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援助”應該打個引號。首先必須明確,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沒占人家半毛錢的便宜。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什么“歷史傳統(tǒng)友誼”、“兩國文化歷史的深厚感情”等等,幾乎都是裝樣子的說辭,可不能真信。相距甚遠的中德兩國,在20世紀初的密切往來與合作,那是基于戰(zhàn)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所謂的“感情因素”。先從大清國開始說起。德國統(tǒng)一的較晚,在瓜分殖民地的活動中,只趕上了個“末班車”。德意志第二帝國虎口中拔牙般的費了大勁在非洲搞了零星不相連的幾塊殖民地以外,竟然還嚇唬住了大清國,搶占膠州灣,從1898年開始了在青島了歷時17年的殖民統(tǒng)治。
德國作為后起的殖民國家,力圖將最體面富庶的青島(跟非洲那些比,簡直天堂一般)打造成“模范殖民地”。下了本兒的興修鐵路、規(guī)劃市政、改進衛(wèi)生、開礦設廠、修建現(xiàn)代化港口等等。尤其是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是與德國本土標準一致的。
到現(xiàn)在,還有不少國人對青島的德式小洋房,皮實耐用的市政基礎設施,尤其是下水系統(tǒng)津津樂道,一到北方雨季就開始絮絮叨叨——“看人家洋人,一百多年前就超越咱們21世紀的水平....”這個思維怎么那么像咱們的鄰居印度。阿三哥就對英國爸爸殖民的那段歷史充滿了美好回憶,甚至領導人都多次表示對英國為印度教育、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貢獻由衷感謝。這倒是可以理解,畢竟,人家印度到現(xiàn)在還堅持用著150多年前英國殖民時代修建的鐵路設施。
實際上,針對下水系統(tǒng),青島官方曾專門公布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青島2900公里的下水道中,只有3%為“德國制造”。
有點腦子的人也能想明白,在房地產(chǎn)振興城市經(jīng)濟的潮流下,現(xiàn)今青島城區(qū)的面積,遠遠大于一百多年前,下水道系統(tǒng)的擴建是必然的。
而且,當時德國殖民者的設計思路,即所謂的“水污分離”,也是只考慮了自己族群的,只保證了德國人聚集區(qū)的干凈衛(wèi)生,卻任由污水排放到中國人居住區(qū).....可不是網(wǎng)傳的那種——自己忙里忙外十幾年,給青島人民修橋鋪路,建下水道,隨即一戰(zhàn)戰(zhàn)敗,揮一揮衣袖,啥也沒帶走的“圣母白蓮花”。按時間順序,20世紀頭一年的八國聯(lián)軍中的德軍,高調(diào)的沖在了最前面,聯(lián)軍總司令由德國人瓦德西擔任。德軍表現(xiàn)的野蠻兇殘不說,還跟法國聯(lián)手,出兵娘子關,意圖進攻山西,追擊慈禧。幸好被劉光才以傷亡超過3000人的代價阻擊,否則老佛爺一大家子都得被瓦德西和他的法國朋友劫持了。
期間,被殺掉的“洋人”中,有位德國男爵。男爵夫人勢力強大,非常不好惹,將這筆帳算在了慈禧的頭上,要以慈禧的腦袋為議和條件,不然就火燒北京城。
結果,一位“風云人物”賽金花出現(xiàn)了,跟瓦德西拉了拉關系,在東單北大街上建了個克林德碑牌坊,算是把這事兒給“擺平了”,還得了個“護國娘娘”的美稱?梢,無論是大國關系還是普通人的日常雞毛蒜皮,私下“找熟人”的形式融貫東西。
個克林德碑牌坊現(xiàn)在叫做“保衛(wèi)和平坊”(下圖)。
民國時期也是一些德粉鼓吹的事跡開始不斷涌現(xiàn)的時代。比如,希特勒早年流落維也納街頭,被一對華裔夫婦救助,之后發(fā)跡了到處找,想報恩,結果沒找到,只好給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支持咱們中國抗戰(zhàn).....
可以肯定的說,被救助,要報恩的故事是個徹頭徹尾的,一廂情愿的杜撰。這明顯是咱們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話本“報恩故事”的套路,《三言二拍》、《聊齋志異》里面多的是。
比較權威的幾本書,比如希特勒口授,“好戰(zhàn)友”魯?shù)婪颉ず账箞?zhí)筆撰寫《我的奮斗》;還有引援了大量一手材料,采訪了很多親歷者才成書的《第三帝國的興亡》都沒提及此事,甚至連類似的可以聯(lián)想的線索都沒有。
關于希特勒對中國和中國人有強烈好感一說,請參考下面這段話——“假如一個黑人和中國人學會了德語,余生也說德語,那么就算是已經(jīng)德意志化,進而可以獲得選舉權,這種想法是讓人難以想象的!薄段业膴^斗》
下圖,《我的奮斗》英文版(英文版是德文翻譯的,中文版又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有刪減,還是英文版比較全)
大家是不是感受到了希特勒對中國人和黑蜀黍滿滿的惡意?
