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嫡庶之別只相對出身而言,即生母的地位是妻還是妾,與嫡子、庶子所擔(dān)任的官職無關(guān)。庶出的兒子即便官居大學(xué)士,而嫡出的兒子哪怕在家務(wù)農(nóng),嫡出永遠都是嫡出、庶出永遠都是庶出,無法改變!在家里,嫡子、尤其是嫡長子依然是合法繼承人,庶出的兒子是沒有繼承權(quán)的,官再大也不行!
舉個例子,如果父親有世襲一等公爵位,庶出的兒子憑借自身努力成為了大學(xué)士,而嫡子卻是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整日里花天酒地?墒,一旦父親過世,承襲一等公爵位的依然是那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嫡子,庶出的兒子即便官居大學(xué)士也沒有資格襲爵。大學(xué)士是官職、不是爵位,不能承襲,庶出的兒子退休后,他的兒子如果沒有走父蔭或者科舉途徑出仕,就什么也不是,白丁一個!而那位不學(xué)無術(shù)的嫡子卻有一個兒子可以繼續(xù)承襲一等公的爵位,仍然屬于貴族,這就是嫡庶之別!
那么,到底誰說了算呢?如庶出的兒子在外面官居宰輔,他可以管外面的一切,甚至左右那位嫡子的仕途。但是,回到家中,他做不了任何主,做主的只能是繼承了家產(chǎn)的嫡子!以袁世凱為例,他是其父袁保中庶出的兒子,雖然后來官居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但是,在其生母去世之后,袁世凱想要將生母與生父合葬時,其嫡出的哥哥袁世敦卻表示了激烈的反對,堅決不同意庶母與父親合葬!最終,袁世凱也不得不妥協(xié),另尋墳地葬母,終究沒能將生母與生父合葬。袁世敦只是一介革員,袁世凱彼時卻位列封疆,但是,面對嫡庶之別,袁世凱干著急也沒轍!嫡出的哥哥不同意,就是不行。
至于原因嘛,中國古代為了維護正妻的地位,對于嫡庶之別是有著明確法律規(guī)定的!洞笄迓?戶律?婚姻》:“凡以妻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妻生的嫡子才有繼承權(quán),妾生的庶子沒有!即便是皇家也是如此,清朝爵位承襲和考封時雖然沒有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但是,通常襲爵者還是嫡出優(yōu)先。而且考封爵位時,嫡福晉、側(cè)福晉和妾所生的兒子基準爵位之間是相差了好幾個等級的。以親王為例,一位嫡子襲親王,其他參加考封的兒子,基準爵位嫡福晉所生者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側(cè)福晉所生者為二等鎮(zhèn)國將軍、妾所生者為三等輔國將軍。有了法律和宗法制度的保障,袁世凱即便位極人臣,也不便公然違反,這就是袁世敦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