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的嫡庶之別只相對出身而言,即生母的地位是妻還是妾,與嫡子、庶子所擔(dān)任的官職無關(guān)。庶出的兒子即便官居大學(xué)士,而嫡出的兒子哪怕在家務(wù)農(nóng),嫡出永遠都是嫡出、庶出永遠都是庶出,無法改變!在家里,嫡子、尤其是嫡長子依然是合法繼承人,庶出的兒子是沒有繼承權(quán)的,官再大也不行!



舉個例子,如果父親有世襲一等公爵位,庶出的兒子憑借自身努力成為了大學(xué)士,而嫡子卻是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整日里花天酒地?墒,一旦父親過世,承襲一等公爵位的依然是那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嫡子,庶出的兒子即便官居大學(xué)士也沒有資格襲爵。大學(xué)士是官職、不是爵位,不能承襲,庶出的兒子退休后,他的兒子如果沒有走父蔭或者科舉途徑出仕,就什么也不是,白丁一個!而那位不學(xué)無術(shù)的嫡子卻有一個兒子可以繼續(xù)承襲一等公的爵位,仍然屬于貴族,這就是嫡庶之別!



那么,到底誰說了算呢?如庶出的兒子在外面官居宰輔,他可以管外面的一切,甚至左右那位嫡子的仕途。但是,回到家中,他做不了任何主,做主的只能是繼承了家產(chǎn)的嫡子!以袁世凱為例,他是其父袁保中庶出的兒子,雖然后來官居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但是,在其生母去世之后,袁世凱想要將生母與生父合葬時,其嫡出的哥哥袁世敦卻表示了激烈的反對,堅決不同意庶母與父親合葬!最終,袁世凱也不得不妥協(xié),另尋墳地葬母,終究沒能將生母與生父合葬。袁世敦只是一介革員,袁世凱彼時卻位列封疆,但是,面對嫡庶之別,袁世凱干著急也沒轍!嫡出的哥哥不同意,就是不行。



至于原因嘛,中國古代為了維護正妻的地位,對于嫡庶之別是有著明確法律規(guī)定的!洞笄迓?戶律?婚姻》:“凡以妻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妻生的嫡子才有繼承權(quán),妾生的庶子沒有!即便是皇家也是如此,清朝爵位承襲和考封時雖然沒有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制。但是,通常襲爵者還是嫡出優(yōu)先。而且考封爵位時,嫡福晉、側(cè)福晉和妾所生的兒子基準爵位之間是相差了好幾個等級的。以親王為例,一位嫡子襲親王,其他參加考封的兒子,基準爵位嫡福晉所生者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側(cè)福晉所生者為二等鎮(zhèn)國將軍、妾所生者為三等輔國將軍。有了法律和宗法制度的保障,袁世凱即便位極人臣,也不便公然違反,這就是袁世敦的底氣所在。

最佳貢獻者
2

如果嚴格從宗法制度上來說,嫡長子就是嫡長子,在宗法觀念上嫡子的地位永遠比庶子高。即使嫡子沒有任何官職,但是他仍然在宗法上據(jù)有極高的地位,是宗法意義上的大宗,這是先天的優(yōu)勢。所以,無論庶子有沒有官職以及官職高低,都不影響嫡長子的地位,在祭祀等方面,嫡子的地位永遠優(yōu)于庶子。

而且,有些宗族嫡長子為宗子,負責(zé)包括祭祀等在內(nèi)的宗族事務(wù),而其余諸子則向外發(fā)展,在外為官,嫡子與余子通力合作,共同促進宗族發(fā)展。當(dāng)然也不排除一些宗族嫡庶相爭的情況。

另外,嫡庶關(guān)系也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界限清晰,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嫡庶之別普遍表現(xiàn)在爵位的繼承上,在其他方面很多宗族嫡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因為財產(chǎn)是諸子均分,宗族事物的管理由族長、房長等負責(zé),而族長、房長不一定都是嫡支。

3

這一點其實并不絕對,主要看庶子的官職到底比嫡長子大多少,庶子和嫡長子都是什么樣的人,在家族中威望如何?以及事務(wù)的性質(zhì)決定的。

以清朝皇家為例,清朝只有一位皇帝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就是道光皇帝。其他的皇帝大都是庶子出身,比如說雍正皇帝,他的母親烏雅氏在生下雍正皇帝時身份低微,以至于都沒有資格親自扶養(yǎng)雍正帝。雍正繼位之后,康熙的嫡長子胤礽還活著,但是胤礽肯定是沒有資格和雍正搶話語權(quán)的。