1934-1935年間駐德的中國公使劉崇杰,也曾因為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蔑視中國人而提出抗議,德國政府只是以“再版時會刪除”隨便敷衍了一下,然后,還是原樣……
還有傳聞說,希特勒承擔了1936年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全部費用。
實際,上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費用是由政府財政加上民間募捐組成的,與希特勒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這讓國民政府情何以堪,當時的國民政府還真沒慘到連運動員路費都出不起的地步。另外,也不是張學良資助的,張少帥捐贈的八千大洋是給的上屆——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當時中國剛經(jīng)歷“九一八事變”和淞滬抗戰(zhàn)(1932年1月28日~3月3日),真的顧不上。
而且,早在納粹上臺前,魏瑪共和國時代,中國國民政府和德國的貿(mào)易已經(jīng)打得火熱。注意,是“貿(mào)易”不是“援助”。
中德合作的高峰是1928至1938年間。
究其原因,從歷史上看,作為歐洲陸軍強國的德國,歷來是亞洲國家學習效仿的對象,像日本明治維新時所建立的陸軍幾乎就是照搬的全套普魯士陸軍軍事思想、建設制度和制式操典;
大清國的主要學習對象也是德國,比如李鴻章和俾斯麥深厚的“友誼”等等,都是在軍火交易中形成的。清朝后期所建立的新軍,都帶著深深的德國烙印。
此外,由于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戰(zhàn)敗,失去了在中國的租界和殖民地。這讓中德合作沒有歷史包袱,較為輕松。
還是如我文章開頭所說,那是基于戰(zhàn)略需要和國家利益的需求,基本可以排除感情因素。
此時,德國有求于中國的是稀有戰(zhàn)略金屬——鎢礦砂,它們都是制造鎢合金鋼的關鍵材料,是生產(chǎn)槍炮的必需品。此外還有中國的豬鬃和桐油德國也有大量需求。
對,就是豬鬃,這個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大家想想,機械化戰(zhàn)爭時期的作戰(zhàn)平臺和作戰(zhàn)武器,哪一個可以不上漆,直接就開出來用的;此外還有清理大口徑火炮炮管內(nèi)的火藥殘渣的重要用途。通過合作,中國拿到了德國軍事、工業(yè)、科技的“援助”。
其實“援助”這個詞用的不妥,這些技術、軍火都是用高于國際市場價的價格,或者是以貨易貨方式購買的,軍事顧問也是八抬大轎高薪聘請的。咱們可是連個螺栓都沒有“白拿”人家德國的,怎么就老被一廂情愿的描述成“援助”?
而且,據(jù)當時史料記載,德國出口中國的工業(yè)品,尤其是軍工類,往往是二等品,甚至質(zhì)檢淘汰掉的“殘次品”,為此,國民政府代表還多次跟德國有關部門進行了交涉。
到了三十年代中期,德國與日本開始勾搭,為了表示對日本“大東亞共榮”計劃的支持,德國開始逐漸疏遠了中國,在日本的壓力下,一度在收到貨款后,拒絕交貨。到了1938年,德國顧問團就已經(jīng)基本全部撤回德國。蔣介石的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回國后拒絕接受任何工作,在蓋世太保的監(jiān)視威脅下,還堅持宣傳中國抗戰(zhàn),直到德國下令預備役軍人全部恢復現(xiàn)役,才重加入了德軍。
法肯豪森才是咱們中國真正的朋友,可惜現(xiàn)在網(wǎng)有們總認為狂熱的種族主義者——希特勒是中國抗日的大恩人........
客觀地看,國軍的德械師規(guī)模很有限,而且主力基本在淞滬會戰(zhàn)和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損失殆盡.....在漫長的抗戰(zhàn)中,發(fā)揮的作用不是特別大,遠不及美國的支援。
總的來講,二戰(zhàn)前后,德國的外交思想是非常務實的:和日本結盟是謀求牽制蘇聯(lián);而援助中國就是為了換取戰(zhàn)爭資源....于是中德成了貿(mào)易兼軍事合作伙伴,其他的就別想太多了。
還是如文章開頭所言,國與國之間搞關系,就是利益的交換,國際社會上還真沒出現(xiàn)過,有哪個國家無目的去支援別國。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chuàng),拒絕他人抄襲、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