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個“援助”應該打個引號。首先必須明確,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沒占人家半毛錢的便宜。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什么“歷史傳統(tǒng)友誼”、“兩國文化歷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幾乎都是裝樣子的說辭,可不能真信。相距甚遠的中德兩國,在20世紀初的密切往來與合作,那是基于戰(zhàn)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謂的“感情因素”。先從大清國開始說起。德國統(tǒng)一的較晚,在瓜分殖民地的活動中,只趕上了個“末班車”。德意志第二帝國虎口中拔牙般的費了大勁在非洲搞了零星不相連的幾塊殖民地以外,竟然還嚇唬住了大清國,搶占膠州灣,從1898年開始了在青島了歷時17年的殖民統(tǒng)治。

德國作為后起的殖民國家,力圖將最體面富庶的青島(跟非洲那些比,簡直天堂一般)打造成“模范殖民地”。下了本兒的興修鐵路、規(guī)劃市政、改進衛(wèi)生、開礦設廠、修建現(xiàn)代化港口等等。尤其是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是與德國本土標準一致的。

到現(xiàn)在,還有不少國人對青島的德式小洋房,皮實耐用的市政基礎設施,尤其是下水系統(tǒng)津津樂道,一到北方雨季就開始絮絮叨叨——“看人家洋人,一百多年前就超越咱們21世紀的水平....”這個思維怎么那么像咱們的鄰居印度。阿三哥就對英國爸爸殖民的那段歷史充滿了美好回憶,甚至領導人都多次表示對英國為印度教育、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貢獻由衷感謝。這倒是可以理解,畢竟,人家印度到現(xiàn)在還堅持用著150多年前英國殖民時代修建的鐵路設施。

實際上,針對下水系統(tǒng),青島官方曾專門公布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青島2900公里的下水道中,只有3%為“德國制造”。

有點腦子的人也能想明白,在房地產(chǎn)振興城市經(jīng)濟的潮流下,現(xiàn)今青島城區(qū)的面積,遠遠大于一百多年前,下水道系統(tǒng)的擴建是必然的。

而且,當時德國殖民者的設計思路,即所謂的“水污分離”,也是只考慮了自己族群的,只保證了德國人聚集區(qū)的干凈衛(wèi)生,卻任由污水排放到中國人居住區(qū).....可不是網(wǎng)傳的那種——自己忙里忙外十幾年,給青島人民修橋鋪路,建下水道,隨即一戰(zhàn)戰(zhàn)敗,揮一揮衣袖,啥也沒帶走的“圣母白蓮花”。按時間順序,20世紀頭一年的八國聯(lián)軍中的德軍,高調(diào)的沖在了最前面,聯(lián)軍總司令由德國人瓦德西擔任。德軍表現(xiàn)的野蠻兇殘不說,還跟法國聯(lián)手,出兵娘子關,意圖進攻山西,追擊慈禧。幸好被劉光才以傷亡超過3000人的代價阻擊,否則老佛爺一大家子都得被瓦德西和他的法國朋友劫持了。

期間,被殺掉的“洋人”中,有位德國男爵。男爵夫人勢力強大,非常不好惹,將這筆帳算在了慈禧的頭上,要以慈禧的腦袋為議和條件,不然就火燒北京城。

結果,一位“風云人物”賽金花出現(xiàn)了,跟瓦德西拉了拉關系,在東單北大街上建了個克林德碑牌坊,算是把這事兒給“擺平了”,還得了個“護國娘娘”的美稱?梢,無論是大國關系還是普通人的日常雞毛蒜皮,私下“找熟人”的形式融貫東西。

個克林德碑牌坊現(xiàn)在叫做“保衛(wèi)和平坊”(下圖)。
民國時期也是一些德粉鼓吹的事跡開始不斷涌現(xiàn)的時代。

比如,希特勒早年流落維也納街頭,被一對華裔夫婦救助,之后發(fā)跡了到處找,想報恩,結果沒找到,只好給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支持咱們中國抗戰(zhàn).....