庶子比嫡長子混的好,不僅會為自己贏的在家族內(nèi)的話語權(quán),也會大大提高生母的地位。

比如在雍正時期還有一位大臣叫尹繼善,十分受雍正器重。他的父親是當(dāng)時的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尹泰,但尹繼善是庶出,也就是尹泰與小妾所生的孩子。按理來說尹繼善已經(jīng)是朝廷命官,那么他的母親在家中的地位也應(yīng)該會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尹繼善的父親尹泰是一個十分古板刻薄的人,尹泰并沒有改變尹繼善生母在家中的地位,尹繼善的生母依舊伺候著老爺太太。

后來尹繼善從兩江總督調(diào)到云貴總督,臨行前去拜謝雍正。雍正無意間問了一句:“你的母親受過誥封嗎?”結(jié)果尹繼善非常尷尬,因為他有兩個母親,一個自然是他的生母,另一個就是他父親的正妻,他父親的正妻自然是有誥命的,可他的生母沒有。雍正問明原因后,表示要加封尹繼善的生母。

尹繼善自然十分歡喜,回到家后迫不及待把消息告訴了父親。但是他的父親尹泰卻勃然大怒,因為他認為這不合禮法,于是打了尹繼善一頓,還罰尹繼善的母親跪了一夜。后來這個消息傳到了雍正的耳朵里,雍正很生氣,因為雍正也不是嫡子,尹泰這樣做不也是在打雍正的臉嗎?于是雍正當(dāng)即下令,封尹繼善的母親為一品誥命夫人,這個一品誥命夫人的階級比尹泰地位還要高,尹泰對其也是要行跪拜之禮的。

但是,小編要說的是,也不能看輕庶出,嫡出對一個人家庭地位的影響。宗法制度對士大夫階層的影響那是根深蒂固的,特別是在家庭祭祀權(quán)上,嫡長子的優(yōu)勢和權(quán)威是很難動搖的。

比如說,1901年身為太子少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的袁世凱生母病逝,次年袁世凱扶母親靈柩想要葬進袁家祖墳,此時的袁世凱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海內(nèi)知名了,但是袁世凱的兄長袁世敦,以袁世凱的母親是小妾為名,拒絕讓袁世凱生母進入祖墳與袁世凱父親合葬。袁世凱苦苦哀求,甚至于有傳說袁世凱給兄長袁世敦下跪,袁世敦不為所動,最終袁世凱的母親只能另選址安葬。

只是袁世敦雖然耍了一把威風(fēng),但是自此之后兄弟反目,袁世凱終身不回項城老家,袁世敦一族自然也難以享受到日漸發(fā)達的袁世凱的照顧,對于家族來說,實際上是一分為二了。

4

嫡庶分明,這是定規(guī)。

嫡子繼承家業(yè),管理祭祀,掌握族產(chǎn)。庶子只能分到很少的財產(chǎn),作為家族旁支。在宗族會議上,并沒多少話語權(quán)。

比如袁世凱。他是庶子,自小過繼出去,后面擔(dān)任高官顯爵,但族長依舊是他的嫡兄。

袁世凱擔(dān)任山東巡撫時,母親病故,他回家辦理喪事。但嫡兄明確禁止他的母親自大門來出殯,理由就是妾不能進出正門。袁世凱貴為封疆大吏,可面對土財主的族長哥哥卻毫無反抗力,只能恨很將母親安葬在父親斜后。

5

說一個歷史人物,袁世凱知道吧?

袁世凱是他父親袁保中的第四個兒子,其母為小妾劉氏。在古代,天地君親師,人倫綱常可是最重要的。嫡長子如無特殊情況,一般是繼承家庭的大部分財產(chǎn)的,其中也包括政治財產(chǎn)。按照這個發(fā)展軌跡,很難說袁世凱是不是以后能得到出頭機會。

但袁世凱從小過繼給了沒有子嗣的叔父袁保慶,這樣一來他的身份就從原來的庶子轉(zhuǎn)變成袁保慶的嫡子了,所以他他才后來有了袁保慶的金蘭兄弟,淮軍將領(lǐng)吳長慶的提攜,再后來的事情你們都知道了,我也不多說了。

有點扯遠了。后來袁世凱官至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其母劉氏去世,袁世凱想要把她葬在袁家祖墳,袁世凱二哥袁世敦,就是袁家嫡長子,也是袁家宗族話事人,他不點頭同意,袁世凱也沒轍。

6



嫡庶之分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nèi)容。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嫡庶之分等級森嚴,唐宋之前尤為嚴格,到明清時代逐漸趨于寬松。

