個時候包拯并不知道孫氏懷孕,反而是因為不知道什么事把孫氏給趕回娘家,不要她了。

孫氏回到娘家之后就把孩子生下來了,但是因為包拯已經(jīng)不要她了,她就沒有告訴包拯為他生下了個兒子。看來這個孫氏也是個烈女子啊,明知道包拯沒有后人了,還不告訴包拯這么大的喜事。

但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

包拯的大兒媳崔氏在包繶死后一直留在包家侍奉包拯和董氏,有一次崔氏出遠門偶爾知道了孫氏懷孕的消息,于是她就暗自接濟孫氏,讓她順利生下了孩子。孩子生下之后,崔氏也幫著孫氏一起撫養(yǎng)孩子。

但是這一切都瞞著包拯。

等到包拯六十大壽的時候,崔氏知道這個喜慶的日子適合給包拯一個驚喜,包拯也容易接受。于是在宴席之上,崔氏讓孫氏突然將孩子抱出來給包拯夫婦看。

包拯看到孩子之后果然喜出望外,他沒想到自己六十歲了還能有個兒子傳宗接代,真是祖墳上冒青煙啦!一陣歡喜之后,包拯給孩子取名包誕,后改名包綬。

四年之后,包拯去世;包拯死后五年,董氏也去世了。這樣包綬就變成了了孤兒了。

好在,包綬有個好嫂子,崔氏擔負起了撫養(yǎng)包綬的重任。從此之后,崔氏作為嫂子,一把屎一把尿,又當?shù)之斈锏匕寻R拉扯大,實在是不容易。

在很多文學作品當中,把包綬的遭遇強加在包拯身上,說他是“娘嫂”養(yǎng)大的,其實這是無中生有。包拯的父母在他28歲考中進士的時候還尚在人世!

由于包拯去世的時候包綬只有五歲,宋仁宗在祭奠包拯的時候看到董氏和包綬孤兒寡母的,十分同情他們的遭遇,于是授予包綬公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包綬長大之后又在朝為官,四十八歲的時候去世,留下四個兒子,這一點比包拯強,包家血脈算是無憂了。

9

  

  包拯根本就沒有娶丫鬟做老婆!所謂娶丫鬟做老婆,純屬對于“媵”,即陪嫁丫頭功能的誤讀。

  在《宋史·包拯傳》結尾特別提到了包拯的家務事: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嘗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后,取媵子歸,名曰綖。

  包拯差一點絕后。包拯晚年之所以敢仗義執(zhí)言,向宋仁宗進言早立皇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包拯認為自己絕后。他告訴皇帝,自己無兒無女,進言早立皇子不是為了家族私利,而是為了大宋江山社稷。為此,宋仁宗非常感動。

  事實上,包拯并未絕后。

  包拯一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做包繶,迎娶了士大夫崔家的女兒,包繶最后也當了官,當?shù)教吨萃ㄅ校刺吨葜鞴芗o檢司法的副市長。可惜,包繶早死,兒媳婦崔氏很懂事,一直在家中守節(jié),遲遲不肯改嫁。

  包拯晚年喪子十分悲痛,其妻董夫人有一個陪嫁丫頭。所謂陪嫁丫頭本是大家閨秀從娘家?guī)淼男⊙绢^。在自己容顏衰老后,常常會被夫人貢獻,將之作為籠絡丈夫的工具。陪嫁丫頭有很大幾率成為通房大丫頭(可以侍寢),成為小妾(有正式名分),只有極少數(shù)能夠成為正妻。在古代,丈夫?qū)㈡駷槠,是要受到家族鄙視的?/p>

  58歲時,包拯與陪嫁丫頭同房。估計是老包做事不周密,被老婆董夫人發(fā)現(xiàn),陪嫁丫頭就被趕出了家門。本來,陪嫁丫頭這輩子就倒大霉了,沒想到老包寶刀不老,竟讓陪嫁丫頭懷孕了。

  陪嫁丫頭懷孕的消息傳來,包拯的老婆董夫人大怒,依然不肯讓陪嫁丫頭回家。兒媳婦崔氏知道了,悄悄跑去找到陪嫁丫頭,將那生下來的小叔子抱走養(yǎng)大。包拯這第二個兒子叫做包綖。一直到包拯去世后,董夫人才肯認這個兒子。

  《三俠五義》中包拯的父母早亡,是嫂嫂養(yǎng)大的。事實上,包拯的父母都長壽,是包拯中年時才去世。包拯的兒子包綖才是由嫂嫂養(yǎng)大的。

10

在真實的歷史上,北宋名臣包拯的一生其實是比較順利的。從曾祖父到祖父,基本上是白身不仕。父親擔任了中級散官,有了一些官場資源。包家在廬州算是地方土豪,并非是貧寒子弟。



天圣五年(1027年),已有名氣的廬州包拯年方28歲,一舉進士及第,鯉魚躍龍門?梢哉f,包拯丁憂結束之后,仕途暢快,唯獨子嗣方面不是太完美。歐陽修曾經(jīng)評價包拯說:

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

包拯一生明媒正娶了兩房妻室,生有兩男兩女。原配李氏,年輕之時就去世了,無兒無女。后來,包拯又納董氏為繼室,生下了包繶。包拯顯貴之后,朝廷封為永康郡夫人。另外,侍妾媵孫氏生下包綬,給包家傳遞了香火。包拯長子包繶,素有才名,可惜20歲就英年早逝。兒子包文輔當時才1歲,然而這個兒子也5歲夭折。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包拯正當一籌莫展之際,才知自己的陪嫁丫頭孫氏已經(jīng)有了身孕,不久之后生下了包綬。包拯去世時,包綬才5歲上下?梢钥闯,包拯最終沒有明媒正娶這位丫鬟,只是給了她的兒子名分而已。

包綬的嫂子也就是包繶原配崔氏,后來做主將這個小叔子正式迎回,繼承了包家的香火。由于包拯的影響力,包綬最終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宋仁宗及后來的皇帝對于包家可謂恩遇有加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