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大清滅亡后,“北升允,南張勛”,一蒙一漢,為大清復辟不遺余力,然而人們只知道張勛,卻并不了解升允。

照片中的人物正是多羅特·升允,蒙古八旗鑲黃旗。光緒八年舉人出身,家族世代為官,升允歷任山西,山西布政使,巡撫,甘陜總督等職,位列封疆。

升允在執(zhí)政陜西期間為官清廉,頗有政績。除此之外升允為官頗為剛正,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慶親王命各省獻禮,升允上疏要求停止獻禮。

1909年溥儀繼位后曾詔嚴預備立憲,升允因上書反對而被革職,革職后的升允并未返京,而是留在西安等待機會。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各地紛紛相應,清廷慌忙應對,從西安出逃的升允得以被重新啟用為陜西巡撫,署理陜西軍政。

升允帶領軍隊以“勤王”為名義連下十余城,進逼西安,直到溥儀退位,升允仍然領軍作戰(zhàn),士兵們得知了清帝遜位的消息,拒絕出戰(zhàn),升允不得已撤退。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fā),升允看到機會,暗中聯(lián)絡蒙古王公,妄圖再掀復辟,最終失敗。此后升允東渡去了日本,尋求外國力量的支持,回國后,升允四處奔走,不斷進行復辟活動。

在聯(lián)絡日本人的同時,升允和張勛也來往不斷,1917年張勛復辟后,六十歲的升允被任命為大學士,無奈清朝大勢已去,復辟鬧劇僅僅維持了12天。此后升允寓居在天津日本租界,繼續(xù)他的復辟大夢。

1931年升允病逝于天津,溥儀贈謚“文忠”算是清朝對升允的一生蓋棺定論,全了他忠臣的名節(jié)。

升允和張勛一樣,謀求復辟雖然倒行逆施,但是也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忠義,在復辟過程中,升允曾作詩明志:“老臣尚在此,幼主竟何如。倘遇上林雁,或逢蘇武書。”

最佳貢獻者
2

有時候歷史確實很吊詭。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溥儀的父親載灃都對孫中山非常推崇,甚至在孫中山去世后還焚香禱念這位民主先鋒。然而一個蒙古人和一個漢人卻不遺余力的做著復辟滿清活動。




所謂的漢人就是“辮帥”張勛,他在復辟大清朝的路上可謂是兢兢業(yè)業(yè),曾經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與康有為搞了一次復辟滿清的活動,還讓溥儀又登基、退位了一次。與張勛相比,有一位蒙古人做的也毫不遜色,他就是多羅特·升允。

升允是光緒年間的舉人,1900年之后出京任官,歷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陜西巡撫、江西巡撫等職位。在此期間,慈禧逃往西安時受到了升允的接待,升允為了討好慈禧,更是從本省財政中掏出了29萬兩白銀供慈禧揮霍。



溥儀登基之后,升允因為激烈的反對立憲而被罷免了職位。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關內各省相繼獨立,清政府的統(tǒng)治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局面。

為了應付危局,清政府重新啟用了升允為陜西巡撫,并且總理陜西軍事?烧l知道起義態(tài)勢如同星火燎原,短短的一個多月時間,不僅南方各省相繼獨立,就連北方陜西、山西也被起義軍拿下。

為了維護小皇帝的龍椅,升允逃到了尚未獨立的甘肅,并且組織軍隊準備勤王。由于當時的革命軍大部分都是缺乏訓練的新軍,所以升允的5萬甘軍精銳勢如破竹,很短的時間內攻克了陜西十余城,并且直逼西安城。




1911年12月,袁世凱已經代表清廷和革命軍達成了停戰(zhàn)的協(xié)議,并且以清政府的名義發(fā)去了電報,通知升允停戰(zhàn)。但此時的升允猶如脫韁的野馬一樣不受控制,誓要撲滅陜西的革命軍。