可以肯定的說,被救助,要報恩的故事是個徹頭徹尾的,一廂情愿的杜撰。這明顯是咱們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話本“報恩故事”的套路,《三言二拍》、《聊齋志異》里面多的是。

比較權威的幾本書,比如希特勒口授,“好戰(zhàn)友”魯?shù)婪颉ず账箞?zhí)筆撰寫《我的奮斗》;還有引援了大量一手材料,采訪了很多親歷者才成書的《第三帝國的興亡》都沒提及此事,甚至連類似的可以聯(lián)想的線索都沒有。

關于希特勒對中國和中國人有強烈好感一說,請參考下面這段話——“假如一個黑人和中國人學會了德語,余生也說德語,那么就算是已經(jīng)德意志化,進而可以獲得選舉權,這種想法是讓人難以想象的!薄段业膴^斗》

下圖,《我的奮斗》英文版(英文版是德文翻譯的,中文版又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有刪減,還是英文版比較全)

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希特勒對中國人和黑蜀黍滿滿的惡意?

1934-1935年間駐德的中國公使劉崇杰,也曾因為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蔑視中國人而提出抗議,德國政府只是以“再版時會刪除”隨便敷衍了一下,然后,還是原樣……

還有傳聞說,希特勒承擔了1936年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全部費用。

實際,上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費用是由政府財政加上民間募捐組成的,與希特勒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這讓國民政府情何以堪,當時的國民政府還真沒慘到連運動員路費都出不起的地步。另外,也不是張學良資助的,張少帥捐贈的八千大洋是給的上屆——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當時中國剛經(jīng)歷“九一八事變”和淞滬抗戰(zhàn)(1932年1月28日~3月3日),真的顧不上。

而且,早在納粹上臺前,魏瑪共和國時代,中國國民政府和德國的貿(mào)易已經(jīng)打得火熱。注意,是“貿(mào)易”不是“援助”。

中德合作的高峰是1928至1938年間。

究其原因,從歷史上看,作為歐洲陸軍強國的德國,歷來是亞洲國家學習效仿的對象,像日本明治維新時所建立的陸軍幾乎就是照搬的全套普魯士陸軍軍事思想、建設制度和制式操典;

大清國的主要學習對象也是德國,比如李鴻章和俾斯麥深厚的“友誼”等等,都是在軍火交易中形成的。清朝后期所建立的新軍,都帶著深深的德國烙印。

此外,由于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失去了在中國的租界和殖民地。這讓中德合作沒有歷史包袱,較為輕松。

還是如我文章開頭所說,那是基于戰(zhàn)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時,德國有求于中國的是稀有戰(zhàn)略金屬——鎢礦砂,它們都是制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是生產(chǎn)槍炮的必需品。此外還有中國的豬鬃和桐油德國也有大量需求。

對,就是豬鬃,這個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大家想想,機械化戰(zhàn)爭時期的作戰(zhàn)平臺和作戰(zhàn)武器,哪一個可以不上漆,直接就開出來用的;此外還有清理大口徑火炮炮管內(nèi)的火藥殘渣的重要用途。通過合作,中國拿到了德國軍事、工業(yè)、科技的“援助”。

其實“援助”這個詞用的不妥,這些技術、軍火都是用高于國際市場價的價格,或者是以貨易貨方式購買的,軍事顧問也是八抬大轎高薪聘請的。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怎么就老被一廂情愿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據(jù)當時史料記載,德國出口中國的工業(yè)品,尤其是軍工類,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質(zhì)檢淘汰掉的“殘次品”,為此,國民政府代表還多次跟德國有關部門進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國與日本開始勾搭,為了表示對日本“大東亞共榮”計劃的支持,德國開始逐漸疏遠了中國,在日本的壓力下,一度在收到貨款后,拒絕交貨。到了1938年,德國顧問團就已經(jīng)基本全部撤回德國。蔣介石的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回國后拒絕接受任何工作,在蓋世太保的監(jiān)視威脅下,還堅持宣傳中國抗戰(zhàn),直到德國下令預備役軍人全部恢復現(xiàn)役,才重加入了德軍。

法肯豪森才是咱們中國真正的朋友,可惜現(xiàn)在網(wǎng)有們總認為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希特勒是中國抗日的大恩人........