嫡子是指正妻所生子女,庶子是指姬妾所生子女。

古代“一夫一妻多妾”的家庭里面,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稱為嫡妻,正妻與丈夫地位平等,正妻不能降為妾,也即是所謂的不去“糟糠之妻”。



01

??嫡子庶子在家族中地位之分

古代有完整的宗法制度。依宗族血緣關(guān)系的遠近,嚴格區(qū)分為大宗與小宗,一切以大宗為主。

宗子與別子等尊卑貴賤各種等級嚴格,各宗內(nèi)又以嫡長子為主,核心是設(shè)立宗子與實行長子繼承制。

所以家族的嫡長子,從初出生的那天起就是家族未來的掌權(quán)人,整個家族就按照未來族長的規(guī)格培養(yǎng)第嫡長子,整個家族最好的資源都要無條件提供給嫡長子。

因為在古代,以家族為單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02

古代一個家族中,庶子擔(dān)任官職比嫡子要高,那家族事務(wù)怎么排位?

因為在古代,宗族和家族是一個利益整體,不允許有任何人逾越,否則會被開除家族。

嫡長子是未來族長的繼承人,在家族里有絕對的話語權(quán),即便是庶子擔(dān)任了官職,因官職帶來的資源,也是要無條件的服務(wù)于嫡長子。家族中不論誰出仕為官,都是為了家族服務(wù)的。

在古代的官場制度中也是重視嫡子地位,一般的出仕機會也是留給嫡子的,庶子沒有資格出仕為官。一般的家族庶子都以經(jīng)商為主。除非特殊情況下戰(zhàn)功顯赫有特殊貢獻的庶子,經(jīng)朝廷特批才有機會做官。

在古代嫡長子將來繼承了族長,但并不一定要出仕當(dāng)官,在朝中當(dāng)官的,可以是其他嫡子。



所以在古代,即便是庶子擔(dān)任官職比嫡子要高,在家族中不影響家族事物排位,一切都以族長和嫡長子馬首是瞻。

形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一是因為古代嚴格的宗族制度規(guī)定,二是家族利益為上,宗族和家族內(nèi)部都有族規(guī),整個家族統(tǒng)一部署,才能在復(fù)雜的社會里立于不敗之地。

7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舉個例子。袁世凱本為庶出,其母只是袁父的妾室,按理沒有資格葬入家族墳地,清末袁世凱發(fā)跡之后扶搖直上,然而其做了直隸總督之后曾要求將其生母遷葬袁家祖墳,仍舊被其嫡出的長兄所拒絕,而袁世凱本人雖官高爵顯,卻毫無辦法。

就算庶子擁有很高的官職在身,可嫡庶尊卑的宗法規(guī)制是很難改變的。宗族之內(nèi)的大小事務(wù),還是按嫡長子的意思來辦理,像是有些重要的家族祭祀儀式等,嫡出子嗣永遠都排在庶子之前。宗法制在商周時代正式確立以后,貫穿了華夏數(shù)千年的文明史,影響非常深遠,尤其在一妻多妾制仍存的時代,嫡庶尊卑分明也是維持秩序的重要手段

先秦時代的殷商時期,宗法制逐漸形成,在周朝建立之后正式定型。從商周時代開始,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只要有妻的同時也有妾室存在,那么這些群體都施行著嚴格的嫡庶尊卑制度。嫡長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長子,是最尊貴的繼承人,嫡長子作為宗子實際掌握著本族的財產(chǎn),有主持祭祀與管理家族的優(yōu)先權(quán)威,這是不可逾越的。

嫡庶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對于尊卑的區(qū)分,在《禮記》之中,對于嫡子與庶子的相關(guān)行為、權(quán)利等規(guī)范就有明確的相關(guān)記載, 比如宗子也就是嫡長子擁有繼承家產(chǎn)、主持祭祀與管理家族成員的權(quán)利,而妾生的庶出子嗣,沒有主持祭祀的權(quán)利,如果妾室所生的孩子不是長子,三年內(nèi)都不能參加祭祖。商周時代,由于宗法制的存在,家族職位、爵位等都由嫡長子繼承,同家族的庶出子嗣基本上沒可能擔(dān)任高于嫡長子的職缺。

在古代宗法制的相關(guān)儀范中,對于庶出子嗣官職高于嫡子該如何,也有明確規(guī)定,那就是就算庶出子嗣的官位爵位比嫡出子嗣更高,在家族中也要聽從宗子的。以家族祭祀為例,宗子在,庶子只能參加祭祀而不得成為主祭人,也就是所謂的“支子不祭”、“庶子不祭祖也,明其宗也”。