孫中山就職民國大總統(tǒng)后,為了減少革命中的流血事件,通電袁世凱,讓袁世凱命令升允停戰(zhàn),但升允對于袁世凱的命令依然不予理睬。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政府和平過渡到了民國。升允聽聞消息后,跪地大哭,聲稱太后[隆裕]不應該讓位,并且痛罵袁世凱欺君罔上。

當時革命軍以為溥儀退位后,升允會放下偏見,所以為了減少流血事件,派出了新軍顧問雷恒炎去爭取升允。結果殺紅了眼的升允為了宣誓效忠清廷,直接把雷恒炎處死了。之后聲稱只要袁世凱任命自己為陜西都督,并且將皇帝[溥儀],太后安頓于西安,由他照顧,便停戰(zhàn)。



袁世凱面對升允的要求自然不會應允,于是派出了新軍攻打升允。升允的甘軍面對袁世凱的新軍毫無招架之力,加上甘軍也知道了溥儀已經退位,所以軍心渙散。最終升允逃到了青海,之后又通過西伯利亞逃亡了日本。

在日本的升允也沒閑著,不但參加了滿清貴族組織的宗社黨,還多次參與滿清的復辟活動。后來張勛復辟時,他還給張勛寫信夸贊其忠義無雙。1931年,升允病逝于天津,溥儀得知后,還厚顏無恥的贈了一個“文忠”的謚號。升允的女婿、奕訢的孫子溥儒更是恬不知恥的夸贊升允是諸葛亮一樣的人物。



與“南張勛、北升允”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溥儀的父親載灃了。辛亥革命后他深居簡出,從不參與滿清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后來孫中山曾經主動到王府拜訪過載灃一次,兩人因此交好。孫中山病逝之后,載灃還曾焚香禱念孫中山。

3

武昌起義的槍聲,讓各地的革命者紛紛響應,并隨之宣布獨立。眼看著延續(xù)了200多年的清王朝已經無力回天,只能退出歷史舞臺。但還是有忠君的逆行者,比如多羅特·升允。

(多羅特·升允畫像)

升允是蒙古鑲黃旗人,他出身于蒙古貴族,是清朝末年的重臣之一。

升允能得到清廷的賞識和重用,還得利于庚子之亂,

事情還得回到1900年的6月,當時慈禧收到一份密報,里面不光寫著洋人不僅要代收各省錢糧及全國兵權,還要求慈禧立即歸政于光緒皇帝。

在慈禧看來,洋人要什么,一切皆好說,唯“歸政”一詞令她如刀剜心,憤懣之余。于是,她不顧朝臣勸阻,悍然向英、美、德等十一國發(fā)起了宣戰(zhàn)詔書。

結果引得“八國聯(lián)軍”從天津大沽口登岸,一路靠著洋槍利炮竟很快攻到了北京城。

驚惶失措的慈禧下詔令各地進京勤王。但是袁世凱、李鴻章等封疆大吏卻私下里搞了個“東南互!,對她一再下達的勤王詔書只是不睬。

眼看著炮火隆隆,紫禁城里是不太平了,慈禧不得已帶了光緒,偽裝成農婦一路西逃。

逃命的路上,衣食住行顯然不能和宮里相比,甚至有時候連吃喝都有了困難,別提多狼狽了。

升允當時是山西按察使,他得知慈禧“西狩”的消息后,便組織人馬,在陜西邊境迎駕。由于本身就頗有些勇武,且又鞍前馬后地把慈禧和光緒保護得很好,因此給慈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升允并非阿諛奉承之徒,他的所作所為頗有些剛直。比如在陜西迎駕的時候,他看到太監(jiān)們每到一地,就對地方上騷擾敲詐,于是他便對太監(jiān)厲聲呵斥。

(慈禧舊照)

慈禧因此對升允愈發(fā)賞識,所以在抵達西安后,便升任升允為布政使,不久又將他升為陜西巡撫。

待慈禧回鑾后,升允也得以調回京城,擔任過多個官職,成為晚清時期的重臣之一。

1908年11月,慈禧和光緒皇帝先后去世,遵慈禧遺詔,3歲的溥儀被抱上了龍椅,是為宣統(tǒng)帝。

由于溥儀尚不能處理國事,所以慈禧又在遺詔中安排了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為監(jiān)國攝政王,幫助溥儀打理軍政事務。