客觀地看,國軍的德械師規(guī)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滬會戰(zhàn)和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損失殆盡.....在漫長的抗戰(zhàn)中,發(fā)揮的作用不是特別大,遠不及美國的支援。

總的來講,二戰(zhàn)前后,德國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務實的:和日本結盟是謀求牽制蘇聯(lián);而援助中國就是為了換取戰(zhàn)爭資源....于是中德成了貿(mào)易兼軍事合作伙伴,其他的就別想太多了。

還是如文章開頭所言,國與國之間搞關系,就是利益的交換,國際社會上還真沒出現(xiàn)過,有哪個國家無目的去支援別國。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chuàng),拒絕他人抄襲、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最佳貢獻者
2

題主為什么會覺得德國一直對華援助合作?我覺得正常的貿(mào)易不能算援助,而且無論是晚清還是民國,都被德國坑過。

早在晚清時代,晚清就從德國訂購軍艦、槍支、大炮等武器。不過這都是正常的軍火貿(mào)易而已,并非援助。當然,德國的軍艦報價比英國便宜些,不過這也主要是因為德國當時軍艦設計、建造都遠不如英國,急需打開市場,并非為了給清政府提供援助。

而德國和國民政府的合作,主要是為了獲取中國的鎢、銻等戰(zhàn)略物資。在1934年8月23日,中德兩國簽署了《中國原料及產(chǎn)品對德國工業(yè)產(chǎn)品交易合約》,雙方約定,以中國的農(nóng)產(chǎn)品和礦產(chǎn)換取德國的工業(yè)產(chǎn)品。

1936年4月8日,中德兩國又簽署了《信用貸款合同》,德國政府向中國提供1億馬克的信用貸款,中國每年可以購買2000萬馬克的工業(yè)產(chǎn)品,同時交付1000萬馬克的農(nóng)產(chǎn)品和礦產(chǎn),所以相當于德國每年提供1000萬馬克的貸款。

如果單純從這個貸款協(xié)定看,倒也可以算德國對中國提供了援助。但是實際上由于貸款限定購買德國的工業(yè)產(chǎn)品,而工業(yè)產(chǎn)品這個可以很輕松的通過加價獲取巨額利潤,特別是軍火國際市場售價可以輕松翻倍,所以德國實際提供的商品價值遠遠不到2000萬馬克,德國實際并不吃虧。

以德國提供的150毫米榴彈炮為例,34年中國購買的24門FH-18型150毫米榴彈炮德國報價154629.45元一門,折合45461.05美元,是比德軍自己采購價格貴了3倍。還有從德國購買的軍車,給中國的報價直接翻倍。至于德國人把出口到中國的裝甲車上原配的MG34給拆了,換成MG13這種小花招就不要去說他了。

所以德國和中國當時最多算軍火貿(mào)易,不能算援助。

3

謝邀。這個問題子淵其實之前專門研究過,因為很多粉絲都在問這個問題。不過德國和中國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大家想得這么溫情脈脈,主要是因為德國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所以不得不依靠中國來掙取外匯、發(fā)展經(jīng)濟,僅此而已。

▲八國聯(lián)軍攻入京師

不妨先來捋一下兩國之間的淵源。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之時,這支聯(lián)合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就是德國人瓦德西,當時德國也是侵略清朝的國家之一。不過在此之后,德國基本上就和中國沒有什么戰(zhàn)爭了,這倒不是說德國轉而同情、支持中國,而是德國的身份變了,成為向清朝出口軍火最多的一個國家,畢竟清朝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時候,重點之一就是武器裝備。