既然連支持家族祭祀的權(quán)利都沒有,那就注定庶出子嗣在本族的地位永遠不能跟嫡出子嗣相提并論。家產(chǎn)的繼承、管理權(quán)的擁有、祭祀的主持,只要有嫡子在,那就沒庶子什么事,除非沒有嫡子庶子才能候補其位。庶出終究是庶出,即便庶子在外頭獲得了高位富貴,在家族內(nèi)仍舊還是改變不了庶出為卑的事實,嫡子始終壓其一頭

事實上,如今大多數(shù)影視作品都已經(jīng)相對淡化了古代的嫡庶尊卑,歷史上庶出地位遠低于嫡子要比熒幕中演繹得嚴重得多。晉朝的世家大族,甚至禁止庶出子嗣稱呼自己的父親為父,只能稱大人或者其官位爵位。古代從上到下都以嫡為尊,以庶被卑,而這也注定了庶出其實也很難獲得比嫡出子嗣更高的地位,像韓國古代想?yún)⒓涌婆e,其生母必須是正室夫人。

像是明清時代,雖說民間的嫡庶尊卑制度有所松化,但其實也沒好到哪兒去,庶出子嗣在家族內(nèi)的地位不能跟嫡子相比仍舊是板上釘釘無法改變的。就算庶子在外頭是天王老子可以呼風(fēng)喚雨,回到族內(nèi)依舊是庶子,成了直隸總督的袁世凱都無法要求嫡出的兄長同意遷葬生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宗法制中的嫡庶身份是以生母地位確定的,難以改變,這也是歷代王朝奉守的核心,也不會有誰會去主動打破

8

這是很腦殘的問題。

家族再高,還能高過皇帝?高過官府?人家已經(jīng)擔(dān)任高級官職了,誰還會在乎什么小破家族的事務(wù)?


官職高于家族

中國網(wǎng)絡(luò)上最常見的腦殘問題:辯論嫡庶。

可以說,古人都沒你們迂腐。你們比封建社會還要封建,替人家為各種不存在的問題憂愁。

我舉個例子吧。在很多人眼里,好像只要是庶子就要被嫡子宰割,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其實不然,律法如下:

凡毀罵公侯駙馬伯,及京省文職三品以上、武職二品以上官者,杖一百、枷號一個月發(fā)落。

不好意思,如果是當(dāng)官尤其是當(dāng)了大官的庶子被嫡子辱罵,朝廷是要打那個嫡子100下屁股,并且枷號一個月的。


家族事務(wù)到底是什么?

那么,家族事務(wù)到底是什么?

其實很簡單,就是祭祀、承祀,在祭祖的時候族長要去主持祭祀。

除此以外,還有修編族譜,替新出生的家族成員上族譜。

總而言之,所謂的家族事務(wù)就是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我覺得但凡見過錦繡世界的人,但凡當(dāng)了大官的人,都不會太在意這點得失。

家族再大,還能大過天嗎?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很有病。

9

古代一個家族中,庶子擔(dān)任官職比嫡長子要高,那家族事務(wù)該怎么排位?原因是什么?

在我國的封建社會時期,有權(quán)有勢的大家族中的男子,通常都喜歡娶很多的妾侍回家。他們覺得,這樣做就可以讓家族開枝散葉,有更多的后代延續(xù)。古時候,妻妾之間的地位差距很大。妻子是家里面的女主人,是家中的主母。妾室說白了,還是算家里面的奴婢。由于母親身份上的等級差距,導(dǎo)致她們生下的孩子,身份上也會有很大的等級差距。由妻子生下的孩子稱之為嫡子,妾室生下的孩子則被稱之為庶子。嫡子就是家族中的下一任繼承人,他們就是家里面的小主人。而庶子總會有一點半主半仆的感覺,通常來說,庶子一生都要效忠于嫡子。當(dāng)然,也會有例外,如果庶子的成就高于了嫡子,那么他們的命運就會發(fā)生改變。



每個人的聰明勁都是不同的,在大家族當(dāng)中,有的庶出的孩子比嫡出的孩子還要更聰明,再加上他們身份上的等級差距,使得一些庶出孩子從小就明白事理,他們知道自己必須要更加努力,才能有新的人生。故而,大家族的孩子長大之后,有的庶出的能力比嫡出的能力高很多。雖然古時候有著很強的嫡庶等級劃分,但對于人才,每一個時代有權(quán)之人,都會希望得到這些人才的輔助。當(dāng)一個人的能力太出眾的時候,庶子是有可能超越嫡庶的劃分,達到的成就超過了家中嫡子。