當時,在立憲激進派的壓力下,立憲已經迫在眉睫。載灃便在各地設置了諮議局,以此為后期的君主立憲打基礎。

但是冥頑不化的升允卻認為諮議局的建立,一定會讓革命黨人鉆空子,這會大大的動搖清廷政權。所以他故意阻撓陜西諮議局的建立,以至引得地方上的縉紳大為不滿,紛紛聯(lián)名上疏清廷,大肆揭發(fā)他的惡行。

載灃雖然對升允的舉行極為欣賞,但畢竟要以大局為重,不能與激進的立憲派發(fā)生矛盾。所以為了維穩(wěn),載灃最終以“妨礙新政”為由革去了升允的職務。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各地革命者紛紛響應。陜西革命者亦揚起大旗,聯(lián)合哥老會發(fā)動了西安起義。

清廷驚惶之余,趕緊調兵遣將,派八旗兵增援,同時加強城防措施。

(載灃舊照)

也就在此時,能征善戰(zhàn)的升允再次得到啟用,恢復了陜甘總督的職務。

升允再度整頓兵馬,以“勤王”的名義,準備與革命軍決一死戰(zhàn)。并計劃誓死守住西安,以圖北京淪陷后,還能將溥儀接到西安來建立小朝廷。

升允由于很會用謀略,在和革命軍的戰(zhàn)爭中,屢戰(zhàn)屢勝,漸漸又收復了陜西十余城。

誰知就在此時,京師傳來清帝退位的消息。

極不甘心的升允仍然率兵繼續(xù)與革命黨人戰(zhàn)斗,但八旗兵聽說皇帝都退位了,他們更不愿意白白做炮灰,所以他們私下里已經和革命黨人取得了和解,不肯再聽從升允的出戰(zhàn)命令了。

山窮水盡的升允眼見西安奪不下來,悲痛不已。

好在關中大儒牛兆濂來到了軍營中,對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算說服他罷兵休戰(zhàn)。

雖然升允也知道共和是大勢所趨,但他還是提出了兩個休戰(zhàn)條件:一是他要做陜西都督,二是要把隆裕太后和溥儀接到西安來。

升允的條件,袁世凱不僅沒答應,反而還派北洋軍聯(lián)合革命軍攻打升允。

(張勛舊照)

寡不敵眾的升允被逼無奈,只得交出殘部,先退回了甘肅。

然而,升允并沒有放棄復辟的夢想,他很快就和善耆等人投靠了日本人,盡管年過半百,但升允卻為了復辟清廷,四處奔走,過著顛簸流離的生活。

此后,升允又聯(lián)絡上了有兵權在手的張勛。

袁世凱去世后,為了鼓動張勛復辟,升允不僅向張勛提供了日本政府支持復辟的信函,還將日本政府給予的經費帶給了張勛。

1917年,借著調解府院之爭的名頭,張勛終于下定決定,帶著3千辮子軍沖進了北京城,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迎立溥儀再次坐上了龍椅。

立在堂上,望著坐在龍椅上的溥儀,升允不禁熱淚盈眶,誰知這眼淚尚未流到蒼老的腮邊,護國軍已經重新奪回了京城,溥儀無奈,只得再次頒布了退位詔書,如曇花一現(xiàn)般結束了他的復辟時光。

遭此打擊,升允的身體每況愈下,后來雖從青島移居到了天津,但終因未能完成復辟清廷大業(yè),而抑郁寡歡,最終染病身亡,卒年73歲。

升允去世后,溥儀感念他的忠心,不光給他上謚號“文忠”,還在《我的前半生》中,將他比作“申包胥”。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史話》等)