▲阿爾弗雷德·格拉夫·馮·瓦德西舊照

短時間內(nèi)想要自行制造先進武器是不可能的,因此選擇從國外大量進口,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德國。到了民國初年,德系裝備更是大受青睞,德國軍火因而一度占據(jù)中國市場的主力地位,曾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額。20世紀40年代,德國輸入中國的軍火達到頂峰。國民政府一開始與德國合作得很好,關系非常密切,德國甚至曾計劃幫中國建設80個高配德械師。

▲和約簽署地——凡爾賽宮

為什么德國愿意下這么大力氣幫助中國發(fā)展呢?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當然是出于利益因素,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一戰(zhàn)之后,各國簽訂《凡爾賽和約》,這個條約對德國各方面的發(fā)展造成了很大限制,使其整體經(jīng)濟逐漸落后于其他歐洲國家。至于中國,雖然是戰(zhàn)勝國,卻依然面臨著國家落后、實力欠缺的尷尬境地,想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首先就得要有一支非常強大的近代化軍隊。我們?nèi)钡那∏∈堑聡械,因此德國盯上了這個巨大市場,中國方面出錢,德國方面提供先進的軍事工業(yè)和技術,兩方一拍即合,開始了長期合作。

▲一戰(zhàn)時期德軍士兵舊照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軍事并不能隨心所欲地發(fā)展,其軍事技術和大量專業(yè)人才長期閑置,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浪費。通過對華援助的方式,德國可以將本國軍事人才派遣到中國進行軍事方面的合作,同時象征性收取一定費用。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德國而言,這都是合算的買賣。由于往來增多,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間,中德兩方的了解日益加深,情感也越發(fā)親近,因此也就有了中德兩國關系良好的基礎。

▲二戰(zhàn)時期國軍士兵裝備

不過盡管兩國之間的利益牽絆很深,但是這一切在二戰(zhàn)爆發(fā)后就發(fā)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德國執(zhí)意要走法西斯侵略之路,作為一貫喜好和平的國家,中國自然是無法接受的,隨著立場轉為對立,合作自然也就不可能繼續(xù)。再加上“七七事變”爆發(fā),中日關系迅速惡化,作為日本盟友,德國自然也就和中國的關系越來越遠了,直至二戰(zhàn)結束,兩國之間幾乎再沒有什么交易往來。

參考文獻:

《清季外交史料》《民國時期外交史料匯編》

4

我很好奇你對“援助”的定義到底是什么?

德國強占膠州灣,參加八國聯(lián)軍侵華,《辛丑條約》獲得賠款在各國中僅次于沙俄居第二位,辛亥革命在武昌公然炮擊革命軍……這干的爛事少嗎?

賣了點軍火給你,就叫“援助”你啦?那要這么說的話,日本“援華”力度不比德國差呀。



民國海軍最新銳的寧海號巡洋艦也購自日本。是不是也要算日本“援華抗日”了?

至于抗戰(zhàn)前的中德軍事貿(mào)易,中國需要德國的軍火,德國需要中國的工業(yè)原料(比如鎢、銻、錫等),算是雙方各取所需吧。

(下表是中國鎢輸往德國及德國鎢輸入總量、中國鎢輸出總量表。從上到下時間依次是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1938年。單位是噸。)

5

德國什么時候援助中國了,不管物質(zhì)還是精神,都沒有啊。

的確,清末民初的中國軍隊大量進口了德國武器,但這是商業(yè)行為啊,是用咱們中國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換回來的,和援助一點不沾邊。

中國對德式武器的喜好,源于三個因素:

一、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德國廠家的成功推銷。與當時英法等老牌列強比較傲嬌不同,剛剛崛起的德國軍火商急于打開海外市場,因此賣給中國的武器價格相對優(yōu)惠。例如李鴻章在為淮軍選擇步槍時,因為英國馬提尼-亨利步槍太貴,就選擇了性能略遜一籌、但價格便宜得多的德國毛瑟步槍。

