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的槍聲,讓各地的革命者紛紛響應,并隨之宣布獨立。眼看著延續(xù)了200多年的清王朝已經無力回天,只能退出歷史舞臺。但還是有忠君的逆行者,比如多羅特·升允。
在慈禧看來,洋人要什么,一切皆好說,唯“歸政”一詞令她如刀剜心,憤懣之余。于是,她不顧朝臣勸阻,悍然向英、美、德等十一國發(fā)起了宣戰(zhàn)詔書。
結果引得“八國聯(lián)軍”從天津大沽口登岸,一路靠著洋槍利炮竟很快攻到了北京城。
驚惶失措的慈禧下詔令各地進京勤王。但是袁世凱、李鴻章等封疆大吏卻私下里搞了個“東南互!,對她一再下達的勤王詔書只是不睬。
眼看著炮火隆隆,紫禁城里是不太平了,慈禧不得已帶了光緒,偽裝成農婦一路西逃。
逃命的路上,衣食住行顯然不能和宮里相比,甚至有時候連吃喝都有了困難,別提多狼狽了。
升允當時是山西按察使,他得知慈禧“西狩”的消息后,便組織人馬,在陜西邊境迎駕。由于本身就頗有些勇武,且又鞍前馬后地把慈禧和光緒保護得很好,因此給慈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升允并非阿諛奉承之徒,他的所作所為頗有些剛直。比如在陜西迎駕的時候,他看到太監(jiān)們每到一地,就對地方上騷擾敲詐,于是他便對太監(jiān)厲聲呵斥。
(慈禧舊照)
慈禧因此對升允愈發(fā)賞識,所以在抵達西安后,便升任升允為布政使,不久又將他升為陜西巡撫。
待慈禧回鑾后,升允也得以調回京城,擔任過多個官職,成為晚清時期的重臣之一。
1908年11月,慈禧和光緒皇帝先后去世,遵慈禧遺詔,3歲的溥儀被抱上了龍椅,是為宣統(tǒng)帝。
由于溥儀尚不能處理國事,所以慈禧又在遺詔中安排了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為監(jiān)國攝政王,幫助溥儀打理軍政事務。
當時,在立憲激進派的壓力下,立憲已經迫在眉睫。載灃便在各地設置了諮議局,以此為后期的君主立憲打基礎。
但是冥頑不化的升允卻認為諮議局的建立,一定會讓革命黨人鉆空子,這會大大的動搖清廷政權。所以他故意阻撓陜西諮議局的建立,以至引得地方上的縉紳大為不滿,紛紛聯(lián)名上疏清廷,大肆揭發(fā)他的惡行。
載灃雖然對升允的舉行極為欣賞,但畢竟要以大局為重,不能與激進的立憲派發(fā)生矛盾。所以為了維穩(wěn),載灃最終以“妨礙新政”為由革去了升允的職務。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各地革命者紛紛響應。陜西革命者亦揚起大旗,聯(lián)合哥老會發(fā)動了西安起義。
清廷驚惶之余,趕緊調兵遣將,派八旗兵增援,同時加強城防措施。
(載灃舊照)
也就在此時,能征善戰(zhàn)的升允再次得到啟用,恢復了陜甘總督的職務。
升允再度整頓兵馬,以“勤王”的名義,準備與革命軍決一死戰(zhàn)。并計劃誓死守住西安,以圖北京淪陷后,還能將溥儀接到西安來建立小朝廷。
升允由于很會用謀略,在和革命軍的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勝,漸漸又收復了陜西十余城。
誰知就在此時,京師傳來清帝退位的消息。
極不甘心的升允仍然率兵繼續(xù)與革命黨人戰(zhàn)斗,但八旗兵聽說皇帝都退位了,他們更不愿意白白做炮灰,所以他們私下里已經和革命黨人取得了和解,不肯再聽從升允的出戰(zhàn)命令了。
山窮水盡的升允眼見西安奪不下來,悲痛不已。
好在關中大儒牛兆濂來到了軍營中,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算說服他罷兵休戰(zhàn)。
雖然升允也知道共和是大勢所趨,但他還是提出了兩個休戰(zhàn)條件:一是他要做陜西都督,二是要把隆裕太后和溥儀接到西安來。
升允的條件,袁世凱不僅沒答應,反而還派北洋軍聯(lián)合革命軍攻打升允。
(張勛舊照)
寡不敵眾的升允被逼無奈,只得交出殘部,先退回了甘肅。
然而,升允并沒有放棄復辟的夢想,他很快就和善耆等人投靠了日本人,盡管年過半百,但升允卻為了復辟清廷,四處奔走,過著顛簸流離的生活。
此后,升允又聯(lián)絡上了有兵權在手的張勛。
袁世凱去世后,為了鼓動張勛復辟,升允不僅向張勛提供了日本政府支持復辟的信函,還將日本政府給予的經費帶給了張勛。
1917年,借著調解府院之爭的名頭,張勛終于下定決定,帶著3千辮子軍沖進了北京城,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迎立溥儀再次坐上了龍椅。
立在堂上,望著坐在龍椅上的溥儀,升允不禁熱淚盈眶,誰知這眼淚尚未流到蒼老的腮邊,護國軍已經重新奪回了京城,溥儀無奈,只得再次頒布了退位詔書,如曇花一現(xiàn)般結束了他的復辟時光。
遭此打擊,升允的身體每況愈下,后來雖從青島移居到了天津,但終因未能完成復辟清廷大業(yè),而抑郁寡歡,最終染病身亡,卒年73歲。
升允去世后,溥儀感念他的忠心,不光給他上謚號“文忠”,還在《我的前半生》中,將他比作“申包胥”。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