4

大清風雨飄搖之際,滿洲皇室貴胄一籌莫展,鐵良被攝政王載灃排擠出京,良弼被彭家珍炸傷而死,載灃辭職撂挑子躲回家,宗社黨人難以解答這道世紀難題。

關鍵時刻,在一南一北組織抵抗的兩位鐵桿;逝稍诟髯缘膽(zhàn)線上熠熠發(fā)光。南邊的是后來以復辟震驚中外的辮帥張勛,清帝退位之前,他率領部下一直在江蘇堅持斗爭;北方的則是題目中的主人公多羅特·升允。張勛是漢族人,升允是蒙古族人,卻成為維護清朝滿族統(tǒng)治的中堅力量,不得不說,歷史就是這么吊詭。

多羅特·升允是蒙古鑲藍旗人,職場生涯在陜西呆的時間比較多,歷任過陜西布政使和陜西巡撫、陜甘總督,在陜西施政期間,興創(chuàng)大學堂、杜絕外資開采石油、主張地方自行開采,做了一些利國利民之事。但升允素來是鐵桿;逝,對革命黨人恨之入骨,恨屋及烏,也堅決反對清朝晚期的立憲運動,因此犯了政治上不正確的錯誤,被革職閑居于西安滿城。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不久,西安也爆發(fā)新軍起義,升允很幸運,爆發(fā)那天正好不在城里,革命黨人沒有傷害他的家眷,他也破費了兩萬兩銀子“襄助革命”,逃走后,他找到陜甘總督長庚,長庚保舉他出山補鍋,重任陜西巡撫,督辦軍務。

升允的演出時間開始了,他率領手下將士,從甘肅回攻陜西,鎮(zhèn)壓革命,一邊還給剛上任的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發(fā)電報,宣稱要“督軍勤王”,袁世凱一看這貨這么不開眼,只好復電,囑他認真做好本職防御工作。

亂世之中,升允想的可絕非防御,軍事上,他堅決進攻革命黨人占據的州縣,連戰(zhàn)連克多處黨人據點,步步緊逼西安,俘虜?shù)拿褴姸啾惶幩。政治上,聽說袁世凱派出的唐紹儀已與民軍簽訂和約,發(fā)電給袁世凱要求將唐紹儀“治罪”。

清帝發(fā)表遜位詔書之后,升允大罵袁世凱之余,變本加厲的進攻陜西民軍,屢屢殺害前來談判的民軍代表。

孫中山向袁世凱發(fā)電,要袁世凱勒住這匹脫韁野馬的韁繩,于是,袁世凱調動北軍,民國臨時政府調動南軍,各路大軍紛紛從各省出發(fā),要來剿滅這個勤王的瘋子。

在此形勢之下,升允勤王的夢想宣告破碎,含淚撤離禮泉陣地。

不出十天,升允后悔了,又做起了開辟西北解放區(qū)、讓小皇帝偏安西北一隅的夢想,又致電袁世凱,想求一個陜西督軍的官來做,袁世凱煩都煩死他了,沒搭理他這茬。

這時候升允的手下官兵,也早就知道了清帝退位,而他們的升允大人這是拿他們的生命向舊帝國獻祭,大家覺悟普遍沒那么高,紛紛作鳥獸散,升允的“托孤大臣”夢徹底碎了。

升允先后流亡到青海、沙俄、東北、日本、外蒙、青島,聯(lián)絡日本人等各種可以依靠的力量,成為清亡后宗社黨人中最活躍耀眼的一顆明星,并積極參與了張勛復辟運動。晚年寓居青島、天津,1931年,死于天津。

5

這個陜甘總督是蒙古鑲黃旗出生的多羅特.升允,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清王朝,直到死都想著如何復辟清王朝,多羅特.升允光緒八年舉人出身,其祖上是武將,而且七代都是在朝為官。

升允歷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陜西布政使、巡撫,江西巡撫,察哈爾都統(tǒng),陜甘總督等職,宣統(tǒng)元年,升允因為上書反對立憲,被以妨礙新政之由革職,之后居住在西安。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升允被重新啟用,總理陜西軍務,之后升允率甘軍東進攻打革命黨,接連攻下十多城,逼近西安(這就有了陜甘總督差點為溥儀打下一片江山的說法),但是之后溥儀宣布退位,甘軍得到消息后,不再與革命軍作戰(zhàn),升允無奈西退。