本來建設海軍時,中國打算向英國購買鐵甲艦,但英國卻拒絕了,中國只有轉向德國,因為德國不僅肯賣,還肯按照中國要求設計,價錢還便宜得多

在為北洋水師設計軍艦時,德國人也秉承顧客就是上帝的原則,對中國的要求盡量予以滿足,讓以前在英國人那里受夠了氣的中國人十分滿意。

德國人可以手把手地教中國官兵如何掌握德式武器,也是其他列強做不到的

同時德國軍火商的售后服務也更好,在淮軍購買了克虜伯野戰(zhàn)炮后,克虜伯廠專門派出從德軍退役的職員瑞乃爾常駐淮軍,翻譯多種技術和使用書籍,并作為教習指導淮軍訓練。這位敬業(yè)的售后在中國一干就是二十多年,這是其他國家軍火商做不到的。

二、德國是在1871年打敗了老牌列強法國才崛起的,在中國看來,自然認為德國軍隊的操法和武器勝過之前的世界第一陸軍——法國軍隊。學習嘛,自然要向第一學習,所以也就更愿意進口德國武器了。

德國擊敗法國,使其成為第一陸軍強國,這個招牌也使得德式武器容易大賣

三、當然就是德國武器本身的質(zhì)量了。雖然并非樣樣都是世界一流,但因為德國人的工匠精神,德國武器以堅固耐用著稱,對文盲化的中國軍隊來說,當然也比較適合,就像黑叔叔最喜歡不需要保養(yǎng)的AK47一樣。

6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眾所周知中國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領先于世界的,秦漢新晉隋,唐宋元明清都是世界上少有的龐大帝國,然而道光之后,中國最后一塊遮羞布被英國人扯下來,暴露出外強中干的實質(zhì),成為西方列強欺負的對象。中華地大物博,西方列強無一不想吞下這塊土地,然而有一個國家,它身處西歐卻時時給予中國幫助,這個國家就是德國

當然了德國人也不是善人,德國是西歐發(fā)展較晚的國家,一戰(zhàn)前期德國的工業(yè)才將將與法國持平,是以法國英國西班牙這些老牌帝國搶奪殖民地的時候,德國晚一步,除了那塊終年積雪的南北極,世界都差不多被瓜分完畢了。這時候德國人才發(fā)現(xiàn),原來半殖民地中國還有德國發(fā)展利益的可能。

德國給中國援助,自然是看見了中國能給德國提供的利益。

中德兩國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蜜月期”:一方面德國意識到我國是一個巨大的工業(yè)品、軍械的商場,我國所具有的豐厚的戰(zhàn)略物質(zhì)------鎢、銻、錳等更是他們稱霸國際所不可短少的;另一方面民國政府關于德國的軍事化、工業(yè)化、中心化,對領袖崇拜、個人獨裁有濃厚的興趣。二者一合計,于是開展各種軍事活動,各取所需罷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7

先把“援助”與“合作”,兩個詞摳掉吧,中國有德國之間的往來,談不上援助,也沒有什么合作可言。

德國向中國出售了大批量軍工產(chǎn)品,這是事實,但是屬于買賣行為,不是無償贈送。不能視為一種援助,我們沒有必要為此感謝德國,因為我們?yōu)樗徺I的產(chǎn)品付了錢。所謂的合作也是非常有限的。

在那個時代,中國沒有受到什么國際封鎖,可以從很多國家引進的各種裝備等等,在這種背景之下,我們給了德國更多機會,不是德國主動給了我們克服困難的機會,而且我們給了德國機會。

那時的中國是一個重要的軍火市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愿意丟掉這個市場,所以德國自然樂于進軍中國市場,也通過良好的產(chǎn)品以及服務的獲得了大量的生意,從這一點,德國應感謝中國。

許多人對于德國的印象很好,對于德國軍事甚至有一種崇拜心,更把德國與中國的軍事合作歷史當成一個很好的事情來講,但是回顧這段歷史沒問題,不能過分的吹噓,甚至于夸大事實。

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軍事交流確實不少,是一種生意往來,而不是一種援助,沒有什么免費給中國的東西。

8

援助談不上吧?