不管是在哪一個時候,大多數(shù)的人都會偏向于利益一方。當(dāng)庶子的官位高于了嫡子之后,對于這個家族的人來說,這也并不見得是一件壞事,至少家族還是算壯大了。但是對于嫡子來說,他肯定會相當(dāng)不滿。而且這樣一來,兩人身份上就變得很奇怪了。從嫡庶上面來看,庶出的孩子要低一等。但是從官位上面來看,庶出的孩子又要比嫡出的孩子高上一點。

為了解決這個尷尬的事情,家族里的人就想出一個方法,讓庶出的孩子牽出去,自成一家。這樣一來,他們依然是同屬一個家族,但是庶出的變成了一個分支。這就是古代所謂的分家,同屬一家人,卻各管各家事,這樣身份上就沒有了尷尬。

但是這些庶子們想要分家,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們必須要征得家族的同意才行。如果庶子們的能力足以震懾家族,那家族也不敢不同意分家。但若他們的能力雖然強,卻無法撼動家族的話,那他們通常就會以一些利益來換得家族的同意。

10

中國封建社會下的嫡庶制度雖然不及朝鮮嚴格,但依舊有嚴格的劃分。


朝鮮的嫡庶制度嚴苛到什么地步?所有妾生的兒女,只能稱呼自己的父親為老爺,稱呼正妻所出的哥哥姐姐為少爺,小姐。


基本上妾生的孩子,就是家里的奴婢奴才。


朝鮮還規(guī)定,妾生的孩子,是沒有辦法通過正常的途徑去參加科舉考試。一般只能從事醫(yī)科等在封建社會看來低人一等的職業(yè)。

中國的嫡庶制度還沒有完全喪失人性,妾生之子地位低于嫡出。但在嫡子缺位的情況下,還能繼承爵位,分家產(chǎn),或者參加科舉,自己搏出一條人生之路。


碰到有些賢惠的嫡母,不太刻意打壓庶子,那么在庶子功成名就的情況下,嫡母也會沾光。


不過庶子在怎么功成名就,在家族事務(wù)上一般越不過嫡子。嫡庶制度宛如一道界限分明的警告線,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社會準則。哪一個家族要是刻意打破嫡庶界限,就會被社會上的人視為沒有家教的家族,社會身份都要低人一等,被人輕視。當(dāng)然,不要臉的家族自然不算數(shù)。


袁世凱是妾生子,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今天我們就這個問答,來說說另外一個人數(shù)。


譚延闿,湖南人,民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書法家。因為好吃,還成為了組庵湘菜的創(chuàng)始人。


孫中山的中山陵,墓碑上的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是譚延闿寫的。

黃埔軍校門口的“陸軍軍官學(xué)!睅讉字,也是譚延闿的手筆。


譚延闿當(dāng)初在政經(jīng)界很牛,牛到蔣介石和宋美齡結(jié)婚,他還是介紹人。


這樣一個牛人,生母死后,族人還是要求他母親的靈柩不能從祠堂正門抬出去。譚延闿的生母是丫鬟抬升為妾,所以家族地位很低,從來不上桌吃飯。直到譚延闿爭氣,考上科舉功名后,他的父親才允許譚延闿的母親上桌吃飯。


到了他生母的葬禮時,譚延闿已經(jīng)是當(dāng)時首屈一指的高官。族人還是不讓他破壞規(guī)矩,要求他的生母出殯走側(cè)門。譚延闿不干了,生母一輩子地位低下,不能到了最后一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還要受制于人。


僵持之際,譚延闿爬到母親的棺材上,喊起來:“譚延闿已死,幫我出殯!”


族人一看,不行啊~!譚延闿如今可是家族里的門面人物,鬧得如此難堪,傳出去對誰都沒有好處,這才同意譚延闿的生母靈柩走正門出殯。

通過以上的事情,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到,影視劇中妾侍們剝奪正妻的權(quán)力,欺辱正妻,只是封建社會下的極少數(shù)。在當(dāng)時的社會道德下,一旦正妻的權(quán)益受到侵害,不僅正妻的娘家人不干,還會受到社會正統(tǒng)的譴責(zé)和批判,名聲受損。要點臉面的人家,誰家允許這樣的事情發(fā)生。


一旦妾生子的社會地位高于嫡子,嫡子心中肯定要酸溜溜的。但是從大體方向來說,家族的人還是樂見其成的。一來,只要有妾侍的名分,在家族地位上永遠低于嫡子,家族事務(wù)上話語權(quán)也不會超過嫡子去,最多是妾生子的話語權(quán)多了一些;二來,妾生子社會地位高了,按照社會慣例,其實是整個家族的地位都會有所提升。那么何樂而不為呢?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