清帝退位后,升允仍不死心,他在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的情況下穿越戈壁沙漠遠走蒙古,策動蒙古貴族勤王,之后失敗。升允又遠走日本,謀求外國力量支持復辟,并在日本加入了宗社黨,歸國后,他仍然為清廷復辟四處聯(lián)絡,他曾派人去聯(lián)絡張勛,張勛復辟失敗后,他又去日本求助川島芳子的養(yǎng)父,結果可想而知,1931年7月23日,仍做著復辟之夢的升允在天津租界病逝,溥儀贈謚號“文忠”。

縱觀升允一生,除了對清王朝愚忠外,幾乎是一名典型的好官,他為官清廉剛直,例如: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慈禧太后西逃,他在陜西迎駕,看見太監(jiān)沿途騷擾百姓,便大力制止,之后又彈劾權貴,慈禧太后七十大壽的時候,慶親王命各省獻金祝壽,升允不僅不獻金,還上書請求停止獻金。

也做過造福百姓的事,他是西北大學的首倡者,并在光緒三十一年創(chuàng)辦了甘肅速成師范學堂,還在甘肅創(chuàng)設農業(yè)試驗場,大力支持甘肅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的蘭州中山橋就是升允撥三十多萬白銀修建的......

升允也非常有氣節(jié),八國聯(lián)軍侵華期間,他率軍抗擊侵略者,每次都是沖在前面,之后為了紀念在抗擊中犧牲的將士,他把他們的名字刻在紫荊關盤道寺墻上,也把八國聯(lián)軍侵略的事也刻在了墻上。

升允如果在和平年代,極可能會成為一代名官。

6

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算起,一直到1912年宣統(tǒng)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總計享國296年!當然,如果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的話,則為276年;

1912年,年僅六歲的宣統(tǒng)帝溥儀宣布退位,清朝就此覆滅,從此中國的歷史開始進入到民國時期。然而跟歷史上的眾多王朝一樣,新的時代來臨之后,前朝的遺老們總想著復興前朝。比如清初時期的“反清復明”運動,和民國時期的“張勛復辟”等等。

然而這些運動,基本上都不會成功,因為歷史的車輪已經駛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是不可能再倒回去的。但在這其中似乎有一個“特例”,在清朝滅亡后,他仍然還在攻城拔寨,差點為宣統(tǒng)帝溥儀打下一片江山!此人便是陜甘總督——升允!

升允是何人?

升允,字吉甫,蒙古鑲黃旗人。升允在清末和民國初年都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升允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他是一個熱心洋務,政績顯著的封疆大吏;后一階段,則是一個四處奔走,決定復辟清朝的遺老。

光緒八年,升允考中舉人;戊戌變法時,升允由于頑固守舊被革職。光緒二十八年,升允正式出任陜西巡撫,三十三年任陜甘總督。不過在宣統(tǒng)元年的時候,升允就被免職了。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升允重新被清廷起用,為代理陜西巡撫。1912年,宣統(tǒng)皇帝溥儀退位之后,升允仍舊在頑固抗拒革命,并且還率領清軍四處攻城拔寨,希望能夠復辟清朝。

因此關于他的評價,在歷史學界一直被定性為晚清遺老,且還是一個頑固反動的復辟派!

差點為溥儀打下一片江山

清朝覆滅后,升允跟很多遺老們一樣,都希望能夠復辟。但這些遺老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有心無力,然而對于升允來說,卻是有心也有力!

從升允被重新起用之后,他就開始帶領軍隊,以進京勤王的名義,連下十余城,直逼西安之地。一直到1912年溥儀退位,升允仍舊在率軍作戰(zhàn)。但無奈,當皇帝退位的消息傳來之后,士兵們便無心再戰(zhàn),升允也不得不撤退!