沒錯,從晚清到民國,德國始終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往來,

比如說李鴻章的克虜伯情節(jié),國民政府的德國留學潮以及德械師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援助,而是交易,是合作。

而這都與德中兩國的當時國情密切相關。

比如說清朝:

當初德國剛剛通過三場王朝戰(zhàn)爭實現(xiàn)了德意志帝國的統(tǒng)一,完成了國家的統(tǒng)一,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德國便開始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道路上開足馬力,向工業(yè)強國奔去。

但由于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已經(jīng)將世界市場瓜分殆盡,德國一直在想盡一切辦法,進行開拓國際市場的努力。

而當時的中國,在太平天國浪潮的沖擊之下,晚清重臣們紛紛主張進行洋務運動,而“師夷長技”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購買并仿造西方的“堅船利炮”。再加上當時英國對華在軍火領域上實施封鎖,中國便轉而尋找新的賣家。

而由于普魯士的軍事傳統(tǒng),以及長期的戰(zhàn)爭,德國擁有發(fā)達的軍工體系和出色的武器裝備,所以也就成為了晚清最合適的武器來源。

當時李鴻章對于德國造是鐘愛異常,特別是克虜伯大炮,從北洋艦隊的軍艦主炮,到旅順口的岸防炮,那都是克虜伯的產(chǎn)品。

而甲午戰(zhàn)爭之后,在“干涉還遼”的過程中,德國也出于自身的目的,做出了不少的“貢獻”。畢竟他們在山東半島有利益所在,不想日本來橫插一腳,與其說幫中國,不如說是在幫自己。

這其實也復合中國晚清洋務派的“以夷制夷”的思想。

一戰(zhàn)之后,德國戰(zhàn)敗,在希特勒上臺前后,德國為了實現(xiàn)其復興,急需擴大軍火市場并且購進稀有金屬等戰(zhàn)略物資,比如鎢礦、銅礦、桐油等等,而出于內(nèi)外交困的民國政府便成為了最佳的合作對象。

于是一時間,中國建立了大量的德械師,德軍顧問進入了國民革命軍的系統(tǒng),中國的工業(yè)體系建設也收到了來自德國的指點,而德國也相應地獲得了其所渴望的戰(zhàn)爭物資,這位之后法西斯的瘋狂擴張埋下了隱患。

而中國的國力也有所增強,這也為中國持久抗戰(zhàn)打下了一定的物質(zhì)基礎。

簡單點講,就是資源換武器,是軍火貿(mào)易,不是援助!

而除了官方的合作,最為中國人所熟知的,或許還有在南京淪陷后保護中國難民的拉貝先生,這個倒是真的需要感激。當然,感激是拉貝這個德國人,而不是納粹政府,因為當時的納粹政府為了自己盟友的利益,是反對拉貝的做法的。

總之,中國與德國的合作雖是各取所需,但卻未必是平等和公正的,只能說是相對而言,比之沙俄、比之日寇,顯得更有契約精神!

無論如何,德國畢竟是殖民者、侵略者,而且是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犯,雖然中德在近代史上合作密切,但最終還是跳不出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

9

【與其說德國從晚清到二戰(zhàn)前一直對華援助。不如說是互惠互利,就像現(xiàn)在印度大量購買俄羅斯軍事裝備一樣,難道能說俄羅斯對印度提供援助?】

德國崛起的時間較晚,卻發(fā)展迅速,很快就和英法大國發(fā)生利益沖突,德國想重新瓜分世界,而英法顯然不愿意!

中國和德國的密切交往從晚清開始,德國需要中國的有色金屬和出口武器來發(fā)展自己,我們需要德國的精良裝備,兩者算是合作,算不上援助,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明碼標價,而且很長時間以內(nèi),我國都是德國主要武器出口地!