但升允卻始終沒有放棄復辟清朝的念頭,在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fā)后,升允便開始利用自己蒙古人的身份,聯(lián)絡內外蒙古的王公貴族們,希望能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共同討伐袁世凱,復辟清朝。

但很遺憾,升允并沒有說動這些蒙古的王公貴族們?v然升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始終沒有辦法說動。其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實力太弱了,與袁世凱斗,無異于以卵擊石。

這畢竟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了,不是光靠騎兵和馬刀就能取勝的年代了,因此雙方實力嚴重不對等,貿然出兵,無異于自尋死路。

隨后,升允還聯(lián)系了俄國,但俄國方面也沒有答應。于是在1913年秋,升允便東渡日本,試圖尋求外國力量的支持。

升允在日本旅居了三年,到了1916年才回到中國。回國后的升允并沒有停止復辟的腳步,他四處奔走,不斷尋求各方勢力的支持。除了與日本人聯(lián)絡外,升允也跟張勛來往密切,后來還參與策劃了“張勛復辟”一事。

然而此時清朝大勢已去,因此張勛復辟也不過是一場鬧劇而已,僅僅維系了十二天就夭折了。

此后,升允便寄居在天津日本租界,繼續(xù)做著他的“復辟大夢”。1931年7月23日,升允病逝于天津租界,溥儀追賜謚號“文忠”,這也算是清廷對他最后的“照顧”了!

總的來說,雖然升允和張勛都是倒行逆施,違背歷史潮流之發(fā)展,但如果拋開這些來看的話,我們也不得不敬佩他們的忠義。你們覺得呢?

7

隨著隆裕太后以小皇帝溥儀的名義頒布退位詔書,立國近300年的滿清王朝就此覆滅。而在此過程中,除了末任陜甘總督升允外,鮮有王公大臣站出來力挽狂瀾,由此可見,升允真可謂清朝最后的忠臣。那么,升允為挽救清朝都做過哪些事情?他的努力為何最終付諸流水?



升允,多羅特氏,蒙古鑲黃旗人,光緒八年(1882年)考取舉人。從光緒二十六年(1900)開始,升允先后出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陜西布政使、巡撫、江西巡撫、察哈爾都統(tǒng)、閩浙總督、陜甘總督等要職,是深受清廷倚重的封疆大吏。作為滿蒙貴族中的極端保守派,升允不僅仇視革命黨,甚至對立憲派也多有指摘,堪稱食古不化、冥頑不靈。


升允雖然是頑固的保守派,但居官期間卻以清廉勤勉、剛直敢言著稱,在舉世昏昏、政治敗壞的官場,堪稱“異類”。比如,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期間,文武百官為表現(xiàn)忠心,都向太后獻上奇珍異寶。然而,升允非但沒有進獻禮物,反而給太后上了一封奏折,懇請她停止這項勞民傷財?shù)膽c典,并將節(jié)省下來的費用以賑濟災民,令慈禧太后大為光火。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攝政王載灃順應立憲派的呼聲,下令在各省組建諮議局,以便為將來的召開國會、君主立憲打基礎。然而,敵視一切進步思潮的升允,卻公然違抗載灃的命令,多次阻撓陜西省諮議局的建立,引起闔省士紳的不滿,并聯(lián)名上書朝廷揭發(fā)他的惡行。載灃出于維護局勢的考慮,下令以“妨礙新政”的罪名,將升允革職。


升允雖然被革職,但始終不肯放棄自己的主張,認為各省諮議局勢必成為革命黨的盟友,對朝廷有百害而無一利,載灃雖然不同意升允的觀點,但對他的忠心卻是很欣賞。正因如此,等到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清廷便重新起用升允為署理陜甘總督,竭盡可能鎮(zhèn)壓革命黨在當?shù)氐幕顒,力保西北要地不失?/p>



然而,升允就職沒幾天,陜西新軍參謀兼二標一營管帶張鳳翙便率領部隊起義。由于事前計劃周密、行動迅速,所以新軍僅用了1天多時間便占領西安全城,張鳳翙隨即宣布陜西獨立,并自任軍政府都督。在戰(zhàn)亂中,署理巡撫錢能訓藏匿于百姓家中,西安將軍文瑞投井自殺,而升允則狼狽地逃往蘭州。張鳳翙擔心升允會起兵發(fā)難,遂派顧問雷恒炎前往勸降,結果被升允下令斬首。