德國大名鼎鼎的毛瑟步槍第一筆海外大訂單,就是大清訂購的26000支毛瑟步槍,而且之后清軍從德國進口大量的武器,包括火炮近千門、各種軍艦、魚雷艇等,這些武器都是國際市場的正常交易,談不上援助。而且大清還引進了德國制造的各種壯舉、訓練設備和通信、鐵路等器材,為此我國又邀請了德國教官來作為指導,這是來華的第一批教官!甲午戰(zhàn)爭后,清朝還從德國訂購了4艘驅逐艦,3艘穹甲巡洋艦,2艘江防炮艦和4艘炮艇,即使大清亡了,北洋政府還是從德國進口大量的武器!

二戰(zhàn)德國失敗,被限制只能有10萬正規(guī)軍,大量的軍人被迫退役,他們沒有工作,大而中國需要優(yōu)秀的教官,各大軍閥以及后來的國民政府軍隊大量聘請德國軍人當教官。到了30年代希特勒上臺,德國重整軍備需要大量鎢礦,而中國是鎢礦的最大產(chǎn)地之一;中國需要德國武器建立新軍抵抗日本侵略,德國需要中國有色金屬制造大炮和裝甲。

雙方很快開啟了資源換武器的貿(mào)易,德國對我國貸款3億馬克,大部分錢用來購買德國武器,購買的武器包括博福斯山炮,榴彈炮,40毫米高射炮,37毫米戰(zhàn)防炮,75毫米高射炮,105榴彈炮和150榴彈炮,以及大批步機槍和生產(chǎn)設備。還有一部分錢用來建立自己的工業(yè)設施,建造了一批炮兵、輕武器生產(chǎn)工廠,直到七七事變以前,我國進口武器中83%來自德國,而我國則出口大量的有色金屬到德國作為還款!

可以說沒有中國的有色金屬,德國就造不了優(yōu)秀的坦克和軍艦裝甲,德國二戰(zhàn)黑科技就沒有這么優(yōu)秀了。而中國也組建了精良的德械師,在早期的抗戰(zhàn)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淞滬會戰(zhàn)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最后還是打輸了,但讓世界看到了中國軍隊的血性。要知道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打開國門以來,在外國人眼里,就是來幾條船就能簽訂個不平等條約,來幾千人就能打到北京去,日本更是宣稱3個月占領中國,淞滬會戰(zhàn)后所有人都知道原來中國軍隊也是有血性的,也很能打仗!

10

首先,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德國和中國一直是進行軍事合作,但是這不是德國的“援助”,說的直白點是中國雇德國軍人訓練自己的新軍。

在清末,當時的普魯士快速崛起,對于當時力求“變法圖強”的中國來說自然有一種吸引力,李鴻章訪德的時候還采訪了當時已經(jīng)賦閑的俾斯麥,想請教一些問題。

在清末民初時期,德國外派的軍人不少,當時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中,不只是中國,包括日本、奧斯曼帝國都有德國的軍事顧問。象原來日本的明治維新之后,在建立新式陸軍時,一開始是找的法國軍官,但是在普法戰(zhàn)爭之后,各個準備編練新式陸軍的國家是紛紛改請普魯士的軍事顧問。中國不過是和德國進行軍事交流的國家之一。

在這些軍事交流過程中,德國軍官表現(xiàn)出的專業(yè)、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贏得了中國方面的好感,同時應該承認德國是幾個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中對于對于中國傷害相對小一點的國家,所以德國的整體形象在中國還不錯。

通過向世界各國提供軍事訓練的服務,德軍保存了大量的軍官,這些軍官是為未來的德國東山再起做好了人才儲備。

德國軍人在中國的標志性政績,德式鋼盔水壺師,同時德國軍事顧問也為中國的國防發(fā)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

而到了一戰(zhàn)以后,為了幫助由于戰(zhàn)敗而大批失業(yè)的軍官,同時也是為擴軍準備軍官,德國國防軍積極向外推銷自己的軍官,而當時的中國正好是要整頓軍隊,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德國軍事顧問開始大量的進入中國。但是,這些德國軍人可不是什么援助,就是一種買賣,由中國購買德國軍人的服務,可以看作是一種服務貿(mào)易。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