升允處死雷恒炎后,果然打出“討逆”的旗號,親自率領數(shù)萬精銳甘軍東征,一路上勢如破竹,接連攻陷20多座城池,兵鋒直指西安。甘軍與新軍的惡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次年的元宵節(jié),此時,袁世凱已經跟南京臨時政府達成秘密協(xié)定,準備脅迫清帝退位。



不久,清帝退位的消息傳來,升允雖然萬分悲憤,但并沒有就此停止戰(zhàn)斗,而是一再催促將士們奮力攻城。然而,甘軍上下在得知清朝覆亡的消息后,大都不愿做“炮灰”,因此拒絕再與革命軍開戰(zhàn),升允頓時變?yōu)樯礁F水盡的孤臣。就在此時,關中大儒牛兆濂(《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原型)來到軍中,對升允曉以利害,勸說他退回甘肅,使百姓不再受刀兵之苦。



升允一向敬重牛兆濂的為人,因此在深思熟慮后,決定罷兵休戰(zhàn)。不過,升允向袁世凱提出兩項停戰(zhàn)條件,即任命他為陜西都督,并將廢帝溥儀與隆裕太后安頓于西安。袁世凱很清楚,升允這樣做無非是想在西北搞復辟,因此一口予以回絕,并命令北洋軍馳援革命軍。升允自知不敵,只好率殘眾退回甘肅,不久又交出軍隊,返回北京居住。


民國肇建后,升允并未放棄復辟清朝的夢想,此后十余年間,先是在內蒙策動“勤王”運動,失敗后又流竄到日本、青島、旅順等地,為復辟清廷而四處活動。張勛復辟期間,升允積極參與其事,并作為后者的代表訪日,以爭取寺內正毅內閣的支持。然而,所有這些活動均以失敗告終,而升允也在一次次夢想破滅中走向人生的終點。



1931年7月23日,升允帶著滿腹的遺憾病逝于天津租界,終年72歲,死后被溥儀追謚為“文忠”。升允死后,女婿、國畫大師溥儒在《神道碑》中,將岳父比作是諸葛亮、申包胥一般的忠臣。不得不說,溥儒的比喻言過其實,以升允所作所為來看,他根本當不起這樣高的評價。

8

打下一片江山?你是在搞笑嗎?升允為溥儀打下的江山在哪?打了俄國?打了英國,打了日本?

升允是袁崇煥的后代,不管袁崇煥到底死的冤不冤,他是為了抵抗?jié)M清而死的,而升允家族卻成了滿人,成了滿人溥儀的忠臣,不得不說是個天大的玩笑。


而升允在滿清末年的所作所為,在當時一片忙著剪辮子換門庭的滿清大員之中,卻也算個異類了。

然而我們不得不說的是,首先,所謂的打下江山本就是子虛烏有,有些人吹噓的過頭了,清朝末年,革命的烽火燃起,反動的滿清王朝就像一艘漏水的破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然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當時的清政府還是有一定的力量妄圖負隅頑抗的,滿清在西北的勢力都還很大,比如升允跑到甘肅就是有一定的軍力,然后想打下西安,而此時的革命力量在當?shù)夭⒉凰愦,所以反動軍隊的反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僅僅是如此,滿清的滅亡是必定的,必須的,所以無論它和它的追隨者無論如何負隅頑抗都是沒用的,反動的。

而所謂有人說大清亡了,亡了就是亡了,無論是它的殘余勢力,遺老遺少還是和他們勾結的外部勢力都無法挽救它的命運,因為滿清統(tǒng)治的兩百多年,它除了奴役人民,出賣國土,喪權辱國之外,沒有給中國人民帶來任何的尊嚴和強盛,所以指望幾個升允之類的人,沒有用的。

至于那溥儀的下場,大家也知道了,偽龍床上丟社稷,倭奴島上認祖宗,也是丟盡了人。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